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文章和书值得反复阅读? 值得反复看的电影

【王恒彤的回答(198票)】:

一个人反复读哪些书,比曾经读过什么书,似乎更容易识别阅读趣味。

二十年前买书,已经确定一条原则:一本书不值得看第二遍,就不要买。以反复阅读的次数排序,下面这些作者或书本是重读频率最高的。

一,金克木先生的杂文。

我一直认为,金先生是上世纪中国学者中最被低估的一位,无论是专业领域还是大众认知,国内学界还是国际学界。

前后收先生单行本十数册,记不清读过多少遍,数百字小篇,总有新触发,新体悟。最爱看的还是他的杂文,大家小品,举重若轻,信息量惊人。

先生八十岁后目力衰减,全凭记忆,天马行空,打通古今中外,随意漫谈,自谦为“文化随笔”,实际可称“文化绝笔”——

渊博通绝,行文奇绝;洞察精绝,识见高绝;天资冠绝,洒脱清绝。

金克木先生在《答问“喜欢什么书”》一文中写道:“……我所喜欢的书就是读了和没读不一样,而且还可以时时再读,每次都和没再读不一样,因此心里很高兴,这样的书我喜欢……”。

吾从先生之言,也向所有人推荐先生的文字。

二,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和散文。

二十四五岁之后,很少再读小说,更绝少买小说。汪先生是特例。

他的小说,完全不像小说,不说教,不耍花活。结实,温暖,雅致,精巧,动人。

散文更是自成一家。我自己的看法是承接古诗十九首和六朝风味,朴厚而清逸。

戏剧剧本也好,我觉得他是自比徐渭《四声猿》、《歌代啸》的。

三,阿城先生的所有文字。

先生散淡,写得太少。作为阿城迷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反复读那些已经几乎能背下来的文章。

我的偏见,阿城的文字高出当代大陆作家一大块,不在一个级别。

第一是节奏,我以为除去周氏兄弟,现代汉语写作阿城先生的文字节奏最好,不仅是纸面上,诵读时更明显,有气息声口,有音韵腔调,先生是很懂古诗词声律的。

第二是见识。不是“知识”,是“常识,通识,见识”,尤其是文化史和器物史。

除了已出版的几本书,也推荐大家看他的访谈和讲课视频。

四,张中行先生《负暄琐话》三部曲,我目为白话文的《世说新语》。

先生的其他著作,基本收齐。

《顺生论》是本大野心之作,看似随意,其实是想打通中外,单立门户。

《禅外说禅》、《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文言和白话》,与王力、吕叔湘、罗常培诸先生一脉,大家作小品,深入而浅出,现在越见稀少了。

五,谈掌故,风物,饮食之类的几位大家。郑逸梅,唐鲁孙,邓云乡,逯耀东,周邵,夏元瑜,赵珩,等等,多不胜举。此类书,非反复读,不能得味。

另外单列一位,齐如山。

六,明清笔记,最宜消闲破闷,数量很多,不列举。

读得最多的,是《扬州画舫录》。

这是一部奇书,风格体例独出一格。《洛阳伽蓝记》,《博物志》,《酉阳杂俎》,《梦梁录》,《东坡志林》,《聊斋》……,兼而有之又超乎其右。

袁枚序:……艾塘李君,槃槃有才,操觚记之。上自仙宸帝所、下至篱落储胥;旁及酒楼茶肆、胡虫奇姐之观,鞠戈流跄之戏。都知录事之家,莫不科别其条,了如指掌。于牙牌二十四景之外,更加详尽。真足传玩一时,舄奕千载焉!……

阮元序中说:……艾塘为此垂二十年,考索于志乘碑版,咨询于故老通人,采访于舟人市贾。其裁制在雅俗之间,询为深合古书体例者。……

作者李斗自序:……斗幼失学,疏于经史,而好游山水,尝三至粤西,七游闽浙,一往楚豫,两上京师。退而家居,则时泛舟湖上,往来诸工段间,阅历既熟,于是一小巷一厕居无不详悉。又尝以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上之贤士大夫流风余韵,下之琐细猥亵之事,诙谐俚俗之谈,皆登而记之。自甲申至于乙卯,凡三十年,所集既多,删而成帙。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

有心有闲的知友,不妨添上一本。

七,三日后续。想不到个人的趣味,有这么多赞同,出乎意表。

另有一位不能不补,孙犁先生。先生的杂文,烟火气重,还是推荐他的书话。前有知堂,后有观堂,近代书话的两峰。孙犁晚年书话,文章完全没有雕琢痕迹,平白如话,诚恳坦荡。写字的人容易沾染各种腔调,孙先生的文字极特别,近晚唐诗意,炼句深而无匠气。

又补:周有光先生的语文类闲谈。

【张佳玮的回答(175票)】:

谢邀。

去年写过个对题的段子,摘了。

哪些文章和书值得反复阅读? 值得反复看的电影
马三立老师以前说,“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老一代评弹唱腔为啥好听呢?按说侯、郭、刘、马这几位老先生那相声,笑点不密集,也都是悠悠然家长里短的事,为什么耐得住听,反复的听?我觉得就是个功力。有功力的相声、京剧、音乐甚至于话剧念白、电影镜头语言和书,都是那么个圆润润颤悠悠饱满满的劲,跟熬到火候的乳白鱼汤、火候到家的扣肉一个道理。卡尔维诺说经典得经得起重读,我觉得,重读的就是这么个醇厚功力。《红楼梦》、《金瓶梅》,情节对白大家都滚瓜烂熟了,可多少人捧着一读再读呢?就是个好口感了。

我个有朋友,到哪儿都离不了耳机。吃饭时爱听侯宝林郭启儒的相声,赖沙发时爱听戴维斯的爵士。如果吃饭时改让他听小宫瑞代的琴曲,立刻全身凉飕飕啥都吃不下。同样的道理吧,书这东西配吃的喝的睡的,其实也都有挑。有些书跟奥黛丽·赫本似的,适合喝下午茶;有些书跟梅根·福克斯似的,适合带出去飙车;有些书跟伊莎贝拉·阿加妮似的,你一点儿一点儿看,怕看漏了,而且可以反复看。

闲书跟肉一样,分肥、瘦和柴;跟茶一样,分温到削。耐得住重读的书,基本是偏温厚、有劲头、肥而不腻的书。

我个人的经验是:翻译的外文书,越是近现代的,翻译腔越重,锐利、寒、削。老一辈的翻译,词句都更圆润温和些,翻译腔不重,朱生豪先生的莎翁、傅雷先生的巴尔扎克之类不提,像王科一先生的《傲慢与偏见》、李健吾先生的《包法利夫人》,读来照样有午后阳光的温煦感,很适合重读。反而是翻译越近的,再重读有时会不平顺厚润,不推荐。

中文作品其实也类似,但得细分。上古诸子散文诗之类,好读但不膏腴,像牛肉干,咬多了厚味满口,但牙口累;《文选》里的东西尤其如此,《古诗十九首》算例外;越是近年出版的书,越清淡薄而好读,但偏滑,不厚润,所以反而是民国到解放那些年间的文章,经得住读。我认识的人里,有很多趣味类似,都爱重读《三言》、《金瓶梅》、《牡丹亭》、《红楼梦》、《水浒》、《儒林外史》,以至于沈从文、汪曾祺、钱钟书、张爱玲、施蛰存、郁达夫、林语堂等诸位,无他,这几位的东西都聪明厚润不紧绷,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而且跟林妹妹看《西厢记》似的,“余香满口”。仔细想来,大概一是那时的人语感精熟,二是大家书面语还没开始被大幅度翻译腔化。不只是小说,金庸《袁崇焕评传》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年代久远,但词句极好读,易上手,温和平顺。

其他诸如《西洋世界军事史》《红楼梦》《鹿鼎记》《文学讲稿》《阿拉蕾》《西游记》,都是百搭妙物。村上春树的所有短篇和某几个不那么阴暗的长篇是很好的飞机重读书。海明威40年代之前的短篇白天走路看时会觉得清爽明快而且有嚼劲,但不宜入夜重读。马尔克斯的就不拘些,早期的阴郁些,中后期大多有花团锦簇似的热闹,宜饭宜粥宜走路。膏腴一点的书,例如沈、汪、梁、施、张、钱诸位的小散文,很适合吃饭时读。汪、梁的饮食散文尤其搭调,助长食欲。同理适用于各家通俗演义和古典章回小说。因为章回小说大多有松有紧故事性十足,又肥皂又好玩,有肉味,极下饭。《红楼梦》五十五回之前,《金瓶梅》宋蕙莲死之前,都是百搭下饭、反复嚼读的好段落。莫言的小说有肉味,比余华的下饭(看《活着》或者《爱情故事》或者《现实一种》真的会减损食欲)。欧·亨利的东西、马拉默德的大部分喜剧结尾小说、卡尔维诺的马可瓦尔多系列,张岱那几本随笔集,就可以当随时捧起来读着玩的零食甜点。

随便补几句。

寒、削、轻快的闲书初次读,适合阳光好的旅程。比如坐火车时读福克纳斯坦贝克科塔萨尔甚至物理学教材,平时再看不下去的段落都可以轻松咽掉。同样适合火车旅途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的各种史和各种艺术建筑和植物图鉴。

大部头的东西,其实蛮适合假期,边吃轻碎的零食边读。我有朋友努力了好多次,《追忆似水年华》也没弄完。《战争与和平》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其实也有类似问题,俄罗斯长篇小说名字多昵称杂,稍不留意就读滑了。所以假期用来读长东西,一气呵成的愉悦,能保持好几天心情的清爽——好书的好处之一是能让人思维明晰心情清爽看什么都比平日清楚,当然清爽不等于快乐。然后是季节,拿川端康成举例,冬天我就不太敢读《睡美人》、《山音》和《雪国》,冷;读《古都》会好一些,虽然我有朋友认为《古都》有粉饰太平刻意美化之嫌。

【大Joy的回答(23票)】:

在一个人人均可发言的时代,基本99.99%的读物都是一次性消费,不是内容质量的问题,而是没有时间返回去读。大部分情况下,阅读是个“择其要义,后会无期”的程序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吸引人反复阅读的读物,除了有用或使读者‘feel good’之外,至少要有两个条件:

1,coded message——“内容加密”(自己创造的词儿,欢迎修改)的方法很多,比如深邃(如理论),或层面多,或提供开放性解释的(如诗歌),总之,使得每次阅读都能给以新启示

2。不可压缩性——也就是说,这个文本本身是不可再压缩,或压缩空间很小,读者无法简单的“择其要义”,所以在需要回溯某种观点或寻求相关体验的时候,只能回头重读,不能通过“想想就行了“替代。

所以让我反复阅读的是:2本理论框架,还有calvin and hobbes.

【Amy的回答(14票)】:

今天刚看到一篇文章《对不起,我不是个“善良”的人》,特意找到这个问题,分享到知乎。

PS:手机用户就不要打开了,太费流量了。哈哈



(图片来自:http://weibo.com/1595382824/z9xcDgEEJ)

【周晓农的回答(15票)】:

1、值得反复去体味、去欣赏,或者乐意沉浸在作品意象中的书,通常是文学作品。期待,属于审美的范畴,明知道结局,还去看,属于更高范畴的审美。正在看《日瓦戈医生》,这是第二次看,为什么,主人公--一个认真正直的人的思想历程,确立--碾碎--再确立--再碾碎。其间可以体会什么呢,人与社会的关系。

2、蕴含着深邃道理的书。昨天看、今天看、明天还会看。总会有新发现。如果觉得把握有困难,是因为还缺乏高度和足够的阅历。

我真正反复去看的书不多,能反复去看的,总是因为他搅动了我的某一方面,而我又对他有持久的需求。

网络的最大好处之一是,打破了选本文化的制约。但如果不能时不时地从纷乱的信息中,跳出来审视,会迷失在良莠不齐的信息汪洋大海中,找不到灯塔。

我的认识是,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至少应该抽时间读点有利于个人深入思考问题的书,否则会让人丧失定力,丧失批评能力,失去深刻。

【鲁伊的回答(12票)】:

现在反复读得最多的是卡尔维诺的书,烟云,看不见的城市,我们的祖先。还有意大利童话。从小学到现在应该看了有几百遍。最喜欢里面伯爵妹妹那个故事,“我太聪明了啊,所以失去了美丽的头发”,爱情的坚忍和痛苦,都在短短的故事里。

《我们为什么读经典》里提到的所有的书,几乎都值得一读再读。

看卡尔维诺有的时候是一种享受,有的时候是一种折磨——看看,人家也是记者来的。。。

中国的古代小说,《金瓶梅》、《红楼梦》、《水浒》、《西游记》,看里面人性的挣扎扭结。李渔和汤显祖的剧本——中国文字之美真的可以到那样的地步。平均每半年会把中学时的大爱《再生缘》拿出来翻一回,比如现在。“遂使如芸彩笔捐”,我现在特明白陈端生为什么不再写了,也特明白陈寅恪为何独钟此书。

另外呢,金庸啊金庸,永远的厕所读物之王。

【苗炜的回答(8票)】:

读得最多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每有心理危机就读。

《百年孤独》第一章 ,《铁皮鼓》第一章。赫拉巴尔《我伺候过英国国王》。

获得语感。让自己凝滞的语言借助阅读流畅。

【陈甫鸼的回答(6票)】:

要我挑,我大概会留下这么几本:

政治类。《商君书》和《韩非子》是绝对的首选。它们的价值,不在于教你怎么做个好人,而在于教你怎么识别那些人性中最糟糕的东西。至于你学了后是要拿去勾心斗角,还是惕厉自省,这是你的自由。但无论如何,这是古代法家学者们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等到看完了它们,再回头看儒家的书,也许会有更好的体悟。

散文类,首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如今的人们,粗俗一点的会耍宝会炫耀,文艺一点的会忧郁会矫情,但学得会洒脱二字的,并不常见。《庄子》虽然很好,可惜隐喻太多。《世说新语》,能给我们展示一组众生相,看看什么才叫做魏晋风流。

神怪类。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值得常看。曾经听过有人说,她们特讨厌那些兰心慧质的女狐狸们围着穷书生转的无聊故事。其实,那是你们还不懂得什么叫做不务正业。学不会不务正业的人,不会真的懂得欣赏那个黑暗而温馨的世界。

IT技术类。Inside the C++ Object Model。这其实是一本“没用”的书,而且显然不是娱乐读物。它跟你说的那些,跟一切最新的技术毫无关系。它的价值,在于让你明了那些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抽象层次背后那最最基本的技巧。诚然,严肃的工程人员未必都要看这本书,但愿意看完这本书的,都是严肃的工程人员。

【陆丁的回答(5票)】:

A类:占有尚未完成

(1)没看懂或没全懂的(康德海德格尔什么的,数学书)

(2)没记住或没全记住的(主要是历史书,特别是那种好多细节的历史书)

(3)从来没读完(那种特别厚的历史书)

B类:快感尚未耗尽

(4)金庸(曾经)

C类:随时可入住(曾经)

(4)《被背叛的遗嘱》,《卡拉马佐夫兄弟》,

(5)一些语言学的书,不是现在那种形式化很深的,是建国初期那拨人,就是吕叔湘,王力那拨

【underland的回答(3票)】:

这个问题让我第一时间想起来赖声川说过的一段话:

“有一些作者你可以在人生的一些不同阶段再回到他们里面,他们会给你不同的感受,甚至更深的感受,像贝克特就是属于这一类的,换句话说,他们在等你成长,等你成长再去看他们,你会有一种更深的体会:对于人生,对于戏剧,对于他们的艺术。这种作者不多,莎士比亚也是一个,他们都是我的艺术良师。”

除开那些一定程度上被迫的,具有功能性作用的书籍如工具书查阅,查找引用为目的的翻阅之外,有些书是我隔段时间就要拿出来重读的,完全是个人阅读体验,不具备参考价值哈。

张大春《城邦暴力团》

赖声川《剧场》

Richard Branson 《Losing my virginity》

《Angels in America》

《Love Actually》-- 没错,是电影剧本

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

大部分都是剧本,嗯。。。

【连长王江的回答(3票)】:

我读书的次数几乎和买书的数量成正比,《影响力》,我买了超过10本,读完就送人,想读了就再买。排在第二位的是《围城》,总共买了也有6、7本,大概家里现在还有两本呢~

《影响力》是一本营销心理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以至于我后来读《引爆点》、《异类》等书,我都怀疑作者是读《影响力》长大的~

《围城》最早是当作一部笑话全集来看的,后来大一点,就当历史书来看,再后来。。。。。。又当作笑话书来读了~

【zhangzl的回答(4票)】:

《圣经》

我要读一辈子

【温宏伟的回答(2票)】:

这个我踊跃回答:《墓中回忆录》,《玫瑰的名字》,《修道院记事》,《不要在死期前死去》,《魔鬼词典》,《小丑之见》。都是最好的提升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书。英文版的最爱看《what the dog saw》,《godfather》,《traffic》。

【youwant的回答(2票)】:

《少有人走的路》反反复复的看了很多遍,也买了很多本书送人。

《爱情心理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视频,也听了几遍音频,文字也看了很多遍。

推荐

【talich的回答(1票)】:

菜谱:记菜谱的水平很差,就是同一个菜,也要时不时再查一遍。

专业书:不用说了。

有些书很好,会记下比较详细的笔记,后来就时不时读读笔记,也算反复读了。比如一些育儿书。

【赵阿萌的回答(1票)】:

小说看过几遍的有《围城》和张爱玲选集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不是特意反复看的。

特意反复看的有几本画册:Andreas Gursky早期(比如《80-08》)、Edward Hopper和Adam Broomberg & Oliver Chanarin。还有几位日本摄影师写的字书(荒木森山杉本),写的比拍的还好...

几本专业书总是在翻,却总觉得没读通: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罗兰巴特明室。因为没读通,所以只好强迫自己再去读......-第一本比较好读,后两本...法国人怎么就不好好说话呢?翻来覆去翻来覆去纠缠几个词还觉得自己没说清楚动辄就搬出拉丁文T^T

【赵巍的回答(1票)】:

金瓶梅词话

【赵轶佳的回答(1票)】:

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我不是学艺术的,当年只是当作一本传播学的另类参考书读的。但是一看便爱上,也就此爱上约翰伯格,但是他的其他书都不能同这一本比。这是一本关于审美、思想传播的集大成者书,恩,我愿意给它这个至上的评价。

【李继超的回答(1票)】:

“老子”读了很多遍,文字不多但是值得反复读、反复背,说的有点浮夸其实不然,其中缘由需要你自己去读,去悟。

【徐健的回答(1票)】:

金庸。看了好多遍了,无聊的时候,或者晚上睡前。只是喜欢,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还会喜欢多久。

【闫恒的回答(1票)】:

「再要你命3000」

【苗力的回答(1票)】:

小说或剧本不会反复看。本专业的书会反复读,至今如此。

【研几的回答(1票)】:

不能被反复阅读的书籍基本上是算不上好书的。

专业内的书我肯定是要反复阅读的。

除此之外,逻辑性和思辨性强的书也是我喜欢重复阅读的。而且是可以短时间内反复地。

有一些小说,我会隔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但是描写上世纪建国后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国内社会生活的书也是我所喜欢的。

【murphy的回答(1票)】:

看书挺杂,勉强这么分几类吧:

一、对我思路有启发的

二、观点与我一致,内容更系统,信息量更大,以及文字表达方面有独到之处的

三、与我持相反观点的

四、让我身心放松、心情愉悦的

五、我喜欢的经典

【luckystar的回答(1票)】:

先讲个我自己的故事吧:初中毕业的时候,知道暗恋的人和我不在一个高中了。初中的时候我们每个星期要写两篇周记,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每周一的时候交上去。老师会检一些很有意思的文章来读,他的文章上榜率很高。当时我和他的关系很好,毕业的时候就把他的那本大硬面抄作为离别的礼物要过来了。

后来我无论是搬家还是到异地去求学,都把它带在身边。这是要跟我一辈子的宝贝。这本「书」我不知道已经读了多少遍了。

好像有点跑题了,下面正经回答问题吧:

1.梁实秋的大多数书,可以从《雅舍杂文》开始

2.我自己经常读的,可能个人口味不太一样,仅作参考:简.奥斯汀的那几本,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夏洛的网。

感觉欧美文学中时间越是靠前的,越容易被大众接受。时间靠后的一些,虽然也很好,比如 No Name Woman、Shooting an Elephant (其实在欧美文学史上也算是名气很响的)这样的可能读起来会感觉涩一点,而且很多没有比较好的中文译本。

3.博客里面,很喜欢和菜头的。

【雷磊的回答(1票)】:

1、经文类

2、古诗词类

【Hi-iD的回答(0票)】:

亚当 戈普尼克《巴黎到月亮》

【sofish的回答(0票)】:

特别喜欢的小说,其他的专业书什么的主要都是看完一遍以备查阅。

还有要么就是以前的课本,总是被老师要求反复阅读直到背诵?!

【邹蔚的回答(0票)】:

菲利普科斯勒各种版本的营销管理

【沈阳的回答(0票)】:

《悲惨世界》,也是“每有心理危机就读”的书。

雨果是语言大师,写出来东西精妙恢弘,看得特别酣畅。

内容也充满正义、勇气和爱的治愈力量。

【刘罡的回答(1票)】:

我最近看一本《街头生意经》,讲创业的基本注意。

还有查立的《给你一个亿》挺不错的

【剑语的回答(0票)】:

《道德经》《圣经》《金刚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易经》《心经》

【周江岭的回答(0票)】:

最近读了一本《事事本无碍》,是心理方面的书,看了之后对自己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句句在理,感觉对自己影响挺大的,一句概括就是给心灵松绑,尤其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当初读的是电子版本的,然后过几天,就对里面的“修行”有点松懈了。所以我买了实体版的,好书需要珍藏。因此,我觉得,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直到有一天我忘记不了,不再浮躁了

【清净平等觉的回答(0票)】: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对生活的体验更加深入和真实。。《鲁宾逊漂流记》,用个人能力挑战社会生存,come on。。

【张海涛的回答(0票)】:

-

初中的时候,有一篇文章本是课本没要求背诵的,但语文老师特别要求大家必须背下来,这篇文章就是朱自清的《匆匆》。

时间长了,背的不熟了。但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篇文章越看感触越深,越看越觉得,写的是真好。

来吧,和我一起回味一下:

匆匆

作者: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922年3月28日

珍惜时间,做些事情,莫要虚度光阴……空悲切。

【shengjun shen的回答(0票)】:

有那么几本书第一遍度会给像是被雷击中了一样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就会反复看上几遍。

【陈程的回答(0票)】:

《人间喜剧》

《战争与和平》

《大外交》

【杨晓帆的回答(0票)】:

《世说新语》

【王常安的回答(0票)】:

《小王子》。每次读都能感动,并且领悟新的哲理。人们总是复杂化这个世界,它能带你回归简单。

【亮果的回答(0票)】:

看了几遍的《红楼梦》和《平凡的世界》

【imPony的回答(0票)】:

刚刚看完《平凡的世界》很受震撼,现在正在看《近距离看美国》也很不错

【鲁小迅的回答(0票)】:

《思考致富》,拿破仑·希尔著

【ChouHe的回答(0票)】:

灰商, 商人的咒

【budiaoyidilei的回答(0票)】:

博尔赫斯的诗集和小说

【金小光的回答(0票)】:

落落的《不朽》和《须臾》,因为青春期很多想法就和她写的一样,在书中找到了很多次共鸣。

【何宽的回答(0票)】:

可能由于每个人的发展阶段不一样,重点也不一样,我在不同的时期读的书是不一样的。之前我在大学时期比较喜欢读商业人士的人物自传。现在百读不厌是 Ivanka Trump的 The Trump Card,这本书让你明白,你要利用身边有限的资源去创造最大的价值。

【胡晰翔的回答(0票)】:

村上春树 《当我谈跑步时谈些什么》 反复地看 当做圣经一样地看 还有就是王朔的《致女儿书》和《跟我们的女儿谈话》之类,那些活明白的那些人告诉你的事儿,也算励志书的一种吧,人民需要励志,不过98%的励志书作者,本身就是糊涂蛋。

原文地址:知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5698.html

更多阅读

将才和帅才有什么区别? 将才帅才区别

将才和帅才有什么区别?一句简单的古语是这样说的:“能领兵者,谓之将也”;“能将将者,谓之帅也”。帅才与将才的提法沿用于久远的战争历史,因而比较习惯和通俗化。帅才比将才高一个层次,偏重于战略思维,其学识和涵养能把自己提高到应有的空间

值得重看的江苏卫视的《为她而战》第一战 江苏卫视为她而战

值得重看的江苏卫视的《为她而战》(第一战)(上周江苏卫视的《为她而战》停播哀悼沉船,我又去重看,并且截图,这真是值得重复看的好节目,而且这可是原创综艺节目,最喜欢鲍蕾陆毅夫妇,也很喜欢何炅的主持)(PS,喜欢贝儿,喜欢贝儿的声音,想念那快乐无

值得一看的几部印度电影 值得看的印度电影

印度电影,最有特点的就是,每部电影都有传统的歌舞表演,很特别的宝莱坞风格,印度电影不止剧情精彩,歌舞也不错哦。下面我给大家推荐几部绝对值得你用心去看的印度宝莱坞电影! 本人发布电影收集,纯属个人爱好,绝对不含有广告,所做的超链接只为

哪些文章和书值得反复阅读? 值得反复看的电影

【王恒彤的回答(198票)】:一个人反复读哪些书,比曾经读过什么书,似乎更容易识别阅读趣味。二十年前买书,已经确定一条原则:一本书不值得看第二遍,就不要买。以反复阅读的次数排序,下面这些作者或书本是重读频率最高的。一,金克木先生的杂文

推荐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 值得看的好书推荐

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张维为教授著的《中国触动全球》,的确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由于作者特殊的经历(见书内作者介绍),他曾去过全球106个国家,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作者以亲身所闻所见,对比地探讨了我国的改革、民主、

声明:《哪些文章和书值得反复阅读? 值得反复看的电影》为网友一般的存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