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三大礼仪——婚礼、葬礼、割礼 穆斯林的割礼

一、 婚礼
北京回族穆斯林在近八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北京独特的婚姻习惯和婚礼习俗。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革和进步着。
首先,回族穆斯林的婚姻观是遵照伊斯兰教规,主张穆斯林男女都要结婚,反对禁欲,反对绝欲,反对终身不娶、不嫁的独身主义。成年男女因需要而结婚是“ 瓦直卜 ” (意为 “ 当然 ” 即副主命),为繁衍子孙而结婚是 “ 逊奈 ”(即圣行)。新中国成立前,年轻人的婚姻基本是由父母、长辈作主,解放后发展到由中间人介绍和自由恋爱。近几年,为了让回族青年人有更多的相知,相恋的机会,北京的一些清真寺安排专人负责,为穆斯林青年男女的相见相识搭建平台;多斯提们之间也出现了许多志愿者,其中有阿訇,有退休的教师、职员,他们不惜余力,捐出自己的退休费,腾出私人住所,免费定期为青年们组织见面会,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寻找配偶的机会,还让年轻人学习了伊斯兰教知识。另外,北京近几年来也出现了数十个经营性的回族婚介所,一般婚介所也有经营回族婚介的业务。全市性的大型婚介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回族青年及家长。
回族穆斯林对婚姻条件看得很重,要求男女双方必须都是穆斯林。目前在北京回族穆斯林中 ,这种基本的择偶条件仍在坚持,回族穆斯林一般不与非穆斯林婚配。《古兰经》中明确规定: “ 你们不要娶以物配主的妇女 , 直到他们信道 …你们不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以物配主的男人,直到他们信道。 ”北京的回族穆斯林青年大多都能听从家长的教诲,具有在本民族内部寻找配偶的意识,对于个别或极少数与非穆斯林婚配的,一般都要先商议条件,要求汉族或其他非穆斯林一方“皈依 ”( 进教 ),学习伊斯兰教知识,即皈依伊斯兰教,愿意接受并遵守回族穆斯林的风俗习惯,才能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在结婚前,要由阿訇主持举行进教仪式。
另外,回族穆斯林的婚姻制度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主张男女双方都有婚姻自择权,男女青年均按照《婚姻法》的规定的结婚年龄登记结婚并领取结婚证书。按照伊斯兰教规定,回族严禁血亲、近亲之间通婚,注重社会道德和人类的进步。
北京的穆斯林青年不管是经人介绍或自由恋爱,当互有爱慕之心,彼此有了深厚的了解并经双方家长同意之后,由男方家长到女方家定亲。定亲之日大多选择主麻日(星期五)或法定的休息日,男方把聘金及聘礼交给女方,双方家长共同选定婚礼日期,双方男性家长“拿手 ” (握手,并同时颂念赞词:安拉混埋算离而俩,穆罕默地我而俩,阿离穆罕默地。)互道 “ 穆巴拉克 ”(大意是:吉祥,吉庆),表示婚姻大事已定,决不反悔。
穆斯林三大礼仪——婚礼、葬礼、割礼 穆斯林的割礼
回族穆斯林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都是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节假日为佳期。结礼这天,新娘新郎都要洗 “ 乌素里 ”(大净)。在现代化的都市中,新娘们都穿上了符合伊斯兰教规的结婚礼服:新娘身着具有伊斯兰特色的长袖、满领的拖地婚纱,华贵的蕾丝亮片,素雅高贵,美丽的盖头包住了新娘的秀发,洁白的面纱遮挡着新娘的脸庞,神秘而又炫丽。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北京人讲究还在自家所住的院子里举行婚礼。搭棚,垒灶,请厨师好不热闹;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改变,近几年来,婚礼的地点大都选择在高档的清真饭店。新郎用豪华的婚车把新娘及家人迎接到饭店,亲友们在欢呼声中,将鲜花的花瓣撒向新人,向他们表达真挚的祝福。亲友们见面互道“穆巴拉克 ” 。婚礼仪式开始时,请阿訇写 “ 伊扎布 ” (结婚证书),念 “ 尼卡哈 ”(结婚证词)。阿訇坐上席,左右坐证婚人和双方父母,新郎新娘站立正中,倾听阿訇的教导,阿訇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并用汉语讲解其大意。开始的祝福词为:“万能的主啊!感谢你的恩典,请你成全、佑助两人的婚姻完满幸福。 ” 然后对这对新人进行教育,大意是: “结婚是从幼年迈入成人的阶段,从此应严守教律,端正品行,上进求学,孝敬双方父母,友爱兄弟,夫妻相敬如宾,亲友间要注重礼节。”接着,由双方家长发言,向新人表达祝福,并给他们提出长辈的寄托和期望。之后,阿訇问新郎:“ 你愿意娶她为妻吗? ” 新郎立即应答: “改必勒图。 ” (阿语,意为:我愿意。)再问新娘: “ 你愿意嫁他为妻吗? ” 新娘答: “ 达丹。 ”(波斯语,意为:我愿意。)接着阿訇宣布: “ 从今天起,你俩结为夫妻,和睦相处,白头到老。 ”这时,这对新人当众交换信物,表达爱意;向双方父母敬茶,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阿訇把为新人写好的 “ 伊扎卜 ”(结婚证书)颁发给新人,然后带领大家做 “ 杜阿 ”,并将早已准备好的枣子,花生、糖果、核桃、果子撒向新郎和新娘,以示永结百年之好,早生贵子,这被称为 “ 撒喜 ” 。双方男性家长 “拿手 ” ,互致祝贺。新郎为新娘掀起面纱,双双向亲友致谢,宴请宾客。
在回族穆斯林中,一旦组成新的家庭就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离婚现象极为少见。平时当夫妻之间出现不愉快的现象,有关的亲戚或有威望的老人就会自动出面调解,尽量说服双方不要轻易离婚,这正如《古兰经》中所言:“你们当从他们俩的亲戚中各推一个公正人,如果两个公正人欲加以和解,那么,真主必使夫妻和睦”。
二、葬礼
在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中伊斯兰教的丧葬制度已变成回族的丧葬习俗,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坚持、完善,形成了全民族共同遵守的丧葬习俗。
回族穆斯林在临终前,一般都注意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请阿訇给病人念 “ 讨白 ”,祈祷真主饶恕病人的罪过,要求病人忏悔和反省自己。二是要 “ 口唤 ”,即平时接触的亲戚朋友、邻里乡亲与病人发生过矛盾口角,甚至接下仇恨的,这时要主动向病人说“ 塞俩目 ” 要 “ 口唤 ”,消除误会和隔阂,互相原谅。三是病人病危是要求肃静,不得吵闹。除了病人亲骨肉和懂得伊斯兰教教规的人以外,其他人均不能入室,直到病人逝世。
北京回族穆斯林对人的逝世,一般都称 “ 无常 ” ,也称 “ 归真 ” 或 “ 毛提 ” 。 “ 无常 ” ,即逝世的意思; “ 毛提” 是阿拉伯语,也是逝世的意思; “ 归真 ” 是指对笃信伊斯兰教的信士逝世的提法。回族穆斯林一般不把逝世称为 “ 死 ”,因为伊斯兰教把逝世看做每个人最后的必然归宿,把他解释为 “ 嘎来布 ” (肉体)的消失和 “ 罗罕 ”(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复命归真,而不是生命的归结。
1 . 停放亡人
回族穆斯林人把已逝世的人称为亡人。当人停止呼吸后,在身旁守候的亲人要给亡人合其眼,合其口,顺其手足,理其发须,面稍向右侧。过去,亲人们把亡人安放在自家通风凉爽的大厅中,而现在,则从医院直接送到清真寺或回族殡葬处,因为那里有良好的安放条件,并由专人管理。回族穆斯林一般不将亡人送医院的太平间与其他尸体放在一起。停放亡人必须使其头朝北,脚向南仰卧,面稍向西。亡人脸上盖上盖脸布,身上要盖洁净的布单(用本色白布即可)。
2.善面
回族穆斯林也叫 “ 探埋体 ”(亡人的尸体)。这一程序相当于汉族的遗体告别。阿訇、亲朋、乡邻向丧主家致哀,并到埋体房(停尸房)揭开亡人头上的白布单,看看面容,多方面劝说丧家节哀,讲述人生客观规律。回族穆斯林反对丧家嚎啕大哭,跺脚喊叫等哭闹行为。在善面过程中,忌向亡人行鞠躬礼,忌丧家大人、孩子跪在地上回礼。同时,如是夫妻一方去世,只许在洗前善面小泣,洗后不许再看面容。如亡人当天未能埋葬,还得“守夜 ” , “ 守夜 ” 者要洗过大净,不能睡觉,埋体房要点上芭兰香直到天明洗时为止。
3.备品
回族穆斯林俗称缝 “ 克番 ”。回族的克番有两个特点,一是颜色,都是用白色的布料;二是面料,一律用白棉布、白市布、白漂布等,不用绫罗绸缎和高级面料。这主要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穆圣说:“安拉最喜欢白色布,生者着白衣,死者用白布做克番 ” 。穆圣的教诲使回族逐渐形成了白色布料做 “ 克番 ” 的习惯。
回民为亡人备克番是有讲究的,不是一块白布就行的,样式、全国各地回族穆斯林要求大体相同,但男女有别。
男人用的克番有三件:一是大 “ 大卧单 ” ,长短要略长于身,上下各余出 0.6 - 0.7 米。一般约 2.3 米,宽约 1.5米。二是 “ 小卧单 ” ,长短要合身,但上下两头留余地,宽约 1.5 米。三是撇衫(内衣)护心都阿,长自肩至踝骨,宽约 0.4米。裁减时要有套头开缝(以便从亡人的头上套过),再加帽子一个,长共约 3 米。男性亡人克番需宽幅白布 10米。女人的克番比男人的多两件,除了同男子用的三件(把帽子换成包头也叫盖头长1 米左右,用以裹发,并用布带束着)。
此外,另加裹胸和骑裆各一件。裹胸长 1 米左右,宽 0.3 米左右。骑裆布长 1 米左右,宽 0.3米左右。在穿可番时,这两件贴身用。女性亡人克番需宽幅白布 11 米。
4.洗、穿
洗 “ 埋衣体 ” 即活人给亡人做最后大净, 也叫 “ 着水 ” 。如今,北京的回族穆斯林洗亡人的地点是在清真寺或回族殡葬处,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一般不在家中洗了。洗 “ 埋衣体 ”一般由三人担当,即一人专门灌水,一人帮助冲洗(称为:领水),一人负责专洗(称为:拿重)带上手套,双手轻轻洗涤。手套要准备两双,洗上身一副,洗下身一副,。给亡人净做大净,男女有别,男不洗女,女不洗男。冲洗的程序男女都是一样的:先洗手净下,后用白布蘸温水擦洗口齿、鼻孔。接着洗脸、洗头,最后由上至下,先右后左,洗遍全身,并用浴巾擦干。洗下身一般都要注意遮住羞体。洗“埋衣体 ” 时,除了洗涤的三人外,其他人一律不得入内。
为亡人做大净后,将其移至准备好的克番布上,按照有关习俗规定,先左后右,层层包裹,先裹撇衫,再裹小卧单,三裹大卧单,最后加冠,并将腰部、头、足都用白布带子扎紧。女子还要加裹胸和骑裆。回族穆斯林在给亡人穿克番时,要在克番上撒一些香料、冰片、樟脑水、香水等,是为了防腐驱虫而用。亡人要放入活底匣子中,也称为“埋体匣子 ” 。抬埋体由四人或六人担当,途中可以换人,但匣子不能落地,回民反对雇人抬埋体,一般都由直系亲属担任。
5.站 (殡礼)
穆斯林也称:站 “ 者纳则 ”,是回族穆斯林丧葬中最主要的一个部分。殡礼的主持者是由本地区清真寺的教长担任。殡礼一般在丧主家或清真寺的庭院及殡葬处的大厅里举行。从宗教意义上讲,是生者代替亡人向安拉作最后的一次礼拜,回赐转给亡人。先将埋体放在西边(头朝北,脚朝南),主持阿訇靠近埋体领站,其他参加者都随后排班站立。此殡礼拜属:副主命,其要素有四:举意——立站 —— 四个 “ 太克比勒 ”——为亡人祈求。举意的内容是:求真主饶恕活着的和死去的,大的和小的,男的和女的。乞求真主准承:活就活在伊斯兰的道路上,亡就亡在“ 伊玛尼” (信仰)的根基上。念 “ 太克比勒 ” 要求:抬两手高颂 “ 安拉胡艾克拜勒 ” ,而后抄手并念 “ 塞那 ”(开拜词),之后的三个 “ 太克比勒 ” 不要再抬手,而是仰首示意;第二个 “ 太克比勒 ” 后念赞圣词;第三个 “ 太克比勒 ”后为亡人念祈求词(因亡人的男、女、幼、孕而有所不同,念词亦有区别);第四个“ 太克比勒 ”后默念都阿宜,大意是:养主啊,祈求你饶恕和慈悯吧 —— 至慈之主啊!接着向右、向左各说 “ 塞俩目 ” ,出拜,众人一起捧手接 “都阿宜 ”,至此殡礼结束。穆斯林殡礼一般不在日出或日落进行;妇女不参加殡礼,不送葬。近些年北京和其他都市回族穆斯林已有不少妇女随家人一起到坟地送“埋衣台 ” 和游坟了。
6.埋
回族穆斯林的坟墓全都是南北方向,均成长方形的一个坑,且口大底小,并有规定的尺寸。土质坚硬的地方,墓深 1.8 - 2米,土质较软的地方,深约 3 米。坟长约 2 米,宽 1 米。在坑底的西面挖一个与坟坑平行的深洞,长约 2 米,宽 1 米,高 1米,其形状上面成弓形,下面是平底。这个小洞能躬身出入。(在地下水位较高或易崩溃的沙滩上,一般只挖一个 3米左右深的直坑,同时准备水泥盖板盖住坑穴。)
下葬时,两人先跳到坑中,其中一个到小圆洞里。然后打开木匣子,由四人将埋体缓缓放入坟坑,再慢慢送入洞中,使亡人头北脚南,仰面而卧,面向西方(因圣地麦加在中国的西方)。之后,先用土坯或矿渣砖垒好小洞口,,然后填土掩埋坟坑。坟墓堆起来,外形犹如鱼脊形或凸形,为了游坟找寻方便,为了防止风雨侵蚀,北京回族穆斯林的坟墓一般都要砌砖(或石)、立碑。但与汉民坟不同,它不是圆坟头,而是长坟头,。在下葬过程中,阿訇为亡人念经,其他送葬者跪听祈祷。
近几年,北京市政府加大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的力度,扩建、修善了北京市回民公墓,并增加了一条龙的回族殡葬服务项目,给广大穆斯林群众带来了方便。
7 . 纪念亡人
. 回族穆斯林把纪念亡人称为:干 “ 尔麦里 ”,主要是要纪念已故的亲、友,等。纪念亡人一般因亡人无常的时间及本家的经济条件而有不同规模和方式。
纪念亡人,从无常后下葬的当日开始,从坟地回来后丧主家要请阿訇念诵《古兰经》(北京穆斯林俗称 “ 回头经 ”)为亡人向真主求恕饶,炸油香,熬肉粥请帮助操办丧事和送 “ 埋衣体 ”的人吃(进来大多是去清真饭店招待)。亡人无常的第七天,回族穆斯林叫“ 七日 ”,丧家要到坟地游坟,同时诵读《古兰经》,如不会念要请阿訇同去游坟。这天丧主家要宰羊、宰鸡、炸油香请阿訇、众乡老为亡人向真主祈祷,求真主恕饶亡人,求真主提高亡人在天园中的品级。四十日时要纪念,在此后,还有百日、周年、三周年、十周年、三十周年,人们大多要宰羊、炸油香,念诵《古兰经》提念亡人。
北京回族穆斯林的丧葬习俗与其他回族聚居区的习惯基本相似,并有着以下几个共同点 :第一:实行土葬,忌火葬。回族穆斯林遵伊斯兰教法,主张“入土为安 ” 。
第二:主张速葬。常言道:亡人奔土如奔金。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 “ 三日必葬 ”,一般早上无常,下午埋;晚上无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过三天(十五番“ 乃玛子 ”)。即使发生意外事故亡故的,查清原因后,也要先埋人,再处理事件。
第三:从俭节约。回族穆斯林讲究厚养薄葬,父母在世时子女应尽孝心,无常后,葬礼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第四:一律平等。回族穆斯林在丧葬的四个关键程序(遵伊斯兰教法,洗 —— 用水冲洗,穿 —— 白布缠身,站 —— 举行殡礼,埋 ——公墓埋葬)上,不分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体现出一律平等。
第五:解放后,北京回民有专用的回民公墓,不到其他非穆斯林的坟地去埋葬。
三、割礼
割礼,阿拉伯语 “ 海特乃 ” 的意译。回族穆斯林称 “ 逊乃提 ” (圣行),也叫 “ 做逊乃(或称 ‘ 做笋 ’ ) ”。
北京回族穆斯林一般习惯在男童五至九岁的时候进行割礼,即割除阴茎的包皮。穆斯林男性为什么要行割礼呢?因为伊斯兰教规定男孩到十二岁,已经懂事,要开始承担宗教义务,履行“天命 ” 和 “ 逊乃 ”的宗教功课,行了割礼,可以保证大小净洗得干净。这样,宗教上的这一规定长期发展,久而久之,慢慢地变成了回族穆斯林的第三大礼仪。
回族穆斯林男性割包皮的习俗,从医学的角度看是很卫生的,是有科学道理的。是对身体健康有益的,是一种良好的习俗。据调查,回族穆斯林当中现在几乎没有发现患阴茎癌的。
北京的穆斯林给孩子进行包皮手术,在过去都是找专门的宗教人员进行,称其为 “ 逊乃巴巴 ” 或 “ 小刀师傅 ”,也可找回族中医外科医生。现在,大多家长带孩子去回民医院或一般医院做外科皮包手术。
从传统习俗上,北京的回族穆斯林对割礼非常重视,气氛非常隆重。割礼当天,孩子要换上新衣服,有的家里还要宰羊、宰鸡、炸油香。请阿訇念经,过“ 尔麦里 ” 。亲戚朋友也要前来祝贺。

【说明:本文系转载,为的是了解兄弟民族的习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8121.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穆斯林三大礼仪——婚礼、葬礼、割礼 穆斯林的割礼》为网友我不能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