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总纲领是五伦、三纲五常、四维、八德 三纲五常五伦八德

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为臣、为子、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 对服从于君、 对服从于君、父、夫, 同时也要求君、 夫为臣、 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 妻作出表率。)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四维:即礼、义、廉、耻。

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以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

父子有亲:是指父慈子孝,父母要懂得如何用慈爱、用智慧来教导他的下一代,而孩子也要知道常常关怀体贴父母的需要,来尽他的孝道。这样,就能够让父子这一伦发展得非常和谐、非常圆满。

君臣有义:是指君仁臣忠。君仁,是处处替下属着想,甚至于不是只有替下属着想,还要替他的家庭,替他的家人着想。当一个领导人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仁厚之心,那下属一定会很感恩他,一定会效忠他。臣忠,这个忠是忠于领导人,忠于他的本分、他的职责,忠于他的团体,这叫臣忠。君臣关系是道,仁与忠就是德。

夫妇有别:是指夫义妇顺。即在家庭中承担的不同责任。丈夫要扶持自己的妻子,扶持她教育好孩子。夫更有本分孝顺父母扶持上一代。还有责任要扶持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负责。妻子则是“相夫教子”。要对家庭负责,对先生负责,对下一代的教育负责。主要责任就是把一个家庭治理好。

长幼有序:是指兄友弟恭。即哥哥要时刻想着弟弟,对弟弟关怀备至;而弟弟从小到大有哥哥的照顾,这份恩情不能忘怀,要非常敬重哥哥。手足规劝之道,即当兄弟有过失的时候,兄弟之间要懂得劝诫。

朋友有信:是指朋友之间交往要有信义,讲究信用。若有过错,劝而改之,若有善事助而成之,不论贫富,一视同仁,以道德来往,自然朋友有信也。

这五伦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民族、时代的人都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伦理关系。因此中国古人说,“人无伦外之人”,即不存在生活在伦理关系之外的人。

中国文化的总纲领是五伦、三纲五常、四维、八德 三纲五常五伦八德
宋代伦理道德观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为标志。因为中国在宋代以前,没有“亡国”意识,只要“家固”便可“国宁”,故有“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国之基,“家和万事兴”,因此“齐家”,家庭与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多子女大家庭中的人伦关系,已经不仅需要纵向伦理的“孝”,更需要调整横向伦理的“悌”,有了纵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横向的“兄友弟恭”,建构一个纵横交错的家庭伦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家”是“国”的细胞,只要这个细胞健康而充满生机,整个社会、国家就有可能祥和稳定、发展繁荣,“家固而国宁”。故宋代从“家”与“国”的辩证关系上,突出“孝悌”,并将其置于“忠信”的前面,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创造。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新五代史杂传》曰“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孝:就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就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悌:就是悌敬。悌敬兄长,这是作弟弟的本份,悌敬就是报答兄长的恩。

忠:就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为国民的责任,尽忠就是报答国家的恩。

信:就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笃敬,不可失去信用。

礼:就是礼节。遵守礼仪,见到人要有礼貌,以礼待人。

义:就是道义。追求正义,见义勇为,重义轻利,扶危济困,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廉:就是廉洁。廉洁自律,以清廉为乐,洁身自爱,廉洁奉公。

耻:就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情,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二字,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是这“五伦”“八德”,其根本点就是孝。

“五伦”与“八德”,是古圣先贤的教诲,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五伦”大道通过遵循“八德”规范来体现与落实,“八德”规范则依据“五伦”大道的本质要求所展开。违背“五伦”、“八德”,就会受到惩罚,就不会有幸福的人生。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离不开对“五伦”、“八德”的遵守与践行。

中国文化的总纲领,四科,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就这四科。简单、扼要、好记,每个人都会记住,传十万年也不会传错,就因为它简单,太复杂会传错。五常,这算是最多的,实际上一句四个字,四五,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可以背过来,从“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你看,二十个字,这是中国的大道,中国人讲道德,这是道。道,落实在生活就是德,我们真正得受用了。五常是德,“仁义礼智信”,五个字。“礼义廉耻”,管子说的,春秋时候的人,比孔老夫子早。四个字,礼义廉耻,这能错得了吗?从这再延伸出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中国精华就这么多。世世代代的教育教什么?就教这个。父母、老师、长辈看著你把这四科落实。你都能够做到,做得很圆满,圣人;做得不圆满,贤人;能够做到,不离谱了,君子。中国教育是圣贤君子的教育,不是普通教育。这个底蕴多厚!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就把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概括了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集)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印度,古印度,宗教学术都提倡禅定,佛经里面讲的四禅八定,这不是释迦牟尼佛所创的,古印度婆罗门所修的。婆罗门教就是现在的兴都教,我跟他们往来的很多,这些长老们告诉我,他们教里从古代承传下来的历史至少一万年以上,这是我们能够相信的。上古时代没有文字记载,有了文字,印度人不重视历史,跟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年月日记载得清清楚楚。印度人不搞这些,印度人重视开悟,不重视历史,所以我们能信得过。中国传统文化绝对不止五千年,因为中国文字的发明才四千五百年,黄帝时候发明文字。在文字没有发明之前,传说。黄帝以前有神农氏,再前有伏羲氏,传说当中神农到黄帝五百年,伏羲到神农又是五百年,就是一千年。我们讲中国传统五千年文化,讲到伏羲神农,上面还有。

孔子集大成,就是把古老的传说用文字记载流传给后世,所以我们相信《论语》里面许多话不是孔子说的。孔子他老人家讲,他一生「述而不作」,述是所说的是别人的,古圣先贤的,不是自己的,自己没有创造、没有发明;「信而好古」,对那些传说,他相信,他喜欢。所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绝不是他那个时候才有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总得一万年以上。古人传下来的东西,精简,你才好记,才不会变质。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你看这个很容易传的,不会传错,千万年一直一直传下来。五常,常道,永远不能变更的,这是道,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这都是没有文字之前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四维是「礼义廉耻」,四个字;八德,八个字,「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是中国的特色,中国文化的精神。发展到现在,《四库全书》乾隆时代编的,这个典籍世世代代累积下来,你去看,无论看哪一个人的著书,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所以我们用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就把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全部概括了,没有能超过其外的。

到汉朝,佛法传到中国来了,这不是本土文化,中国人心量大,能包容,能把佛法跟自己本土文化融合成一体,就像汤恩比的话一样,佛法丰富了中国本土的文化,把境界向上提升了。佛法就变成中国文化,讲中国文化决定不能够离开佛法,我们懂得,我们才会爱护。我们这几样东西,佛法放在一边不谈,就是讲中国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在现前这个时代,走遍地球任何一个角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都能够融会贯通,没有障碍。这是我们最近这十几年亲身经历,我们讲清楚、讲明白,没有人不欢喜,都能接受。所以汤恩比博士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有很多人误会,以为这是中国人称霸,不是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全球,让这个世界真正能化解冲突,恢复安定和平,大家都需要,我们要有这个认知。这要像黄念祖老居士一样,要知道报恩,报老祖宗的恩。怎么个报法?要把传统文化落实,就是把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我们要做到,认真的做到,这是中国人,这是中国老祖宗的后人、传人,这才能真正报恩。你真做到了,它的效果非常明显,第一个身心健康,佛法讲的「相由心转」,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业顺利、社会安定,底下那就是国治天下平。天下平,那个平是平等,就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所以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迫切需要孔孟学说、大乘佛法,汤恩比看得没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4357.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儒学网 >> 儒的起源 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的起源徐山[摘 要]“儒”字(其初文为“需”)在形、声、义三个互为关联的层面上,都有各自的原型和演变系列。“需(儒)”的产生源于原始的雷神崇拜。“需(儒)”字的原型上为雨,下为人形,其形义反映的是祭祀雷神的求雨仪式。“需(儒)”的本义为

古文字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灵魂1 汉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古文字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灵魂——三千年前的中国梦根据造字者的思维深入解读古文字,系统地发掘古文字蕴含的思想观念体系,这是古文字研究的新课题。我1998年在《徐州三中(校报)》发表《古文字研究的新课题》提出这个问题,后来改变题目(《

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7-9 趣味英语文化

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7)“丫头”称呼的由来“丫头”一词,一般来说是长辈对小女孩的称呼,可是你知道古代这个词的意思吗?它是怎么来的呢?古时候,女孩子到了15岁便是及笄之年。她们到了这个年龄就要在头上梳两个“髻”。这两个“髻”是对称而

古文字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灵魂 中国古文字

雅俗日记喜欢了朱金才的博文 31分钟前古文字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灵魂(18)二、古文字蕴含的追求全面和谐的行为科学体系(七)以和为本,国际和谐(1)把爱进扩大,就涉及更大的群体——世界上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社会与社会、宗教与宗教的关

确立中国文化的自主性更要有世界眼光 文化眼光

文汇报访谈:文汇学人:确立中国文化的自主性更要有世界眼光,2012、3、21经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大规模的学术引进,时至今日,如何确立中国文化的自主性,如何在与西方学术的深入互动中确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自觉和自

声明:《中国文化的总纲领是五伦、三纲五常、四维、八德 三纲五常五伦八德》为网友矜持莪不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