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
表演系
王志文:这颗孤独的星,静静地,照亮了一片不一样的天空
当提到王志文的时候,人们脑海中会浮现出许许多多荧幕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角色,这些角色或善良、或专情、或理性、或性急、或崇尚自由、或嬉皮笑脸,在王志文的塑造下,每一个角色都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在大浪淘沙的演艺圈之中,王志文却能够在其中保持着独特的一股锐气,犹如星空中那一颗独特的星,独自闪耀,从不消失,驻留在人们的心中。
有情有义的青年王志文
当回忆起自己考上电影学院的经历,王志文记忆犹新。家里好不容易凑齐了200元钱的旅费供他去成都参加北京电影学院的面试,由于自己的天赋与刻苦,王志文顺利地通过了面试的考核。得胜归来后,却在这样前景一片光明的情况下突遭厄运。就在高考进行前的半个月,王志文骑自行车被飞速行驶的卡车撞翻,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骨折,医生跟他说,他需要静养两三个月,而且很有可能以后会变跛。这对当时踌躇满志的仅有18岁的王志文来说可以算是毁灭性的打击。
但坚强的王志文对母亲说,“我就是爬也要爬进考场”。坚强而有情有义的王志文,在考试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贵人的相助。当时北京电影学院负责政审的刘国平、陶福庆老师已到上海,他们特意去看望这位“特别”的考生,并给予王志文许多关照与鼓励。他们专程找到当时上海市马当中学的党委书记朱榴亭,跟她说,不管这考生考得怎么样,我们招定了。朱老师在三天的高考中,给了王志文很多的帮助,破例让别人抬着他进入考场,吊下一块木板,把考卷铺在上面让他答题。又关照卫生室老师,重点照顾,她就拎了铅桶,里面放上冰块,放在他身边给发着高烧的王志文降温。
“照说,这只是一面之缘。讲得难听点,从此也就再会了。但王志文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两个月后,他找到我办公室,说他考上了,要去北京上学了,特地来谢谢我。我这才看清楚他的样子,瘦归瘦,但朝气蓬勃,讨人喜欢,老好白相的。”朱老师说,“我当时就问他,怎么会想考电影学院的,他说初中去译制片厂配过音。我请他表演一段,他就演了一段《王子复仇记》里哈姆雷特怒斥母后的片断,声音很好听。”
自助者天助,王志文的坚持以及贵人的帮助,使得他能在如此困难的形势下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84班学习。
1984年的秋天,王志文再一次踏上旅程,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在去北京的路上,王志文心中有着一丝焦虑,他了解自己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和他人进行交流,而自己这种性格会不会让自己不能胜任演员这一职业。
确实,初来北京电影学院的王志文遇到了一些麻烦,由于他当时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同学,而且内向、不爱与人沟通,长相也不出众,渐渐地,他产生了一种自卑的心里,觉得自己不受重视。而且,老师告诉他,当初招他进来的目的是让他成为一名老师,这与拥有着一颗演员梦的王志文的初衷是相悖的。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逐渐让王志文有了要放弃的想法。他甚至觉得自己这个梦想是不能够实现的,这个演员梦似乎渐渐离他远去。
所幸的是,班主任齐士龙教授送给他两个字:坚持。“我觉得他的文化感很好,声音很好,文化功课也好。他会的东西很多,有次他送了把扇子给我,自己画的扇面,题的诗。”谈到王志文的时候,齐士龙说王志文身上有一种豪气,一种难以言表的不恭,一种逆向生长的力量。
王志文自己回忆刚进入大学的那段时期,“当时我第一次来北京,非常害怕,你喜欢的东西,不一定能够去做,不一定适合去做,因为我面临着很多选择。需要面对陌生人,面对我不认识的人。表演工作,都是不认识的,要与他们交流,我生性比较内向,但我的老师和我的同学们能够帮助我跟别人交流,能够肆无忌惮地与别人交流。”
王志文说,四年在北京电影学院的生活,基本上解决的是一个心理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王志文自认为学习不算刻苦,晚上学得比较晚,起得也比较晚,与常规的作息时间不甚吻合,当时学校要求早上7点起床去练晨功,去跑步,他能躲则躲,以各种理由请假,特别是形体课,他只要没兴趣就会称病请假。王志文在上学过程中很有自己的想法,汲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对其他事情从不做表面功夫。
在校的期间,王志文与葛优、濮存昕这三个影视界的未来之星一同参演了张建栋导演的电影《老三届》,同台竞技,演绎了一段佳话。
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期间,对王志文最大的触动就是看电影。刚刚看电影的时候,他跟一般观众看电影的方式没有两样,就是觉得有兴趣就看,没兴趣就不看。电影学院的同学们对任何一部电影都有一个比较直白的态度,不喜欢就离开,或者睡觉。这样,放同学们喜欢的片子时放映厅往往人满为患;如果是大家不喜欢的片子,很可能整个反应厅观众寥寥无几,甚至还在打着瞌睡。
这段宝贵的经历给了王志文极大的启发:“其实这个时候开始告诉我,什么东西是我想要的,或者什么东西是我不要的。我希望我拍的东西别让人睡觉,别让人离开。有这么一个愿望,今后工作的时候,应该先别让自己睡觉,然后才能做到让别人也不困。”
王志文进入电影学院源于一种热爱,由热爱产生了一种需要,虽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是他义无反顾。通常只要认准一件事儿,王志文就会矢志不渝,从心出发。但即便如此,大学时代的王志文的表演之路并不被人看好,包括他的老师也建议他当老师而不要当演员。但是,王志文的骨子里有一份倔强、一份坚持,他认为表演的实践与教授学生这两部分是不能独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这不同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涉及到许多操作的领域。是这样的一种执着让他踏上了表演的道路。
挫折中的起步
1988年,即将毕业的王志文踌躇满志,为自己的演艺之路做好了准备。
年初,王志文应邀担任张军钊导演执导的电影《弧光》的男主角,演绎一个大学的心理系教师。王志文自然是非常高兴,毕竟快毕业了,如果在一个很不错的电影里面做男主角当然是一件极好的事情,这可以使自己未来的演艺之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王志文踌躇满志地投入到了表演之中。但万万没有想到,拍了一个月以后,导演告诉王志文说他根本都不会演戏,他不适合演这个角色,最后请他“下课”。
大学期间不被人看好,在即将离开校园的时候就遭受到了一个如此惨重的闭门羹,这无异于在王志文的表演道路上一件火上浇油的事情。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上,王志文并没有太多的彷徨,他没有费尽心思去想“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当演员,是不是应该安心去当个老师”,而是把自己的精神集中在对表演道路上第一个挫折的思考之上,他不抱怨,更不争执,而是潜下心来深入地对自己进行思考与反省:“那时我知道,演员的命运是掌握在别人手中的,从考学我就知道,是他们选择你,你没有选择。你可以选择,但他不一定使用。要干好这个职业,需要有绝对的实力,没有相对的,是绝对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知道我该怎么面对它。我面临的事情都要以比较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它,去迎接它。这件事对我触动比较大,我心里直较劲,我就觉得我能做一个好演员。”
是的,王志文骨子里的这份倔强的自信让他不会轻易放弃,给了他前进的动力。他不希望自己对不起自己大学四年的努力,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对得起自己的选择。
同时,也有一个人,一个和王志文一样比较沉默的电影学院84级进修班的王冀邢对王志文说:“你们班也就你不错。”这句话对当时的王志文来说,非常重要。
带着自信与坚持,王志文重新上路,对于自己今后的表演之路,王志文对自己的表演风格定义了一种真实的色彩,无论什么样的角色,芸芸众生,不论正面反面,都是简单而又复杂的个体。简单是因为这些角色都是人,拥有最基本的人性,有一些东西是本质的、相通的,表演的出发点是相同的,所以拿到了剧本的时候,只要想着把他当成一个人来演就可以了;复杂是因为人性本身是让人捉摸不透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目标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而如何通过自己的表现让观众拥有一种共鸣,这是很困难的,而这也就是一个演员对角色的塑造成功性的重要体现。带着这样的一种思考与反省,王志文继续实现着自己的表演之路,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步,将自己的表演水平一步步完善。
毕业以后,王志文前往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放下行囊就赶到了王冀邢导演的《秘密采访》电影片场,饰演一个记者。虽然没有走红,但是王志文在剧中的表演可圈可点,当时正身兼三部电影监制的黄建新导演看了《秘密采访》,记住了王志文,“他很有特点,能让人一下子记住,这也是我用演员的习惯。”
在得到了认可之后,紧接着,王志文又先后饰演了《南行记》、《柳亚子》、《吴敬梓》等一系列知识分子的角色,逐渐开始崭露头角。但是王志文是一个主动求新求变的人,只有逐渐在变化中提高自己,才能使得自己的表演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
1992年,王志文在赵宝刚的电视剧《皇城根儿》中出演都市落后青年王喜,有着放荡不羁的性格。王志文一改之前的荧幕形象,赋予了这个角色栩栩如生的感觉,这个角色也赋予王志文在人们心中的深刻印象。也是这次的出演让王志文对自己的表演生涯有了更高的期许与自信。
可以说,演员这个职业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有的时候,运气,或者说,适时的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是最为重要的。而想要把握住机会,就需要夜以继日的努力与思考,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而王志文恰恰是做到了这一点。
王志文过了把“飞天奖”的瘾
对于王志文来说,他所主演的赵宝刚导演执导的电视剧《过把瘾》是意义重大的。王志文凭借这一作品获得了第十四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主角。这一权威的电视剧奖项彰显了王志文的表演才能,也让这个当时离开校园仅仅几年的青年演员从此如日中天,走上了一个新的平台。
王志文对于赵宝刚非常感激,“是他把成功的机会送到我面前。”确实,赵宝刚是中国电视剧界不可忽视的一个任务,可以说是一个“偶像制造者”,王志文演艺生涯的转折也得益于赵宝刚。赵宝刚发掘了王志文身上更多层的特质。对于王志文来说,他开始有能力赋予角色更多的性格层面。
从两人第一部合作的电视剧《皇城根儿》开始,赵宝刚这个“伯乐”就发现王志文身上对于表演后很强的领悟能力,表演的效果自然,整体感强。每次王志文都能很快的理解赵宝刚导演想要达到的效果并把它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过把瘾》最初的拍摄中,赵宝刚导演需要的方言这个角色是一个特别踏实的男人形象,但是他很忧虑王志文身上有的一些痞气不能够很好地演绎这一角色,但悟性极高的王志文很快的理解了导演的担心,将身上的痞气打磨殆尽。
电视剧中的方言各个方面都让人觉得很舒服,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而且在表演过程中,王志文不时产生了一种幽默感,而这样一种幽默感来源于一种反差,分布在王志文表演得严肃、愤怒,甚至是玩世不恭的很多细节。王志文的表演首先不是为了表演一个角色,而是将自己与这个角色合而为一,用方言的视角进行思考与演绎,将这个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与塑造的人物内心世界融合在一起,让平淡的生活产生了略带苦涩的轻松的笑意。他赋予了方言这个小人物丰富的性格层次,让人物具有了生活的质感。
可以说,《过把瘾》这部作品在中国电视剧的历程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王志文在“过了这把瘾”之后,片约不断。他坦言,他曾经为此膨胀过,而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那一刻,他告诉自己,他需要回到起点。于是王志文就待在中戏那间二十多平米的宿舍里,看看录像带,邀请一些亲近的人到北京来玩两天,这样过了一阵,看到的人、谈的事儿都是原来的,那么现实就变得比较容易正视了。就是王志文这种正视自己的性格让他能够在之后的表演道路上不迷失,有着正确的方向,继续给观众呈现更多精彩的作品。
王志文在中国的影视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一颗明星却在群星之中显得极为独特。他给人的感觉总是孤傲、倔强、不合群,但是真正和他熟识的人却都觉得他率真、执着、有情有义,而且很有幽默感。明星可以被包装,可以一茬茬换,但好的演员必须以一生的修为来达到那个境界。王志文用时间以及对于表演的坚持证明了他是这样一个好演员。
其实,王志文对于表演的坚持从他大学生活之中的体会就可管中窥豹,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在放映时能够有很多的围在周围欣赏,让人们去细细品味,而不是让放映室只有寥寥无几昏昏欲睡的几个人。他对于表演的热爱是执着的,是质朴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自己喜欢的作品和观众去分享,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
这颗独特的星,静静地,照亮了一片不一样的天空。
文章来源|摘自《北京电影学院校友访谈第一辑》
作者|陈霄漪
编辑|Berry 李申
转载请注明:北京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