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钱钟书《围城》之方鸿渐形象 围城方鸿渐主要经历

评钱钟书《围城》之方鸿渐形象

内容摘要:

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他无用以至无能,怯懦、迷惘,面对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缺乏理性和对抗精神,他的行动无力,甚至龟缩在虚无的精神内壳里不行动,致使他的人生“围城”成为“围城”人生。他的婚姻、事业、教育围城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也有人类最基本的善良、正直可爱一面,使他在失败苦闷后得以心灵的重生,他的悲剧又具有现实意义,警示、告诫人们善待婚姻围城,激励当代青年努力学习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方鸿渐、形象

《围城》是一部人生悲剧作品,作者描写了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些知识分子,从热闹的大都市到“战乱还休”的闭塞之所“三闾大学”;从外国留学的经历到国内游荡的描写,几尽讽喻。特别是通过主人公人生“围城”的描写,揭示了人类可怕的“围城”人生,即:“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的典型社会心理。从而达到作者在其序中所说:“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可见钱钟书先生对方鸿渐亦爱亦恨,爱之为“人类”的同一性,即所谓的“没忘记他是人类”,恨之若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即人之动物畜之本性,揭示了作者悲剧人生和性格特点。

一、无用无能的方鸿渐形象

杨绛女士对主人公方鸿渐的评价是“兴趣很广,毫无心得”。①

作品中对他无用是这样描写的:赵辛楣、方鸿渐等结伴同往三闾大学,经过坎坷风雨终于马上要到时,方鸿渐问赵辛楣“……你经过这次旅行对我的感想怎么样?觉得我讨厌不讨厌?”“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以至于方鸿渐“闷闷不乐,不懂为什么说话坦白算是美德。”            

作者眼中无用的方鸿渐:“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到欧洲留学“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以致于不能得到文凭,在父亲与岳父的逼迫下,“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遂买假文凭。

又如:方鸿渐留洋归来,“衣锦还乡”惊动了家乡那个小县城,报上先是大肆渲染,以之为“贵”,继而受邀到省立中学演讲,作关于“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的报告,方鸿渐忙乱之中穿错了衣服,忘带了讲稿,“事到如今,只有大胆老脸胡扯一阵。”便说:“海通几百年,只有两件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鸦片引发了许多文学作品,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到灵感。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方鸿渐这一宏论,使他不学无术,满口荒唐,无用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不到天明,好多人知道方家留洋回来的儿子公开提倡抽烟狎妓。”所以各家女儿相妨年纪的唯恐躲之不及。

那么作者塑造方鸿渐之无用形象有什么意义呢?

1.批评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尤其是名不副实的留学生,他们要么不学无术、不通事务、无能懦弱;要么冷若冰霜、孤芳自赏、无所事事;要么不顾廉耻、惟利是图;要么道貌岸然、男盗女娼。批判了国难当头的知识分子不能救国救民,救国图存,而且连自己的心灵尚不能拯救,达到了作者想要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目的。

2.无用的方鸿渐形象似有多余人的意思,但实属影射政府的无能,官场的腐败。

贾宝玉是因“无才补天”而自感多余,方鸿渐在人生的围城中备受排斥,陷于一无立足之地,而感多余,但我认为作者善于借方鸿渐的所为来讽刺影射国民政府的软弱不抗日、不抵抗的政策。如:方鸿渐、赵辛楣初次见面,赵辛楣以方鸿渐为情敌而“大打出手”,而方鸿渐偏像这几天报上战事消息所说的,“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这句话是国民党报纸为自己在日寇进攻面前狼狈逃窜所挂的遮羞布,在这儿被作者通过方鸿渐给展示出来,拉掉了“遮羞布”,展现了不抵抗的肮脏嘴脸,巧妙地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又如:方鸿渐到苏小姐家作客,正好与沈太太挨着,因为沈太太身上有一股“愠羝”的味道,作者用一句“鸿渐想政府可以迁都,自己倒不能换座位”时评当局,几尽讽刺,把国民政府贪生怕死逃跑不抵抗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方鸿渐被逼无奈,从爱尔兰人手中买到廉价的假文凭后,回信反劝这个骗子改邪归正,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了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书中写到:“这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用喜剧的语言发出悲剧的慨叹,讽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贫穷落后,政府无能以至于没有外交上的胜利,以方鸿渐形象来表明作者的担心和忧虑,嬉笑怒骂了政府的软弱不抵抗。

3.痛斥西方文明对于中国文明的侵蚀,表达了作者对于中国文化可能褪变的担忧。

方鸿渐在省立中学的演讲,发出“鸦片、梅毒”的“高论”。一方面说明方鸿渐虚伪不学无术,无用以至无能,妄自菲薄却还沾沾自喜;一方面说明西方流毒对于中国文明的毒害,不仅是肉体,以至于心灵、文化、文明的侵蚀。任何一个民族的灭亡都以文明灭亡为标志,最大的可悲就在于被异己民族所同化,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国破家亡,民族文明消亡的困境。这一描写从侧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影射了留洋归国博士不知救亡图存的事实,更展现了作者对于中华文明可能消亡的担心和忧惧。

二、围城内外的方鸿渐形象

小说名《围城》来源于欧洲成语,这也是小说的主题所在。其中充满了象征意义和人生哲理。

小说中有一段对话这样写道:

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用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段话与作者给主人公方鸿渐设计一个早亡的妻子周淑英一样,为方鸿渐的“婚姻”埋下伏笔,暗示了婚姻的不幸与进进出出的烦恼,表明方鸿渐的婚姻是场犹豫不定的追寻游戏。在归国旅船上,不抵鲍小姐的追求和引诱,与之“勾搭”一处。在苏小姐、方鸿渐、唐晓芙的错位爱情追逐中,由于方鸿渐迷恋唐晓芙而疏远苏文纨,苏文纨便设计作梗,致使方、唐因误会而决裂。后来,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结识了孙柔嘉,方鸿渐以为孙柔嘉只是个女孩子,事事都要请教自己,待到订婚才发觉她精明,工于心计,在羞涩缄默的外表下有着“专横的意志和多疑善妒的敏感”,“不但很有主见,而且主见很牢固。”所以方鸿渐的感觉是“仿佛有了女主人。”但已深陷“围城”之中,婚后的生活是无休止的争吵。在《围城》这部作品中有5个女性形象与主人公方鸿渐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情纠葛,正是这些亦爱亦不爱、亦真爱亦假爱的爱情,催生了方鸿渐的围城悲剧,也是本篇小说《围城》的主旨所在,即:“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的破灭由此可见,本来追求婚姻幸福,追求事业成功,追求一切美好的理想是人之本性,然而主人公方鸿渐追求的理想却成了主观幻想的虚妄幻像,结果是浪漫情感处处碰壁,以至于在篇尾又冲出围城。

“围城”不仅象征了方鸿渐等人在爱情,婚姻事业,生活方面的追求、挣扎、幻灭、绝望,同时象征了社会“围城”,即是旧中国人们难以摆脱的外在束缚和精神枷锁。

值得一提的是方鸿渐对唐晓芙的真挚感情,是全书中唯一可称真正爱情的情节。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像杨绛女士所说的那样“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②这样围城所能表明的深刻意义将更加明白。

方鸿渐的婚姻可看作“围城”,他的人生万事都可看作“围城”。方鸿渐的人生之路可谓每况愈下,走了一条不断失败、失落、幻灭的道路。方鸿渐“挂名”丈人周经理为其出资留学,“四年中倒换了三所大学……生活尤其懒散。”被迫买一假文凭,以为“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这是他教育“围城”的失败。

三闾大学可看作他事业“围城”。三闾大学一片乌烟瘴气,教师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拉帮结派,互相倾轧,不乏善良正直的方鸿渐缺乏“社会经验”,立即掉入“围城”之中,在现实面前,他懦弱没有反抗能力被排挤解聘;高松年校长经验老到、出尔反尔,欺负鸿渐没有“学位”,降为副教授;历史系韩主任为了让他的“美国”老婆出来教英语,收买学生散布谣言,挑拨离间;方鸿渐未能答应汪太太的保媒,而失信于汪处厚和外文系主任刘东方,结果是方鸿渐无立足之地,败下阵来,出现被解聘的状况。这是方鸿渐事业“围城”的失败和理想的幻灭。

所以方鸿渐的人生“围城”全部以失败而告终。他疏离于社会,失去了一切支柱,精神萎缩到空无所有的赤裸状态,甚至连人的感觉也没有,只剩下动物般的本能反应“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三、人格病态的方鸿渐形象

以上分析围城内外方鸿渐,知道方鸿渐上大学、留学欧洲,全部是“兴趣颇广,心得全无”,致使买假文凭草草结束教育的“围城”;由于苏小姐作梗,而未能进入真正的爱情“围城”,与孙小姐匆忙结合又深陷婚姻“围城”,不敌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三闾”争斗而败回上海,结束了事业的“围城”。由此可见,方鸿渐的人生旅途,不是快乐的历程,而是痛苦的历险,收获的不是成功,接受的却是失败;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人生价值的破灭和失落;不是英勇和力量的焕发,而是怯懦和无能的证明。作者并未赋予方鸿渐崇高的人生追求,只是具体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最起码的人生内容。然而由于方鸿渐的病态人格特点而导致他的失败。

病态人格一:面对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缺乏理性和对抗的力量,所以常常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惘和盲动。

他心地善良,具有较高的聪明才智,惟独缺少对人生来说最根本重要的东西。当他面对苏文纨的示爱时“没有快刀斩乱丝的勇气”,而是“回脸吻她”。当然“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但已“渐渐明白自己是个西洋人所谓‘道义上的懦夫’”。他和唐晓芙决绝后,为了摆脱痛苦贸然应聘去三闾大学,但又后悔。“方鸿渐虽然不至于怕教书象怕死,可是觉得这次教书是坏运气的一部分,连日无精打采,对于远行有说不出的畏缩,能延宕一天是一天。但船公司真的宽限两天他又恨这事拖着不痛快,倒不如早走干脆。”他刚出国时一腔热血,充满“师以夷技以制夷”的豪迈,然而留学欧洲换了三所大学,“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此时的他充满了迷惘,不知以报效祖国为己任。

他的怯懦性格在作品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如:方鸿渐初到苏小姐家,与赵辛楣斗嘴,书中描写到“她(指苏小姐)喜欢赵方二人斗法比武抢自己,但是她担心交战得太猛烈,顷刻就分胜负,二人只剩一人,自己身边就不热闹了。她更担心败走的偏是方鸿渐,她要借赵辛楣来激发方鸿渐的勇气。”但方鸿渐太懦弱而不战自溃。既便是来自妻子孙柔嘉的痛斥和打击也无法激起他的勇气。

“柔嘉不愿意姑母来把事闹大,但瞧丈夫这样退却,鄙薄得不复伤心,嘶声说,‘你是个Coward! Coward ! Coward ! (懦夫)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Coward!’每个字象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胆气来,她还嫌不够狠,顺手抓起桌子上一个象牙梳子尽力扔他。鸿渐正回头要回答躲闪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颧打个着,迸到地板上,折为两段。柔嘉只听他‘啊哟’叫痛,瞧梳子打处立刻血隐隐地红肿,倒自悔过分,又怕起来,准备他还手。李妈忙在两人间拦住。方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泪渍的脸象死灰,两眼全红,鼻孔弇开,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上楼,不计较了,只说:‘你狠,啊!你闹得你家里人知道不够,还要闹得邻居全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还要做人,倒要面子的。我走了------’。”他的走也充满戏剧性,唯恐丢了面子,不敢愤懑地摔门而去,走近门大声说:“我出去了。”慢慢地转门钮,让门外偷听的人得讯走开然后出去。愤怒的顾及面子实是怯懦的表现。孙柔嘉面对丈夫的这种怯懦根性,痛斥继而痛打,想激起他直面人生的勇气,可方鸿渐懦弱的令她失望。

他的优点是坦率、有自知之明,真实而且可爱。如他对赵辛楣说“我佩服你的精神,我不如你,你对结婚和做事,一切都比我有信念。我还记得那一次是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句话并非谦虚自抑之词,而是坦承自己的迷惘,诚恳的自我剖析,但他就是缺乏改变自我的勇气和力量。这样一个怯懦的人在那个残酷的世界当然不至于做恶,但也不会有劝善惩恶的本领,甚至于反而把自己搞到无立身之地。对社会和别人而言,他是多余的无用的人,既与世无争又于事无补。但他是真实的、可爱的,当他应聘到三闾大学任教时,并未像历史系主任韩学愈那样自称是克莱登大学毕业,在自己的履历中没有填上“博士”头衔,而被降为“副教授”。相对于韩学愈的假“博士”及他明明是白俄的夫人偏说是美国人,要高尚真实可爱的多了。

方鸿渐性格特点二:思想大于行动,即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俗话说“说事容易做事难”,凡事行动要比思想难的多。方鸿渐同常人一样确信人有行动的必要,但他又认为人生整体是荒谬的,生存是毫无意义的,如“……这好像开无线电。你把针在面上转一圈,听见东一个电台半句京戏,西一个电台半句报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国歌啦,半句昆曲啦,鸡零狗碎,莫名其妙。”这样一来方鸿渐就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中,行动还是不行动就成了两难的选择。他发现自己可能生活在一个没有进步观念、没有理想信仰体系的社会中,于是他越想使自己行动起来,就越是发现人生荒谬和行动的无意义,所以他退回内心,为自己创造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进行没完没了的沉思和反省。沉思和反省的结果使自己不思振作,更加的怯懦和退缩,所以我认为主人翁方鸿渐身上有一种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如《围城》第二章介绍方鸿渐与张小姐相亲时,无意被张小姐当作“职业”,(小说中说“丈夫是女人的职业”),就用在张家打牌赢来的钱买了件獭绒西装外套。书中调侃式的写到:他记得《三国演义》里的名言:“妻子如衣服”,当然衣服也就等于妻子,他现在新添了皮外套,损失个把老婆才不放在心上呢?主人公总是能用这种精神把自己的空虚和愚笨掩盖起来,用精神胜利的方式掩盖行动上的低能。

他认为人生是荒谬的,所以一切行动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为自己找到了许多不进取的理由和自我开脱的逻辑上的歪理,如:自己不学无术,买假文凭,为了虚伪的应付父亲和岳丈,也为了满足虚荣的欧洲之行便想到:“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士兵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又如他与唐晓芙的爱情,可以说是一段真正的爱情,但他想到是苏文纨从中作梗,肯定与唐晓芙之间有误会,却不敢行动去澄清事实,用行动挽救这段真正的爱情。

方鸿渐的人格病态,不是个性、品位、气质的问题,而是人生信念的失落,生存无意义心理的一种反映。正是对人生悲观绝望,方鸿渐的个人生活便缺少了目的,行动便变得没了意义,即使有所行动也抱着“不存奢望”和“最大决意来悲观”,准备接受失败。这样的人生态度只能招致失败,败得一塌糊涂,输得一无所有。正是由于认为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便索性盲目地对待生活,即他所谓的“碰碰运气”。方鸿渐这种碰运气的生活方式,使他盲目地到处漂泊,却“必然”在每一个地方都得到失败,压迫和束缚,于是本能的逃跑。如此反复,使他蒙受惨重的心理创伤,付出了心灵死亡的代价。所以他每“离开一个地方等于死一次,自知免不了一死,总希望人家表示愿意自己活下去”。

四、凤凰涅槃的方鸿渐形象

方鸿渐有着现代人的孤独感和失落感。方鸿渐第一次强烈地体会到人生的孤独感是在他和唐晓芙决绝之后,痛定思痛使他“浑然天地惨淡,至少自己的天地变了相。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关注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来,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人家的天地里,他进不去,而他的天地里,谁都可以进来--------”这种孤独到连个人孤独也难以保持的情感破纸而出,直沁心脾。

第五章中当赵辛楣对方鸿渐说,他参加苏文纨的婚礼时见到了唐晓芙,但因考虑到“她也许不愿意听见你的名字,所以我一句话没提到你”,这时方鸿渐心理的描写渗透了那种刻骨铭心的失落:“那最好!不要提起我,不要提起我。”鸿渐嘴里机械地说着,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譬如黑夜里的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离得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暌隔的渺茫。------我想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人生经验。这是一种人生失落感的体现,无尽的愁思,不尽的伤怀,使得方鸿渐多出了许多的反思和升华的可能。

“古来圣贤皆寂寞”,方鸿渐不敢说是“圣贤”,因为他并未在孤寂后名振寰宇,振作后有所建树。但是作者最后在文中说方鸿渐“有几个死掉的自己埋葬在记忆里,立碑志墓,偶一凭吊-----有几个自己,仿佛是路毙的,不去收拾,让它们烂掉化掉,给鸟兽吃掉――不过始终消灭不了,譬如向爱尔兰人买文凭的自己。”

孤寂,失落的方鸿渐被作者设计出自知之明的结尾,充分展现了他善良的人性本真,无疑于使方鸿渐人生悲剧得以涅槃,从而也起到了警示、告诫的作用。钱钟书先生是爱方鸿渐的,所以杨绛女士说:“钱钟书可以说:‘方鸿渐,就是我’。”③所以作者为方鸿渐“立碑志墓”,希望他能重生。方鸿渐是怯懦和缺乏社会对抗能力的,但他又是真实可爱的。他不乏人生善良和正直,对于买假文凭他多的是忏悔和不安,对于历史系韩主任的陷害,他予以迎头痛击,对于高松年的刁难,他愤然辞职离去,这些无一不说明方鸿渐是真实的,是可爱的,而他最后的心灵升华又将给读者、给所有人的人生以注脚,使得悲剧以“悲”的力量告诫人们善待生命,善待人生的“围城”。

五、方鸿渐典型形象的现代意义

1、警示、告诫人们慎待婚姻围城

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们的婚恋观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过去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变成“不求终生相伴,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荒地老,只图一时之快”。结而离,离而结的婚姻亲状况比比皆是。一则报道称深圳一女士在3年内与2个男士6结婚次。有关机构对深圳1984年与2006年的离婚现象调查之后得出的离婚比为:1:4.17。可见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婚育观念的巨大转变这固然是人性解放、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是人们婚恋观畸形的体现。所以我认为方鸿渐的围城悲剧对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意义,他可以警示、告诫人们慎待婚姻,认真选择自己的终生伴侣,不可重蹈婚姻围城的悲剧。

2、激励当代青年努力学习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1979年尼克松访华之后说:中国的崛起将给美国带来难以置信的机遇。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拉动的幅度首度超过美国“这是自1930年以来美国第一次被超过”,中国这条巨龙在不断和平崛起中。而当代的青年人更应该艰苦创业、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崛起而奋斗。

《围城》中方鸿渐等一批留学生,怯懦、迷惘、麻木。在我国水深火热、多灾多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不知努力学习救国救民、救亡图存,正好可作为当代青年的反面教材。我们在批驳他们虚伪、麻木的同时,给予当代青年以鼓舞的力量,让他们以之为鉴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而奉献力量。

任何一部悲剧作品,作者都会在最后设计出使读者撕心裂肺的情节,使人有种“欲说还休”的苦闷与无奈。“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方鸿渐家的老钟时间不准,走的慢),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方鸿渐的悲剧是他性格的悲剧,同时是时代的悲剧,他无用而进进出出于人生的“围城”,社会、国家又何尝不是这一围城的牺牲品呢?但社会、国家必然也要涅槃,也会重生。这正是所希望的。

注释:

①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第345页

②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第343页

③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第341页

主要参考资料:

[1、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345页] 

[2、刘增杰·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213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6113.html

更多阅读

钱钟书及其《管锥编》——值得仰视,也很亲切 管锥编 mobi

慈心原创 版权所有近来,钱钟书的《管锥编》因为一个不正经的理由而“被”火热起来,一如之前陈寅恪的火热。虽然现在有很多人是陈寅恪忠实的粉丝,但他们除了整天絮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又有几个人读过陈寅恪的原著呢?老实说,

读书笔记:《钱钟书文集》

钱钟书:序言:考古学提倡发掘坟墓以后,好多古代死人的朽骨和遗物都暴露了;现代文学成为专科研究以后,好多未死的作家的将朽或已朽的作品都被发掘而暴露了。被发掘的喜悦使我们这些人忽视了被暴露的危险,不想到作品的埋没往往保全了作者的虚

钱钟书《围城》经典语录 围城 及其经典语录

钱钟书1.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2.他(方鸿渐)早订过婚,却没有恋爱训练3.(方鸿渐)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4.这一张文凭,仿佛有

钱钟书《猫 》 钱钟书猫在线阅读

猫“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颐谷这样譬释着,想把心上一团蓬勃的愤怒象梳理乱发似的平顺下去。诚然,主妇的面,到现在还没瞧见,反正那混帐猫儿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也无从打他。只算自己晦气,整整两个半天的工夫全白费了。李先

比我老的老头 念钱钟书先生 比我老的老头

——悼念钱钟书先生钟书先生活了八十八岁。他生于一九一○年,大我十四岁。我荣幸地和他一起在一九四七年的上海挨一本只办了一期、名叫《同路人》杂志的骂。骂得很凶,很要命,说我们两个人在文化上做的事对人民有害,迟早是末路一条……钟

声明:《评钱钟书《围城》之方鸿渐形象 围城方鸿渐主要经历》为网友苆縱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