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冬至闲题》结尾写了“围炉数九听春步,喜探河边软柳黄”。
危阑独倚先生留评说:
我经常为这个“探”字迷惑,它怎么就是一个平声字呢?
我意识到这个字的平仄可能有争议,所以在网络上查询了一下,简要回复:
古代是平声,我兼顾现代读音来用。(我历来主张古为今用,希望现代人写的诗,现代人读来合辙押韵)
根据网络诗词对联查询,结果如下:
探
古:平 ◆探【下平十三覃】
今:仄 ◆探【八寒,an,ian,uan,üan】
我想危阑先生都感到迷惑,说明这个字的平仄肯定有问题,担心是网络查询系统设计者疏忽,于是查《词韵简编》,该字属第十四部:
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
【十三覃】覃潭参[参考]骖南楠男谙庵含涵函[包函]岚蚕探贪耽眈龛堪谈甘三酣柑惭蓝担簪[侵韵同]谭昙坛婪戡颔痰篮褴蚶憨泔聃邯(虫覃)[侵韵同]
(《词韵简编》录自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本编依据清戈载著《词林正韵》一书删去僻字,故称“简编”。)
另查《平水韵》,在“下平”部找到该字:
十三覃:覃潭谭参骖南男谙庵含涵函岚蚕探贪耽龛堪戡谈甘三酣篮柑惭蓝郯婪庵颔褴澹
我们很容易想到唐代李商隐的《无题》,因为其“春蚕到死丝方尽”一联广为流传,其诗尾句,却用为仄声:
想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此律尾句句式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又查了一下《钦定词谱》,看宋人在词中如何使用“探”字,发现编著者将其处理为仄声的例子很多:
滴滴金 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李遵勖
帝城五夜宴游歇韵残灯外读看残月韵都来犹在醉乡中句听更漏初彻韵
◎○◎●◎○● ⊙⊙◎ ●○● ⊙⊙○◎●⊙○ ●○◎○●
行乐已成闲话说韵如春梦读觉时节韵大家同约探春行句问甚花先发韵
⊙◎◎⊙○◎●⊙○◎ ●○● ◎⊙○◎●○○ ●◎○○●
又如《惜分飞》(《梅苑》无名氏)首二句:
冒雪披风开数点韵万花压读欺寒探暖韵
●●○○○●● ●○● ○○●●
又如叶梦得《满江红》中的句子:
雪后郊原句烟林外读梅花初坼韵春欲半句犹自探春消息韵
●●○○ ○○● ○○○● ○●● ○●●○○●
张 炎《桂枝香》的尾四句:
探枝头读几分消息韵望西楼远句西湖更远句也寻梅驿韵
●○○ ●○○● ●○○● ○○●●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探”字都只有一个读音,读去声。
探字收作了平声,可能是因为方言的原因。我的普通话不标准,平时常说四川(重庆)话,在我们这一带方言中,探是读为平声的。(我不知道还有其他哪些方言这样读)在普通话中读为“仄”声反而拗口,所以在我的诗词中,偶尔也会误用为平声。我猜想收录者像我一样,受到方音的影响,故将“探”当作为了平声。
2011年12月22日夕于食鼠斋
另外,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多有类似的疑问和探究,这篇例证翔实,值得一读,推荐于下:
http://bbs.zhsc.net/read.php?tid=787635
《佩文诗韵》“探”字未收仄音是一个疏漏
金筑子先生在他的帖子里宣布,李商隐的七言律《无题》中“青鸟殷勤为探看”是出律,并声称这是他的独家发现,“历代诗话”、历代诗评家都没有人提出或者敢于提出过。金先生的根据就是韵书里“探”字只能读平。
对于金先生的无畏精神,我首先表示十二万分的敬佩,然后表示同样十二万分的惊讶。古往今来多才天才巨子,真的对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都发现不了吗?或者说,有人是发现了而不敢出声,甚至连“腹诽三秒钟”(原文是“腹非三妙钟”)都不敢?李商隐的另一首《无题》诗“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不就被人指为“出韵”吗?
我没有金先生的那种虎胆。我历来对古人极为敬畏,尤其在文学方面,古人的造诣,在我看来,比今人不知要高出多少。我从来不敢轻率地怀疑古人。因此,我小心翼翼地翻检古人留下的诗集,发现把“探”字作仄声用的,并非只有李商隐,自唐至宋不乏其人。难道这些人都弄错了吗?我已举过唐人的例,兹再举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几首为例:
初寒书怀
嵩云缑月本闲人,误落尘中白发新。
万事看山差入眼,百年把酒独关身。
栈边老马行安往,床下寒龟息自匀。
藜杖一枝犹好在,未妨闲探早梅春。
春晚书怀
经春淹泊锦官城,作个归期苦未成。
老向轩裳增力量,病於风月减心情。
官闲有味缘高卧,酒贵无忧为细倾。
忆探梅花如昨日,西斋榆荚与阶平。
家居
老眊诗名减,登临笑口开。
酿泉为酒熟,倩鹤附书回。
纱帽方簪菊,筇枝又探梅。
清狂君勿笑,曾是薄蓬莱。
种秫
种秫供留客,移花待探春。
愁边开乐国,闹里作闲身。
鬓发今如此,头颅莫问人。
白鸥非避俗,野性自难驯。
拥炉不出辄终日自嘲
柴门木落叶成堆,十日元无一再开。
书坐藏多为饱祟,诗缘吟苦作穷媒。
儿言山圃当收栗,僧约溪桥共探梅。
堪笑此翁推不动,地炉无火画寒灰。
寓叹
眼底谁为耐久朋,倚肩按膝一乌藤。
虚名但可欺横目,薄俗何时复结绳?
浮世百年悲冉冉,闲身万事付腾腾。
年来更叹龙锺甚,欲探梅花病不能。
九月晦日作
山路清寒近探梅,振衣高处兴悠哉!
飞鸿杳杳江天阔,一片愁从万里来。
探梅
江路云低糁玉尘,暗香初探一枝新。
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
杂咏
女郎花树新移种,官长梅园亦探租。
作尽人间儿戏事,谁知空橐一钱无?
醉中信笔作四绝句既成惧观者不知野人本心也
老觉人间足畏涂,怕人浑似怕於菟。
晴明颇动青鞋兴,先探门前有客无。
这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个实践问题。坐而论道并无任何意义。于是我翻检字书,果然发现古人并没有错。
《康熙字典》“探”字下注得清楚明白:“又《集韻》《類篇》《韻會》《正韻》他紺切,音僋。義同。 又《集韻》時占切,音蟾。亦取也。與撏同。《說文》本作??(按:字库无字,不显。今文作探。《周禮》作撢。互見撢字註。”按:紺,韵书并作古暗切,音贛,去声。
平水韵是《广韵》《集韵》的简化本。之所以说是简化,一是它合并了同用的韵目,二是它删减了所收的字数(从《广韵》的二万多字、《集韵》的五万多字删存八千余字)。
由上可见,平水韵“探”字没有收仄音,明显地是一个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