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解读《记承天寺夜游》

解读《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方 睿

一向提到苏东坡,人们大约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文字,天生有一种鼓荡之气,大有一种栏杆拍遍、挑灯看剑的酣畅。毫无疑问,苏轼是一代文学大家,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其中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更是在文学史上为后人树立了典范。这里,我想解读的是苏轼贬官黄州期间的著名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一、黄州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闲情偶寄”,“闲人”可谓全文的点睛之笔。

何谓“闲人”?清闲之人也。东坡何以清闲?

神宋宗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李定等摘录苏轼的几十篇诗文,指控他反对新法,作诗“谤讪朝廷”,逮捕入狱。押解至京师后,遭四十余天拷问,几乎被折磨至死。后适逢太后病丧,国家大赦。又有苏辙四处奔走呼告,遂得以获释。被贬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岗县)团练副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名为团练副使,实际是“罪人”,规定他应“思过而自新”,“不得擅去安置所”,“不得签署公文”。虽有官衔,实际只是监视居住,既无实权,也无事可做。理所当然是个“闲人”了。

有人说,这“闲人”二字背后有怨气,有愤懑,有自嘲,有不愿做闲人而又不得不做闲人的无可奈何的喟叹;还有虽做了闲人,但又不甘心做闲人的痛苦的挣扎。到底“闲”还是“不闲”,我们且了看看苏轼的黄州生活:

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古代的文人们基本上有这样三种态度:一种是坚持真理,不变初衷,执著地走着既定的道路,顽强地回击命运的挑战(如屈原、文天祥);另一种是在打击下灰心丧气,从此消极忍让,沉默不言(如安史之乱后的王维、江州之贬后的白居易);第三种则是被重击吓破了胆,变节从俗,苟且偷生。苏轼所采取的是第一种态度。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很贫苦的小镇,比不得杭州,也比不上徐州,甚至连密州都要差一些。苏轼所担任的又是一个协团练副使这样的微小官职,薪俸少得可怜,却要养活一大家子人,生活实在艰难。苏轼在黄州亲自开荒种地,搭建草屋(从此自号“东坡居士”),曾暂居在黄州城外的寺庙之中,与庙中和尚同食同宿。在这里与苏轼朝夕相处的,不再是朝堂上那些尔虞我诈的大员,也不再是追逐在身后的那些蝇营狗苟的政客,而是普普通通的农夫、药师、酒监和樵夫。他们每日里聚在一起,谈论的不是国家大事、经济世道,而是耕种的方法,烹调的技巧以及天南海北的逸事。经历大风大浪洗礼的他,已然变得宠辱不惊。从生死线上走了一趟的苏轼,此时的心态,就如同这黄州的天气一般云淡风清。对于迫害他的那些人,他似乎没有什么怨恨,反而是嘲笑起自己“老来事业转荒唐”了。

自由自在的生活,引发了苏轼精神世界的变化,这时的苏轼,就如同参透了人生百味的忠厚长者,每日里只是安详地守护着属于自己的这份宁静与平和。似乎外面世界中的一切,都随了他的定居黄州而消逝得无影无踪。可以说,黄州,是苏轼涅磐的地方。黄州的苏轼无疑是透明的,透明得如同那澄澈的江水。他的为人的轻快、开阔、天真、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个性,在这个时期都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讲,君子应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做到却非常困难。正是在这近乎流放的日子里,苏轼先后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和《记承天寺夜游》等千古名篇。如果不是发自心底的“闲”,躁动的心怎么能够温柔地宁静,并在宁静中悠远地内省,在内省中奏出千古绝唱。我们应该感谢黄州,甚至我们应当感谢那群小人们,没有这段“闲人”的生活,我们又怎么能得到一个物我两忘,超然世外的苏东坡呢。

二、月下禅韵

黄州时的苏轼似乎特别钟爱月夜。

1082年七月十六日夜,苏轼又和乡间道士杨世昌一起夜游长江,就在这月光

和歌声的交融中,前《赤壁赋》诞生了;三个月后,又是月明之夜,又是赤壁之下泛舟夜游,微醉的苏轼,借了超凡脱俗的想象,又创作出了和前《赤壁赋》并驾齐驱的后《赤壁赋》;大约和写这两篇小赋同时,在元丰六年一个夏天的夜晚,苏轼解衣欲睡,却看到一窗的月光,于是一时兴起,来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在植满松柏的院子里散步,踏着碎了一地的月光,默默无言,却又好似说尽了千言万语。这就是仅83个字月下游记的《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而古寺院落里疏朗的竹柏摇曳生姿,宛如随波浮动的水草,更显得月夜的迷人了。全句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竹子和松柏所以能投影庭下,藉此推见到月色何样之明,何等之清。前半句写出了小小的误觉,仿佛在水边赏月。可是小小的庭院里怎么会有水和水草呢?原来是院中的树影,虚实相应,使人不觉中走进了幽静迷离的幻境。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

苏东坡受儒家教育出身,至仁至义,一身浩然正气,具有人文关怀精神,与一些高僧成为一生的挚友。在黄州时他开始思考如何得到心灵的真正安宁,钻研佛道。但他在尘世间有太多牵挂,纠缠太深,不可能出家为僧。尤其他受到的教人入世的儒家教育,又把他拖向另一个方向。《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写于黄州后期(几个月后苏轼即调离黄州),苏轼此时之心态,绝非初到时之心态,不可以一般贬官视之。解脱自由的生活,精神上的变化,反映到诗文上,即以儒家入世精神自励。文章本写月夜小游,却颇有禅味。文中那透明而静谧的境界,是物境,也是心境。“空明”的是月下美景,但又何尝不是作家此时的心境呢?

三、 至真至美

仔细品读《记承天寺夜游》,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为文增色的写景名句,月夜美景俱由此句传达而出。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月光如水”的比喻并非苏轼首创,但他却能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文章将视觉、错觉、悬念、联想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有意造成一种视觉错觉:庭院如积水,而且还是一种澄澈得近乎空明的积水。这本身就比单纯说月光如水显得生动。然后作者再加以联想:有水就会有水生植物藻、荇,而且这些藻荇还交错在一起。那么这些藻荇怎么跑到院内来了呢?作者在一番设疑后再一句点破:“盖竹柏影也。”这种悬想设疑之法不但把竹柏的影子写得生动而逼真,而且还暗示那无处不在的月色,确实无比精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连两问,含义极深。由景物推及人情,看似问“月”、问“竹柏”,实则是问“自心”、问“世人”、问“世间”。作者客观而问,主观而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淡淡的感叹声中让人们分明听出诗人发自肺腑的宁静与解脱。

 

世上并不缺少闲人,只是缺东坡的慧心妙笔。难怪袁宏道说:“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能够像东坡这般做到心闲、意闲、笔闲的“高等”闲人,文学史上能有几人?我们在品“闲“、品美的同时,不能不感叹他在文章中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4598.html

更多阅读

《真倚天屠龙记》完整攻略 真倚天屠龙记完整版

《真倚天屠龙记》完整攻略——简介 这部游戏的特色除了故事的完整性,还在于独特武功学习系统,完成各种任务获取秘笈,利用冲穴通脉来练就武功。在游戏中和以往的智冠游戏一样,有着大量的支线任务供玩家寻找完成,很多任务的触发有时间和条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赏析 李涉题鹤林寺壁

【古典诗词欣赏(一七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赏析窦凤才【原作】题鹤林寺僧舍——[唐]李涉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注释】《题鹤林寺僧舍》:一作《登山》。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4中李清华[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

解读《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广东省信访条例解读

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日前通过了《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修订稿(下称《条例》),相对原《广东省劳动监察条例》,新《条例》增加了31项内容,全面规范了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查处程序,加强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声明:《解读《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为网友从头开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