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贤纳贤篇 纳贤路701号

管鲍之交

春秋时,齐国有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一个叫鲍叔牙。年轻时,两人一起做生意,管仲出的本钱比鲍叔牙少,但每次分利管仲总是多拿一些。大家都背地里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义气。鲍叔牙却替他辩解说:“管仲不是一个贪小便宜的人,他多拿是因为家里穷。”后来,管仲参了军,每次打仗都缩在最后面,撤退时又跑在最前面,别人都骂他贪生怕死,是个胆小鬼,只有鲍叔牙说:“管仲不怕死,只是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人们都认为他没有才能,鲍叔牙却说:“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还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听了这些话,十分感动,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来管仲和鲍叔牙分别给齐国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当老师。齐国的国君齐襄王非常残暴,经常不理朝政,荒淫无度。管仲看到齐国政局不稳,就带着公子纠到鲁国避难,鲍叔牙也带着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不久,齐襄王被杀,君主的位子无人顶替。公子纠和小白听到这个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王位。管仲为了让公子纠当上国王,就率领一支军队拦截小白,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了腰带的挂钩上。小白安然无恙,将计就计,假装中箭骗过管仲,然后与鲍叔牙快马加鞭抢先回到齐国,当上了国君,即历史上的齐桓公。后来,公子纠被鲁国人杀死,管仲也被押送到了齐国。当时齐桓公感激鲍叔牙的恩德,想让他当宰相,鲍叔牙却说:“管仲是个治国奇才,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当宰相!”一提起管仲,齐桓公马上想起那一箭之仇,咬牙切齿地说:“管仲差点把我射死,我恨不得剥他的皮,吃他的肉,你怎么反而让我重用他呢?”鲍叔牙正色道:“两国相争,各为其主,当时管仲是为公子纠效命。如今公子纠已死,你若能够重用他,他定能忠心地为你效力。”齐桓公听了,怒气稍解,但仍摇头说:“我想好了,就拜你为相,管仲只能当你的助手。”鲍叔牙连忙说:“如果你不想成就霸业,那就算了。如果你想称霸,非用管仲不可,我鲍叔牙是不如他的。”齐桓公听了,说:“那好吧,你明天把他带来,我要亲自查问,看他有多大的本领!”鲍叔牙高声道:“难道大王就是这样‘礼贤下士’的吗?你要想得到管仲的真心拥戴,必须以礼相待,怎么能随随便便地召他来呢?”齐桓公无奈,只好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选了个好日子,亲自把管仲接进宫,赐座请教。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谈了三天三夜。最后,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位居鲍叔牙之上。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朋友相交,贵在知心。从此,人们便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朋友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

五羖:音gǔ,公羊。大夫百里奚

春秋时,秦穆公大招贤才,百里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百里奚自小给人放牛,30多岁才娶了媳妇,生了个儿子。因为家境贫穷,百里奚想出去谋一番事业。在妻子的鼓励下,百里奚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到处游历,可是辗转了大半生,也没有遇到明主。百里奚流落到宋国时,和一个叫蹇叔的人结成了莫逆之交。后来百里奚和蹇叔两人到了虞国。蹇叔把百里奚介绍给了在虞国做官的朋友宫之奇,宫之奇请他们留下。蹇叔说:“我听说虞国的国君爱贪图小便宜,这种人成不了大事。”不肯留下。百里奚因生活所迫,留了下来,当上了虞国的大夫。好景不长,虞国很快被晋国所灭,百里奚也成了阶下囚。晋献公听说他很有本事,想重用他,但遭到了百里奚的严词拒绝:“让我当囚犯可以,但让我在敌国当官,万万不能!”后来秦穆公向晋国求婚,晋献公就把百里奚作为陪嫁奴隶送给了秦国。百里奚被如此戏弄,越想越气,就在半路上逃跑了。百里奚逃到楚国边境时,被楚人抓住,让他养牛放马。百里奚以前就是以放牛为生,所以他养的牛长得又快又好,名气越来越大,连楚成王也知道了。秦穆公办完婚事后,才发现陪嫁的奴仆少了一个。秦穆公是个贤明有为的君主,得知是百里奚后大为惋惜,下决心要把他弄到手。经过一番查访,终于知道百里奚正在楚国养牛马。秦穆公本来准备了贵重的礼品想把百里奚换回,但旁边的一个大臣劝阻说:“大王送重礼是要不回人的。因为这样一来,只会让楚国知道百里奚是个不同寻常的人才。试问楚国会把一个人才放走吗?”秦穆公听后恍然大悟,就按照当时一个奴隶的价格,派人带了五张公羊皮去见楚王,说:“我们有个奴隶犯了法,逃到了贵国,请让我们把他赎回去治罪。”楚王一听是个奴隶,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百里奚来到秦国后,秦穆公看他满头白发,不免有所失望,就问:“先生多大岁数?”百里奚答道:“还不到70岁。”秦穆公不禁脱口说道:“可惜呀,岁数太大了!”百里奚却说:“大王若是让我上山去打老虎,我确实是老了,可若是让我出谋划策,我还年轻着呢!当年姜太公80岁助武王夺得天下,我比他还年轻十岁呢!”秦穆公听他出言不凡,便和他讲起治国之道来。经过长谈,穆公觉得百里奚确实是个奇才,就把全国政事都交给他管理,并尊称他为“五羖大夫”。百里奚受到重用后,又向秦穆公推荐了好友蹇叔,两人一起辅佐秦穆公,使秦国取得了霸主地位。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腋:音yè,指腋下的皮毛。

周舍是春秋时期赵简子(赵鞅)的谋臣。他正直无私,敢于犯颜直谏。

当初,周舍投奔赵简子时,默不作声地在门口站了三天三夜。赵简子派人问道:“你这么坚决地要求见我,到底是为了何事?”周舍回答说:“我愿做一个敢于说真话的臣子,能够经常拿着笔墨和木牍跟随在您的左右,看到您犯了过错就记下来。如果每天记录下来并且时刻提醒您改正,那么一月下来就会有所收获,一年下来受益就更大了!”赵简子听后非常感动,立刻拜周舍为上宾。打那以后,周舍便常伴赵简子左右,看见他的错误就指出来,使赵简子能够及时改正过错。令人遗憾的是,没过多久,周舍竟因病去世了。自此,赵简子每次上朝的时候,都闷闷不乐、愁眉苦脸。见此情形,大臣们还以为自己犯了过错,纷纷跪下请罪。赵简子说:“你们都没犯错,是我多虑了。我听说一千只羊的皮加起来,抵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价值高;一千个随声附和的庸人,抵不上一个正色直言的人。从前商纣王因群臣不敢发言而导致商朝灭亡,周武王却因左右多直言之臣而使国家繁荣昌盛。各位大臣上朝时,我只听到唯唯诺诺的迎合顺从之声,再也听不到周舍的直言之语,所以我整天忧心忡忡。”众人听后,都十分惭愧。后人根据“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引申出了“一狐之腋”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珍贵的事物。

邹忌比美谏齐王

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他博学善辩,很受齐威王的赏识。

继位之初,齐威王励精图治,惩治贪官,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齐威王看到自己的功绩,不禁沾沾自喜,再不愿意听到别人说他的不足之处。渐渐地,齐威王身边的小人们天天围着他说一些阿谀奉承之词。邹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想找个好办法来劝谏齐威王。一天早晨,邹忌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了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我与那住在城北的徐公比起来,哪一个更漂亮?”他妻子回答说:“你漂亮得多,徐公哪能比得上你呢!”城北的徐公是当时闻名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更漂亮,又去问他的小妾:“你看,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小妾回答说:“你比徐公漂亮多了!”第二天,一位客人来访,邹忌又问客人:“我和徐公相比,到底哪个更漂亮些?”客人煞有介事地看了一会儿,说:“你漂亮,徐公比不上你!”后来,城北的徐公到邹忌的家里来拜访。邹忌一看,觉得自己不如徐公漂亮。他偷偷地照照镜子,再瞅瞅徐公,更感觉自己比徐公差远了。邹忌上朝的时候,便把这件事向齐威王讲了一遍,说:“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小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说我比徐公漂亮!”齐威王起初不知道邹忌用意何在,再往下听,才知邹忌是在向他进谏。邹忌说道:“现在齐国有千里之地,一百二十多座城镇,宫廷里的妃子和侍从没有一个不想讨好大王的,朝廷里的臣子没有不畏惧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求于大王的。他们在你面前都只会说好听的话。这样看来,您所受的蒙蔽实在太严重了!”齐威王听了,禁不住点头称是,于是下令:“凡能当面指责我过错的,受上等奖赏;能上奏折规劝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在街头巷尾议论我的过失,让我知道的,受下等奖赏。”齐威王因为虚心听取意见,改正过错,齐国变得越来越强盛了。

毛遂自荐

战国时期,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喜欢招揽有才能的人,养了几千名门客。这些门客在需要的时候能出谋划策,替平原君解决问题。有个叫毛遂的门客,在平原君门下整整待了三年,默默无闻,没有一点名气。一次,强大的秦国大举进攻赵国,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国军队重重包围,危在旦夕。为此,赵王派平原君赶紧出使楚国,向楚国求救。事关重大,平原君决定从自己数千名门客中挑选出20个能文能武的人随同前往。可选来选去,只选中19个,剩下最后一个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平原君正伤脑筋的时候,毛遂自告奋勇,自我推荐说:“请把我带去,凑足20个人吧!”其他的人对他嗤之以鼻,认为他太不知天高地厚了。平原君对毛遂上下打量了一番,问道:“你到我这里有多长时间了?”毛遂答道:“三年了。”平原君以不屑一顾的口气说:“三年时间不算短了!一个人如果有才能,就好比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尖很快就会穿破口袋显露出来。可你在我府上已住了三年,我还没听说你有什么过人之处。我看你还是留下来吧!”毛遂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今天才让你看见这把锥子的,如果你早把我放到口袋里,不只是锥尖子钻出口袋,恐怕连整个锥子都要露出来了。”平原君一时语塞,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就带着毛遂等20人出发了。到了楚国,平原君费尽口舌与楚王谈判,结果从早上一直谈到中午,楚王就是不肯出兵相救。面对这种情况,同去的19个门客在宫殿外的台阶上急得直跺脚摇头。有人想起毛遂在临行前说的一番豪言壮语,就悄悄地对他说:“毛先生,看你的啦!”毛遂二话不说,手持宝剑大踏步跨到台上,来到楚王的跟前说:“愿不愿意联合抗秦三言两语就可以决定,怎么会浪费这么长时间还是没有结果?”楚王非常恼火,气愤地问平原君:“他是什么人?”平原君说:“此人名叫毛遂,是我的门客。”楚王一听是个门客,更加生气,厉声喝道:“我与你主人说话,哪里容得你在这里放肆,还不赶快退下!”毛遂不动声色,紧握手上的宝剑,又向楚王逼近两步,大声道:“大王之所以敢当众叱责我,还不是仗着楚国人多势众。但如今你我相距不到十步,远水救不了近火,人再多也没用,你的性命就握在我的手里!”楚王看着毛遂的宝剑,有点害怕起来,忙换上笑脸问道:“那你有什么高见?”毛遂说:“楚国有五千里土地,一百万兵士,完全有称霸天下的资本。然而,秦将白起作为一个无名小辈,率兵不足十万与楚国交战,一战就占领了楚国国都,再战火烧了楚王的陵庙,三战就污辱了楚王的祖先。这种血海深仇,就连我们赵国人也感到羞辱,可是大王却置若罔闻,不以为耻。今天劝大王联合抗秦,也是为楚国雪耻,不单是为我们赵国啊!”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面红耳赤,心悦诚服:“说得是,说得是。”毛遂看时机已到,就问:“大王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毛遂立即让人拿来鸡、狗、马的血。毛遂捧着盛血的铜盘子,跪在楚王的跟前说:“请大王歃(shà)血歃血:把牲畜的血涂在嘴上,表示诚意,是古代订立盟约时候的一种仪式。为盟!”楚王歃血后,平原君和毛遂也当场歃了血。楚、赵结盟以后,楚王派大将春申君黄歇率领八万大军,奔赴赵国。在内外夹击下,秦军被迫撤退。事后,平原君对毛遂敬佩有加,尊他为上客,并感慨地说:“毛先生那三寸不烂之舌,真比百万雄兵还要强啊!”自此,平原君再也不敢夸自己能识人才了。后来,“毛遂自荐”成为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一项工作的成语。

甘罗十二岁为上卿

上卿:战国时诸侯国最高的官职,相当于丞相。

甘罗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甘茂的孙子,从小聪明机智,12岁就做了文信侯吕不韦的家臣。秦王为了拆散燕赵联盟,派人出使燕国百般游说。经过三年的努力,燕王终于答应归附秦国,并且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而秦国打算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企图与燕国联合夹攻赵国,以扩大疆土。但张唐借故推辞,对吕不韦说:“我曾经率军攻打过赵国,赵王对我恨之入骨,下令说如果谁能抓到我,就赏赐一百里地。我要是到燕国去,那就必须要经过赵国,这不是自投罗网吗?所以我万万去不得。”吕不韦听了,一脸不高兴,但是也没有勉强他。小甘罗见吕不韦怏怏不快,就问道:“您因为什么而不高兴呀?”吕不韦便把张唐不肯从命出使的事告诉了他。甘罗笑着说:“小事一桩,我这就去找他。”吕不韦气呼呼地说:“一边去!我亲自去请他都不肯,何况你这个小毛孩子!”“项橐(tuó)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经12岁了,您应该让我去试一下,如果办不成再骂我也不迟,怎么能随随便便呵斥人呢?”甘罗不服气地争辩道。吕不韦见他语出惊人,答应让他去试试。甘罗一见张唐,便问:“您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唐说:“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无不胜,攻破的城池不计其数,我比不上他。”甘罗又问:“当年的应侯范雎和文信侯吕丞相比,谁更专权?”张唐迟疑了一下,答道:“文信侯更专权。”“这不就对了,应侯当年想攻打赵国,武安君不肯听命。应侯一怒之下把他赶出咸阳,逼他自杀而死。今天吕丞相亲自请你到燕国任职,你却不去,看来你的死期也不远了!”甘罗肯定地说道。张唐惊出一身冷汗,赶忙说:“好,我去。”甘罗把结果告诉了吕不韦,又说:“张唐是不得已才到燕国赴任,他心里还是害怕的。请您借我5辆车,让我先到赵国帮他疏通一下吧。”吕不韦已领略了他的才智,就向秦王推荐说:“大将军甘茂的孙子甘罗年纪虽小,但聪明机敏,能言善辩。这次张唐称病不肯去燕国,甘罗几句话就把他说服了。现在甘罗想替张唐先到赵国一趟,请大王恩准。”秦王很爽快地答应了,拜甘罗为大夫,给了他10辆马车和100多个随从,派他正式出使赵国。赵王正在为秦、燕两国联合而担心,一听秦国使者来到,心下欢喜,连忙出城迎接。双方见了面,甘罗问赵王说:“燕国太子丹到我国做人质,张唐去燕国做丞相。不知大王听说了没有?”“听说了。”赵王答道。甘罗说:“燕国太子丹到秦国,表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做丞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国和秦国互不相欺,夹在中间的赵国可就危险啦!”赵王问:“那秦、燕为什么联合?”“实不相瞒,秦国结交燕国没有其他原因,只是想攻打赵国而扩大疆土。大王不如割让5座城池给秦国,请求秦王送还燕太子丹,秦、赵两国联合起来攻打燕国,这样您所得到的就不只失去的5座城池了!”甘罗说道。赵王觉得有利可图,当即割让了5座城池,并给了甘罗两对玉璧和许多金子。甘罗回到秦国后,秦王非常高兴,果真送还了燕太子丹。赵国得知秦国和燕国绝交后,就出兵攻占了燕国的30座城池,又把其中的11座给了秦国。秦王对甘罗的表现大加赞赏,破格封他为上卿,并把当年封给甘茂的田宅赏赐给他。

萧何月夜追韩信

楚汉相争初期,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驻守于汉中的南部。刘邦的许多将士因为思乡心切,纷纷逃跑。韩信在刘邦手下待了很长时间也没得到他的重用,心灰意冷,一气之下也不辞而别。丞相萧何得知韩信走了,大吃一惊,来不及报告刘邦,便急忙骑马追了出去。他一路追一路问,披星戴月地跑了两天,终于追上了韩信。萧何好说歹说劝他回去,韩信不肯答应,直到萧何指天发誓,许诺一定会重用他,韩信才回心转意。与此同时,有人向刘邦报告说:“不好了,萧丞相逃跑了!”刘邦一听连丞相也逃走了,不禁非常气恼,坐卧不安,如同失去了左右手。两天以后,萧何突然回来了。刘邦又惊喜又气愤,责问道:“你为什么逃跑?”萧何说:“我不是逃跑,而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问:“追谁?”“韩信。”萧何答道。这韩信是什么人呢?韩信是淮阴(在今江苏)人,年轻时父母双亡,家里很穷。他因无心耕田经商,难以维持生计,只好在淮阴城下的淮水中钓鱼。有一个洗衣服的老妇(古代称漂母)见韩信饥饿,便经常把自己带的饭给他吃。韩信感激地说:“我将来一定厚报你!”漂母恼怒地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不感到羞愧吗?我是可怜你,岂指望你报答!”这就是韩信“乞食于漂母”的故事。淮阴城里有些富家子弟看韩信贫困,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屠夫的儿子欺辱他说:“你虽然身材高大,随身佩带宝剑,但却是个胆小鬼。你如果有胆量,就拔出宝剑杀了我;要是不敢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想大丈夫能屈能伸,为这等小事招惹官司不值得,于是就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钻了过去。这就是“胯下之辱”的由来。韩信也因此得了个“胯夫”的外号。韩信参加了项羽的起义军,但几次献计,项羽都没采纳。后来韩信在鸿门宴站岗的时候见到了刘邦,顿生敬爱之心,决心投奔他。历尽千辛万苦,韩信终于来到了汉营。本以为会受重用,不想却只做了个小官,韩信大失所望。一次,韩信因为违犯军纪,当斩。行刑时,韩信大声说道:“汉王不想打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杀壮士?”监斩官夏侯婴见他出言不俗,盘问了一番,发现他是个人才,就向刘邦推荐,刘邦便让韩信当了负责粮草的治粟都尉。萧何和韩信谈过几次话,知道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几次向刘邦推荐重用韩信,但刘邦都不肯答应。因此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刘邦一听是韩信,不以为然地说:“好多将军逃跑你都不追,却偏追一个韩信,分明是欺骗我。”萧何说:“那些逃走的将领都是一般之才,将来容易得到。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却是独一无二的。您打算只做个汉中王,当然用不着韩信;但要想夺取天下,就非用韩信不可。”刘邦说:“我当然要一统天下,怎能长期待在这个地方!”萧何说:“既然这样,您就必须重用韩信,否则他还是要走。”刘邦没办法,只得说:“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就任命他为将军吧。”萧何道:“韩信乃大将之才,给他个将军,未必能留住他呀!”刘邦说:“那就拜他为大将,总可以了吧?你把他召进来吧!”“拜大将是件大事,非同儿戏,您怎么能像招呼小孩似的。既然真心拜他为大将,那就应该择个好日子,斋戒沐浴,举行一个隆重的拜将仪式才行。”萧何说道。刘邦答应下来。将领们听说汉王要拜大将,一个个眉开眼笑,都觉得有可能是自己。当举行拜将仪式时,才知道原来是韩信。拜将仪式完成后,韩信向刘邦讲述天下形势,刘邦非常惊喜,这才知道韩信的确有大将之才。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和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

三顾顾:拜访。茅庐茅庐:草屋。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诸侯纷争,导致天下大乱。刘备想成就大业,便带着结拜兄弟关羽、张飞南征北战,无奈自己势力弱小,只得暂时投靠了刘表,驻守新野(在今河南)。刘备不甘心一直寄人篱下,四处寻访能辅佐自己建功立业的人才。一天,他虚心请教好友司马徽,司马徽推荐说:“本地有两位俊杰,一个是人称‘卧龙’的诸葛亮,一个是人称‘凤雏(chú)’的庞统。”刘备在心里默默记下了这两个人的名字。刘备是汉朝宗室的后裔,所以荆州一带的豪杰名士纷纷前来归附,其中有个叫徐庶的人深受刘备的器重。徐庶很受感动,也向刘备举荐说:“我有个朋友名叫诸葛亮。此人胸怀大志,非常有才能,不知您是否愿意见他?”刘备一听他也这么盛赞诸葛亮,忙不迭地说:“好啊,麻烦你去把他请来吧!”徐庶摇头说:“这可不成!诸葛亮是个大贤,随随便便怎么能请得动他呢?您只能委屈自己,亲自跑一趟了。”徐庶的话激起了刘备的爱才之心,他决定亲自去请诸葛亮。第二天,刘备冒着严寒,带上关羽、张飞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诸葛亮的住处隆中。不料诸葛亮恰巧不在家,连书童也说不清他去了什么地方,三人只好败兴而归。临走前,刘备再三叮嘱书童,让他告知自己来过。刘备没有灰心,过了几天,打听到诸葛亮已经回来,再次前往造访。天气冷得出奇,三人走到半路上的时候,又下起了大雪。张飞打起了退堂鼓,吵吵着要回去,说等天晴了再来。刘备却非常坚定地说:“我正是专门趁这种天气去请他,让他知道我求贤若渴,说不定他会因此而感动,答应出山呢!”说完继续赶路。可没想到千辛万苦地赶到后,刘备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诸葛亮又和朋友一起出门了。一连碰了两次壁,关羽和张飞都不太高兴。关羽说:“诸葛亮一直回避我们,只怕他徒有虚名,没有真才实学,才躲着不肯见你!”刘备不相信。过了些时候,刘备第三次登门拜访。这次诸葛亮倒是在家,但不巧的是正在睡觉。刘备没有让人叫醒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口,耐心等着他醒来。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方才醒来。听书童说刘备已等候多时,诸葛亮连忙穿戴整齐,将刘备迎进屋里。一见面,刘备就开诚布公地向他请教安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谦恭有礼,不惜三次拜访,不禁非常感动,就向刘备详细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讲述了征服天下的策略。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席话,打心眼里佩服他的远见卓识,恳切地请他出山共谋大业。诸葛亮说:“既然先生如此看重,我定用微薄的力量为将军效力!”接受了出山的邀请。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诸葛亮的字),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成了刘备最得力的助手,帮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三顾茅庐”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李世民的“三镜”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魏征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要赴丧。魏征埋葬之日,李世民登上长安的西楼,望着行进的灵柩(jiù)灵柩:棺材。,失声痛哭。事后,太宗因为悲伤过度,五天没有上朝。他沉痛地说:“我有三面镜子。以铜作镜子,可以整理衣帽;以历史作镜子,可以了解兴亡;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魏征去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魏征为人刚直倔强,从不曲意奉承,敢于对太宗犯颜直谏。他原先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担任洗马洗马:为太子东宫官属,主管经籍图书。一职。魏征看到太子的弟弟李世民势力越来越强大,就多次劝李建成早日除掉李世民,以免日后生患。不料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当上了皇帝,即为唐太宗。李世民令人把魏征带到朝堂,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从容不迫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招来今天的杀身之祸了!”太宗早就听说魏征是个人才,果真名不虚传。他不仅没有杀魏征,还以礼相待,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专门给自己提意见。而魏征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专挑李世民的毛病。一次,唐太宗派当时的宰相封德彝(yí)主持征兵工作。按规定,年满18岁的男子才可征召,但封德彝为了扩大兵源,就上奏请求把不满18岁的身强力壮者一并召集,太宗同意了。但魏征认为不妥,不肯在决议上签字。原来按照当时的法令,皇帝的敕令要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太宗接连几次催魏征签名,但都被魏征拒绝了。太宗非常恼火,召他入宫见驾。太宗责问道:“征壮丁入伍有什么不好,你为什么这么固执,屡次抗旨不遵?”魏征大义凛然地反驳说:“法律上规定18岁以上的男子才可征召,怎能知法犯法,征召不够年龄的呢!您这样朝令夕改,不是失信于天下吗?”“陛下,把池塘里的水放光捕鱼,确实能捕到许多鱼,但明年就没有鱼了;把森林都烧光了打猎,确实会捕到许多猎物,但明年就没有野兽可捕了。同样的道理,如果把不满18岁身体强壮的男子都抽去当兵,那今后的田地谁种?国家的赋税向谁要?”魏征又语重心长地说道。唐太宗听了幡然醒悟,立即收回了命令。从此,太宗便常常把魏征叫到跟前,向他请教治理天下的策略。唐太宗曾问魏征:“历史上有过这么多帝王,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然后列举秦二世赵高和隋炀帝杨广亡国的事实,希望太宗能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唐朝国力日益强盛,唐太宗便有些骄奢起来,不愿接受劝诫。一次罢朝后,太宗满脸怒色回到后宫,连连自语:“太可恨了,有机会非杀掉这个乡巴佬不可!”长孙皇后忙问原由,太宗怒不可遏地说:“魏征常常当众羞辱我,弄得我下不了台!”长孙皇后听后,赶忙进屋换了一身华贵的朝服,郑重其事地向太宗施起大礼来。太宗大惑不解,惊问其故。长孙皇后说:“英明的君主才有忠直的大臣,魏征之所以能直言进谏,正是因为陛下英明呀,我怎么敢不恭贺您呢!”太宗恍然大悟,转怒为喜。魏征只要看到唐太宗有过错就直言进谏,即使太宗大发雷霆,他也神色不变。因此,唐太宗不免对魏征有几分畏惧。有一次,唐太宗准备到南山游玩,行装都已准备就绪,但怕魏征批评自己劳民伤财,就没有去。唐太宗曾得到一只珍贵的鹞鹰,对它爱不释手。有一天,太宗正把鹞鹰架在手臂上玩耍,望见魏征朝他走过来,一着急,把鹞鹰藏在了怀里。魏征假装不知,故意汇报很多事情,拖延时间。结果这只鹞鹰竟活活闷死在太宗怀里。魏征胆识过人,多次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向太宗进谏,受到太宗的重用。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8303.html

更多阅读

陕西北路186号荣宗敬故居 荣宗敬后代

陕西北路186号荣宗敬故居,1918年建成,独立式花园洋房,内部装饰无处不雕花。原房主德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回国后,由著名实业家荣宗敬先生斥资买下来。荣宗敬先生和他的弟弟荣德生是民国时期的"棉纱大王"和"面粉大王,先后共创办了几

永福路200号雍福会(原英驻沪领事馆) 德国驻沪领事馆

上海永福路200号,1985年2月11日英在沪开设总领事馆,1996年5月迁南京西路1376号上海商城301室。2001年时候正是上海房建改造大兴土木的高峰期,已渐衰败的这栋二层小洋楼被一个叫汪兴政的设计师看中,汪酷爱设计,游历甚广,在这个大上海难

建国西路394号建国公寓 建国西路285号

建国西路394号,建国公寓(法国太子公寓、道斐南公寓Dauphine Apartments),建于1935年、上海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高层公寓住宅,有赉安洋行设计,层层出挑的水平阳台板成为建筑形体的主要特征。建筑简洁无装饰墙面,对雨水平线条的

声明:《荐贤纳贤篇 纳贤路701号》为网友怀拥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