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争 国际战略环境

关于信息化战争

伴随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战争这种新的战争形态正阔步向我们走来,并由此引发的一场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汹涌澎湃。“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我国大军事家孙武的名言。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迎接信息化战争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正是“国之大事”,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因此,对于信息化战争这个新的战争怪物,不仅军人、民兵、预备役人员要正视它,研究它,凡是关心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人士也应当了解它。

一、信息化战争闪亮登场

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战争连绵不断。据国外有的专家运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起。这期间只有329年是和平的。还有人调查统计,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上爆发局部性战争和武装冲突达300多次。

战争舞台 主帅易“人”

在漫长的战争历史舞台上,出现过多种战争形态。从战争所使用的兵器性质来区分战争形态,可以分为使用冷兵器的战争和使用热兵器的战争。

冷兵器的战争形态在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我们从电影、电视和历史小说对当时战争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那时的战争全靠用铁器打造的刀枪剑戟互相厮杀。《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的板斧,都好生了得。可以“过五关、斩六将”,“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杀得敌人闻风丧胆。显然,当时的战争舞台上冷兵器战争唱着主角,担任着主帅。

火药的发明并应用于军事,使人类战争逐渐跨入热兵器时代。尤其是在近200多年的战争中,机械制作的枪、炮、坦克、飞机、舰艇等投入战场,战争又完全变了一个样子。“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炮声隆隆”、“战鹰呼啸”、“铁马轰鸣”,摩托化、机械化作战,“闪击战”、“空地一体战”、“陆海空联合作战”等等,就是一个时期战争情景的写照。显然,这一个时期,战争舞台上的主帅是热兵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战争历史舞台上的主帅也在不断地走马换将。伴随人类从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在军事上的运用,战争舞台上一位新的主帅——信息化战争悄然而至了。

信息兵器 初试锋芒

信息化战争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在战争中大量使用信息兵器。什么叫信息兵器?据专家解释,信息兵器主要是指信息化的各种作战平台和各种导弹,电子战兵器,以及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各种装备器材等。

信息兵器走上战场尽管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不像热兵器取代冷兵器那样经历的时间漫长,但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让我们看看导弹这种重要的信息兵器之一是怎么逐步走上战场的。一般武器如炮弹、发射以后就管不着它了。而导弹,则给它的战斗部装上“眼睛”和“大脑”,发射后仍然受人的控制,转变方向去打击目标;有的导弹发射后本身就能引导战斗部去打击目标。这是过去长期战争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只有它的出现才拉开了信息战争的序幕。导弹最早问世的时候,是二战末期德国研制的V1、V2导弹,控制设备比较简陋,命中率很差。二战后,美国、原苏联在V1、V2导弹的基础上,竞相开展自己的导弹研制工作。几十年来,导弹已发展成为五花八门的大家族、不同品种、不同型号达三四百种,命中精度、杀伤威力、机动发射能力、隐形突防能力都提高很快,成为当今重要的信息武器系统。尤其各种精确制导炸弹,在最近几场局部战争中大出风头。越南战争初期,美军摧毁一个目标,需要出动几百架飞机,投下约200枚炸弹;而到了1972年5月,采用电视制导炸弹和激光制导炸弹,一举炸毁了越南的龙边桥和清化桥。第4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用苏制防空导弹,击落以色列飞机70多架,占击落飞机总数的62%。埃及、叙利亚损失的335架飞机,有82%是被以方防空导弹击中的。双方损失舰船50艘,全部是被反舰导弹击中的。所以,第4次中东战争,使世界军事界感到导弹战的来临,这是信息武器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初试锋芒。与导弹走上战场的同时,侦察监视装备、通信导航装备、指挥控制装备、信息干扰装备、电磁摧毁装备等,也都先后披挂上阵,跨进了战争舞台。

海湾战争 新帅升帐

有的专家把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称为“信息化战争的缩影”。也有的专家把海湾战争说成是“第一次信息化战争”。称谓不同,意思相似,都说明海湾战争使信息化战争正式登台亮相,从战争舞台上的配角地位上升到主帅的宝座,主导着战争的进程。

在海湾战争中显示出的信息战内容是丰富的。比如,情报与谋略方面的较量,包括以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情报及对情报的判断、外交与政治谋势的斗争、信息威慑及战争计划的制定与修改;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对抗,包括战场侦察、信息干扰与电子压制(含雷达压制)、计算机病毒战、指挥决策方面的造势斗智对抗;信息与能量相结合的斗争,包括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战(含导弹战、电子战、机动战、交通战、特种战等)、战法对抗、作战精神(信念、纪律、作风)的对抗等等。

在海湾战争中,信息战作为战争的先导作用十分突出。古代战争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海湾战争是兵马未动,信息战先行。早在战争开始前的半年多时间,就展开了电子战、情报战。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动用了太空数十颗侦察卫星,空中数十架侦察、预警飞机,地面(海上)几十个侦察站,构成了一个全方位、大纵深、多层次、全领域、全天候、全天时的普查与详查结合、战略与战术结合的情报侦察体系,基本掌握了伊拉克的雷达、电台、导航设备、民用电信系统等情报,使战场对多国部队呈现了单向“透明”。在“沙漠风暴”行动开始数小时,多国部队综合运用了空中、地面多种信息攻击力量,对伊军的通信、雷达等电子信息系统实施了猛烈的、长时间的电子干扰压制,致使伊军通信不畅、雷达迷盲、制导失灵、指挥中断。正是在信息情报侦察和信息攻击的有力配合下,美军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直扑伊首都巴格达,准确地投下两枚激光制导炸弹,摧毁了伊军两个防空指挥中心,在伊军防空雷达网上撕了个大缺口,为大量后续战机蜂拥进入巴格达开辟了安全通道。

在海湾战争中,制信息权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制高点”。制信息权,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控制战场信息的主动权,包括信息的获取权、信息的传递权、信息的处理权、信息的利用权等方面。谁夺取了制信息权,谁就拥有使用信息的自由权和主动权。海湾战争中,在多国部队猛烈的、软硬一体的信息攻击下,伊军的指挥控制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真的成了“聋子”、“瞎子”,以致不得不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当时伊拉克有100万大军、5000多辆坦克、5000多辆装甲车、3000多门大炮和数量众多的防空武器,但由于失去了制信息权这个“制高点”,没有得到灵敏有效的指挥,这些众多的兵力兵器也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共和国卫队”在机动途中损失惨重;海军舰艇连港口都没能离开就丧失了战斗力;空军虽拥有700多架飞机,但不是被毁于地面,就是逃往邻国,始终未能对多国部队发起主动的攻击。相反,多国部队由于掌握了制信息权,飞机、坦克、火炮、舰艇这些作战平台,就可以充分发挥火力,准确地打击伊军。在这次海湾战争中,美军将部署于太空的预警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位于美国本土的指挥中心,位于澳大利亚的计算机中心和位于海湾的“爱国者”导弹的控制系统组成了一个整体,使“爱国者”导弹成功地拦截了“飞毛腿”导弹,尽管拦截成功率不高,但毕竟上演了一幕“导弹打导弹”的话剧,成为信息战与火力战一体的典型战例。

从上述事实不难看出,信息战在海湾战争中确确实实已经成为主帅统领着战争。

海湾战争之后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战争更加主导着战争的进程。

从海湾战争以来,许多专家学者,或撰文,或著书,一再提醒世人:信息化战争时代到来了。关注和研究信息化战争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认识信息的含义与特征

究竟什么是信息,它有些什么特征?这是认识和了解信息化战争必须要弄清的关键问题。

从唐诗和鱼的故事说信息

有了人类就有信息。信息一词在我国使用较早,在唐代诗词中就出现过“信息”字样,从中可以体味信息一词的含义。

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不乞随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此处信息被当作消息用。诗人认为“乡关新信息”比随珠、和璧更为宝贵,其意与杜甫“家书抵万金”如出一辙。

周密《木兰花漫·西湖十景》:“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此处信息被当作一种迹象。诗人“觅梅花信息”,把花色花香也当作信息,比起用声音和文字传播消息来,其含义宽泛多了。

李中《暮春怀故人诗》:“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依楼台。”此处信息被当作一种印象。诗人在梦中还惦念“美人沉信息”,是把人的思维活动当作信息,超越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范畴,进入更为宏博的意识领域。

从上所举,我们知道,我国古人就已经知道信息的重要,认为信息是可以寻觅的、获取的,信息还可以贮存积累。

在国外,关于信息的解释也很多。信息论的奠基人申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与外部世界互相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我国有专家认为:“信息就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以及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这些关于信息的释义是比较抽象的,还是让我们举一个巴西土人关于鱼的信息的故事来加以解释。

这是俄国著名思想家普列汉诺夫所著的名为《论艺术》(又名《没有地址的信》)的书中提到的一个故事:

德国人类学家斯坦恩在巴西一条河的沙岸上,看到了当地古代土人所画的一幅鱼的图画。斯坦恩让跟随他的印第安人就在这块地方撒下网去,结果网到了同沙岸上图画里的鱼一样的鱼。谁也不知道这幅画的图画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画的。但是,这幅鱼的图画无疑给画图人的同伴以及聪明的后来人提供了一条十分有用的信息:“这里有这种鱼。”

听了这个故事,我们再来体会信息的含义。

首先,鱼就是“事物”,就是信源。一切信息都来源于信源。信息依附于信源,没有信源就没有信息。在这个故事里,没有鱼,一切就不会发生。

其次,鱼的图画就是“事物存在的表述”。事物的存在只有通过表述才能成为信息。当然表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图画就是一种人类能共同理解的直观的表述方式。

就这样,当地古代土人凭借鱼的图画传达了“这里有这种鱼”的信息,而其同伴和聪明的后来人看到这幅图画就获取了信息,从而捕捞到鱼。整个故事体现出信息的作用和价值。

信息与消息、情报的区别

目前关于信息的解释不下几十种,其中最直接的解释认为:信息就是消息,就是情报。

《辞源》中将信息解释为消息。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比如,美军逮捕了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这是一条重要消息,也是一个重要信息。这条消息(信息)在美国、在伊拉克、在世界各地都引起巨大反响,世界各地的广播、电视、报刊争相传播这一消息(信息)。在这里,消息和信息可以看成是一回事。

但是把信息和消息完全等同起来也不确切。有的消息所含信息量很少,而有的消息所含信息量很多。如美军的一架“黑鹰”直升机在伊拉克坠毁,这只是一个消息,谈到一个事件,仅此而已。而日本向伊拉克派兵,这条消息不光谈到这件事,还包含了许多信息:日本欲借伊拉克重建,进一步突破军事发展束缚;日本开始摒弃“专守防卫”战略,把军事触角伸向海外;日本自卫队正在摆脱自卫限制,开始向正常军队演变;等等。

还有的把信息理解为情报。不可否认,情报确实是信息的重要内容。比如萨达姆隐藏在其故乡提克里特附近的一个农庄里,这是一条重要情报,也是一个重要信息。驻伊美军正是凭借这条重要情报(信息),才活捉了萨达姆。

但是更多的信息并不是情报。比如,驻伊美军有许多招募的士兵“自由离职”,开了小差,这对美军来说,是信息,而不是情报。信息显然要比情报涵盖的内容更广大、更丰富。

信息的四个基本特征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在信息时代可以说:信息就是力量。由此有人干脆提出:信息就是知识。这样的释义似科比消息说、情报说更加贴切,但不全面。应该说,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不是信息的全部。比如,海湾战争中,“爱国者”导弹击中“飞毛腿”导弹,这是信息,也是知识,使人们了解到由于军事科技的进步,导弹可以拦截导弹。而如萨达姆被捕后被囚禁在一个秘密地方,这是信息,但并不是知识。

信息的含义较知识更为宽泛。语言、文字、符号、数据、图像、电磁波、音响、光电、人的表情和动作等等,乃至宇宙万物的动态、人类的思维都可以用来表达信息。信息和物质、能源并列为世界的三大要素。信息有时是有形的,更多的时候是无形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看似无形的信息是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这是因为信息具有以下四大特征。

一是信息的客观性。信息是物质和意识的客观反映,信息的客观性,其来源依赖于物质与意识。没有物质和意识的存在与运动,信息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客观物质增加,人们意识活跃,就扩大了信源,增加了信息量。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凡是信息都是真实的。有人会说,战争中常常得到一些假情报。比如,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空中侦察到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发射架,可是这些发射架是假的,这能说信息都是真实吗?应当说,反映这些假发射架的信息本身并不假,假发射架本来传递的就是“发射架是假的”信息,这个信息是真实的,只是因为真假发射架外形相似,获得这个信息的人没有仔细辨别真伪,误把假发射架的信息当作真发射架的信息了。所以,对信息要进行认真的去伪存真的辨别,还信息本来的客观实际。

二是信息的存储性。信息来源于物质和意识,但信息可以脱离物质和意识独立存在,可以存储起来,如用纸张、软盘、壁画、石刻等记录存储起来,可以复制和重现,可以摸索、提取、交换、传递、显示、利用等。上面讲到画在沙岸上的鱼的图画就是“这里有这种鱼”的信息的存储。

三是信息的共享性。信息作为物质和意识的客观反映,如同空气一样,人人可以享用。比如天气预报、地震预报,通过电视、电报、电话等各种媒体的传播,这些信息大家都可以了解和利用。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加入网络的用户都可以在公路上传播和提取信息。当然在战场上有许多信息是不能敌我共享的,这就要加密,就要伪装,就要干扰,让敌人真假难辨,增加敌方对信息共享的难度。

四是信息的可控性。信息的可控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扩充,二是可以压缩,三是可以处理。当今世界,信息的扩充速度快得惊人。在海湾战争中,美军90天所进行的通信量比在欧洲40年还要多,但实际上美军所需要的总是其中一小部分,这就要进行压缩处理,择其有用者而取之。处理的方法很多,如分类、归纳、删除、修改等。

正是由于信息具有客观性、存储性、共享性、可控性等特征,它可以被获取、识别、处理、转换、传递、储存、搜索、利用、控制,并可以转化为能量创造价值,还可以使物质和能源得到合理配置,发挥最佳效能,从而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战争中,它可以使参战者做到情况明了、通信顺畅、决心正确、协同一致,充分发挥兵力兵器的最大效能和整体威力去赢得胜利。

信息是信息化战争的基础。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的“知”和“传”较之以往任何战争都显得特别重要,战争形态和战场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有形的地理空间扩展到无形的信息空间。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感知、研究、认识、掌握信息化战争的规律,驾驭信息化战争,赢得信息化战争的胜利。

三、信息时代分娩的战争怪物

信息化战争这个怪物是怎样不请自来、出现在当今人类战争舞台之上的?了解它孕育和分娩的过程,认清信息化战争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认清信息化战争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换句话说,信息化战争,你欢迎它,它要来,你不欢迎它,它也要来,这有助于我们正视它、研究它、主动去驾驭它,使我们的思想观念紧紧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信息技术革命孕育出信息时代

人类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信息。人类为了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不断改进着信息收集、储存、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最早,人类在相互交往中创造了以人体范围为主的各种信息收集、表达和传递方式,如耳听、目视、口呼、鼻闻和以身体感觉事物,用动作、表情、声音来表达信息。进而人类学会用结绳记事来存储信息。数千年的农业时代,人类在完善语言的基础上,创造了文学,写于甲骨、竹简和丝绢之上。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书报、车船、驿站、信鸽等的出现和应用,使信息的收集、储存和传播有了新的进步。但是,这些都算不上真正的信息技术革命。真正的信息技术革命是开始于电报、电话、雷达、望远镜等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真正装备了“顺风耳”和“千里眼”,从根本上扩展和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不仅促进了工业社会的繁荣,而且为人类步入信息社会提供了阶梯。我们不能忘记信息技术发展史上一些重要事件:1835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讯机,接着于1837年编制了电讯号码,进行了通信试验。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地中海铺设了海底电缆,英法之间、美欧之间可以进行有线电讯传递。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1880年美国成立贝尔电话公司。1885年,欧洲普及了电话。1892年,美国建立了自动电话局。1906年,无线电的三极真空管出世,使建立广播电台成为可能。1910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19世纪90年代,电视机在美国问世,使信息传播有了新的载体。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包括遥感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等有关技术的综合。这次信息技术革命开拓了新时代,使人类从工业社会迈向了信息社会。首先,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开辟了一个运用机器代替人类脑力劳动,扩展人类智能的崭新时代,为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世界上最先公开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这台计算机占地1600平方米,重达30吨,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和360次乘法的运算。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的技术水平、运算速度、实际功能、普及程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6年,美国和韩国已研制出长不足170毫米、宽不足100毫米、厚不到30毫米、重量只有340克、存储容量却为4兆比特的计算机。正由于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和变革,使其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其次,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更把当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向新的高度。由于电信与电脑结合,通信系统走向数字化,即将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经数据处理和传输设备,调制为“二进制”代码语言,形成一连串的数字在导线中高速传输,到达终端后,经过调解,又将数字还原为原先的声音、图像、文字。通信数字化,清晰、快速、实用,成本低廉。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电子邮政与计算机信箱、视频数据系统——这一系列通信技术革命,再加上遥感技术、红外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等,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如同冶金技术革命将人类带进农业时代,蒸汽技术革命将人类带入工业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将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分娩信息化战争

战争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的产物。战争已经伴随人类社会好几千年。在信息时代之前的许多战争不能称为信息化战争,因为当时没有信息化战争的技术和基础。但是战争又经常是从科学技术最新成就中利用得最多和最快的一个领域。所以,当信息技术孕育信息时代的同时,大量的最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成果也迅速被引进军事和战争领域,带来了军事信息化。军事信息化又自然成为信息化战争的技术基础。

所谓军事信息技术,即用于军事目的的信息技术,一般包括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传感技术、军用通信技术、军用计算机技术等等。

军事信息系统的基础构件是先进的电子、光电子器材。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在为社会信息化奠定基础的同时,也为军事信息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进入军事领域,直接导致了武器装备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武器装备的战斗性能和现代化水平。军事信息技术在极大地推动武器装备电子化、信息化的同时,还导致大量的情报作战、电子作战、网络空间作战装备的出现,导致了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代表的信息化弹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和隐形化作战平台、以自动化指挥系统为代表的军事信息与控制系统的一大批高新技术装备的诞生。各种遥感、传感装备和器材使战争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增。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提高了战争信息的传递能力。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了军队指挥的自动化。战场信息高速公路,即战区内组成由通信情报网络、计算机战场数据库以及各种用户终端等综合信息网络,能提供声、图、文信息和共同数据库,并能及时反映部队在战场上运动变化的图像。这种“信息高速公路”在战场上的运用成为信息化战场上的主要干道,信息化战争这种新的战争形态也就逐渐趋于成熟。

信息化战争呼唤思想观念更新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思想观念属于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又给客观存在以影响。在历史上意识形态落后于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应不断研究新情况,接受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否则就要受到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惩罚。

在人类战争史上,伴随着每一次战争形态的演变,都会有顽固的保守者在变革时期拖着陈旧落后的观念不放,以致思想落后时代,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

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入侵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事荒废,思想观念极其陈腐。本来科技与经济早已远远落后外国,却仍然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欺人。1793年,英国使臣曾向乾隆皇帝和清朝大臣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部分军事成果——大炮、自来火炮,载有110门大炮的战舰模型。但清朝政府却不为所动,仅把这些成果当作一般贡品和玩物,放到宫廷供皇室成员赏玩。英国使臣又邀请清军将领参观英国使团卫队的武器装备操练,清军将领竟然拒绝,说这部操练“看也可,不看也可”。麻木、愚昧、保守、落后,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连续的侵略战争中,中国人不得不用大刀长矛对付洋枪洋炮,以致屡屡失败,吃尽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苦头。

20世纪中叶的法国,军事思想也一度因循守旧,抱住装甲兵仅用于支援步兵的陈旧观念不放,实行消极防御战略,片面强调防线的作用。历经10年,耗资60亿法郎,造成390公里的马其诺防线,在希特勒德国闪击战的攻击下,防线没有挡住法西斯的滚滚铁甲,不足6个星期,就向德国人举手投降。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军进攻,伊军不仅缺乏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足够的经济技术潜力支撑,更缺乏适应信息化战争形态的思想观念,把希望过多寄托于地面战争和城市巷战上,结果一败再败,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启示我们,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时代的巨大变革,必将促使军事领域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战争的出现,已经和正在引起世界范围的新军事变革。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变革,研究这一变革,并且不断更新我们的思想观念,使我们的思想紧紧跟上前进的时代,决不要重蹈历史上因循守旧、保守落后而受尽欺凌、吃尽苦头的覆辙。

四、神奇的军事信息技术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人曰,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今人说,有什么技术才有什么武器。

冷兵器战争依靠冶金技术的发明;机械化战争依靠蒸汽、机械、电力、火药以及原子能等一系列技术的支撑;同样,信息化战争依靠军事信息技术的不断革命。要认识信息化战争,就必须了解和认识军事信息技术——信息化战争巨大、强固而又奥妙无穷的神奇基石。

惊人奇观 导弹命中导弹

让我们从具体实例来看看军事信息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

1991年1月21日,1枚改进型的“飞毛腿”B式地对地战术导弹从伊拉克中部地区发射升空,进入攻击沙特首都利雅得的飞行弹道。16秒钟以后,1枚运行在300千米高空的美国BCD导弹预警卫星发现了它,并紧急报警,实时将“飞毛腿”导弹的飞行参数向地面站传送。设在澳大利亚的美国空间基地和设在美国本土的美国航空航天司令部同时接收到这一信息,经过地面站计算之后,迅速将“飞毛腿”导弹的飞行弹道和弹着点参数发往在沙特的“爱国者”导弹发射阵地。阵地指挥控制中心立刻命令“爱国者”导弹以38度倾角升空拦截,果然将此枚“飞毛腿”导弹击落。

这就是海湾战争中震惊世界的导弹打导弹的战场奇观。茫茫长空,“子弹”竟然命中“子弹”,令人不可思议。虽然,战后美国为了宣传的需要,夸大了“爱国者”导弹的作战效果,但上述战例却是真实可信的。从导弹起飞到预警卫星发现、到传递信息到地面站,地面站经过计算机发出指令、又传送到“爱国者”导弹发射阵地,“爱国者”导弹升空作战,整个复杂的信息传递运转过程自始至终时间不到1分钟。如果没有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没有先进的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复杂的作战程序,是不可能想像的。

身怀绝技 今非昔比的神探硬功

军事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是信息化战争区别于其他战争最基本的特征。军事信息技术是在战争中扩展军队获取、传递和利用信息功能的技术,主要是军事传感技术、军事通信技术和军事计算机技术。

军事传感技术是延长和增强人的感官功能的技术,主要是解决信息的大量获取问题。当前军事传感技术十分发达,主要有各种侦察卫星、雷达、侦察机、无人侦察机、窃听器、地面传感器、海上侦察船、声纳、夜视器材等。在战争中,应用了航天侦察、红外遥感和热成像、导弹预警、雷达探测、夜视、海洋监视等技术的大量设备构成了外层空间、空中、地面、海上、水下立体的全方位的信息遥感控制系统。尤其是各种侦察卫星的使用使战场空前透明。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使用了各种侦察卫星,如电子侦察卫星、照相侦察卫星、大地测量卫星、气象卫星、预警卫星等,获得的信息量占全部情报的90%。

军事通信技术是神经传递功能扩展的技术,主要是解决信息的迅速传递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场局部战争看,通信技术突飞猛进,通信卫星、光导纤维、数据、图像、传真通信以及正在发展的智能化通信构成了当今战场的多样化、高速度的信息传递体系。一对架空明线能传24路电话,同轴电缆可以传送1万路电话,而一对光导纤维可同时传送上百万路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传递的信息量大大增加。通畅的信息传输网络使得许多环节做到了实时或近时指挥。

军事计算机技术是增强人的部分思维功能的技术,主要是解决信息的及时处理和利用问题。大量信息的获取与传送造成信息泛滥。在信息的浩瀚海洋里,如何整理归类,分析筛选,去伪存真,综合推断,决策处置,都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的计算、记忆、检索、推理和部分思维功能。目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已超过10亿次/秒,1秒钟可完成1个人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运算。美国研制的处理机每秒处理指令超过10亿条。计算机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已在战争中发挥很大作用。

当然,传感、通信、计算机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传感获取信息,通信传送信息,计算机处理和利用信息,三者相得益彰,汇成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技术有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还有航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机器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

帷幄之中 眼观八方的神机妙算

战争离不开指挥。一部战争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指挥手段不断改进的历史。农业时代,体能军队时期,作战指挥靠的是令旗、号角、锣鼓、烟火等。工业时代战争,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广泛使用了无线、有线电报和电话等工具以及侦察机、雷达、无线电侦听器、光学观测器等设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逐步跨入信息社会,军队由机械化迈向信息化,指挥自动化系统应运而生。

指挥自动化系统,是指在军事指挥体系中,采用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与指挥人员相结合,对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与控制的人机系统。20世纪50年代指挥自动化被称为指挥与控制系统。20世纪60年代,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在系统中加上通信,形成了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1977年,美国首次把情报作为指挥自动化不可缺少的因素,形成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系统。后来,由于计算机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指挥自动化又加上计算机,变成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系统。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局部战争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掌握战场态势的重要性,提出战场感知的概念,因此又进一步演变为包括监视与侦察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与情报、监视、侦察系统,即现在的指挥自动化系统。

一个完整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分系统:

“神经中枢”——指挥系统。指挥系统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军事理论,实现作战信息收集、传递、处理的自动化和决策方法的科学化,以保障对部队的高效指挥,其技术设备主要有处理平台、通信设备、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等。

“手脚”——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用来收集与显示情报、资料,发出命令、指示工具,主要有提供作战指挥用的直观图形、图像的显示设备,控制键钮,通信器材及其他附属设备等。

“神经脉络”——通信系统。通信系统通常包括由专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若干自动化交换中心以及若干固定或机动的野战通信枢纽。手段包括有线载波、海底电缆、光纤以及长波、短波、微波、散射和卫星通信等。

“大脑”——计算机系统。电子计算机是构成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基础,是指挥系统中各种设备的核心。指挥自动化系统的计算机要求容量大、功能多、速度快,特别要有好的软件,并形成计算机网络。

“耳目”——情报、监视、侦察系统。情报系统包括情报收集、处理、传递和显示。主要设备有光学、电子、红外侦察器材和侦察飞机、侦察卫星以及雷达等。监视与侦察系统的作用是全面了解战区的地理环境、地形特点、气象情况,实时掌握敌友兵力部署及武器装备配置及其动向。

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各种传感技术等电子技术高度发达的产物。有了高度发达的现代侦察监视设备,才能及时获得情报;有了高度发达的现代通信设备,才能及时传递信息;有了具有很强贮存能力、高速运转能力、一定逻辑判断能力的计算机,才能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形成行动方案,实施指挥控制。指挥自动化系统可以说集高科技之大成。

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以它突出的情报获取能力、信息传输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处置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高技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战场上,军队力量各要素之间的密切协调和各种武器装备的使用,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对信息的依赖。信息优势已成为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建立有效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正是掌握信息优势的关键。

在现代战场上,单一武器的决胜作用逐渐弱化,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已成为高技术战争的重要特点。武器系统特别是高技术武器系统,只有通过指挥自动化,才能成为配合密切、运转灵活的打击力量,从而发挥最大效能。

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正是凭借高效、灵便、可靠的指挥系统,实现了对伊军全方位、立体化、全天候的侦察监视;并通过指挥自动化系统,协调了多个国家、众多型号的飞机、导弹、大炮、坦克,对伊拉克进行打击,使武器效能得到充分发挥。相反,伊军由于指挥手段落后,在作战中受到多国部队猛烈攻击,造成通信中断、情报失灵、雷达迷盲、制导失控,使全军指挥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处处被动挨打,最终导致失败。

面对新世纪军事斗争形势,总结几次局部战争中指挥自动化的经验,一些国家正不断改进和完善指挥自动化系统。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将越来越完善,并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五、软硬兼备的信息武器

兵器自从问世以后,一直都是硬邦邦的玩意儿。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冷兵器自不待言,热兵器也都是钢筋铁骨的硬家伙。从枪械、火炮,到坦克、军舰、战机都是硬武器。人们把传统的热兵器战争比喻为“打钢铁”。此话一点不假。可是自从信息技术走进兵器王国,兵器走向导弹化、电子化、智能化、信息化,来无踪、去无影的软兵器大量涌现。文武双全、软硬兼备的信息兵器系统在战争中大显神威,急剧改变着战争的样式和形态。

导弹扑向通话中的手机

让我们先看一个真实的战斗故事。

车臣共和国总统杜达耶夫决定脱离俄罗斯联邦而宣布独立,引起俄政府极大不满。当莫斯科用和平方式解除车臣危机失败以后,俄安全会议决定“采取一切宪法措施,解决非法武装集团的武器,并消灭他们”。

1995年2月19日,俄军攻占杜达耶夫总统府。杜达耶夫带着他的亲属和私人卫队逃到车臣南部地区打游击,还扬言:“将把争取独立的斗争推进到俄罗斯境内,一旦车臣敢死队进入俄罗斯各城市内,无辜的人们将受到伤害,并采取恐怖活动炸莫斯科。”

“擒贼先擒王。”俄军开始搜捕杜达耶夫。他们知道活捉他比较困难,就决心干掉他。

经过一段时间跟踪和监视,俄军发现杜达耶夫喜欢用卫星电话与外界联系。他们开始密切监视车臣南部地区——杜达耶夫游击队活动地区,决定一发现杜达耶夫手机的电磁信号,确定方位,立即出动飞机用导弹袭击杜达耶夫。

杜达耶夫的朋友也想到这一点,提醒过杜达耶夫,但杜达耶夫不予理会。

一天晚上,杜达耶夫和“自由”电台通完电话,没有发现俄军飞机,认为这次俄军不会发现,就又放心地给驻在莫斯科的战争调解人博罗沃伊拨电话。电话拨通了。他们刚讲了几句话,突然他身后传来一阵气浪。冲击波一下子把杜达耶夫的妻子掀倒在地,紧接着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飞机隆隆的轰鸣声……

原来俄军在杜达耶夫向“自由”电台通话时就已发现了他。为了确保准确无误,再加上是晚上,防止打草惊蛇,他们没有立即行动,只是密切监视着信号。不一会儿,电磁信号消失。俄军十分灰心。正在他们失望之时,电磁信号突然又出现了,还是刚才的那种电磁信号。俄军毫不犹豫地让飞机起飞。飞机带着激光制导导弹向电磁信号发射地点飞去。两枚导弹一齐射向杜达耶夫。

杜达耶夫被埋在土里。等人们把他从土里挖出时,他的整个身体看上去很完整,只是原本戴着的船形帽被炸飞了,衣袖被炸坏了,烧焦了一些头发和胡子,脑后有一个很大的伤口,大约三指宽。人们急忙把他放上汽车,向村里飞驰。杜达耶夫的妻子为减轻他的痛苦,把他的头放在自己的膝盖上,还不时安慰他。进了村子地下室,杜达耶夫的妻子才发现杜达耶夫在受伤的一刹那就已经死了,只是他的身躯冷却得比较慢,使人们误以为他只是受了重伤。

杜达耶夫之死生动地证明了软硬结合的信息化兵器的非凡本领与巨大威力。

信息技术“出嫁”兵器王国之后

信息武器装备是信息化战争的主体。

什么是信息武器装备?概括地说,就是用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武器装备。同一种兵器,有没有信息技术或信息化程度高低不同,其作战效能是大不相同的。比如,一般炮弹、炸弹发射出去就管不住它了,所以要打掉一个目标,往往要花费大量的弹药。地毯式轰炸、大量的钢铁倾泻,成了热兵器战争的一大特征。而用信息技术武装的导弹发射前、发射后都受信息的制约,在选择目标、方向、距离、爆炸方式上都受信息主导。它吸收信息快、打击距离远,命中精度高,有的还有隐形、抗干扰和自动寻的功能,作战效果成倍增长。在越南战争中,美军为了炸毁河内附近的清化铁路、公路大桥,曾出动600多架飞机,投下2000多枚炸弹,大桥依然畅通。可是当美军使用激光制导炸弹,一次出动飞机12架,发射炸弹10余枚,就把大桥摧毁。

信息武器和一般武器装备一样,有矛就有盾,有进攻就有防御,有侦察就有反侦察,有干扰就有反干扰,有摧毁就有反摧毁。还是在越南战争中,开始越军使用萨姆—2导弹,每10枚就可以击落美军1架飞机,可是当美军采用反雷达导弹和电子干扰措施之后,越军击落1架美军飞机竟然平均要发射66枚导弹。

信息武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在进攻与防御、干扰与反干扰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着。如今,信息武器已经发展成为非常庞大、涵盖面非常广泛的武器系统,大体上可划分为两大类。

一是软杀伤型信息武器

首先是以计算机病毒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计算机网络攻击型信息武器。由于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础,成为现代军队的神经中枢,网络已成为新的作战空间。只要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并拥有一台入网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就能够投入和参与网络作战。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的“黑客”就用“电子轰炸”使北约军队计算机系统一度无法工作。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入网计算机和网络设备都可以成为网络战的武器。

其次是电子战武器,包括电子干扰与反干扰设备、电子侦察与反电子侦察设备、电子摧毁与反摧毁设备,如雷达干扰机、反辐射导弹、电子诱骗装置、诱饵系统、金属箔条、专用电子战飞机等。

再次是广播、电视、报刊、传单以及计算机网络等被用于摧毁对方军队和民兵作战意志的心理战的舆论工具。它们也可以说是一种软杀伤武器。

二是硬杀伤型信息武器

首先是精确制导武器及其信息系统。前面已经讲过,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制导武器,更不会有精确制导武器。如今精确制导武器品种繁多,包括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制导水雷、鱼雷、地雷等。

其次是各种信息化的作战平台,包括飞机、舰艇、坦克、火炮、直升机、无人机等。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武器系统几乎都离不开芯片和软件。从电子作战到精确作战的武器,从电子信息空间到物理空间作战的武器,无不是基于芯片和软件、基于信息和知识的武器。芯片和软件采用与否,成为高技术兵器的主要标志。信息技术确实成为硬杀伤武器效力的倍增器,而且这个倍增不是一倍两倍、三倍五倍,而是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地增加。

“千里眼”“顺风耳”今非昔比

密布太空的“天眼”

随着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人类开始了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中最具实用价值的便是太空侦察,因为它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所以现代战争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太空了。太空侦察监视装备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军用卫星,如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雷达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海洋监视卫星等。目前军事大国的战略情报已经有80%来自太空的侦察监视装备。

人造北极星——GPS

GPS是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广泛用于行军作战、飞机预警、飞机轰炸、飞机截敌作战等军事行动中。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了大量的GPS接收机,以满足部队行军作战和各种武器系统导航定位的需要。当时,担负GPS生产任务的麦哲伦公司紧急生产了2500部GPS接收机,于1991年1月初交付美军、英军和沙特部队使用。在地面战争中,正是靠着GPS系统,美军成千上万人的部队和大量的武器装备才能在夜间穿过沙漠,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伊拉克军队的侧翼,达成了作战的突然性。

战场上空的“鹰眼”

同空间侦察相比,空中侦察具有灵活、机动、准确和针对性强的特点。它既是获取战术情报的基本手段,也是获取战略情报的得力助手。现代空中侦察监视平台有各种飞机、飞艇、漂浮气球、系留气球和旋翼升空器等,其中主要是飞机。飞机上通常装有可见光照相机、多光谱照相机、激光扫描相机、红外扫描装置、电视摄像机、合成孔径雷达、机载预警雷达、无线电接收机及其他侦察设备。

天上指挥所——预警机

预警机是“空中预警和控制系统飞机”的简称。它具有低空性能好、监视范围大(方圆400——500公里)、生存能力强、指挥控制能力强和灵活机动等特点,能够集预警、指挥、控制、通信等功能于一体,起到活动的空中雷达站和空中指挥中心的作用。近几十年来,仅美国、英国、俄罗斯三国就先后生产了20多种600余架预警机。预警机可以把参战部队联成一个紧密的整体,统一控制战区内所有的防空武器,有效地指挥三军作战。

雷达克星——反辐射武器

战场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是以接收或辐射电磁信号为重要特征的,因此战场上就出现了一类专门攻击电磁辐射源的武器装备——电磁摧毁装备。它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反辐射导弹、反辐射无人机等。只要敌方的信息系统,如预警机、雷达系统一工作,就会立即被反辐射武器发现并被准确定位,直至被彻底摧毁。还有一些新型的电磁摧毁装备,包括电磁脉冲弹、碳纤维石墨弹等也开始陆续进入战场,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武器的“大脑”——火控系统

火控系统是武器装备的“大脑”。随着现代武器系统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使得武器装备的目标探测跟踪能力、系统反应能力、指挥控制能力大大提高,对于提高火力系统的威力有着重要作用。火控系统主要指能够提高武器系统发现目标、快速反应、精确控制能力的各类分系统的总和。典型代表包括美国海军的“宙斯盾”系统、法国“幻影”2000火控雷达等。

六、纵览现代情报战

在信息化战争中,情报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作战样式。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信息化战争的核心就是围绕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的争夺与对抗。其中信息获取权的争夺与对抗既是整个信息争夺与对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它的先导。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不能有效地掌握信息获取权,就谈不到掌握对信息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因此,要了解信息化战争,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当今的情报战。

情报与战争如影随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的一句名言。它无可辩驳地说明,情报战早就伴随着战争的产生而产生了。

翻开古今中外的战争史,围绕情报的斗争可谓隐蔽曲折、惊心动魄。作战双方为了详尽地了解对手的军事秘密,互相派出情报人员,有叫间谍、有叫特工、有叫斥侯、有叫侦侯、有叫细作、有叫探马,近代称作侦察员、谍报员,其任务就是为了刺探对方情报,做到知彼、知敌之情。

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拿破仑的英国统帅惠灵顿公爵有一句名言:“高地的那一侧到底是什么呢?我终生在猜测。”

指挥苏联红军打败德国法西斯军队的苏联大元帅斯大林曾提出:“要研究敌情,改善军队的耳目——侦察工作。要记着,没有侦察工作便不能准确地打击敌人。”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就是要调查研究。毛泽东说:“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连贯起来的思索。”

可见,中外的军事家都把情报工作摆在稳操胜券的首要位置。为了获得军事情报,中外历史上都演绎过许许多多曲折动人的故事。

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就有使用“潜水器”在海底侦察军事情报的故事。当时,希腊,希腊年轻的国王亚历山大领兵攻打埃及占领的要害岛屿蒂雷岛,因岛周围水下设有障碍物,激战一个多月仍然未能登岛。亚历山大为了查清海岛周围水下障碍物情况,突发奇想,令士兵制造一个方形大鱼缸,框架为木质,六面镶有玻璃,顶端有一长管子为通气之用。为了水下照明,缸内还有许多蜡烛。这件土造潜水器帮助亚历山大获取了敌方海底障碍物设置状况的情报。亚历山大终于找到敌方薄弱部位,制定了作战方案,一举攻下海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筑了马其诺防线。德国派一名女间谍化装成难民潜入马其诺防线司令部,窃取了该防线的地图。德国发现法军大部分兵力摆在马其诺防线之上,于是便用机械化部队,避开马其诺防线置于无用之地。法军的抵抗陷于被动,国土很快被德军占领。

我国战争史上情报侦察的成功事例更是不胜枚举。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情报活动记载于《左传》书中,讲的是夏王启的重孙子名叫少康的人曾经派亲信女艾到对手浇那里从事间谍活动,刺探对方内幕情况,然后率军消灭了浇的势力,进而打回国都夏邑,恢复了王位和夏朝的统治。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少康中兴”。据商朝故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朝人打仗也频频派间谍到敌方探听虚实,其手段主要是现场观察,所以甲骨文中描写间谍多是“窥”和“望”。《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记述了吴国大都督周瑜用假情报诱使曹操杀掉懂得水战的降将蔡瑁的故事。《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战斗中,描写了拼命三郎石秀化装樵夫侦察祝家庄地形道路的故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渡江侦察记》、《奇袭威虎山》描写了我军侦察员深入敌后获取重要军事情报的故事。而《鸡毛信》则描写了少年海娃机智地把军事情报藏在羊尾巴之中,巧妙骗过日军、把情报送达我军事机关的故事。

总之,情报战同战争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现代情报战脱胎换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情报战真正进入争夺激烈、对抗多样、范围广泛的现代情报战时代。情报战在许多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首先,情报队伍更加壮大。过去,军队情报人员主要是侦察兵、特工队,一个师才有一个侦察连,一个军才设立一个侦察处或侦察科。而现在,军队情报人员大大增加,已经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方面军”。比如,海湾战争中,当“沙漠盾牌”行动进入尾声的时候,在海湾地区的美军陆军就拥有了3个电子情报旅、9个电子情报营和3个电子情报连,共计1.5万人,占在海湾地区的美军陆军总人数的4.1%。在海湾地区的美军空军拥有8个专业电子战中(分)队、专用电子战飞机80架,占在海湾地区的美军空军作战飞机的7.3%,另外还有兼负电子侦察任务的飞机13架。在海湾地区的美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共拥有7个专业电子战飞机中队、专用电子战飞机29架,占在海湾地区的美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作战飞机的4.5%,另外还有兼负电子侦察任务的飞机52架。此外,在海湾地区的美军还有太空侦察卫星、高空侦察机、地面雷达、水下声呐以及海上侦察船。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极其强大的情报网。

其次,情报手段更加多样。现代情报手段形形色色,从陆地侦察到太空侦察,无所不有。例如,1973年,埃军强渡苏伊士运河,使以军几乎陷入绝望境地。在这生死存亡紧急时刻,以军利用美国“大鸟”侦察卫星,发现在埃军第2军、第3军结合部有薄弱环节,存在10公里的间隙。以色列立即派出一支部队,从埃两军间实施穿插,抄了埃军的后路,并摧毁了埃军用防空导弹筑造的“空中屏障”,从而一举扭转了败局。从中可以看出,现代高技术情报手段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情报内容更加丰富。过去军事侦察内容仅涉及当面敌情。如今侦察内容不仅包括地面、地下、海上、水下、天空甚至太空。1982年,以色列对叙利亚贝卡谷地导弹阵地发起攻击。以军首先使用装有电视摄像机的无人侦察机,并不断地把电视图像实时传给地中海上空的电子战飞机和预警机进行分析处理,全面掌握了叙军导弹阵地的地面情况。接着,以军又使用携带电子设备的无人机作诱饵,致使叙军侦察雷达、制导雷达、炮瞄雷达纷纷开机,暴露了隐蔽在地下的电子设备位置。以军还以此获得了叙军雷达的工作频率。掌握了这多方面的情报之后,以军仅用6分钟就摧毁了叙军19个导弹阵地。

第四,情报传递更加快速。过去,靠人传递情报,一条情报送达目的地,往往需要几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而现在由于采用先进的电子传递手段,时间大大缩短,甚至可以实行情报实时传输,同时还可以收到声音和影像,在千里之外也如同身临其境。

第五,情报地位更加重要。过去,情报工作在战争中只处于辅助地位。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主要拼体力。在热兵器时代,战争主要拼钢铁;在信息时代,战争主要拼信息的掌握。在现代战争中,谁掌握的信息快、多、准,谁就能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因此情报工作在战争中已上升到主导地位。

明日情报战必定更“好看”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手段的更新始终是作战样式发展演变的重要动力。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新的突破为情报战提供了更加先进和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被人们称为21世纪关键技术之一的纳米技术的突破为现代情报战提供了一些前所未闻的新手段和新工具。如只有苍蝇和蜜蜂大小的微型间谍飞行器,可以自主飞到目标上空或附在目标之上,利用所载的微型探测装置实施侦察监视;无法分辨的“间谍草”,内装各种灵敏的电子侦察仪器、照相机和感应器,具有像人眼一样的“视力”,可以探测出数百米外坦克等目标运动时的震动和声音,并将情报准确传回总部。

据报道,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在进行的八大领域的战略研究头几项就与情报作战有关。

首先是发现、精确识别、跟踪和摧毁地面难辨目标技术。尽管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在这一领域已表现出一流实力,但美军方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发现和及时打击隐蔽和移动目标的能力。计划局正在开发一种三维高清晰成像激光雷达,以类似小孩玩拼图游戏的方式将从树缝或伪装物缝隙中获得的多角度图像拼成三维图像,使得作战指挥者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能“透视”隐蔽的敌方目标。

其次是城市行动倍增系统。目标是建立联网的目标识别、快速信息传输和精确打击系统,使得美军在危险的城市巷战中能以尽量少的兵力投入达到最大的打击效果,减少美军和平民伤亡。正在从事的一个研究项目的构想是,帮助美军在进入某个建筑物之前精确了解建筑内部布局,并确定是否有敌方士兵躲藏其中。

再次是地下目标定位和识别技术。为了有效识别敌方深藏于地下的指挥系统、弹道导弹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生产线等目标,研究人员正在运用地震学、声学、光电和无线电等技术开发各种传感器,以帮助美军作战指挥人员了解地下目标的用途、建筑结构及薄弱环节,并帮助他们事后评估打击效果。

显然,这些新型情报战手段和工具的出现、使用将使信息化战争的面貌发生彻底的改变。

七、频谱对抗——幽灵斗法电子战

人们把来无踪、去无影的电子战叫“幽灵”。把变幻莫测的电子战叫“魔法战争”。那么,究竟什么是电子战?电子战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电子战在信息化战争中是个什么角色?未来的电子战是个什么样子?让我们带着这些问号来共同研究信息化战争中的电子战。

山本五十六之死和邱吉尔的感慨

山本五十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海军联合舰队司令,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策划并指挥了“袭击珍珠港”作战。美国人对他恨之入骨。1943年的一天,山本五十六上了他的专用座机,非常秘密地航行在所罗门群岛上空。如此机密的军事行动竟被美国军人从无线电波中破译了这一重要的情报。于是,美军战斗机火速起飞,中途拦截,很快击落了这架座机。山本五十六葬身鱼腹。这位海军名将生前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在窃听与反窃听的电子战之中。

电子战就是电磁频谱的斗争。其作战方式主要表现为:利用电子装备与器材,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目的在于削弱、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的使用效能和保护己方电子设备正常发挥效能。

电子战是伴随电子设备发生发展起来的。电子战最早发生于1904年,当时日俄战争中,俄国的海军从电报中窃取了日军舰队的行踪,在海上打了一个大胜仗,从此拉开了电子战的序幕。开始,电子战仅限于无线电报中的电子对抗。后来发明了雷达,有了军事上的“千里眼”。作战的敌对一方就千方百计地想蒙住另一方的“千里眼”,于是就有了雷达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法联军在施行诺曼底登陆战役中,首先用火力摧毁了德军的大批雷达,然后制造了假司令部、假司令、假军舰,散布假情报,运用电子欺骗的办法,声东击西,让希特勒的德国军队错误地判断英法联军在加莱地区登陆,使诺曼底兵力空虚。英法联军以较小的代价赢得了登陆战役的胜利。英国首相邱吉尔在总结二战经验谈到电子战时,十分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这种魔法战争,我们就会失败,直到灭亡。”

二战之后,雷达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雷达的探测距离、跟踪精度、分辨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飞机、导弹、卫星、舰艇、火炮都装备了先进的雷达。人们针对雷达制导系统的作用又研制出了各种欺骗干扰的装备和器材,还研制出了专门对付雷达的反辐射导弹,还有专门用于电子对抗的电子战飞机。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初期,越军平均发射2——3枚地对空导弹就能击落1架美军飞机。1966年之后,美军在飞机上安装了雷达报警接收机,布署了“百舌鸟”反辐射导弹,还使用了杂波干扰机。到了1971年,越军平均发射70—80枚导弹才能打落1架美国飞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由于埃及加强了武器系统抗干扰措施,开战后的第一个星期,使以色列飞机损失了78架。后来以色列又加强了电子干扰,飞机的损失就大大减少了。在贝卡谷地的作战是一次典型的电子战。这次战斗开始,以色列派了一些无人机到了导弹阵地上空飞行。无人机经过了特殊伪装并装有防空设备。这种无人机本身反射面积很小,雷达回波反射信号比较弱,但加装了一些角反射器一类的装置,使得反射面积增大,信号增强。叙利亚误认为大型飞机来攻击,于是开动制导雷达,无人机就把导弹系统的一些参数,如频率参数测到了,同时也把叙利亚的导弹阵地位置也侦察到了。以色列第一步先取得信息,第二步就发动攻击。攻击时,最高一层是预警飞机,作为空中指挥;第二层是F—15作为护航;最底层是F—16攻击地面目标。以军攻击前首先派无人机引诱导弹阵地开机。导弹阵地开机后,以色列发射反辐射导弹。就这样,以色列一举摧毁了叙利亚19个导弹阵地和几十架作战飞机。

“白雪”行动使电子战荣升战场主角

1991年的海湾战争之后,人们总结这场战争的特点是: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电子战过去一直是战场上的配角,海湾战争中竟然与陆战、海战、空战、天战平起平坐,成为第五维战场。可见电子战在战争中的地位已经大大升格了。电子战荣升战争主角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其一、电子侦察成为战场信息获取的主力军。“兵马未动,电子先行。”在海湾战争爆发前的5个月,美国就起用了70多颗军用卫星,其中有部署在高、中、低轨道上的20多个侦察卫星,昼夜不停,对伊拉克军队的重要军事设施、雷达、通信、导航和导弹系统,实行了不间断地电子侦察,为多国部队飞机、雷达告警,为电子干扰和发射反雷达导弹提供了依据。据有关资料介绍,现代战争中所需的军事情报65%以上是通过电子侦察获取的。

其二、电子“轰炸”成为战场火力进攻的尖兵。早在1990年底,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就制定了一个代号“白雪”的电子战行动计划。1991年1月17日,大规模空袭开始前5小时,多国部队利用地面电子干扰设备对伊拉克军队的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进行了强烈的干扰,出动了大批电子战飞机,对伊拉克军队的防空雷达、通信系统施行了压制性大功率干扰,为空袭飞机的突防和攻击提供支援干扰,使伊拉克军队雷达迷茫、通信中断、制导失灵,使伊拉克军队变成了瞎子、聋子、傻子,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除了上述“软杀伤”以外,美军还出动了大批反雷达飞机,发射大批反雷达导弹,摧毁伊拉克还在工作中的雷达,还迫使伊一些雷达赶快关机。威力巨大的电子轰炸为多国部队的空袭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信息化战争 国际战略环境
其三、电子防护成为战场信息防护的狙击手。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曾经从国外花重金购买了大量有关自己国家情况的卫星照片,根据这些照片采用伪装器材对重要目标加以伪装。伊拉克设置了数千个由合成材料制成的假目标,涂上掺杂有金属涂料,并装上热源,使多国部队的电子侦察受到了干扰,分不清真假,白白地投入了不少兵力兵器对这些目标进行轰击。结果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和一些兵器得以隐藏和保全下来。

海湾战争的实践表明,电子战在信息化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海湾战争作为首次信息化战争,电子战既充当了战争的“先行官”,又作为战争的主力军,贯穿于战争的始终,成为真正的关键角色,使人们对它刮目相看。国外的军事家们说:“20世纪是‘空战时代’,21世纪将是电磁时代。”有的说:“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获胜的必将是最善用控制和运用电磁频谱的一方。”还有的认为:“夺取电子优势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夺取制空权还重要。”日本人把电子战能力与火力、机动力并列为“第三打击能力”。

21世纪电磁对抗更加异彩纷呈

电子战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历史,留下了一串串耀眼夺目的光辉。它从一开始的战争辅助手段,一跃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角,引起世界各国军事家的高度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武器装备的电子化程度必然越来越高,电子战的技术装备越来越走向尖端。21世纪的电子战将更加激烈。获得制电磁权的一方将依靠强大的电子优势在极短的时间内以强大的电磁干扰造成敌方指挥失灵、电子制导武器失控、技术兵器失去功能以至整个战争机器瘫痪,从而为随后采取的兵力火力打击提供“昏睡中的目标”。由于电子战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大,世界各国在研究电子战武器装备上都舍得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电子战设备的发展已经被列为和导弹、核武器发展同样重要的程度。而且各国认为没有电子设备,导弹和核武器同样发挥不了作用。美国在研究电子设备方面不惜重金,经费逐年增长。1945——1957年,平均每年投资2.9亿美元,1977年就达到了7.9亿美元,据统计,1976年全世界用于电子战武器的费用约20亿美元。

21世纪电子战场利用的频谱将向全频谱扩展。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对抗的范围在频谱上已大大超过以往只限于射频范围的概念,迅速向两端扩展,也就是向低端的声频和高端的光频扩展,使电子对抗既有射频对抗还有光学对抗、声学对抗。目前,军事电子技术所利用的频谱已经覆盖了从低频、短波、微波、毫米波、红外、可见光等全部频谱。

21世纪的电子战将重点发展网络对抗、计算机病毒武器。传统的电子对抗技术也将不断向高新方向发展。无源干扰技术如箔条、干扰丝等,是廉价有效、易行的干扰技术,将继续被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使干扰箔条和干扰丝在材料上不断更新,从而更威力。目前,用镀铝、镀锌、镀银的玻璃丝、涤纶丝、尼龙丝线代替以前的锡、锌、铝等箔条,可以增加空中滞留的时间,增强干扰效果。新发现的复合箔条将微波、毫米波反射型材料和红外全溶胶涤料结合起来形成可干扰红外、可见光、微波等宽频带干扰物。干扰箔条从结构上设计出了干扰球、金属体和干扰绳等新型的类型干扰物,可对雷达、红外和微光进行复合干扰。

21世纪的电子战装备将向系统化、系列化、软硬武器一体化,告警、侦察、干扰一体化,标准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因此,21世纪的电子战必将异常激烈,异常复杂。谁能够赢得制电磁权,谁就将在未来战争中稳操胜券,这已为各国军事家们所公认。

八、信息化网络空间作战

1946年2月14日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一天,一台名叫埃尼克的电子计算机悄悄降临人世。当时,它并不引人注目,但它开辟了人类科学技术的新纪元,预示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新时代——信息时代。

在电子计算机出现23年后,网络又降临人间。1969年美国国防计划署建立了作为实验网络的阿帕网。阿帕网迅速膨胀,最终形成了一个把不同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起来的互联网。这就是因特网。如今,因特网已广泛应用于医疗、交通、金融、贸易、军事等各个领域,用户以每月递增10%——15%的速度扩大,预计2005年上网用户将达到10亿人。网络在“网”住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渗透到战场的各个角落,为战争实施“整容术”,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模式,催生出一种全新的作战形式——网络战。

时代催生战争新宠

所谓网络战就是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主要目标,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在整个网络进行各类信息攻防行动。

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前,美国中情局获悉伊拉克从法国购买了供防空系统使用的新型打印机,准备通过约旦首都安曼偷运到巴格达。美方即派特工在安曼机场用一块固化病毒芯片与打印机中的同类芯片作了调包。美军在发起战略空袭前,用遥控手段激活病毒,使其从打印机窜入主机,造成伊拉克防空指挥系统程序混乱、工作失灵,致使整个防空系统中的预警和自动化指挥系统瘫痪,为美军的空袭创造了有利的态势。这是网络战手段第一次运用于实战。可以说这是网络战的雏形。

20世纪90年代末的科索沃战争,网络战手段有了新的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络“黑客”运用PING命令,向北约信息系统发送E—mail,输入“蠕虫”、“梅莉莎”、“疯牛”等各种病毒。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曾收到7000多封来自世界各地的E—mail炸弹,其中80%反对北约空袭。美海军陆战队所有作战单元的电子邮件系统均受到计算机病毒破坏,美国白宫网站曾经一整天无法工作。“尼米兹”号航空母舰的指挥控制系统也曾被迫停止运行3小时。难以防范的E—mail炸弹攻击迫使北约不得不频频进行计算机系统升级,改变通信线路,采取开发阻止“恶意”电子邮件的过滤器、关闭超文本传输协议等应急措施。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哈默将其称为全球“第一次网络战争”。

网络战通常包括网络攻击和网络防御两个部分。在看不见的电磁空间里,敌对双方勾心斗角、你来我往,进行着惊心动魄的攻防。小小键盘击打出震天憾地的风雷。

网络对抗的长矛

计算机网络攻击是指利用敌方计算机网络的缺陷,窃取、修改、伪造或破坏信息以及降低、破坏网络使用效能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网络攻击手段很多,主要有:

拒绝服务攻击。拒绝服务攻击是至今“黑客”实施攻击的主要手段,也是网络战的基本战法。其基本原理是向敌方网络服务器发送大量无用的、要求回复的信息,消耗其网络带宽或系统资源,导致敌方网络或系统不胜负荷以至于瘫痪,进而停止提供正常的网络服务。类似的情形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例如,某个小城市的急救中心只有一条电话线路,假设有一个人不停地拨打,一直占线,这样,所有的人都不能通过电话请求急救。这就是拒绝服务。事实上,依靠单台计算机要达到瘫痪敌方网络的目的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通过一台计算机发送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难以耗尽敌方的网络带宽或系统资源。因此,为了增加攻击的成功率,实际攻击中大多采用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也就是协调多台计算机同时对目标计算机网络实施拒绝服务攻击。

入侵攻击。拒绝服务攻击比较容易实施,但只会干扰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使其停止对外提供的服务,对计算机系统本身不会造成损坏,受攻击后只要重新启动机器即可正常工作。为了破坏敌方的计算机系统、窃取情报,就必须入侵到计算机系统中,并获得该计算机的最高控制权限,这时对该计算机就可像对自己 计算机一样进行操作。因此,进入敌方计算机网络系统,获取其中计算机的最高控制权限,这是网络攻击技术的核心。入侵者利用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隐患,非法进入本地或远程主机系统,获得一定的权限,进而窃取信息、删除文件、埋伏后门甚至导致目标计算机网络瘫痪,这种入侵行为的难度相对较高。如何入侵敌方计算机系统呢?一种办法是身份窃取,另一种办法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及其应用程序的漏洞。在计算机系统中,用户的身份是由用户名及其口令标志的,身份窃取攻击就是通过窃取系统的有效用户名,并猜测其口令,进而可以用合法的身份进入系统,获得对系统的控制权。

病毒攻击。侵入敌方计算机系统后,除了直接进行破坏系统、删除文件等操作外,攻击者一般会在系统中施放病毒,埋设后门,以便长期控制计算机系统或对整个网络系统造成更大的破坏。因此可以说,计算机病毒和有害代码是网络攻击的利器。计算机病毒一般是指专门破坏计算机正常工作的特殊程序。它隐藏在计算机资源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自我复制、传播和侵入到其他程序中去,并篡改正常运行的程序,损害这些程序的有效功能。这是狭义的观点。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木马”、“蠕虫”、逻辑炸弹等有害代码,从广义的观点它们也属于计算机病毒的范畴。

邮件攻击。传统的邮件炸弹只是简单地向被攻击者的电子邮箱内扔去大量的垃圾邮件、从而充满邮箱,大量地占用了系统的可用空间和资源,使机器暂时无法正常工作。由于每个邮件信箱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当庞大的邮件垃圾到达信箱的时候,就会把信箱挤爆,把正常的邮件冲掉。同时,由于它占用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常常导致网络堵塞,使大量的用户不能正常地工作。所以说邮件炸弹的危害是相当大的。由于邮件在网络上的传输是透明的,并且可能会经过不同的网络路由,并由途经网络上的路由器和邮件服务器存储转发,最终才能到达目的计算机,因此对基于这种运行机制的邮件系统还可实施多种攻击。

筑起数字长城

“黑客”和病毒是目前网络安全的两大杀手。“黑客”和病毒技术日益发展,使网络安全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黑客”入侵和病毒肆虐犹如高悬在互联网上的两把“达摩克利斯剑”,随时可能落下。唯一的选择是面对现实,积极研究防范的手段和对敌实施网络反击的方法,防“黑”杀毒。

打造防“黑”的坚盾。“黑客”是通过入侵网络、肆意窃取篡改计算机数据,来破坏网络世界的正常秩序的。因此,防范“黑客”入侵网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保证物理安全。要想绝对安全就要进行物理隔绝。对计算机进行物理隔绝是阻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进入计算机系统的最可靠方法。

采取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安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常访问。

构造防火墙。防火墙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它是一个用以阻止网络中的“黑客”访问某个机构网络的屏障,也可称之为控制进出两个方向通信的门槛。

进行信息加密。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密码技术是网络安全的核心。

设置入侵检测和预警。入侵检测是用来检测计算机网络上的异常活动,确定这些活动是敌意的还是未经批准的,并作出适当的反应。美国正在设计一种显示和预警系统,可揣测对系统的攻击活动,及早发现入侵者。

发展未来新兴的网络安全技术。例如,综合的网络入侵检测与反应技术、多类型的访问控制下认证技术、可信的面向对象包裹软件、可信的代理软件技术、全光网络技术、量子密码技术等研究,将为下一代有可能根本改变系统的信息防护能力打下良好基础。网络安全是一个全方位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创新是研究网络技术安全技术、开发网络安全产品的根本途径。

打造杀毒的利剑。病毒是滋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毒瘤,如今已达到空前的危害程度。目前防治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策略是:

先期预警,逐级排查。采用实时监视技术,及时跟踪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运行状态,发现病毒及时分析并进行查杀,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

举一反三,斩草除根。对计算机病毒的病例分析要采取应对策略,根据病毒类型和运行机理,对症下药,果断清除。

截脉断流,严防扩散。一旦发现病毒,应迅速采取逐级割断、分段排查等措施,及时切断染毒网段,防止病毒的蔓延和扩散,并清除染毒设备。

以人为本,多管齐下。人是病毒的制造者,要关注计算机及网络从业人员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各种防毒措施,构筑病毒防护的道道栅栏。

现代文明的发展也许可能让枪炮退出历史舞台,但战争的阴影不会消散。未来战争很可能出现新的样式包括在无形的电磁空间中通过键盘的敲击来演绎。对此,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九、“百步穿杨”精确战

军事打击精确化,即精确作战,是信息化战争与传统战争形态的一个重大区别,是信息化战争的一个重大特点。它是在信息的支持下运用精确制导武器、对敌方实施精确打击的一种作战。

精确作战这种作战样式是怎么形成的?人们为什么要追求作战过程的精确化?怎样才能实现作战过程精确化?怎样对付精确作战?这些都是关于信息化战争中的精确作战必须研讨的问题。

从“玉石俱焚”到焚“石”留“玉”

古往今来,对敌方实施精确性打击,直击敌之要穴,迅速制敌于死命,历来是军事家们的追求。即使在冷兵器战争中,精确打击,攻敌要害,也一直是将士们追求的目标。据《战国策》记载,楚国有个弓箭手叫养由基,此人箭法十分高明,即使站在百步之遥射击柳叶这样小的目标,也可以百发百中。从此,“百步穿杨”成为形容射箭精确的一条成语。

进入热兵器时代之后,战士们无论打枪、放炮、投弹,也都力求精确地命中目标。但是,在当时科学技术条件下,枪、炮瞄准和射击的精度基本上靠人自身的感觉器官和操作技能,来提高人对武器的掌握运用水平,精确作战是十分有限的。于是为了达到军事打击的效果,只好借助于火力的密度和强度,射击强调组织“火网”,轰炸就出现了“地毯式”、大覆盖面。人类拼命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轰炸机越造越大,载弹量越来越多,炸弹、炮弹越来越重,威力越来越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仗已经变成大量钢铁的倾泻。原子弹的发明和使用使这种战争理念达到极限。两颗原子弹分别使广岛、长崎两座城市变成废墟。这时军事打击完全是一种“粗放型”的,真正叫做不分青红皂白,“玉石俱焚”!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精确作战悄悄走上战争舞台。以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进步,促使精确制导武器迅猛发展。精确作战从理想逐步变成现实。精确制导武器出现并应用于战场,改变了传统的以大规模杀伤破坏来达到军事目的战争样式。1967年,美军为了轰炸越南重要战略目标杜美大桥,曾先后实施64次大规模空袭,损失飞机8架,却始终未能达到目的。1972年5月,美军使用激光制导炸弹,一次只出动几架飞机,就将杜美大桥炸毁,飞机毫发未损。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出动6架F—15和8架F—16战斗机,长途奔袭,悄然飞抵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东郊20公里的伊拉克原子反应堆基地上空。领队长机首先发射两枚电视制导炸弹,精确穿透混凝土结构的圆形屋顶后爆炸;后续飞机鱼贯俯冲,将炸弹扔进被炸开的缺口中。仅仅两分钟,伊拉克历时5年、耗资4亿多美元建造的“乌西拉克”核反应堆顷刻变为废墟。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更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和明显的作战效果。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对伊拉克实施空袭作战中,占7%的精确制导武器摧毁的目标却占伊拉克被摧毁目标总数的80%。美军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在轰炸巴格达通信大楼时,甚至将一枚激光制导炸弹从大楼的通风孔中扔进去从而把大楼摧毁,使伊军整个指挥体系陷于瘫痪。

精确作战并非战争发起者变得“慈善”

精确作战改变了传统战争中大规模的破坏、摧毁甚至消灭对方,变为精确的控制化的打击。从战略层次到战役层次、战术层次,人们都力求以最少量、最优化的破坏性打击达到最大的作战效益。而且这种破坏性打击的程度也力求是可控制的。

战争样式从大规模杀伤、破坏到“点穴”式精确打击,这种变化原因何在?是战争发动者变得“慈善”了吗?不是。如前所述,精确作战早已是军事家的追求,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人们都在追求军事打击的精确化,试图以最小的毁伤换取最大的作战效益。但这只能停留在理想的阶段。精确作战之所以变为现实,一是科技和兵器的发展提供了这种可能,二是信息时代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有这种客观需要。

要实施精确作战,首先要有精确的侦察。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战场上精确地侦察获取信息成为可能。人们不仅有陆地、海上、水下、空中等侦察手段,而且可以在空间进行电子侦察、成像侦察、导弹预警、海洋监视;不仅白天能够侦察,夜间也可以侦察;不仅对地面暴露目标进行侦察,而且可以对地下和隐藏目标进行侦察。

要实施精确作战,还必须及时准确地把战场获取的信息传递给各级指挥员。因为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时过则境迁,侦察到的目标如果转移,要做到精确作战也是不可能的。信息技术正好解决了战场信息及时准确传递的问题。

要实施精确作战,还必须对战场上各类目标做到精确定位。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及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采用天基导航定位系统使全球精确定位变为现实。

要实施精确作战,还必须有精确高效的精确控制。离开精确的指挥控制,任何先进的武器既不能发挥个体作战能力,更不能发挥总体作战能力。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发展和应用为精确指挥控制提供了物质保证。

要实施精确作战,还必须有精确制导武器。精确制导武器是精确作战的主角。有了精确制导,各类导弹包括有制导功能的各种炮弹、炸弹、鱼雷、水雷、地雷等才能精确地命中目标。

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使作战效果的评估更加精确,这也是精确作战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

总之,没有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兵器,精确作战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精确作战这种样式之所以被采用,还因为它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信息时代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关系高度密切的时代。这就要求作战也力求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力求以最小的破坏达成最大的效果。从政治上说,精确作战有利于在国际社会舆论上争取支持或减少强烈反对。从军事上说,精确作战更加机动灵活,机动性强,可以更加迅速达成作战目的,可以在敌方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以意想不到的隐蔽方式,发动远距离、短时间、高强度的突击和精确毁伤,然后迅速脱离战斗,免遭报复,把自己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经济上来说,精确作战可以大大减少战争的物质消耗,附带性毁伤也可大幅度下降。

精确作战的“矛”与“盾”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精确作战有“矛”也有“盾”。你要实施精确作战,我则要千方百计干扰破坏你的精确作战。你想精确,我偏让你不精确。敌对双方在精确与反精确方面互相斗智斗谋。

精确作战的前提是精确侦察,反精确作战的重要手段就是千方百计地反侦察。

现代侦察手段主要有可见光侦察、红外侦察、激光侦察、雷达探测、电子侦察等。为了对付这些侦察手段,被侦察方就运用吸波材料、角反射器、等离子体、气溶胶、烟幕等,来消除或减少目标的电磁、红外特征,或使敌电子侦察手段产生错觉。在科索沃战争中,为对付北约机载雷达的探测,南联盟军队因陋就简,利用折叠的波纹铁做角反射器,误导前来攻击的飞机、导弹,在即将遭受北约空袭的机场上,燃烧破旧轮胎,利用热气和烟幕等无源干扰手段迷惑、干扰巡航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使它们偏离要打击的目标;大量投放红外诱饵,使敌导弹脱靶;采取吸波涂料覆盖、烟幕遮障等手段,对付北约雷达和光电制导的精确制导武器。

实战已经证明,对付敌方侦察主要是隐真示假。一是隐真。隐蔽目标,降低目标的显著形态或改变其外形,使目标在一定距离上不被敌人发现或让敌人难以分辨,遮住敌人的“千里眼”,堵住敌人的“顺风耳”。二是示假。即设置假目标、组织佯动、造成各种假象,使敌人产生错觉,吸引敌人注意力。信息化战争中,反情报侦察、探测最好的办法不是“无形”,而是“假形”。“无形”,敌人发现不了任何目标会更加仔细地进行战场观察和侦察,而“假形”的目标一旦进入敌人侦察、探测视野,就会吸引敌人的注意,以致受骗上当。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战前从国外进口几十万平方米性能先进的反雷达、反红外侦察伪装网,还进口了许多制式假目标,包括假飞机、假坦克、假导弹、假装甲车、假发射装置。假目标外形、尺寸、颜色和真的一样,并装有模拟真目标热辐射特征的小型无线电发射器,发射出与真目标相同的电子信号。这一手段真的骗住了多国部队的侦察和探测。尽管多国部队自以为空袭伊军和装备战果累累,但伊军的大部分武器装备仍然较好地保存了下来。

十、夺气攻心心理战

在战争中利用精神与心理因素来实现战争目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军事家孙武就提出了“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的著名论断。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心理作战已成为战争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发挥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那么,心理作战有哪些特性?心理作战的手段是什么?在信息化战争中心理作战将怎样发展?弄清这些问题是我们认识信息化战争中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心理作战从而全面认识整个信息化战争全貌的基础。

针对理智和情感,以信息为武器

这是前所未有的战争奇观——1948年12月,在我军太原前线几十公里长的前沿阵地上,挂起了五颜六色的灯笼,灯笼旁竖起一根根竹竿,竹竿顶上吊着新春节日的食品。“欢迎闫军官兵过来过年!”的大幅标语随风飘扬。同时,锣鼓喧天。锣鼓间隙,山西寿阳口音的喊话不绝于耳:“家住解放区,人在太原城;眼看过大年,挨饿又受冻!要想过好年,跑到解放区;为人当炮灰,送命没下场!”原来,我军晋中作战获得全胜之后,山西军阀闫锡山的巢穴太原成了一座孤城。闫军官兵惊恐万状,惶惶不可终日。对于太原之敌,是早解决还是晚解决,是以武力解决还是以其他方式解决,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军手中。鉴于当时作战全局的需要,我军决定暂缓以武力解决太原守敌,采取军事围困和强大政治攻势相结合的办法,瓦解敌军。当时适值新春佳节期间,我军针对敌人的状态展开了全面的阵地喊话、广发传单和赠送实物攻势。为了宣传我军政策,揭露敌人罪行,我军先后印发了近50种宣传品和百万份传单。一些传单以顺口、具体、通俗、切中要害的诗句去感化教育闫军官兵。如《十不得诗》写道:“闫锡山鬼话信不得,特务造谣信不得,太原工事守不得,红皮七九枪用不得,挨冻挨饿过不得,互相监督要不得,解放军攻城了不得,土造飞机坐不得,家里盼你等不得,逃跑回家迟不得。”这些看似简单而实际却威力无比的宣传给太原守敌以极大的心灵震撼。在我军强大的政治宣传攻势下,守敌官兵投诚哗变近3万人,约占当时太原守敌总兵力的25%,其中成建制投诚过来的有7000多人。有的闫军官兵加入我军不久,尚来不及换掉原来的旧军服,便毅然拿起武器加入我军的战斗行列,表现英勇。

这虽然是一个距今已有50多年历史的战例,但它充分展示心理作战与一般作战样式所不具备的两大特殊个性。

心理作战是针对人的理智和情感的作战。心理作战是针对人的理智、精神和情感而不是人的肉体,着眼于精神上、心理上的征服而不是物质上的消灭。它不是直接用军事手段从肉体上消灭敌人,而是利用人在对抗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瓦解敌人士气,削弱其抵抗意志,使其放弃抵抗、逃避战斗乃至缴械投降,从而不战而胜或战而胜之。

心理作战是以特定的信息及其媒体为武器进行的作战。心理作战离不开物质基础,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要大量使用一些设备,甚至不排除使用少量暴力型武器。但是,心理作战的主要武器是一种由心理作战实施者经过精心炮制、旨在对心理作战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作用的攻击性信息。

宣传、欺诈、威慑

心理作战所使用特制的信息武器即可能是心平气和的劝说和诱导,也可能是赤裸裸的威胁和恐吓;既可能是理智上的点拨、正义性的召唤、情感上的感化,也可能是挑拨离间、制造摩擦、造谣欺骗、蛊惑人心;既可能是暗示性的,也可能是公开的和强制性的;既可能是带有倾向性的以语言、文字、图像、图形方式进行的宣传,也可能是一首为对方所熟悉的、无须加任何解释的软绵绵的情歌或思乡曲……其最基本的手段集中表现为宣传、武力威胁和斗智斗谋,从而形成宣传心理战、武装心理作战和谋略心理作战。

心理宣传。宣传作为心理作战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为各国高度重视。我军历来高度重视宣传特别是对敌宣传的研究与运用,并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主管部门筹划、上下结合、群策群力的对敌宣传系统。

心理欺诈。谋略心理作战最核心的东西是“诡道”,是用诈,因而施谋斗智也是心理作战最常用的手段。历史上的心理作战在这方面有许多极为生动的战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盟军在诺曼底实施登陆作战。上至丘吉尔首相,下至作战计划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作出了极其出色的表演,致使纳粹德国近百万人的大军远离诺曼底滩头,保证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一举成功。

心理威慑。武装心理作战中最常用的方法可分为威慑、恐吓、震撼、袭扰等,但是归结到一点就是心理威慑。在军事领域,威慑从来是心理作战的重要手段。当然,威慑的信息是由国家实力提供的。雄厚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军事压力、有利的战略态势、优势的武器装备以及坚定的战斗意志等是构成威慑和遏制敌人行动的基石,也是心理作战产生效应的重要基础。

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前夕,驻挪威首都奥斯陆的德国大使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电影招待会,来宾大多是挪威的军政领袖和工商巨头。这场电影招待会非常特殊,只放映了一部纪录片。这部名为《火的洗礼》的影片炫耀了德军如何以闪电般的速度击败波兰200万人的大军,特别是飞机的大规模轰炸在数小时之内把名城华沙变成一片废墟。银幕上的镜头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观众,令他们深深感到战争的恐怖。影片放映完毕,德国大使登台讲话。他语调平和,却充满威胁:诸位,你们是要战争,还是要和平!第二天清晨,1500名的德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在奥斯陆突然登陆。他们踏着整齐的步伐,高奏胜利进行曲,大摇大摆,通过街道,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挪威政府大楼。显然,是希特勒的威慑和恐吓战术迫使挪威人放弃了抵抗。

知识和技术力量的较量

信息时代的技术特征不仅使心理作战有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使心理作战手段和作战空间等发生新的变化,而且心理作战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产生新的心理作战方法。

传统宣传心理作战方法将不断翻新。传统的宣传形式主要是散发传单、喊话、广播。在信息化战争的心理作战中,这些传统的宣传方法不仅不会被淘汰,而且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传单的使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大战结束前最后6个月内,英法联军用气球和飞机向德军投撒传单达4730万张。到了20世纪中叶,美军在越南投撒的传单达到平均每个居民每年25——30张,其中1966年投放传单40亿张,1967年高达120亿张。在信息化战争中这种传统的心理宣传手段不仅会继续存在下去,而且还会出现大的发展。首先传单的制作将从根本上摆脱以往的制作状态,从信息的收集、处理、编排直至最后完成,整个过程都将完全处于自动化与智能化状态,快中求好、好中求美的特点尤为突出。其次传单的面貌新。传单的面貌不仅将会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以纸张为信息载体、以文字为信息媒体的传统局面将被打破。信息化战争心理作战的传单世界里,将大量出现多媒体和光盘等信息技术产品。

电视宣传将是心理作战的最佳途径。说及电视宣传在战争中的宣传作用,人们自然会想到2003年发生的伊拉克战争。在这场美国发动的所谓反恐战争中,各种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电视又在其中扮演了主角。为了广泛宣传这场战争,美国破天荒地邀请世界各国媒体记者随军采访,当然这种报道不可能是公正的,对美国有利的它让你报道,对美国不利的它绝不让你报道。俗话说:“吃人家的口软。”结果世界大多数媒体关于这场战争的报道就不自觉地站在了美国人的立场。而更多的国家的电视媒体为了“抢新闻”,干脆直接采用了美国人制作的电视镜头,使人们只能用美国人的眼光来了解这场本来颇有争议的战争。从技术上讲,随着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视技术(包括先进的个人接收技术)和空间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之间的相互融合,未来的电视宣传将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计算机网络空间将是宣传心理作战的新领域。信息时代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奇迹。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就是最大的奇迹之一。现在,全世界在因特网上奔驰的人数已超过10亿。网络空间形式生动直观活泼,具有灵活的交互方式,能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无时间限制,无地域限制,更改方便。利用网络系统,可窃取对方宣传机密,改变或破坏对方有关宣传的信息和数据库;利用网络系统,可进行“信息绑架”或“信息讹诈”;利用网络系统,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可进行网络宣传心理作战。这一切都会促使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网络空间心理作战更加精彩纷呈,也更加激烈异常。

十一、战争加速向信息化迈进

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特别是伊拉克战争,虽然离完整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还有很大差距,但世界新军事变革诸多成果在这些战争中的广泛运用,精确战、火力战、控制战、全维战、系统战和心理战等的频频登场,预示着信息化战争正大步向我们走来,并显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趋向。

“全维一体”的信息环境将

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主要战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网络将充斥战场各个领域,使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联络等联为一体,实现了各类信息资源在不同时空的全维共享、实时交换;使指挥人员、作战人员和作战保障人员联为一体,实现了各种作战要素在不同系统环境下的联体互动。近年来,美军就一直致力和注重营造陆、海、空、天、电“全维化”和集侦察、预警、指挥控制、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一体化”的战场环境,以适应未来信息作战的需要。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依靠其强大的技术支撑,调用了各类间谍、侦察、导航、通信卫星100多颗,组成了以空间基站为主体的“太空信息网”;出动了E—3、E—8预警机和RC—135“铆钉”、“全球鹰”、“捕食者”等各型侦察机,组成了以空中移动信息平台为主干的“动态链接网”;派遣大批特种情报人员潜入伊境内,构成了能实现精确定位的“地面间谍网”;通过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和战争综合资源,构成了能实现精确作战保障的“全球资产信息网”,并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各种信息接收、分析、处理、传输等一系列信息平台,从而构建了“全维一体”的信息化战场环境,大大地提高了美军的指挥控制、辅助决策和作战保障能力。

可以预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日趋信息化,必然推动战场环境向“全维一体”的方向发展,并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展示新的作战理论、作战样式、武器装备和指挥手段的大舞台。

“高度智能”的信息化武器装备

将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主要工具

先进的武器系统作为战争的工具,最能体现不同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人类战争形态的演变史表明,武器系统已成为决定战争形态演变的一个基础性要素。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成果不断地向军事领域渗透,并迅速物化为各类武器装备,使信息化设备、装置在武器系统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据统计,美军在近几年的武器采办中,信息化装备的比重在飞机上已达到35%,舰艇为40%,导弹为45%,卫星为65%,指挥控制系统为80%。这种“嵌入式”的信息化变革,使美军的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为充分展示和试验其武器系统性能,出动了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B—2远程战略轰炸机等信息化作战平台,发射和投掷了750余枚巡航导弹和2.4万枚炸弹,其中80%以上为精确制导炸弹。而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精确制导武器使用率仅分别为0.2%、8%、35%和60%。

军队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使信息与火力有机结合,形成了信息主导武器系统,自动化指挥系统、精确制导武器、隐身武器、新概念武器、机器人武器等“高度智能”化的武器系统,必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导。

“系统集成”的数字化部队将

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主体力量

技术上的优势和创新的作战理论,只有通过军队的组织体制、系统集成和力量整合,才能最终转化为军事上的优势。因此,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世界各主要国家都不断地寻求建设一支以满足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具有很强信息作战能力的“数字化”部队。上个世纪末,美国陆军就开始了“21世纪特遣部队”即“数字化部队”建设。1998年6月,美陆军正式推出了第一支以“信息时代”的武器和技术装备起来的“21世纪数字化师”——第4机械化步兵师,并计划在2005年左右造成一个数字化军。俄军也计划在未来组建一支集各军兵种作战能力于一身的“多用途机动部队”。法、英、德、以、日、韩等国家在加强本国部队建设的同时,也纷纷加快部队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美军试验表明,利用数字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集侦察探测、火力打击及防护的武器系统与支援保障装备于一体的数字化师,较之普通步兵师的作战能力要高出3倍。

未来信息化战争在全维一体的空间展开,这种全维一体的空间结构决定了未来部队的组织结构必然是一种“系统的系统”或“系统的集成”,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各种作战力量的整合和集成,实现未来部队的全维数字化和功能合成化,并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主体。

“扁平网状”的指挥体系将

成为信息化战争的神经中枢

新军事变革大潮涌来,以信息时代的作战特点为需求,创新作战指挥体制,建立新型的作战指挥结构,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以自动化指挥系统为基础,实现指挥手段自动化、综合化、智能化和作战指挥系统网络化、互通化、兼容化的“扁平网状”作战指挥体系,正在世界各国军队中悄然兴起。该体系纵短横宽,改变了过去机械化部队纵长横窄的树状结构,指挥层次少,网络节点多,保密性、安全性强;节点与节点、战斗单元与战斗单元之间联系紧密,指挥协同方便;各种系统高度集成,信息交换迅速,指挥效率不断提高,更加适应未来信息化战场实时性、系统性的作战要求。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吸取了海湾战争的经验教训,建立了以美中央总部为基础的联军作战指挥机构,由美军中央总部司令统一实施指挥,下设陆、海、空军以及海军陆战队、特种作战5个司令部。同时,依托自动化指挥系统,辐射“四个中枢”——美国国家指挥中心、联军最高司令部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兵种司令部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空中预警机,实现了战略、战役、战术“三级联网”。这种网络横向一体化的指挥体系,不仅使平行单位之间可以直接沟通,而且每个系统节点、各种武器平台甚至于每个战斗单元之间都可以进行网络联接,达成了信息优化、资源共享、联合互动的目的,实现了信息交换实时化,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存储和使用横向一体化,确保了战争指挥高效、灵敏、合成。

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扁平网状”指挥体系的高效性和适应性,决定了其必将在非接触、非对称、非线性战场中,成为联结各战斗要素和作战单元实施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指挥中枢。

“广泛多元”的信息威慑将

成为信息化战争的重要手段

从近期几场局部战争和世界军事强国建军备战的实践看,伴随着军队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威慑已继核威慑之后成为战争的主要威慑手段。与机械化战争相比,信息化战争目的的实现,往往不再是通过大量杀伤敌方有生力量来获取军事优势,取得战争胜利,而是通过更加积极的信息作战行动,瘫痪对方的信息系统和网络,动摇其抵抗决心,迫使其放弃敌对行动,从而达到遏制对方或使对方屈服。战争中,这种“威慑与震撼”通常是具有强大信息技术优势的一方,对处于劣势的一方采取的一种信息心理战。它是以信息作为武器,通过全球化的媒介系统,以摧毁敌人意志为主要目的而采取的作战行动,主要包括情报战、宣传战、心理战、外交战、网络战等,这在伊拉克战争中已得到了充分体现。

可以预见,未来信息威慑将围绕国家信息安全,广泛存在于战争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机件,它既是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又是谋略艺术的充分体现;既是系统与系统的较量,也是单元与单元的对抗;既是在有形战场上的较量,又是在无形领域的抗争,并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一种基本和主要的作战手段。

十二、信息时代的军事变革

信息化战争这一新的战争形态的到来,对军事、对国防尤其是对战争的主体——军队究竟带来什么影响?当今世界风起云涌的新军事变革的浪潮同信息化战争是什么关系?军队建设怎样才能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有个粗浅的了解。

信息化战争是新军事变革的直接动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兴起了一场新的深刻变革,被称为新军事变革。这场变革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国际安全形势的演变。随着冷战的结束,两极格局解体,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断消退,但局部战争时有起伏,全球安全形势出现了“大战不打,小战不断”的新局面。而传统的以应付大战为重心的军事体系不得不顺应冷战后的新形势和新趋势,进行历史性的重大调整。

二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思想和战争形态的变化以及军队建设及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场军事变革实质是信息化革命在军事领域的反映。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信息化战争的“处女作”。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以精确的打击、很低的伤亡率以及战争中新呈现出的智能和高科技程度,改变了很多人的战争观念。

海湾战争成为许多国家下决心进行军事变革的直接动因。人们从这次战争中看到,军队不进行改革,在未来战争中就只有被动挨打。

正是在海湾战争之后,各国先后制定了各自的跨世纪军队发展战略和新军事变革计划,如美国的《2010年联合构想》、《2020年联合构想》,俄罗斯的《2005年前军事建设构想》,英国的《陆军数字化总纲》,等等。

继海湾战争之后,又先后爆发了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这些战争的信息化程度一次比一次高。以武器装备而言,海湾战争中,美军信息化武器装备只占其装备总量的8%,科索沃战争中则上升到35%,阿富汗战争中达56%,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则达到70%。

战争信息化程度一场更比一场高,促使着新军事变革步伐一年更比一年快。据一些专家认为,世界新军事变革已经历了3个阶段:冷战结束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军事观念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冷战思维转向冷战后思维;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世纪末为第二阶段,即战略更新阶段,各主要国家纷纷针对新的安全态势,根据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产生的作用,竞相对自己的军事战略、军事理论、建军方略、军备方针等进行跨世纪的全面更新;第三阶段始于21世纪初年,主要表现在体系调整上。这一阶段世界军事变革的重心有3个转化:一是从军事战略的更新转向军制体系的调整,二是从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转向军备体系的调整,三是从军事理论的研究转向实战体系的调整。

总之,在信息化战争的驱动下,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把机械化军队改造成信息化军队

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是信息化,就是把适于打赢机械化战争的军队改造成适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息化军队。建设信息化军队的内容就是新军事变革的内容。

军队的信息化就是使部队对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成倍增强,能让指挥者在适当时间和空间里,部署适当规模和适当类型的作战部队,令其以适当的方式实施高度一体化的联合作战。有人打了个防洪的比喻。好比堵“管涌”,如果你发现得早,一二个沙包就能把它塞住;如果发现晚了,一卡车沙包也许不起什么作用。数字化部队可以凭借其先进技术手段,早发现敌情,早出手打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美军认为,从理论上说,数字化军队与普通部队战斗力之比为4:1。

军事变革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信息化装备是指信息技术含量高,信息技术对其性能的提高及对其使用、操纵、指挥起主导作用,具有信息探测、传输、处理、控制、制导、对抗等功能的作战装备和保障装备,主要有信息化弹药、信息化作战平台、军用智能机器人系统、单兵数字化装备以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目前,西方国家武器装备系统主体已经实现信息化。例如,美陆军的信息化装备已达50%,美海、空军的信息化装备已达70%。广大发展中国家武器装备大部分或绝大部分仍然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状态,但它们已不同程度地开始走上装备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2、创新作战理论。这是新军事变革重要内容之一。军事理论创新的实质是,把以机械化战争理论和机械化军队建设理论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军事理论,发展成为以信息化战争理论和以信息化军队建设理论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的军事理论。当前,世界各国开始掀起新的军事理论的创新热。仅在作战理论方面,出现了非接触作战、非线式作战、非对称作战、信息战、空间战、精确战、导航战等。在军队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设事业型军队”、“全面适用”、“远近结合”、“信息主导”、“系统集成”、“虚拟实战”等。

3、培养新型军事人才。信息化战争对军事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信息化军队要求军事人员有更高的素质,特别是知识、思维和智力素质。为了造就新型军事人才,一是改革兵役制度,变征兵制为志愿兵制,把优秀人才留在部队;二是提高征兵质量,严格征兵条件;三是加强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四是加大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军事人才力度。

4、建立信息化军队的组织体制。这是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其实质是把机械化军队的组织体制逐步改造成信息化军队的组织体制,使信息这一构成战斗力的主导要素能在军队内部和战场上快速、顺畅、有序地流动,以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目前,世界各国军事组织体制变革总的趋势,一是变纵长形、多层级“树”状领导指挥体制,为外形扁平、横向联通、纵横一体的“网”状领导指挥体制;二是大幅压缩陆军规模,逐步实现部队编制的小型化、轻型化、多能化;三是组建信息战攻防部(分)队,如专门负责实施信息战的航空部队、“黑客部队”、“反黑客部队”、计算机应急反应分队和计算机网络防护分队等。

改革军事组织体制,压缩陆军,组建新兵种已成为当前各国新军事变革的一大景观。如美国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即酝酿把陆军10个作战师改造成为规模较小、易于快速部署的作战部队,每个师由1.5万——2万人的规模改为5000人的“战斗队”,计划10年之后,将陆军变成为一支把空降部队、步兵部队与重型坦克、装甲车及其他重火力融为一体的新型部队。俄罗斯计划到2005年将编制员额减少到83.5万人,在减少员额的同时,对体制编制进行调整。法国对陆军体制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撤销军、师两级建制,成立作战部队司令部和后勤部队司令部两大作战指挥机构。

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大潮,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也在加速展开。

我国必须紧紧抓住今后20年的战略机遇期,决不能丧失这一宝贵的战略机遇期。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上丧失军事变革机遇期的惨痛教训。

在近代史中,世界先后发生过几次大的军事变革。它们与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滑膛枪取代长矛刀剑,宣告了火器时代的到来,重装骑兵迅速从战场上隐退,步兵成为主角,炮兵开始走上舞台。从18世纪至19世纪初,在欧洲和北美,又出现了一次军事变革:资产阶级民族军队将封建雇佣军赶出战争舞台,义务兵役制风光一时,枪托弯曲并带有准星的火枪及威力更大的火炮在战场上亮相。第3次军事变革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的欧洲、北美、东亚,后装枪炮取代前装枪炮,无烟火药取代黑色火药,蒸汽舰船取代木制舰船。当国外先进军事技术和军事制度传到我国,保守的封建帝王视为“蛮夷小技”,以致当列强入侵,我国不得不上演用大刀长矛对付洋枪洋炮的惨剧。第一次鸦片战争,48只军舰和4000人的英军就打败了4亿人口的大国。第二次鸦片战争,2万人的英法联军又打败了这个大清帝国。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人类战争形态又完成了从热兵器战争向机械化战争的转变。由于这时我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国力衰弱,军阀混战,民族危亡,面对这场世界军事变革,旧中国只有无奈,只好眼看大好的变革历史机遇从身边擦过。

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党中央、中央军委高瞻远瞩,作出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伟大战略部署,向全军提出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明确要求。因此全军正在紧紧把握今后20年的战略机遇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让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驶上快车道,加速提升军队战斗力,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9253.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网中国战略论坛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网中国战略论坛我在1989年5月,再次见到陈永贵。我请他给我介绍一下他到中央以后的情况,他说都过去了,好似一场梦,不过我不后悔,我这一辈子能够和毛主席连在一起,也算是不枉活了一场了。人总是注定要死的,我没有给毛主

军事理论论文——浅谈信息化战争 中国军事装备信息化

浅谈信息化战争摘要:随着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战争将成为21世纪中的主要战争形态,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这几场局部战争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要在正确认识信息化战争的基础上,加速中国特色

中国网络传播学会 国际战略传播学会日前成立

国际战略传播学会(World Society for Strategic Communication)日前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学会会刊(中英文)拟于2011年3月创刊。学会将专注于国际传播与政治传播中的战略战术研究。学会创始人毕研韬副教授一贯倡导“传播学是一

声明:《信息化战争 国际战略环境》为网友孤韣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