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民男,汉族,1967年6月生,四川富顺人,硕士,1989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重庆银行董事长。
1985.09-1989.07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学习,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后于西南财经大学获EMBA学位。
1989.07-1994.07 四川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团支部书记
1994.07-1998.08 四川省嘉陵公司、嘉陵财务公司融资部经理
1998.08-2001.02中信银行重庆分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总经理、解放碑支行行长
2001.02-2006.11 中国民生银行重庆分行筹备组组长、分行行长、党委书记
2006.12-2012.12 重庆市商业银行(现重庆银行)执行董事、行长
2013.1-至今 重庆银行董事长。
甘为民首度详解重庆银行7年上市波折路
本报记者钟辉
实习记者李洁雪重庆、深圳报道
一度手可摘星,未曾想几经波折。
城商行上市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不仅关乎众多城商行股东财富问题,背后更是中国金融系统结构性发展的问题。
从2006年末最初方案确立的H股上市,改回A股上市,最终又改到H股,并在2013年11月正式敲锣,成为内地首家成功赴港上市的城商行,重庆银行就是中国城商行上市的一个缩影。
7年以来,城商行上市经历了哪些心理波折?H股上市前受到投资者追捧,上市后股价却一直处于破发状态,市场担忧什么?春节前夕,重庆银行董事长甘为民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长达3个小时的专访,首度披露该行上市的全过程并回应市场的热点和质疑。
甘为民认为,重庆银行抢滩H股的关键是长期保持对政策的敏感性,以及在7年马拉松式的上市过程中对自身规范性的提高。他同时承诺,上市后将大幅提高分红比例,“分红比例不低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
“只要政策允许,会回归A股”
《21世纪》:尽管经过好几次在H股和A股之间的“折腾”,上市期限甚至进行了5次延期,重庆银行还是成功上市了。重庆银行的整个上市过程经历了哪些波折?
甘为民:我们2003年通过“龙虾三吃”确立的重组方案中最后一“吃”就是引资上市。在2006年年底就启动了上市工作,最开始是定位在H股,后来正好碰上内地股市比较火爆,证监会希望内地的企业应该回归A股,让广大投资者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我们又调整了思路,准备A股上市。
A股上市刚开始还是挺顺利的,整个进展都很快,2007年年初启动上市工作,9月30日就把材料递到证监会了。当时证监会发行部还开了见面会,我们信心满满,觉得很快就会上市了。结果没想到碰上了城商行上市审查,当时A股排队上市的城商行有很多家,审查反馈过程中,北京高层对员工持股问题非常重视,要求出台规范性制度文件,在该文件出台之前,城商行上市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2012年底,证监会出了一个关于鼓励和支持企业赴香港上市的文件(《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申报文件及审核程序的监管指引》),我们试着与监管沟通,证监会说这个政策没有排他性的限制,对所有企业都适用,就增添了信心。
《21世纪》:目前,还有许多城商行也在筹备H股上市,作为内地首家H股上市的城商行,重庆银行在整个上市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可以供同业借鉴的?
甘为民:最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对政策的敏感性。我们2007年成立上市办以来,每天都在研究上市相关的政策,修订和更新材料,包括后来敏锐地察觉到监管鼓励H股上市的信号,都是长期保持对政策的敏感性的结果。
H股上市的过程方面,先要拿到银监会的监管意见书,最关键的环节是通过证监会国际部审核,之后到港交所的流程都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走的,要求公开、透明、充分的信息披露。所以,对银行自身而言,上市就一定要规范。
尽管过去这些年上市政策不明朗,但我们自我规范的过程没有停顿,所以H股上市都很顺利。2013年7月份,我们向港交所递交材料,经过两轮意见反馈,10月份就获得聆讯通过,完成了H股发行的所有境内境外审批。
另外,H股上市需要一些国际资源,主要是通过投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来实现。内地和香港在会计准则上有一些小出入,包括全球路演投资者交流,他们(中介)都是非常职业的。
《21世纪》:完成H股上市之后,重庆银行的长远融资规划是怎样的,是否有回归A股的计划?
甘为民:H股上市路演的时候,我们给投资者做了承诺的,三年内没有新的股权融资计划。很多股份制银行已经陷入“融资-信贷扩张-再融资”的循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再加面。在中国银行业目前的这种模式下,我们应该把资本融资率和当期收益挂钩,提高资本使用率和当期收益。
未来如果我们有资本补充的需求,在市场允许的条件下,也就是国内投资者欢迎我们的时候,我们肯定希望回归A股。当然,最核心的还是要看政策,只要政策允许,我们肯定会回归A股。
一般来说,企业上市至少要准备15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按照“三年没有新股权融资”的承诺,要回归A股,起码要在两年以后,才会开始准备了。
三年左右ROE恢复到上市前水平
《21世纪》:尽管上市之前获得了投资者的追捧,但上市以来,重庆银行(01963.HK)股价就一路下跌,一直处于破发状态,二者形成强烈反差。如何看待重庆银行的股价问题?
甘为民:股价是市场的表现,我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一是大势的问题。总体而言,整个银行股近期表现都很低迷;这个跟利率市场化冲击、存款保险制度推出等改革有关,包括监管对理财和同业业务的从严监管,都影响了银行股的估值。
二是我们自身的因素。重庆银行的盘子比较小,再除去主要股东渝富资产和大新银行也参与认购,流通盘就更小了,H股银行股里面我们的盘子是最小的。盘子太小,交易就显得不太活跃。
从重庆银行的角度来讲,目前我们运行很正常,资产质量很稳定,经营业绩也好于预期,我们在经营上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投资者稍微有些耐心,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买重庆银行的股票,时间稍微长一点,一定会赚钱。
《21世纪》:那么,重庆银行如何维持较高的盈利能力和利润增长速度?
甘为民:这是很多投资者都很关注的问题。首先,上市融资完成以后,股本增加,股份被摊薄了,ROE肯定也不如上市前高。我们做了一个测算,被摊薄后,2014年的ROE较2013年要下滑一些,然后逐步回升。在外部环境不发生大变化的情况下,希望三年左右我们的ROE就能恢复到上市前的水平。我们ROE最高是2012年的26.2%。
在利润增速上,预计2014年利润增幅高于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因为我们的规模较小,小有小的优势,我们的成长性会更高。总体而言,上市之后我们的资本得到了补充,现在的感觉是油箱加满了油,就要加快速度行驶。
在具体增长点上,一是进一步加快向小微金融转型,提高业务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小微业务对重庆银行整体利润的贡献度;二是通过代理服务和咨询顾问业务和大资管等,进一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三是加大成本控制管理力度,从各个环节进行资本和财务节约。
《21世纪》:过去几年,重庆银行一直维持较低的分红水平。上市之后,重庆银行在分红问题上的计划是怎样的?
甘为民:这个的确是事实,这些年我们的分红比例很低,一般是5分(每1股派5分),没超过7分。过去几年,银行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没有上市,资本得不到有效补充的情况下,我们的发展会受到资本的约束,只能减少分红。这几年重庆银行的股东为了我们上市“节衣缩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现在上市了,重庆银行的股东可以分享一个正常的分红水平,前些年的低分红率是不正常的。上市之后,不论是监管要求,还是股东期待,都应该提高分红比例,同时重庆银行也有能力提高分红比例。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接下来我们的分红比例将远远高于前几年的水平,肯定不会低于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我们正在着手研究增加股东现金分红频率的相关方案。
非标占总资产不到2%
《21世纪》:重庆银行股价问题可能源于市场对平台贷风险等问题的担忧。重庆银行的平台贷水平如何,是否有控制措施?
甘为民:严格来讲,跟国有银行在重庆的情况相比,我们的占比真不高,远低于重庆地区同业的平均水平。截至2013年9月30日的数据,重庆银行全口径平台贷款贷款占比在12%左右。全口径平台贷分为两种,一个是真正的平台贷款,还有一个是可以整改为一般公司贷款类,除去已经整改为一般公司贷款类,我们真正的平台贷占比不到7%。
另外,市场对平台贷的认识也有一个误区,总觉得平台贷风险比较大,属于风险预警指标。实际上,重庆市的平台贷款,至今没有出现一笔逾期,平台贷款没有出现不良的情况。
《21世纪》: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重庆近期启动了国企改革。作为重庆市重要的金融平台,国企改革会对重庆银行带来哪些影响?
甘为民:按照孙政才书记和黄奇帆市长所强调的内容,重庆国企改革的大方向是混合所有制。下一步,国有资产的主管部门更多地从资本管理和安全的角度去对国有企业进行考核,更多地出于资本回报的角度去评价,减少对国有企业经营的干预。严格上来讲,重庆市领导的思想还是很开放的,国资委对我们重庆银行的日常经营也不干预。
最关键的趋势,国有股权比例已经大幅降低,但不能一下降到很低,以前是100%,现在到60%,是有一个过程。
《21世纪》:截至2012年底,重庆银行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应收账款投资分别为163亿和212.32亿,市场对重庆银行估值较低另一个原因可能来自同业业务中,对这两类投资风险的担忧。重庆银行同业业务具体开展的情况是怎样的?
甘为民:应收账款投资我们都是比较透明的,在招股书中有详尽披露,包括上市之前的聆讯阶段,港交所也反馈了这个问题,我们都做了详细说明。我们自己对应收账款投资做了一个分析,都是有明确去向的,房地产领域的大概是10%,平台类大概20%。
买入返售我们配置的基本都是票据资产,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配置贴现自己开出的票据的比例非常低,配置的都是市场流通的票据;我们的票据主要是通过供应链融资开出去的,基本都是市场其他机构贴现的。
另外,我们的记账很规范,没有把一分钱应收账款投资计入买入返售的空位,没有把二者混起来。还有普华永道做审计,他们审查得很严格,就是我们想这么做,他们也不会同意。
《21世纪》:监管层对理财和同业业务的政策愈趋严格,这对重庆银行的影响如何?
甘为民:我们都是严格按照监管规定和要求来做的,包括内部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比如说“8号文”对理财资金投向非标债的比例限制,根据我们内部的测算,这个比例占总资产比例不到2%,占理财资金的比例也不到10%,远低于4%和35%的上限。我们的理财资金大部分都是配置债券等标准化资产,如果按照监管给的上限,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
对于理财资金投非标债的问题,我们也一直在学习相关政策,政策并没有说不能做,只是提出要规范,只要做到理财资金和基础资产一一对应,单独建账,不对接资金池就行了。包括“107号文”强调不能做隐性担保“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原则,也不是说不能做,我的理解是:要按照贷款的标准来审批,甚至比贷款管理还要严格。
对于影子银行的问题,市场的认识可能有个误区,觉得影子银行好像是一个不光彩的事情。黄奇帆市长最近连续发表了两篇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章,他认为影子银行不是个坏东西。“107号文”也认可影子银行存在的合理性,一要规范,二要加强监管,监管机构要做到心中有数,不然怎么能够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呢?
这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机会,我们的非标理财空间还很大,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财产品,从而为我们带来可观的收益。(编辑王芳艳)
普之城乡 惠之于民
——城商行服务小微企业的“重庆版本”
两个普通人的故事
见到记者时,伍军笑得很憨厚。操一口山城口音、身材略显瘦小的他,如今不仅生意很有“搞头”,而且还小有名气。2009年,伍军获得中国银行业协会微型企业创业一等奖,2010年还与到重庆银行视察的王岐山副总理有过“近距离接触”。
2004年,以退伍军人加失业者的身份,时年40岁的伍军用7000元创办了重庆澳帕蒂汽车饰品有限公司。公司名头很响,但营业面积仅40平方米,工作人员就他自己一个人,主要业务其实就是洗车。摸爬滚打几年下来,虽小有所成,但“钱一直是个问题”,伍军说,2008年偶然从朋友处了解到重庆银行能“搞到”免抵押小额贷款,就去试了,没想到同年6月,重庆银行就向他发放了第一笔3万元的无抵押贷款。之后是5万元、10万元不等,伍军的“事业”开始发达了:营业网点由1个发展成6个,员工已达40人,业务也从单纯洗车发展到汽车美容装饰系列产品服务。
站在如今连成一片的400平方米店面前,伍军颇内行地向我们介绍他的生意,他今年的贷款额度增加到了50万元,打算再开设5至10家营业网点,解决40人就业。“有政府政策扶持和重庆银行的支持,我就敢想敢干了。”
就在伍军平生第一次获得贷款的那年9月,周芳应聘进入重庆银行微贷部工作。经过仅3个月的系统培训,跟随经验老到的老同事做分析放贷款,她很快脱颖而出。2009年3月转正成微贷客户经理,2011年3月即被委任为南坪—李家沱网点主管,分管该分中心微贷业务,至今她已累计发放微企贷款66笔,总金额453万元,和公司业务比,这个数字略显寒酸,但周芳为此的付出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一次她去巴南区姜家镇水源村拜访两位客户,那天气温超过40摄氏度,她先坐一个半小时汽车,后转乘半小时摩托,最后还得走半个小时山路。周芳说,这样的经历“就算免费蒸了回桑拿”,而两位客户在惊讶与感动之余,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周芳介绍新客户。这仅是周芳“小微”职业生涯中最平常不过的一天。
一个草根客户,一个普通信贷员,两个人相向而行,虽然没有交集,但他们各自命运的改变却都缘于2007年重庆银行一个新机构的创立。
一个机构的演变
当像伍军这样的创业者们正为钱的问题而心急火燎时,也许他们不会想到,2007年重庆银行正在精心谋划一件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情——引入微小企业贷款项目。该项目通过世界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提供技术支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微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此,这一年5月,重庆银行专门成立微小企业贷款部,开始招聘人员、铺开业务。
但微企业务属于劳动密集型,没有足够的人手根本伸展不开手脚。为此,重庆银行突破传统做法,试行“招人与用人统一、人员与业务匹配、宽进严转正、转正不转岗”的人员配备机制,放权分支行和小企业中心自行招聘专职小微客户经理,按每人50户的标准增加专职客户经理配置,逐步建立起专业化团队。
两年后的2009年,在微贷部基础上,重庆银行正式成立小企业信贷中心,这是全国首批、西部第一家获银监会批准独立持牌的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主要任务是向那些按传统程序根本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的微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
一直主管这块业务的重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总经理马又佳对记者说,2007年刚从公司业务部转到小微部时,他也很茫然:公司业务大多是表格对表格,贷与不贷一目了然。但微企业务就像白纸一张,无任何前例可循。
“我们面对的大多数客户,像伍军一样,之前从来没有过从银行得到贷款的经历;而我们很多新招聘的业务员也和周芳类似,根本没有银行工作经验。”马又佳说,因为经常和“不可能有财务报表”的客户打交道,现在,他的部下练就的察言观色的本领屡屡给他创造“惊喜”。比如,有的信贷员常年出入客户密集的朝天门批发市场,以致于对一柱香的成本构成、一间成年用品店的盈利模式都搞得一清二楚。
正是依托这支目前已扩充至290多人的队伍,到目前他们共给6000多客户发放贷款1.6万笔,金额逾28亿元;截至2012年5月末,余额户数6198,贷款余额8亿多元。
“2011年我们还获得银监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集体称号呢。”马又佳很自豪地说。
比马又佳更应感到自豪的是重庆银行行长甘为民。作为重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项目的“总策划”,他的介绍无疑属于“专家级”的:“重庆银行在多年微企贷款的基础上,契合小微企业的特点与需求,在组织、流程、产品、风控、激励五个方面作出创新,在支持小微企业领域走出了一条具有重庆银行特色的探索之路。”
甘为民告诉记者,这几年,重庆银行梳理了整个小微企业贷款流程。从贷款前、中、后三个时期作出创新。贷款前期,重庆银行与三峡担保合作创新“见贷即保”或“见保即贷”的新模式,此模式具有“三个一”(即一次性调查、一张表通用和签一份合同)、“三个零”(银行零保证金、担保公司零担保费和企业零负担)的特点,在没有增加任何流程和费用的情况下,实现了小微企业的有效增信。贷款中期,通过建立小微业务分级授权管理体系,实现了小微业务特别授权全覆盖,适应了小微企业贷款“短、小、频、急”的特点。贷款后期,实行“2+10”的贷后监管模式,即在一个贷款年度内的第6个月和第10个月定期监控2次,不定期监控10次,提高贷后监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这三个创新,实现了金融服务下沉,真正把信贷支持送到了小微企业的家门口。
一款产品的分量
采访中,甘为民反复提及信贷产品“微企通”——一款响应重庆市政府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政策而量身定做的创业扶持贷款专项产品。
甘为民把“微企通”的特点通俗地归纳为“12345”,即:“1”是一张表格完成申请调查审批全部;“2”就是两个主体即微型企业或股东都可申请;“3”就是三个贷款条件:工商局认可的微型企业,有良好信用记录,有真实的创业活动和资金需求;“4”是四种担保方式可选:信用、保证、抵押、质押;“5”就是五天放款。
为了加大微企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重庆银行董事会还从战略层面加大对经营班子的授权,在符合监管准则前提下营造自己的“免责文化”。如提高了小微业务风险容忍度,规定总行和经营机构分别承担微企不良贷款损失的90%和10%。对微企贷款实行“246”风险容忍度即2%的损失率、4%的不良率、6%的逾期率,在容忍度内不追究相关业务人员非道德责任;对盈利微薄的弱势企业还特别实行免新开户费、减息等。目前该行年利率平均执行仅及国家规定利率上限的1/3,更低于全市中小微贷款市场年利4个百分点。
“对微企贷款产品,重庆银行还有个‘三不’政策”。据重庆银行发展研究部总经理陈邦强介绍,‘三不’即资源分配单列、不受信贷规模限制;计算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时不受存贷比限制;具体发放贷款时不需取得总行放款通知书,并保证全年50%以上的新增信贷资源用于投放小微企业贷款。同时运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拉大“大业务”与“小微业务”之间的绩效考核差距。2010、2011连续两年,小微业务板块所享受的财务资源已超过全行财务资源的50%。
截至2012年4月,重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行公司类贷款的37.09%,新增贷款占全行新增贷款的68.92%;小微贷款客户数占全行公司类贷款客户的94.35%。其中,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近80亿元,户均仅60余万元。
“人力组织架构与产品和费用政策创新是我们小微贷款‘业有所成’的关键。”据该行介绍,在一次全市微企工作大会上,重庆市长黄奇帆居然用了不短时间详细讲到重庆银行“微企通”的“12345”,让他们很是“受用”。
不仅如此,在一份《重庆银行助推微企发展情况汇报》上,黄奇帆作出这样的批示:“不错,有措施,有效果,得民心,合宗旨”。
市长的褒扬与这款“微企通”信贷产品的影响力自然密不可分。
“但小产品也能折射大环境”,甘为民告诉记者,重庆是全国率先整体推出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政策的省市,2010年6月7日就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今年4月又新推“注册资本15万元以内都可申办微企;政策性贴息贷款最高可达15万元;个体工商户可以转办微企享受优惠政策”等三大举措。而人行重庆营管部对开展小微业务的银行也推出系列措施,支持重庆银行发行30亿“小微企业金融债”;重庆银监局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进行辅导式监管,目前,全市已有20余家银行组建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我们今年计划新增小微企业贷款60亿元,惠及12000户。而重庆银行更大的目标是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系统集成提供商’,力争未来3年累计向8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不低于1500亿元。”甘为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