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静
现在,许多中国人已经感觉不到性别问题的存在了,甚至有些人还抱怨我们的社会变得“阴盛阳衰”了。但是在这背面,又隐藏了多少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妇女的生存状况,尤其是农村妇女的生存状况到底怎么样?它们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基于这些问题,李银河展开了对当代农村性别权力关系的研究,说白了就是调查农村已婚妇女在男女平等方面的状况,并写下了《后村的女人们》一书。
这次调查开始于2006年末,农业税刚刚取消的那一年。调查的村庄是河北省的后村(化名),它位于河北山东两省的交界处,截至2006年底,一共有187户人家。在农村五年的经历让她和当地人的沟通没有问题,加上其助手为当地人,使调查更为简单化。
该次一共访问了100位妇女,以她们的生活状况为调查研究的基本资料。在这次调查中,一个重点不能忽视,就是城乡差异。城乡女性生命周期由于不同的经济水平、贫富程度、生活方式产生了显著的不同,仅从平均寿命这一指标来看,农村女性的生活质量就低于城市女性,因此很难想象其两性权利方面会存在着怎样的差别。
该书主要从女性作为女儿、作为妻子和母亲、作为劳动者以及女性的自我评价与观念等方面来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为女儿方面。因为我也是生长于农村,对周围的人们的经历也比较熟悉,所以在读这一章时,感觉的的确确是这样子的,她所描写的事儿就在我的身边真实的上映。
李银河在作为女儿这一方面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的:父母的喜爱、营养、教育、医疗、社会劳动、家务劳动、收入归属、继承权。在男权社会男尊女卑这个大背景下,女孩受到轻视的原因会有些许细微的差别。但是,调查发现多数女性在童年没有得到父母喜爱的重要原因依旧是重男轻女。甚至弃女婴现象在农村都见怪不怪了,人们对此也没有什么愧疚感。
记得我升初中时,和我一起上小学的女伴们只剩下一半。我们家族里有一个比我大几个月的姐姐,自从他弟弟两岁时,也就是她刚刚升三年级那年,就因为农田里的活照应不过来而辍学回家,帮忙料理家务,照顾弟弟。而我的另外一个同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她哥哥要升初中,家里的钱不充裕,于是让她辍学,只供他哥哥一个人上学。而在当时,她的成绩明显比她哥哥棒,但是村里的人老是认为女孩早晚要嫁出去,学多少东西都与自己家无用,何必花那么多钱供一个外家人上学。
其实在农村,认为女孩是外家的人并没什么错误。因为女性结婚后是随夫而居的,这就注定养儿防老、传宗接代从而轻视女孩。每次回家,经过一个个小村子,靠近路边的很多农房外侧的墙上都用石灰写着这样的标语:“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但是,在几千年随夫而居和重男轻女的思想的深深的影响下,男孩在农村始终占据很高的地位。我小姨就是很典型的一家,她现在已经生下三个孩子,前两个是女孩,于是在公婆即丈夫的压力下,不得不再怀一个孩子,他们唯一目的就是要一个男孩,传宗接代。很幸运,第三个是男孩,我不敢想如果第三个还不是男孩该怎么办,难道要在接着生?
在农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乡镇政府也以此为借口,抓到“偷生”的就随意拘留其家属,抢夺其钱财,在人们追求剩下男孩,“上有对策,下有政策”的想法里,计划生育工作很难有效执行,男女平等在农村表现出的问题丝毫没有减小。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调查中,与男性相比,女人们总感觉男女是不平等的,在后村,女人们的回答大致分为三类,大多数人认为男女是不平等的,少数人认为男女是平等的,另外一类人的看法居中。农村妇女作为一个弱势全体,有典型的自我排斥自我贬低的倾向。并且居全国妇联调查,我国在法律方面,两性平等做得最好,其次是家庭,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而最差的是社会观念中的地位。——这观念,也包括大部分的女性群体。由此看来,现在社会与真正的男女平等还有很大的差距。
当然,在农村,由于教育的一点点儿深入,女人们已经迈出争取男女平等重要的一步,但是,由于观念习俗所主宰的乡村日常生活仍带有强烈的男权制色彩。例如,女儿婚后从夫而居,对父母的赡养减少。在老人失去劳动能力后,完全靠儿子赡养。而这些是很难发生变化的,尽管法律规定男女有相同的赡养责任,享有平等的继承权,但是,“法律不过是更正式,更受广泛人权认可的升华了的习俗”,在现代化程度不高的社会中,习俗作为非正式的规范,在调整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时,往往比法律根由效力。婚后男女居处的固定,必要要这样的一种习俗来约束,而这种现象无法改变,男女在农村中的地位平等化必然还需要长久的时间。
最后,在题外,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李银河在序言中提到她的研究冲动起于外籍社会学者对中国女性地位的种种疑问及她们所做出的探索。她们一直抱着这样的疑问研究:关于当代中国的农村地区男女不平等到底有多严重,中共的计划发展到底改善了多少妇女的生活。基于这样的疑问,她们在中国偏僻的小村做田野调查,尽管有语言、文化风俗的阻碍、官员的干涉,她们还是一直坚持下来。
——而这让我想起去年,我们刚进大学,一位邻班的同学对一个在荷兰参加NGO回国的师姐的疑问:“我们满腔热血地想改变什么,到头来还是什么也改变不了,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能力。我们的付出到底有用吗?”半年多的课程下来,对于NGO有了些许了解,他们的困难远比我们想象的大,但是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得到的成果也的的确确影响并改变着社会的一些人和事。关注弱势群体,用自己的能力和办法来替他们呐喊,替他们争取权利,或许这也是我们专业的人必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