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龙本文发表在《高保真音响》2013年11月号上)
歌剧不仅要“读”和“听”,更要“看”,尤其是《尼伯龙根的指环》更是“值得一看”,因为剧中出现了莱茵河底、巍峨宫殿、彩虹桥、地下世界、月夜小屋、迷雾森林、冲天烈火等场景,还有仙女、众神、侏儒、巨人、武士等众多人物,公羊、巨龙、蟾蜍、飞马、林中鸟、乌鸦、熊等各种动物,再加上河底盗黄金、侏儒变巨龙、女武神骑行、勇士屠龙、魔法火焰山等神话场景,对舞台制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指环》制作一直被称为歌剧制作的珠穆朗玛峰,每一个新制作都会引起人们的巨大兴趣。
对于诞生于几百年前的歌剧作品,如果舞台呈现一直保持不变,观众会觉得乏味,因此新的舞台制作便成为看点之一。早在100多年前,西方歌剧便不再采用真实主义的制作原则。如今西方的歌剧制作可大概分为两派:一派忠实于作曲家的舞台指示,姑且称为“本真派”。这一派又派生出两大直流,一条致力于在舞台技术、服装、灯光上进行创新,另一条秉承极简主义原则,尽量精简舞台,采取中性的、象征性的、多种含义的舞台和道具。
另一派则弃作曲家的舞台指示于不顾,这一派被称为“导演歌剧派”。他们的理念是,导演可以不遵从创作者的原意或舞台指示,通过对场景、时间、服装、动作、剧情等诸多因素进行更改,用以表达导演自己的观点,或影射现实,导演的舞台阐释可以与原作相距甚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导演歌剧派”一直有很大的争议,作品质量也参差不齐。英语有一个名词叫“欧洲垃圾”,特指“导演歌剧派”的次等作品。
以上不同派别也互相借鉴,从而让歌剧舞台制作多姿多彩。如今,市场上《指环》的DVD林林总总,舞台制作也丰富多彩。面对着奇装异服、怪异灯光、新奇舞台、甚至表演与剧情不符的制作,藏家该选择哪套呢?
美国大都会歌剧院2012年的《指环》——视觉奇观与梦幻阵容
这个制作在大都会歌剧院乍一面世,便赢得一片叫好。2012年,DG公司推出了普通和蓝光DVD。无论从舞台制作、演唱阵容、乐队演奏,还是画面质量,这套DVD都是上乘之作。
大都会歌剧院一直拒绝欧洲的“导演歌剧”流派,倾向于采用舞台技术创新和华丽的布景服装。这套制作的导演勒佩吉(RobertLepage)被人们称为“鬼才”,他设计出了一套全新的舞台,成为这个制作最大的亮点。十几块大型三角形材料,中间被一根轴穿起来,每块材料可绕着中轴旋转,旋转角度和速度被程序严格控制。这些旋转的舞台与升降舞台配合,再加上精妙的投影和灯光,组成了丰富多变、令人印象深刻的舞台效果。
在《黄金》的开始,蓝色晨曦映照着莱茵河面,河面出现了波浪,还飘起了晨雾。随着序曲中莱茵河水动机逐渐高涨时,水面升了起来,三位美人鱼装束的莱茵仙女畅游在河里,水泡在仙女身边升腾。随后三位仙女端坐在铺满卵石的河床上,这些投影里的卵石,能随着仙女身体的移动而滑动。在《众神黄昏》中,当贡特尔在投影中的溪水里清洗手上的血迹时,整条溪水逐渐变成了血红色。在沃坦和洛格进入地下世界时,垂直的舞台令人惊异地变成能够上下的台阶,加上富有想象力的灯光设计,其视觉特效令人难忘。在《女武神》中,这些舞台变成了大雪中的森林,齐格蒙德在其中穿梭逃亡。其他场景如彩虹桥、火焰山、森林絮语、季比雄宫殿、英雄葬礼、冲天大火等,均令人印象深刻。在女武神骑行的场景,气势恢弘的舞台效果,让见多识广的大都会观众居然在音乐进行中鼓起掌来!
这些舞台以不同角度组合时,可呈现出森林、岩石、宫殿、峭壁、地下世界等各种不同造型。更神奇的是,它几乎无限制地扩大了演员出入舞台的途径,各个角度都成为上下场的通道。单单观赏舞台的神奇变换,便足以成为观看这套DVD的充分理由。
大都会歌剧院布置了多台高清摄影机,甚至动用了摇臂,使DVD上的画面视角千变万化。高清晰的画面,将华丽的灯光效果充分烘托出来。视频导演大量采用特写镜头,这是歌剧院里的观众不可能看到的。如此也对演员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唱得好,还要会演戏,甚至精细到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都要到位。
在高清特写画面中,导演和演员们均达到了极高标准。导演在表演上下足了功夫,各角色的举手投足、回眸低头时都极为讲究,不仅与剧情贴合,还传达出人物内心的世界,配合上音乐和唱词,能让观众沉浸到《指环》复杂而迷人的剧情中。
演员们大多形象出色。众所周知,瓦格纳歌手一般身材壮硕,与剧中人物的形象差别较大。但这个版本中,特菲尔(BrynTerfel)扮演的沃坦、考夫曼(Jonas Kaufmann)扮演的齐格蒙德、韦斯特布鲁克(Eva-MarriaWestbroek)扮演的齐格琳德、莫里斯(Jay Hunter Morris)扮演的齐格弗里德、沃格特(DeborahVoigt)扮演的布伦希尔德,哈默(Wendy Bryn Harmer)扮演的弗莱亚和古特鲁尼,迈耶尔(WaltraudMeier)扮演的瓦特劳德,配上富有效果的服装,极其符合剧中人物形象。
最重要的是,这些歌手唱功高超,是当代瓦格纳歌手中极一时之选。《指环》人物众多,演唱难度高,现场中能有几个出色的已属不易。为了录像的完美,大都会耗费巨资,凑齐了一套梦幻阵容。伟大的瓦格纳歌手迈耶尔在这里扮演次要角色瓦特劳德,大都会对演出质量的追求可见一斑。特菲尔是如今最好的沃坦,他声音雄壮有力、吐词清晰、音色变化多端,声音幅度大,成功地塑造了沃坦这个集众神之王、失意丈夫、贪婪强盗、慈爱父亲、深沉智者等复杂情绪为一体的角色。考夫曼的声音既富有青春,还充满金属般的英雄气概,是齐格蒙德的最佳之选,韦斯特布鲁克则恰如其分地塑造了热情又带点神经质的齐格琳德的形象。这三位担纲的《女武神》,成为最具欣赏性的一部。
列文和鲁伊兹指挥的大都会歌剧院乐队,发挥出了极高水准。尤其是列文指挥的前两部戏,可列入他在大都会几十年来的巅峰演出之列。
(上图:大都会歌剧院2012年《指环》DVD封面)
拜罗伊特百年版《指环》——历史经典版本
1976年是拜罗伊特艺术节的百年诞辰。法国指挥家布列兹早早被确定为指挥,舞台导演却难产。
当三位著名导演都表示拒绝后,32岁的法国导演谢儒(PatriceChéreau)担纲大任。谢儒属于“导演戏剧派”,在他的导演中,《黄金》代表前工业时代,《女武神》代表早期资本主义时代,《齐格》代表19世纪工业时代,《黄昏》代表法西斯资本主义时代的战争。争夺指环便是争夺世界主导权的历史。
引起更大争议的是谢儒的舞台布景。《黄金》幕布升起时,观众看到一个巨大的大坝,象征权力的黄金藏在水坝底下,被三个妓女般的莱茵仙女看管。她们先是引诱,后来又拒绝了工人阿尔伯里希。沃坦家族住在一个文艺复兴风格的豪华宫殿里,穿着19世纪末的服饰。沃坦从阿尔伯里希手中骗取指环,象征资本主义暴力而罪恶的交易。瓦尔哈拉宫仅仅露出了部分墙体,洪丁的房子不再是简陋的小屋,而是古典风格的宫殿。
在首演之夜,观众分成两派,一片混乱。每次演出结束,尖叫声都伴随着布列兹和谢儒到酒店和饭馆。主创人员收到了死亡信件和炸弹威胁。艺术节的大赞助商西门子,威胁要去掉今后的赞助。拜罗伊特之友协会开出支票,要求把谢儒赶走,再做一个新的制作。乐队也公开起来反对这个制作。保守的评论家说这个制作是“闹剧”、“杂耍”、“夜总会歌舞”、“科幻小说”、“讽刺剧”、“大型恐怖表演”。但在1980年,谢儒的《指环》在连续上演5年后,观众起立鼓掌长达90分钟。
平心而论,谢儒这个制作缺乏视觉上的统一性、时间上的普遍性和思想上的普世性。它是一个神话、心理学、社会评论和环境主义的大杂烩,舞台视觉不统一,道具和动作经常明目张胆地和音乐打架。时间虽然跨越神话时代、中世纪、19世纪和现代社会,却没有内在关联,而且整个的解读仅仅是社会革命,这大大减弱了整个剧情中崇高的史诗气质。另外,布列兹的乐队过于精细化,歌手阵容也有诸多遗憾。
虽然有众多的不足,但作为“导演戏剧”的代表作,这套《指环》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这个制作还是《指环》的第一套录像产品,发行全球后获得了巨大而持久的声望和影响力。如今,蓝光DVD也已出版,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料,是瓦格纳迷不能错过的收藏。
(上图:拜罗伊特百年版《指环》DVD封面)
丹麦哥本哈根歌剧院版《指环》——出色的“导演戏剧”作品
这一版指环,是《指环》最为出色的“导演戏剧”作品之一。DVD封面上巨大的女性符号显示出,它采取了“女性主义”这个独特的视角来解读整部剧情。
故事从布伦希尔德在图书馆中追寻自己的前世今生开始,到整个图书馆被她付于一炬,她诞生下一个婴儿而结束,整个解读既充满了天才和灵感,也留下了诸多令观众回味和困惑的时刻。比如黄金变成了一位裸体男子,阿尔伯里希抢劫黄金变成了杀掉男子。沃坦杀掉了火神洛格,自己折断了长矛,洪丁未死,艾达却病床上死去……这一切均与瓦格纳的舞台指示相悖。
如果继续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这个解读中,黄金代表着知识,指环代表着权力,诸神王国是古希腊共和国,沃坦是堕落的古希腊执政官,阿尔伯里希是纵欲的巴比伦国王,尼本海姆是古代巴比伦,巨人是拜占庭帝国,齐格蒙德和齐格琳德是受难圣徒,洪丁是宗教裁判所的牧师,齐格弗里德是日耳曼蛮族,哈根是中世纪封建国王,布伦希尔德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与革命家,最后的大火则象征法国大革命,半部欧洲史被纳入其中。
这便是“导演戏剧”的迷人之处,它将更为丰富的创作维度展现给观众,并带领观众做更为深入的思考。“导演戏剧”被称为“知识分子的戏剧”不无道理,它既是对作品的重新演绎,也是对观众智力和知识储备的挑战。由于它对导演和观众均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个流派在风行多年后,仍主要局限在欧洲,尤其是德语区。
这也意味着,笔者以上的文字纯属个人联想,每一位观众都会对这版《指环》产生不同的、个人化的解读。对于资深《指环》迷来说,这一版显然不能错过。
这套《指环》的画面清晰度相当不错,画面剪辑也见功力,很多人物细微的表情都被捕捉到了。演员和乐队水准相当高,这对于一个并非超一流的歌剧院实属不易。
(上图:丹麦哥本哈根歌剧院版《指环》DVD封面)
库普佛在拜罗伊特的《指环》——被低估的杰作
1988年,“导演戏剧”的重量级人物库普弗(HarryKupfer)受邀到拜罗伊特来制作《指环》,与他搭档的是指挥家巴伦勃伊姆。这个豪华阵容打造的《指环》,后来被搬到巴塞罗纳歌剧院,两个歌剧院的演出都出版了DVD,笔者更推荐拜罗伊特的版本,因为这个歌剧院巨大的舞台更能实现库普佛的导演思想。
库普佛的《指环》探讨了生命如何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下去的基本问题。由于在制作期间发生了切尔诺贝利事故,加上那个时代挥之不去的核阴影,这个《指环》也被称为“切尔诺贝利指环”。
这个制作最显著的特征是舞台纵深上的“历史之路”。《黄金》开始时,舞台深处用激光打出一个隧道框架,穿越无尽的雾霾,象征着无尽的历史之路和悲剧的命运。这条历史之路在整部《指环》中反复出现,成为最基本的空间布局。
库普弗认为,《指环》是一部悲观主义的作品,这个制作也充满痛苦和绝望。在《黄金》开幕之前,库普弗有意加了一场戏:一群衣衫褴褛的男女一言不发地看着一具尸体,周围是一片灰色的雾霾和无尽的道路。由于库普弗关注环境的破坏,这个制作在视觉上也刻意显得“丑陋”,大量工业废墟式的场景出现在舞台上,比如迷魅的铸剑炉是废弃的钢炉,法夫奈的洞穴就像核反应堆废墟。
在库普弗的这个制作中,演员们非常辛苦,他们在演唱的同时,还要爬行、跪行、翻滚、奔跑、攀爬等,不少动作相当危险。
库普弗对瓦格纳的剧本进行了更改。比如,林中鸟从沃坦的怀中飞出来,受沃坦控制,向齐格揭示秘密。这样一来,齐格“比神更自由”的意思便被篡改了。在《黄昏》的最后,一对身着现代服装的少年男女,从人群中缓缓走出,在徐徐落下的大幕前面走出舞台。
库普弗曾说,人性永远是他关注的重点。这个版本既有“导演戏剧”派的新解释,又有“本真派”的舞台高科技。巴伦勃伊姆指挥的乐队也非常精彩。总体来说,这个制作相当深刻,创意非凡,具有大师风范,但至今仍被人们所忽视。
(库普佛在拜罗伊特的《指环》DVD封面)
荷兰阿姆斯特丹歌剧院的《指环》——服装的盛宴
在资金、舞台和人员均受限制的条件下,如何去对付《指环》?阿姆斯特丹歌剧院的《指环》给出了答案。
这个制作最大的新意在于奥斯卡获奖者石冈瑛子(EikoIshioka)担纲的服装设计,极富后现代化气息。《黄金》中红色的沃坦、蓝色的弗里卡、金色的弗莱亚、紫色的东内、白色的弗洛、黑色的洛格,以及泥巴盔甲的巨人,给予巨大的视觉冲击。服装设计还具有浓郁的日本特色,包括日本武士装束的齐格蒙德和齐格弗里德,剑道装束的家丁,日本斗笠风格的魔盔等等。在最后火葬的场景,布伦希尔德被巨大的红布四面包裹,四周被人掀起无尽的巨浪,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演员和乐队都不算大牌,但也相当胜任。在各种关键之处,不乏精彩之处。
以服装设计为突破点,也是《指环》制作的一个方向。除了这个制作外,1994年,罗莎莉(Rosalie)给拜罗伊特《指环》设计的服装材料新奇,颜色绚烂,尺寸夸张,充满挑逗性,强调胸部和臀部线条,为称为“让-保罗·戈蒂埃的巴黎时装”。
阿姆斯特丹这个制作的舞台也有新意。导演搭建了一个圆形舞台,延伸到观众眼前,仿佛土星的光环一般,将乐池围绕在舞台中央,再加上可向各方向倾斜的主舞台,以及舞台上不时喷火的处理,均让观众觉得有趣。
(荷兰阿姆斯特丹歌剧院的《指环》)
其他的《指环》版本
对于《指环》,各家可谓奇招迭出。斯图加特版的《指环》用四位不同的导演来负责四联剧,巴伦西亚歌剧院的《指环》,采用了太空服装和各种奇异的运动机械。2012年慕尼黑歌剧院新制作的《指环》采用了人体艺术,用不同的人体堆砌出各种舞台道具和造型,变幻莫测。如果对指挥感兴趣的话,蒂勒曼指挥的拜罗伊特剧院的《女武神》DVD当属杰作之一。
如今,很多未发行DVD的视频,可以从网络上看到,包括1985年的旧金山指环、1986年巴伐利亚歌剧院的指环、1998年斯卡拉歌剧院的指环、2008年魏玛的指环、2009年普罗旺斯的指环、2010年斯卡拉歌剧院的指环、2010年吕贝克的指环等等。其中,上海人文艺术频道转播的科隆歌剧院的《指环》在上海大剧院的现场演出,也属于“导演戏剧”的精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