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鹰:我与《黑海潮》
七二八反思 2009-07-10 23:53 阅读25评论2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
〖按〗 30年前一篇有关牛田洋七·二八台风的文学作品轰动了潮汕乃至全国,作者陈海鹰5年前撰文披露当年写作小说《黑海潮》的经过:

一些潮汕人给我起了一个文学外号:“牛田洋”。原因是在1979年我在中山大学《红豆》上发表了一篇反映牛田洋七·二八台风海啸事件的小说《黑海潮》。这篇小说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在文革中我几次到过牛田洋。第一次是去听解放军介绍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当时印象最深的是解放军战士的“炼忠心”:头戴草帽坐在烈日暴晒的晒谷场上学毛主席著作,以经受酷热锤炼对毛主席的忠心,听后我们深受感动。第二次是去观看“三忠于”、“四无限”的“忠字化”运动。战士们每天对着大海上的旭日挥舞红语录,高呼“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对此我们更是感动。听部队的同志介绍文革前毛主席有个“五·七指示”,这个指示是毛在牛田洋的材料上批示的。牛田洋是五·七指示发源地,是一个“圣地”。牛田洋人喜欢唱一首歌:“唱的是毛主席的语录歌,读的是毛主席的红宝书,想的是毛主席的教导,走的是毛主席的革命道路”。这首歌人们唱得滚瓜烂熟。第三次到牛田洋插秧,碰上可怕的“七·二八”台风海潮。七·二八的前一天我们听了部队首长的动员讲话:台风并不可怕,大家不要害怕。牛田洋是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发源地,全体战士要发挥不怕牺牲勇敢作战的精神,与大堤共存亡。第二天早上,台风果真呼啸而来。我当时上了大堤,因年龄较小被解放军战士拖下来。台风掀起了一个个惊人的大浪涛,上午九时左右大浪涛便将大堤冲决了。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果断指挥部队撤退,后来的损失便不至于如此惨重。但是基地领导却在决堤之后下令叫部队往上冲,凭借人的两只手(堤上连一个沙包都没有)与凶猛的台风海潮作战。我所在的连队撤退到半路,接到命令又冲回海边。这种蛮干的做法导致失去了可以退走的几个小时的宝贵时间,至下午整个基地便被海潮淹没了,几百名战士葬身于海潮之中。事后我参加掩埋死尸,我们四人合作一夜埋了二十五具。不久基地召开了抗灾部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我未参会但看了会议的材料,看到许多英雄人物在风浪的危难之中“脑际间浮现金光闪闪的毛主席语录……”。当时深为自己头脑里没有金光闪闪的语录而感到惭愧。会议材料写到许多英雄手持红语录本与强大的海潮作战,我觉得小说中宝葫芦一类神话兵器未必有红语录这个神力。十年之后,我通过首次全国高考进入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读书,系成立了钟楼文学社,创办了学生文学刊物《红豆》。我翻阅了当年的有关报纸对牛田洋事件的报导,看到报纸上画着几幅战士们手持毛主席红语录本与台风海潮搏斗的图画,断定这个事件与“文革”中的“现代迷信”有关。有的报纸说部队是因为掩护老百姓导致牺牲的,这个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鮀浦一带老百姓的村庄地势较高,历朝历代的海潮从来没有淹到那一地带。当时我从鮀浦玉井村撤走穿过时,村里的老百姓无动于衷,安然不动。一个事件死了这么多人,而林彪主持下的总后勤部却到牛田洋开现场会,推广所谓“先进经验”。有的作家写了长篇小说,将“七·二八”说成“响彻云霄的毛泽东思想胜利凯歌”。我感到愤慨,与同学们讨论写成一篇小说,学生们都说好。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召开几个月,人们对“左”仍谈虎色变。适逢周扬同志来到广州,接见了《红豆》主编苏炜。周扬为《红豆》题词,勉励中大的学生解放思想繁荣创作,并且谈到“文革”中现代迷信问题。周扬的谈话使我们深受鼓舞。我将牛田洋事件写成小说《海啸》,这篇小说歌颂了战士们可歌可泣的伟大牺牲精神,但是认为事件本身是“左”的悲剧,是违背自然规律蛮干的悲剧。有个学友认为《海啸》名儿不够艺术,将之改为《黑海潮》。这篇小说在刊登时遭到了麻烦。一个为《红豆》当顾问的教授怕负政治责任,反对刊登牛田洋事件篇小说,苏炜多次交涉,表示《红豆》的文责由学生自责。《黑海潮》终于得以在《红豆》发表。这篇小说发表后成了广州和潮汕的一时新闻。中大钟楼文学社举行了《黑海潮》讨论会。当时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全国大学生文学社团联合办了一份《这一代》,再次发表《黑海潮》。这篇小说因此传到全国高校。《广州文艺》继之又发表了《黑海潮》,后附当时在《作品》当编辑的青年评论家张奥列的评论《贵在真实》。小说写的虽是“丁字洋”,但是市民都说“贵在真实”,一看便认定是牛田洋。《广州文艺》认为这篇小说有特色,加印了三百份,寄给巴金、茅盾等三百多位我国文学名家看。珠江电影制片厂电影《黑旗军》的导演黄某叫儿子将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但后来创作失败。牛田洋事件的真相是需要探索的。历史的推移,将会还事件的真相。
大学毕业我分配到司法部从事文艺工作,但多年没有力作。2003年我在汕头教育学院工作期间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深山野匪》。目前正在创作长篇小说《残楼记》。
2004年6月25日《汕头特区晚报》 见 http://www.step.com.cn/stwb/20040625/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