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频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泌尿系疾病,临床以小便频数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最高,女孩多于男孩。本病经过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尿频所涉及的疾病较多,西医学所论之泌尿系感染、结石、肿瘤、白天尿频综合征等疾病均可出现尿频,但儿科以泌尿系感染和白天尿频综合征(神经性尿频)最为常见。泌尿系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按病原体侵袭的部位不同,一般分为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又称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合称为下尿路感染。泌尿道感染是儿童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小儿尿路感染常会反复迁延至成年后,引起成人终末期尿毒症。在新生儿和婴幼儿,尿路感染的危害还在于感染易向全身播散,威胁患儿的生命。
尿频属于中医学淋证的范畴,其中以热淋为多。本病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隋唐时期多将尿频归入淋证中论述,宋代《幼幼新书》则将小儿尿频与淋证分别论述。至明清时期,对本病的病因认识争鸣较多,认为有火热、肾虚、脾虚之不同,对尿频的认识更加深入。
【病因病机】
尿液的正常排泄,在于膀胱的气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频数主要由于体质赢弱,肾气不固,膀胱约束无能,气化不宣所致。病位在肾与膀胱,病邪主要为湿热。其表现有因湿热之邪流注下焦者;有因脾肾本虚,湿浊蕴结下注膀胱者。前者以实证为主,后者多虚中挟实。
此外,亦有因身体虚弱,或过于疲劳,脾肺二脏俱虚,上虚不能制下,土虚不能制水,膀胱气化无力,而发生小便次数增多,淋沥不畅者。
1.湿热下注湿热下注而引起尿频的原因有两方面:有因内伏湿热,蕴于肾与膀胱,肾与膀胱互为表里,湿阻热郁,气化失司,膀胱失约,以致尿出不畅,而为尿频;有因小儿坐在潮湿之地嬉戏,使湿热邪毒熏蒸于下,影响膀胱气化,而为尿频。湿热下注之尿频,尿频、尿急、尿痛常同时发生,但在婴幼儿可不明显。如湿热之邪久蕴不化,肾与膀胱尿液为其熏灼,还可结为砂石。
2.脾肾气虚尿频长期不愈,或因小儿先后天不足,素体虚弱,脾肾气虚,肾虚则下元不固,气不化水,脾虚则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均可导致小便频数而量不多,甚则淋沥不畅。如迁延日久,损及脾肾之阳,则可伴浮肿、神疲乏力、面黄肢冷。亦有因体禀不足,气化无力,又易招致外邪,引起尿频反复发作。
3.阴虚内热尿频日久不愈,湿热久恋不去,可损伤肾阴;或脾肾阳虚,日久阳损及阴,而致肾阴不足;或初为阳虚而过用辛温,损伤肾阴;或素为阴虚体质。肾阴不足,虚热内生,虚火客于膀胱,膀胱失约导致尿频。
本病外因责之于湿热,内因责之于脾肾亏虚。湿热内蕴、脾肾气虚是其主要病理改变。湿热日久损伤膀胱血络则为血淋;煎熬尿液,结为砂石,则为石淋;耗气伤阴,使肾阴肾阳不足,则成虚实夹杂之症。脾肾气虚日久,损伤阳气,气不化水,可致水肿;也可使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使尿频反复发作不愈。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本病常见泌尿系感染和白天尿频综合征两种病症。
(1)泌尿系感染
①病史:多有外阴不洁或坐地嬉戏病史。
②症状:起病急,小便频数,淋沥涩痛,或伴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
③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见白细胞增多或见脓细胞,尿蛋白较少或无蛋白。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
( 2) 白天尿频综合征(神经性尿频)
①年龄:多见于婴幼儿时期。
②症状:白天醒时尿频,点滴淋沥,甚至数分钟1次,但入睡后即消失。无痛苦,饮食、发育均正常。
③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培养无阳性发现。
2.鉴别诊断
尿频是一临床病症,临证时首先要明确其原发疾病。尿频本身要将尿路感染和白天尿频综合征鉴别开来。除此之外,泌尿系结石和肿瘤也能引起尿频,应该结合B超和CT及泌尿系造影等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1)肾小球肾炎:本病早期也可有轻微的尿路刺激症状,临床上多有水肿和高血压,尿常规检查红细胞明显增多,也有少数病人白细胞增多,但尿常规检查多可以见到管型,尿细菌培养阴性。
(2)肾结核:多见于年长儿,患儿常有尿路刺激症状,易误诊为尿路感染。肾结核患儿多有既往结核病史,起病缓慢,临床上常见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病史较长者静脉肾盂造影显示肾盏、肾盂结构破坏明显。随着病变向下侵入膀胱,尿路刺激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尿沉渣中找到结核杆菌,普通细菌尿培养阴性。
【辨证论治】
1.辨证思路本病辨证,关键在于辨虚实。病程短,起病急,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疼痛,伴畏寒发热,烦躁口渴,恶心呕吐者,为湿热下注所致,多属实证;病程长,起病缓,小便频数,淋沥不尽,但无尿热、尿痛之感,多属虚证。若见低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等症,则为阴虚内热之证。
2.论治方法本病的治疗以鼓气化,缩小便为总的法则。要分清虚实,实证宜清利湿热,虚证宜温补脾肾或滋阴清热,病程日久或反复发作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候,治疗要标本兼顾,攻补兼施。
3.证治分类
(1)湿热下注
证候起病较急,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混浊,小腹坠胀,腰部酸痛,婴儿则时时啼哭不安,常伴有发热、烦躁口渴、头痛身痛、恶心呕吐、舌质红、苔薄腻微黄或黄腻,脉数有力。
辨证本证为热淋,常见于急性泌尿系感染,发病较急,湿热内蕴,下注膀胱,为邪实之证。病程短,起病急,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赤,或见发热、烦渴、恶心呕吐,舌红苔腻,脉数有力或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膀胱。
方药八正散加减。常用药:萹蓄、车前子、瞿麦、滑石、金钱草清利湿热;大黄、梔子泄热泻火;地锦草解毒凉血;伍甘草解毒缓急。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效。
若小便赤涩,溲时尿道灼热刺痛,口渴烦躁,舌红少苔者,此心经火盛,移热于小肠所致,可用导赤散清心火,利小便。此方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如肝气郁滞,少腹作胀,尿下不利者,可加用柴胡、川楝子、延胡索疏通肝经之郁。若小便带血,尿道刺痛,排尿突然中断者,常为砂石阻滞所致,可重用金钱草,加用海金沙、大蓟、小蓟、茅根等,以排石清热止血。
(2)脾肾气虚
证候病程日久,小便频数,淋沥不尽,尿液不清,精神倦怠,面色苍黄,食欲不振,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薄,眼睑微浮,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腻,脉细少力。
辨证本证多见于白天尿频综合征或慢性泌尿系感染。由脾肾气虚,膀胱失约所致。脾肾气虚,气不化水,故小便频数。脾气不足,故精神倦怠;肾阳不足,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眼睑浮肿;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腻,脉细无力,均为脾肾气虚之象。
治法温补脾肾,升提固摄。
方药缩泉丸加味。常用药:山药、益智仁、白术、薏苡仁、仙灵脾补益脾肾,固精气,缩小便;乌药行气散寒,助气化,涩小便。
若湿浊未化,可加用茯苓、车前子利水渗湿,共奏益气补肾,健脾利水之功效;夜尿增多者,加桑螵蛸、煅龙骨、煅牡蛎固摄安神。
若以脾气虚为主者,证见面色苍黄,大便稀薄,小便频数,尿液混浊,苔白,脉软,可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和胃渗湿。若以肾阳虚为主者,可用济生肾气丸温阳补肾,利水消肿。
(3)阴虚内热
证候病程迁延日久,小便频数或短赤,五心烦热,咽干口渴,伴有低热、盗汗,唇干舌红,舌苔少,脉细数。
辨证本证多见于泌尿系感染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者,因久病伤阴,虚热内生所致。尿频的同时伴有低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内热的全身证候为辨证要点。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生地、女贞子、山茱萸滋补肾阴;泽泻、茯苓降浊利湿;知母、黄柏、牡丹皮配合生地滋阴清热降火。
若有尿急、尿痛、尿赤不缓解者,加黄连、淡竹叶、萹蓄、瞿麦以清心火,利湿热;低热加青蒿、地骨皮以退热除蒸;盗汗加鳖甲、龙骨、牡蛎以敛阴止汗。湿热留恋不去的治疗一般较难掌握,因为滋阴容易留邪,清利又易耗伤阴液,在临床应用中要仔细辨别虚实的孰轻孰重,斟酌应用。
尿频若缠绵日久,耗伤正气,往往形成虚实夹杂证,此时更要分清虚实,或以补为主,或以清为主,或攻补兼施,应当仔细辨证而施治。
【其他疗法】
1.中药成药
(1)济生肾气丸:每服3g,1日2~3次。用于脾肾气虚证。
(2)知柏地黄丸:每服3g,1日2~3次。用于肾阴不足证兼有膀胱湿热者。
(3)六味地黄丸:每服3g,1日2~3次。用于肾阴不足证。
2.药物外治金银花30g,蒲公英30g,地肤子30g,艾叶30g,赤芍15g,生姜15g,通草6g。水煎坐浴。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用于尿频、尿急、尿痛者。
3.推拿疗法每日下午揉丹田200次,摩腹20分钟,揉龟尾30次。较大儿童可用擦
法,横擦肾俞、八髎,以热为度。用于脾肾气虚证。
4.针灸疗法
(1)急性期:取委中、下髎、阴陵泉、束骨。热重加曲池;尿血加血海、三阴交;少腹胀痛加曲泉;寒热往来加内关;腰痛取耳穴肾、腰骶区。
(2)慢性期:取委中、阴谷、复溜、照海、太溪。腰背酸痛加关元、肾俞;多汗补复溜、泻合谷;尿频、尿急、尿痛加中极、阴陵泉;气阴两虚加中脘、照海;肾阳不足加关元、肾俞。
5.西医治疗
(1)根据感染的部位、感染的途径、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能力强、抗菌谱广、对肾功能损害小的抗菌素。
(2)对单纯性泌尿系感染,在进行尿细菌培养后,初治首选复方磺胺异噁唑(SMZCo),连用7~10天.对上尿路感染或有尿路畸形患儿,在进行尿细菌培养后,一般选用两种抗菌药物,如SMZCo或呋喃妥因加上一种抗菌素,或两种抗菌素联合应用。
(3)再发泌尿系感染的治疗:再发泌尿系感染有两种类型,即复发和再感染。复发是指原来感染的细菌未完全杀灭,在适宜的环境下细菌再度滋生繁殖。绝大多数患儿复发多在治疗后一个月内发生。再感染是指上次感染已治愈,本次是由不同细菌或菌株再次引发的泌尿系感染。再感染多见于女孩,多在停药后6个月内发生。治疗应选用2种抗菌药物治疗,疗程以10~14天为宜,然后用小剂量药物维持,以防再次复发。
(4)积极矫治尿路畸形:小儿泌尿系感染约半数可伴有各种诱因,多同时伴有尿路畸形。其中以膀胱输尿管返流(VUR)最为多见,其次是尿路梗阻和膀胱憩室。一经证实,应及时予以矫治。否则泌尿道感染很难控制。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1)注意卫生,防止外阴部感染。积极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2)及时发现和处理男孩包茎,女孩处女膜伞、蛲虫感染等病症。
(3)及时矫治尿路畸形,防止尿路梗阻和肾瘢痕形成。
2.调护
(1)注意饮食,多饮水,少食辛辣食物。
(2)每天大便后及入睡前注意清洗外阴部,保持清洁。
【文献摘要】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
引脐中。”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五淋论》:“热淋者,因热乘小肠膀胱二经,皆主水,水入小肠,
传于膀胱,行于水道,出于阴中,而为小便也。故阴为水液之路,膀胱为津液之府,热则
水道燥爆,水液行涩,致水道不利,小便淋沥,因名曰淋。其候出少而起数,小腹急痛,引脐连茎中痛也。热甚者溺血,故亦曰血淋。血得热则流散,渗入于胞,随淋溺而下也。”
《丹溪心法·淋》:“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
【现代研究】
(1)辨证论治研究:对神经性尿频的治疗,多数认为脾肾功能不足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治疗上多以温补为法。韩世美自拟固泉饮治疗儿童神经性尿频26例。药物组成:黄芪15g,党参10g,益智仁10g,五味子10g,莲子10g,桑螵蛸10g,山茱萸10g,云茯苓10g,甘草6g,全蝎2g。全部治愈。儿童肾气未盛,尿液不藏,不时而下。本方诸药合用使肾气得充,约制功能正常而见显效。[1]王克天用中药治疗12例小儿神经性尿频,其中肾气不足型7例,肺脾气虚型3例,阴虚热迫型2例。基本方:桑螵蛸10g,龙骨15g,党参10g,茯神15g,益智仁10g,黄芪10g。气虚明显者,重用党参、黄芪,加炒山药;脾胃虚弱饮食不佳者,加鸡内金、神曲;肾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轻度湿热者,加用生地、通草、黄柏。每日1剂。以3天尿频消失为显效,7天内尿频消失为有效,7天以上仍尿频为无效。结果5例显效,5例有效,2例服药10天仍尿频,放弃治疗,总有效率为83%。其中4例半月后症状复发,又服药3剂而愈,半年后随访均未复发。[2]彭宪章老中医认为尿频的主要病变在肺、肾、膀胱三经,与心和脾也有一定关系。肺气升降失常,甚至开合失司,膀胱约束无力,均可导致水液失其常度。如热邪郁肺,肺气升降失常,随经络影响肾与膀胱,也可致小便频数。采用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取得很好效果。[3]
(2)多种疗法研究:孙长琴等用超短波治疗小儿功能性尿频收到较好疗效。88例均为尿常规正常的尿频患儿,男40例,女48例。病程最短为4天,最长为3年。尿频严重者10~15分钟排尿1次,轻者1~2小时排尿1次,每次排尿量不多,但分散注意力及睡眠后尿频缓解,且每次尿量有所增加。21例患儿伴有尿急,但是无尿痛及排尿困难,查体无阳性体征。88例患儿应用分层随机化方法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0例。在病情反复例数、尿频严重程度及尿急等方面基本相同,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方法:两组均给予维生素C100~200mg,每日3次,口服1周;维生素B110mg,每日3次,口服1周。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未予其他治疗。观察组采用上海CDB1型超短波治疗机,功率200W,频率40.68MHz,板状电极2块,14cm×10cm,无热量或微热量,每日1次,每次15分钟,6日为1疗程。结果:观察组48例,经过1疗程治疗,47例治愈,治愈率为98%,随访半年,1例复发;对照组40例,基础治疗7日,6例治愈,占15%。两组治愈率经卡方检验X2=49.46,P<0.01,差异有显著性。[4]赵昕发采用耳穴贴压法治疗86例,取得满意疗效。其中年龄最小2岁,最大11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7天。患儿均以小便频数为主,不伴尿急、尿痛等症状,在睡眠状态下尿频症状消失。小便常规等检查均排除泌尿系炎症等其他疾病。治疗方法:取皮质下、肾、膀胱穴。将整个耳廓常规消毒,找准穴位,将医用胶布剪成0.4cm×0.4cm的方块状,把王不留行籽1粒置于胶布中央,贴压于上述穴位的任意两穴处,并适度按压,同时嘱患儿父母每日为其按压4~6次,每次3~5分钟。年龄偏大患儿亦可自行按压。每次贴一侧,两耳交替,每2日换贴1次,6日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结果。疗效观察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好转:症状明显减轻,但小便次数仍多于正常;无效:症状无改善。治疗结果:痊愈79例,占91.9%;好转6例,占7.0%;无效1例,占1.1%。有效率为9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