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次别离」这部影片? 这部影片未分级

【朱博文的回答(68票)】:

这不是影评。

这部片子我不是在任何榜单上看到,也不是朋友推荐,或者上厕所的时候无聊发现。

而是凌晨一点多,在青岛,剧组宾馆,导演房间里,大家在讨论某一个情节想要什么样的画面感觉,导演拿出了他电脑里这部片子,开头的那场戏。法官主观视角固定机位,男主角和女主角坐在画面里看着镜头,开始对出国移民这回事儿进行争执,从而引发了各种旁枝末节的争吵。然后导演就点了暂停,说他想要这样的类似画面,大家散会吧。

回到自己房间,下载了片子,看完,凌晨快五点了,从那以后,纳德和西敏就住在了我心里。好吧,这说法真矫情。

看完片子,心里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自己:如果西敏不提出移民,那二人就不会争吵,不争吵就不会逼得纳德必须请保姆瑞茨来照顾父亲,瑞茨也不会流产,她老公也不会纠缠不放,女儿特梅的心里也不会留下阴影,二人更不会离婚。

看片子到激动时,我心里甚至在暗骂“妈的,这女的怎么那么倔,不出国就不行了,什么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冠冕堂皇!”

气过之后,又想,如果纳德同意移民那也不就什么事儿都没了吗?新生代重要,还是老年痴呆的父亲重要。

我认为,这不是题材的问题,而是感觉的事儿。

生活就是这样的,就跟北京二环路似的,总找不到出口,怎么开都是错,又只能往前走。

电影不是非得几个激励事件,然后主角成功解决了矛盾,不论喜悲,最后都有个结果。

《一次别离》,我个人认为它就没有给出结局,二人在法官门外等着特梅的选择,其实不用等,等来什么都是残忍。而或者换个编剧,多写一场戏,就写特梅的眼泪感动了父母,二人决定先搁置争议。

但那就不是生活了。

不是咱国家这题材不受欢迎,我认为这影片虽然好,但放在任何一个国家票房都很一般。因为它太残忍了,平平淡淡的残忍,狠到心里去的那股劲儿让人不禁打个寒颤,电影总是给人希望的,而这部片子,生拉硬拽才能拽出那么几个美好词汇来,太狠了,就跟生活似的。

还有我觉着《一次别离》给了我一种直觉,平时看电影猜结尾,命中几率有个六七成。这部电影,看了二十分钟就知道结尾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生活,我每天都在经历这样的惨剧,我还天天从微博和新闻还有iphone的各类推送信息上看到这样的惨剧,这根本不是故事电影,是叫我被逼着看下去的、有镜头感和导演手法还有戏剧节奏的、活生生的纪录片。

【波斯王子的回答(15票)】:

从所获的奖项上来讲,本片应该是伊朗电影史上最成功的作品,没有之一。从伊朗国内的Fajr电影节大包大揽,到柏林的金熊银熊大丰收(柏林对伊朗电影似乎比较青睐,从2006年帕纳西的《越位》到2008年Majid Majidi的《麻雀之歌》再到本片都受到关注),到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连中,本片在各大电影节和评选中获奖(包括提名奖)接近100项。伊朗电影终于跨上了最高的一级台阶,弥补了1998年Majid Majidi《小鞋子》惜败的遗憾。

《小鞋子》(原名《天堂的孩子》???? ??? ?????,Children of Heaven)可能是国内观众最早接触到的伊朗电影之一,充满天真童趣的简单故事和不加雕琢的朴实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中下阶层生活,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尽管经济条件较差、生活拮据,但仍乐观向上。Majid Majidi的早期作品多以孩子为主角,给观众留下了较深印象。加上从八十年代中后期起,阿巴斯等著名导演的几部儿童题材影片作为铺垫,伊朗电影儿童片很牛的印象可能早已深入人心。

当然,伊朗电影远不止儿童片出彩,家庭伦理片也是一大主流。《一次别离》的故事发生在中产之家,剧情矛盾冲突都反映出中产阶级不同于中下阶层的烦恼,这种烦恼并非源自经济条件,而是家庭伦理和心理层面。当男女主人都忙于事业无心顾家的时候,照顾老人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发生伤害究竟是扯谎还是承认,是否有悖宗教教义?如此的一连串问题摆在当事人面前。而围绕所谓“伤害事件”,中产阶层同中下阶层之间的矛盾也集中体现。

从导演Asghar Farhadi的从影经历来看,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中产阶级为主要对象的,讲究人物和剧情,往往由偶发的小事件引起一系列矛盾冲突。在他的前一部作品《关于艾丽》(?????? ???,About Elly)中亦是如此。导演的选角眼光独到,跟不少伊朗国内的一线女演员有过合作,本片女主角Leila Hatami从外形到气质都符合知性独立的新时期伊朗中产阶级女性(教英语的培训学校老师)的形象。而从女主角本身的从影经历来看,出演家庭伦理剧应该是她驾轻就熟的戏路。对照她在1996年的伦理剧《女人花》(????,Leila)中略显青涩的表演,在本片中的演绎堪称非常成熟。

其他角色方面:男主角Peyman Moadi从导演的上一部作品《关于艾丽》的配角升为主角,颇得导演信任,从表现来看中规中矩;不知是否出于私心,导演将自己年近20的女儿安排成了片中12、3岁的主角之一,表现还算可圈可点;配角里比较著名的是出演学校老师的Merila Zarei(她同样出演了导演的上一部作品)。这样一个阵容,多数是专业演员或者明星演员,与擅长使用非职业演员的阿巴斯、帕纳西等伊朗导演的风格迥异,可能也更适合表现中产阶级的故事。

片中除了家庭矛盾,另一个突出的恐怕是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矛盾。伊朗社会的构成和我国有点类似,革命后都市中产阶级兴起,占据一定的比例,他们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思想独立,有一份体面的职业和不错的收入,有房有车;而中下阶层的普通劳动人民也不在少数,其中不少常常为拮据的生活而苦恼,所受教育有限,虔诚笃信宗教,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等。就这样的社会构成来讲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各阶层之间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一点在每次大选时爆发地比较厉害(内贾德出身于中下阶层也被认为是该阶层的代言人,所以得到了广大劳动民众特别是农村地区民众的广泛支持)。在平时的生活中,矛盾的激发点就更多了——经济问题、道德问题、法律问题等等。剧中这几方面的问题都涉及到了,而伊朗同我国另一个类似的地方可能是人情社会,办事靠钱靠关系的现象如出一辙。所以社会的公平公正在不同阶层矛盾中面临着考验,再加上一层宗教的影响。所以本片最后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是在经济上解决法律和道德问题。在我看来,片名《一次别离》暗合故事的两条线,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分离,也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社会阶层间的疏离。

知乎用户的回答(68票):

这种片子对中国电影基本没有参考价值。

这已经不是电影技巧的问题了,而是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和信仰层面的差距了。没法弥补。

【Martin的回答(12票)】:

·

谢@罗登 邀。

曾经跟人海侃过剧作,结论是:这是一部伊朗版的家庭情节剧。

>>>>>>>>>>>>>>>>>>>>>>>>

【剧透警告!Spoiler Alert!】<<<<<<<<<<<<<<<<<<<<<<<<

主角是好莱坞家庭情节剧的人物设置——中产阶级。这点很重要,因为主角实际上是观众的眼睛。观众要在电影开场马上对主角产生认同,跟随主角经历故事。这部电影如果选择那个保姆,或者那个女儿当主角,能不能讲故事?能,而且有可能更精彩,但是,对不起,电影是大众文化,你的任务是展现典型情境下的典型性格,是调动最大多数观众的感情。就这么几个主要人物,谁是主角对伊朗观众都一样,但对国外观众来说,显然中产阶级更贴近。

开头也是一个情节剧式开端:两口子闹分居(离婚)。服装、摄影和演员的相貌已经告诉观众角色是什么,大段台词交代剧情,这种手法我不是很喜欢,但胜在便宜。老婆是女知识分子(不知道在伊朗有多少知识女性,但在别国电影里简直比比皆是),想要移民;而丈夫是个职员,不想移民,理由是老父生病在家。俩人深层次原因也不难猜到,妻子认同欧洲的价值观,而丈夫担心出国后自己工作不保。然后不善家政的丈夫(美国片里的典型形象)为了照顾老父就请了一个保姆,而这个保姆还在怀孕,但因为家里穷还是要出来挣钱(这个角色观众不太熟悉,但感觉是最具伊朗乡土味的角色,与妻子性别相同但有身份落差,与纳德性别不同而且经济地位悬殊,不起矛盾才叫怪咧)。好了,到此为止,整个开头设置的很熟练,不知编剧怎么形容,我管这叫『搭斜坡』,很方便就带观众滑向一个不太熟悉的世界,而且也有悬念——『到底会不会分』。提醒一句,悬念好坏要看观众是否关心,不管分还是没分,好悬念都起作用。烂悬念就是相反:抖了半天小机灵,观众一点都不关心,比如说TDKR里,玛丽昂歌迪亚那一刀。

接下来的发展就有意思了,保姆擅离职守,男主人发现丢了钱,推保姆下楼,保姆孩子流产。如果我们把这个情节当作是实际上故事的开端,那么开头段落设置的『悬念』就成了个麦高芬。(详见: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65461/answer/14908875)接着整部电影抛出了一个冲突:如果丈夫知道保姆怀孕,他就是谋杀。那么,他知道么?(如果观众够仔细,之前的镜头已经交代过他听到谈话) 他会不会承认他知道?,真正的『悬念』来了,他会不会被定罪?这里的冲突点在于:男人如果承认,他就会面临毁灭(没工作,没钱,老爹女儿妻子都不保,家破人亡);如果不承认,那他就是在撒谎,不管在任何文化背景下,撒谎都是『罪』,而且还是在宗教国家,为这种事情而撒谎。现实要求和道德要求开始角力,整个剧从这开始升温。观众也理解,文化上没有障碍。而丈夫也不负众望选择了撒谎——否则这戏怎么往下排啊?观众会同情——是啊,换成是我在那个位置,我还能怎么办呢?同时也会产生抵触——可是这保姆太可怜了,为什么要让她成为受害者呢?!这样,制作者成功地把一个冲突带到观众心里去了。

故事讲到这里,熟悉情节剧套路的观众也该感觉到,高潮快来了。女儿包庇父亲撒谎——最让男人内心纠结的不是我自己纠结,而是让我的孩子也一起纠结,一起犯这个『罪』。女儿的哭泣强化这个信息——男人让女儿背上了罪孽,而且让保姆丈夫威胁到女儿的人身安全。于是女人为了女儿,提出花钱(赎罪)。这时,笃信宗教的保姆承受不住内心的煎熬,居然找到女人说事发之前胎儿已经没有动静,而自己不敢跟丈夫说。一下让前面构建的冲突全部垮塌,这个冲突出乎大多数观众意料之外,但确实也在情理之中,能自圆其说,而且让观众同情这个保姆。高潮点设置在保姆的家里,女人带着男人和钱去保姆家赔罪,她和保姆决定瞒住各自的丈夫(两个女人的同情之心,又设置个『悬念』)。没想到事情临时转变,男人要保姆手按《古兰经》发誓。观众的情感已经推到这,同情保姆面对的困境。这个《古兰经》可以说是最有伊朗特色的合理设置,而伊朗深重的宗教环境,让保姆无路可逃,而观众也能感受到这种冲击。甭说中国,这情节若是放在当下美国的宗教环境,恐怕都不会让人如此信服吧?只有在这里,保姆会拒绝发誓,崩溃,BONG!高潮点成功引爆观众情绪。冲突瓦解,悬念揭晓,核心故事到此完结。但是制作者好像不想让开头设置的悬念成为麦高芬,于是又重新提起来。

在结尾,开头的悬念实际并没揭晓。所以本质上其实还是个麦高芬,这个麦高芬串起来的是上文的核心故事。核心故事展现的是现实和道德的普世冲突,每个人都想活得更好,在过程中抛弃了一些东西,最后似乎也并没有变得好:在这个冲突下纳德撒了谎,没能保护住女儿,妻子没能保护住保姆,保姆没能保护住自己的尊严,穷丈夫没能保护住自己的家(没孩子、没钱、没面子),一切都已经已悲剧收场。貌似是一个开放式结尾,其实故事已讲完。如我之前所说,好的悬念就在于,不管结局如何,观众都关心,都在『动情』。而封闭结尾会短暂冲击观众之后,忘记这种不协调的情感体验,回家睡觉,相比之下这种开放结尾的好处显而易见,观众会将这份『体验』带回家。@朱博文 说的太对了『其实不用等,等来什么都是残忍』。

可见,确实是一个伊朗故事,但讲故事的手法一点都不『乡土』。手持摄影也不似某导演那么刻意,让人看得清楚,制作者非常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头脑很清醒:电影是产品,是商品,贩卖的是『情感体验』,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事实证明,好电影也不一定非要去碰敏感点,这电影没有突破任何政治禁忌,美国知识分子不照样被收拾得服服帖帖?

全凭记忆,如有错误欢迎订正。

·

【陈婷婷的回答(2票)】:

看了前面的几个回答,总觉得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好像没有说到痛处。

我虽然口拙,也想尝试着说一下自己的感觉。

一次别离最值欣赏的地方,我觉得倒不是他精深的技巧,叙事手段,或是讨好西方观众,展现伊朗民俗画什么的。

而是故事里讲的人性,人情和文化的根。

看一次别离,要考虑到把他放在伊朗的文化背景上来看。

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前,伊朗有很多亲西方的文化精英是占据话语权的。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但是本质上对波斯文化有很强的自豪感,对宗教的认识偏向世俗化,接受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是这些文化精英的代表。

而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社会实质上被狂热的宗教分子控制,奉行伊斯兰法的价值观(相对现代社会价值是野蛮,封闭和不理性的),充斥非现代的刑罚和暴力,对外来文化的限制和排斥。故事中的保姆和她的丈夫就是宗教狂热,不开化平民的代表。电影中保姆帮老年痴呆的老人换个裤子都要叽叽歪歪犹豫半天,还有很强的负罪感,可见宗教对人行为和道德的管制到了什么程度。

对于心智已开的知识分子,这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倒退。

这一点上男女主角的立场是一样的,举两个小细节为例:

- 男主角在女儿学习一个单词的时候使用阿拉伯语觉得非常不屑,坚持要求女儿使用波斯文。这是他对伊朗伊斯兰化/阿拉伯化的不满。

- 男主角在和保姆丈夫争吵的时候,大怒说到“主就是给你这种人准备的!”,这是他对当下伊朗的民众狂信宗教/偏执/无知的愤怒。

但是男主角却没有办法离开这个他认为糟糕透顶的伊朗。

就是因为他的根生在伊朗,他的心留在伊朗。大树是不能无根而活的。

伊朗就像他的老父亲,已经老年痴呆,腐朽不堪,和人正常交流都做不到。但是男主角仍然发自情,发自心的爱他。这种不计利益的爱是本片中最让我感动的。

(真的觉得在我自己的身边很少很少看到这样的深情。经常看到的就是啃老阿,要父母买婚房带小孩啊,久病床前无孝子啊,总之都是在计算利益得失的。国人拍不出像一次别离这样电影的原因,我猜就是因为我们根本缺乏这种爱吧。)

在对老父亲深深的感情这一点上,男主角的女儿也是一样的。

所以如果要说女儿在结局里究竟是选择父亲还是母亲的话,我相信比起每次出现都带有一种外来感,疏离感的母亲,她还是会选择她的根,她的父亲。

(其实导演有所暗示,最后的镜头里父亲在前景,母亲在远景,似乎完全不存在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

再说到保姆的丈夫,他暴力,冲动,偏执,心里仇恨满满。一碰到问题就想上去动手,甚至用自己的头去撞玻璃门,够狠。活脱脱刻画出来一个底层穆斯林的形象。有没有觉得这个演员演的很好?电影里其他的角色,你都感觉到是在扮演自己的角色,只有他,完全让人忘了是在看电影了,好像就是在自己身边有这么一号狂人似的。电影使用男主角的视角,少不了对他有不少鄙视和不屑。但是看到后来你就发现,他也是个想要靠自己劳动养活一家而不得,处处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可怜人。当他受到怀疑是因为他殴打妻子造成怀孕时所说的话令人动容“你们以为我是个什么东西?我也是个人啊!是和你们一样的人啊!”

片中的保姆呢,满口谎话乱飞,出门的时候竟然把老人锁在床上,还以为可以侥幸避免主人家的责怪。只是涉及到宗教信仰方面才那么一丝不苟。好一个胆小猥琐的狂信者。但是到后来知道她流产其实是因为要保护老父亲才被车撞了,有没有一丝后悔是过早对她做了道德判断呢。

这部电影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每个人在当时当地所做的选择都没有太错,换了我们也都会这样做。可以叫做人之常情。可是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让他们几乎无法沟通和回旋,结果生生就造成了伤害。

可能这就是在伊朗的价值冲突。有人看不下这一切,默默离开故土。也有人生于斯长于斯,永远无

法抛开离去。

更可能这就是几个有人性的人之间的故事,就是他们的人生,看了令人感动,令人沉思回味。

【吴婷婷的回答(4票)】:

刚看完,不敢妄自评价,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有剧透)

这是一部关于说谎还是讲真话的影片。

开场平平淡淡,略显沉闷,随着情节推进,影院里开始各种唉声叹气,长吁短叹,很有意思。

当瑞茨哭着说,我想不通,我怕惩罚会落到我女儿头上。

全场躁动。

这片子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是一面清晰得令人生厌的镜子。

“靠,有必要这么纠结吗?!”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默念了无数次。

有几个令人疑惑的问题未被解答。比如,柜子里的钱是谁拿的?瑞茨到底是被纳德推倒还是自己滑倒?女儿会选择跟爸爸还是妈妈?

可看到最后我对追究结果已无兴趣,因比起这些所谓的真相,更重要的问题正排着队向我涌来,事情发展到最后已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这悲剧究竟是谁造成?什么是信仰?若信仰等同于束缚,为何而信?

奇怪的是,片中人信仰的是伊斯兰教,追随的是阿拉真主,可我却仿佛看到悲悯的佛陀,感知到诸漏皆苦之真谛。中产阶级,底层劳工,各有背负,各自挣扎,却都无法逃脱。

除了这些难以言明的感受之外,因是第一次观看伊朗影片,我还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感到无比新奇。

伊朗的小汽车很多,大概是因为石油很多;

伊朗女性浑身包裹严实,服饰颜色黯淡,可是惊鸿一瞥,脸庞秀丽者不在少数;

伊朗是个有信仰的国度,这信仰在国人看来或许迂腐,却在关键时刻让人心中揪紧,讷讷无言。

藉由这部影片,对伊朗,这个即使发生了战争我都没多看两眼的国家,心生好感。

Q:如何评价「一次别离」这部影片?

A:五星好片。

【郑泽帆的回答(1票)】:

我是之前下载的电影,最近又去电影院重温了一遍。看完的感觉依旧如初:震颤。

电影将家庭危机题材完美地融入到社会问题中,最厉害的是,在层层递进的剧情里,却看不到一点戏剧成分,仿佛只是截取伊朗真实生活的一个突出断面,交与导演从容不迫地讲出。当真无可挑剔。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干净利落,韵味无穷。自始至终细微末节都纯熟精良。里面的矛盾处理,还有非常自然地,视野开阔地去讲某种背景下的事对我的启发很大。

【bombless的回答(1票)】:

首先说点题外话。对这部电影引入中国内地的事我还挺惊异的。因为我个人感觉美国有很多这样的片子,难道就因为这是伊朗电影所以就有人感兴趣引进么?难道为了中伊人民的友谊?

说正事。对我来说,整部电影最出彩也最残忍的就是父女关系这个部分。我认为这个是主线,其他部分是陪衬(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影片的开始是夫妻2人在法官面前吵架,我认为这里已经很好的建立好了父亲和妻子2个人的价值观和性格特点了。接下来就是看2人的这种性格如何推动剧情发展了。

母亲对女儿的态度是一种让人很无奈的典型。“我爱你,我真的很爱你,我这都是为你好,而且这样我们大家都好”。殊不知她的行为已经深深伤害了女儿,更别提她忽视的正是女儿十分爱戴的爷爷。

父亲极其看重女儿,女儿就是她生命中的一切。在他看来妻子完全抵不上女儿的重要性。但是父亲不管多强大,还是抵御不了生活中的无奈,最终还是因为撒谎而伤害了女儿。

如何评价「一次别离」这部影片? 这部影片未分级
这是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吧。或者有种说法叫“光是活着就是一场战斗”。也许我们都是伤员,靠互相抚平伤口继续前行。

【张澈的回答(0票)】:

很实在的电影啊,觉得导演(编剧)是真实地爱着这个国家(这种生活),如果要我拍自己的家乡我觉得这部电影是最好的榜样。

【王伟的回答(0票)】:

《一次别离》

1、非常写实的手段描述一个中产家庭和一个贫困家庭的摩擦,好饱满的人物,好真实的人性,就如你,就如我,就如我们身边的每个人。

2、很多事情,一面是天使,一面是恶魔,压根没有绝对的对错。

3、对影片的感受取决于观众自身的阅历和信仰。

4、评10分,强烈推荐,看完好做自我检讨。

——去年11月在观影后在微博写的影评。

【Jake Young的回答(0票)】:

这才是好电影。充满戏剧张力,冲突,暗流涌动-波澜乍起-尘埃落定-静水流深-循环往复, 日常的生活看似琐碎、纷杂的、七零八落、毫无头绪,却逃不出人性,道德,传统,信仰,社会的筛孔。片尾,面对最终分离的父母,女儿该如何选择呢?她说她有坚定的答案。我怎么没看出来?

【孟娜的回答(0票)】:

一个燥郁的丈夫把生活搞得一团糟,优秀的妻子要移民开始新生活了。一个善良的贫女嫁给一个龌龊的丈夫,必定穷苦一生。原来任何国家的悲惨生活和无奈都如出一辙。但是在有信仰的国度,人民可以在心灵层面得到救赎。

【余碧如的回答(0票)】:

这个片子给中国电影的启发就是,一个狗血的社会新闻故事,怎样用有趣的策略去说,使其变得具有电影感。

这点与 @张小北 所说的信仰价值观没那么大关系。事实上这个片子最大的败笔(不算真败,只是跳脱于前面叙事的气质)就是接近结尾时一下子把信仰的抉择设计得那么直白。之前你感觉他好像要说什么信仰啊宗教啊什么的“大命题”,但导演每次箭在弦上时都绕过了,将叙事焦点聚集在人与人上。接近结尾那么一下信仰问题的提拔,破坏了电影的整体气质。

不管在什么价值观和信仰语境,说“人”的故事的电影总是比说“问题”的电影动人。因为人人的故事都有相似之处,认真讲一个“人”的故事,在这个社会的纵向和横向,都可以找到共鸣的频率。这比试图把故事挂载在“信仰”“宗教”“价值观”这样的母题下,寻找共鸣,来得高级许多。

事实上,除了接近结尾那一下,《一次别离》从剧作到镜语的策略都是基于上述制定的。

原文地址:知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6859.html

更多阅读

如何评价柴静《看见》这本书? 柴静 看见

【秦春山的回答(31票)】:太过喜欢的东西总是不敢轻易评价,我只说一下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自己。如何看事情:有人和我说过换位思考,有人说穿上人家的鞋子走路,但是真正实现起来很难,因为你受过的教育,你所处的环境,你站的位置,你的性格,这些都

燕窝的多久吃一次,每次用量多少?_燕窝网 燕窝的用法用量

燕窝美容功能为大多数人所接收,众多艺人更是独以燕窝养生,还从中总结出本人的燕窝养生秘方。关之琳天天早上吃半碗不加糖的燕窝;施念慈以为“吃燕窝最好天天都吃,每次吃一匙,还要定时食用”;黎姿“每星期会延续吃三日,而后停三日,再吃三日,这

床单被套多久洗一次最健康? 床单被套多久洗一次

床单和被套使用多长时间就洗一次才是最健康?床单被套多久洗一次比较好?床单和被套等床上用品,每天都有一天有三分之一时间和人体有最直接的身体接触,专家认为,最健康的使用方法应该是一周清洗一次。为什么是一周洗一次呢?也许有好多朋友想

几天洗一次头最好最健康? 几天洗一次头发最好

洗发是日常护发最常用的办法,关于几天洗一次头最好也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话题,对于洗发的频率,很多人都有着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人认为天天洗头最好,但是也有人认为天天洗头发也会破坏头发的健康!那么到底几天洗一次头好呢?  究竟几天洗一次

声明:《如何评价「一次别离」这部影片? 这部影片未分级》为网友人来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