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吴文化游览景点 吴文化与无锡

无锡吴文化游览景点

泰伯庙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约在三千多年前,建立在长江下游的第一个文明古国——勾吴(即吴国),它的国都就在古梅里,即今梅村镇,史称故吴墟。建立这个文明古国的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至今梅村有泰伯庙,鸿山有泰伯墓。这些遗迹是吴泰伯留下来的,是人们纪念开发江南始祖的名胜之地。梁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写道:“无锡县东皇山有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臣昭以为即宅置庙。”吴泰伯在梅村的遗迹,可在不少古籍史书中查到。

东汉时,桓帝刘志于永兴二年(154),敕命吴郡太守糜豹于泰伯旧宅修泰伯庙。泰伯受皇帝圣命列入地方祀典。今泰伯庙墓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伯殿,连同原有的玉皇殿、关帝殿是一组古典群体建筑,东院有三让堂、尊德堂、大夏堂、古吴社庙(让王小殿)。西院有德洽堂、采芝堂、云山深处、宝珠精舍、隔凡楼等建筑,基本保持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

梅村镇街口竖立着一座大牌楼,高大雄壮,上面大书“至德名邦”、“梅里高风”题额。进入至德广场,巍然屹立又一座大牌楼,广场中立大铜鼎,庙前一泓照池,上跨单孔拱圈小石桥三座,名“香花”(中间一座是老桥,左右二座桥是2010年新建的)。

棂星门和享堂桥北立一座高大的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坊北为棂星门,竖立六根大石柱,青石质,分两截镶装而成。每根石柱高达六米,中间两根雕刻云龙花纹。两旁柱上饰有仙鹤云纹,形态自然,庄严古朴。

棂星门后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享堂,面阔三间,进深六架。前院植松柏,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伯庙墓碑。享堂前列石狮子一对,门檐上悬陆定一所书的“泰伯庙”匾。

二十五世吴王群像享堂后有宽敞的院落,院内植松柏。两侧两庑,各有庑房九间,内塑继承吴泰伯的二十五世吴王:仲雍、季简、叔达、熊遂、柯相、疆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诸樊、余祭、余昧、僚、光、夫差,和延陵季札,春秋战国时的吴国名人伍子胥、孙武、专诸、要离,以及东汉桓帝时修建泰伯庙、墓的吴郡太守糜豹。塑像或坐或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示吴国历史风貌。

至德大殿,泰伯庙主建筑至德大殿,就雄立在两庑正中,前有广场,通大殿青石月台,周围石栏杆,中置宝鼎一只,高3.5米,重3.5吨,九节三层,下面一层为鼓腹,正面铸“泰伯庙至德殿”六个金字;东铸孔子的“泰伯其可为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的文字;西铸“江苏省人民政府暨无锡县人民政府1983年拨款修复”的文字。宝鼎中间一层和最高一层,刻赞崇泰伯高风的对联两副:“志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让贤奔梅里,至德泽荆蛮。”

至德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架,台基东西22.25米,南北13.90米,单檐歇山顶木结构,正脊高大,屋顶曲线自然流畅,出檐奔放,周有檐廊,全殿檐柱皆用巨石凿成。殿内有14根楠木柱,上饰朱漆,下垫木櫍,立在复盆式石础上。大殿正中设汉白玉座,塑泰伯坐像一尊,身高4.5米,头戴冕冠,前垂十二冕旒,身穿玄衣纁裳,用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崇彝、藻、火、粉米、黼黻),脚穿赤舄,手捧玉圭。殿内嵌有清代修庙碑记13方,其中有康熙八年(1669)《免粮碑记》1方,康熙五十六年(1717)杜诏所撰《重修泰伯庙碑记》3方,乾隆六年(1741)金匮知县王允谦撰、南拙老人蒋衡所书的《重修泰伯庙碑记》5方,道光二十七年(1847)金匮知县朱子庚所撰《重修梅里泰伯古庙记》碑等。至德大殿前檐正中,有“至德殿”竖匾。20世纪80年代大修,又将原立在至德殿前的屃贔连同明代碑刻二方移入大殿。东为明弘治十六年(1503)吏部右侍郎姑苏王鏊所撰的《重修泰伯庙记》,西为明正德十三年(1518)钱荣所书的《泰伯庙赡田记》。

大殿内正中梁枋间,有清康熙所书的“至德无名”匾,乾隆所书的“三让高踪”匾。东间有荣毅仁所书的“锡邑之光”匾,西间有赵朴初所书的“至德高风”匾,其它还有台湾等泰伯后裔的匾多块,楹联若干。大殿后有全文记录汉司马迁的《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屏书。

泰伯井,至德殿外东北,有泰伯井。梁刘昭说:鸿山泰伯墓十里处有(泰伯)旧宅,即宅置庙,井犹存。《吴地记》载:“吴筑城于梅李(里)平墟,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这就是说,泰伯庙是在泰伯旧宅上修建起来的,旧宅内有井,后人称“泰伯井”。今日遗存的井,四面有围栏,中为井台,圆井一眼,上覆青石井栏圈,留有吊水绳索磨损的沟纹。井后立四角亭,四面围栏,后墙有石刻,镌唐代无锡诗人李绅的一首诗:至德今何在?平墟井有泉,梁鸿重浚后,又历几多年。

伯渎河,在泰伯庙后,是商朝末年吴泰伯在梅里建勾吴国后,为了灌溉、排洪,在无锡开凿的第一条人工河流。《读史方舆纪要》载:“泰伯渎,县东南五里,西枕运河,东连蠡湖,入长洲(今苏州)界,渎长八十一里,相传泰伯所开。”已有3000多年历史。全长43公里,它西起古运河,流经坊前、梅村,直至荡口(鹅湖),漕湖(蠡河)。

泰伯墓

泰伯墓,座落在锡山区鸿山镇鸿山西麓。泰伯是开发江南荆蛮之地的始祖,周武王封泰伯、仲雍后裔为吴国伯爵诸侯,故泰伯墓有“皇陵”、“吴王墩”之称。据记载: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就有皇帝为他立碑,刻泰伯像,刘邦御书“至德吴公泰伯像”。东汉桓帝(147)御制三让王赞:“贤哉吴泰伯,庆泽弥长流”。至永兴二年(154),诏吴郡太守糜豹修泰伯墓和泰伯庙。泰伯墓依山而筑,占地三亩多,砌青石罗城、茔门、墓墩,立墓碑,给五十户守冢。今泰伯庙墓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照池和戟门泰伯墓前,左右为环山河,中凿照池,上平列架三座香花桥。桥拱形,石栏杆。进为广场,中立石牌楼戟门,即头山门。石牌楼六柱,三层、五重檐、龙吻脊,大书“江南第一古墓”。进门,左右对称建有御碑亭。御碑亭,四角、歇山顶。中立御牌,东镌明建文帝的八句诗文,西镌清乾隆祭文。碑亭前甬道旁立五对石兽,两对石翁仲。

头山门立在中央,面阔三间,中置屏门六扇。上悬乾隆的“三让高踪”匾,黑底金字,四周盘龙花纹。头山门前立石鼓墩、石狮,旁围红墙。

仰止阁进入门厅,正中是仰止阁。两旁碑廊,宗会堂、怀德堂镶嵌在碑廊中间。碑廊中嵌有不少碑刻,东怀德堂三间,塑立恭孝王仲雍像、延陵王季札像。西宗会堂三间,内塑“至德”、“济阳”、“六桂”三堂中吴泰伯后裔中十二个姓氏的祖先像,除吴姓泰伯外,有周汝洲、蔡叔度、翁盐官、曹振铎、柯卢、辛文悦、龚处廉、洪处厚、江处恭、方处朴、汪处休。

仰止阁,高19.99米,喻“高山仰止”之意,阁10米见方,三层,飞檐翘角,高立于平台之上,外围均有石栏,四周设石级登阁。阁中立吴泰伯铜像,香港吴木源出资雕铸。像金身、执笏、冠冕旒。

二层有泰伯后裔写的条幅:“国褒至德,系传梅里”、“族仰高风,姓吴著川”、“三让天下,万世流芳”。第三层可一览泰伯墓全貌。

由此而上,进入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泰伯墓区。

月牙池和墓门月牙池,即墓前呈狭长形的照池,四周砌石,围以花岗岩栏杆栏板,周长67米,池水清澈。

墓门,是一座四柱三栅门的花岗岩石坊,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修建。石坊中门宽2.88米,上刻“至德墓道”四个正楷字。上面有椭圆形的火焰雕刻,中篆“古皇山”三字。石坊左右两门各宽2.59米。四根柱为方形,每面0.38米,饰以云龙花纹,横贯“日、月”版和“云”版。墓门前的台阶长2.65米,东西宽11.88米。

让王殿第二进为让王祀殿,即供祭祀的享堂。此堂为清嘉庆二十三年重建,进深5米,开阔10米,形为硬山式筒瓦顶,3间4架木结构建筑,正间宽3.75米,装6扇雕花格子门,前廊石柱上刻金匮县令齐彦槐撰出的联句:志异征诛,三让二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

殿正中供泰伯神位。享堂前西侧,新建碑林,有广东、江苏沐阳、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福州、江西、浙江等吴泰伯后裔树碑十七方。

祭坛和四面牌坊享堂后面,循甬道拾级而上为祭坛,再上有四方石碑亭,四坡式瓦楞翘角屋顶,饰葫芦形顶,中竖立着明朝天启三年(1633)华允诚所建的青石四面碑,碑身正面刻“泰伯墓”三个篆字;周围饰以云龙花纹;碑东面刻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国子监丞杨文撰写的《泰伯墓碑记》;碑北面刻天启三年东林党领袖高攀龙撰写的《泰伯墓碑阴记》;碑西侧没有刻文。碑高1.7米,宽0.68米。碑上复有青石攒尖顶,翘角飞檐,四角亭顶,垂檐边宽0.3米、厚0.1米,檐阔1.3米,葫芦形顶。

茔域罗城四面碑后列石级十三级,沿石级向上是石砌茔域罗城,门阙立花岗石望柱两根,顶端各蹲一只石狮,石柱高2.32米,罗城正中为青石甃壁的封土墓墩。据《梅里志》记载:“墓高1.4丈,周35步。”现测为直径4米,顶部填泥,用水泥封顶,南立青石庑殿顶,碑首须弥座石碑,刻阳文楷书“泰伯墓”三字,边刻火珠、云龙花纹。

响镗碑泰伯庙围墙外东山坡上,有一碑孑然而立,俗呼“响镗碑”,无知者以小石击其额,能发出钟罄之声,今碑文字迹已被击得无可辨认。据记载,这是清雍正四年,金匮知县王乔林立的“禁止在墓地采樵”的禁碑。乾隆三年,邑令王允谦在禁碑上坡建望虞亭,寓意泰伯曾在这里遥望在常熟的仲雍。

鸿山遗址博物馆和鸿山

鸿山遗址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中国吴文化博物馆,位于无锡市鸿山镇东部,北依太伯渎,南靠九曲河,东接漕湖。占地35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这里约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大型土台、土墩约118余座。鸿山墓群包含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至吴越文化的4500年的历史,具有规模大、价值高、分布集中的特点。经考古发掘鸿山邱承墩等7座,为战国早期越国贵族墓葬,出土了青瓷器和玉器在内的文物200余件。其考古发掘成果被评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6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鸿山遗址博物馆、中国吴文化博物馆,是在鸿山墓群邱承墩原址上规划建设的专题博物馆,展示鸿山遗址出土文物,同时对邱承墩遗址保护。

鸿山遗址博物馆,分出土文物展区和邱承墩原址展区两大块。鸿山遗址出土的2000余件玉器、陶器、乐器、编钟等文物,其中近1000件器物较为完整、观赏性较强,青瓷器有鼎、豆、壶、罐、盘、鉴等礼器,有缶、磬、丁宁、钮铎、甬钟等乐器,还有杯、碗、碟、钵、盖等生活用具,器形丰富,种类齐全,烧制工艺精湛,已达到成熟青瓷器的技术水平。出土的玉器有玉覆面、带钩、双龙佩、龙凤佩、龙首璜、飞凤、奔兔等,纹饰精美细致,形制庄重神秘。据考证,这是越国最高等级的随葬器,其墓葬规格仅次于浙江绍兴印山越王墓。

吴文化博物馆,则展示“先吴文化”为主,通过无锡地区考古发掘的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等文化遗址的图片、器物,以及马桥文化生活场景的原复,充分展现吴地先民的生活状况。入口处是一张吴国疆域图以及吴国世系表,展厅特制了一道城门,象征了阖闾城,同时设置了太伯作吴、季札挂剑、孙武拜将、阖闾兴霸等主题展陈;复原了夫椒之战、黄池会盟等场景;用雕塑展示了当时开凿中国第一条大运河邗沟的情景。“吴地华彩”版块则反映了吴地先民在青铜冶炼、种桑养蚕、渔业生产、青瓷制作等方面作出的开拓性贡献。

鸿山,位于锡山区鸿山镇西南,距无锡城区16公里,本名“皇山”,史称“梅里山”,因开发江南的始祖葬在山麓而得名。鸿山,东西长1.2公里,主峰高84米,有东南西北四岭,树木葱茏,名胜古迹较多,旧有“鸿山十八景”。

鸿隐堂,在鸿山南麓原铁山寺所在地。梁鸿,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家贫好学,娶容貌丑陋但品德贤慧的富家女孟光为妻,隐居霸陵山中,曾因事出关,过洛阳,见皇家宫室奢丽,作《五噫歌》予以讽刺。

涉彼北邙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嵬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由此得罪了汉章帝,他遂改姓换名,东逃齐鲁。相传,因羡慕吴泰伯的高风亮节,来到吴地居于泰伯墓所在地的皇山脚下,为人舂米。每归,孟光具食,举案齐眉,夫妇相敬如宾,传为千秋佳话,死后葬于皇山。

鸿隐堂,原是梁鸿故宅。东汉永和元年(136)将宅改为祠。唐贞观十三年(639),梁鸿祠改建为二进,大殿上供梁鸿、孟光神位。唐嗣圣元年(684),增造新殿,塑佛像,改名“鸿山寺”。

1983年,对鸿隐堂进行大修。有山门、大殿、大堂。山门前立一对抱鼓石,大殿五间塑佛像,后依山建鸿隐堂五间,旁有庑房。大殿上有文徵明所书的鸿隐堂匾,两旁悬欧阳子的联句,中塑梁鸿、孟光像,由柳家奎重塑。前檐壁间有康熙三十六年(1697)修堂碑记。

梁鸿井,在鸿山东岭,今鸿隐堂前天井中。据传为梁鸿所凿。涤砚池,在鸿隐堂山门左,用岩石驳筑成池。传说是梁鸿洗砚之池,邵宝吟有“涤砚池边青草短,岩石溶处白云多”之句。

梁鸿墓专诸墓要离墓公元前514年,吴国在梅里故都发生了专诸剌王僚的夺权流血事件。专诸听从公子光和伍子胥之谋,将鱼肠剑藏于鱼炙腹中,进献至王僚面前,擘鱼抽剑刺死王僚。专诸也被卫士斩成肉酱。吴国公子光(阖闾)夺得王位,厚葬专诸。他的尸体由伍子胥将他葬在皇山。

吴王阖闾称王,王僚之子庆忌外逃。阖闾又请要离刺庆忌。为了取得庆忌的信任,经伍子胥和要离密谋,先将要离砍去一条右臂出逃,阖闾又将其妻子焚弃于市。要离投奔卫国庆忌,得到收留,在出兵征吴途中,乘庆忌酒醉,在船头独臂刺死庆忌。庆忌力大,被刺后抓住要离投入河水中三次,感慨说不能一夜死二位英雄,便放了要离。要离无颜受吴王封赏,自杀身亡,根据他生前的意愿,葬在专诸墓旁。

梁鸿慕泰伯之名,来吴隐于皇山,依靠皋伯通,耕织为生。生前留下遗言,求葬要离墓旁。梁鸿墓,高2米,直径3米。墓前有梁鸿后裔梁奕(燮永)立的墓碑,高1.6米,宽0.46米,上书“汉高士梁伯鸾暨孟夫人之墓。”

鸿山的其它景点还有上天河、朱砂潭、石云峰,月影石、试剑石、白龙洞、望天台、龙娘庙、石壁,放鹤台等,同以上所述的景点称“鸿山十八景”。

阳山

无锡吴文化游览景点 吴文化与无锡

阳山,旧名安阳山,位于无锡市西惠山区阳山镇,距城区25公里,因泰伯、仲雍之后周章少子赟受周武王分封于此为安阳侯而得名。晋周处的《风土记》载:“周武王封周章少子赟于无锡安阳乡为安阳侯,墓在安阳山下。”阳山平地拔起,孤峰矗立,周围9公里,高170米。距今一亿四千万年前,在侏罗纪中期以后曾发生过一次地壳运动,形成这座火岩山,呈圆锥形,山顶有低洼的火山口及火山岩。山异峰突兀,陡岩峭壁,主峰圆峻,四望如一,上有文笔峰。元《无锡志》载,山顶有龙湫(池),广袤三丈,深过一仞。山出大石,可为砻臼,始采于汉大夫陆端,旁近数州,藉以用之。然自汉以来,取之不竭,取石于山腹者,日以百计,而取石者不已,阳山陆墟遂成为江南石市。阳山,是无锡的桃花源,水蜜桃之乡。

清水洞从阳山南麓至清水洞,山坡上有五百多石级,十八个平台。洞在西半山,泉水清沏,常年滴水,有三层,底层清水潭,中层千年古井,上层观音殿六间,供观音像。

清水洞前有七宝佛塔,高6.35米,七层六角,供佛像。山上有石景,有火山口(透天洞)、天池、鸳鸯石,天长地久石、安阳山刻石、大阳山刻石等。最高为文笔峰。

朝阳寺,座落在惠山区阳山北坡。元王仁辅《无锡志》载:“周赟墓在安阳山。”据考遗址在阳山南麓东葫芦村,旧有翠微寺,原名远山寺,为中翰陆举故宅。寺始建于梁太清年间,是纪念安阳侯周赟的。

2003年重建朝阳寺(前称翠微寺)。寺朝东,山下为广场;前有大牌楼,大书“大觉禅师制法道场”。登山处为山门天王殿,塑四大金刚、弥勒佛、韦驮像。通过林荫小径蜿蜒上山,前有佛寺生活区,大雄宝殿雄立在后坡半山平台上,前有钟鼓楼。拾级而上为佛殿,塑释迦牟尼佛、迦叶、阿傩、十八罗汉、观音。旁山崖上有达摩面壁石。

朝阳洞和大觉禅师供养塔朝阳洞就在藏经楼后山崖下,洞口朝东,高4.5米,宽10米,深15.5米,过去只要朝阳初露,洞口即能照到阳光。今已被藏经楼遮挡住了,处在阴暗处,失去朝阳之美名。旁立半亭,大觉禅师供养塔就立在洞口。大觉禅师,俗姓冉,名道隆,号兰溪。南宋嘉定六年(1213)生于四川涪江,13岁时在成都剃发为僧,后来到无锡安阳山翠微寺受戒,拜高僧仁觉(1160~1237)为师。南宋淳祐六年(1246),和日本僧众一起从宁波天童寺出发,乘商船东渡日本。淳祐十一年(1251),在日本神奈川县镰仓市精心设计建造了建长寺,并为该寺开山祖师。景炎三年(1278)七月二十四日下午二时圆寂,享年68岁,谥号大觉禅师。

日本建长寺派为纪念大觉禅师,来华访阳山翠微寺,于是政府集资建造大觉禅师供养塔,安置在朝阳洞。此塔实为一碑,日本国称之谓塔。由塔座石碑两部分组成。塔座由两块刻有莲花瓣的青石合成,高1.5米,宽1.7米,厚0.6米。塔座上方为石碑,高1.8米,宽1.2米,上刻“大觉禅师供养塔”及歌颂这位大师功德的铭文。

扁洞与蝙蝠洞 从朝阳寺侧登山,不远处有扁洞与蝙蝠洞。扁洞在高大的悬崖峭壁下,高约7.8米,宽约20米,极深。蝙蝠洞,在扁洞之下,高约5.6米,宽10多米。它历史悠久,汉高祖五年(202)大夫陆端,在这里教民采阳山石制石磨、石臼、石槽、石碑以及建筑品材,孕育了建筑石匠,享誉江南。阳山上的朝阳洞、清水洞、扁洞、蝙蝠洞、透天洞,都是开山取石制造石制品而形成的洞穴、遗址。

阖闾城和闾江村

阖闾城,位于胡埭镇湖山村和武进雪堰桥城里村之间,北依南江(直湖江),背倚胥山、磨盘山、白药山、天井山、归山,西部是开阔的平原,建于春秋时期。1965年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确定它是春秋时吴王阖闾的都城。并新发现了吴国的石城。

阖闾(?―前496),姬姓,名光,二十世吴王诸樊之子,史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在位19年,为“春秋霸主”之一。

公元前十一、十二世纪间,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就在无锡梅里建立了“句吴”国,筑了城,成为吴国的发源地。从泰伯传至二十三世吴王僚的时候,即周敬王五年(前515),因王位继承问题,梅里发生了专诸刺王僚的夺权事件,公子光与伍子胥合谋,招得勇士专诸,将鱼肠剑藏在炙鱼腹中,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夺得王位,取而代之,登上吴王宝座,史称二十四世“吴王阖闾”。阖闾在位期间,广搜人才,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推行一系列强国富民之策,使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加强。吴王阖闾破楚,伍子胥掘平王尸,鞭户三百,威慑诸侯。周敬王六年(前514),筑阖闾城于无锡闾江为国都。阖闾十九年(前496),兴师伐越,檇李之战,被越大夫灵姑浮以戈击阖闾,斩落大趾,死于陉。

《吴地志》载:阖闾城,周敬王六年(前514),伍员伐楚还,运润州利湖土筑之,不足,又取吴地黄渎土,为大小二城。当阖闾伐楚回,故因号之(阖闾城)。

无锡阖闾城历经二千五百多年沧桑,已逐渐荒废。民国初年,尚有狼出现。20世纪30年代,筑锡宜公路,穿城而过,古城遭破坏。民国二十五年(1936)五月,考古家暨南大史地教师张凤、蒋大沂来锡赴闾江考古,寻阖闾城遗迹。城在闾江村西南约一里许、锡宜路54号桥南,城仅半圆形,滨临闾江之南港,土隆隆然,高约四五尺、宽一丈四五尺,长约四里,直径约三里。另一城址,与半圆之城衔接,有如弓形,城中有居民十余家,皆姓吴,村名城里。当时在城下掘得战国时各种陶器、瓦鼎、残鼎足及席纹、网纹等陶片。登闾江北天井山顶,发现烽火台甚多。烽火台全筑在山脊,以乱石砌成,高四五尺、宽两三尺,中空,上有洞,洞口甚窄,只可容一人出入,里面可容纳三四个人,和旧时小碉堡差不多。登高一望,从惠山到雪堰桥沿太湖一带,山顶都有烽火台,当时在里面掘出甲骨二块。

1957年3月江苏省文管会文物普查工作组来锡普查文物,3月25日前往闾江,考查结果确定:阖闾城为春秋时代古城,土筑。现存土城,周围约有三里,直径一里,土城墙高出地表2~3米不等,种着桃树,土城内种庄稼,一部份为东城和西城两村农民居住。这次普查,在其周围拾得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粗红陶扁实鬲残足、泥质灰陶编篾纹残片、红烧土以及1954年冬踏勘所得的许多几何形印纹硬陶片。经考证,此地带确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迄至春秋战国遗迹。

2007年,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和无锡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组成联合考古队,再次对阖闾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考古复查。

阖闾城遗址,东西向,分东、西两城,东城在无锡,西城在武进,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500米,城墙高出地面2~3米,墙基宽约20米,东城墙和南城墙保存较好,西城墙和北城墙已不存在。

对照历史文献,考古复查确认阖闾大城面积达2.98平方公里。大城高出地面的部分现已无存,不过在保存较好的局部墙段,发现了宽约34米的城墙墙基;阖闾城大城内有东城、西城两小城,东城和西城有部分保存完好的春秋时期城墙;东城内发现一口春秋时期的水井;西城又分为南城和北城,南城内有春秋时期的大型建筑(宫)4处,陆门2处,水门2处,北城内有春秋时期的大型建筑1处,从而确认了西城宫殿区的布局,即吴王阖闾的宫殿遗址。年代为公元前514年,春秋晚期,与吴王阖闾即位的年代相当。

阖闾大城以北、胥山下有胥山湾,是春秋时期为贯通太湖的湖湾,即闾江,与太湖相通。从而确定为吴国操练水军和藏水军的湖湾。

龙山山脉由龙山、鸡笼山、马鞍岭、东湾山、莲花山、青龙山组成,沿太湖十八湾的山顶和山脊上,有依山而筑的石墙,蜿蜒分布在盘湖湾、夏墓湾,长度达2公里。龙山石城的发现,将阖闾城遗址的范围扩大到龙山一带。石城的年代断定为春秋中期后,与阖闾城遗址的年代相同,应为阖闾城外围的防御建筑。

龙山石城叠压在龙山石冢上,石冢随葬器物丰富,出土了陶器、印纹硬陶器、原始青瓷器等文化遗物150余件,主要为原始青瓷器,有罐、钵、碗、豆、盂、盅、盘、杯等,印纹硬陶器主要有瓮、坛、罐等。

来自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和北京、上海等家认定:无锡阖闾城遗址为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位19年)的都城。

  闾江村,是春秋时伍子胥筑阖闾城形成的古村落,村东西走向,长约三里。自西向东有虎弄、后巷、牛弄、闾江村等。当时吴国军人、家属和当地人聚居于此,他们不忘吴国,大多以吴为姓。锡山景物略》载:“城名阖闾,江(河)名闾江,与地(村)皆名闾江,为伍员也。聚族而居皆姓吴,以示不忘吴国也”。

闾江,东通太湖,西通直湖江,是伍子胥筑阖闾城开挖的一条河流,以利吴国水师出入太湖,对付越军。这是继吴泰伯开凿泰伯渎后的又一条古河道,以吴王阖闾为名,成为吴越春秋时留下的遗迹。元《无锡县志》载:“夫差杀伍子胥,取其尸盛鸱夷革,浮之江中,即此地。。”

胥山,在小雷山之西。由陈湾而上,曰庙渚山,即此山也。山下即闾江。《史记》载:吴王夫杀子胥,取其尸盛以鸱夷皮,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是曰胥山。胥山,在天井山之西闾江上,亦名庙渚,山顶圆平。石台山西为虎弄山,又名庙渚山。胥山与虎弄山脉相连,伏而突起,山顶有数处面平如桌的石台而得名,有伍子胥故垒,传是子胥屯兵处。

伍相祠《锡山景物略》载:闾江村“稍西,伍员庙在焉。其山名胥山,又名庙渚山。与闾江山两两相望,呼之立之也。”伍相祠,在虎弄山下,故山亦称庙渚山。祠内塑伍员及夫人像,两旁列判官皂吏。庭中松柏银杏,中置铁香炉。此炉系元代青山巡检使吴伯成及夫人章氏捐铸。祠毁于日寇侵占无锡期间,上马石移作他用。

归山,在胡埭镇闾江村一带。天井山东有归山。《风土记》载:“夫差杀伍子胥,以鸱革裹之,浮于江中。子胥既死,吴人于山望其归,故命其山曰归山。”

吴文化公园

吴文化公园,位于锡山市堰桥镇西高山。西高山,是无锡北的著名小山岭,南北纵列,由三座小山峰组成。山高37.6米,纵长1340米,面积46.7公顷。山因后汉名士高彪、高岱聚族居于山麓而得名。高岱,字孔文,隐于山中。他学问渊博,轻财贵义,广交名流。孙策知高岱善论《左传》,下令召见。高岱不为名利所动,不予理睬。孙策大怒,派卒拘捕囚之。高岱的知友乡亲,前来露天静坐,请求孙策放人。孙策见露坐者聚集数里,知高岱深得民心,一怒竟将高岱杀死。后葬在山麓,高山由此而得名。传说三国时孙权母吴国太,曾在山间建庵四处。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是它的传统庙会。民谚云:“三月三,大蒜炒马兰,吃了上高山。”《风土竹枝词》云:“香汛三月喧堰里,年年上巳赛西高。”山麓苍松翠竹,古木成林。

公园,始建于1984年春,初拟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乡村公园。1987年经作家杜宣提议,丰富古老历史、乡村民俗等内涵,建一个“吴文化公园”。由同济大学陈从周、司马铨教授等园林专家设计,融自然景观和吴地数千年历史文化为一体,建独具乡土民俗的吴文化公园。经10多年建设,已建成吴地人文馆、稻丰圩、堰里农舍、水鲜村、蚕桑巷、吴地船桥史馆、交通馆、金融馆、教育馆、佛教文化馆、甲子厅、三百六十行展馆、江南风情苑、福寿山庄、财神阁、仙侣院等,山上灵龟峰上点缀了犀牛台、玉蟹洞、仙人礼拜台、降福泉等。

孕吴门牌坊,高13.5米、宽25米,由苏步青、启功题书“吴文化公园”和“孕吴门”额。为江南石匠大师王兰香率众弟子,荟萃了吴地古建筑艺术所建,堪称“江南第一坊”。吴地开发史馆,展示史前荆蛮先民和吴泰伯开发江南的业绩。名人厅,塑立自古以来无锡历史上的顾恺之、倪瓒、李绅、李纲、顾宪成等51位名人,供人景仰。百业厅和“三百六十行”,可见无锡米市、布码头、冶炼、作坊生产、商业经营的兴衰,展示各行各业的众生相。稻丰圩、米俗馆、蚕桑巷,则展示出各个时期的农业情况,反映渔米之乡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真实原貌。福寿山庄,展现吴地已往婚丧喜庆的民风民俗民仪。

公园内还有始建于三国年间现重建的崇庆庵,设前殿、配殿、诵经堂。据传三国时吴大帝孙权母曾诵经于此而得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6088.html

更多阅读

中华文化与鞑靼文化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与鞑靼文化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内有无穷宝藏,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吸取文化给养。中华文化之光,像繁星一样充满天地。如中华文化中的孔子,充满人性和哲理,为万世道德典范;老子,指出天人合一

风水地理:《风水文化与地理学校课程方案》(上

厦门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风水文化与地理》目录1《风水文化与地理》学校课程方案 课程说明2课程计划&

专题一高密地名文化与政区沿革 地名历史沿革怎么写

专题一高密地名文化与政区沿革“高密”地名渊源高密历史悠久,古称夷维、夷安。战国,始有高密之名。公元前73年(西汉宣帝本始元年)县改为高密国,南北朝时期改国为郡,唐时改郡为州。以后县、国、郡、州虽因朝制不断更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对成长环境、能力、经验的归纳与整合,是企业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和让这种能力延续发展的能力,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理论的人性的反映。企业战略就是企业在对环境、对目标及对优势的假

精品 《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 哈利波特新书发售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1、哈利是学什么专业的?霍格沃茨是所魔法学校,当然是学“魔法”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魔法”到底是什么呢?众所周知,霍格沃茨包括四大学院,哈利三人组所在的学院叫做“格莱

声明:《无锡吴文化游览景点 吴文化与无锡》为网友拖沓囍天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