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级11班高一年级周记选
你,追了吗?
张诗萌
生日快乐,用心的祝福您,爷爷。
————题记
天气逐渐地有了夏日的气息,淡淡的闷热考验着每一颗刚刚历经寒冬的心。
随意地倚在沙发上,我咬着酸奶的吸管,靠在父母身边。或许春夏秋冬,只有这样才是最闲适的吧。
突然,父亲像是想起了什么,放下手中的茶杯,转过头来看着我,“快给你爷爷打个电话,明天是他的生日。”
爷爷的生日到了?我不由地感叹时间过得真的太快了。父亲是地道的河南汉子,来到成都打拼,爷爷奶奶却留在了那方平原上,一点一点,十几年就这么逝去了。
“等一下吧。”我脑子里满是还没写完的作业,起身想回房间。“不行!”父亲坚决地阻止了我,“必须现在就打电话!”
父亲的声音不像是要求,更像是命令。拗不过他,我只好拨通了爷爷的电话。
接到我的电话,爷爷的高兴藏都藏不住。我呢,也无非就是祝他生日快乐,然后让他一定要注意身体,寒暄几句,就挂断了电话。
“每次都是这么几句!”父亲很是不满。我没有理会他,径直走回了房间。摊开作业,我提起的笔却突然停下了。好像,也是将近半年没有听到爷爷的声音了。翻开手机的相册,属于爷爷的相片也是寥寥无几,好不容易翻到一张,也是模模糊糊的,能看清的也只是那个清瘦的身影。
记得很早以前,爷爷的身影不是这样的。
爸爸说,妈妈初为人母时,爷爷被查出了癌症。阴霾笼罩在这个家的上空。不久后,爷爷接受了手术,紧接着,我也来到了这个世上。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了爷爷,爷爷术后恢复得很好,甚至不像是一个得过重症的老人。父母工作都忙,爷爷奶奶便担起了照顾我的工作。
那时的爷爷,还可以让我骑马马肩,还可以用有力的双手把我举过头顶。爷爷退休前,是村里小学的校长,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他用他的大掌握住我的小手,一笔一划地写字。什么字我早就记不清了,只是记得,那时他的手掌,好大好大。
不久,爷爷奶奶便把我带回了老家。
村里人都说爷爷恢复得太好了,爷爷总会拍着我的头,笑着说——她才是我的小福星呢。清晨,喝奶奶煮好的小米粥,然后与几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孩子过家家,然后,吃好大一块奶奶在大火烙好的饼,然后,牵着爷爷的手,去田里看看自家的庄稼,去吹吹带着麦子味道的风,然后的然后,我的童年,就在这一块厚实的黄土地上,生根,发芽。
时间一点点的逝去,父亲在成都也逐渐安定了下来,母亲日日夜夜思念着我,我被接了回来。爷爷奶奶,却以养病为由,固执的留在了那块土地上。
时光如流水,很快,我上小学了。比起妈妈的严厉,爷爷奶奶和那个远方小村里的家,仿佛是我的天堂。所以,一遇到寒暑假,我便嚷嚷着要回去。
每一次会回那个家,爷爷奶奶都高兴得跟什么似的。奶奶更是早早的烙好了我喜欢的饼,准备好了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小人书。爷爷呢,总要带着我,漫步于乡间交错的小路上。我总是这边摘几朵小野花,那边摘几支狗尾巴草,编手镯,编耳环,然后盘算着怎么给奶奶戴上。爷爷呢,早就走到我的前面去了。他的步子,好快好快,好像我怎么也追不上。
当八月的风,带走了耳畔的蝉鸣,我也该回家了。回家的时候,我总是期待着下一个假期。下个假期,再回来,过没有过完的家家,编没有编完的耳环。
下一个,再一下个,一个叫做“下”的字眼,送走了我的小学,迎来了我的初中。
那年蝉鸣阵阵时,奶奶被确诊了脑溢血。然后,这位老人,再也没能从椅子上,站起身来。爷爷肩上的担子,一时间重了很多很多。
繁重的学业不再给我回小村的机会了。于是,每年假期的约定,化成了每月几通长长的电话。电话里,我向爷爷细数着一桩桩,一件件。爷爷耐心地听着,从不打断,我甚至能感觉到他嘴角的笑意,很甜,很暖。
学业一点点的加重,我知道了一种叫做压力的东西。电话的时间被一点点销蚀,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爷爷的声音也一点点的轻了。
再后来,每个月,总是父亲用愠怒的声音,催我拨通这通长长的电话。接通电话,爷爷的声音总是异常兴奋。我也只是问问他的身体怎么样,叫他保重。仿佛,除了这几句,再也没有什么可说,也再也没有什么想说的了。一通电话,有时甚至不到五分钟。
“不像话!”父亲不满我很多次了。“作业那么多,你能帮我写吗?”父亲的不满,也只能被我“无懈可击”的理由抛在九霄云外,远远地。
那个六月,伴着校园的蝉鸣,我踏进了中考的考场,也终于迎来了一个没有作业的暑假。令我想不到的是,爷爷竟然不远千里地赶了过来。见到他的时候,我真的不管相信,那个清瘦的身影是那个可以让我骑马马肩的爷爷。
父亲交待我一定要好好带爷爷在成都逛逛。那个七月,换成了我去牵爷爷的手。我牵着他,去天府广场,去坐地铁,去公园,去锦里。爷爷的步子很慢,没走几步,就要扶着我的手,休息好久好久。
爷爷肠胃不好,那个七月,我们随爷爷,一起喝了一个月的小米粥。饭后,我带着爷爷去散步,他说——你的名字还是我给取得呢。略带河南腔的声音,绵软得与城市里稀薄的蝉声都显得格格不入。
我向父母提出想真正地旅游一次的愿望,父亲不同意,爷爷知道后,默默地把回家的日子提前了几天。我如愿以偿地见到了梦中的大海,爷爷也早早的回到了那个远方小村里的家。
是啊,将近半年了。我默默地放下笔,思绪停滞了。
心有点酸涩,倒像是嘴里酸奶的滋味。
算算日子,爷爷今年也年逾古稀了。他,老了,真的老了。岁月削减了他的手掌,减慢了他的脚步。
时间,真的好残忍,残忍到让那个曾经健步如飞的人,瘦得不到70斤。时光似水,那个残忍的刽子手允许他陪我的时间,到底又还剩多少。
爷爷老了。龙应台说,成长就是目送着你生命中一个又一个人逐渐离你远去,而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可是,我们又可曾追过?电话结尾时的欲言又止,假期尾提前回家的无奈。我,追过吗?成长中,我们目送着一个又一个人的远去,却从来没有迈开过脚步。哪怕是多几分钟的寒暄,简简单单的关心。我,似乎也只是停滞不前。
难道又要如同那天,在长松寺的山坡上,默默伤悲。想起走了将近五年的外公,想再听他唤一声自己的乳名……似乎等到我们真正地想起迈开脚步,昔日的相片却早已化为黑白。老人们的步子很慢很慢,却也很快很快,快到你还未意识到,他们的背影就从你的视野里,彻彻底底地消失不见。
我毅然地拿起电话,重新拨通那个本该熟悉,却已有些面生的号码。
我要追,一定要追,紧紧地追随。追上他们的脚步,牵着他们的手,至少,让他们在远离我的视野的路上,不再孤单。
投之以寒,报之以暖
张诗萌
不由自主地喜欢阳光的天。
金灿灿的阳光,肆意灿烂在树冠上,灿烂在斑驳的墙上,灿烂在人们的脸上,或许正如丁丽梅笔下的,阳光善待着每一个人。
骑着单车驶过布满阳光的路,我享受着这初生的春日。
“啪!”刺耳的声音打破了阳光营造的安宁。寻着声音的源头,身旁是一块茵茵的草坪,草坪上一只金色的小狗正在四处逃窜着。
我停下单车,“啪!”又是一声,我细细一看,才发现草坪旁边站着一位老人,花白的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显眼。他手中紧紧的握着一根皮带子。“啪!”老人扬起手,似乎还想甩皮带子,小狗早已不知方向,主顾慌乱的在草坪间蹿跳着。
我不知道这只小狗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只知道刚才“啪啪”的声音真的把它吓坏; 。
兴许是累了,老人愤愤地收起带子,把手别在身后,愤愤地离开了草坪。逃累的小狗蜷缩在草坪上,可以看见老人离开,小狗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力气,立刻追随上了老人的脚步,边跑边甩着金灿灿的尾巴,一路撒着欢儿。他们的身影渐渐远了,小狗甩起的尾巴在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老人却一直没有回头。
我呆呆的站在一旁,看着他们远去,痛,一点点从心间溢出,腐蚀着心得每一处。
曾几何时,我也有这样一只小狗。
也是在一个阳光的下午,小狗被母亲抱了回来。
像是抱着一个雪白的球,狗狗的身上洁白如雪,就像是被雪花染上的。
我欣喜万分的看着这只小狗,“妈妈,它叫什么名字?”
母亲笑着摸摸我的脸,又拍拍狗狗的头,“看它白的这样漂亮,叫洁儿吧!”
我开心地把洁儿抱在怀中,洁儿用头蹭着我的脸,依偎在我的怀中。“知道么,我是你的姐姐哦!”我高高地举起洁儿,兴奋地转着一圈又一圈。
母亲工作忙,看护洁儿的工作自然交给了我。那时的我还上着小学,每天下午一写完作业,我一定会带着洁儿去楼下。洁儿很聪明,不管我跑得多快,它总能在第一时间追上我。连楼下收发室的婆婆都说——你家的小狗真可爱!
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沐着阳光尽情的追着,闹着,我的笑声也洒在了楼下的小巷中。
阳光一点点地逝去,洁儿长大了,出落地更加矫健,漂亮。我也踏入了初中。
学业突然的加重,让我每一天的休息时间锐减。我也再也没有办法带着洁儿去楼下嬉耍了。每天,最多也只能抱抱它,摸摸它颈间柔顺的毛。每当我放学回家,洁儿总会摇着尾巴,撒着欢儿围在我的身旁。
母亲却越来越不喜欢洁儿进入客厅了,属于洁儿的,越来越多的,是那只冰凉的狗笼。
一个春天的周末,母亲准备带我去公园,享受享受难得的闲暇。我高兴地打开笼门,一把抱起洁儿——洁儿,跟姐姐去公园玩喽!
“你带它去干什么!”母亲的声音冷冷的。“妈……”没等我说下去,母亲重新把洁儿从我怀中抱出来,放进了它的“牢笼”,“你知道给它洗一次澡会有多麻烦吗?”“但是……”“还不快点,一会儿太阳都没有了。”
那个下午,属于我和母亲的,是暖暖的阳光,属于洁儿的,是冰凉的笼。
初二时,洁儿也当了母亲。面对洁儿身下那四只毛茸茸的小家伙,我高兴地不知道怎么形容。小家伙们贪婪地吮吸着洁儿的奶水,洁儿细心地为每只小狗梳理着毛发。
可是,紧接着,一只,又一只,小狗被送走了。送走最后一只小狗的下午,放在洁儿笼里的猪肝饭,它一口也没动。我把洁儿紧紧地抱在怀里,告诉它,我没用。与母亲吵了一个上午,换来的却是最后一只小狗也被送走了。
母亲为了安慰我,做了好几样我喜欢吃的菜,给洁儿的,还是一如往常的猪肝饭。
我初三了,洁儿也将近六岁了。
洁儿一如往日的陪着我。父母却越来越不喜欢它了。他们越来越多的念叨着洁儿为家里的清洁带来了多大的麻烦,又细数着养狗狗的坏处,甚至还商量着卖掉洁儿,我又哭又闹又不吃晚饭,母亲才绝了这个念头。
中考的压力一天天袭来,我的生活被厚厚的试卷与作业充斥着。我连抱抱洁儿的时间都没有了。“把洁儿送给外婆养几个月吧,你也好安心奋战中考啊!”母亲不止一次地提议道。“不行!”“我连你都照顾不过来,哪里还有精力照顾它呢?”我真的舍不得洁儿,可是,却真的找不到话来反驳母亲。
外婆来接洁儿的那天,洁儿紧紧地依偎在我怀中,我抚摸着它洁白如雪的毛,真的一点也不想放开它。“你中考完了,我们就把洁儿接回家来。”母亲抱起洁儿,交到外婆手中。那个下午,外婆带着洁儿离开了。
家里第一次没有了狗吠声,父母都说总算安静了。我却无比希望着快些中考,快些!再快些!
那个六月,我终于中考了。沐着六月的阳光回家,我高兴地不能言表,洁儿可以回来了,它离开我都快两个月了!
中考的结果下来了,我跨进了期许已久的学府,母亲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妈妈,中考完了。你快点接洁儿回家吧!”
“这个,”母亲嘴角的笑容瞬间停滞了,“外婆的邻居特别喜欢洁儿,又是一个孤寡老人,我们就把洁儿送给她了。”
洁儿被送人了!我一时愣住了。母亲慌乱地解释着,一个字,我就连一个字也不想听,更听不进去了。
那天,我没有理会母亲。不管她的理由多么有理,我只知道,我再也见不到洁儿了,再也摸不到它颈间柔顺的毛了。
从此,家里再也没有了狗吠声。再也没有了那团洁白如雪的球,真的再也没有了。
呆了太久,我回过神来。阳光正浓。
我推着单车麻木的走,不禁想起那天外婆的话。她说,她在小区里看见了洁儿,洁儿兴奋地直扑过来,围在外婆身边。外婆说——和以前一样呢,尾巴摇的像小旗子一样呢。
我早已踏入高中,洁儿,却再也不在。这六年,洁儿带给我的温暖不计其数,可它得到的又有多少呢?六年光阴,洁儿一如既往地陪伴着这个家,可自己,却在时间的结尾里,再也回不了六年的家,被遗忘在了岁月的角落。
可是,如同那只金黄色的小狗,即使被丢下,也要奋力追上主人的脚步,即使被抛弃,也要摇着尾巴环绕在主人的身边。阳光下,它不知道痛,只知道,紧紧追随。
投之以寒,报之以暖。
洁儿。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你的暖我感受到了,这个家感受到了。可是,家里的寒是不是让你很痛?
对不起,若真的有来生,你化为人吧,姐姐想牵着你,去续那段,欠你的温暖。
诺贝尔奖是庶民的胜利
高子柳
近代从打开国门以后,中国人便强烈地渴望得到世界国家的认同,因此便滋生了各式各样的情结。“奥运情结”如是,“诺贝尔情结”亦如是,甚至“同日本干一仗”也是这样。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国人来说,无疑是一次解脱。
诺贝尔奖曾经也在中国引发过许多怪异的现象,也折射出了一些社会里的真实现象,令我们反省。
一、某些人热衷于传播“中国作家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故事”
“1968年诺贝尔奖组委会本已决定将文学奖颁给老舍”“沈从文不去世一定能拿诺贝尔奖”“鲁迅拒领诺奖”这些荒谬的流言或多或少地表现了国人心中暗含的心理安慰:阿Q精神自我战胜法。可是真正可被证实的提名只有沈从文先生与林语堂先生。老舍的提名并不可以在官方资料中找到,多半则是坊间传闻;抛开鲁迅的立场而言,我不认为在世界文坛的地位能和上面提到的两位相提并论。从文先生的死是可惜的,但我们并不能以此自我安慰;林语堂先生以《京华烟云》在1957年被提名,却惜败于一位日本诗人,最终也不能抱奖而归。我以为:作家的水平并不能完全从某个奖项上体现,也不能以此而认为上述几位作家不如莫言。季羡林先生在他的追忆沈从文先生的散文中这样写道:将沈从文这样笔坛大家的去世这样的大事与诺贝尔奖这样的小事相提并论显然是不妥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文学家的贡献并不能用某一奖项衡量的想法。
二、社会中从众心理的又一次表现
周六在书店买参考书的时候,听到排在队列前面的那位顾客与收银台店员这样的一则对话。“请问有莫言的书吗?”“您指的是哪一本?”“他的都行。有他获奖的那本吗?”“他的书现在大都缺货,您过段时间再来看看吧。”
我想,这则看起来无比荒谬的对话折射的是现在社会上的盲从跟风现象。因为某个热点事件某一两个人会被加以之前十倍,百倍的关注,而关注的人都很像很了解的样子一样,具体却一问三不知。用网络上很盛行的一句话评价就是:不明觉厉。
国内某个门户网站曾经在首页做过一个关于莫言的调查,调查本身不出彩,反而是下面的一些评论让我看到以后哭笑不得。有人说:“为什么编语文教材的人没有把莫言的文章选进教材?”我笑。还有的人说:“莫言本次获奖当之无愧。”于是某位村上的支持者提问:“村上村树哪里不如他了?”回答说:“谁?”我再笑。这种心情怎呵呵二字了得。我不认为上述两位在莫言先生获奖前读过他的书,甚至说知道这个人,却又做出了这样看似深入的老道评价。这样的评论在网络上不胜枚举,更幼稚荒唐者犹有。这无疑暴露出了中国当代社会的浮夸风气,并很严重。我认为我们需要改变。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到应该尽力摆脱这样的风气。有时候,沉默更好。莫言先生的名字用来评价这个问题显得恰到好处:莫言,至少莫妄言。子不语,怪力乱神,正是这样。
三、抛开政治,这是庶民的胜利!
于我,这样的文学奖项我们应该把它看得少一点政治化,多一点人文化。美,应该是可以穿越时代与文化的。文学,是民族的,也应该是世界的。文学奖和和平奖,两者标准不同,立场也不同,我认为文学奖应该是去政治化的。如有政治化的因素,因为王小波的事这次文学奖本不可能花落中国。
正如著名的杂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在近年的社论中提到过的:“中国这个强大的力量(Superpower)正以强权登上世界的各个高点。”很少能见到这份杂志对中国这样的称赞,历史上也只有美苏能以“superpower”形容,但我仍认为这次获奖是真实的庶民的胜利,是中国文化界的胜利,而不是国家政治的胜利、体制的胜利。
莫言,证明了世界主流文化界对中国文学的肯定,证明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实力。但在这样的胜利之下,我们仍应该保持清醒,在文化部的控制与删减下,很多作家仍在为生计奔波,有才却被打压。这样的庶民的胜利,是对中国作家的一剂强心针。在此之后,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优秀作家走进大家的事业,更多的被世界所认同欣赏。
祝贺中国文学,祝贺庶民的胜利。这篇文章只谈风月,不谈国事。
两代人的战役
徐亚铭
天是阴的。
刮来的凉风和些许滴下的雨点使穿着裙子的我不禁有些发凉。昨日还闷得全身笼在不舒服的汗里,今日便瞬间转凉了。
想起昨日本是泡在空调房里折纸看书听音乐的。突发奇想的想要喝果汁,便拿上钥匙下了楼。然后便有幸,亲自感受了高考气氛。
学校门口不宽敞的小巷里零零散散的都是人。大概是才到考试中途的缘故,家长脸上看不到太多情绪。残留的一点关心和期望在手中扇子的煽动下,遗留到空气中这紧张的氛围中。
我慢悠悠的捧着果汁,试图以一种与这个气氛违和的神态穿过人群,但我怎么也做不到。街沿上坐着的,拿着手机打电话的,扇风聊天的,还有拿着水杯喝水的人们,以不经意的默契渲染着一种氛围,连文具店老板娘聊得八卦,也带着沉重气息。
有一种沉闷的压抑而不枯燥的感觉,从我心里漫开。
我索性学着家长一样,望向考场。
印象中白天的石室中学大门总是开着的。哪怕是周末也一样,留着一扇小门。这大概是我第一次看到紧闭的绯红大门。
古朴的大门像是在抗拒着什么,紧紧合上。它如一条冷血的蛇,毫不在意人们殷切的眼神。甚至,它恶狠狠地吞掉了每一个人向他投去的焦急。
渐渐的,人多了起来,几乎站满了这一小片区域。我仍然站在校门对面,静静地等着。汗水逐渐浸湿了衣服,但我丝毫不觉得热。反而有一种不知名的担忧和害怕使我几乎要瑟瑟发抖。我害怕这考场的严肃,害怕一考定终身的未知结果。
就在这时,门开了。走出来了几个警察,似乎是在维持秩序。考试即将结束,人们停止了手中的活动, 齐刷刷的扭头望向门口。
古朴的大门已完全打开,我死死盯着第一个出来的学生,想着从她的表情上看出些什么。可是我却读到很多我读不懂的东西。我看见人们就在一瞬间都举起了手机,相机,这是在留念。还有人挥舞着双手,在迎接自己的战士英雄。
在一瞬间我差点哭出来。
于是我离开了。
这时我才发现我已汗流浃背。
与此同时,我感到了一种不知名的力量在鼓舞着在场的所有人。
它源于这条不宽敞的小巷,源于街边的高考服务点。但最终源于等待的人们。
我这次发现我的惊慌来源于对期盼的不知所措。这种期盼,是一种等待。而这种等待,也是一场战役。
迎接子女的家长们的战役。
我不由得毫无理由的带着眼泪笑了出来。
窗
蔡悦
我的书桌正对着我家的大窗户,有时作业做到一半,变回随手扔下笔,托着两腮,望着窗外发呆,看着微风拂过,阳光在树叶的尖上舞蹈,应该是一曲华丽的华尔兹吧?金色的暖阳,摇晃着树影,在地上斑驳,描绘出一幅光和影相交织,相融合的和谐画面。看着干净的天空中,不知是谁家的鸽群,从这幢楼的楼顶掠到那户人家的房顶,在天空中留下了它们略带微胖,却依旧矫健的灰色身影。看着窗前不知何时种下的不知道是什么的种子,不知在什么时候,偷偷冒出了新芽,它身上一层毛茸茸的金色的阳光,让人不自觉的觉得很温暖。看着对面窗户折射过的阳光,闪亮得像钻石一样。看着院子里几岁大的孩子蹒跚学步,从无法站立到颤颤巍巍地支起小身板,再到跌跌撞撞地一路狂奔,最后扑到不远处的母亲怀里,“咯咯”笑着,如银铃一般,那母亲脸上,浸湿欢喜,而我也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窗外的一切,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都显得很美妙,但却总会有煞风景的事物存在。
窗前,立着很多根铁杆,是很多人家为了安全起见,特意安上的,而我家住一楼,自然也不例外。那铁栅栏,就像一个冰冷的牢笼,将窗外的一切,都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当然,它可以阻挡我的视线,却无法阻止温暖的阳光泻进我的窗,将窗染成金黄。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有多少人的心,就如我的窗,被铁栅栏围困,无法逃脱。或许,我比他们幸运,至少,对于阳光,我依然能感受到,但他们,似乎是对于阳光视而不见,也可能是阳光怎么也照不进那被困住的心房。名利,金钱,荣誉……太多的东西,他们认为不生活中的阳光更重要,所以,他们视而不见了;现实中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阿谀奉承……太多的争斗与欺骗,让他们给自己戴上了假面具,也给心有增加了一道枷锁,久而久之,面具变成了脸的一部分,而面具下真实的自己,却再也找不回来了。假面具掩盖了真实的表情,却也困住了自己的心。就算阳光再怎么温暖,又如何照进他们那颗被尘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心?!
但这时,他们开始抱怨,抱怨生活为什么没有一丝温暖,抱怨人为什么要活的那么累。他们便活在抱怨中,只有抱怨,在心房坚实的围墙外,又建起一座堡垒,围上一圈栅栏。“防护”一圈一圈,一层一层地加固,阳关这个“小偷”再也无法“偷溜”进他们的心房。难道,这就是他们想要的?当然不可能,没有一个人,不向往美好的世界。
所以,请卸下你所有的包袱,拆掉心中的栅栏,推倒那围墙,敲碎那尘埃,让你的心房,从此解放。
或许,在这个时代,无法做到这样的洒脱,那也要给自己一点时间,给心一点空闲,然后要记得,在你再次围上围墙之前,留下一扇干净的窗。
留一扇干净的窗,折射低飞的阳光。
家的土地上,我拾起一叶
罗书岐
不知不觉,在石室的日子早已半年有余。
从最初的排斥到现在的喜爱。排斥是因为不了解,喜爱一是因为不了解。初进石室,一切显得那样生疏。于是,性格中内向、胆怯的一面发挥到了极致。纵使校领导在新生大会中说道:“要学会调整心态,不要骄傲更不要自卑。”坦白的说,我是自卑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一切的一切无不使人感到压抑。那时多想时间过得快些,巴不得三年时光流逝在悄无声息中。事实确是这样的。时光荏苒,来不及细数。而我,却希望在这儿多些日子。
红墙绿瓦、气派的建筑、迂回的长廊,不知何处还有这样令人神往的地方。为何我现在却开始害怕,害怕时间如流水一般流逝于指缝,叫人怎样也握不住。惭愧的说,对于这片生活了半年的土地,我所知道的不过是它两千一百五十多年的众所周知的历史。我想,若是将网上对于石室的介绍一字一句的记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片土地所蕴含的的力量需要我们自己去感受,他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石室,当我们跪拜亲吻你时,能否与你的灵魂相碰?你是否因无人理解你而孤独?是否因看尽沧海桑田而疲惫?不,你应该骄傲。祖国大地有多少你的孩子,他们用虔诚的心待你。那句“甘愿为你俯身姿态到尘埃”用于你,再恰当不过。
学校?校园?我更愿称之为家。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有生命,都有情感。一花一草一木,无不例外。席慕容笔下:“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暂且不说他的情感,那一地花瓣足以让每一位少女倾心。在石室,就真真切切享受到了此景。但,我爱繁花,更爱落叶。银杏变黄、落叶归根之季,也是一学期最忙之时。却还是有不少学子为之驻足。那金黄的叶子,仿佛成了我心中最宝贵的财富。微风轻拂,树叶轻轻颤动,却激起了我心中无限的波澜。叶儿啊,多少学子向你吐露心声,倾倒苦水;你收容了他们多少泪,分担了他们多少苦;而谁来听你诉说?你就这样安静的落下、安静的落下了,独留下那黑色遒劲的,散发着古老气息的树干尽显沧桑。
也许多年后,我将忘记自己的座位、忘记食堂饭菜的味道、但我会记得我曾是2015级11班的一员。一个学期,我们从相遇到相识,我们有着共同的回忆——运动会和合唱比赛。正如班主任熊老师所说,这些活动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活动、享受活动的过程。短跑、长跑、跳高、跳远…一个个熟悉的身影跳跃眼前。阳光下,他们不懈努力,奋力前行。合唱比赛是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从租借服装到归还、从化妆到卸妆,小小的事件拉结了彼此。好几个晚上,我们在音乐教室排练,一遍又一遍。比赛前一个晚上,我们换上服装,由专业老师指导排练到十点多。如果可以,我真想再有一次这样的比赛。因为排练过程的气氛真的很令人留念,因为那时的同学们真的好美。终于,在聚光灯下我们放声歌唱“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手拉手想说的太多……”。
为什么突然有这样多的思绪?一节关于‘感恩’的班会课引发了我的思考。三个月后,2015级11班还是存在,但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人生为什么这样多的悲欢离合?因为只有知道即将失去,才会愈加珍惜。事实上,我们还有三个月的时间朝夕相处。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所能做到的就是珍惜现在、用心感受生活。说到感恩,首先感谢熊老的开明。感谢我的和蔼可亲的语文龙老、见多识广的英语涂老、再就是平易近人的数学江老和化学熊老。感谢我的同桌、我的室友、我的许许多多的可爱的同学们。生活每天都在继续,感恩也将随之而行。
高中生活向来被人以苦和累定义,但我将其定义为充实。这样的充实将会成为我们以后回不去的曾经。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迎难而上,不畏惧、不退缩。
石室之于我,是家;
老师之于我,是父母;
同学之于我,是兄弟,是姐妹。
路
刘诗云
我们一生都行走在成长的路上,我们走过的土地,不计其数。而我们记得的路,又有多少?
——题记
小学,绿树浓荫的路。
早晨,推开小区里厚重的散发着久远气息的大门,我骑上车,准备奔赴新一天的高中生活。天才蒙蒙亮,抬头就依稀可辨出一轮弯月,在薄雾的笼罩下还眷恋地留在那里不肯离去。出门左拐就是一条小巷,两排高大的树木使劲地扩张出自己的领地,空中形成一道无形的阴影。突然就想起小学门口那条路——泡桐树街。那儿的树也是如此,高大挺拔又不失亲切。童年的我,最喜欢走到这条路来,无论夏天有多么炎热酷暑,只要走进这条路,便是沁人心脾的凉爽。那时的夏天,很美好。阳光被密密的枝叶挡住了去路,偶尔寻觅到一个缝隙便急不可耐地在路面上撒下一缕缕金黄的流苏。微风吹过,小小的流苏便在地面上跳跃着,像一个个明亮的碎片,又如散了一地的杨花,在空气中蹁跹起舞。我喜欢用手去触碰那若有若无的光柱,追逐着阳光的脚步,怀抱着自己的小幸福欢快地跳跃。而我,也正如这条路,平静而活跃,明媚地纯净不掺一丝杂质。
这条路,承载着我的小学记忆,每天上学放学,它对我,从来不是一条普通的路。
初中,匆忙奔波的路。
走完那条宁静的小巷,右拐便是一片喧闹。纷纷杂杂的声音争先恐后地涌入我的耳朵。我骑车穿行在来来往往的上班族间,又绕开那些横冲直撞的车子,突然就想起这条路,也通往我的初中。三年前的我也像周边这些身着联中校服的孩子,匆匆忙忙踏往上学的路,为了一两分钟争分夺秒地在黄灯时冲过马路只是为了不迟到。或许现在看来,这一两分钟完全毫无意义,因为,在这条匆忙奔波的路上,我们遗失了很多,我们遗失了那别样的风景。我们只看着前方的终点,却忘了享受身边的美好。散发着淡淡暖黄的路灯在我眼里慢慢失焦成一个个光点,延绵到天空中的街市。其实这条路上有那么多风景,为何我却在初中三年从未留心过,还是熟视无睹?只想告诉身边的那些孩子们,慢一点再慢一点,终点不是你唯一的目的地。可是当时的我,也正如这条路,匆忙而又急迫,遗忘了过程中最美的景致。
这条路,承载着我的初中记忆,每天上学放学,它对我,从来不是一条普通的路。
高中,美丽优雅的路。
一直直走,左边是联中,右边是石室,有时人生就像这个岔路口,有些人终究是要背道而驰的。推着车走在石室校园里,内心就感到无比的静谧与沉静。图书馆前的银杏虽只剩枝枝桠桠,却敞敞亮亮地开阔到似乎能把整个天空都装进去。想起几个月前,秋风乍起,叶片纷纷扬扬地在半空中飞舞,为这个季节画下一道明媚。从稚嫩的芽苞到饱满的叶片,是一生;而花瓣离开花朵,叶片离开枝头,簇簇而落,碾作红泥,只在呼吸之间。我们的成长也像秋叶,腾空,飞舞,匍匐,消失。笑傲冬寒,用无怨无悔的信念铺筑一条宁静超然的旅途。喜欢走在这些叶子上,听脚底传来细细的声响,阳光投影下来,这条金色的小路犹如通往梦想的船只,在岁月中慢慢流淌。现在银杏已初露芽苞,玉兰花开了又谢了,却带来更多五彩缤纷的花儿,犹如春天,正绰绰约约地开着幽婉的心事。现在的我,正如这条路,缓慢而优雅地成长,快乐地不含一丝虚假。
这条路,将会见证我的成长,高中三年,每天上学放学,它对我,从来就不是一条普通的路。
我们一直都在成长,路见证了我们这些点点滴滴的改变,它们的变化也正如我们的变化,这也是我成长经历的。每天上学放学都会路过小学初中的门口,那些走过的路,经历的事,都如潮水一般涌来。可成长本就是一条没有后路的路,在走过后,把它埋藏在心里然后继续向前。时间收割了太多的事物,可我们的回忆却永不褪色,历久弥新。
这些路,是无法替代的回忆,也正如我的成长,路漫漫无尽。
你在我的记忆中旅行
董林悦
只怪那时不懂事,不懂你的爱。而时间又恰好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让人只能在回忆中回到过去。
——题记
好像小时候,都是晴天。总是有蓝蓝的天,柔软的云,还有飞得高高的风筝。风一吹,满街的法国梧桐开始轻柔地细语,抬头仰望摇晃的枝干,阳光穿过缝隙,在一束束耀眼温暖的光中,温柔地婆娑。这种美是多么的震撼,以至于我到现在都记得。
只要是这样的天,你们便会带我去公园,成都大大小小的公园,好像总是逛不完,看不厌。看到卖气球的,你总会选一个“孙悟空”拴在我手上,高高飘在我头顶上空。看到别的小朋友被爸爸高高举在肩膀上,我也吵着闹着要骑在你肩上,你总是开心地笑,然后用你两只厚大的手将我托起,在你高大的身躯上,仿佛伸手便能触到天。于是,所有的阳光好像都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因为有你的打手呵护,所以心里特别舒坦。
小时候住在学校里,你每次上完课就带我去和你的学生玩儿。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一个劲儿地往我手里塞零食。我也一点儿不怕生,和他们混熟了便一起追着闹着,他们也一点儿不像高中生的样儿,疯起来比我还幼稚。我只记得,你总会在一旁陪着我们开心地大笑,那时我多想快点儿长大,也能像那些哥哥姐姐一样做你的学生。后来,我明白了,儿时的我总是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家,没有小伙伴可以陪我一起玩耍。所以你便抽出大把的时间带我出来玩儿,我记得,仿佛也是那个时候,我的性子越来越活泼,开朗了。
记忆慢慢模糊了,时间拼命向前推移,我在长大,你在老去。可更让我害怕的是,那个经常把握托得高高的你,那个总是用满胡子渣儿的脸来蹭我的你,那个经常笑的你,好像渐渐离我远去。
于是,我开始用我的行动抗议,其实只是想提醒从前的你不要远去。我开始惹你生气,我看见你发脾气的样子,特别害怕,可又委屈。你一急,我便“哇——”的医生哭出来,你看我哭便更急,总呵斥我:“不准哭!我叫你不准哭!你是不是不听我的话!”那时的我,多么费解,为什么不可以哭?为什么委屈还要憋在心里?然后当你再一次冲我发脾气——因为我不小心打烂了一个玻璃杯,我冲你吼道:“不就是一个杯子嘛?你干嘛那么生气!你每天摆个臭脸给谁看?你就不能像别的父母一样温柔点儿吗?我讨厌你!”我深刻地记得,那是我九岁那年,你抡起手打了我:“那你就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让我省点儿心吗?”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所有的委屈顷刻爆发,我又提高了嗓门:“你要觉得别人家的小孩儿好,你就去给他当爸妈啊!我才不要你们这样的父母!”这句话是怎样的伤人,连我回忆起,都像刀子在割我的肉,一道一道的疼。我记得你的眼神,双瞳里除了愤怒,还有一点浑浊得让人看不清的痛与无奈,很快便被什么晶莹的东西掩盖。我又那么一瞬间没有了呼吸,我第一次看见你哭了,实在不明白原因,当时已失去理智,但真的有那么一瞬间,我多希望你能伸手打我——我知道,我伤了你的心。可你没有,这一场战争似乎是我“赢”了,但我却被自己无数遍地谴责。我无数次地骂自己,又无数次地问自己,从前的你到哪儿去了?从前的我怎么变成这样了?
最后是你,用你的怀抱结束了这场战争,可你的“严父”形象已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
我的记忆里再没有那样的天,那样的晴。风再吹,荷塘里的荷叶在水面上轻柔地跳舞,粉色的荷花在微风中绽放,莲蓬撑起它鼓鼓的伞,在水中央静谧地等待。我们一前一后,轻摇蒲扇在塘边散步。谈话里没有“孙悟空”,没有那些“大哥哥大姐姐”,没有“争吵”,从前的日子好像的确是远了,远了。再也回不去了。
时间没有痕迹,却用刀雕刻出你的老去,却用它的时针渐渐转动,让我成长出一颗成熟的心。时间教我在回忆中不断长大。
是到很久之后才知道,你不许我哭,只是因为你看了也难过。你总是冲我发脾气,只是因为你想让我比别人好。你那次哭,只是因为你的爱,无奈我不懂。
记忆是一场旅行,我在这场旅行中不断向前,逐渐成长,而唯一需要付出的代价便是你们的远去。现在,我只害怕来不及,来不及去好好爱你们,来不及去好好陪伴。
而我也无奈地发现,父亲的爱,也只能到真正长大懂事后才能真的懂得。可一切也只奈那时不懂事。
我在不停地回忆,也在不断地制造回忆。可这场旅行中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终究都回不去了。都回不去了。
人在逆境中顿悟
袁菱苒
在没有成为神之前,请不要把自己当做圣人。
在很多时候,自己是个争强好胜的人。有人说这种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叫世俗,我听了这句话并没有立马回应,现在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你永远也逃避不了世俗,就像丁立梅写的那篇文章一样,在你骨子最深处早已铺满灰尘的盒子里装的与其说是世俗,还不如说是纯粹。你把自己抬得高高在上,去误读世俗的意思,简而言之是太把自己当会事儿。
我最近确实很忧郁,因为似乎没有可以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其实这种忧郁有助于思考虑一些问题,让自己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别人。
有些时候听别自己的人生经历之类的都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很多时候,是你自己脑袋里的那缸水装得太满了,容不得别人的观点,这种状态就好象清王朝的闭关锁国一样,善于听取别的意见观点不是说说就可以,你特立独行,甚至桀骜不训,一点也不酷,也一点儿不漂亮。这个例子是我妈给我讲的,在这之前,我从来没觉得她如此的有文化、有思想。
还有一个是对高富帅、白富美的理解,就像语文报里的俞敏洪的那篇文章一样,现在对高富帅的定义是有钱,不是值钱,真正的高富帅,是思想有高度的“高”,知识丰富的“富”,至于帅,不是看看时尚杂志,是给人的感受,印象简洁大方得体。而真正的白富美是单纯的有思想的心灵美的女生。或许这种看法并不能得到所有的认可,但那种在没有成为神之前就把自己当作圣人的人来说,他所理解的世界看似深奥,实则浮浅,他的独一无二里没有一种思想道德的底线。
最近看到梁启超的一篇演讲,里面大致说到了来学校的目的,并非真的要你读书后成为科学家,只是来学做人的。里面讲到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抗挫能力。原来人们定义人总以IQ和EQ两个维度,现在还有CQ,也就是是抗挫能力。心理素质的良好与否也是一种能力,很多时候能力被人们狭隘了,读书的时候成绩好的有能力,工作后挣钱多的有能力,而真正的能力体现是对财富的驾驭和对幸福的追求。
还有最后一段想说的,那就是大家很敏感的爱情观。我承认开始彷徨过,但是最近我看到一段话,真的很受感动。如果你喜欢一个女生,不是过生日送礼物,情人节送鲜花,下课短信发得死去活来。你要知道,在你的之前之后,还会有很多人喜欢她,你要做的是静静地站在远处,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最后把别人比下去。熊老开学时说过,如果某些人进入二人世界,会使自己的视野锁定在彼此身上,从而失去很多机会。那些年里有一句台词“我希望变成一个很强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而我的世界不过只是你的心”。但我会把最后一句去掉,应该把过字去掉,还要提醒那些精力充沛的同学,与其冥思苦想地写情书、买礼物,不如多读点书,前者只是浪费时间,后者才能改变你自己,从而变更好,才能为她提供所谓的幸福。
梁静茹有一张专辑叫《爱久见人心》,与其幼稚的朦胧会,不好如静下来,使自己变强后,有能力后再去追求那些浪漫。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不然只为成为诗经里的“氓”,还有你不能用你爸妈的钱给她买一辈子的礼物吧,在经济没有独立之前,一切所谓的爱情都是纸上谈兵。在这个年代,要追求一份长久的幸福需要耐得住寂寞,但当得起责任。不是说声我爱你,就能在一起。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
那些缺了一根筋的人还是醒醒,外面阳光正好,百花争鸣,俊美的山川柳叶正绿,随风摇曳。
遇 到 过
刘晓菲
或许这一生中最美妙的就是遇到。
你不知道下一秒会有什么人,什么事会出现在面前,总是出现在预料之外的惊喜,或者不愿相见而弥漫于心的悲痛,你并没抱有期待,但是遇到却又给了你期待的回忆。
你不知道遇到的事物是否值得珍惜,而就此错过后,你又或许会酿出浓烈如酒的感情去怀念遇到的时光。
我,是最喜欢遇到的。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开学后的第二个周末,遇到了晴朗的天气。好像进入了一个梦境,所有的叶片都托着薄薄的一层阳光,光斑镶上了金边,跟着冬季的风晃动着,略带凉意,但空气中似乎又溢出了点夏天的味道。柔软又馥郁的香气随着阳光流动,抚过鼻尖和微皱的眉头,又略微地渗进了呼吸里,染上了平稳的呼吸的节奏。从未期待能这么快碰上像夏天一样的日子,视野里少了整个冬季都被塞满的阴天,寒冷又让人心情骤降。阳光是暖色调的颜料,给脸上画满柔和和愉悦,多带了一份宁静和感动。就好像那些终结在夏天的回忆一样,晴朗的初春总是带给我同样的感觉。
这种遇到,或许只是生活中平凡的一个画面,不珍贵也不特别。但是这种与景相遇的美妙时刻,却更多的是让我遇到回忆里过去的自己,再看一遍回不去的人,想一遍回不去的事。然后在现在这个不同于以前的陌生而又崭新的经历里,写下成长和失去的感慨。
我,是最心疼遇到的。忆缘来缘去,缘浅缘深。
又翻开了初中的同学录,每篇满满的留言,都是三年时光堆积起来的满满祝福,也都是略带涩味的糖果。遇到了陪我度过三年的人们,约好了三年后各奔东西。用了三年的时间相处相知。熟悉的字迹欢快的语气,留下的却是干涸的未来和断了的联系。
然后发现那些记忆是不重要的人们,在此时此刻却变得值得倍加珍惜,渴望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回到身边一起走下去。
遇到像双刃剑般的魔法,一边会让人不知不觉的感情的结就被系紧,变成这辈子都想守护和延续的东西,但有时却又只能在擦肩而过后才发现这些感情真正的价值所在,一边后悔地为没有珍惜而哭泣,一边又会因为太过美好而感到窝心。
如同遇到了半年的十一班一样,当面对那将不再完整和熟悉的遭遇后,才会倍感珍惜。
那些我遇到过的人们和事们,请在我的回忆里好好存活下去。我会记得对未来的遇到,一开始就要倍加珍惜。
邂逅
杜若宣
温暖的空气笼罩着土地,柔嫩的草尖忍不住,便伸展了腰身,享受着滋润。光秃秃的树干眨眼间也发出了绿色的讯号。天空像是被飓风吹了一整夜,干净的没有一朵云。只剩下纯粹的蓝,张狂的渲染在头顶,向不经意间打翻的墨水瓶……千丝万缕地晕开。
随着一道令人愉悦的下课铃声响起,我便迫不及待地随着人流一起拥出了校门,准备享受那校外的“美味大餐”。说是“美味大餐”,可仔细一想,无非是价格翻了倍,其他的又有什么值得向往呢?来来回回地逛着这一圈绕着学校的街,三心二意了好久,终于还是在一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面馆定坐。摸摸自己口袋里还算充裕的零钱,再想想自己那张贪得无厌的嘴,仔细盘算了一番:“八元钱吃饭,六元钱买奶茶,一天吃两顿……”再看看手中的零钱,顿时有些后悔,“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在学校吃饭呢?人总是这般奇怪。”
忽然,一阵音乐声传进我的耳朵,抬起头一望,是两个老乞丐在吹笙。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见到这种场面,内心就很烦躁,而且是由衷地嫌弃,……
当我走回学校时,看见一群学生在校门对面围了个圈,我踮脚一看,是一个年轻小伙子,抱着一把古典木吉他弹唱着当下流行的歌曲,虽然谈不上风度,更谈不上技艺高超,可周围的男女同学都投去崇拜的眼光,不一会,放在他旁边的口袋里就堆满了钱,散在口袋边缘的也到处都是,男子的脸上出现了得意的神情。忽然,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多么熟悉的场景,如梦初醒,这个人是个不折不扣的骗子,在他瞥嘴一笑的时候,他的歌声流畅地贯穿在我耳畔,可在心中却只有两个字“假唱”,我就这样不屑地调头挤出人群。在这时,那不一样的乐声又传进我的耳畔,是刚才那对老乞丐夫妻,站在人群之外吹着那支斑驳的笙,这声响和刚才的独唱声混淆在一起,显得突兀,却又引人入胜。老人双目紧闭,却凭自己的记忆在笙上面的小孔处按出一段段篇章,虽然松弛的皮肤和稀疏的头发使老人看起来瘦弱不堪,可他吹笙时那自信的神情和他挺直的腰板,使人兴奋。站在他旁边的或许是他的老伴吧,眼里模糊的泪光透着无助与心酸,手里端着一个最古老的瓷水杯,里面零星地放着些硬币和块票,和刚才那满满一口袋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看看一旁的人山人海,再看看这对孤独的老夫妻。“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得到帮助?”几分钟前自己还对这夫妻的脏手、脏衣服感到嫌恶,可现在我错了。我将本来打算给“假唱男”的零钱塞到了那残损的瓷杯中,一声微弱的“谢谢你”,让我彻底变成了吸满水的海绵,轻轻一捏便可以溢出泪花。也许这种感觉就叫做“恻隐之心”的跳动吧。
我捏紧了手中的纸杯,结束了这一杯夏日畅饮,也暗中笑话那个浪费挥霍的自己。悄悄转过头去,人群似乎注意到了这对夫妻,开始陆续有人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看到这儿,我由衷地替他们感到高兴,也为自己高兴……
天空露出哲人眸子般的湛蓝,注视着这林荫下的一次邂逅。
校门口的假唱哥
谭梓豪
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成都的天气四季随机播放,昨天才风和气清,今天就是酷热难耐了。课堂上晒着窗外漏进来的太阳,再加上春困,眼皮子怎么也支不住,一趴下就要睡着。昏昏沉沉地捱到了晚饭时间,无奈地发现饭卡上的钱已不足以在饭后买一瓶水了,刚吃过一盘盐煎肉的我感觉就要失水皱缩了,只得一边抱怨着学校为什么不配一款短裤校裤,一边拖着沉重乏力的两腿向校门外的小卖部挪去。
每天下午这时候的校门口总是显得特别热闹,各色学生在这朱门碧瓦的校门下进进出出,或是在某个苍蝇馆子里吃顿饭,亦或是去文具店里买几只笔几个本子,或只是在校外闲逛两圈散散步。敞开的校门为同学们带来了一种特殊的自由的气息,而这种自由在初中怕是享受不到的。
还未迈出学校大门,便远远的听见了悦耳的歌声,律动着这沉闷的空气,夕阳的余威也被这清新的乐音给吹熄。一下子来了劲,循着歌声的方向一路小跑过去。街对面围了一群学生,而那清亮的歌声和轻脆的吉他正从中飘来。一个年轻小伙戴着顶鸭舌帽,靠着墙坐在一个劣质音箱上弹着琴唱着歌,周围几个女生花痴一般地盯着他发呆,还有大胆的竟然跑去蹲在他身边拍照留影,顺便往他面前的大口袋里扔下一元钱。
好久没有在街边听到这样有技术含量的歌声了。我摸了摸钱包,也放了两元钱在他的袋子里,随即离开,心里琢磨着他的嗓音怎么感觉那么熟悉呢?不经意的一瞥,突然惊奇地发现那歌者旁边还有一位老爷爷吹着一只木管都有些发了黑的古笙,身边是位老婆婆端着一个小瓷碗向路人乞讨着。身旁两个高二的同学讥笑着说:“看,他们在抢生意呢。”
我走进小卖部,买了一瓶饮料,外面的歌声依然不绝,但我却清晰地分辨出了那是原唱的嗓音,那独特的转音我再熟悉不过了。卖唱的仍在卖力地张着嘴巴,从音箱里放出的歌声却分明不是他自己的。内心那清爽的感受荡然无存,燥热再次席卷而来,心里还泛起了一丝愠怒。
假唱哥显然没有对学校周边的环境做好调查,不知道这里是有城管队巡逻的。假唱哥一看到城管大叔气势汹汹地来了,连忙拔掉音响,一边弯腰慌乱地收拾着满满一口袋的钞票,一边堆满笑脸望着城管,仓皇的走了。吹笙的老夫妇也似乎被吓着了,一时不知怎样才好,但城管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角落里的他们,骑上车走了,只留下老夫妇捧着破笙和一只盛着几张角票的瓷碗立在街边。
围观的人群随着假唱哥的离去也渐渐散尽了,只剩下地上的几团卫生纸,和一位围着布满油渍的围裙的大婶拾着地上散落的几根吃剩下的烧烤竹签。校门逐渐关闭了,只有干瘪的古笙在空空的街上回荡。
舞与思
焦馨仪
前不久刚看了古典舞《爱莲说》的视频,音乐很美,舞者将我带入月色湖畔,莲花轻摇的意境,试着自已学习了一下,却永远舞不出那种美的韵味,不矫作,不随意,那么地恰到好处,将舞姿融入音乐、融入意境,如同真有那么一株莲,在晚风吹佛下摇曳、绽放。
不由得想了解是什么样的文风使得这古典舞如此精致。追述历史,人类最早有了音乐,随着音乐节拍做出各种身体动作,于是便有了舞蹈。最初,古典舞也仅仅是为祭祀所用,为神灵而作,庄重而神圣,有着繁琐的礼仪动作融在音乐,后来舞蹈中又多出了更多表现民间人民生活和劳动的舞姿。
要舞出这些就一定得有深厚的文化思想,对中国古代的诗、词、画、乐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毕竟这古典舞也是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汉文化的精髓。一个真正的舞蹈家,她不仅仅对每一个动作了如指掌,更是可以分析它的结构、形象和组成的各个部分,知道舞蹈有谐和的规律,深刻的内容和丰富的启示。当音乐响起时,这一刻舞蹈家也不再是她自己了,她没有了自己的万千思绪,只是汉唐文化的一面镜子,表现古人的一切。
舞蹈也是赋予情感,古人跳舞,除去祭祀,更多的是表达心灵的感受,我快乐,手之舞之;我悲伤,足之蹈之;古人的生活简单却充满情调。正是如此,到了今天,在这个现代化程度极高的社会中,去了解古人的思想更是不易,只有多多读读通史,读读唐诗宋词,将自己浸泽于富有书卷气息的环境中,才能舞出韵味吧。
除去了解古人的思想外,更要了解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形态,我相信《爱莲说》的编舞者一定是花了成千上百的日子去观察莲花从含苞到绽放再到凋谢的过程,或许只是观察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思考,思考用怎样的舞姿来表达它的绽放,用什么样的舞姿去契合音乐。
五千年来,汉文化古典舞的流传,不仅仅是舞蹈的传承,更是思考的继续,是文化的延续。舞蹈离不开思想,思想也离不得舞蹈……
妥协
廖雨馨
我是一个喜欢妥协的人,并且认为妥协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把感情向时间妥协,把梦想向现实妥协,把执着向命运妥协,然后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这是必然的。
不管我给自己找什么样的理由,比如那些怒放的生命,梅向雪天妥协,它绽放了冬日的色彩;骆驼向沙漠妥协,它抵御了风沙的侵略,对,我把妥协归为适应,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自然选择一样,适者生存,我经常做一些违背意愿的事情,我总会在这时告诉自己,要想过我想要的生活,就要学会享受妥协,告诉自己一切都好,但我始终是唾弃自己的,无法去追逐梦,无法去向我不喜欢的,说no。
小时候,父亲要求我学跳舞,他总说:“我不要求你多么多才多艺,但跳舞一定要学!!”那是我儿时的噩梦,每周两节的舞蹈课让我痛不欲生,真的是先天基因太差,还是不认真想向父亲示威,我不知道,学了至少四、五年,仍旧基本功都很差,后来父亲向我妥协了,我选择了画画。老师说我进步很快,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我都会想,要是最开始不妥协,我是不是现在在画画上更加优秀?然后又自嘲的笑笑,不过是自己逃避问题,对啊,其实我不是真正的适应了,而是一种怯懦的逃避,然后给逃避找上不熟冠冕堂皇的借口,最后,用一个结果向我爸证明他是错的?我在浪费时间去妥协,去在妥协中反抗,我不知道我究竟得到了什么,是父亲眼中判断失误的懊悔吗?我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把别人眼中的懊悔当作糖果,时过境迁,那些熠熠闪光的糖纸,让我发现我当初是有多么荒谬。
可我依旧固执的妥协,初中,我依旧在妥协中成长,父亲管的更多了。他是我的科任老师,又和我各科老师都很熟,我觉得我身处一张大网中,他牢牢地抓着绳,控制着我成长的方向,我参加了各种比赛,拿了很多奖,但我不快乐,因为有些东西看似好,但不是我想要的,有人说我是温室里的花朵,太幸福了不懂珍惜,可是他有懂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吗?我被逼着上数学竞赛,那是我初中唯一算得上“补课”的东西,但我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或许是一开始的非自愿妥协,让我对竞赛的态度算得上恶劣,但又不得不去,每节课的生活就是看小说、写作业、聊天,我又用浪费时间来妥协,我用那惨不忍睹的成绩证明,让我妥协的结果。我一直认为我是胜利者,我用妥协战胜了父亲,现在回过头,不过是害了自己。
其实,我也才意识,自己是多么的妥协成性,并且自己曾经认为的“妥协的胜利”,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
骑车回家的路上,有人对我说:“你就是为了成绩而学习。”“是的啊,因为我认清了现在我想要什么,所以我会想用一个成绩来让父母允许我过我想要的生活。”当时我认为我的回答真的很正确,我不是一直在享受妥协带给我的,我所想要的生活,不用补课,周末11点才懒懒散散地起床,悠悠闲闲地过完周末,不用过别人眼中“痛苦”的周末补课生活。
但是,这又是我想要的吗?
我就像小时候有别的小朋友来家里玩,看上了我的玩偶,爸爸妈妈会要求我大方的送给那位小朋友,我妥协地佯装亲昵,然后他们会带我去商场,让我选我想要的,我那时候会很开心,就像拥有了世界。但买回了新的洋娃娃,不过是一物易一物。亦或许是,我用我的妥协给我的心了“十”,或许心会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一”。
或许也就是贪欲太重,一环扣一环,永远认为不够。
但是话说回来,妥协的确又赋予我辉煌。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随性而活,境由心生,只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终有一天,我会踏上心灵之顶,看,天地浩大。
或许,妥协让我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生活
董林悦
我们究竟从生活中得到了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我们在所谓的忙碌里团团转。又有谁看清它的真正面目?我们在抱怨它,我们在扭曲本来普通却温柔的它。最后,生活变成了一面冰冷,残酷的镜子,照出我们狰狞的面目,拧成一团的心。
——题记
点一盏灯,为记忆留一点光
傍晚,窗前,台灯。
我合上作业,翻出相册,使为了选一张下周带去做寝室全家福的照片。本来答应自己,随便选选便可。但以翻开,便再也停不住。婴儿时的我,坐在草坪上,含着手指头傻笑;不会走路的我,偏偏倚倚地爬在地上,小手小腿压在身下;拿着金箍棒的我,在衣柜前摆pose……我很幸福地看着照片里的这些我痴笑。那些都是我从前的生活,草坪,花朵离我那么近。
我在心里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像以前那样生活?什么时候才能拥有那样阳光、惬意的生活?然后,我摇了摇头,否定了自己的贪婪。是啊!贪婪。也许生活本来就有着规律的递变,拥有不了从前的生活,也无法预知未来的生活。所以于我,生活也许更像一种经历,经历过的便成回忆,还未经历的便作未来。而我想,真的不必抱怨生活的一次性,只需一盏灯,一方桌,便又可看到过去的自己。而这些,只需为自己的生活留那么哪怕一点点的光亮,好让自己找到来时的路,来时的我。
赶一场电影,为温暖增添一份柔情
喜欢和老爸老妈去赶一场夜场电影。
星期六晚,穿上夏夜散步时穿的单鞋,挽着他们的手坐上去春熙路的地铁。出站,街上人来人往。成都,真的是一座不夜城。灯红酒绿,恍如白昼。春天的夜,微凉,但夹在他们中间还是一阵温暖。他们说笑,而我则看着周围的路人咯咯地笑。看来“成都出美人”这句话不假,想着来这座城市的人一定有眼福了。
进到影院才发现,喜欢晚上来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还有很多上班族,没来得及换下职业装便来到这里偷闲。还有一对老夫妻坐在我们前面,特别认真地盯着屏幕,一动不动。而我好像更显得心不在焉,因为我本就不是为了这场电影而来的,准确的说,我是为了这座腋下的城市而来。那种触摸这座城市,这个黑夜里的精灵的感觉是那么的真切。此刻,我觉得自己仿佛静卧在一张大床上,看着汗水的人们沉醉。
于是,我在夜的城市里找到了生活的一丝温情,柔软而甜蜜。我带上我所有的感官去感受这夜,这城市,还有这温暖的生活。
然后我发现,生活于我,更像一种感受,让我愿意用我所有的感官去体会。我真希望,在这样一座城市,这样一个世界中,我还能真切地去闻,去听,去尝,这生活里的那些善,那些恶,那些美,那些丑。
其实生活给了我们很多,忙碌只是使这些感官麻木,我们还可以唤醒自己。所以忙碌不能成为我们抱怨生活的借口。忙碌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只可惜太多的人计较这自己没有得到的,而忽略了自己已经得到的。而我总相信,我从生活里得到的已远远超过了那些我想却又没有得到的。
如果生活真像一场经历,就让我背上背包去旅行吧!如果生活真像一种感受,就让我用毕生时间,带上我所有的感官去体会吧!
只希望,当最后照在生活这块明镜里的自己,是面带微笑,温暖明亮的。
善良的魅力
周韵秋
“早上好!”我向迎面走来的她露出一个友善的微笑,自然地招呼道。
“!”她愣了一下,像是没有想到只是常常碰面,但连名字都未知的我会跟她问好一般。但她很快便释然了,也回了一个微笑,“早上好啊。”
她的回应让我笑得更开心了——
果然这样做会让心情变得明朗愉快呀。
其实从前的我并不是这样的。我怕生,一见到陌生人就会不自觉地拘谨起来,更妄谈主动跟不认识的人打招呼了。不过,之前的一次旅行却使我改掉了这个被父母纠正许久却始终未果的坏习惯——虽然还是做得不够。
我一向喜欢闲逛,即使身处人生地不熟的外国也不例外。跟爸妈打过招呼,便又跑出房间,在偌大的酒店里塞着耳机转来转去。途中当然无可避免地见到了许多侍者,但都被我一一躲过去了——我不敢主动跟人家打招呼,又觉得这样不太礼貌。
啊,今天真是幸运!
又绕道躲开一位侍者,我放松地吐出一口气。正准备转身继续向前,身后却传来一个热情而充满活力的声音:“早上好!”
我怔了怔,不确定对方是否是在跟自己说话,便回过头看了一眼。
——我看见那个棕色皮肤的侍者脸上洋溢着热情而友善的笑容,瞳孔清澈温暖。
仿佛异国的我是他多时未见的老友一般,那样自然地笑起来。
刹那间,我的心像被硬物撞击过,缓缓流淌出温热的液体来。而这温热的液体使我也不自觉地柔和了表情,露出微笑:“早上好。”
盛夏的阳光明媚而温暖,我的心情也像突然被这暖阳包围了,明朗愉快。
之后的几天我试着不再躲避迎面走来的侍者,并微笑问好,都无一例外地得到了对方热情的回应,这让我一直保持着阳光般的好心情,也变得勇敢起来。
……
“早上好!”突然又听见她的声音,我转过身,原来是她在向旁边另一位同学打招呼。
“……早上好。”那个同学的反应也与那时的我和刚才的她如出一辙。
在这个快节奏的冷漠社会里,一点点的善意都是这样可贵。但也正因如此,一个微笑、一句简单的问候便能轻易温暖了一颗麻木冰冷的心。
望着那个同学不自觉扬起的嘴角,我忍不住又笑了:这大概就是善良的魅力吧。
中国你的刹车板丢了
谭梓豪
学校提前放了学,家里也无人可以来接我,只得找同学讨来路费打车回家。在成都这座大堵城里,六点钟的空出租车是比沙漠中的清泉还要难寻觅。守在路边半个多小时,等待无果,失望的只好放弃,沿路走着,是不是不死心地回头一看。
天色渐暗了,路边璀璨的霓虹不觉已亮起,离家还有一个小时的路程,不由的加快了脚步。抬头仰望头顶被灯火染成暗红的夜空,不由得感慨这片土地发展的迅速。谁又能想象这片闹市二三十年前还只是一块菜地呢?
路口的绿灯亮了。一阵引擎的轰鸣伴随着刹车片尖锐的惨叫声从身边擦过,那是辆奢华的跑车,似乎是想加速硬闯过红灯,却没能成功,反将一辆电瓶车撞翻在地,车灯碎了一地,轮胎都飞到了几米开外。豪车的车主下来了,一身笔挺的白色西装,与其涨成猪肝色的脸有些格格不入,看上去甚是滑稽。这时代的有钱人也许并不少,可路上飞驰的漂亮跑车仍特别能抓住人们的眼光,更何况是在车祸现场。中国人总是对事故现场有种特殊的嗜好,某地出了或大或小的意外,不到一分钟便会围满了看热闹的人民群众。周围的观众越来越多,拥挤的人群将我推搡出来,接下来怎样,我也不得而知,但从那大款的高声怒吼和电瓶车车主那几句蚊吟般无力的辩解便可知道,倒霉的一定是那个骑电瓶车的。我同情他,倒不是因为他会赔钱,毕竟违规的又不是他,而是因为懦弱的任由别人宰割他那可怜的尊严。
到现在我还会不住地想,为什么那人吃了亏却无力抵抗?为什么那有钱人明是自己违规却仍恬不知耻地斥责别人,为什么那么多围观的人却只是如看戏般在一旁说笑……这种事在中国,也许已经屡见不鲜了,但每每看到这种场景,心里总是说不出的恶心。有钱又怎样呢?有钱就高人一等,没钱的就只能低三下四么?大都市的灯红酒绿也只如一片文化废墟。也许你会说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人,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的,但请仔细看看自己看看周围,其实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丑恶的风气同化了。
中国的经济在飞驰发展着,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人民的生活也今非昔比。诚然,大力追求发展经济所带来的好处是不可否认的,人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但人们的信仰却在铜臭中被洗刷的干干净净。人们的心灵曾今是那么的纯净,人人都是那么热心无私,每个人都为了建设幸福的生活而奋斗,以为人民服务为荣。反观现在,有钱了,可除了钱我们还剩下了些什么呢?人么为了钱工作,为了钱生活,连我们现在的学习可能也只是为了以后能赚大钱罢了,甚至为了钱,人品道德也如粪土般一文不值,黑作坊遍布各地,地沟油、塑化剂充斥餐桌,连炸油条不用老油不用化学添加剂这种很应该很本分的事情,却成了一件多了不起,受人无比尊敬的伟大之举,这是何等悲哀的社会。
回想一下现在你的生活,你可以有意识地计算下自己平时每天说到了多少个钱字?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也不免会沾染上拜金主义的气息。例如,当我们看见朋友换了件新衣,我们第一反应总是问“多少钱买的?”,而不是“嘿,你新衣服真漂亮”。当我们在衡量一个人的事业是否成功时,标准似乎也只是他的收入是多少……对金钱的崇拜已在我们脑中根深蒂固。记得某电视台有个节目,大概是介绍人们的致富方法的,有一个场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海边一个小渔村里的一位渔民通过科学的养殖海鱼而赚了钱,记者去采访,张口就是一句:“大爷,这些鱼能值多少钱呢?”渔民笑笑,说:“只是不一定的,根据市场而定。”记者皱皱眉,又问:“哦,那您平均算的话,这些鱼可以买多少钱呢?”渔民有些不耐烦了:“这是不定的。”记者仍不死心:“您现在凭着养这些鱼已经赚了多少钱了呢?”渔民不再言语……
反思下我们自己,我们的信仰是什么?钱吗?我想也许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但这只是你还没意识到罢了。人们的心已经空了。每次听到新闻主持人说道:“某某地呈现出一片学习十八大的生动景象。”这简直比问一位捡瓶子的老大爷“你幸福么?”还可笑。
中国,你的刹车板丢了。
经济发展不应是一个国家的全部,是该放慢脚步,等待掉队几十年的人民文化思想追上来的时候了。
在梦里生活
田芮华
有时会做一个梦;天,湛蓝,镶着几朵洁白如玉的云彩。想把视野抛向天空的终点,却只望见越来越广,越来越蓝的一片海。阳光,从明亮的天幕中溢下来,渗透进每一个阴暗的角落,甚至穿透胸膛,洒满了心田。身体被满满的阳光包裹着,汗液随着风飞走,剩下清爽与幸福。
而那年夏天,我似乎到了那个仙境——休斯顿。
那年夏天,在休斯顿一户普通人家里,我感受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
妈妈,姐姐,和一只小狗组成了这个家。虽然很好奇家中父亲的去向,但出于好奇,我只好作罢。可他们还是看出了我的疑虑,主动与我谈起来,我跟着他们上了楼,楼梯旁的落地窗阳光通透,光影洒在墙上的花体字上“不为尘世所扰,坚定信念的生活。”
若不是能够了解他们的语言,我断然不会想到家中的父亲已经去世。他们翻阅照片时眼里的希望,他们谈及故人时嘴角的浅笑。一切的一切都像是在和一位老友交谈,照片中的昔人仍活在他们周围。
母亲和女儿都是基督教徒。每早,每晚,每次吃饭时都会共同祈祷,感谢上天的给予,遛狗时会专门到邻居家去问候,吃饭时会吃光所有蔬菜,会认真打理家门口的草坪。每天都在细数着,感谢着拥有的东西,因此快乐和满足总是充斥着他们。正如中国一句古话:“知足常乐。”
偌大的落地窗透进了金灿灿的光辉,洒在那句镌刻在这家人心中的话上“不为尘世所扰,坚定信念的生活。”此时的阳光正好,温暖明亮,那一行字也似乎留下了阳光的气味。等哪一天天空不再湛蓝,雷锋雨电的威力替代了阳光的温柔,那种信念也会在心中耀眼生光吧。
他们的家,不是富裕的类型,家中的支柱也离开了他们,但他们却每天迎着阳光生活。我有最棒的家人,最棒的老师和同学,我自己最爱的身体与大脑。一大群因我而感到一丝快乐的人。
我才明白,我就生活在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