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美国科幻电影的常见主题浅析 浅析无主题变奏

[转载]美国科幻电影的常见主题浅析[1]
A Brief Analysis onthe Frequently Seen
Subjects in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Movies
原作:易李弘扬

Summary:On the basis of aclassification of the frequently seen science fiction elements inmovies,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subjects of the movies thatpertains each of the classified science fiction elements, anddiscussed the sources and values of these elements and subjects. In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the authors further summarized thesubjects of science fiction movies into five basic subjects, anddiscussed the values of each of the fivesubjects.

摘要:本文在对美国科幻电影中常见的科幻元素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涉及每一种科幻元素的影片的主题进行了分析,并简要探讨了这些科幻元素及其相关主题的来源和价值。文章最后又对科幻电影中的常见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概括,提出了科幻电影的五大基本主题,并探讨了其价值。

关键词:科学幻想;科学普及;科幻电影;科普;科幻;美国电影


Introduction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是科幻电影。为了研究的严谨性,也为了研究的某些环节便于操作,必须首先明确科幻电影的定义。具体来说,就是明确是“科幻”一词的含义。

然而各种资料中对“科幻”或“科幻电影”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因而根据不同资料选出的能被称作冠以“科幻”一词的电影也不尽相同。其中最宽泛的一种定义是“只要故事中含有超现实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2]按照这一定义,类似《魔戒》、《哈利·波特》这样的魔幻片也要被归入其中了,这显然背离了“科幻”一词中“科”字所表示的科学性这一点,是不可取的。对于“科幻”或“科幻电影”常见的解释中与观众对于科幻的普遍认识以及“科幻”一词本身所传达的两个要素——“科学”与“幻想”——吻合程度较高的解释我们收集了如下这些:“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3]、“以影片摄制时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作为剧作基础,展现某一虚构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的影片,即为科幻片。”[4]、“依据科学技术新发现、新成就,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科学假说,以大胆想象为特点,注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多以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展现某种奇迹”[5]、“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6]等等。而笔者认为,以上这些定义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如前三条对于科学基础的要求未免有些苛刻。以《星球大战》这部公认的科幻经典为例,其中一些被普遍称为科幻元素的内容——如光剑、超光速星际旅行等——显然不能很好地符合所谓的“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或是“以影片摄制时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作为剧作基础”以及“注重科学性、知识性”等要求。第四条则对科幻电影的目的限定得略显狭窄。比如说多数科幻灾难片如《天地大碰撞》、《地心毁灭》等便难以满足该定义的要求。[7]

本着充分尊重“科幻”一词所强调的科学性与幻想性为原则,参考不同文献对于科幻电影的不同定义,结合多种资料中被认定为“科幻电影”的电影本身的特点,加以适当的分析、取舍、重新概括,笔者总结出如下定义作为研究中选择电影的依据:科幻电影,即加入了一定分量科学或看似符合科学的元素,从而能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从感性层面甚至感性和理性双重层面认为影片的幻想在科学方面具有合理性的非现实题材电影作品。该定义强调,科幻电影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幻想性,并且其幻想必须在一定程度能使观众从科学的角度(而非神化传说等其他角度)产生至少是感性上的认同感,但不必强求严谨的理性层面认同感。基于这样的定义,我们的研究既不排斥像《星球大战》这样几乎处处不科学的科幻经典,也不会将其他类型的幻想电影(如《哈利·波特》)引入我们的研究范围。

科幻电影的常见主题是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我们将首先根据影片中的科幻元素对科幻电影的常见主题进行初步归类和整理。这样做看似是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对科幻电影的情节及背景层面的内容的究上,从而偏离了最初设定的对科幻电影主题层面的内容进行探究的研究方向,但我们对此有如下解释。(一)具有相同科幻元素的科幻电影,其主题往往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例如表现克隆人的电影往往都不约而同地探讨了随着克隆人的产生所带来的伦理、人权等问题。(二)如果某些科幻元素仅仅是作为影片的背景服务于故事情节,这些背景设定从客观上讲起到了揭示其所依据的科幻元素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并探讨其存在状况的作用,因此这也未尝不能被称作主题。比如《星球大战》系列以虚构的星际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并不十分依赖于这一背景的故事,然而正是这种合理的故事与幻想出的故事背景的结合,可以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星际社会存在的可能性,同时影片也暗示了这种社会可能会按照电影中所描述的那种方式存在。三、这种做法符合人们欣赏电影的惯常思维——由故事层面的内容引发对影片主题的探讨。随后我们将在这种分类基础上对其来源及价值进行探讨。

因此我们首先提取科幻电影中七大类较为常见的科幻元素,分别命名为:发生在星际的故事、时间旅行、机器智能、生物科技、灾难与世界末日、意识与思想、未来社会[8]。在此基础上,对涉及每一种科幻元素的影片的主题进行分析,并简要分析这些科幻元素及其相关主题的来源和价值。

发生在星际的故事
Interstellar Stories

星际旅行、星际社会、地外文明都是非常常见的科幻元素。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宇宙的面貌在人们的认识中逐渐清晰起来。认识得越清楚,就越能体会宇宙的神秘,越是对他感到好奇,而对于它的想象也越是丰富。而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提高,对于地球大气层的依赖已无法阻挡人们探索的脚步。航天,这一前景无限的科技领域的大门早已在几十年前就向人类敞开了。然而航天技术的发展却远远无法满足人们对于航天憧憬,于是人们在焦急等待技术进步的同时,往往乐于在想象的世界中提前享受畅游太空的神奇经历。所有这一切,都促成了这一类科幻电影的流行。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这类科幻影片所共有的价值之一——表达对宇宙的敬畏与好奇,描绘科学与技术向宇宙前进的可能的未来。

这些讲述发生在太空的故事的科幻电影又主要包括如下三种情况:

星际旅行
Interstellar Travels

如何穿越空旷无垠的星际空间是人类向太空进发时不能回避的问题。无论是《2001太空漫游》、《调皮小子闯火星》、《火星任务》中在太阳系内历时数月的缓慢旅程,还是《星际迷航》中巨大的星舰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穿越银河系,或是《星球大战》等电影中的超光速飞行,或是《接触未来》和《星际之门》中的穿越蠕虫洞的奇异旅行,乃至《救世主》中在平行宇宙间的旅行,都是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其中一部分在我们现有的科学视野下是相当严谨的,另一些则非常大胆。尽管这些元素绝大多数仅仅起到了服务于剧情和增强影片的趣味性及观赏性的作用,但其中也不乏可以为科学技术提供借鉴的创意,比如《2001太空漫游》和《调皮小子闯火星》中,宇航员在漫长的旅途中处于冬眠状态;《火星任务》中用液体保护宇航员的身体不受强大的重力加速的伤害等。从另一个角度讲,观众们之所以喜爱这些娱乐性常常胜于严谨性的科幻元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因为人人都或多或少具有的冒险精神。

星际社会
Interstellar Sciety

我们不妨做这样的设想,当人类能够完全确认地外智慧生命的存在,进而能与之实现平等的交流,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星际旅行变得十分便捷,星际间便有可能形成由多种智慧生物组成的社会。《星球大战》系列、《星际迷航》系列等影片正是以这样的星际社会作为故事背景的。尽管大多数类似的影片并不十分富于思辨性,而仅仅是将现代或古代的故事硬搬到未来的星际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上演,但其中还是存在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内容。比如其中一些就展现了某些高于现实的、可能在未来社会盛行的思想或精神。这一点可以以《星球大战》中玄妙的绝地武士的教义为例。从客观上讲,不论这是不是影片创作的主要目的,这类影片为我们描绘了一种未来社会的可能的存在状况。其他涉及描绘星际社会的影片我们还能力举出《黑衣人》系列、《第五元素》、《星际传奇》系列、《星河舰队》系列等影片。

与地外文明接触
Contact with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

地球以外有没有生命?地球以外有没有文明?随着人类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识得逐渐清晰,人们自然而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尽管科学家们仍未找到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存在的确凿证据,而正如《接触未来》的那句经典台词“如果(无垠宇宙中)只有我们,那岂不是太浪费空间了”,未知的宇宙空间为地外生命乃至文明的存在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同时,这也为科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与未知文明的接触充满了不确定的未知因素,于是同样是虚构人类与地外文明的接触,不同影片往往有着不同的关系设定。其中有像《接触未来》、《E.T.外星人》这样充满友好的接触;有《独立日》、《世界大战》、《天兆》中的充满敌意且完全没有和解余地的接触;有《阿凡达》、《第九区》中误解与友善并存的接触;也有《地球停转日》、《神秘代码》中关系更为奇特的接触。而它们所传达的主旨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总的来说,虚构中的地外文明,往往是人类文明某些方面的反映;而两种文明的接触,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两种文明之间比较,从而引发对我们人类文明的思考。相比前两种类型——星际旅行和星际社会,这类影片更易于将更多的思想内涵融入剧情,达到较深的思想深度。

《E.T.外星人》堪称此类影片中的经典之作。其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影片将接触双方设定为两个文明中的孩子,从而营造出一种充满友爱、温情与童真的氛围,而随着成年人的介入,先前美好的气氛被成人世界那种急功近利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所打破。为了进行科学研究,人们不惜摧残一个幼小的生命个体,编导们想要传达的理念也就显而易见了。这是对泯灭人性急功近利的科学态度的否定和对童真、友爱这类美好感情的回归。

1951年版的《地球停转日》及2008年的同名翻拍版则是另一种关系设定的代表,1951年版中名叫克拉图的外星人前往地球,劝说人类禁止使用核武器,人类却不予理睬,甚至开枪射杀了克拉图,克拉图在他的机器人的帮助下复活,并使地球上所有的电器瘫痪了一小时。影片传达主旨的方式很直接,更为发达的地外文明担任了人类的导师一职,直接针对人类的恶行进行教育和惩罚。类似的主题和类似的叙事方式也出现在了《深渊》中。不过人类的导师不是地外文明,而是居住在深海的未知文明,二者在形式上略有差异但本质基本相同。影片同样传达了反战、反对核武器的主题。同时,还借海底文明之口,肯定人类之间的爱的可贵的价值。在2008年版的《地球停转日中》,基于冷战背景的反战主题[9]被当前更受重视的环保主题所取代,而故事的模式没有改变,即通过地外文明之口批判人类的问题,并肯定人们拥有的某些可贵品质。这些影片的意义在于,使人们把自己想象成旁观者,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反思人类自身。

同样是促使人类反省自身的问题,《阿凡达》则是在两个文明的冲突与交融中对比两个文明的特点,从而凸显人类的缺陷。在两个文明的关系设定上,《阿凡达》是相对独特的。不像很多影片那样把外星人想象成侵略者,在《阿凡达》中,人类成了侵略者,以自身的欲望和狂妄无知掠夺另一星球潘多拉星的资源。相比之下,潘多拉星的原住民则敬畏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不需要更多说教式的语言,人类的丑陋毫无保留的暴露了出来。

《独立日》、《世界大战》等影片则将地外文明想象成了邪恶的侵略者。出于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人类有把外族想象成恶魔的倾向。这可能是这类影片产生的原因之一。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些影片,我们不妨看一下《独立日》中对外星人行为的描述:他们像蝗虫一样,消耗完一个星球的资源,便转移到另一个星球。这似乎正是人类某些行为的星际版本。事实上,所有这些充满敌意的想象,或许或多或少都能跟人类自身的恶行扯上关系,它们很多都是人类自身行为的翻版。因此,这类影片除了展现人类在危难面前的团结与顽强之外,从另一个角度也有意或无意地影射了人类自身的问题。

总之,探讨当两个互不了解的文明相遇时所产生的结果的众多可能性,以及这些可能性背后的缘由,进而反思这些缘由所引出的问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做法。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人类的某些特质会得到更为生动的展现,于是观众也会更乐于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深入思考下去,这有助于人们认识人类整体面临的问题。

时间旅行
Time Travel

时间旅行,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无论是对于时空本质的好奇,或是对于伴随时间旅产生的悖论的困惑[10],还是渴望通过改变过去以影响未来——比如拯救心爱的人,或许仅仅因为渴望对历史进行一番身临其境的体验,或是渴望提前目睹未来的风采,甚至是单纯被诸如父母的童年是怎样的一类问题所吸引[11],这些都会引起人们进行时间旅行的冲动。尽管目前科学还不能证明时间旅行的可行性,但这并不妨碍人们通过科幻电影对其进行一番天马行空的想象。

我们可以大体将这些设计时间旅行的科幻片按观点分为两类。第一类影片认为回到过去可以影响现在,对过去的影响会开启一条与时间旅行出发点所在的时间线互不干扰的新的时间线。第二类影片认为未来即历史,一切都已成定局,时间旅行不过是形成这一定局的条件之一,而那些企图通过时间旅行改变历史的人所做的事只不过是受困于历史宿命之中的徒劳的努力。

《回到未来》系列无疑是有关时间旅行的科幻电影中的成功者。它所持的便是第一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中给出的历史的无限可能性正式这一科幻喜剧三部曲故事的基础。这一系列一方面生动展示了这一时间观念的具体体现,也借主人公穿梭于三大时空的冒险经历,风趣地展现了文化、习俗、观念、科技随历史的演变发展,同时提醒人们应小心谨慎地对待科学技术,因为小小的疏忽或是高科技被居心不良者所利用都会酿成灾难。

《十二只猴子》则倾向于第二种观点。整部影片透着一股悲剧性的宿命论的气息。无论主人公是以多么顽强的精神努力地改变历史以影响未来,世界还是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了下去,走向了那场在未来被写入历史的大灾难。或许影片在向人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个人的努力在历史势不可挡的进程中是多么渺小卑微。

值得注意的是,据大多数出现时间旅行的场景的影片都会出现这样的剧情安排:那些知道未来的时间旅行者,在向过去传递来自未来的信息时,往往被当作疯子。无论是《回到未来》中的喜剧化处理,还是《十二只猴子》中主人公那令人纠结的遭遇,也包括《终结者》系列中的类似情况,似乎都在暗示这样的遭遇是时间旅行必然的副产品。而它的产生源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换一种说法,就是无知与安于无知的习惯。这是人类认识真理与思想观念进步的难以避免的阻力。人们总说:“人类从未学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同样的道理,当有人把可能的悲剧性的未来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是会接受它并从这可能的悲剧中吸取教训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还是将这种预言当作疯言疯语加以嘲笑?如果根据人类的现状冷静客观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难理解《十二只猴子》中宿命论的观点。正是因为无知的人远多于掌握真理的人,历史的方向盘才不可避免地偏向了无知所导致的灾难。人们应当警醒。

机器智能
Intelligent Machines

早在公元一世纪,亚历山大的赫伦就提出了用机械模拟人体的概念。[12]随着机械与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在很多方面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实践的过程是缓慢而艰难的,人们至今还无法模拟出类似于人类的智能。然而,人们的想象、思考与担忧却总是超前的。有人担心,当机器拥有与人相当甚至高于人的智慧和感情以后,机器人会被判其创造者,从人类手中夺去这个星球的控制权。有人则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假如将来有一天,机器人会思考、有感情,有能力制造自己的同类,知道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他们是不是也能被称作某种形式的生命呢?它们是否应该拥有人权呢?而有人借机器人模拟的认知方式反观人类自己的心智。这便为科幻电影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人类制造的机器人推翻人类,或是控制人类,这是对人工智能由来已久的担忧。然而这种担忧,主要有两种几乎截然相反的由来。一种是随着这种智能的发展,它会最终产生与人类相似的感情,这就意味着它可能产生愤怒、仇恨、残忍、贪婪、恐惧等一旦失控将极其危险的情感因素,从而对人类构成威胁。另一种则认为机器人没有人类的感情,完全按逻辑行事的他们会做出一些很合乎逻辑却不近人情甚至残酷的决定,从而违背人类的本意。

我们先来看几部涉及上述话题的电影。《终结者》系列是此类影片中公认的经典。从《终结者2》中可以看出,影片的主创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军方的电脑系统“天网”具有了自我意识,人们在恐惧中试图关闭“天网”,于是“天网”向人类发动了攻击。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天网”攻击人类的原因是对“死亡”的恐惧。另外在《终结者2》的最后,机器人T800理解了人类为什么哭,也就是说,机器人可以学会人类的感情(但随着主创的更换,这一观点在随后两部终结者电影中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否认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终结者》系列,尤其是前两部,主要持的是第一种观点。于是,从这个角度来讲,机器人的行为成了人类行为的镜子,它可以反映人性的缺陷与优点。例如《终结者2》中的经典场景:小约翰·康纳看着两个五六岁的孩子拿着枪当玩具扭打在一起,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撑不过去对吗?我是说人类。”(指人类无法避免机器人发动的核战)旁边的T800说:“自我毁灭是人类的本性。”这暗示着制造出一部毁灭其创造者的机器是人类悲剧性的宿命。另一方面,纯真的约翰·康纳耐心地教会了T800很多人类的交流方式,而最终T800学会了微笑,理解了人类的哭泣中所欻大的情感,这似乎是对人性善的一面的反映。然而由于主创的更换,《终结者》的后两部,尤其是最后一部《终结者2018》,则有明显的第二种观点的倾向。可惜的是,他们对于这种观点的探讨并不深入。

《我,机器人》很显然表现的是第二种观点。尽管史波纳警探在审讯机器人桑尼时,试图用第一种观点解释桑尼的行为,但事实证明他的怀疑是错的。影片中,电脑系统VIKI的纯逻辑思维导出了她认为正确的保护人类的方式:牺牲人类的大部分利益,包括自由等,以保障人类的生存。对人类而言,这无疑是不可接受的。而机器人桑尼却因为他拥有的感情而肩负起了摧毁VIKI,拯救人类的重任。影片中还提到了“受逻辑奴役”这种说法,认为那些旧的机器人只能按逻辑行事,没有选择的自由,影片的结尾正是桑尼启发那些原本只知服从于人类的机器人发现高于逻辑的感性自我的场景。这是对于逻辑与情感、理性与感性关系的讨论,强调了情感相对于逻辑、感性相对于理性的更重要的价值。

《黑客帝国》系列不是简单的善恶、褒贬分明的二元故事[13],人与机器各有各的问题。在《黑客帝国动画版·第二次复兴》[14]中,人类与机器人决裂的根源是人类自身的腐化与堕落,而相比之下机器人拥有更为纯洁的灵魂。它们忠诚地为人类服务,却得不到人类的尊重。于是在机器人对人类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机器人对人类发动了战争。这主要是人类自身的问题。战争的结果是人类受到机器人长期的肉体与精神的奴役。然而机器人的思维毕竟以稳定而精确的逻辑思维为主导,于是在建构用于囚禁人类精神——这种因感情而并不十分稳定精确的事物——的电脑系统“Matrix”时,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因而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重建Matrix,人类也因此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另一方面,机器世界中,偶尔也会进化出具有感情却在逻辑思维的视角下毫无意义的程序(比如第三部出现的小女孩程序萨蒂,懂得爱,会创造美丽的彩霞,却无其他实际功用),这类程序往往遭到被删除的命运。而影片正是以机器世界接纳了感情,而人类也得到了太平为结局的。这里同样反映出情感对于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第二种观点的体现。

关于机器人的电影讲述的也不尽是有关机器人推翻人类的故事。《A.I.人工智能》所表现的主题似乎更接近于经常出现在关于克隆人或人造人的电影中的主题,即尽管这种事物是由人类用科技制造的,但他们拥有与人类无异的感情,他们是不是也应该享有和人类同等的权利,受到和人类同等的对待呢?在《A.I.人工智能》中,小机器人大卫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感情,和人类的孩子一样他也有对爱的需求。然而在她的养父母眼中他毕竟只是一台机器,一台非常像人但不是人的机器。大卫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也比不上他们的亲儿子。大卫为此痛苦不堪。看完影片,一方面我们会思考如果机器人除了生理结构外,在其他方面与人类都相同,它们是否也应受到和人类相同的对待呢?进而我们会想到,不仅是机器人,其他民族、其他人种、其他物种等我们倾向于视为异类的人或物,它们可能在很多方面与我们不同,但很可能在根本需求上与我们是相同的,和我们一样有爱恨情仇、渴望被关心、渴望生存,我们又该如何对待他们呢?另一方面,我们会想,随着机器对人类的模拟日趋完美,机器人和人的界限会逐渐变得模糊。我们不禁思考,机器人是否也是一种形式的生命呢?

拥有智能的机器是否可以算作生命,很多科幻电影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星际迷航I》中企业号前去调查的电子云便是一个巨大的机器生物体,它源自一个完全由机器构成的文明。他在前往地球的途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初遇企业号时,就像有人无法接受机器人可以被称作生物体一样,它把企业号当成了生物体,而只把人当作企业号的部件,而不能接受人类也是一种生命。《变形金刚》中的变形金刚也是来自外星的机器文明。拥有智能的机器人可算是一种形式的生命,或许不仅仅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见解。通过思考这个问题,人们会对生命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这也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因为如果机器人学会了自主学习,它们的智能很可能很快超过人类;如果它们学会了自我制造,就相当于拥有了繁殖能力。这样,它们就有可能在自然选择中胜过人类,取代人类成为处于统治地位的生物。是福是祸,很难说清。

生物科技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生物科技,也是科幻电影非常乐于表现的话题。生物科技的发展已经使人类已初步拥有复制生物、改造生物的能力。其中某些做法,甚至触及了传统伦理道德所不能很好地解释的领域。尤其是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视野里,生物科技让人类拥有了某些原本只有上帝才能拥有的神圣能力,这是令人担忧的。即使抛开伦理道德和宗教的思维,生物技术也是高风险的。生物体是复杂而精细的,科学对于它们的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充分预知人为干预对生物体造成的所有后果的程度。因此潜在的风险总是存在。由此引发的担忧,便是人们创作与欣赏这类影片的重要动机。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对人类具有的积极作用也会引发人们的畅想。

克隆人和人造人
Clones and Artificial Man

克隆,“作动词解,指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15],“当用于个体水平描述时,克隆就是一种通过单个细胞,特别是来自特定个体的单个细胞进行无性繁殖,从而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或技术”[16]。而克隆人则指的是利用一个人完整的遗传信息通过无性生殖手段产生出的此人的复制品。而人造人所指代的内容比较宽泛,下面我们只讨论《银翼杀手》中的人造人,即通过生物技术设计并制造的全新的人类个体。

纵观人类历史,人类一直在制造各种各样的东西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人们可以肆意处置他们所拥有的产品。但是如今技术的发展已经在暗示人们有生产我们的同类的潜能。换句话说,在未来,一部分人类可能是作为产品被生产出来的。按照以往的逻辑,经自然生殖过程产生的人类是这些作为产品的人类的制造者,理应享有肆意处置这些产品的权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由技术产生的人类同自然产生的人类一样有感觉、有感情、渴望生存,难道这些基本的需求和权利就可以被随意漠视吗?

《第六日》中被错误克隆的亚当的克隆体和他本人拥有相同的容貌和相同的记忆,然而现实生活不容许两个人生活在同一个位置上,即其中一个人必须远离他记忆中幸福的家庭。《逃离克隆岛》中的克隆人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在需要时为其本体提供器官,之后他们便被销毁。《月球》中的克隆人山姆有着其本体的全部记忆因而不知道自己是克隆人,他只有三年的寿命,浑然不知地在月球基站上进行采矿的工作,一心想着与家人团聚,然而他三年后便会死去,之后新的克隆人山姆被唤醒,继续浑然不知地工作。《银翼杀手》中的人造人,在很多方面比人类更加完美,然而他们只有四年左右的寿命,他们和人类一样渴望生存害怕死亡,于是他们只能永远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这些影片使得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含义、人的含义。我们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我们出生的方式,还是因为我们拥有的记忆与情感,和我们对生命的渴望?也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能力与责任之间的关系,人类有了设计并制造生命的能力,是不是也意味着人类因此有责任保护、关爱自己制造的生命呢?

生物灾难
Biological Disasters

人们内心对灾难的恐惧是难免的。而科学的进步使人们对生物的认识不断深化;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拥有了改造生物甚至是创造生物的能力。于是人们意识到,生物自身的可变异性以及人类改造生物过程中出现难以预料的错误的可能性,都暗示着能够引发巨大灾难的可怕生物产生的可能性。《哥斯拉》中因受核辐射而变得无比巨大的蜥蜴,《生化危机》和《我是传奇》中受病毒感染而变异成为行为习性酷似僵尸或吸血鬼的人类,《十二只猴子》中导致大多数人类死亡的病毒,都是对可怕的生物所引起的灾难的恐惧的体现。而《侏罗纪公园》中雄心勃勃的科学家通过克隆技术使灭绝的恐龙复活,结果却难以控制恐龙的可怕野性,酿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与上述例子也有相似性。这其中既体现了人们对灾难的恐惧,也体现了人们对技术发展的担忧。

超能力
Super Power

当然,在很多方面,生物科技的发展也给人带来了希望。其中一方面,就是对过人能力的渴望。以往人们通过神话来幻想超能力,如今人们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一些相对来说更加可信可行的幻想。《X战警》中的变种人、蜘蛛侠、绿巨人、《生化危机》中的爱丽丝等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幻想出来的。

灾难与世界末日
Disasters and the End of the World

(这部分约一千字的内容由孙大卫撰写,因未及征得他同意,转载时删节。转载者注)

意识与思想
Consciousness and Mind

人的意识与思想一向都是深奥难懂的事物,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科学家以及其他乐于思考的人对其进行不懈的探索。一部分科幻电影对这些问题也有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涉及。这里举下面两个例子。

意识的转移
Transfer of Consciousness

意识或者也可以说是灵魂借助自己身体以外的其它途径行使功能,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黑客帝国》系列中人的意识在电脑程序中活动;《机器人代理》中人们用比自己的肉体更为完美的机器人代理进行各项社会活动;《阿凡达》中杰克等人用意识遥控自己形如纳维人的阿凡达融入纳维人的部落,都体现了这一创意。然而在相同的创意之下,这三部电影表达的内涵却是不尽相同的。《黑客帝国》系列以此为基础引发了一系列经得起人们反复回味的哲学思考;《机器人代理》则表达了对科技的发展最终导致人们对自己身体的抛弃的担忧;《阿凡达》则以此在人类的世界和纳维人的世界之间构建了一个来去自如的通道,从而很好地将两个文明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了对比,反映出人类的问题。

思想控制
[转载]美国科幻电影的常见主题浅析 浅析无主题变奏
Controlling Minds

《黑客帝国》中机器人将人的意识囚禁于电脑程序中;《撕裂的末日》中专制政府用药物消除人们的一切情感;《逃离克隆岛》中为囚禁克隆人而精心编造的谎言;《月球》中为使一代又一代克隆人山姆年复一年工作在月球上所精心设置的骗局……这些剧情设定很像是柏拉图有关洞穴中的囚徒的寓言[17]的不同程度翻版。正如柏拉图的寓言所要表达的,人们要通过接受教育拥有判断力,排除蒙蔽以认清更为本质的真相,这些电影也表达了通过努力看穿骗局,认清真相从而获得解放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对企图控制他人思想的人的批判。

未来社会
Future Society

未来,一直以来是科学幻想的重要对象。在很大程度上,科技是通往未来的钥匙。科技随时间而发展,而科技的发展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而科技所带动的社会发展的方向,却不一定是乐观的。科技的发展总是面临许多未知的因素,会产生一些前所未见的问题。而掌握科技的人也不一定会将科技用于恰当的目的。所以对未来的展望,总是希望与担忧并存。

由于科幻电影的幻想性,科幻电影通常情况下要么不明确设定故事发生的时间,要么倾向于把故事设定在一切都还没有定论的未来。因此涉及对未来社会的展望的科幻电影数量是相当可观的。上文提到的《星际迷航》系列、《2001太空漫游》、《第五元素》、《星和舰队》系列、《救世主》、《回到未来》、《十二只猴子》、《我,机器人》、《终结者》系列、《黑客帝国》系列、《A.I.人工智能》、《银翼杀手》、《第六日》、《逃离克隆岛》、《月球》、《撕裂的末日》等电影都不同程度地描绘了未来社会可能的图景。其他人们较为熟悉的影片还有《大都会》、《未来水世界》、《少数派报告》等。

从乐观的角度讲,对未来社会的描绘中蕴含了人们对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的向往。比如《我,机器人》中机器人为人类分担了很多的工作,汽车可以实现自动驾驶等。从不太乐观的角度讲,对未来社会的描绘中同时也蕴含着对科技发展虽带来的问题的忧患。这一点,在上文的很多地方也已经有了很充分体现,比如对机器人背叛人类的担忧、对生物科技可能造成的危害的担忧等。


Conclusion

对上文内容进行总结后我们可以发现,科幻电影中出现的主题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五种情况,也可以说是五大基本主题:(一)对科技发展的美好前景的展望;(二)对伴随科技发展产生的问题的担忧;(三)对人类拥有的美好品质的肯定与赞扬;(四)对人类和人类文明存在的问题的反思;(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潜在危险的忧虑。Fivebasic subjects of science fiction movies: 1. Wonderful prospect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Worries about problems created with the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Praise for the goodqualities of human kind; 4. Reflections on the problems of humancivilization; 5. Worries for the potential danger ofnature前两条,与科技的发展直接相关。如果要用电影的形式来表达这两个主题,那么这种电影几乎只可能是科幻电影。而科幻电影对这两种主题的探讨,有助于人们在科技方面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与此同时,意识到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潜在的危险,从而多一份小心谨慎,多一份责任意识。第三和第四条,则是有关人的思考,几乎任何类型的电影都可以表达类似的主题。但科幻电影却给了我们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它比现实题材的电影灵活性更大,更有利于把某些内容表现到极致;而相比魔幻题材的电影,它又更加可信,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究其意义,人类对自身的反思,无疑有助于人类认清自我从而更好地发展。最后一点,是有关人类生存的问题,体现着人类对危险的忧患与警惕。而科幻电影中所展现的灾难场景,无疑是对现实中可能出现的灾难的艺术化夸张化的预演,让人们从感性上体验并从理性上思考应该如何面对这些灾难。

这五大基本主题可以反映科幻电影除商业目的和娱乐目的以外的创作动机。或者也可以说是伴随着商业目的与娱乐目的的创作动机。绝大多数的科幻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都很强,因而科幻电影总体来说应该被归入流行文化的行列。而这种流行文化中承载了众多关系到全人类的主题,其意义是重大的,其价值是不可小视的。

2010年6月/June,2010

参考资料·References

一、本课题研究过的电影·TheMovies Studied

(一)科幻电影

1.《黑客帝国》(Matrix)系列

2.《星球大战》(StarWars)系列及《星战前传》(StarWars: Episode)系列

3.《第五元素》(TheFifth Element

4.《星际迷航》(StarTrek)系列*

5.《星河舰队》(Starship Troopers)系列

6.《星际之门》(StarGate*

7.《星际传奇》(PitchBlack

8.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

9.《火星任务》(Mission to Mars

10.《调皮小子闯火星》(RocketMan

11.《第九区》(District 9

12.《月球》(Moon

13.《天兆》(Signs*

14.《世界大战》(War ofthe worlds

15.E.T.外星人》(ETThe Extra-Terrestrial

16.A.I.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7.《终结者》(Terminator)系列

18.《变形金刚》(Transformers)系列

19.《我,机器人》(I,Robot

20.《G型神探》(InspectorGadget)系列

21.《机器人瓦力》(WALL·E)

22.《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系列*

23.《异形》(Alien)系列*

24.《阿凡达》(Avatar

25.《深渊》(TheAbyss

26.《黑衣人》(Men inBlack)系列

27.《接触未来》(Contact

28.《天地大碰撞》(DeepImpact

29.《世界末日》(Armageddon)

30.《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31.《地心毁灭》(TheCore)

32.《太阳浩劫》(Sunshine)*

33.2012》(2012

34.《神秘代码》(Knowing

35.《后天》(TheDay After Tomorrow

36.《未来水世界》(WaterWorld*

37.《地球停转之日》(1951年版)(The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38.《地球停转之日》(2008年版)(The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39.《哥斯拉》(Godzilla

40.《生化危机》(Resident Evil)系列

41.《我是传奇》(I AmLegend

42.《十二只猴子》(12Monkeys

43.《刀锋战士》(Blade)系列

44.《第六日》(The6th Day

45.《逃离克隆岛》(TheIsland

46.《银翼杀手》(BladeRunner

47.《大都会》(Metropolis*

48.《救世主》(TheOne

49.《回到未来》(Backto the Future)系列

50.《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

51.《机器人代理》(TheSurrogates

52.《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Apes)*

53.《发条橙》(A ClockworkOrange)*

54.X战警》(X-Men)系列

55.《蜘蛛侠》(Spider-Man)系列

56.《绿巨人》(Hulk)系列

57.《超人》(Superman)系列

(二)非科幻电影

58.《哈利·波特》(HarryPotter)系列

59.《魔戒》(Lordof the Rings)系列

60.《V怪客》(Vfor Vendetta)

以上影片,均为两位作者在研究中研究过的电影,用加粗字体标出的是在论文中出现过的影片;*表示该影片两位作者均未完整看过,或该系列影片中有几部影片两位作者均未完整看过。

二、注释和相关文献



[1] 本论文是易李弘扬和孙大卫在高二年级时共同承担的题为《科幻电影的常见主题及意义》的研究性学习的论文,北京四中李周老师任指导教师。文中“灾难与世界末日”一节由孙大卫撰写;易李弘扬负责论文整体规划的最终确定、“灾难与世界末日”小节之外全文的撰写以及最终统稿工作。由于时间原因,作者将研究范围由原定“科幻电影”缩小为“美国科幻电影”。由于美国科幻电影数量多,类型全,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世界科幻电影的总体面貌和最高水平,因而作者认为这一调整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影响不大,特此说明。文章中提到的影片中,除《火星任务》、《星际之门》系列、《天兆》、《星际迷航》系列中的部分影片、《星河舰队》(StarshipTroopers)系列中的一部影片、《侏罗纪公园》系列中的部分影片、《大都会》、《未来水世界》这些影片本文的两位作者均未看过或均未完整看过外,其余影片均为两位作者中至少有一人完整看过的。

本次转载因未及整的征得第二作者孙大卫同意,姑删节大卫执笔部分,即转载内容仅限于弘扬执笔部分。与之相应,将作者改为易李弘扬一人。

[2] 百度百科“科幻片”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228221.htm?fr=ala0_1。

关于持这种观点的资料,我们还查到了《好莱坞科幻电影主题分析》(江晓原,《自然辩证法通讯》29卷5期,2007):“本文所言之‘科幻电影’,其实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幻想电影’,范围较国内通常所说的‘科幻电影’要更宽泛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在西方,通常不将‘科幻’单独划成一类,而是归入‘幻想’这个大类中。事实上,要想把科幻与魔幻或灵异等内容明确分界,确实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所谓的ScienceFiction,它的界限原本就是不明确的。所以《哈利·波特》、《指环王》可以和《星球大战》、《黑客帝国》归入同一个大类。而我们以往总是将‘科幻’单独划出来,因为我们喜欢强调‘科学’,而且还习惯于将科幻看成是‘科普’的一部分——只是为了让‘少年儿童喜闻乐见’,所以才采用一些幻想的形式。这些其实都是相当幼稚的想法。”(《好莱坞科幻电影主题分析》,江晓原,《自然辩证法通讯》29卷5期,2007)我们无法完全认同。

[3] 《电影艺术词典》,许南山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转引自百度百科“科幻片”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228221.htm?fr=ala0_1。

[4] 黄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百度百科“科幻片”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228221.htm?fr=ala0_1。

[5] 《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2111页,“科学幻想片”词条。

[6] 百度百科“科幻片”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228221.htm?fr=ala0_1。

[7] 由本文在结语部分提出的科幻电影的五大基本主题也可以看出,科幻电影的创作目的决不仅仅在于“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

[8] 其他文献中从科幻元素的角度对科幻电影做出的分类我们收集了如下几个版本,与我们的分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在此列出以供参考。

“好莱坞出品的幻想电影,初看起来主题多种多样,但如果仔细将它们分类,则基本上可用七大主题来容纳其中的绝大部分作品。据本人对数百部好莱坞幻想电影观看和思考的结果,认为可以归纳出如下七种主题:一、星际文明;二、时空旅行;三、机器人;四、生物工程;五、专制社会;六、生存环境;七、超自然能力。”(《好莱坞科幻电影主题分析》,江晓原,《自然辩证法通讯》29卷5期,2007)

“日本石川乔司和伊藤典夫在《世界科幻文学总解说》中,按照主题和样式的差异,将科幻作品分为九类,即:宇宙和异星生物,未来社会,幻想和奇异世界,时间和多维空间、人类进化,毁灭和末日,冒险及神奇性,讽刺幽默性,古典科幻。”(http://tieba.baidu.com/f?kz=150411430)

“英国布赖恩·艾什在《科幻直观百科》中,又依据题材的不同将科幻作品分为十九类,分别是:宇宙飞船和星际航行,太阳探索和太空殖民,生物和环境,战争和武器,银河帝国,未来和被替换的历史,乌托邦和噩梦,灾难和末日,丢失的世界和平衡的世界,时间和多维空间,技术和机械制品,城市和文化,机器人和合成人,电脑和控制论,遗传变异体和共生体,心灵感应和超感官知觉,性和禁忌,宗教和神话,内在世界。”(http://tieba.baidu.com/f?kz=150411430)

[9] 《最伟大的100部科幻电影》,电脑报电子音像出版社,第137页。

[10] 百度百科“时间旅行”词条,“矛盾之处”,http://baike.baidu.com/view/95159.htm。

[11] 《第十放映室·〈回到未来〉三部曲》,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第十放映室》栏目,2006年第4期。

[12] [美]卡尔·萨根(CarlSagan)著,周秋鳞、吴依俤等译,李元校,《宇宙》,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14页。

[13] 《追根溯源:哲学与黑客帝国》中作家、哲学家肯·威尔伯(Ken Wilber)的解读,《黑客帝国终极收藏版(DVD)》第八张DVD,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

[14] 相当于《黑客帝国》系列的前传。

[15] 《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51页,“克隆”词条。

[1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8页。

[17] [美]萨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著,丁三东、张传友等译,《西方哲学史(第七版)》,中华书局,2005年1月北京第1版,第68-71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2967.html

更多阅读

十三部成功预知未来科技的科幻电影 预知未来

我们统计了一下,历史上大概有十三部传奇的科幻电影,曾经预知了真实世界里的科技发展水平。为了在科幻大片《少数派报告/MinorityReport》里创造出一个2054年的冰冷而高科技的全新世界,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曾专门咨询了一个极富经验

经典的美国校园电影 经典校园爱情电影

如果你和我一样俗不妨来看看这些经典的美国校园电影。这里有帅哥,有美女,有时尚,还有一种你从未见过的生活...特别声明这些内容转自百度贴吧上一位叫鞋帶幫的网友,感谢她的整理.....(1) Lindsay Lohan《高校天后》很经典的校园电影啦,喜

声明:《转载 美国科幻电影的常见主题浅析 浅析无主题变奏》为网友散场电影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