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创新设计 论语十二章创新设计

《〈论语〉十则》创新设计

张国生

一.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教学,先要了解“学情”,否则会无的放矢。据我所知,教学《<论语>十则》这一课,我们面对的主要“学情”,不是这课对学生来说难懂和难学,而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兴趣是学习之母,没兴趣的问题不解决,不但这一课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到以后的文言文教学。所以我进行这课教学之前,先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叫做“培养兴趣,强化动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文言文,甚至对孔子和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乐之”的情绪。“乐之”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什么困难,什么吃苦费力都不在话,苦也会变成甘。

那么怎样让学生“乐之”?请看我的教学实录:

师 先提出一个问题: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哪部?

生 (抢答)《毛泽东选集》。

师 《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文革”中印了上亿套,现在我手中就有好几套。但它的影响才有几十年,而我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

生 《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

师 它们影响也确实很大,所以叫“四大名著”嘛!但是,四大名著的影响至今也才有几百年而已,仍然不能与我说的相比

生 ……(愤悱状态)

师 告诉你吧——是《论语》。注意,读“lún”语,不读lùn语。就是这部书——(图片或实物:古代版本的《论语》、 当代各种版本的《论语》)

生 哇!这么多!

师 这还不是全部,不可能找全啊。你知道《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吗?

生 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师 你怎么知道的?

生 课本44页,注解①。

师 你真聪明!你猜着今天学这一课了是不?不过,这个注解说得不准确——不仅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生 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师 对,但还不行,应说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不能带“之一”,甚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也不带“之一”。因为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

师 《论语》还有两个“最”:①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使用时间最长的课本——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②出成语最多的书——全文11750字,却出成语300多条,平均30多个字出一条。

生 哇!

师 下列成语就出自《论语》: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不耻下问 三思而行 文质彬彬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太多,略)

师 《论语》作者是谁呢?

生 孔子。

师 不对,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注意:可不是孔子,因为《论语》是孔子去世之后才由他的弟子、甚至是再传弟子辑录成书的。这时候,孔子已经不可能参加这部书的编辑了(笑)。

生 什么是再传弟子?……(另一生)就是弟子的弟子呗。

师 对。你们知道孔子是什么人吗?

生 知道,大教育家……(念课本注释)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师 你念的是注释②。不过这个注释也不太准确——“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前面,得加一个字——

生 “最”……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师 对。不过还不是最准确,还得删去俩字——

生 古代。

师 对——不仅是古代最伟大的,近代、现代、当代都算上,还有比孔子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吗?

生 没有……毛泽东……(反驳)毛泽东只是思想家,不是教育家……

师 况且毛泽东这个思想家的思想可是有严重错误哦,他那“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给中国带来一场浩劫啊!孔子作为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内,是中国的正统思想;作为教育家,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他创造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原则,现在仍在使用。他是中国所有读书人——包括你、我——的祖师!要是在过去,上学第一件事,是要给孔子磕头的。

生 哇!……咱们也磕头吧……

师 磕头倒不必了,你心里尊崇他,好好学习他的思想就可以了。

(图: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典籍整理编订家,相传《诗经》《尚书》《春秋》等“六经”是他整理编定的。

师 下面咱们看一段视频:《孔子》。(视频)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曲阜东南的尼山……

师 下面再看一些图片:这是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这是其中供奉的孔子塑像……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曲阜孔府大门——孔府和孔庙、孔林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子墓,碑文写的是什么?大成至圣文宣王孔仲尼之墓……这是张老师于2005年10月12-13日第三次到曲阜拜访孔子。

生 第三次!……你去了三次?

师 是啊,三次——就是为了给你们上好这一课,也为了做好这个课件,专去拍片子。我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拍万张片啊!

《〈论语〉十则》创新设计 论语十二章创新设计

生 哇!

师 这是北京的孔庙,以及大成殿。注意匾额写的是什么?

生 万世师表。

师 对,万世师表!

师 这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清华大学的孔子塑像;这是中国最好的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孔子塑像。其实不仅北京有孔庙,全国各地都有……

生 邢台没有……(另一生)有!现在的市政府就是原来的孔庙……

师是,可惜被当作“四旧”拆了!

生唉!……

师 这是韩国的孔庙——韩国都有孔庙说明什么?

生 说明孔子影响大……影响超越了国界。

师 对。这是日本的孔庙,这是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知道不,大和民族是由儒家思想哺育出来的……这是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新加坡一直大力推行“儒教治国”……这是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享誉世界的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盂德斯鸠等都从儒家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生哇!(每介绍一项,就会有一声“哇!”下同)

师 再给你提供消息三则:①1998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发表《巴黎宣言》:“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②2004年9月26日,在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③截止到2007年4月,全世界已经建立140多所“孔子学院”——这是法国孔子学院……其实,你们也了解一些关于孔子的信息,是不是?

生 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很火哟!

生它的书也卖得很火……

生《论语》也卖得很火……

生现在出现了“论语热”……

师 好,下面咱们就学习很“热”的《论语》的“十则”,请打开书……

自评:这个“导入”虽然长了一些,可能要占去半堂课时间,但是,用半堂课时间培养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对孔子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划算!

二. 首章创意

1. 交代意义

“学而时习之”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论语》的编著者把它放在《论语》开篇第一句,决非偶然。对此,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习斋言行录》卷下)“宗”在这里是“本”、“根本”之义。“道尽学宗”即是说,“学而时习之”是求学之根本、教学之根本、研究学问之根本。学习效果不佳,考试成绩不佳,甚至将来研究学问成就不佳,往往是因为没有“学而时习之”。

2.补充注释

这一章有几个关键词语,过去的课本和教参注释不够准确,如今的许多教辅书籍仍然因袭错误说法,谬说广布,甚至某些“学者”的研究也失之肤浅和谬误,误人子弟。现提示如下:

《说文》释“习”(習)为“数飞也,从羽,白声”(如图)。也就是小鸟练翅学飞。而颜元认为“习”字有三重意义:一是“习学”:“重习其所学,如鸟数飞以演翅。”(《四书正误》)二是“习行”,即有实习、实行、实践的意思。他说:“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时依旧是所习者出。”(《存学编》)还指出:“孔子之书,名为《论语》矣,试观门人所记,却句句是行。”(《习斋言行录》卷下)为此,他把自己的书房改名为“习斋”。三是“习动”,即含有劳动教育的意义。对此杨伯峻先生也有相似见解,他说在古书中,“习”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一“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①]

这些理解,我们不一定告诉学生,以避免教学内容过于艰深,但是作为老师,却不应不知道,而且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将这一点用于优秀学生的“探究学习”,也是必要的。

“朋”不是一般的朋友,古代多种注本都释“同门曰朋”,即同一老师的弟子。《论语正义》引《史记·孔子世家》言:“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弟子‘至自远方’即‘有朋自远方来’也。朋友即指弟子。”杨伯峻将其译为“志同道合的人”。

这个词最为关键。人教课标版课本没有注释这个字。许多教辅资料都释“知”为“了解”,这是不对的。如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以理解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就是君子的话,那么“君子”的门槛岂不太低?这种理解,关键错在“知”字。《论语正义》这样解释:“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已学有成举用之也。”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两点:第一,“人不知”的“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君卿大夫”,即当权者。第二,“知”也不仅是一般的“了解”和“知道”,而是还要“举用”,含有赏识、重用的意思。它和“知心”“知己”“相知”“知遇之恩”的“知”同义。《论语•宪问》的“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也可证此义。下面这首汉乐府民歌,也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做“知”: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3.三境界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表面看,三句话各自独立,没什么联系。其实,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决不会说话没有内在逻辑;《论语》的编著者中有子思这样的大师级学者,他们也决不会把互不联系的三句话随便地放在一起。仔细研究后就会发现,这三句话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治学的“三个境界”(参见拙作《孔子治学的三个境界》,《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7期):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社会实践。这是治学的基础。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第一境界就是这种“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浅境界;提升的方法,就是同“友”“朋”讲谈、研讨和论辩,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第三境界,是学问有相当造诣之后,却也没有受到“君卿大夫”即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评不了先进,升不上职称,当不了官,发不了财……然而,也不生气,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象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才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君子”的境界。

明白了以上三点,这一章理解才能透彻,教学设计才会出彩。

.“省”字溯源

本课有两个“省”字:第2则“吾日三省吾身”和第6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都是“反省”“省察”之义。但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学生,它们的意思是“反省”“省察”,恐怕失之抽象,而且印象也不深,没吸引力,纯属没有道理的机械记忆。笔者建议运用“小学”知识这样解释:

“省”在甲骨文、金文都写作一个箭头加上一只眼睛,表示有物看入眼中(如图)[②]:

甲骨文

金文 大盂鼎

省”发展到小篆,在箭头和眼睛之间加了一条眼眉,但本义仍然是“看”(如图)[③]。“省亲”“省视”即用此义。

唐 李阳冰 千字文

赵孟頫 六体千字文

“看”的意思引申为查看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意思就是“反省”“省察”,如:“发人深省”“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样解释,字词知识就有了理,有了趣,而且直观形象,印象深刻。

.“罔”、“殆”的争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历来争议较大。尤其是“罔”、“殆”二字。旧课本注为“迷惑而无所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此说不确。对此杨伯峻先生曾指出:旧注有以“罔然无所得”释“罔”,以“精神疲殆”释“殆”的,似乎难以圆通。[④] 他认为“罔”是“诬罔”的意思,译作“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受骗”。“殆”有两个意思:①疑惑;②危险。两个意义都讲得过去。他又说:古人常以“罔”“殆”对文,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云: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己,无小人殆。[⑤] 朱熹《论语集注》也取“危险”义,注为“危而不安”。人教社新课标课本也取此义,注为“有害”。因此此句最好译为:

①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②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还可以设计两个问题;

1.举例说明“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可从以下角度考虑:①不努力学习,却想通过作弊……②冥思苦想怎样发财,却不学习知识、不学习法律……

2 .“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

答案:更反对“思而不学”。因为“学而不思”只是无所得,而“思而不学”还有危险。

五.背诵创意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不是翻译,而是背诵。背诵,包括“理解性背诵”和“运用性背诵”。下面的“理解性背诵”有点创意:

港台明星苏有朋、任贤齐的名字出自何处?

答案:分别出自《论语》下列两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们的老爸,一定熟读《论语》哟!

这是利用学生的“追星”心理因势利导,导到文言文的学习上来。

.网络课堂

“网络大课堂”是我经常使用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吸引力,还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我这样设计引导:以上学习内容,只是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布置的任务,只是进行了本课学习的一半,只是一种“被动学习;而另一半是你向老师和同学们提出问题,大家自由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注意:这是更重要的一半哦!这样做,才是“主动学习”,才是“学习的主人”……这个讨论还可以在网上进行,请你登录“人教论坛/中学语文教育论坛”,参加这一课的讨论,网址:http://bbs.pep.com.cn/forum-40-1.html张老师是那里的版主,并且已经开了关于《<论语>十则》的帖子。在这里,全国各地的学生、老师都能欣赏到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真是“网络大课堂“啊……

还可以“网上拜访孔子”——点击进入:①“中国孔子”网站;②孔子博物院;③论语;④孔子箴言名句……想磕头的同学还可以在这里给孔子磕头、祭酒、上香、献歌……

还可以有课外活动,例如观看电视片《孔子》(选自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节目)等。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90年12月第二版。第1页。

[②]转引自清华大学光盘国家研究中心《篆书大典》。

[③]出处同上。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90年12月第二版。第18页。

[⑤]同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6484.html

更多阅读

《舒克和贝塔历险记》导读设计 舒克和贝塔历险记书

《舒克和贝塔历险记》导读设计二年级“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多进行课外阅读,能进一步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通过课外阅读,能进一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

《论语》十则为何变成十二章? 论语十则ppt

《论语》十则为何变成十二章?文■周磊人教版语文新教材将原来的《论语》十则,更换为新版本的《论语》十二章,仔细比对,发现替换了五则,增加了两则,下面是两次课文的对比:《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侧向滑步推铅球》教学设计 背向滑步铅球教学视频

《侧向滑步推铅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侧向滑步推铅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腰腹部力量及身体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提高投掷能力,并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张文波一、导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局面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声明:《《〈论语〉十则》创新设计 论语十二章创新设计》为网友晚街听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