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3日,影友一行8人,两辆越野车,向北行驶500公里,走进传说中的敖鲁古雅——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拜访像神话一样神奇的鄂温克老人玛利亚·索。给81岁玛利亚·索老人敬献哈达、《鄂温克风光》画册和慰问金。玛利亚索的驯鹿点现在位于北纬52度寒温带的阿龙山,这里山高,林密,路险,雪深,今年冬季最低气温常在零下48℃
.....也许是严寒冬季冰雪山路太难行,也许是上苍有意考验我们是否心诚,拜见玛利亚索老人,在路上竟花去了两天时间。第一天行驶400公里,傍晚才到达大兴安岭深处的阿龙山小镇,第二天天未亮就出发,本想上午就可以见到玛利亚索,可70公里的深山老林冰雪路整整行驶了八个小时,下午4点抵达,在太阳落山前十几分钟,让我们见到了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神话般的八旬老人。
.....这七十公里冰雪山路,为半腿深的积雪覆盖,只有三十公分宽的两道车辙是坚实的,一不小心滑下,车就会陷到雪中,更危险的是侧滑,甩头摆尾……这段路上,推车,挖雪,拽车N次,望着远方,遥遥无期,真让人绝望,再想到还要从条路返回,“重受二遍苦,再遭二次罪”,真叫人精神崩溃,好在影友互相激励,齐心协力,还是战胜难路,拍到深山老林中的狩猎部落和玛利亚·索。
玛利亚·索,许多人都称她为敖鲁古雅的最后部落酋长,鄂温克最后的萨满。玛利亚·索是原奥鲁古雅部落酋长的妹妹,因是唯一健在酋长家族的长者,一直保持着鄂温克部落传统的生活习俗,是至今坚持原生态生活,一直坚持生活在山林之中,饲养驯鹿,保持着酋长般的尊严,在整个使鹿部落威信最高,所以被人们尊称为鄂温克使鹿部落“现代的酋长”。
.....玛利亚索现在一天中最高兴的事是觅食的驯鹿从山林中归来,争抢她手中的食盐;再有就是喂养山雀——这些山雀也是老人的朋友,会时常飞到帐篷中,食取她手上的瓜子;还有就是和她一起生活了二十年“小徐子”聊天——“小徐子”是一条狗,因为南方一个独行侠在玛利亚索部落生活了一个月,这条狗成了她的朋友,每天在山林中玩耍,小徐姑娘走了,老人留恋她,就给狗取了这个名字。帐篷中有两张床,一张是老人自己的,一张是这条叫小徐子的狗的。
“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敖鲁古雅”是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敖鲁古雅鄂温克是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因此人们也称他们为“使鹿部落”“使鹿鄂温克人”。一般人对驯鹿的印象顶多停留在圣诞老人的雪橇上面。但在中国,这种动物只有大兴安岭的敖鲁古雅才有700多只。只有鄂温克人才是它们真正的朋友。正像它的名字“驯鹿”一样,那是一种十分温顺的动物—尽管无论雌雄都长着一对大角。驯鹿对鄂温克人有着经济和精神的双重意义,在经济上,它为鄂温克人提供了衣食住行;在精神上,它被萨满教认为是人和神灵交流的媒介。鄂温克人非常疼爱自己的驯鹿,除非特殊情况,绝不轻易伤害。他们给每只鹿都起了名字—尽管外人看来那根本就没区别;他们给驯鹿戴上小铃铛;不让孕鹿和幼鹿驮重东西,完全把鹿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驯鹿也确实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每当夜幕降临,驯鹿便三五成群地离开宿营地,到密林中寻食,天亮了便自动回来。它们觅食能力极强,即使冬天大雪封山,它也能用宽大的前蹄扒开一米深的积雪寻吃苔藓。
政府为了改善使鹿部落的生活条件,将奥鲁古雅乡由满归山林中搬迁到根河市郊,可下了山的驯鹿,很多因适应不了圈养的生活而病倒了,心急如焚的鄂温克人只好把它们牵回山林中,回到原始森林,回到大自然,驯鹿生活正常了,离不开驯鹿,更离不开山林的玛利亚索老人也是没有在定居的乡里居住,一直生活在山林中,大自然是她的家,山林生灵是她的朋友。傍晚,我们离开部落,离开这片林子时,频频回首,默默祝福这位坚守山林的鄂温克老人,快乐,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