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西山匿古刹,幽幽禅房蕴般若,若问太虚何处有,且看人间遁卧佛。——题记
卧佛寺,即十方普觉寺,位于西山脚下北京植物园内,香山的东侧,是大乘佛教唐代禅宗的皇家寺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寺院依山势而建,站在寺前环顾,三面环山,寺正坐其中,能感到当年建寺选址之讲究。清雍正皇帝曾称其为“入山第一胜境”、“西山兰若之冠”。
植物园太大,大得看不到边缘、走不到尽头。炎炎烈日下,小小的遮阳伞也快挡不住那过分热烈的阳光了,汗水湿透了衣背,高跟鞋内的脚也疼得快走不了,1000米、500米、200米的路标在我眼里简直就是1000、500、200千米的路程。努力挪动脚步,朝着卧佛寺走去。终于,那座上书“智光重朗”的巍峨山门牌坊就巍然耸立在眼前。
对佛,我虽心存敬意,却从未真正参悟,所以对这题字也不甚了了。网语:“智”者,非常言之“智慧”者也,佛家言“智”,乃特指般若智慧,有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贯的。而佛法之目的,正是要觉此般若而达彼岸。“光”者,譬喻也。“智”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寓智。心性之无明,譬如深穴中之黑暗;无碍光明恰如破黑暗之慧日,故有此喻。“重”者,失之重得义也。人人皆有佛性,何故不得见?因无明蒙蔽本性,使之深藏黯淡,光不能显。无明者何?因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朗”者,大光照天下曰朗。日月兮朗照乾坤;般若智慧亦如日散万丈光芒射穿无明之暗,复现吾等之本来面目。故“智光重朗”者,谓其意有三:修般若,破无明,显本性。想来,未入山门,已然禅意深深、般若朗照了。
进得山门,一条笔直的砖铺大道被两侧也不知多少棵几百年古柏的浓荫所遮蔽,凉爽之极、清幽之极。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到规模这么大的古柏群落。在晋祠看到的古柏虽说不少,但像这样整齐划一的群落还真没见过,甚是惊诧。左顾右盼起来,看看这棵,望望那棵,生大欢喜心。置身此间,脚也不感到疼了,精神也清爽了,看看四周没人,让喜悦跳起来吧!遂像小姑娘样儿蹦跳着往前行,并伸开臂膀转了几个圈,心也飞了起来。
穿越古柏大道,就到了乾隆御笔“同参密藏”“具足精严”的琉璃牌坊处了。牌坊由一个中门两个侧门组成。门上部椭圆,门周边白色,上面分别有金色绿色琉璃瓦廊檐,下部红色的墙面,上部黄绿相间的琉璃砖瓦,上方匾额白色的底子,红色的字体。整体看上去很和谐,也很庄重,和普陀宗乘之庙外的牌坊风格基本一致,大抵清朝皇家寺院的风格都是这样吧!我在心里想。
当手搭凉棚仰望那高高在上的乾隆御笔亲题的“同参密藏”和背面的“具足精严”八个大字时,心中的庄严感油然而生。所谓“同参”共同来参究、证实;“密藏”指以一般语言所不能形容的、佛所亲证的宇宙和人生真理。“同参密藏”就是勉励众生来此共同参究佛所亲证的宇宙人生真理。“具足”,意即圆满无缺,或言守戒、具备;精严者,守戒虔诚、谨严也。“具足精严”道出了佛教修行的严谨与追求,古殿青灯的超脱与淡然。想来,未入佛门,再一次感受到深深的般若禅意了!!
进入牌坊门,算是正式进入佛门胜地。迎面就是一座小桥,小桥的两边就是放生池。据说这个放生池是过你独一无二的月牙形放生池,其他的不是方形就是圆形。我不去考究这些,我被那些红色的热带鱼和大大小小的巴西龟吸引了,其数量是迄今为止我见到最多的。红色的鱼一簇簇一群群,游来游去,自由自在,在灿烂无比的阳光下,真的大有“皆若空游无所依”之态。而大大小小的巴西龟或叠罗汉似的趴在池子中间的木板台面上,或探着头爬在池岸边。“真多呀!真美呀!”也不管那么多的游人怎么看我,我禁不住大声惊叹起来。再看放生池左边有一排历代诗人咏赞卧佛寺的诗。还有那千年古柏、古朴钟楼都让人感到无比的静谧,心神安定。
迎面就是寺的第一重殿堂——山门殿。内有哼哈二将,是佛教的护法神。二将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几千年就那样一个姿势,将佛礼佛法站成了永恒。
三世佛殿为寺内第二重殿堂,牌匾上的“双林遂境”也是乾隆御笔,两侧有乾隆题楹联:“翠竹黄花禅林空色相;宝幢珠络梵宇妙庄严”。内供奉三世佛及十八罗汉,有趣的是,乾隆皇帝竟然跻身于十八罗汉之中。联想到乾隆皇帝一生对佛教的痴迷,联想到他的“圣心与佛心无二无别”,并幻想“圣寿与佛寿亦无二无别”就不难看出他对寺庙的尊崇了。也就不奇怪他的雕像出现在此寺的三世殿十八罗汉群中了——三世佛殿中的十八罗汉中,左边从外数第一尊罗汉穿着墨绿色铠甲,头戴缨络战盔,胸前护心镜上闪着两条飞舞的银龙,脚踏一双战靴的那个就是乾隆皇帝。乾隆虽不敢与观音、普贤、文殊、地藏等菩萨相比,但也认为自己的修行有了一定的成就,不为世间一切所惑。所以一代堂堂天真,跻身罗汉之列,就不足为怪了,尽管那是一个有趣的迷。总之,乾隆是一个让人爱戴的皇帝,也是一个让天下女子喜欢的男人,很喜欢乾隆皇帝那样的男人,爱屋及乌,也很喜欢他的字。所以,当从看到他的那些字起,脑海中关于他的一些印象就涌了出来。想到此,就禁不住哑然失笑——身在佛门,还在想红俗事,看来一辈子也成不了罗汉,更别说成佛了。摇头。
天王殿、伽蓝殿等殿堂都是三世佛殿的配殿,分别供奉佛教的尊者。就不一一介绍了。
特别要说的是,卧佛寺花木扶疏,古树参天,奇花异草遍布寺内。天王殿东侧的古腊梅相传为唐贞观年间所植,被冠以“京城腊梅之冠”,但正值仲夏,所以就憾不能看到腊梅之冠的风采了。但那些古槐、古柏、古银杏、古娑罗树已让我领略到了这座千年古刹的清丽之美、静幽之雅了。世间根本就没有完美,缺憾也是一种美。遂不再叹憾,奔卧佛殿而去。
漫步移近殿堂,抬头就看到殿堂外高悬慈禧太后亲笔御提的“性月恒明”匾牌,意为佛性如月亮,明亮兴辉永照。说慈禧是才女一点都不为过,我想,若不是世事、时势所逼,她也许可以成为一代才女呢,但我觉得她作为一个政治家外加才女更表现出她的才、干、能力。虽然她卖过国,但她作为绝代佳人,我还是很佩服她的!!
还是看看卧佛吧!先看介绍文字。据介绍,殿内最早供奉的卧佛是唐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取经归来后不久“兜率寺”的一尊长3米多的香檀木金身卧佛,虽然朝代更迭,战乱不断,但是寺院香火始终不断。到了元代,成为皇家寺院。元英宗下旨“给钞千万贯”修缮卧佛寺,“冶铜五十万斤铸造卧佛像”。经12年,终铸就这尊巨大的铜卧佛。唐香檀木卧佛明朝时依然在,“一座寺院,两尊卧佛”的奇特景观延续了300多年,清雍正、乾隆时期,香檀木卧佛从卧佛寺里神秘地消失了。所以今天我们就只能看到这尊独一无二的实心铜卧佛了。
步入卧佛殿,殿内高悬着清朝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得大自在”的匾额,意为佛祖释迦牟尼修道成功,已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只见在汉白玉莲花台座上,静卧着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卧佛身长5.3米、重54吨,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最大、最重的铜卧佛,具有非常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一件名副其实的国宝。大佛呈侧身睡卧状,一臂曲肱而枕,头西脚东,面向南方,右手托在头下,左手平放在腿上,双足并拢,神态安详自如,人们称这种姿势为“吉祥卧”。且造型异常精美。而数百年过去了,卧佛依然色彩鲜艳,光彩照人,装饰工艺令人叹服。
佛的身后环立着12尊泥塑佛像,他们就是佛祖的十二大弟子,人称“十二圆觉”。传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在逝世前向他的弟子们嘱咐后事的情景,佛教称它为“佛祖涅槃”(佛教用语,意为圆寂)。
据资料,中国早期的卧佛像是众弟子围着佛祖释迦牟尼悲痛欲绝,有的弟子伏在佛祖身上痛哭,有的用力撕扯自己的头发,反映出弟子们在佛祖即将离去时的悲伤和痛苦。而卧佛寺却是另外一幅场景:卧佛面带笑容,神态祥和;众弟子的表情也非常平静,并没有对佛祖的“涅槃”表现出任何悲伤和痛苦。这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佛教与中华文化相融合,人们对“涅檠”的涵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为“涅槃”是释迦牟尼修成正果、脱离尘世,从而进入了更高的境界,是一件好事,弟子们不应该对佛祖的“涅槃”表现出悲伤和痛苦。于是,卧佛像和“十二圆觉”塑像也发生了转变,佛的形象变得更加安详,众弟子也没有了悲伤、痛苦的表情。卧佛寺的卧佛神态安详,说明佛祖修道成功,已经进入了更高的境界,获得了最大的自由,清雍正皇帝把卧佛寺卧佛的这种神态称为“卧游”,认为这是佛祖“涅槃”时最完美的表现。
突然就想到有人说的卧佛寺就是曹雪芹《红楼梦》中描写的太虚幻境的地上原型,想来有一定的道理。
《红楼梦》中有许多玄而又玄的人生现象,让读者百思而不得其解。为了让读者能解“其中味”,曹雪芹在小说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特为读者指迷。所以,能走进“太虚幻境”,看清太虚幻境的真面目,读者才可能读懂《红楼梦》这一部“千古奇书”。太虚幻境石牌坊上写着四个大字“太虚幻境”,两边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石牌坊上的横批和对联里隐藏的玄机便是踏入《红楼梦》真意的大门。
在红楼梦里,佛教与道家的思想显而易见。中国汉语中有“道德”与“道理”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中包含着十分深刻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老子《道德经》曰:“失道而后德”。可见,人德是道之失,即偏面的道。对人,失道而后德,对物则是失道而后理。如果把德对道的回归表述为生的此岸渡达存的彼岸,那么,艺术就是这两岸之间的渡船。而爱情却只是不知水性的落水者怀里紧抱着的一段木头。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沉浮漂流时,他和她都把自己的性命和这段木头系在一起。只有到达彼岸后,他和她才会明白,原来爱情仅是他们渡达彼岸的一段木头而已。贾宝玉就是这样的一个渡河人。而在这其中,又有一切看空的淡漠,很有佛教“万物皆空”的思想,在对贾宝玉的描写中也多次提到了“臭皮囊”一词,这些也正照应了曹雪清晚年洗尽铅华富贵褪尽的黯然、伤悲。
曹雪芹特地在《红楼梦》开篇中写宝玉与黛玉的“木石前盟”,其意在于用小说的形象来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个终极的人生追问。人的身和心都是从那个遥远而微妙的世界里来的。人的身只有通过死亡才能回到那个世界,而人的心却可以通过道德的自我实现回到原本的那个世界。所以,人生的真谛是以生求存!这个人生的真相有几个人能知道?又有几个人能证得?世间凡夫以身为“我”,智者以心为“我”,却不知“道”才是真正的我(本我)。面对世人这样的迷失,曹雪芹点拨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和卧佛寺的“智光重朗”“同参密藏”“具足精严”“双林遂境”“性月恒明”“得大自在”匾牌及“翠竹黄花禅林空色相;宝幢珠络梵宇妙庄严”的对联和卧佛吉祥卧的圆寂及弟子的安详从容是多么相同的意味啊!而描写的太虚幻境和门口的卧佛寺原貌简直是同出一撤。
于是迷茫;自己是身在卧佛寺,还是身在太虚境?!于是顿悟: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不要苛求什么完美和占有,凡事凡时凡势凡是都即当时一瞬一念,老是执着于那些力所不能及的东西,只是当时已惘然罢!
正是:西山匿古刹,禅房蕴般若,太虚何处有,人间遁卧佛!
……
年少时自认是个彻底的唯物者,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很多时候越来越觉得自己唯心起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每到一个寺庙都会虔诚地叩拜,来到卧佛寺也不例外。在几个大殿的门外,我虔诚地拜了又拜,还在门口的佛教用品店里给女儿买了两个金榜题名的小小吉符,为的是祈福给女儿们。
——我相信有那份心那份诚意就行。对人对事唯求个诚求个信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