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研究
l摘要:
身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我们最关心的是毕业后能否找到理想工作,能否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有利的发挥。能否实现自己回报社会的愿望。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今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正在呈现出显性化发展趋势。“同分统配”向“自主择业”的转变使大学生失去了政策的保障。就业压力变大,就业状况不甚良好。指导大学生就业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对大学生择业观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大学生择业提出一些建议。
l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观调查
l研究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我们采用了走访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本院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一共发放80份调查表,收回77份。份四组四个年级进行走访。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择业理想目标、择业心理动机、择业认知状况、择业心理趋向和择业观五个因素。
l 调查统计:
一、大一新生对择业观的看法:
走访了大一的4-5个寝室。在访问中发现有80%的大一新生还未作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专业认识还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部分的大一的新生还沉浸在入学的兴奋,新奇之中。
1、就业态度大一新生对就业还没有系统的认识,有的甚至还没考虑过。他们觉得大一才刚来,当然应该好好玩玩,到处看看。到玩腻了,放松够了,我们再全身心得投入到学习中去。
2、就业方式他们有了初步的想法认为现在工作这么难找,不一定以后出去就能找到对口的专业,先学着。
3、就业要求没有特别的要求觉得今后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那是最好的,如果不能,找其他的也未尝不可。
二、 大二同学对择业观的看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二学生已经没有了刚进入大学时的那种新鲜感和好奇感。此时的大二学生,已经涉及到了与毕业后就业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他们面对的更是一种职业,或是一种社会性的工作。通过最近学生的调查显示,大二学生在对待就业态度、就业方式、就业要求等方面参差不齐,各不相同。
1、就业态度就业态度作为就业观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直接关系到大二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学习内容,以及以后的努力方向。在当今,大二学生对就业态度主要有三种类型:消极悲观型、顺其自然型和积极主动型。
2、就业方式就业方式是就业观的灵魂。就业方式就是指大二学生选择职业的途径、方法和过程,有自主创业型、被动择业型和直接就业型三种。
3、就业要求就业要求是大二选择就业的基本条件。可以说,就业要求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二学生选择就业的职位,也间接的关系就业的质量。通过对当今社会上各种职业绩效工资待遇的分析,我们综述出三种类型的大二学生就业要求,分别是金领、白领和小资。
三、大三同学对择业观的看法:
大三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使得学生更加成熟地思考自己的专业定位和就业目标。真正开始把就业问题上升到生活的高度还是在大三下学期,这时大学生活已过大半,多数学生都会对未来做出选择,考研或工作,在二者之中做取舍。
1、就业态度对于就业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许多同学都在努力为自己的专业奋斗,为大四做好的提前的准备。
2、就业方式 更多的同学考虑到了考研、考公务员。
3、就业要求 希望找到对口的工作,满意的城市,最好是有稳定的工作。
四、 大四同学对择业观的看法:
大四的时候部分学生提前做好了工作准备就会很顺利地找到工作,顺利地适应社会,开始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有的学生恰恰相反,排斥工作,心理上无法独立面对社会。
1、 就业态度很积极主动的去应聘工作,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会去尝试的。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2、 就业方式逐渐多样化起来,自主创业、考研、做职员等,一切能锻炼自己的机会他们都不会轻易放弃的。
3、 就业要求大部份同学已经不在像以前的要求严格,为找到一个职位他们会特意的适应社会的种种。当然同学们还是期望能找到稳定的职位。
通过调查我们得出的结论:大学生对就业的态度每个时期哥有差异,对于现在面临严峻的社会形势,大学生的压力也有不一样的显现。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
l调查结果分析:
1.职业意识的形成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是否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回答“没有”占总数的68%;回答“有”占总数的32%。而在实际的择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只考虑工作与专业对不对口,而不考虑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要从事的工作是否适合自己;不分企业不分岗位,盲目投递求职简历;在求职简历的求职意向一栏,写着技术、销售、部门经理等职位,而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以上种种做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很全面并站在一个长远角度来考虑自身的就业问题。如果大学生在找工作之前没有经过详细分析就盲目地选择,那么将来很可能因为能力不够、不适合岗位等诸多因素又要面对重新选择的困境。
2.劳资期望
薪水仍是决定选择何种工作的因素之一。调查中75%的同学对个人月薪估计值为1000-3000元,15%为3000—4000元以上,仅有5%估计为1000元以下。而在实际求职中,大学毕业生的月薪通常不高于1000元。由此可见部分毕业生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对月薪期望值还比较高,不能很好地根据社会现状和自身条件来理性定位。
3.对工作地区的选择
在择业中工作地区是学生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大学生考虑的因素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也有文化。教育条件的;既要考虑交通。生活条件,也要考虑工资福利等待遇;既考虑个人问题,也要顾及家庭的实际情况。因此,大学生对工作地区的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调查结果显示,53%的大学生希望在大城市工作,31%学生希望就职于外企或驻外机构,12%的学生希望到沿海城市工作,仅有少数人选择中小城市。这一结果说明: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老少边穷地区,几乎无人问津,即使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也不愿意回去。
4.学生的求职方向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63%选择报考研究生,31%的要去三资或民营企业就职,27%的学生愿到机关工作当公务员,12%的选择了大型国有企业,极少数选择从事科学研究。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不够了解,另一方面也突出反映了大学生对目前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形势和对社会经济发展主体的大趋势没有清晰的认识。需要广大大学生放平心态,积极到城乡基层单位就业。
5.工作价值观
在调查中选择“为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所占比例最高,占37%;“为生计的需要”,“提高社会地位”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分别占23%,20%和16%,而“为社会做贡献”所占比例最低。而事实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密不可分的。只有把社会需要放在优先位置,以事业为重,个人服从国家需要,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工作岗位上去,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才能真正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l 解决方法:
一、正确理解就业政策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以国家的就业制度和政策为基础。
多年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的就业都是由政府统一包分配,这种等分配、靠政府、要岗位的“等、靠、要”的被动就业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上已经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1985年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制度也从计划经济的“统包统分”开始转向市场经济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20多年来,这种新的就业制度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但是,在人们的思想上,特别是在大学生的心理上,还有一些旧的就业制度的阴影,在艰巨的就业形势面前,不少大学生还存在着“等、靠、要”的就业思想,还躺在家里被动的等着政府来解决其就业问题。
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一切都要进入市场。大学生必须努力去认识市场,适应市场,树立市场观念。要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兼顾集体和个人利益,正确理解并执行国家就业政策,充分理解“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深刻含义。上大学已不再是职业的保证,而只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毕业生要彻底克服“等、靠、要”的就业思想,确立新的就业观念,主动进入就业市场,以自身的优势搏取自己满意的工作职位。
二、全面认清就业形势
社会所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是受国家经济社会状况制约的,学校和学生并不能改变这种岗位不足的状况。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为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20%左右;2006年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20%左右;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增幅仍为20%左右。从毕业生总量来看,数量在急剧增加。再加上大量的下岗人员、城镇待业人员、农村富余人员,使得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本科以上学历好于高职、高专,重点院校及热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作为将要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要全面认清就业形势,打好有准备的一仗。
三、塑造高尚的职业理想
大学生应当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走出个人的小天地。如果纯粹只从个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就非常容易进入死胡同。在这方面,马克思青年时代的职业理想很值得今天大学生好好学习。马克思1835年在特利尔中学毕业时写的一篇关于职业理想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就提出了一些对今天大学生择业仍有深刻启迪的看法。他在谈到职业选择时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马克思最初的高尚的职业理想,为他日后所从事的为解放全人类服务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由于对职业理想的坚定信念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一生对从事的事业义无反顾,坚定地实践青年时代对未来职业的构想。马克思的至理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
长期以来,在毕业生“统包统分”制度影响下,不少学生在就业方面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有的毕业生不敢通过竞争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及追求,消极等待“理想单位”相中自己;有的毕业生期盼国家、学校给自己分配一个好的工作岗位;有的则盲目从众,随波逐流。这些从众心理、依赖心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缺乏竞争意识的表现。
在新的就业制度下,大学生毕业后要增加一个人生经历——求职,要求大学毕业生要主动去选择职业。毕业生要有健康的就业心理和竞争意识,要正确认识社会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评价自身条件、素质和发展方向,主动适应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
五、彻底转变就业观念
大多数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收入、稳定、地点、前途,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是不切合实际的。有些大学生仍存在一步到位或者一心要捧“金饭碗”的就业误区。殊不知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先就业、后择业,能创业、就创业”才是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应对竞争的良策。毕业生在理解了国家就业制度,掌握了就业政策,认清了就业形势之后,就要在自己的思想上彻底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要降低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对工作地点要求较高,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老、少、边、穷地方就业。其实,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才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应转换为就业大众化,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实践证明,中小城市、乡镇基层单位、非国有企业已经成为接收毕业生的广阔渠道。毕业生要克服互相攀比心理和传统观念,努力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其次,要客观地评价自己。毕业生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切忌“好高骛远”。在择业时,只有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自我认知,充分估计自己的发展潜能,清晰预见未来发展方向,才能够正确地选择就业职业和就业地域。具体地说,富有冒险精神且能力较强者,创业成功的把握性较大;而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循规蹈矩的人更适合做研究工作以及一些较为安定、规律性较强的工作。
第三,要确立正确的就业思想。毕业生要解放思想,放下“骄子”身份,甩开“专业”束缚,抛弃“一次成功就业”的想法,确立“先就业、后择业”思想,先应聘一个岗位过渡一下,既可以了解社会,丰富和磨练自己,又可以减轻父母负担。在工作中寻求再就业机遇,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事制度的日趋完善,人才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多。所以,即使首次择业不能成功,还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的择业机会。要从自身职业发展的空间考虑,找到合理的职业定位。求职时不要一味地追求体面的职业;不要盲目地寻找报酬高的职业;不要片面地强调“专业对口”;不要不顾自身条件一味地往热门职业里钻;不要走不出地域圈子,只强调地理因素。
第四,要树立创业精神。当今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敢于向社会传统观念挑战。对于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中国最短缺的是“饭碗”。两三亿人无事可做,对国家而言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对个人而言是人生的莫大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仍然是一个缺乏“能人”的社会。因此,我们要鼓励那些有创新意识,有创业能力,有创造财富的能力,能够给别人工作,给别人开工资的人自主创业。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解洪志、华东理工大学的梁颖然、复旦大学的陈闻欣等一大批成功创业的学子们在自己找不到如意“饭碗”时,不但为自己造了“饭碗”,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为他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一点,我们还要向“以给别人打工挣工资为耻,以给自己当老板为荣”的温州人学习。大学毕业生要克服“向别人要饭碗”的旧观念,自己创业当老板。创业是一次冒险,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第五,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毕业生分布于各行各业,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是一种工具,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运用在大学得来的学习方法,进行相关专业的再学习和再培训是必须的。
l 结束语:
大学生的个人择业方向是动态的广义范畴,不是具体的、不变的;确定择业方向,并非确定具体的工作岗位,这一点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一个人有着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的性格气质,在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习,毕业后都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择业条件。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客观条件、具体情况,切合实际地确定择业方向,为自已的未来事业作一个科学的远景规划。选择和确定择业方向不应受到所学专业的条框约束,主要根据自身的综合条件,如心理性格特征、技能动手水平、社会交际能力、自身创业潜力等等。每一位刚跨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都要认真、细致、客观地做好这一就业前的关键选择。
择业方向不仅是动态的而且是多元化的。每位大学生在选择、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时,既要从求职角度也要从创业角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一个有事业心、有远大抱负的年轻大学生在制定择业方向时不应局限于一份专业对口、收入高薪、安稳舒适的工作,更应根据本身的创业潜力来制定将来的创业规划。真正发挥和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建设我国的小康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l 参考文献:
1胡桂英.择业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 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
3詹万生,刘庆龙.时代的脉博—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演变轨迹[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11·7
4吕世军.试论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的择业与择业观教育[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2
01 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地处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交汇处,因此被称为“北方威尼斯”。1463年,斯德哥尔摩被定为瑞典的都城并逐渐发展成为瑞典的第一大城市。02 马尔默是瑞典第三大城、海军基地交通枢纽。该城坐落在瑞典最南端。隔厄勒海峡同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相望。两城相距仅26公里。马尔默市区分为两部分。03 乌普拉萨瑞典东部城市。地处瑞典东部、斯德哥尔摩的正北方,濒临费利斯河和梅拉伦湖。城市四周有肥沃的田野、茂密的森林,景致优雅清新。04 哥德堡哥德堡是瑞典第一大港口和第二工业大城市。位于西海岸卡特加特海峡,与丹麦北端相望。哥德堡港口终年不冻,是瑞典和西欧通商的主要港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