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历史上下册上下学期教学计划,学科教学方案大全下载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安排:

时间(月份、周次)

课文章节

详细内容

9月3日——9月15日

(第二周——第三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君主专制专题的演进与强化、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9月18——10月15日

(第四五六七周)

专题二与专题三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太平天国远东、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10月17日——11月10日

(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周)

专题四与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国两制的构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关系的突破、新石器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期中考试复习(第十四周)

试卷试卷讲评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及其中考试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卓尔不群的雅典、罗马人的法律、期中考试

11月27日——12月15日

第十六十八周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美国1787年宪法、迷你主政治的扩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2月16日——30日

第十八十九周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美苏争锋、新兴力量的崛起与当代资本主义、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07年1月3日---1月25日

(两周:20—22周)

专题一二三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物质生活和生活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月26日—2月10日

(第22、23、24周)

高一段历史总复习

期终考试

主要是政治和经济政策

(知识的总结及梳理)

二、指导思想: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贵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教材分析: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教科书选取的纠葛贯通古今、关联之外的学习专题,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站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葱人治到法治市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政治活动既受制于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又发作用于经济及其他活动,给社会发展以巨大的影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曾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换句话说,代表一定佳绩利益的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及其个人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国际方面的言论和活动都是政治。因此,我们学习历史,了解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共一个班近四十个学生,生源质量参次不齐,教学上一定要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地巩固和提高。针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又要进行一定的较难的作业布置和试卷的布置。针对学情和特点略讲某些章节教学中一定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以基础知识为主。

五、教学方法: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有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购建。共九个学习专题,包括导语、学习建议、主要介绍办专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或学习重点,并提出一些学习方法上的建议。正文后辐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的呢个一起构成料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一、教材分析

历史必修一呈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

本书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及发展特点;(2)重大的政治事件;(3)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重要政治人物;(4)重要的历史现象。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还能更清醒的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和能力: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处、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尤其是不同见解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四、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注重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使历史知识趣味化。

2、突出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培养,使历史知识问题化。

3、加强历史课堂及课外交流,使历史课堂互动化。

4、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分解知识,使历史知识渐显化。

五、教科研设想

1、历史课堂走出去,并结合历史教研组《乡土历史》课题设计新型历史课堂。

2、开发历史课的情感因素,注重学生个人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3、着重思考新课改形式下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与高考之间的衔接关系。

六、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 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备 注

预 备

8.25—8.31

开学报名收费

1

9.1—9.7

2

9.8—9.14

开学课

第一单元1课

教师节

中秋节

3

9.15—9.21

第一单元2、3课

4

9.22—9.28

第一单元4课

第二单元5课

5

9.29—10.5

第二单元6课

国庆节

6

10.6—10.12

第三单元7、8课

7

10.13—10.19

第三单元9课

综合测试一

8

10.20—10.26

第四单元10课

运动会

9

10.27—11.2

第四单元11、12课

10

11.3—11.9

第四单元13、14课

11

11.10—11.16

第四单元15课

期中检测

12

11.17—11.23

第四单元16、17课

13

11.24—11.30

第五单元18、19课

14

12.1—12.7

小结及综合测试二

15

12.8—12.14

第六单元20、21课

16

12.15—12.21

第六单元22课

17

12.22—12.28

第七单元23、24课

18

12.29—09.1.4

第八单元25、26课

元旦

19

1.5—1.11

第八单元27课

综合测试三

20

1.12—1.18

总复习

21

1.19—1.25

期末考试



2007年下学期,我担任高一历史科教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且各科成绩发展不平衡。但是经过分科以后,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的主动性大为增强,学习风气较好。80%以上的同学对历史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主动的复习和研究课本,参与探求和讨论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在逐步形成。相信经过本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

历史学科成绩将会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与现实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个人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三、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教学,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采用“情境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相互配合学校进行综合知识竞赛,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应对高考的挑战。

5、结合实际,开辟第二课堂。本学期要求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和历史调查活动,收集相关史料,撰写历史习作和制作历史课件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任务是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内容。本册教科书讲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共有八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3、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5、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五、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根据专题分为8个单元,共27篇课文。外加1个活动课,共计28篇课文,31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周次

内容

课时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周

第1 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

第2 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第2周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

第3周

第5 课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第6 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

第4周

活动课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2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5周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6周

第9 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 课 鸦片战争

1

第7周

第11 课 太平天国运动

1

第8周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2

第8周

第13 课 辛亥革命

1

第9周

第14 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2

第10周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

第16 课 抗日战争

1

第11周

第17 课 解放战争

1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1 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第12周

第1 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2

第13周

第21 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4周

第23 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5周

第25 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

第16周

第27 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

这节课的组织安排也同样是在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同时也照顾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但也同样存在着时间安排的问题。文

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

5 Y k j.CoM

一、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历史是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历史学科是高中学生必修的基础学科。历史教育对提高高中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一第二学期的历史教材是在学生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历史的基础上,以叙述世界现代史为主,把有关的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作重点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总的趋势,了解现代中国如何在世界大环境中发展,从而加深学生对现代中外历史和中国国情的认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历史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被列为副科,因而极不重视。尽管在初中对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已有接触,但我们的学生学习习惯都比较差,初中会考对毕业、升学无影响,再加上初中会考开卷考试,题型简单,所以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综合、运用能力,有的部分学生连基本的历史线索都搞不清。进入高一后对新的要求很难适应。

上学期期末区统测,成绩令人担忧,我们的平均成绩61.11,及格率59.02%,优良率3.28%,低分率2.73%。区平均成绩66.08,及格率74.33%,优良率12.25%,低分率2.7%。

差距是明显的,但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已逐渐开始适应高中的学习,对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难度有了明确的认识,正努力改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相信他们在本学期的会考中都能顺利过关。

二、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

(1)习现代中外历史知识,了解现代中外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现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现代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掌握有关的历史概念。

(2)接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以及道德情操教育,增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2、能力目标

(1)能分析、概括历史事实,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并上升为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认识。

(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3.分类目标

(1)从19世纪中期起,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代先进的中国人,千辛万苦地向西方找寻真理,都失败了。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包括中国解放以后的历史说明:社会发展既有曲折,又是不断进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尽管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但这一制度已经初步地然而又是有力地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时代的趋势。

(3)中外优秀文化对推动社会进步,提高民族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特别要注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中外各国历史的发展说明,只有安定的环境,才能发展生产,使国家富强。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

4.教学质量目标:

会考合格率确保95%,力争100%。

三、 具体实施计划 周次 课时 内容

层次

章节

知识内容

知道

理解

比较

第一周 第一课时 (二十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2)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俄国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3)十月革命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和作用 √ 第二课时 (二十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前后的中国 (1)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 第三课时 (2) "五四"运动 √ 第二周 第一课时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4)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 第二课时 (二十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五国海军协定》 √ (2)巴黎和会的实质及其后果;华盛顿会议抑制日本独霸远东的作用 √ (3)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 第三课时 (二十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革命运动与民族解放斗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孙中山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 第三周 第一课时 国共合作,开创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局面;国民革命运动的挫折 √ 第二课时 (二十五)20至30年代的苏联 (1)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 √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作用 √ √ 第三课时 (二十六)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2)美国罗斯福"新政" √ √ 第四周 第一课时 (3)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 (4)德国希特勒上台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 (5)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影响 √ 第二课时 (二十七)1927—1937年的中国 (2)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红军长征 √ (3)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由 √ 第三课时 (4)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 "九·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 第五周 第一课时 (二十八)第二次世界大战 (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战场的开辟;《论持久战》的发表 √ √ (2)《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全局的科学论述 √ 第二课时 (3)英法绥靖政策和欧洲战争危机的加深: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的绥靖政策和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第三课时 (4)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和非洲的开始:德国突然袭击波兰;法国的惨败; 不列颠之战 √ (5)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 √ √ 第六周 第一课 (6)欧战爆发后的中国:日本在华组织伪政权;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制造国共摩擦;解放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 (二十八)第二次世界大战 (7)中国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国际形势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 第二课时 (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与转折: 苏德战争燥发;莫斯科战役;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开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 (9)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 第三课时 (10)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英美盟军在北非与意大利的胜利;开罗宣言和德黑兰会议;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德、意法西斯溃灭;波茨坦会议;日本投降 √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影响 √ √ (12)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 第七周 第一课时 (二十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新中国的建立:重庆谈判和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对外关系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 第二课时 (3)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联合国的建立;美苏"冷战"的展开;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的分裂和朝鲜战争 √ 第三课时 (4)欧洲共同体和战后的日本: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日本经济起飞 √ (5)5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 第八周 第一课时 (6)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亚非会议和不结盟会议 √ (7)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第二课时 (8)50年代以来的中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 √ 第三课时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成就;“一国两制”方针;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国际威望的提高 √ 第九周 第一课时 (9)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 第二课时 世界现代史复习 第三课时 中国现代史复习 第十周 第一课时 中外现代史联系比较 第二课时 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 第一课时 期中质量分析 第二课时 世界近代史复习(一) 第三课时 世界近代史复习(二) 第十二周 五一长假 第十三周 第一课时 世界近代史综合练习 第二课时 世界现代史复习 第三课时 世界现代史练习 第十四周 第一课时 中国明清部分复习(15世纪至中国鸦片战争前) 第二课时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复习 第三课时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复习(一) 第十五周 第一课时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复习(二) 第二课时 中国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部分复习 第三课时 中国史综合练习 第十六周 第一课时 中外史联系比较(一) 第二课时 中外史联系比较(二) 第三课时 中外史联系比较(三) 第十七周 第一、二课时 会考模拟(一) 第三课时 试卷分析 第十八周 第一、二课时 会考模拟(二) 第三课时 试卷分析 第十九周 第一、二课时 会考模拟(三) 第三课时 试卷分析 第二十周 第一课时 答疑 第二课时 考前指导 第三课时 会考

四、具体实施

1.进一步钻研教材,精心备好每节课,再次精选习题。

2.提高课堂效率,确保课堂纪律的稳定,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启发诱导他们积极开动脑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鼓信心,找原因。

4.请求班主任老师的支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5.必要时请求家长的帮助,做好家庭复习工作。

6.十七周以后,确定10%的学习困难生,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一帮一”互助。

7.加强与教研员的联系,及时了解会考动向。加强与兄弟学校合作,做好模拟试题交流工作。

五、保障措施与可行性

1.本人从教高中多年,平时注重积累,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对待教学工作责任性强,善长学生的思想工作,历年任教年级的会考合格率均达100%,此次会考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达到100%合格率。

2.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及能力,为部分学生高三“三加一”做好准备。在复习阶段,少部分学习困难生课外需进行补习,临考前需要年级组、家长支持配合,做好全体学生复习的督促工作。

3.本人目前注重收集网络资料并进行有效筛选。选读各类历史书目及教参资料。与教研员、七宝、闵中、三中等同行的交流渠道畅通。

4.平时的教辅资料有:教材配套练习册、新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与训练》、《高中会考模拟与精练》、《高中历史解析》等。这些资料本人已全部做过。目前学生平时作业以教材配套练习册为主,习题内容有选择性。复习阶段计划增订《高中会考模拟与精练》加强训练,先已得到教研组、教导处核准同意。

5.单元测验由本人自己根据会考考纲要求命题,并请求年级组安排在课余时间统一测试。

六、总目标达成度与现阶段教学目标达成度的相关分析

目前本人的教学在校范围内处上游水平,在区范围内处中游水平。主观上强烈要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平时的教学过程正不断修改教案,更新教学手段。但苦于缺乏名师指点,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希望学校能提供这些方面的帮助。

课堂教学的总目标是提高高中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希望课堂教学能有助于学生正确思想观、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终身受益。

对整个高中教学有较完整的思考。在高一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力争人人通过会考,同时为高三综合考试打下扎实的基础。从兴趣入手,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吸引更多的学生,让他们喜爱历史这门学科,学会主动学习,使学生到高三“三加一”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对于一批已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这一课程,从高一开始就重点培养。高二时,尽管不开设历史课,但也设想通过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等形式对这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重点培优。

七、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只有完全依靠课堂40分钟,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本人在教学中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已着手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授之以渔”,在课堂上学会,课后设计研究性学习主题,培养更多的学生会学。不断加强义务钻研,提该业务水平,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历史是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历史学科是高中学生必修的基础学科。历史教育对提高高中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一第二学期的历史教材是在学生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历史的基础上,以叙述世界现代史为主,把有关的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作重点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总的趋势,了解现代中国如何在世界大环境中发展,从而加深学生对现代中外历史和中国国情的认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历史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被列为副科,因而极不重视。尽管在初中对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已有接触,但我们的学生学习习惯都比较差,初中会考对毕业、升学无影响,再加上初中会考开卷考试,题型简单,所以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综合、运用能力,有的部分学生连基本的历史线索都搞不清。进入高一后对新的要求很难适应。

上学期期末区统测,成绩令人担忧,我们的平均成绩61.11,及格率59.02%,优良率3.28%,低分率2.73%。区平均成绩66.08,及格率74.33%,优良率12.25%,低分率2.7%。

差距是明显的,但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已逐渐开始适应高中的学习,对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难度有了明确的认识,正努力改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相信他们在本学期的会考中都能顺利过关。

二、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

(1)习现代中外历史知识,了解现代中外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现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现代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掌握有关的历史概念。

(2)接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以及道德情操教育,增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2、能力目标

(1)能分析、概括历史事实,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并上升为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认识。

(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3.分类目标

(1)从19世纪中期起,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代先进的中国人,千辛万苦地向西方找寻真理,都失败了。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包括中国解放以后的历史说明:社会发展既有曲折,又是不断进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尽管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但这一制度已经初步地然而又是有力地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时代的趋势。

(3)中外优秀文化对推动社会进步,提高民族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特别要注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中外各国历史的发展说明,只有安定的环境,才能发展生产,使国家富强。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

4.教学质量目标:

会考合格率确保95%,力争100%。

三、 具体实施计划 周次 课时 内容

层次

章节

知识内容

知道

理解

比较

第一周 第一课时 (二十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2)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俄国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3)十月革命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和作用 √

第二课时 (二十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前后的中国 (1)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

第三课时 (2) "五四"运动 √

第二周 第一课时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4)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

第二课时 (二十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五国海军协定》 √

(2)巴黎和会的实质及其后果;华盛顿会议抑制日本独霸远东的作用 √

(3)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

第三课时 (二十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革命运动与民族解放斗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孙中山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

第三周 第一课时 国共合作,开创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局面;国民革命运动的挫折 √

第二课时 (二十五)20至30年代的苏联 (1)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 √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作用 √ √

第三课时 (二十六)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2)美国罗斯福"新政" √ √

第四周 第一课时 (3)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

(4)德国希特勒上台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

(5)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影响 √

第二课时 (二十七)1927—1937年的中国 (2)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红军长征 √

(3)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由 √

第三课时 (4)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 "九·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

第五周 第一课时 (二十八)第二次世界大战 (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战场的开辟;《论持久战》的发表 √ √

(2)《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全局的科学论述 √

第二课时 (3)英法绥靖政策和欧洲战争危机的加深: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的绥靖政策和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第三课时 (4)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和非洲的开始:德国突然袭击波兰;法国的惨败; 不列颠之战 √

(5)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 √ √

第六周 第一课 (6)欧战爆发后的中国:日本在华组织伪政权;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制造国共摩擦;解放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

(二十八)第二次世界大战 (7)中国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国际形势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

第二课时 (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与转折: 苏德战争燥发;莫斯科战役;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开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

(9)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

第三课时 (10)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英美盟军在北非与意大利的胜利;开罗宣言和德黑兰会议;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德、意法西斯溃灭;波茨坦会议;日本投降 √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影响 √ √

(12)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

第七周 第一课时 (二十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新中国的建立:重庆谈判和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对外关系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

第二课时 (3)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联合国的建立;美苏"冷战"的展开;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的分裂和朝鲜战争 √

第三课时 (4)欧洲共同体和战后的日本: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日本经济起飞 √

(5)5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

第八周 第一课时 (6)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亚非会议和不结盟会议 √

(7)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第二课时 (8)50年代以来的中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 √

第三课时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成就;“一国两制”方针;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国际威望的提高 √

第九周 第一课时 (9)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

第二课时 世界现代史复习

第三课时 中国现代史复习

第十周 第一课时 中外现代史联系比较

第二课时 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 第一课时 期中质量分析

第二课时 世界近代史复习(一)

第三课时 世界近代史复习(二)

第十二周 五一长假

第十三周 第一课时 世界近代史综合练习

第二课时 世界现代史复习

第三课时 世界现代史练习

第十四周 第一课时 中国明清部分复习(15世纪至中国鸦片战争前)

第二课时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复习

第三课时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复习(一)

第十五周 第一课时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复习(二)

第二课时 中国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部分复习

第三课时 中国史综合练习

第十六周 第一课时 中外史联系比较(一)

第二课时 中外史联系比较(二)

第三课时 中外史联系比较(三)

第十七周 第一、二课时 会考模拟(一)

第三课时 试卷分析

第十八周 第一、二课时 会考模拟(二)

第三课时 试卷分析

第十九周 第一、二课时 会考模拟(三)

第三课时 试卷分析

第二十周 第一课时 答疑

第二课时 考前指导

第三课时 会考

四、具体实施

1.进一步钻研教材,精心备好每节课,再次精选习题。

2.提高课堂效率,确保课堂纪律的稳定,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启发诱导他们积极开动脑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鼓信心,找原因。

4.请求班主任老师的支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5.必要时请求家长的帮助,做好家庭复习工作。

6.十七周以后,确定10%的学习困难生,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一帮一”互助。

7.加强与教研员的联系,及时了解会考动向。加强与兄弟学校合作,做好模拟试题交流工作。

五、保障措施与可行性

1.本人从教高中多年,平时注重积累,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对待教学工作责任性强,善长学生的思想工作,历年任教年级的会考合格率均达100%,此次会考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达到100%合格率。

2.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及能力,为部分学生高三“三加一”做好准备。在复习阶段,少部分学习困难生课外需进行补习,临考前需要年级组、家长支持配合,做好全体学生复习的督促工作。

3.本人目前注重收集网络资料并进行有效筛选。选读各类历史书目及教参资料。与教研员、七宝、闵中、三中等同行的交流渠道畅通。

4.平时的教辅资料有:教材配套练习册、新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与训练》、《高中会考模拟与精练》、《高中历史解析》等。这些资料本人已全部做过。目前学生平时作业以教材配套练习册为主,习题内容有选择性。复习阶段计划增订《高中会考模拟与精练》加强训练,先已得到教研组、教导处核准同意。

5.单元测验由本人自己根据会考考纲要求命题,并请求年级组安排在课余时间统一测试。

六、总目标达成度与现阶段教学目标达成度的相关分析

目前本人的教学在校范围内处上游水平,在区范围内处中游水平。主观上强烈要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平时的教学过程正不断修改教案,更新教学手段。但苦于缺乏名师指点,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希望学校能提供这些方面的帮助。

课堂教学的总目标是提高高中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希望课堂教学能有助于学生正确思想观、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终身受益。

对整个高中教学有较完整的思考。在高一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力争人人通过会考,同时为高三综合考试打下扎实的基础。从兴趣入手,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吸引更多的学生,让他们喜爱历史这门学科,学会主动学习,使学生到高三“三加一”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对于一批已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这一课程,从高一开始就重点培养。高二时,尽管不开设历史课,但也设想通过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等形式对这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重点培优。

七、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只有完全依靠课堂40分钟,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本人在教学中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已着手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授之以渔”,在课堂上学会,课后设计研究性学习主题,培养更多的学生会学。不断加强义务钻研,提该业务水平,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为进一步做好学科教研工作,促进全市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省素质教育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殷实和谐、公平质优教育名市提供智力支持”为实践载体,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学科教研工作,全面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思路

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为重点,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实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突破;以强化网上教研为契机,实现教研方式的优化和互补;以提高教研水平与实效为目标,实现自身与师生的共成长。

三、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全面落实山东省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实施意见,规范学科教学行为。

1、科学安排历史学科课程,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II与校本课程。

2、研究模块专题教学的特点,更新评价理念。

(1)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时要着眼于模块或专题的整体设计,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入教学实践。

(2)尊重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学常规,也要根据新课程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环节的工作,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与同伴、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3)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要认真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了解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4)树立正确的评价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其方式。

3、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指导。培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典型学校,适时举办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场观摩会。

4、加强学生选课指导研究,尝试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结合。

(二)强化理论研究,深化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

1、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针对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形势,我们应全面优化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准备课,高效落实课,开诚布公听评课,认真反思提升课。

2、进一步完善三种课型的基本环节

新授课的基本环节:创设情境、课标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复习课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典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讲评课基本环节:考情展示→个性纠错→典例分析→变式巩固→补偿训练。

自查自纠→合作交流→问题汇报→教师点拨→典题巩固→补偿训练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以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面向新课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要在高一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三、本年度教学计划

教师通过一年教学,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选修)全部的讲课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第的基本史实,并培养学生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综合概括等能力。上期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的教学和学习的任务,下期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的教学与学习任务。

四、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完成章节 主要内容 估计课节

1--- 5周 3月4日到4月8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二章 俄国十月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4课时

6--- 8周 4月9日到4月28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5课时

9周 4月29日到5月6日 五一放假

10-12周 5月7日到

5月27日 考试,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四章 考试;两极格局的世界 15课时

13-14周 5月28日到6月10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第五章 世界格局的变化 10课时

15-16周 6月11日到6月24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第六章章 现代科学技术的也文化 12课时

17-18周 复习 期末考试

五、教学方法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

(3) 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争取本年度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达到30节以上;

(4) 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标准的基本要求

1、知识和能力: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处、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尤其是不同见解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教材体系内容分析说明

本学期主要任务是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内容。本册教科书讲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共有八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学生学习情况总体分析

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历史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因为学生在初中的历史的学习要求并不是很高的,实行的是开卷考试。因此在高一新学期的历史学习中可能难度比较大。

历史必修一是中外的政治制度和重要政治事件,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并不是很感兴趣。因此在高一新学期应注重对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并夯实基础知识。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教学,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采用“情境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相互配合学校进行综合知识竞赛,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应对高考的挑战。

教学进度具体安排

课时

周次

教 学 内 容

教学案主编

教学案审核

1

2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崔北京

杨梅怡

2

3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崔北京

杨梅怡

3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崔北京

杨梅怡

4

4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崔北京

杨梅怡

5

5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陈龙明

潘金元

6

6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陈龙明

潘金元

7

6

伟大的抗日战争

陈龙明

潘金元

8

7

太平天国运动

崔北京

杨梅怡

9

7

太平天国运动

崔北京

杨梅怡

10

8

辛亥革命

崔北京

杨梅怡

11

8

新民主主义革命

崔北京

杨梅怡

12

9

新民主主义革命

崔北京

杨梅怡

13

9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陈龙明

潘金元

14

10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转折

陈龙明

潘金元

15

10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陈龙明

潘金元

16

11

期中考试

17

1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崔北京

杨梅怡

18

12

外交关系的突破

崔北京

杨梅怡

19

12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崔北京

杨梅怡

20

13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陈龙明

潘金元

21

13

卓而不群的雅典

陈龙明

潘金元

22

14

卓而不群的雅典

陈龙明

潘金元

23

14

罗马人的法律

陈龙明

潘金元

24

15

罗马人的法律

陈龙明

潘金元

25

15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

崔北京

杨梅怡

26

16

美国1787年宪法

崔北京

杨梅怡

27

16

美国1787年宪法

崔北京

杨梅怡

28

17

民主政治的扩展

崔北京

杨梅怡

29

17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陈龙明

潘金元

30

18

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陈龙明

潘金元

31

18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陈龙明

潘金元

32

19

美苏争锋

杨梅怡

潘金元

33

19

美苏争锋

杨梅怡

潘金元

34

20

新兴力量的崛起

杨梅怡

潘金元

35

20

新兴力量的崛起

杨梅怡

潘金元

36

21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杨梅怡

潘金元

37

21

期末复习



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多学生已适应了高中学习的难度与强度。同时也对我的教学风格适应了。我所教的高一六班和四班在上个学期的全市统测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大多同学的学习自觉性不够,不重视平常对知识的记忆,而只是在考试之前才看书。结果导致考试只能取得七十分左右的成绩而难以得高分,因此这学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得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必要性,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及智力的发展。充分发挥月考、期中、期末等考试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提高课堂效率:精心设计,精讲多练。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结合自身及学生实际制定适合本级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3、注意历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适时补充一些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的小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力争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每堂课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让学生做练习以检测当节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每周一次小考,以填空题的形式考察本周的基础知识。做到周周清。

每月一次月考,以会考高考题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查漏补缺。做到月月清。

5.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6、充分发挥个人自身优势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力所能及地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温暖安定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五、教学进度:将根据历史备课组安排的课时和内容策划



一,基本情况:高一年级共有25个班级,五个强化班,20个普通班,其中,本学期开设历史课的有15个班组,四位历史老师任教,本学期学习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按课标要求,须36个学时,2学分.

高一年级首次进入新课改,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理念上有待进一步更新,在教与学的方法上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改革面前吸取上届经验,探索过程中少走弯路,这是摆在我们高一师生面前的重要问题.

二,本学科教学要求:

历史必修(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等是该模块学习的基本内容,其中包含九个专题,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三,具体措施:

1,从开学初起,加紧新课程理念培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思想改进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投入新学期教学.学期初根据教研组计划安排,在第三周请参加省级新课程培训的张军老师对全备课组成员做一次讲座,以提高认识,借鉴外部经验和做法.此后不间断学习新课标,并逐一落实到教学之中.

2,继续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由于新教材的使用,大多数老师对教材内容和教法不太清楚,所以我们除按照学校的要求,每星期三晚办公时集中,由一位老师主讲,大家集体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外,每周再增加一次集体讨论的机会,力争每一节课都形成统一学案和教案.同时积极提倡二次备课,老教师可以在教学案上直接备课,新青教师必须再二次备课新教案.争取统一进度,统一作业,把准教学基点,发挥个体特长,运用集体智慧,达到最佳效果.

3,坚持采用学案制度,要求每一份学案均能包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延伸学习的基本内容,既要考虑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反映能力的提高,既要有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又能体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每份学案均围绕下列几部分组成编写,不求全但求精:课标要求,资料卡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知识整合,学习延伸,同步检测,相关链接等,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做到详实,有可操作性.

4,要坚持教学的"五认真",扣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做好辅导工作.

5,作业安排是每一小节一份同步检测,一个专题一次课堂作业,请主讲老师编写.同步检测当堂反馈,课堂作业认真批改,认真讲评.

6,要科学地利用教具和自制教具,如地图,图片等,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的直观性.我们准备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抗日战争的部分影片,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开展相互听课活动,同组人坚持每周每人互听不少于一节,第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2006年秋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进度安排表





起止

时间

工 作 内 容

课时

安排

集体备课

负责人

单元测验

1

介绍新课标及学习要求

1

张 军

2

专题一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

张玉军

3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2

张玉军

4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2

张玉军

单元练习

5

专题二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

张玉军

6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2

张玉军

单元练习

7

专题三 一,太平天国运动

二,辛亥革命

2

张 军

8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2

张 军

单元练习

9

专题四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2

张 军

10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2

张 军

期中考试

11

专题五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2

张 军

12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2

徐永巧

13

专题六 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2

徐永巧

单元练习

14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三,罗马人的法律

2

徐永巧

15

专题七 一,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2

徐永巧

单元练习

16

二,美国1787年宪法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

2

徐永巧

吴登兵

17

专题八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2

吴登兵

18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2

吴登兵

19

专题九 一,美苏争霸

2

吴登兵

单元练习

20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三,走向多极化

2

吴登兵

21

复习迎考

22

复习迎考

23

期末考试

24

说明:一,单元测验,实验,参观等在教学内容中同步安排;

二,备课组长是教学计划组织制定和落实的直接责任人;

三,此表一式两份,一份交教务处,一份留教研组.



教学计划 高一 (2)张卫红

一、 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我所教的班级有五个班,班级多,任务量大。面对的是刚升入高中的新生,许多学生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方法还没有掌握。新教材变化很大,每节课的容量大而且又有一定的难度。

二、 重点工作

1、努力转变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深化课堂改革,用目标教学引领课堂。

4、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三、具体措施

1、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每次讲授新课前都要布置预习内容;内容浅显易懂的内容交给学生去处理;难点部分由老师讲解或由学生讨论完成。

2、每节课明确一个或两个学习目标,而且当堂要进行目标检测。

3、针对所教的内容适时进行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搜集、处理相关历史资料和信息。

4、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会同他人,尤其是持不同意见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5、进行优势扩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有优点,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耐心指导,通过优势扩大化,使学生充满信心,使学生的才能得以发挥,让他们在鼓励中不断进步。

6、提升自我:

(1)认真仔细的备课,尽力做到科学、准确、严密。多方参阅各种有关书籍,积极向备课组其他教师请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认真编写教案,并不断归纳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

(2)坚持听课,尤其是高二老师的课,学习他人的宝贵的教学经验,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及时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对其加以纠正和改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

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根据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目标和学习计划,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为目标,以转变教学理念和优化教学手段为中心,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突破口,以教师集体备课研究为平台,狠抓常规,促进学科、师生、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教学教研工作

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要认真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了解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4、开展系列课堂教学创新活动,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5、提高备课组自身专业与理论素养。积极扩大课程资源,拓展知识视野,研读时新的学术专著及相关期刊杂志,关注学术进展,并与历史教学实际适当联系。注意新的史观的学习和吸纳,及时学习科研网相关介绍新的史学观点文章。

6、搞好集体备课,邀请高二年级老师进行指导,就疑难问题进行讨论。

7、坚持每周听课制度。不仅在组内听课,还坚持每周听一节高二老师的课,虚心学习,力求尽快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水平。

8、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两个星期内基本定型,争取一个月出汇报课。

三、教学进度计划

周次

课时

教学内容

备注

1

2

专题一1、2节

2

3

专题一3、4节及练习

3

3

专题二及练习

4

3

专题三及练习

5

3

复习

6

3

月考

7

3

专题四及练习

8

3

专题五及练习

9

3

期中考试

10

3

专题六及练习

11

3

专题七及练习

12

3

复习

13

3

专题八及练习

14

3

专题九及练习

15

3

复习

16

3

复习

迎接期末考试



新的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能够有效进行新课程教学,特制订了如下几点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且各科成绩发展不平衡。而且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的认识水平。在他们的概念里,历史是副科,开卷考试,考题的思维量不大,因此对历史学科非常不重视,平时的学习时间就是给语数外理化。

2.教材分析:

高一历史本学期主要是学习历史必修第一到第二分册,属于世界古代史和中国古代史内容,采取的是模块化设置,每一单元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联系,古代世界古代史学生和老师都相对陌生,因此相对比较难把握。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完成高一历史第一分册和第二分册的教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贯彻民族精神教育。

三、具体措施:

1.摸清学生情况,培养学生中的积极分子。让学生改变初中对历史学习的观念,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抓好课堂效率,上课力求精干、实在。上课要求每个人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定期检查笔记情况,将做得很好的作为样本展出。

3.抓好课前预习及课后及时巩固。完善课前检查和评估,及时批改作业,单元复习和考试落实到个人。

4.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抓好差生的补差工作,以确保全体学生在高二的水平测试中顺利过关。

四、教学安排

周次

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

1

第一分册第一单元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2

2

第一分册第一单元

第2课 古代埃及 第3课 古代印度

2

3

第一分册第二单元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2

4

第一分册第三单元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2

5

第一分册第三单元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2

6

国庆长假

7

第一分册第四单元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2

8

第一分册第五单元

第12课 封建制度

2

9

第一分册第五单元

第13课 城市的复兴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2

10

第一分册第五单元

第15课 中世纪文化 期中考试

1

11

东方绿洲军训

12

第二分册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文献与考古的中国夏文化

2

13

第二分册第一单元 第二分册第二单元

第3课 商朝和青铜文化 第4课 封邦建国和礼仪文化

2

14

第二分册第二单元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2

15

第二分册第二单元第二分册第三单元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2

16

第二分册第三单元第二分册第四单元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2

17

第二分册第四单元

第11课 割据与分割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2

18

第二分册第五单元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2

19

第二分册第五单元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第16课 灿烂的文学艺术

2

20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2

21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学科教学教育质量为目标,学习课程教学改革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夯实基础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培养创新,从实际出发,抓好两头,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从《标准》看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变革教育理念。强调把传统的注重“双基”教学,转变到基础和创新结合上来,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而对于教材的原则是“一纲多本”,在教学方式上,要求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综合素养自然应上到更高的高度。

二、对教学各个层面的要求

1、教学进度

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包括:上半学期必须完成必修(一)第四至第八单元的新课内容,期中考试后半学期完成必修(二)的新课学习,争取期末考试通过率90%。

2、集体备课

本学期的高一历史备课要做到既有结合又有个性发挥,新老结合,取长补短。本备课组共同承担收集整理教学资料并做到资源高度共享。包括网上资源的收集(课件、试题练习),单元练习、考试题目的编制。每人在讲授新课前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并于备课组会上作教材分析发言,同时要在教学该内容期间提供所有材料(教案、课件)供本备课组成员参考。杜绝不加修改的使用别人教案或直接使用从网上下载的教案,要求做到教学资源的优化处理。课件主要是为了突破难点而作,应参考一些优秀的资料,借鉴其中认为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表述、材料或事例,再参考多种版本的课件,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创造性地补充一些实际有效的东西,使在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3、教学要求

本学期所有班级的教学都要以“立足课本、狠抓基础、培养习惯”为教学指导思想,做到“起点要低,讲解要透,因人施教”。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积极思维、自主学习等行为习惯。坚持抓学生基本素质的积累。另外,在强化班、普通班教学方面是不同的,老师在教学的实施、目标方面要有一定的区别。对于强化班和普通班老师要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授课做到精讲精练,平时注重提高试题质量。每一单元都要进行规范系统地练习、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尽量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快速成长。

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不停留在简单地传授书本知识,对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努力挖掘趣味性的东西,实际生活中能碰到的情况,时事新闻等,引入到教学中,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把书本叫枯燥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取得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比较相近的知识点;注意从已有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组织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1、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活动。做到“三定”――每周二下午为固定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教学中遇到问题随时讨论;每次活动有明确的内容;每课或联系较紧密的几课定一中心发言人,负责教学的整体设计,,提出教学的设想,大家讨论补充,探究最佳方案,实现资源共享。做到“三备”――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特别侧重学生学习式的设计。做到备课组“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统一”。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争取每节都是优质课。

2、组织教学研究课,加强集体听课评课,并积极向其他备课组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

3、组织好新老教师“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积极听课、评课,互相学习。

4、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并努力出色完成年级组交给的各项任务。

四、工作安排

教学进度表见附页。附:高一历史教学进度表

周别

起止时间

教学内容

教研活动主题

1

2月22-28日

必修(一)第十、十三课

2

3月1-7日

第十二、十三课

3

3月8-14日

第十四、十五课

4

3月15-21日

第十六、十七课

5

3月22-28日

第十八、十九课

6

3月29- 4月4日

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课

7

4月5-11日

第二十三、二十四课

8

4月12-18日

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课

9

4月19-25日

必修(二)第一单元

10

4月26- 5月2日

第一单元

11

5月3-9日

第二单元

12

5月10-16日

第二单元

13

5月17-23日

第三单元

14

5月24-30日

第四单元

15

5月31- 6月6日

第五单元

16

6月7-13日

第六单元

17

6日14-20日

第七单元

18

6月21-27日

第八单元

19

6月28- 7月4日

期末复习

20

7月5-11日

期末考试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望亭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共19个班两千多个学生,重点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普通班生源质量相对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波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又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四、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2)每两周一次总结测查,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月月清。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一、教材分析

历史必修一呈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

本书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及发展特点;(2)重大的政治事件;(3)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重要政治人物;(4)重要的历史现象。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还能更清醒的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和能力:

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尤其是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三、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共10个班近四百四十个学生,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波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四、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和措施

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抓好课堂效率。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可以采用“ 情境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4、加强备课组建设,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研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的历史教学条件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1)每堂课均可采取这样的模式。前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5—10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2)每两周一次小考,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月月清。

5、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2)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附:

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 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1

9.1—9.6

开学导言课,

第一单元第1课

2

2

9.7—9.13

第一单元第2、3课

2

3

9.14—9.20

第一单元第4课

第二单元第5课

2

4

9.21—9.27

第二单元第6课

综合测试一

2

5

9.28—10.4

第三单元第7课

国庆放假

1

6

10.5—10.11

国庆放假

第三单元第8课

1

7

10.12—10.18

第三单元第9课

2

8

10.19—10.25

第四单元第10课

2

9

10.26—11.1

第四单元第11、12课

2

10

11.2—11.8

第四单元第13、14课

2

11

11.9—11.15

第四单元第15课

期中检测

2

12

11.16—11.22

评讲试卷

第四单元第16课

2

13

11.23—11.29

第四单元第17课、第五单元第18课

2

14

11.30—12.6

第五单元第19课

综合测试二

2

15

12.7—12.13

第六单元第20、21课

2

16

12.14—12.20

第六单元第22课

单元小结

2

17

12.21—12.27

第七单元第23、24课

2

18

12.28—10.1.3

第八单元第25课元旦放假

1

19

1.4—1.10

第八单元第26、27课

2

20

1.11—1.17

综合测试三

期末总复习

2

21

1.18—1.24

期末总复习

2

22

1.25—1.31

期末考试



新的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又开始了,这是新课改第一站,为了能够有效进行新课程教学,为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制订了如下几点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的认识水平。在他们的概念里,历史是副科,开卷考试,考试题的思维量不大,平时的学习时间就是给语数外理化。

2、教材分析:

本期高一历史主要是学习历史必修2。属于中外古今外经济发展史,采取的是模块化设置,每一单元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联系,学生和老师都相对生疏,更应该重点把握。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完成历史必修2教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强化“忘记历史就等于被判”的认识。

三、具体措施:

1、摸清学生情况,培养学生中的积极分子。让学生改变初中对历史学习的观念,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抓好课堂效率。上课力求精干、实在。上课要求每个人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定期检查笔记情况,将做得很好的作为样本展出。

3、抓好课前预习及课后及时巩固。落实每个人的作业,实行轮流当面批改,做到每次当面批改三分之一以上。单元复习和考试落实到个人,完善课前检查和评估。



高中一年级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根据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目标、结合学校教研室和历史教研组计划,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转变教学理念和优化教学手段为中心,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集体备课研究为平台,狠抓常规,促进学科、师生、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教学教研工作:

1、坚持抓好和落实教学常规工作的基本环节。

2、搞好集体备课:每周星期一上午8—10点为集体备课时间。

3、坚持公开课及听课制度:每周每人一节课。

4、搞好师徒制度:新老教师相互学习,师徒共同进步。

5、力争一次学科教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进度计划:

周 次

课 时

教 学 内 容

备注

1

2

高中历史学习导言课:认为历史课程

2

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

2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4

2

第二单元:《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5

2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国庆放假

6

2

第三单元:《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7

2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月 考

8

2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9

2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辛亥革命

10

2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期中考试

11

2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

第16课:抗日战争

12

2

第17课:解放战争

13

2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4

2

月 考

15

2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16

2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17

2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8

2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9

2

期末复习

20

2

期末考试











历史必修1

历史必修2(部分)















重点:

1.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 近代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及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3. 古希腊罗马民主政治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发展

4.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5. 中外古代经济发展概况和差异

难点:

1. 政治制度的演变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 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经济思想文化的关系

3. 中外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5.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要求:

1. 掌握古今中外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史实

2. 通过历史资料、图表等加强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

3. 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辩论赛等形式,引导学生体检历史的发展过程和生动性等。

4.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5. 具有正确对待历史上各种政治制度、政治现象的态度和价值观。

6. 注重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经济的基础作用。

措施:

1. 教师要加强学习,坚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2. 教师要做好“六认真”工作。

3. 运用正确、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研究情况 金城









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一(4)









1. 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比较、问题探究两极格局的形成。

2. 科学组织课堂教学,优化课堂45分钟

3. 课前作好相关准备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4. 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结合,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3周 高一(4)

周次

节次

教学内容

(包括测验、考试、大小作文等的安排)



2

绪言



1

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政治制度

1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高一入学调查



1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单元复习



1

第二单元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

第三单元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国庆放假



国庆放假

1

第9课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1

第四单元 第10课 鸦片战争

1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

第13课 辛亥革命

1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

1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

第16课 抗日战争

1

第17课 解放战争

1

第五单元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期中复习

十一

期中考试

十二

1

第六单元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十三

1

第七单元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

单元复习

十四

1

第八单元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单元复习

必修二

十五

1

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十六

1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1

第二单元 第5课 新航路的开辟

1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十七

1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1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

第三单元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十八

1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十九

1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

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二十

1

第16课三陵 大众传媒的变迁

期末复习

二二

期末考试



一、指导思想:

以《高中历史新课标》为基础,遵循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轴心、以提高师生的着素质为根本,以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中生为目的”工作思路,为创建省级师范性高中为奋斗目标,切实推进普通高中课改,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的行动中,体现在课堂上。

二、教材结构

高中必修一历史课本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共九个学习专题,包括导语、学习建议,主要介绍本专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或学习重点,并提出一些学习方法上的建议。正文后辐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专题的知识结构附在最后,帮助学生对整个专题的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三、认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等基本史实。

2、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站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4、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四、学情分析:

我所带的高一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也存在生源层次不齐的问题,针对学情和特点略讲某些章节,教学中一定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以基础知识为主。

五、教学方法:

1、一般内容基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理解重大政治事件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2、让学生阅读课文,明白自己知道了哪些知识,对于不清楚、有疑问的知识进行讨论。

3、通过黑板报、手抄报、小论文等形式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安排:

时间(周次)

课文章节

详细内容

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2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与强化、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3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4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抗日战争、

5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6

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7

专题四与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8

专题四与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的构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9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外交关系的突破、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0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卓尔不群的雅典、

11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罗马人的法律、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2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主政治的扩展、

13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14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美苏争锋、

15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6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7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高中高一历史上下册上下学期教学计划,学科教学方案大全下载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8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国家教委2002年颁布的《历史教学大纲》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全面完成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全面培养锻炼和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完成高一年级的复习任务,使学生顺利通过会考。坚持学科教学为主,落实基础知识,培养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教学中尤其应该注意调动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搞好分层具体指导。做练习时,要把握适度的原则,不搞题海战术,不追求偏、难、怪,从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

二、教学依据和教材使用

根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参照《历史教学大纲 》和2003年历史会考《考试说明 》进行教学。使用人教社2003版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下册(选修)为教材。以人教社新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参考书》下册为教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针对性要强。根据新形势下的考试要求,教学中应重视对知识系统和线索的梳理,重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加深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运用。要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知识面,学会灵活运用历史知识。

三.教学要求

教材提供自国民政府成立以来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史实,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安排授课与复习。

教师力争在四月底五月初完成新课的讲授,留出大约一个月的全面复习时间。

希望老师认真抓好学生的知识落实,抓住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不落空。抓住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概括特征、阐释表达的历史学科能力。

四、教学安排

1.每周3课时,本学期共授课时间18周左右,大约54课时。

2.本学期有《高一历史》单元练习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编,中国书店出版)辅助教学,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希望教师及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大约在4月份,区里提供《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全册练习题一套,仅供参考使用。

4.5月底,区里安排会考模拟练习一次。具体时间待定。



一,指导思想:高一历史主要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中国近代史主要讲述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史,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中国人的抗争史,为中国寻找出路的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曲折前进的发展史.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建设史.这是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要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高效稳妥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面临的现状及问题:①初高中衔接问题及学生的历史科的基础薄弱问题.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的认识水平.在他们的概念里,历史是副科,开卷考试,考试题的思维量不大,平时的学习时间就是给语数外理化.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泼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②教师带班多及课时少问题.我校高一年级共24个教学班,每位历史教师带8个教学班,每班每周只开1节历史课.

③高一上学期学校不允许政,史,地订教辅资料,没有丰富多彩的史料可供学生阅读,没有灵活多样的题目可供学生参考,只有靠老师的讲解来吸引学生,作业就靠老师轮流打印活页作业.

三,针对性措施:

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细心组织教学,努力做到让学生主动去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充分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改变初中对历史学习的观念,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组内成员各尽所能,相互听课,学习,共同探讨,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四,教学进度:由于每周只有一节课,到本学期末,计划上完《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的第一章至第二章第六节.其中第一章第一节,第五节和第二章第五节分别用两课时上,其余每节用一课时讲.



金博志网址(上面图标)的“教育教学”里面有相关知识点和复习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880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高中高一历史上下册上下学期教学计划,学科教学方案大全下载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为网友一味的逞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