清朝在盛京(沈阳)、宁古塔和内蒙古几个行政区的分界线上
修筑了柳条边。
柳条边的修筑办法是,先用土堆成一米见方的土堤,堤上每隔
![“辽源七厘散”由来的故事_刘振起老汉 博客 刘振起](http://img.aihuau.com/images/31101031/31023122t011e5c4d056dfce64f.jpg)
60公分插1根柳条,柳条与柳条再用绳子连结成篱笆状。土堤的外侧
,挖上宽2、7米,底宽1、7米,深2、7米的深壕,壕内有水,以禁偷
渡。
柳条边有老边、新边之别。老边又称盛京边墙,建于辽河流域,
南起辽宁凤城,北到开原的威远堡,再折而转向西南,直到山海关与
长城相接,长约 1950 余华里。是顺治初年到十八年(1661)完成的
。
吉林地区的柳条边修筑时间稍晚,故称新边,是从威远堡向东北
方向修到吉林市北法特。在柳条边上,初设 21 个边门(即关卡),
展边后改设 20 个,凡进出边门的居民,必须持有证明,从指定的关
卡验证进入,否则就以私入禁地论罪。边内外的皇族围场和人参、貂
皮等产地均为禁区,不许私自采捕。
但是,关内各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嘉庆二年(1797年
)、嘉庆五年(1800年)连年大水,嘉庆六年(1801年)又遇河堤决
口。由于关内自然灾荒不断,加上人多地少,饥寒的百姓,为了生存
,抱着在家“困死也是死,饿死也是死,闯闯关东说不定能闯个饭碗
来”的信念。难民又听说,关外东北,地广人稀,水美地肥,只要肯
干,就能生存。所以,生存欲望吸引了他们。“北飘”,成了人们逃
荒求生的目的地。于是,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有如今天的偷渡客,置
生死于度外,不顾一切地涌入东北。突破封禁界线,到乾隆年间,柳
条边已形同虚设,如稻草人一般。
据史书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年)仅吉林将军辖区内,增加汉
人二千三百八十七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增至一万三千八百零
二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汉人已跃增二万七千四百零七人。
汉人的大量涌入,使清政府的封禁之策有名无实。饥民的涌入势不可
挡,“闯关东”成了中原饥民“北飘”的响当当的口号。在防不胜
防的移民浪潮大趋势下,清政府终于低下了他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