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新昌大佛寺辉煌历史中的人物和事迹 新昌大佛寺 旅馆

原文地址:新昌大佛寺辉煌历史中的人物和事迹作者:石城古刹

新昌大佛寺辉煌历史中的人物和事迹

:此为广场建大佛寺历史照壁石刻而汇集的史料,并提炼亮点,供艺术设计者参考

一、昙光开山 创隐岳寺(东晋)
二、支兰立寺 般若炽盛(东晋)
三、三僧造像 刘勰撰碑(南朝)
四、建安立誓 梁武敕助 (南朝•梁)
五、智者圆寂 台净圣地(隋)
六、玄俨兴寺 日僧求法(唐)
七、钱王兴寺 代有护持(五代、宋)
八、守庵建桥 幽溪讲经(明)
九、临济建支 法脉流长(明、清、民国)
十、悟道中兴 人天护法(当代)

一、昙光开山创隐岳寺(东晋)


  昙光(286—396),大佛寺开山祖师,公元345年来到石城山,创隐岳寺。
亮点:
  1、金刚欲基,神封石城:此是佛地,不可种植;
2、神奉崖窟,常闻天乐;雕虎丹蟒,各受三皈;
3、禅修功深,常定七日;世寿110,形骸不朽。(放生池边有昙光祖师舍利塔)
  刘勰《碑》记中所载事迹:
  “观夫石城初立,灵证发于草创;弥勒建像,圣验显乎镌刻。原始要终,莫非祯瑞。剡山峻绝,竞爽嵩华;涧崖烛银,岫巘蕴玉。故六通之圣地,八辈之奥宇。始有昙光比丘,雅修远离,与晋世于兰,同时并学。兰以慧解驰声,光以禅味消影。历游岩壑,晚届剡山,遇见石室,班荆宴坐。始有雕虎造前,次有丹蟒依足,各受三皈,兹即引去。后见山祗盛饰,造带訏谈,光说以苦谛,神奉以崖窟,遂结伽蓝,是名隐岳。后兰公创寺,号曰元化。兹密通石城,而拱木扃阻,伯鸾所未窥,子平所不值。似石桥之天断,犹桃源之地绝。荒茫以来,莫测年代。金刚欲基,斯路自启。野人伐木,始通山蹊。剪棘艺麻,忽闻空响:此是佛地,不可种植。心悟神封,震惊而止。又光公禅室,身属东岩,常闻弦管,韵动霄汉,流五结之妙声,凝九奏之清响。由是兹山,号为天乐。”
  《高僧传•习禅篇》之帛僧光传:
  帛僧光,或云昙光,未详何许人。少习禅业,晋永和初游于江东,投剡之石城山。山民咸云:“此中旧有猛兽之灾及山神纵暴,人踪久绝。”光了无惧色,雇人开剪,负杖而前。行入数里,忽大风雨,群虎号鸣。光于山南见一石室,仍止其中,安禅合掌以为栖神之处。至明旦雨息,乃入村乞食,夕复还中。经三日,乃梦见山神,或作虎形,或作蛇身,竞来怖光,光一皆不恐。经三日,又梦见山神自言:“移往章安县寒石山住,推室以相奉。”尔后,薪采通流,道俗宗事,乐禅来学者,起茅茨于室侧,渐成寺舍,因名隐岳。光每入定,辄七日不起。处山五十三载,春秋一百一十岁。晋太元之末,以衣蒙头安坐而卒。众僧咸谓依常入定,过七日后,怪其不起,乃共看之,颜色如常,唯鼻中无气。神迁虽久,而形骸不朽。至宋孝建二年,郭鸿任剡,入山礼拜。试以如意拨胸,飒然风起,衣服销散,唯白骨在焉。鸿大愧惧,收之于室,以砖叠其外而泥之,画其形像,于今尚存。

二、支兰立寺般若炽盛(东晋)


  (一)支遁(314-366),344年后于沃洲小岭建寺行道,僧众百余,晚年移石城建栖光寺,圆寂并葬石城山,今栖光净院万佛塔广场上设有支遁大师塔。
  亮点:
  1、集高僧、名士于一身,既是佛学家,又是文学家,留名青史;
  2、东晋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
  3、东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注庄子《逍遥篇》,称为“支理”;
  4、“买山而隐”成典故,养马、放鹤为人称道,被绘成《神骏图》。
[转载]新昌大佛寺辉煌历史中的人物和事迹 新昌大佛寺 旅馆
  (二)于法兰,昙光祖师开山后,率众弟子来到石城山,创元化寺。
  亮点:
  1、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西行求法殉道者。
  公元357年前后,慨叹“大法虽兴,经道多缺,若一闻圆教,夕死可矣!”从石城山出发,带徒弟于道邃走海路去天竺(印度)取经,于交趾(越南)染病,终于象林。
  2、率门徒六人,形成般若学元化群体,法开创“识含宗”,道邃创“缘会宗”。
  刘勰《碑》记中所载事迹:
  始有昙光比丘,雅修远离,与晋世于兰,同时并学。兰以慧解驰声,光以禅味消影。历游岩壑,晚届剡山,遇见石室,班荆宴坐。始有雕虎造前,次有丹蟒依足,各受三皈,兹即引去。后见山祗盛饰,造带訏谈,光说以苦谛,神奉以崖窟,遂结伽蓝,是名隐岳。后兰公创寺,号曰元化。兹密通石城,而拱木扃阻,伯鸾所未窥,子平所不值。似石桥之天断,犹桃源之地绝。
  《高僧传•义解篇》之支道林传:
  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初至京师。太原王蒙甚重之曰。造微之功不减辅嗣。陈郡殷融尝与卫玠交。谓其神情俊彻后进莫有继之者。及见遁叹息以为重见若人。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隐居余杭山。深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经。卓焉独拔得自天心。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时为守文者所陋。谢安闻而善之曰。此乃九方堙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王洽刘恢殷浩许询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等。并一代名流。皆着尘外之狎。遁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曰。不然。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从亦逍遥矣。于是退而注逍遥篇。群儒旧学莫不叹服。后还吴立支山寺。晚欲入剡。谢安为吴兴与遁书曰。思君日积计辰倾迟。知欲还剡自治。甚以怅然。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终日戚戚触事惆怅。唯迟君来以晤言消之。一日当千载耳。此多山县闲静差可养疾。事不异剡而医药不同。必思此缘副其积想也。王羲之时在会稽。素闻遁名未之信。谓人曰。一往之气何足言。后遁既还剡经由于郡。王故诣遁观其风力。既至。王谓遁曰。逍遥篇可得闻乎。遁乃作数千言。标揭新理才藻惊绝。王遂披衿解带。流连不能已。仍请住灵嘉寺。意存相近。俄又投迹剡山。于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常随禀学。时或有堕者遁乃着座右铭。以勖之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弥。奚为淹滞。弱丧神奇。茫茫三界。眇眇长羁。烦劳外凑。冥心内驰殉赴钦渴。缅邈忘疲。人生一世。涓若露垂。我身非我。云云谁施。达人怀德。知安必危。寂寥清举。濯累禅池。谨守明禁。雅玩玄规。绥心神道。抗志无为。寮朗三蔽。融冶六疵。空同五阴。豁虚四支。非指喻指。绝而莫离。妙觉既陈。又玄其知。婉转平任。与物推移。过此以往。勿思勿议。敦之觉父志在婴儿。时论以遁才堪经赞。而洁己拔俗有违兼济之道。遁乃作释蒙论。晚移石城山。又立栖光寺。宴坐山门游心禅苑。木餐涧饮浪志无生。乃注安般四禅诸经及即色游玄论圣不辩知论道行旨归学道诫等。追踪马鸣蹑影龙树。义应法本不违实相。晚出山阴讲维摩经。遁为法师。许询为都讲。遁通一义。众人咸谓询无以厝难。询设一难。亦谓遁不复能通。如此至竟两家不竭。凡在听者咸谓审得遁旨。回令自说得两三反便乱。至晋哀帝即位。频遣两使征请出都。止东安寺讲道行波若。白黑钦崇朝野悦服。太原王蒙。宿构精理。撰其才词往诣遁作数百语。自谓遁莫能抗。遁乃徐曰。贫道与君别来多年。君语了不长进。蒙惭而退焉。乃叹曰。实缁钵之王何也。郄超问谢安。林公谈何如嵇中散。安曰。嵇努力裁得去耳。又问何如殷浩。安曰亹亹论辩恐殷制支。超拔直上渊源。浩实有惭德。郄超后与亲友书云。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实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遁淹留京师涉将三载。乃还东山。上书告辞曰。遁顿首言。敢以不才希风世表。未能鞭后用愆灵化。盖沙门之义法出佛圣。雕纯反朴绝欲归宗。游虚玄之肆。守内圣之则。佩五戒之贞。毗外王之化。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笃慈爱之孝。蠕动无伤。衔抚恤之哀。永悼不仁。秉未兆之顺。远防宿命。挹无位之节。履亢不悔。是以哲王御南面之重。莫不钦其风尚安其逸轨探其顺心略其形敬。故令历代弥新矣。陛下天钟圣德雅尚不倦。道游灵模日昃忘御可谓钟鼓晨极声振天下。清风既邵莫不。幸甚。上愿陛下齐龄二仪弘敷至化。去陈信之妖诬寻丘祷之弘议。绝小涂之致泥。奋宏辔于夷路。若然者太山不淫季氏之旅得一以成灵。王者非圆丘而不禋。得一以永贞。若使贞灵各一人神相忘。君君而下无亲举。神神而咒不加灵。玄德交被民荷冥祐。恢恢六合。成吉祥之宅。洋洋大晋。为元亨之宇。常无为而万物归宗。执大象而天下自往。国典刑杀则有司存焉。若生而非惠则赏者自得。戮而非怒则罚者自刑。弘公器以厌神意。提铨衡以极冥量。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贫道野逸东山与世异荣。菜蔬长阜漱流清壑。褴缕毕世绝窥皇阶。不悟乾光曲曜猥被蓬荜。频奉明诏使诣上京。进退惟谷不知所厝。自到天道屡蒙引见。优以宾礼策以微言。每愧才不拔滞理无拘新。不足对扬玄模允塞视听。踧踖侍人流汗位席。曩四翁赴汉于木蕃魏。皆出处有时默语适会。今德非昔人。动静乖哀。游魂禁省。鼓言帝侧。将困非据何能有为。且岁月僶俯感若斯之叹。况复同志索居综习辽落。延首东顾孰能无怀。上愿陛下时蒙放遣归之林薄。以鸟养鸟所荷为优。谨露板以闻申其愚管。裹粮望路伏待慈诏。诏即许焉资给发遣事事丰厚。一时名流并饯离于征虏蔡子叔前至近遁而坐。谢万石后至值蔡暂起。谢便移就其处。蔡还合褥举谢掷地。谢不以介意。其为时贤所慕如此。既而收迹剡山毕命林泽。人尝有遗遁马者。遁爱而养之。时或有讥之者。遁曰。爱其神骏聊复畜耳。后有饷鹤者。遁谓鹤曰。尔冲天之物。宁为耳目之玩乎遂放之。遁幼时尝与师共论物类。谓鸡卵生用未足为杀。师不能屈。师寻亡。忽见形投卵于地。[穀-禾+卵]破鶵行。顷之俱灭。遁乃感悟。由是蔬食终身。遁先经余姚坞山中住。至于名辰犹还坞中。或问其意。答云。谢安在昔数来见辄移旬日。今触情举目莫不兴想。后病甚。移还坞中。以晋太和元年闰四月四日终于所住。春秋五十有三。即窆于坞中。厥冢存焉。或云终剡。未详。郄超为之序传袁宏为之铭赞。周昙宝为之作诔。孙绰道贤论以遁方向子期。论云。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又喻道论云。支道林者。识清体顺而不对于物。玄道冲济与神情同任。此远流之所以归宗。悠悠者所以未悟也。后高士戴逵行经遁墓。乃叹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遁有同学法虔。精理入神先遁亡。遁叹曰。昔匠石废斥于郢人。牙生辍弦于钟子。推己求人良不虚矣宝契既潜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乃着切悟章。临亡成之。落笔而卒。凡遁所著文翰。集有十卷。盛行于世。时东土复有竺法仰者。慧解致闻。为王坦之所重。亡后犹见形。诣王勖以行业焉。
  《高僧传•义解篇》之于法兰传、于法开传、于道邃传:
  于法兰 高阳人。少有异操。十五出家。便以精勤为业。研讽经典以日兼夜。求法问道必在众先。迄在冠年风神秀逸。道振三河名流四远。性好山泉多处岩壑。尝于冬月在山冰雪甚厉。时有一虎来入兰房。兰神色无忤虎亦甚驯。至明旦雪止乃去。山中神祇常来受法。其德被精灵。皆此类也。后闻江东山水剡县称奇。乃徐步东瓯远瞩嶀嵊。居于石城山足。今之元华寺是也。时人以其风力比庾元规。孙绰道贤论。以比阮嗣宗。论云。兰公遗身高尚妙迹。殆至人之流。坑步兵傲独不群。亦兰之俦也。居剡少时。欻然叹曰。大法虽兴经道多阙。若一闻圆教夕死可也。乃远适西域欲求异闻。至交州遇疾终于象林。沙门支遁追立像。赞曰。于氏超世综体玄旨。嘉遁山泽。驯洽虎兕。别传云。兰亦感枯泉漱水。事与竺法护同。未详。又有竺法兴支法渊于法道。与兰同时比德。兴以洽见知名。渊以才华著称。道以义解驰声矣。
  于法开 不知何许人。事兰公为弟子。深思孤发独见言表。善放光及法华。又祖述耆婆妙通医法。尝乞食投主人家。值妇人在草危急众治不验举家遑扰。开曰。此易治耳。主人正宰羊欲为淫祀。开令先取少肉为羹进竟因气针之。须臾羊膜里儿而出。升平五年孝宗有疾。开视脉知不起不肯复入。康献后令曰。帝小不佳咋呼于公视脉。亘到门不前种种辞惮。宜收付廷尉。俄而帝崩。获免还剡石城。续修元华寺。后移白山灵鹫寺。每与支道林争即色空义。庐江何默申明开难。高平郄超宣述林解。并传于世。开有弟子法威。清悟有枢辩。故孙绰为之赞曰。易曰翰白。诗美苹藻。斑如在场。芬若停潦。于威明发。介然遐讨。有洁其名。无愧怀抱。开尝使威出都经过山阴。支遁正讲小品。开语威言。道林讲比汝至。当至某品中。示语攻难数十番云。此中旧难通。威既至郡。正值遁讲。果如开言。往复多番遁遂屈。因厉声曰。君何足复。受人寄载来耶。故东山喭云。深量开思林谈识记。至哀帝时累被诏征乃出京讲放光经。凡旧学抱疑莫不因之披释。讲竟辞还东山。帝恋德殷勤。嚫钱绢及步舆并冬夏之服。谢安王文度悉皆友善。或问法师高明刚简。何以医术经怀。答曰。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年六十卒于山寺。孙绰为之目曰。才辩纵横。以数术弘教。其在开公乎。
  于道邃 炖煌人。少而失荫叔亲养之。邃孝敬竭诚若奉其母。至年十六出家事兰公为弟子。学业高明内外该览。善方药美书札。洞谙殊俗尤巧谈论。护公常称邃高简雅素有古人之风。若不无方为大法梁栋矣。后与简公俱过江。谢庆绪大相推重。性好山泽在东多游履名山。为人不屑毁誉。未尝以尘近经抱。后随兰适西域。于交趾遇疾而终。春秋三十有一矣。郗超图写其形。支遁着铭。赞曰。英英上人。识通理清。朗质玉莹。德音兰馨。孙绰以邃比阮咸。或曰。咸有累骑之讥。邃有清冷之誉。何得为匹。孙绰曰。虽迹有洼隆高风一也。喻道论云。近洛中有竺法行谈者以方乐令。江南有于道邃识者以对胜流。皆当时共所见闻。非同志之私誉也。

三、三僧造像 刘勰撰碑(南朝)


  (一)、三僧造像:僧护发愿(486)开凿(496),僧淑继事,“运属齐末,资力莫由”,未获成功;僧祐接敕(513),专任像事,完成伟业(516)。
  亮点:新昌石窟弥勒大佛,为古代石窟造像艺术在南方的代表作,江南第一。
  《高僧传•兴福篇》之释僧护(含僧淑、僧祐)传:
  释僧护。本会稽剡人也。少出家。便克意常苦节戒行严净。后居石城山隐岳寺。寺北有青壁。直上数十余丈。当中央有如佛焰光之形。上有丛树曲干垂阴。护每经行至壁所。辄见光明焕炳闻弦管歌赞之声。于是擎炉发誓愿。博山镌造十丈石佛。以敬拟弥勒千尺之容。使凡厥有缘同睹三会。以北齐建武中招结道俗。初就雕剪疏凿移年仅成面朴。顷之护遘疾而亡。临终誓曰。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成办。第二身中其愿克果。后有沙门僧淑纂袭遗功。而资力莫由未获成遂。至梁天监六年。有始丰令吴郡陆咸。罢邑还国。夜宿剡溪值风雨晦冥。咸危惧假寐。忽梦见三道人来告云。君识信坚正自然安隐。有建安殿下感患未瘳。若能治剡县僧护所造石像得成就者必获平豫冥理非虚宜相开发也。咸还都经年稍忘前梦。后出门乃见一僧云。听讲寄宿。因言。去岁剡溪所嘱建安王事犹忆此不。咸当时惧然。答云不忆。道人笑曰。宜更思之。仍即辞去。咸悟其非凡。乃倒屣咨访追及百步。忽然不见。咸豁尔意解具忆前梦。乃剡溪所见第三僧也。咸即驰启建安王。王即以上闻。敕遣僧祐律师专任像事。王乃深信益加喜踊充遍。抽舍金贝誓取成毕。初僧祐未至一日。寺僧慧逞梦见黑衣大神翼从甚壮立于龛所商略分数。至明旦而祐律师至。其神应若此。初僧护所创凿龛过浅。乃铲入五丈。更施顶髻。及身相克成莹磨将毕。夜中忽当万字处色赤而隆起。今像胸万字处犹不施金镈而赤色在焉。像以天监十二年春就功。至十五年春竟。坐躯高五丈立形十丈。龛前架三层台。又造门阁殿堂并立众基业以充供养。其四远士庶并提挟香华万里来集。供施往还轨迹填委。自像成之后。建安王所苦稍瘳。本卒已康复。王后改封。今之南平王是也。
  《高僧传•明律篇》之释僧祐传
  释僧祐。本姓俞氏。其先彭城下邳人。父世居于建业。祐年数岁入建初寺礼拜。因踊跃乐道不肯还家。父母怜其志且许入道。师事僧范道人。年十四家人密为访婚。祐知而避。至定林投法达法师。达亦戒德精严为法门梁栋。祐师奉竭诚。及年满具戒执操坚明。初受业于沙门法颖。颖既一时名匠为律学所宗。祐乃竭思钻求无懈昏晓。遂大精律部有励先哲。齐竟陵文宣王每请讲律。听众常七八百人。永明中敕入吴试简五众。并宣讲十诵。更申受戒之法。凡获信施悉以治定林建初。及修缮诸寺。并建无遮大集舍身齐等。及造立经藏搜校卷轴。使夫寺庙开广法言无坠。咸其力也。祐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故光宅摄山大像剡县石佛等。并请祐经始准画仪则。今上深相礼遇。凡僧事硕疑皆敕就审决。年衰脚疾。敕听乘舆入内殿。为六宫受戒。其见重如此。开善智藏法音慧廓皆崇其德。素请事师礼。梁临川王宕南平王伟仪同陈郡袁昂永康定公主贵嫔丁氏。并崇其戒范尽师资之敬。凡白黑门徒一万一千余人。以天监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卒于建初寺。春秋七十有四。因窆于开善路西定林之旧墓也。弟子正度立碑颂德。东莞刘勰制文。初祐集经藏既成。使人抄撰要事。为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及弘明集等。皆行于世。
  论曰。礼者出乎忠信之薄。律亦起自防非。是故随有犯缘乃制篇目。迄乎双树在迹为周。自金河灭影迦葉嗣兴。因命持律尊者优波离比丘使出律藏。波离乃手执象牙之扇。口诵调御之言。满八十反其文乃讫。于是题之树叶号曰八十诵律。是后迦葉。阿难。末田地。舍那波斯。优波掘多。此五罗汉次第住持。至掘多之世有阿育王者。王在波吒梨弗多城。因以往昔见佛遂为铁轮御世。而猜忌不忍在政苛虐。焚荡经书害诸得道。其后易心归信追悔前失。远会应真更集三藏。于是互执见闻各引师说。依据不同遂成五部。而所制轻重时或不同。开遮废立不无小异。皆由如来往昔善应物机。或随人随根随时随国。或此处应开余方则制。或此人应制余者则开。五师虽同取佛律而各据一边。故篇聚或时轻重。罪目不无优降。依之修学并能得道。故如来在世有梦叠因缘。已悬记经律应为五部。大集经云。我灭度后遗法分为五部。颠倒解义隐覆法藏。名昙无鞠多。即昙无德也。读诵外书受有三世。善能问难。说一切姓皆得受戒。名萨婆若帝婆。即萨婆多也。说无有我转诸烦恼。名迦葉毗。说有我不说空。名婆蹉富罗。以广博遍览五部。名摩诃僧祇。善男子。如是五部虽各别异。而皆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又文殊师利问经云。我涅槃后百年当有二部起。二摩诃僧祇。二大众。老少同会共出律也。从此部流散更生七部。二者体毗履部。纯老宿共会出律也。从此部流散更生十一部。故彼经偈云。十八及二本。悉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又执见不同。传中亦有十八部。而名字小异。故以五部为根本。从萨婆多部生四部。弥沙塞生一部。迦葉毗生二部。并是佛泥曰后二百年内。僧祇生六部。流传至四百年中。昙无德所生也。经中或时止道五师者。举其领袖而言。或时十八二十。则通列异论也。自大教东传五部皆度。始弗若多罗诵出十诵梵本。罗什译为晋文。未竟多罗化焉。后昙摩流支又诵出所余什译都竟。昙无德部佛陀耶舍所翻。即四分律也。摩诃僧祇部及弥沙塞部。并法显得梵本。佛驮跋陀罗译出僧祇律。佛驮什译出弥沙塞部。即五分律也。迦葉毗部。或言梵本已度未彼翻译。其善见摩得勒伽戒因缘等。亦律之枝属也。虽复诸部皆传。而十诵一本最盛东国。以昔卑摩罗叉律师本西土元匠。来入关中。及往荆陕。皆宣通十诵。盛见宋录。昙猷亲承音旨。僧业继踵。弘化其间。璩俨隐荣等。并祖述猷业列奇宋代。而皆依文作解未甚钻研。其后智称律师竭有深思。凡所披释并开拓门户。更立科目。齐梁之间号称命世学徒。传记于今尚焉。夫慧资于定。定资于戒。故戒定慧品义次第。故当知入道即以戒律为本。居俗则以礼义为先。礼记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经云。戒为平地众善由生。三世佛道藉戒方住。故律解五法制使先知斩草三相不可不识。然后定慧法门以次修学。而谬执之徒互生异论。偏于律者。则言戒律为指事数论虚诞。薄知篇聚名目。便言解及波离。止能漉水翻囊已谓行齐罗汉。唯我曰僧。余皆目想。此则自赞毁他。功不赎过。我慢矜高盖斯谓也。偏于数论者。则言律部为偏分。数论为通方。于是扈背毗尼专重阴入。得意便行曾莫拘碍。谓言地狱不烧智人。镬汤不煮般若。此皆操之失柄。还以自伤。相鼠看羊。岂非斯谓。
  赞曰。盘杅设戒。几杖施铭。人如不勖。奚用克成。纳衣既补。篇聚由生。缄持口意。枯槁心形。怡戚两镜。欣忧二瓶。
  (二)刘勰撰碑:
  刘勰(465-618),字彦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公元516年,石城弥勒大佛雕造完工,应僧祐律师请,刘勰作《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
  亮点:
  1、刘勰《碑》记,真实记录了新昌大佛雕造的历史和高僧事迹,意义非凡。没有这篇《碑》记,新昌大佛或许如元化寺千佛石窟,无法找寻历史和有关事迹。三年后(519年),梁代慧皎撰成的《高僧传》所载三位高僧造大佛的事迹,似简略抄自《碑》记。
  2、该《碑》记,为刘勰留存于世的三部作品之一。据《梁书》卷十五刘勰本传记载,“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然其文集在唐初已失传,除《文心雕龙》外,今仅存《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和《灭惑论》两篇,弥足珍贵。


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
  南朝•梁刘勰


 夫道源虚寂,冥机通其感;神理幽深,元匠思其契。是以四海将宁,先集威凤之宝;九河方导,已致应龙之书。况种智圆照,等觉遍知,扬万化于大千,摛亿形于法界。当其灵起摄诱之权,影现游戏之力,可胜言哉!自优昙发华,而金姿诞应;娑罗变叶,而塔像代兴。月喻论其迹隐,镜譬辨其常照。所以刻香望熛而自移,画木趣井而悬峙;金刚泛海而遴集,石仪浮沪以遥渡。并造由人功,而瑞表神力。形器之妙,犹或至此;法身之极,庸讵可思!
  观夫石城初立,灵证发于草创;弥勒建像,圣验显乎镌刻。原始要终,莫非祯瑞。剡山峻绝,竞爽嵩华;涧崖烛银,岫巘蕴玉。故六通之圣地,八辈之奥宇。始有昙光比丘,雅修远离,与晋世于兰,同时并学。兰以慧解驰声,光以禅味消影。历游岩壑,晚届剡山,遇见石室,班荆宴坐。始有雕虎造前,次有丹蟒依足,各受三皈,兹即引去。后见山祗盛饰,造带訏谈,光说以苦谛,神奉以崖窟,遂结伽蓝,是名隐岳。后兰公创寺,号曰元化。兹密通石城,而拱木扃阻,伯鸾所未窥,子平所不值。似石桥之天断,犹桃源之地绝。荒茫以来,莫测年代。金刚欲基,斯路自启。野人伐木,始通山蹊。剪棘艺麻,忽闻空响:此是佛地,不可种植。心悟神封,震惊而止。又光公禅室,身属东岩,常闻弦管,韵动霄汉,流五结之妙声,凝九奏之清响。由是兹山,号为天乐。
  至齐永明四年,有僧护比丘,刻意苦节,戒品严净,进力坚猛,来憩隐岳,游观石城,见其南骈两峰,北迭峻崿,东竦圆岑,西引斜岭。四嶂相衔,郁如鹫岳;曲阔微转,涣若龙池。加以削成青壁,当于前巘。天诱其衷,神启其虑,心画目准,愿造弥勒,敬拟千尺,故坐形十丈。于是擎炉振铎,四众爰始胥宇,命曰石城。遂辅车两寺,鼎足而处。克勤心力,允集劝助。疏凿积年,仅成面璞。此外则硕树朦胧,巨藤交梗。后原燎及岗,林焚见石,有自然相光,正环像上,两际圆满,高焰峰锐,势超匠楷,功逾琢磨。法俗咸竦心惊观,佥曰冥造,非今朝也。
  自护公神迁,事异人谢,次有僧淑比丘,纂修厥绪,虽劬劳招奖,夙夜匪懈,而运属齐末,资力莫由,千里废其积跬,百仞亏其覆篑。暨我大梁受历,道铸域中,秉玉衡而齐七政,协金轮而教十善。地平天成,礼被乐洽。瞻行衢而交让,巡比屋其可封。慈化穆以风动,慧教涣以景烛。般若炽于香城,表刹严于净土。希有之瑞,旦夕鳞集;难值之宝,岁时辐凑。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建安王,道性自凝,神理独照。动容立礼,发言成德。英风峻于间平,茂绩盛乎鲁卫。自皇运惟新,宣力邦国。初镇樊沔,迁牧派江。酌宝树声,鞅掌于民政;率典颁职,密勿于官府。炎凉舛和,爰动劳热;寝味贬常,兴居睽豫。仁深祚远,德满庆钟。乘兹久祷之福,将致勿药之喜。所以休祯元会,妙应旁通。有始丰县令吴郡陆咸,以天监六年十月二十二日罢邑旋国,夕宿剡溪,值风雨晦冥,惊湍奔壮,中夜震惕,假寝危坐,忽梦沙门三人,乘流告曰:“君识性坚正,自然安隐;建安王感患未痊,由于微障。剡县僧护造弥勒石像,若能成就,必获康复。冥理非虚,宜相开导。”咸还都经年,稍忘前梦。后出门遇僧,云听讲寄宿,因言:“去岁剡溪风雨之夜,嘱建安王事,犹忆此否?”咸当时怃然,答以不忆。道人笑曰:“但更思之。”仍即辞去,不肯留止。心悟非凡,倒屣谘访,而慢色颇形,诡辞难领。拂衣高逝,直去靡回。百步追及,忽然不见。咸霍尔意解,且忆前梦,乃剡溪所见第三人也。再显灵机,重发神证。缘感昭灼,遂用腾启。君王智境邈群,法忍超绝。迈优昙之至心,逾波斯之建善;餐瑞言于群圣,膺福履于大觉。倍增恳到,会益喜舍。乃开藏写贝,倾邸散金,装严法身,誓取妙极。以定林上寺祐律师,德炽释门,名盖净众,虚心宏道,忘己济物,加以贞鉴特达,研虑精深。乃延请东行,凭委经始,爰至启敕,专任像事。律师应法若流,宣化如渴。扬船浙水,驰锡禹山。于是扪虚梯汉,构立栈道。状奇肱之飞车,类仙腹之悬阁。高张图范,冠彩虹霓。椎凿响于霞上,剖石洒乎云表。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也。
  初,护公所镌,失在浮浅,乃铲入五丈,改造顶髻。事虽因旧,功实创新。及岩窟既通,律师重履,方精成像躯,妙量尺度。时寺僧慧逞,梦黑衣大神,翼从风雨,立于龛侧,商略分数。是夜将旦,大风果起,拔木十围,压坏匠屋,师役数十,安寝无伤。比及诘朝,而律师已至。灵应之奇,类皆如此。既而谋猷四八之相,斟酌八十之好。虽罗汉之三观兜率,梵摩之再觇法身,无以加也。寻岩壁缜密,表里一体,同影岫之缥章,均帝石之骢色,内无寸隙,外靡纤瑕。雕刻石掌,忽然横绝,改断下分,始合折中,方知自断之异,神匠所裁也。及身相克成,莹拭已定。当胸万字,信宿隆起,色似飞丹,圆如植璧。感通之妙,孰可思议!天工人巧,幽显符合,故光启宝仪,发挥胜相。磨砻之术既极,绘事之艺方骋。弃俗图于史皇,追法画于波塞。青雘与丹砂竞彩,白鋈共紫铣争耀;从容满月之色,赫奕聚日之辉。至于顶礼仰虔,罄折肃望,如须弥之临大海,梵宫之峙上天。说法视笑,似不违于咫尺;动地放光,若将发于俄顷。可使曼陀逆风而献芬,旃檀随云而散馥。梵王四鹄,徘徊而不去;帝释千马,踯躅而忘归矣。
  初,隐岳未开,野绝人径。及光公驯虎,时方雨雪,导迹污涂,始通西路。又东岩盘郁,千里联嶂,有石牛届止,至自始丰,因其蹄涔,遂启东道。寻石牛通嶮,不资蜀丁之力;文虎摽径,无待汉守之威。岂四天驱道,为像拓境者欤?
  以大梁天监十有二年岁次鹑尾,二月十二日,开凿爰始,到十有五年龙集涒滩,三月十五日,妆画云毕。像身坐高五丈,若立形,足至顶十丈,圆光四丈,座轮一丈五尺,从地随龛,光焰通高十丈。自涅盘已后一百余年,摩竭提国始制石像,阿育轮王善容罗汉,检其所造,各止丈六。鸿姿巨相,兴我皇时,自非君王愿力之至,如来道应之深,岂能成不世之宝,建无等之业哉!窃惟慈氏鼎来,拯斯忍刹,惟我圣运,福慧相符。固知翅城合契于今晨,龙华匪隔于来世。四藏宝寄,可跷足而蹴;三会甘露,可洗心而待。睿王妙庆,现圣果于极乐;十方翾动,蒙法缘而等度矣。思柱石于天梯,想灵碑于地塔。树兹绀碣,铭为胜幢。金刚既其比坚,铁围可与共久。式奉偈赞,仍作颂曰:
  法身靡二,觉号惟亿。百非绝名,万行焉测?群萌殊感,圣应分极。释尊隐化,慈氏现力。敻哉住缘,邈矣来际!求名受别,无垢立誓。凝神寂天,降胎忍世。七获厥田,八万伊岁。夷荆沈砾,飞花散宝。夜燎明珠,晓漩翠草。一音阐法,三会入道。府岂虚植,缘固人造。曰梁启圣,皇实世雄。绀殿等化,赤泽均风。慈遍群有,智周太空。摄取严净,匡饰域中。英英哲王,德昭珪璧。乐善以居,礼仁是宅。慧动真应,福交瑞迹。仪彼旃檀,像兹宝石。五仞其广,百尺其袤。金颜日辉,绀螺云覆。频果欲言,鹅纲将授。调御谁远,即心可觏。耆阇五峰,兹岳四岭。绿篠织烟,朱桂镂影。泉来石啸,风去岩净。梵释爰集,龙神载聘。至因已树,上果方凝。妙志何取?总驾大乘。愿若有质,虚空弗胜。刹尘斯仰,邈劫永承。
  (录自宋孔延之编《会稽掇英总集》,清道光元年山阴杜氏刊本)

四、建安立誓梁武敕助 (南朝•梁)


  说明:介绍石窟弥勒大佛,一般只讲“三僧造像”或“三生圣迹”,忽略了两个重要人物,即梁武帝和梁建安王。其实,僧护、僧淑之所以无法完成,是缺人力、财力、物力,人力上更缺造像名匠。如果没有这两位皇家兄弟作大施主,并敕祐律师专任像事,就没有新昌大佛,至少,会没有这么早的历史、高超艺术、并留下《碑》记的史实。
  亮点:
  1、梁武帝,实为造新昌石窟弥勒大佛的大施主,助弟圆誓,彰显手足情深。
  2、因果故事:梁建安王毁铜佛得病,敕造石窟弥勒大佛,恶疾痊愈。
  3、梦感故事:三僧托梦县官陆咸,再转告梁建安王,敕造弥勒大佛。
  梁武皇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人。大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享年八十六岁,是中国古代最长寿的皇帝。闻弟立誓作檀越造石窟大佛后,提供人力、财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
  梁建安王萧伟(476-533),字文达,梁武帝异母弟。梁武举兵东下,伟在襄阳,被召发兵向京城,毁襄阳铜佛以铸钱。萧梁代齐,天监元年(502)以功进散骑常侍,封建安郡王,食邑二千户。天监三年,武帝转佞佛,民间盛行佛教因果思想,伟因曾毁佛而内疚不安,引发恶疾。天监六年(507)未能履任,在家养疾。同年十月廿二日,始丰(今天台县)县令陆咸,以三僧托梦之事,告建安王,王乃立誓造佛,疾稍解。天监九年,出为镇南将军江州剌史,忘前事,十一年疾复发,乃请定林寺僧祐律师来石城专任像事,天监十二年(513)二月十二日始工。武帝闻讯,为伟加亲信四十人,岁给米四十万斛,布绢五千尺,药二百四十万,厨供月二十万,并二卫两营,杂役二百人。天监十五年三月,像成,逢伟生母陈太妃薨,伟大哀伤,水浆不入口累日,疾反痊逾。天监十七年(518),改封南平郡王。
  刘勰《碑》记中所载事迹:
  自护公神迁,事异人谢,次有僧淑比丘,纂修厥绪,虽劬劳招奖,夙夜匪懈,而运属齐末,资力莫由,千里废其积跬,百仞亏其覆篑。暨我大梁受历,道铸域中,秉玉衡而齐七政,协金轮而教十善。地平天成,礼被乐洽。瞻行衢而交让,巡比屋其可封。慈化穆以风动,慧教涣以景烛。般若炽于香城,表刹严于净土。希有之瑞,旦夕鳞集;难值之宝,岁时辐凑。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建安王,道性自凝,神理独照。动容立礼,发言成德。英风峻于间平,茂绩盛乎鲁卫。自皇运惟新,宣力邦国。初镇樊沔,迁牧派江。酌宝树声,鞅掌于民政;率典颁职,密勿于官府。炎凉舛和,爰动劳热;寝味贬常,兴居睽豫。仁深祚远,德满庆钟。乘兹久祷之福,将致勿药之喜。所以休祯元会,妙应旁通。有始丰县令吴郡陆咸,以天监六年十月二十二日罢邑旋国,夕宿剡溪,值风雨晦冥,惊湍奔壮,中夜震惕,假寝危坐,忽梦沙门三人,乘流告曰:“君识性坚正,自然安隐;建安王感患未痊,由于微障。剡县僧护造弥勒石像,若能成就,必获康复。冥理非虚,宜相开导。”咸还都经年,稍忘前梦。后出门遇僧,云听讲寄宿,因言:“去岁剡溪风雨之夜,嘱建安王事,犹忆此否?”咸当时怃然,答以不忆。道人笑曰:“但更思之。”仍即辞去,不肯留止。心悟非凡,倒屣谘访,而慢色颇形,诡辞难领。拂衣高逝,直去靡回。百步追及,忽然不见。咸霍尔意解,且忆前梦,乃剡溪所见第三人也。再显灵机,重发神证。缘感昭灼,遂用腾启。君王智境邈群,法忍超绝。迈优昙之至心,逾波斯之建善;餐瑞言于群圣,膺福履于大觉。倍增恳到,会益喜舍。乃开藏写贝,倾邸散金,装严法身,誓取妙极。以定林上寺祐律师,德炽释门,名盖净众,虚心宏道,忘己济物,加以贞鉴特达,研虑精深。乃延请东行,凭委经始,爰至启敕,专任像事。律师应法若流,宣化如渴。扬船浙水,驰锡禹山。于是扪虚梯汉,构立栈道。状奇肱之飞车,类仙腹之悬阁。高张图范,冠彩虹霓。椎凿响于霞上,剖石洒乎云表。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也。

五、智者圆寂 台净圣地(隋)

  智者大师(538—597):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世称智者大师,是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圆寂于石窟弥勒大佛前,放生池边有智者大师纪念纪塔。最近,纪念塔下新建智者大师纪念堂。
  亮点:
  1、智者大师初上天台时(575),参拜石城弥勒大佛,凭吊昙光、支遁墓地。
  2、智者大师圆寂石城并留衣钵在石城山建法塔,大佛寺成为天台宗圣地之一。
  3、智者大师圆寂石窟弥勒大佛前,示现往生瑞相,大佛寺实为净土宗圣地。
  4、智者大师圆寂前,留遗嘱给晋王杨广(后成隋炀帝),“剡县十丈弥勒石像,金色剥坏,愿更庄严”,晋王遵嘱完成大师遗愿,这是新昌大佛建成后第一次修缮。
  门人灌顶大师所撰《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节选:
  节选一、即陈太建七年秋九月初入天台,历游山水,吊道林之栱木,庆昙光之石龛,访高察之山路,漱僧顺之云潭。数度石梁,屡降南门,荏苒淹流,未议卜居。常宿于石桥,见有三人皂帻绛衣,有一老僧引之而进曰:“禅师若欲造寺,山下有皇太子寺基,舍以仰给。”因而问曰:“止如今日,草舍尚难,当于何时能办此寺?”老僧答云:“今非其时。三国成一,有大势力人能起此寺。寺若成,国则清,当呼为国清寺。”于时三方鼎峙,车书未同。虽获冥期,悠悠何日?且旋途出谷,见佛陇南峰,左右映带,最为兼美,即徘徊留意。有定光禅师,居山三十载,迹晦道明,易狎难识。有所悬记,多皆显验。其夕乃宿定光之草庵,咸闻钟磬,寥亮山谷,从微至著,起尽成韵。问光此声疏数。光舞手长吟曰:“但闻鸣槌集僧,是得住之相。忆睹招手相引时否?”余人莫解其言。仍于光所住之北峰,创立伽蓝,树植松巢,引流绕砌。瞻望寺所,全如昔梦,无毫差也。    
  节选二、(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79年)其冬十月,皇上归蕃,遣行参高孝信,入山奉迎,因散什物,用施贫无。标杙山下,处拟殿堂。又画作寺图,以为式样。诫嘱僧众:“如此基陛,俨我目前。栋宇成就在我死后,我必不睹,汝等见之。后若造寺,一依此法。”弟子疑曰:“此处山涧险峙,有何缘力,能得成寺?”答云:“此非小缘,乃是王家所办。”合众同闻,互相推测。或言是姓王之王,或言是天王之王,或言是国王之王,喧喧成论,竟不能决。今事已验,方知先旨乃说帝王之王。
  标寺基已,随信出山。行至石城,乃云有疾。谓智越云:“大王欲使吾来,吾不负言而来也。吾知命在此,故不须进前也。石城是天台西门,大佛是当来灵像。处所既好,宜最后用心。衣钵道具分满两分,一分奉弥勒,一分充羯磨。”语已,右胁西向而卧,专称弥陀、般若、观音。奉请进药,即云:“药能遣病留残年乎?病不与身合,药何能遣?年不与心合,药何所留?智晞往日复何所闻?《观心论》中复何所道?纷纭医药,扰累于他。”又请进斋饭,报云:“非但步影为斋,能无缘无观即真斋也。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世相如是,不足多叹。”即口授遗书,并手书四十六字:“莲华香炉、犀角如意,留别大王。愿芳香不穷,永保如意。”书具别本。
  封竟,索三衣钵,命净扫洒,唱二部经,为最后闻思。听《法华》竟,赞云:“法门父母,慧解由生。本迹旷大,微妙难测。四十余年蕴之,知谁可与?唯独明了,余人所不见,辍斤绝弦于今日矣。”听《无量寿》竟,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复往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梵音声相,实不诳人。”当唱经时,吴州侍官张达等伴五人,自见大佛倍大,石尊光明满山,直入房内。诸僧或得瑞梦,或见奇相,虽复异处而同是。
  此时唱经竟,索香汤漱口。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无量心、四悉檀、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一一法门,摄一切法,皆能通心,到清凉池。若能于病患境,达诸法门者。即二十五人,百金可寄。今我最后策观谈玄,最后善寂吾今当入。”智朗请云:“伏愿慈留,赐释余疑。不审何位?殁此何生?谁可宗仰?”报曰:“汝等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告实何益?由诸[忄+龍]悷故,喜怒呵赞,既不自省,倒见讥嫌。吾今不久,当为此辈破除疑谤。《观心论》已解,今更报汝。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位耳。汝问何生者,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问谁可宗仰,岂不曾闻波罗提木叉是汝之师,吾常说四种三昧是汝明导。教汝舍重担,教汝降三毒,教汝治四大,教汝解业缚,教汝破魔军,教汝调禅味,教汝折慢幢,教汝远邪济,教汝出无为坑,教汝离大悲难。唯此大师,能作依止。我与汝等,因法相遇,以法为亲,传习佛灯,是为眷属。若不能者,传习魔灯,非吾徒也。”诫维那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唯长唯久,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复响磬?世间哭泣、着服,皆不应为。”言讫跏趺,唱三宝名,如入三昧。以大隋开皇十七年岁次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入灭,春秋六十,僧夏四十至于子时,顶上犹暖。虽复不许哀号,门人哽恋,心没忧海,不能自喻。日隐舟沉,永无凭仰。
  跏趺安坐在外十日,道俗奔赴,烧香散华,号绕泣拜。过十日已,殓入禅龛之内。则流汗遍身,绵帛掩拭,沾濡若浣。既而归佛陇,而连雨不休。弟子咒愿,愿赐威神。才动泥洹之舆,应手云开。风噪松悲,泉奔水咽。道俗弟子,侍从灵仪,还遗嘱之地。龛坟虽掩,妙迹常通。

六、玄俨兴寺 日僧求法(唐)


  亮点:三生圣迹的传说,玄俨兴寺得都城达官贵人支持、大诗人孟浩然留诗,在中唐时代深响巨大,引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三生圣迹:此说来源于南山律宗开山祖师道宣律师(596-667)与石城大佛的一段特殊因缘,使石城寺初唐时期声名远播。《宋高僧传》卷第十四载:“释道宣,……母娠而梦,月贯其怀。复梦梵僧语曰: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师,祐则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宜从出家,崇树释教。”由此,有了僧护、僧祐、道宣,为三生转世的高僧之说。
  玄俨兴寺(675—741):玄俨律师,诸暨人,山阴法华寺出家,南山律宗开山祖师道宣的再传法嗣。开元廿年(732)前后,对石窟弥勒大佛进行了重大整修,施以“七珍、八宝”,不但修复剥落的金色,还加饰了贵金属和美玉,大佛焕然一新,同时寺宇殿堂也整修一新。这次整修的施主,是同族同乡并在都城的一批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大诗人孟浩然闻讯后,来到石城礼拜,作诗《腊月八日于剡山石城寺礼拜》,盛赞“石壁开金相”、“楼台世界稀”,之后许多著名诗人墨客来游览瞻礼,石城寺和弥勒大佛的声望和影响力巨大
日僧求法:中唐时期,日本学问僧慕名来石城寺,巡礼求法者络绎不绝,在石城佛教史上写下光辉一页,对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也起了促进作用。日本平安朝(794-1192)初期有入唐八家,其中最澄和他的法嗣圆仁、圆珍等,属天台三家,他们到天台山和五台山巡礼求法,都参拜了天台山圣地之一的石城寺和石城弥勒大佛。最澄(767-822),回国后开创了日本天台宗,所编成的《越州将来目录》,其中有《剡山石城寺弥勒石像碑》一卷(即刘勰碑文)、《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圆仁入唐九年后回国,作有《入唐求法巡礼记》。与圆仁同时渡海入唐的圆珍、圆修、惠运、圆载(?—877),圆载《行历抄》有赴剡县的记载,据传圆载曾因朝庭排佛影响,久居剡县娶妻生子。日本佛学家小野胜年,作过考证,在日本《佛教艺术》发表有《新昌石城寺和石弥勒像的历史性考证》。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之“唐越州法华山寺玄俨传(融济)”
  释玄俨。俗姓徐氏。晋室南迁因官诸暨。遂为县族。年始十二辞亲从师。事富春僧晖。证圣元年恩制度人。始堕僧数隶悬溜寺。俨幼而明敏长则韶令。标格峻整风仪凛然。迨于弱冠乃从光州岸师咨受具戒。后乃游诣上京探赜律范。遇崇福意律师并融济律师。皆名匠一方南山上足。咸能升堂睹奥。共所印可。由是道尊戒洁名动京师。安国授记并充大德。后还江左偏行四分。因着辅篇记十卷羯磨述章三篇。至今僧徒远近传写。初光州岸公。尝因假寐忽梦神僧。谓曰。玄俨当为法器。云何教以小乘。后乃命宣般若。由是研精覃思采摭旧学。撰金刚义疏七卷。古德所不解先达所未详。我则发挥光明若指诸掌。誓以一生宣讲百遍。越邑精舍时称法华。晋沙门昙翼曾结庵山巅。入是法三昧感遍吉菩萨。徒观其塔类多宝涌出以证经宫如转轮飞行而听法。双乌所以示兆今尚翔鸣。六象所以呈奇。时犹隐现。不可得而思议者。盖斯之谓欤。信如来之福庭。是菩萨之隐岳。俨乃考盘是卜束钵深栖。建置戒坛招集律行。若夫秦衡上士燕代高僧。数若稻麻算同竹苇。伏膺请益蹑屩担簦。宴坐不出几三十载。开元二十四年。帝亲注金刚般若经。诏颁天下普令宣讲。都督河南元彦冲躬。请俨重光圣日。遂阐扬幽赞允合天心。令盲者见日月之光。聋者闻雷霆之响。俨之演畅盖有力焉。夫乐小法者迷自我而为病。通大方者懵开空之法道。若夫会三归一触理冥事。自优波离已下犹或病诸。而俨纲纪小乘演畅大法。晤佛境之非有识魔界之为空。故能使涅槃将生死一如烦恼与菩提齐致。发心而登佛地非我而谁。白黑归依当仁不让。昔僧护法师常居石城宴坐青壁。仰其中峰如有佛像。愿造十丈以图兜率。良愿未谐护公长逝。梁武皇帝诏僧祐律师驰传经理。规模刻划意匠才施。俄而山冢崒崩全身坐现。合高百余尺。虽金石丝竹四天之供施常闻。功德庄严十地之雕镌尚阙。俨乃内倾衣钵外率檀那。布以黄金之色。镕以白银之相。铜锡铅锴球琳琅F弑τ墒腔氤伞0苏溆谘删咦恪K浔赘墙缦秩Аe纫豆币陆疔u十万。如须弥之现于大海。若杲日之出于高山。此又俨之功德不可思议者也。故洛州刺史徐峤工部尚书徐安贞。咸以宗室设道友之礼。国子司业康希铣太子宾客贺知章朝散大夫杭州临安县令朱元慎。亦以乡曲具法朋之契。开元二十六载。恩制度人。采访使润州刺史齐浣越州都督景诚采访卢见义泗州刺史王弼。无不停旟净境禀承法训。齐公乃方舟结乘。奉迎俨于丹阳余杭吴兴诸郡。令新度释子躬授具戒。自广陵迄于信安。地方千里。道俗受法者殆出万人。凡礼佛名经一百遍。设无遮大会十筵。而入境住持举无与比。夫秉法传授从佛口生。有门人法华昙俊崇默龙兴崇一开元智符称心崇义香严怀节宝林洪霈觉引灌顶。皆不倾油钵无漏浮囊。经不云乎。如旃檀林旃檀围绕。如师子王师子围绕。信俨之威神有在。而法主之功德不刊。将知三界无安百灵共尽。此生已适于后息他世应见于前心。以天宝元载岁次壬午缘化已毕。十一月三日现疾于绳床。七日午时坐终于戒坛院。春秋六十有八。粤其月二十五日窆于寺南秦山之下。高树双塔光明踰于白云。列植千松秀色罗于明月。经始则神邕崇晓。住持则唯湛道昭。并躬护圣场亲传智印。其余三千门人五百弟子。承般若之深法受毗尼之密行。尽号颛门。无待弥勒。天宝十五载岁次景申。万齐融述颂德碑焉。


七、钱王兴寺 代有护持(五代、宋)

  亮点
  吴越祖、孙及后代都对大佛寺香火的延续作出重大贡献,科学界“三钱”都是其后代。
  钱镠(852-932),吴越国王,谥号武肃王。907-932在位,拥兵两浙,大力发展一方经济,保境安民,重振佛教。梁开平二年(908),加守中书令,分剡县四十三乡之十三乡和割天台县少部份山区,设新昌县。次年(909),赐钱八千万在石城起弥勒宝阁三层,东西七间,高十五丈,又建寺宇三百余间,改乡曰象明,寺曰瑞象,赐山界:东至公塘寺,西至俞家弄,南至于经坊,北至大驿路。使毁于唐末裘甫起义、黄巢起义战火衰败半个世纪的石城寺,得以修复,并有新的发展,“石城寺甲浙之东”,殿宇的富丽堂皇和香火的兴旺发达是空前的,史称“钱王兴寺”。详见钱惟演《碑》记。
  钱俶(929-988),钱镠之孙,948年即位,号忠懿王,此时石城又呈颓象。宋开宝六年(973)距钱镠修寺已六十五年,钱俶去台州路过石城瑞像寺,见寺舍倒坍,金身剥落,一片荒凉,于是再次拔款重修,着重对大佛进行维修,在石胎佛中加上梓木制作的框架,然后敷泥上彩。又在大佛两旁增塑胁侍菩萨各一尊,并高七丈。阁前新建钟鼓二室,比先前增色不少。又拔给寺院田产和日常费用,并礼请清劝法师担任住持。香客纷至沓来,佛事继接不断,瑞像寺重新焕浙江名刹的光彩。钱俶还留诗一首:百尺金容连翠岳,三层宝阁倚青霄。手炉香暖早卑愿,愿降殊祥福帝尧。
  钱惟演(977—1034)北宋大臣,西昆体骨干诗人。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忠懿王钱俶第十四子。从俶归宋,历右神武将军、太仆少卿、命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累迁工部尚书,拜枢密使,官终崇信军节度使,博学能文,所著今存《家王故事》、《金坡遗事》。1027年,住持俱会上人重修寺殿等后,派遗寺僧带着书信和寺院总图专程到汴京,请钱惟演撰写了《重修宝相寺碑记》,留下了重要文献。明万历十四年(1586),钱镠二十五世孙钱达道任新昌县知县,曾捐薪俸立石刻碑。碑文保存在《宝相寺宗谱》内,流传至今。而据剡《西钱氏宗谱》,淳熙元年(1174),吴越王后人,宋文学殿学士左通议大夫知绍兴府事两浙东路安抚使临安郡开国公钱端礼,作有《绍兴府新昌县宝相禅寺重建石佛阁碑记》(载入《大佛寺志》),详记了他铭记“忠孝传家”,效先王为重修寺院出力的事迹。


重修宝相寺碑铭
宋钱惟演


  粤若西圣设教,广布真风;南国分疆,素标宁宇。王公尽为外护,民里多有信心。秀环名川,龙刹交峙;霞朝雾夕,鸿钟合响。由兹仁寿之域,遂入庄严之境,当天下之甲者久矣。
  会稽新昌县南明山宝相寺者,剡溪在东,石城夹右,宝势中起,琼峦四合。因其地之绝世,遂得人之非常。厥初,东晋昙光道人始缘游方,乃立禅室。即岩成援,因林构厦,盖权舆于精蓝焉。齐永明中,僧护律师睹峻崖参云,峭壁如削,旁若星拱,中实天开,发心刻弥勒坐像一尊,高一百尺,岁仑入周,面相甫就,乃建石城寺于其旁,以山名也。护公之后,有僧淑比丘,虽至意必诚,而良缘未果。梁氏天监六年,始丰县令陆咸荐都神僧,将嗣其事,圣孚有感,灵证其明,时则宗室建安王伟主张之,定林寺僧祐律师典治之。三匠成工,百族咸助。梯沆瀣,陟岭巆,凿岩巘,升青冥。比其初制,深入五丈。砻密既毕,相好端严,巍然半空,覆以层阁,祥云隐蔽,瑞日昭回,疑巨灵之见擘,若黔雷之所化,洪济之愿,于兹成矣。至唐初道宣律师,家本长城,俗姓钱氏,戒行精洁,因接天神,且云“尝为僧护、僧淑、僧祐也”。故世谓此像是三生所立。唐季失驭,王纲内紊,巨寇投隙,分兵四掠。石城旧寺,亦为焚荡;琅(王+咢)仅存,风雨无庇;迹断来辙,林稀栖鸟;黑白无所归向,熏修辍于早暮。
  我曾祖父武肃王奄有东夏,密崇梵福。睹石城百尺之像,开宣公三生之说,以开平三年,始赐钱八千万,起弥勒宝阁三层,东西七间,高十五丈。阁成,又出珍货钜亿万计,以建宇三百余间。说法诵经之地,屹然当阳;鐉修汤沐之所,翼乎有序。连甍岌业,尽极峥嵘,势若翔鹍,景侔却月;万楹崇倚,千岩互出;丹雘焕乎岩谷,膏香飞于林荟。既成大壮,乃锡佳名,改乡曰“像明”,山曰“南明”,寺曰“瑞像”。赐其山界:东至公塘寺,西至俞家弄,南至于经坊,北至大驿路。志其事而旌其功也。先君尚父忠懿王,驭邦斯久,惟日是求。嗟龙像之辉光,为鼠雀之穿坏,又渥其涂彩,葺以梓材,因塑二菩萨,并高七丈,俾夹侍大像于阁前。别创钟室,华附相承,玉理交映。稽凫氏之先制,六齐为之烜赫;考蒲牢之瑞音,九天于是振动。仍俾长老清劝住持,锡以圭田,用资净供。法筵大啟,禅林肇新,立雪者麕至,抠衣者云委。时开宝六载(973),去开平己巳(909)六十五矣。
  初武肃王以胜之地,缅怀昔立,乃储精渊默,研襟罔象,作赞凡四句以贲之。先君尚父,初牧丹峤,经涂道场,徘徊四顾,周爰逖览。及继恢世德,又题诗一章以志之。今揭榜并存,结宇为荫,金相玉振,云起雪飞,宝宇常新,灵音弥远。厥后桓圭入朝,虞官献籍;而郡吏严酷,王租迫急,劝公卷衣东奔,禅徒遂散。两栾九乳,有渭城之迁;栗简枣书,成羽陵之蠹。真皇嗣统,景德纪年,郡守始于七宝院请俱会上人主禅门,行光长老设法要。州助教石湛者,躬履儒业,旁修梵行,遂铸铜钟一口,重五千斤,并舍钱百万,重修百阁。既而诏赐新额,肇开碧题。县令唐白,因感灵梦,冀率邑人,荐加檀施。石氏与进士董遂良复共舍钱八万,粉绘真相,亢工如素,克日有成。董氏乃躬诣阙下,赎经一藏五千四十八卷,髤函副之。石氏又起转轮经藏并宝殿以安之。林峦改色,神明顿还。噫!世有污隆,法有成坏,苟无刊刻,岂传永久?会公以予昔持橐笔,被先帝非常之顾;今玷台衮,蒙圣皇求旧之仁。采其虚名,俾令纪事。远遣洞晓上人赍书伻图,来诣京国。况皇祖先君尝所增饰,岂敢多让?谨为之铭。
  铭曰:于越之区,万山丛来。恍然妙境,如天之开。石城之山,千仞壁立,俨若绀仪;如云之集,杳杳鸳刹,盈盈梵宫,幡花蔽日,钟呗凌空,粤有神僧,挺兹灵意。人则三生,功非一篑。既砻既密,克诚克荘,琼檐轸轸,瑞表煌煌。有唐中圮,盗烽斯毁;我疆载安,圣庭旋起,英英我祖,斡不庭方,大兴像法,式助皇纲。乃建崇墉,密尔乔木,爰命梓人,聿新云屋。赫赫先君,绍恢世勋,鼎新华构,高切凝云。岁序推迁,川源岑隐,寂尔岩扃,阒无来轸。光收金界,青遗宝天;鸳飞碧瓦,雁去香泉。遽有信心,稽彼前志,粲矣灵编,渥乎溃事。查嵯峨兮翠珉,郁轮囷兮紫氛;既昭宣兮往迹,故篆刻兮斯文。惟龟趺兮靡没,与鸥海兮长安。

八、守庵建桥 幽溪讲经(明)

  亮点:
  1、“守庵建桥、幽溪讲经”是前后相关的佛门盛事,两位佛门大师合力的功德;
  2、守庵大师所建无梁殿(无量桥)留存至今,五层宝殿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建筑;
  3、幽溪大师石城开讲《净土生无生论》,天乐盈空,轰动教界,盛传至今,影响深远。继智者大师圆寂显往生净土瑞相,石城再次成为净土感应瑞相的圣地。
  《净土生无生论》旧跋
  幽溪大师,中兴天台教观,以性具圆理,阐净土法门,著为生无生论。初开演于新昌石城寺。每一登座,天乐盈空。大众同闻,事非虚诳。诚可谓离五浊之大津梁,登九莲之胜方便。正知于丁巳年春,归依大师,即蒙相授。旋梓流通。后因板寄慧庆,遂复久置高阁。今与十疑宝王重梓,合成净土三论。伏愿见闻随喜,尽断狐疑,速成三昧宝王,顿悟无生法忍,亲觐弥陀,等蒙授记。丙戌冬日古吴比丘正知识于祖堂。
  明幽溪大师,即无尽传灯大师:
  新昌《大佛寺志》载:……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幽溪归至石城,受增益具戒于守庵。时诵《法华》,持过午不食,长坐不卧。十四年,入天台,建高明寺。四明讲《妙宗》……在高明寺十余年。。。万历卅二年(1604年)孟冬五日,应守庵请,于新昌石城宝相寺讲《净土生无生论》,众闻天乐,随论寂响。天启五年(1625年)讲《妙宗钞》于四明延庆寺。年已七十二,即挝退鼓,归老幽溪。。。师期心净土,妙观寂光,一生志愿,惟在教观。台教中有传佛心印,是教非禅,师为诠注,发明性具宗旨。崇祯元年(1628)春,期七日告弟子,命书《观经》、《起信论》要语以示西归。顺化之日,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复高唱《妙法莲花经》,侍者以粥进,忽敛手足,如入禅定。师生于嘉靖卅十年(1554)八月廿八日,示寂于宗祯元年(1625)五月廿十一日,世寿七十有五,住山四十三载,登狮子座说法七十期,领众行道石城、吴中、育王,皆历八万四千佛也。
林一銮《明幽溪传灯(1554-1628)大师之研究》:幽溪传灯大师,是明末中兴天台的功臣,在明末禅宗日益走向偏空的时代,他为了弘扬大乘菩萨道,四处弘法,阐述性具思想,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拯救时弊,在其著作中十分强调发起大乘的菩提心。他一生专修耳根圆通,到了晚年则期心净土,六时礼拜行道。在传灯遗留下来的著作中,由于藕益(1599-1658)评《净土生无生论》足称完璧,并编入《净土十要》,也促使传灯的著作以本论影响后世最为长远。其实明末的天台宗在传灯的师父百松真觉(1538-1589)的大力弘扬,已是绽露曙光,包括明末的莲池(1535-1615)、紫柏(1543-1603)、憨山(1546-1623)对于天台宗都有所赞扬,藕益甚至说“台教存,佛法存”,可见天台宗在明末清初之际曾经受到教界某种程度的重视。天台宗自明末至清初的兴盛,实得力于传灯重修幽溪道场,他虽然四处弘传台教,但复兴天台还得提供一个修学台教的环境,于是他有计划地大兴土木,一步一步地营造引人入三摩地的道场。由于大众持戒精修,声名远播,团体的力量也是天台宗得以在当时成为足与禅宗相抗衡的重要原因。
  守庵大师:《大佛寺志》载:守庵(1534-1606)俗姓张,吴之昆山人。曾娶妻,育一子。年二十五,摒世出家。自甘为沙弥伍,执力负薪不稍怠。越数寒暑,然后登昭庆戒坛受律,复谦退自居,遍礼普陀、五台、伏牛、少室诸大道场,登四山戒坛,增受大戒。又数寒暑,南还,遇妙峰大师于杭之柯子山法华讲席,如受菩萨戒焉。师一聆妙峰法音即咨嗟悦服。随侍各地,独跪领《楞严》《圆觉》《妙宗钞》诸经,深契惟心、净土之旨,曰:“人知惟心即净土,本性即弥陀,独未知净土即惟心,弥陀即本心也。理归事易,理融事难,吾既知此,乌可埋没己灵!”即辞峰大师,诣华顶行头陀行。十二时中,唯一诵唯禅,常于定中见西方宝地。师净业既成,往来吴越间,虽不登无畏座而能作大狮子吼,虽不云集广众而受法者不可胜数。师巧用比喻诲人,慧者固易解,而蒙者亦开通。尝曰:“无上菩提,悟之虽易而证之或难,正以根器下劣耳!”遂致力浙中像教:温岭。。。赤山弥陀。。。临海大佛岭。。。石城百尺弥勒,一人更三世始竟,居石室中,前蒙以重殿。嘉靖间石城山宝相寺遭兵燹,像金剥落,幽溪曾有庄严志,力所未逮,师襄其成。感佛放光,夜明如昼。然重殿既毁,不蔽风雨,自膝以下,不数年犹然固态。因谋构无梁石殿,洞高百尺馀,日以百工计,凡三年而告成。石殿成,请幽溪讲《小本弥陀经》,用酬施心。有请易讲《弥勒上生经》,师曰:“不然,吾闻弥陀与弥勒,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余将卑海众同悟本性:弥陀即本性弥勒,先游莲花清净土,然后预龙华尊胜会也。”讲《弥陀经》甫毕,师命伸以文外之旨。幽溪以所撰《净土生无生论》十门而玄判之,听众数百,叹闻所未闻。每宣讲,石室中响音乐,类丝竹,似非人间有。众以感应功德归师,师曰:“不,未讲何有?讲毕亦止,应归讲者。”幽溪辞,以为有师之庄严成就在,因缘和合非讲者一人事。万历三十四年(1606)转东禅静居。仲冬早子日,曰良辰也,淋浴更衣,命众椎钟诵经,跏趺合掌,亟称佛名而化,弟子舁全身归石城。师灭前数日,严冬坚石,大佛衣褶中生灵芝一本,三于拳,色白间淡红,状类鸡冠,柔软可爱。识者以为是师往生净土前兆。师功德至多,。。。凡所经手皆至诚无欺,故四方清信皆亲赐予不遗余力。师天性朴素,既不以华靡夸人,亦不是精粝矫众。衣一吉布直裰,四十馀年未尝更治。持过午不食,终身不改其节。近代高座法师惟授人以菩萨戒,比丘律仪几至失传,幽溪曾以此白妙峰师,峰师曰:“方今之世,精于持戒,惟守庵一人,汝宜师之。”幽溪奉教敕,北面受业,师终不以弟子待幽溪,师长幽溪二十岁,在世七十有三,僧腊四十有八,子一人,亦出家,孝事母尼,戒律精严,颇有父风。幽溪为作《明石城守庵大师传》。


九、临济建支 法脉流长(明、清、民国)

  亮点:明清时代,大佛寺不再得到皇家、王室和达官贵人的护持,立临济支脉,建子孙丛林,三百多年中,僧、俗共同护持下,使佛像和寺宇代有维护,佛灯和香火延续
  意圆德颖禅师:明万历十年至二十五年之间,来到石城山,任宝相寺住持,在守庵大师协助下重兴寺院。为临济宗义玄禅师正传二十八世孙,临海延恩寺怀玉禅师派下十七世孙,引宗建支,为本临济宝相寺一世祖,传五世后分元、亨、利、贞四房,建成代代相传的临济宗子孙丛林。立排行,法偈16字,民国廿四年用完,继立三十二字。三百五十年间,宝相寺临济子孙共八百余人。
  无上达岑:本寺临济五世祖,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持寺几十载,募千金重裱大佛,整修大殿。县人吕 作《重修南明寺碑记》。
  子秀祖泐:本寺临济八世祖。嘉庆元年起住寺十七载(1796-1812),募造天五殿,重修濯缨亭,新建见山、方丈二楼,并起大悲阁九楹。
  通悟然解:本寺临济第十世。重修月峡、云堂、化铸大钟,并于道光二十年(1840)倡修宝相寺宗谱。
  顺阳定阴:本寺临济第十一世,嘉庆元年(1796),自宝相寺移锡千佛院,苦持十数载,以农禅自立,五年而精舍成,又五年而佛寺立,千佛禅院于是重兴。
  品莲果华:本寺临济十二世。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毁寺,住持广济命为本寺化主。同治三年(1864)起持寺二十九载,衲衣草履,苦行募化,霜天归来,足破流血,师徒抱哭,旁观悉泣。重建大殿、东西两堂、大寮、库房。大殿将竣,又因香客失慎而被焚。复募建五层高楼,重装大佛、罗汉,近代建设本寺第一有功人也。有徒十二。
碧峰净真:本寺临济十四世。清光绪甲午(1894)住持本寺,补无量桥,重建方丈楼。
文治澄然:本寺临济十七世。民国二年(1913)起住持本寺十三载,重装罗汉、韦陀、李天王、伽蓝、四大天王像。重修五层楼、西方殿、外山门。
  兴德澄觉:本寺临济十七世,本邑山头杨氏子。宣统元年(1909)入寺,曾住持天台方广、杭州玛璃寺。民国廿二年,来本寺为住持。廿四年重修宗谱。卅六年,在兴慈法师协助下,新昌旅沪同乡会募资落架重修大殿。
显华澄诠(1879—?):本寺临济十七世。绍城徐氏子,民国十五年任天台山华顶寺住持退院。民国十五年住持本寺五年载,兼任新昌佛教协会主席。重建智者大师法塔,促成兴德师住持本寺。师早年习业杭城,玩游诸寺,遂展物外之志,投新昌城北济川禅院本寺十六世梅成芮祖座下。歇心掩关,妙圆法祖(宝严通法)知可法器,将祗园道场付之整理。师以末法众生根机陋劣,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者,莫如念佛法门,故叠开净土道场。以疾疫遍临,贫者乏医,而延医施药。嗣以力不从心,遂自参岐黄,犹称妙手。
  镜阳文郁(1896-1977):本寺临济十九世。自号汝愚,澄潭张氏子,民国六年入寺,颇能文字,民国二十四年,重修《宝相寺宗谱》为辅稿。师自攻岐黄,犹称妙手,善针灸,名噪一时。1958年当选为县三届人民代表,1959年任本寺寺务管理委员会主任1962年及1963年当选为第四、第五届人民代表。1977年12月圆寂,墓于化人湾。


十、悟道中兴 人天护法(当代)


  悟道老和尚(1921--2005):中兴石城祖师,2005年圆寂后,被海内外佛门弟子尊称为悟公上人。1979—1989年,受聘为普陀山代方丈,1989年7月任大佛寺住持,1991年升座方丈。教学天台,行归净土。堪当天台宗龙象,净土宗楷模。法语集《蓬莱拾遗》由宗教文化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发行,成为四众弟子修学净土的指南。
亮点:
  1、教内誉为“慈悲王”,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普度众生,不遗余力。
  2、当代“持戒修行”第一的高僧,童贞出家后,严持戒律,夜不倒单。
  3、“一句弥陀作大舟”,预知时至,安祥圆寂,留舍利数百。
  4、除大佛寺外,岱山极乐寺、黄岩广化寺、萧山杨岐寺等,都建有悟公上人舍利塔,国内罕见。
  5、有众多知名的弟子在各大道场弘法利生
:舟山市佛协会长净旻法师、普陀普济寺监院净妙法师、紫竹林监院净慧法师、绍兴佛协会长香炉峰住持净芳法师、新昌大佛寺住持传实法师、岱山极乐寺住持净友法师、宁波慧日寺净庆法师、黄岩广华寺住持净安法师,以及台湾生命电视台台长海涛法师、定居新西兰出版了《楞严咒米珠见》、《阿弥陀经略讲》等在港台有名的净祥居士。(今年9月26日,上海佛学院院长、静安寺住持慧明法师,率团来参访大佛寺,他于15年前来大佛寺拜访过悟公上人,这次,特意寻找上人故居和舍利塔,分别在遗像和舍利塔前跪拜,足显悟公上人在佛教界的声望和影响力。)
  感应事迹:悟公上人是得道高僧,有许多神奇事迹,例举几件
  1、驻锡普陀山期间,于定境中得弥勒菩萨摩顶并授号“善根”,显示他与弥勒道场有宿缘,肩负中兴石城古刹的使命。有于现量境中为准提菩萨显身加被等不思议境界。字条显神奇:晕船很烈的弟子跟着去普陀,悟公上人写了“大禹治水”的字纸让弟子藏怀中,乘渡船过海不再晕船。见此,另一弟子说晕车,悟公上人就写“大禹治水陆”的字纸给他,保他受车安稳。新昌民间有说法:悟公荣升方丈、大佛开光,一直到2005年圆寂的15年中,新昌没有天灾,每年的重大节日,老天也都很关照。有一年的旅游节晚会,气象预报有雨,备上万件雨衣,结果,县城东、南、西、北五里外都下雨,就是县城没下,主持人和佳宾们都赞神奇。
  、《观音示现 寿堂增辉》,这是一篇收录在《大佛寺志》中的一篇“文存”,由时任监院的传实法师记录,前二段内容如下:
  1999年12月18日(农历十一月十一日)悟道大和尚八秩寿诞喜庆之日,八百多弟子云集大佛寺为法师庆寿。上午八时,两序大众和弟子星聚大雄宝殿上供,悟道方丈讲经说法。九时三十分,众弟子向老寿星拜寿时,忽见云开日出,金光晃耀,五彩瑞云中,出现佛像,初现弥勒佛,袒胸露腹,笑容可掬;再现观音大士,现满月像,缟衣飘带,珠璎绣幌,缠绕燦然,金辉玉质,光彩绚丽。碧玻璃皿,手执杨枝,精神顾盼,如将示语者。观音菩萨驾祥云,犹如漂浮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上,冉冉而过。良久,如风扬碧烟,逐渐隐去,唯见祥光满天,紫霞映日,寿堂增辉。众弟子见之,皆惊叹欢喜,合十稽首,望天祈祷。
  海内外闻名的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示现,在古今中外善信中,传为佳话。石城古刹大佛寺,特别是悟道方丈八十华诞喜庆之日,观音示现是不可思议的。
  3、栖光寺奠基仪式,不可思议。2004年,由各界领导和群众参加、监院传实法师主持的奠基仪式当天,乌云满天,清晨还下过毛毛细雨。当悟道方丈首先发言,介绍完情况,最后伸开手说出“佛光普照”的祝词,瞬间,天空开了一大洞,阳光直射奠基现象,台上领导、法师、台下群众惊奇地抬头看天,掌声雷动。时间上实在太巧了,一些领导都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有现场照片)。这与在海内外盛传的1997年“普陀山南海观音像开光奇观”,十分类同。其实,悟公上人也是南海观音像开光法会的法师之一。悟公上人曾任普陀山代方丈,协助妙善老和尚重振普陀山十年。上人圆寂前,普济寺一直留着他的房间,海内外信众到普陀山做佛事法会,常指定要悟公上人去主法。
  4、大佛裱金,佛菩萨托梦。悟道老方丈任大佛寺住持后,中兴石城古刹的第一件大事,是发愿重裱弥勒大佛金身。这是要花费几十万乃到上百万资金的,当时万元户都很稀奇,要靠本县信众资助完成是十分艰难的。于是,有了“佛菩萨托梦、香港居士捐巨款”的真人真事。
  香港黄根祥居士(悟道方丈座下皈依后受法名净祥)据事实作有《梦境的印证》和《诚之考验》两文,《大佛寺志》中合并两文稍作删节后收录《梦的印证和诚之考验》一文。文中记载:1989年5月前后,黄根祥从《东方日报》上看到了新昌千年历史的石弥勒大佛打算重修但缺资金的消息。12月中的一天,他下塌杭州黄龙饭店,次夜做了一梦,梦见一尊大佛,金光灿烂,跏趺而坐,佛的左边有清晰的两行字:金辛是锌,佛即醒。整个梦境重复出现两次,黄根祥推敲梦中句子的含义,想到用广东话来读,“金辛是锌”即“金身是新”,“佛即醒”即“未来佛”“弥勒佛”。这样,他领悟到了梦中所指即新昌弥勒大佛,就发心要为大佛的修理乐助。1990年3月的一天,从杭州与同事租个体车来到新昌,但因车辆多次出各种故障,10点杭州出发,晚六点才到大佛寺,看到了正在搭架修理的石窟大佛,又连夜搭乘过路货车返回,天亮才到杭州住处。
一九九零年四月廿二日,清晨五点,乘坐预先订好的酒店车出发赶到新昌大佛寺,沿途天朗气清,一切顺利,大概八点三十分便抵达大佛寺。他捐了一大笔钱,得到刚主持完法事的悟道方丈亲自接待,安排就餐、由副监院和僧值陪同参观寺院各处。“当步入千佛洞时,抬头一望,心内禁不住一股无形的震撼。原来,高坐(千佛石窟中间)的是一尊释迦牟尼佛,两旁站立恭敬合什的尊者。这与我的梦境完全一样,我即向前下拜,抬头仰望时,佛仿佛有一丝笑意,弟子终於来了!”
  之后,黄根祥居士,与悟道方丈有了十五年的师徒缘,每次到大佛寺,都捐一大笔钱。为大佛裱金,黄根祥乐助金箔20.34万张(另外一位李慧娟居士乐助金箔17万张),与悟道方丈共同发起新建大雄宝殿,出巨资;建大悲阁、修理千院等也出资。几年中,乐助大佛寺的资金共有上百万元。在1990年代,上百万元比现在的上亿都稀奇。
  更可贵的是,黄根祥居士以悟公恩师为楷模,在学佛修行上有大成,常被邀请去寺中讲法,在港台佛教界有一定知名度,现定居新西兰。他还自学、书写悉昙梵文十多年,悉昙梵文书法,独树一帜,专著《楞严咒米珠见》,已由国内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悟道老和尚法语集《蓬莱拾遗》主要由他整理出版,新作《阿弥陀经略讲》正由宗教文化出版发行。他为弘法而开设的新浪博客,取名为《新昌故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4312.html

更多阅读

宫颈锥切术在CIN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cin3锥切干净就好了吗

摘 要 目的 评价宫颈锥切术在CIN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2例宫颈锥切术患者的细胞学、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结果、颈管诊刮、宫颈锥切病理及子宫切除术的病理结果,同时分析了并发症的防治及随诊TCT的结果。结果 宫颈锥

电视剧《我这一辈子》中的人物解读 郭德纲我这一辈子高清

《我这一辈子》中的人物解读在裱糊匠桃园三结义的是老大福海、老二刘方子、老三赵二,三个人性格各异,人生经历也是交错盘结,人们对他们的认同感悬殊。老大由张国立扮演,他是一个善良重义气的满族普通市民。在赵二家没法再住下去的刘

声明:《转载 新昌大佛寺辉煌历史中的人物和事迹 新昌大佛寺 旅馆》为网友沦落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