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详细的历史年代表 高中历史详细大事年表
夏商周三代的纪年表(包含诸侯的时间对比)
中国的帝王纪年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一般的纪年表只说明说明帝王、年号、公历年份,不做地方割据政权的年号介绍。为方便实际使用,我在这里同时标注中央政权的帝王年号、公历年份、干支纪年、地方割据政权的纪年。并对主要的历史过渡时期使用的纪年方法进行介绍。
夏朝(约公元前 2205 -- 约公元前1766 )
禹 -> 啟 -> 太康 -> 仲康 -> 相 -> 少康 -> 予 -> 槐 -> 芒 -> 泄 -> 不降 -> 扃 -> 廑 -> 孔甲 -> 皋 -> 發 -> 履癸(桀)
商朝(约公元前1766——公元前 1122)
成湯->太乙 -> 太丁 -> 外丙 -> 中壬 -> 太甲 -> 沃丁 -> 太庚 -> 小甲 -> 雍己 -> 太戊 -> 中丁 -> 外壬 -> 河亶甲 -> 袓乙 -> 袓辛 ->沃甲 -> 袓丁 -> 南庚 -> 陽甲 -> 盤庚 -> 小辛 -> 小乙 ->武丁 -> 袓庚 -> 袓甲 -> 廩辛 -> 武乙 -> 太丁 -> 帝乙 ->帝辛 (紂王)
西周(约公元前1122——公元前771年)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满)
周恭王(姬扈)
周懿王(姬囏)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
周厉王(姬胡)
周
共和
行政
-841 庚申 元年
-840 辛酉 二年 (晋釐侯 元年)
-837 甲子 五年 (楚熊严 元年) (蔡夷侯 元年)
-834 丁卯 八年 (曹幽伯 元年)
-831 庚午 十一年 (陈釐公 元年)
-830 辛未 十二年 (宋惠公 元年)
周宣王(姬静)
-827 甲戌元年 (楚熊霜 元年)
-826 乙亥 二年 (燕釐侯 元年)
-825 丙子 三年 (鲁武公 元年) (曹戴伯 元年)
-824 丁丑 四年 (齐厉公 元年)
-822 己卯 六年 (晋献侯 元年)
-821 庚辰 七年 (秦庄公 元年) (楚熊徇 元年)
-815 丙戌 十三年 (鲁懿公 元年) (齐文公 元年)
-812 己丑 十六年 (卫武公 元年)
-811 庚寅 十七年 (晋穆侯 元年)
-809 壬辰 十九年 (蔡釐侯 元年)
-806 乙未 二十二年 (鲁伯御 元年) (郑桓公 元年)
-803 戊戌 二十五年 (齐成公 元年)
-800 辛丑 二十八年 (宋哀公 元年)
-799 壬寅 二十九年 (宋戴公 元年) (楚熊鄂 元年)
-796 乙巳 三十二年 (鲁孝公 元年)
-795 丙午 三十三年 (陈武公 元年) (曹惠伯 元年)
-794 丁未 三十四年 (齐庄公 元年)
-790 辛亥 三十八年 (楚若敖 元年) (燕顷侯 元年)
-784 丁巳 四十四年 (晋殇叔 元年)
周幽王(姬宫湦)
-781 庚申 元年
-780 辛酉 二年 (晋文侯 元年) (陈夷公 元年)
-777 甲子 五年 (秦襄公 元年) (陈平公 元年)
-771 庚午 十一年
春秋(公元前770-476年)
-770 辛未 周平王姬宜臼 元年 (郑武公 元年)
-768 癸酉 三年 (鲁惠公 元年)
-766 乙亥 五年 (燕哀侯 元年)
-765 丙子 六年 (秦文公 元年) (宋武公 元年)
-764 丁丑 七年 (燕郑侯 元年)
-763 戊寅 八年 (楚霄敖 元年)
-761 庚辰 十年 (蔡共侯 元年)
-759 壬午 十二年 (蔡戴侯 元年) (曹穆公 元年)
-757 甲申 十四年 (楚蚡冒 元年) (卫庄公 元年)
-756 乙酉 十五年 (曹桓公 元年)
-754 丁亥 十七年 (陈文公 元年)
-749 壬辰 二十二年 (蔡宣侯 元年)
-747 甲午 二十四年 (宋宣公 元年)
-745 丙申 二十六年 (晋昭侯 元年)
-744 丁酉 二十七年 (陈桓公 元年)
-743 戊戌 二十八年 (郑庄公 元年)
-740 辛丑 三十一年 (楚武王 元年)
-739 壬寅 三十二年 (晋孝侯 元年)
-734 丁未 三十七年 (卫桓公 元年)
-730 辛亥 四十一年 (齐釐公 元年)
-728 癸丑 四十三年 (宋穆公 元年) (燕穆侯 元年)
-723 戊午 四十八年 (晋鄂侯 元年)
-722 己未 四十九年 (鲁隐公 元年)
周桓王姬林
-719 壬戌 元年 (宋殇公 元年)
-718 癸亥 二年 (卫宣公 元年)
-717 甲子 三年 (晋哀侯 元年)
-715 丙寅 五年 (秦宁公 元年)
-714 丁卯 六年 (蔡桓侯 元年)
-711 庚午 九年 (鲁桓公 元年)
-710 辛未 十年 (宋公冯 元年) (燕宣侯 元年)
-709 壬申 十一年 (晋小子 元年)
-706 乙亥 十四年 (晋湣侯 元年) (陈厉公 元年)
-703 戊寅 十七年 (秦出公 元年)
-701 庚辰 十九年 (曹庄公 元年)
-700 辛巳 二十年 (郑厉公 元年)
-699 壬午 二十一年 (卫惠公 元年) (陈庄公 元年)
-697 甲申 二十三年 (齐襄公 元年) (秦武公 元年) (燕桓公 元年)
周庄王佗
-696 乙酉 元年 (卫黔牟 元年) (郑昭公 元年)
-694 丁亥 三年 (蔡哀侯 元年) (郑子癖 元年)
-693 戊子 四年 (鲁庄公 元年) (郑子婴 元年)
-692 己丑 五年 (陈宣公 元年)
-691 庚寅 六年 (宋湣公 元年)
-690 辛卯 七年 (燕庄公 元年)
-689 壬辰 八年 (楚文王 元年)
-685 丙申 十二年 (齐桓公 元年)
周釐王姬胡齐
-681 庚子 元年 (宋桓公 元年)
-679 壬寅 三年 (郑厉公复 元年)
-678 癸卯 四年 (晋武公 三十八年)
-677 甲辰 五年 (秦德公 元年)
周惠王姬阆
-676 乙巳 元年 (晋献公 元年) (楚堵敖元年)
-675 丙午 二年 (秦宣公 元年)
-674 丁未 三年 (蔡穆侯 元年)
-672 己酉 五年 (郑文公 元年)
-671 庚戌 六年 (楚成王 元年)
-670 辛亥 七年 (曹釐公 元年)
-668 癸丑 九年 (卫懿公 元年)
-663 戊午 十四年 (秦成公 元年)
-661 庚申 十六年 (曹昭公 元年) (鲁湣公 元年)
-660 辛酉 十七年 (卫戴公 元年)
-659 壬戌 十八年 (鲁釐公 秦穆公 卫文公 元年)
-657 甲子 二十年 (燕襄公 元年)
-652 己巳 二十五年 (曹共公 元年)
周襄王姬郑
-651 庚午 元年
-650 辛未 二年 (晋惠公 元年) (宋襄公 元年)
-647 甲戌 五年 (陈穆公 元年)
-645 丙子 七年 (蔡庄公 元年)
-642 己卯 十年 (齐孝公 元年)
-636 乙酉 十六年 (晋文公 元年) (宋成公 元年)
-634 丁亥 十八年 (卫成公 元年)
-632 己丑 二十年 (齐昭公 元年)
-631 庚寅 二十一年 (陈共公 元年)
-627 甲午 二十五年 (晋襄公 元年) (郑穆公 元年)
-626 乙未 二十六年 (鲁文公 元年)
-625 丙申 二十七年 (楚穆王 元年)
-620 辛丑 三十二年 (晋灵公 元年) (秦康公 元年)
-619 壬寅 三十三年 (宋昭公 元年)
周顷王姬壬臣
-618 癸卯 元年
-617 甲辰 二年 (曹文公 元年) (燕桓公 元年)
-613 戊申 六年 (楚庄王 元年) (陈灵公 元年)
-612 己酉 元年 (齐懿公 元年)
-611 庚戌 二年 (蔡文公 元年)
-610 辛亥 三年 (宋文公 元年)
-608 癸丑 五年 (鲁宣公 元年) (齐惠公 元年) (秦共公 元年)
周定王姬瑜
-606 乙卯 元年 (晋成公 元年)
-605 丙辰 二年 (郑灵公 元年)
-604 丁巳 三年 (郑襄公 元年)
-603 戊午 四年 (秦桓公 元年)
-601 庚申 六年 (燕宣公 元年)
-599 壬戌 八年 (晋景公 元年) (卫穆公 元年)
-598 壬亥 九年 (齐顷公 元年) (陈成公 元年)
-594 丁卯 十三年 (曹宣公 元年)
-591 庚午 十六年 (蔡景侯 元年)
-590 辛未 十七年 (鲁成公 元年) (楚共王 元年)
-588 癸酉 十九年 (宋共公 元年) (卫定公 元年)
-586 乙亥 二十一年 (郑悼公 元年) (燕昭公 元年)
周简王姬夷
-585 丙子 元年 (吴王寿梦 元年)
-584 丁丑 二年 (郑成公 元年)
-581 庚辰 五年 (齐灵公 元年)
-580 辛巳 六年 (晋厉公 元年)
-577 甲申 九年 (曹成公 元年)
-576 乙酉 十年 (秦景公 元年) (卫献公 元年)
-575 丙戌 十一年 (宋平公 元年)
-573 戊子 十三年 (燕武公 元年)
-572 己丑 十四年 (鲁襄公 元年) (晋悼公 元年)
-570 辛卯 二年 (郑釐公 元年)
-568 癸巳 四年 (陈哀公 元年)
-565 丙申 七年 (郑简公 元年)
-560 辛丑 十二年 (吴王诸樊 元年)
-559 壬寅 十三年 (楚康王 元年)
-558 癸卯 十四年 (卫殇公 元年)
-557 甲辰 十五年 (晋平公 元年)
-554 丁未 十八年 (曹武公 元年) (燕文公 元年)
-553 戊申 十九年 (齐庄公 元年)
-548 癸丑 二十四年 (燕懿公 元年)
-547 甲寅 二十五年 (齐景公 元年) (吴王余祭 元年)
-546 乙卯 二十六年 (卫献公 元年)
-545 丙辰 二十七年
周景王姬贵
-544 丁巳 元年 (楚熊郏敖元年) (燕惠公 元年)
-543 戊午 二年 (卫襄公 元年)
-542 己未 三年 (蔡灵侯 元年)
-541 庚申 四年 (鲁昭公 元年)
-540 辛酉 五年 (楚灵王 元年)
-536 乙丑 九年 (秦哀公 元年)
-535 丙寅 十年 (燕悼公 元年)
-534 丁卯 十一年 (卫灵公 元年)
-533 戊辰 十二年 (陈惠公 元年)
-531 庚午 十四年 (晋昭公 元年) (宋元公 元年)
-530 辛未 十五年 (蔡平侯 元年) (吴王余昧 元年)
-529 壬申 十六年 (郑定公 元年)
-528 癸酉 十七年 (楚平王 元年) (燕共公 元年)
-527 甲戌 十八年 (曹平公 元年)
-526 乙亥 十九年 (吴王僚 元年)
-525 丙子 二十年 (晋顷公 元年)
-523 戊寅 二十二年 (曹悼公 元年) (燕平公 元年)
-521 庚辰 二十四年 (蔡悼侯 元年)
周悼王姬猛
-520 辛巳 元年
周敬王姬丐
-519 壬午 元年
-518 癸未 二年 (蔡昭侯 元年)
-516 乙酉 四年 (宋景公 元年)
-515 丙戌 五年 (楚昭王 元年)
-514 丁亥 六年 (曹襄公 元年) (吴王阖闾 元年)
-513 戊子 七年 (郑献公 元年)
-511 庚寅 九年 (晋定公 元年)
-510 辛卯 十年 (越王允常 元年)
-509 壬辰 十一年 (鲁定公 元年) (曹隐公 元年)
-505 丙申 十五年 (陈怀公 元年) (曹靖公 元年)
-504 丁酉 十六年 (燕简公 元年)
-501 庚子 十九年 (陈湣公 元年) (曹伯阳 元年)
-500 辛丑 二十年 (秦惠公 元年) (郑声公 元年)
-496 乙巳 二十四年 (越王勾践 元年 )
-495 丙午 二十五年 (吴王夫差 元年)
-494 丁未 二十六年 (鲁哀公 元年)
-492 己酉 二十八年 (卫出公 元年) (燕献公 元年)
-490 辛亥 三十年 (秦悼公 元年) (蔡成侯 元年)
-489 壬子 三十一年 (齐晏孺子荼 元年)
-488 癸丑 三十二年 (齐悼公 元年) (楚惠王 元年)
-487 甲寅 三十三年 (宋灭曹)
-484 丁巳 三十六年 (齐简公 元年)
-480 辛酉 四十年 (齐平公 元年) (卫庄公 元年)
-479 壬戌 四十一年 (楚灭陈)
-477 甲子 四十三年 (卫君起 元年)
-476 乙丑 四十四年 (卫出公 后元元年)(秦厉共公 元年)
战国(公元前475-221年)
周元王姬仁
-475 丙寅 元年
-474 丁卯 二年 (晋出公 元年)
-473 戊辰 三年(越灭吴)
-471 庚午 五年 (蔡声侯 元年)
周贞定王姬介
-468 癸酉 元年
-466 乙亥 三年 (鲁悼公 元年)
-464 丁丑 五年 (燕孝公 元年) (越王鹿郢 元年)
-462 己卯 七年 (郑哀公 元年)
-458 癸未 十一年 (越王不寿 元年)
-457 甲申 十二年 (赵襄子 元年)
-456 乙酉 十三年 (蔡元侯 元年) (晋哀公 元年)
-455 丙戌 十四年 (卫悼公黔 元年) (齐宣公 元年)
-450 辛卯 十九年 (卫敬公 元年) (蔡侯齐 元年) (宋昭公 元年)
-449 壬辰 二十年 (燕成公 元年)
-448 癸巳 二十一年 (越王朱勾 元年)
-447 甲午 二十二年(楚灭蔡)
-446 乙未 二十三年 (魏文侯 元年)
-442 己亥 二十七年 (秦躁公 元年)
周哀王姬去疾
-441 庚子 元年
周思王姬叔
-441 庚子 元年
周考王姬嵬
-440 辛丑 元年
-437 甲辰 四年 (晋幽公 元年)
-431 庚戌 十年 (卫昭公 元年) (楚简王 元年)
-428 癸丑 十三年 (秦怀公 元年) (鲁元公 元年)
周威烈王姬午
-425 丙辰 元年 (卫悼公癖 元年)
-424 丁巳 二年 (秦灵公 元年) (赵桓子 元年)
-423 戊午 三年 (郑幽公 元年) (赵献子 元年)
-422 己未 四年 (郑需公 元年)
-419 壬戌 七年 (晋烈公 元年)
-414 丁卯 十二年 (燕简公 元年) (秦简公 元年) (卫慎公 元年)
-411 庚午 十五年 (越王翳 元年)
-410 辛未 十六年 (田齐悼子 元年)
-409 壬申 十七年 (韩景侯 元年) (赵列侯 元年)
-407 甲戌 十九年 (鲁穆公 元年) (楚声公 元年)
-404 丁丑 二十二年 (齐康公 元年 田齐和子 元年)
-403 戊寅 二十三年 (宋悼公 元年) (魏、韩、赵初为侯)..
周安王姬骄
-401 庚辰 元年 (楚悼王 元年)
-400 辛巳 二年 (韩列侯 元年)
-399 壬午 三年 (秦惠公 元年)
-396 乙酉 六年 (魏武侯 元年)
-395 丙戌 七年 (郑康公 元年) (宋休公 元年)
-392 怀丑 十年 (晋孝公 元年)
-386 乙未 十六年 (赵敬侯 元年) (秦出子 元年)
-384 丁酉 十八年 (齐侯田剡 元年) (秦献公 元年)
-380 辛丑 二十二年 (楚肃王 元年)
-379 壬寅 二十三年(田氏并齐)
-377 甲辰 二十五年 (韩哀侯 元年) (晋静公 元年)
-376 乙巳 二十六年 (韩、魏、赵分晋) (越王诸咎 元年)
周烈王姬喜
-375 丙午 元年 (韩灭郑) (鲁共公 元年)
-374 丁未 二年 (韩共侯 元年) (赵成侯 元年) (越王无余之 元年)
-372 己酉 四年 (燕桓公 元年) (卫声公 元年)
-370 辛亥 六年 (魏惠王 元年)
-369 壬子 七年 (楚宣王 元年) (宋剔成 元年)
周显王姬扁
-368 癸丑 元年
-362 己未 七年 (韩昭侯 元年) (越王无颛 元年)
-361 庚申 八年 (燕文侯 元年) (秦孝公 元年) (卫成侯 元年)
-356 乙丑 十三年 (田齐威王 元年)
-355 丙寅 十四年 (楚灭越)
-352 己巳 十七年 (鲁康公 元年)
-349 壬申 二十年 (赵肃侯 元年)
-343 戊寅 二十六年 (鲁景公 元年)
-339 壬午 三十年 (楚威王 元年)
-337 甲申 三十二年 (秦惠文王 元年)
-335 丙戌 三十四年 (魏惠王后元 元年)
-332 己丑 三十七年 (韩威侯 元年) (燕易王 元年) (卫平侯 元年)
-328 癸巳 四十一年 (楚怀王 元年) (宋君偃 元年)
-325 丙申 四十四年 (韩宣王 元年) (赵武灵王 元年)
-324 丁酉 四十五年 (秦惠文王后元 元年) (卫嗣君 元年)
周慎靓王姬定
-320 辛丑 元年 (燕王哙 元年) (田齐宣王 元年)
-318 癸卯 三年 (魏襄王 )
周郝王姬延
-314 丁未 元年 (鲁平公 元年)
-311 庚戌 四年 (韩襄王 元年) (燕昭王 元年)
-310 辛亥 五年 (秦武王 元年)
-306 乙卯 九年 (秦昭襄王 元年)
-301 庚申 十四年 (田齐湣王 元年)
-298 癸亥 十七年 (赵惠文王 元年) (楚顷襄王 元年)
-295 丙寅 二十年 (韩釐王 元年) (魏昭王 元年)
-286 乙亥 二十九年 (齐灭宋)
-283 戊寅 三十二年 (田齐襄王 元年)
-282 己卯 三十三年 (卫怀君 元年)
-278 癸未 三十七年 (燕惠王 元年)
-276 乙酉 三十九年 (魏安釐王 元年)
-272 己丑 四十三年 (韩桓惠王 元年) (鲁顷公 元年)
-271 庚寅 四十四年 (燕武成王 元年)
-265 丙申 五十年 (赵孝成王 元年)
-264 丁酉 五十一年 (田齐王建 元年)
-262 己亥 五十三年 (楚考烈王 元年)
-257 甲辰 五十八年 (燕孝王 元年)
-256 乙巳 五十九年 (秦灭周)
从周朝灭亡后的公元前255年至秦始皇称帝前的公元前222年的34年间,
中国处于过渡时期,没有天子在位
。过渡时期的中国是分裂的中国,由于秦国在战国末年的特殊地位,司马迁编撰相关历史以秦王纪年,并把《秦本纪》与《夏本纪》《商本纪》《周本纪》并列。而作为统一王朝的秦朝,司马迁写入《秦始皇本纪》并于上述朝代本纪并列。纪年中要注意把受周天子册封的秦国、灭亡周朝后的秦国、嬴政称帝的秦朝区别开。
以秦王纪年的战国时期(公元前255年——前222年)
秦昭襄王赢则(他已经于公元前306年成为秦王)
-255 丙午 五十二年
-254 丁未 (燕王喜 元年)
-252 己酉 (卫元君 元年)
秦孝文王赢柱
-250 辛亥 元年
秦庄襄王赢子楚
-249 壬子 元年(楚灭鲁)
秦王赢政(虽然他登基25年后才称帝,但对于他一般说秦始皇XX年而不说秦王赢政XX年)
-246 乙卯 元年
-244 丁巳 (赵悼襄王 元年)
-242 己未 (魏景湣王 元年)
-238 癸亥 (韩王安 元年)
-237 甲子 (楚幽王 元年)
-235 丙酉 (赵王迁 元年)
-230 辛未 (秦灭韩)
-229 壬申 (卫君角 元年)
-228 癸酉 (楚哀王 元年)
-227 甲戌 (楚王负刍元年) (魏王假 元年) (赵代王嘉 元年)
-225 丙子 (秦灭魏)
-223 戊寅 (秦灭楚)
-222 己卯 (秦灭赵、灭燕) 作为诸侯国的秦王纪年结束
-221 庚辰 (秦灭齐,统一全国 )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4楼
发表于 2005-11-16 23:49:40 |只看该作者
有条件的人还是该去查《辞海》上的纪年表
___
是的,如果是用于写学术论文,一定去
核查《辞海》上的纪年表
。我这里给出的纪年表的很多内容它里面都有,而且用表格的形式作了对比。例如,关于春秋时期的纪年它就使用了十二诸侯与周天子的纪年对照表,由于我不知道怎么在帖子里面划表格,就没法用它那种格式了。《辞海》上的纪年表给出了每一年的公农历对照,我认为如果该年没有任何影响年号的事件发生,不必专门写出来,给出每个年号的起止时间就够了。还有我认为很多朝代都有割据、分裂、过渡的时期,有必要说明在特殊条件下的纪年。
___
老T的提醒也十分重要,就是按照农历公历对照用数学去算要注意
古代的年号是对应农历的,与公历的年份不完全重叠
。比如在秦始皇二十六年深冬发生的事不会在公元前221年的1月却在公元前222年的1月。对于那些在公历的元旦以后、农历的春节以前的日期,换算时稍不小心就会误差一年。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始皇嬴政(他已经于公元前246年登基成为秦王)
-221 庚辰 二十六年
-210 辛卯 三十七年
秦二世胡亥
-209 壬辰 元年
-207 甲午 三年
秦王赢子婴
-206 乙未 元年(汉高祖元年)
___
秦二世被赵高杀害后,赢子婴登基为秦王,没有使用皇帝的尊号,年号为秦子婴元年。有的文章中把秦子婴称为秦三世是错误的。由于子婴登基46天后既向沛公刘邦投降,这个年号没有得到普遍推行。由于沛公刘邦后来被封为汉王,死后谥号汉高祖,史家把公元206年称为汉高祖元年。
楚汉相争时期(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汉王刘邦(虽然他当时尚未称帝,但对于他一般说汉高祖XX年而不说汉王刘邦XX年)
-206 乙未 元年(汉高祖元年)
-205 丙申 二年
-204 丁酉 三年
-203 戊戌 四年
-202 己亥 五年(项羽被杀,西楚历史结束)
___
从秦二世被杀到刘邦称帝的几年间中国没有天子在位,秦子婴退位后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楚怀王(义帝),沛公刘邦连诸侯王都不是。司马迁认为,位于楚怀王之下的上将军项羽才是最接近天子角色的人,楚怀王死后的十八路诸侯(包括被封为汉王的刘邦)也是项羽所封,西楚霸王项羽在这一段时期是事实上的天子。因此司马迁为他写了《项羽本纪》并与《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并列,在顺序上置于两者之间,而纪年上使用汉高祖纪年。因此,汉朝的纪年是从公元前206年开始,汉朝的建立却是在公元前202年。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5楼
发表于 2005-11-17 21:05:44 |只看该作者
接着列秦汉王朝的纪年
西汉的统一时期(公元前202—公元8年)
汉高祖刘邦(他已经于公元前206年被封为汉王)
-202 己亥 汉高祖五年
汉惠帝刘盈
-194 丁未 汉惠帝元年
汉高后吕雉(称制)
-187 甲寅 汉高后元年
汉文帝刘恒
-179 壬戌 前元 元年
-163 戊寅 后元 元年
汉景帝刘启
-156 乙酉 前元 元年
-149 壬辰 中元 元年
-143 戊戌 后元 元年
汉武帝刘彻(
从刘彻起正式使用皇帝的年号
)
-140 辛丑 建元 元年
-134 丁未 元光 元年
-128 癸丑 元朔 元年
-122 己未 元狩 元年
-116 乙丑 元鼎 元年
-110 辛未 元封 元年
-104 丁丑 太初 元年
-100 辛巳 天汉 元年
-96 乙酉 太始 元年
-92 己丑 征和 元年
-88 癸巳 后元 元年(刘彻换年号还真不嫌累啊)
汉昭帝刘弗陵
-86 乙未 始元 元年
-80 辛丑 始元七年(始元七年8月汉昭帝更改年号为元凤,这一年也就等于元凤元年。
像这样出现两个年号的年份,通常以后一个年号为准
,即元凤元年)
-80 辛丑 元凤 元年
-74 丁未 元平 元年
汉宣帝刘询
-73 戊申 本始 元年
-69 壬子 地节 元年
-65 丙辰 元康 元年
-61 庚申 元康五年(元康五年3月汉宣帝更改年号为神爵,这一年也就等于神爵元年)
-61 庚申 神爵 元年
-57 甲子 五凤 元年
-53 戊辰 甘露 元年
-49 壬申 黄龙 元年
汉元帝刘奭
-48 癸酉 初元 元年
-43 戊寅 永光 元年
-38 癸未 建昭 元年
-33 戊子 竟宁 元年
汉成帝刘骜
-32 己丑 建始 元年
-28 癸巳 建始五年(建始五年3月汉成帝更改年号为河平,这一年也就等于河平元年)
-28 癸巳 河平 元年
-24 丁酉 阳朔 元年
-20 辛丑 鸿嘉 元年
-16 乙巳 永始 元年
-12 己酉 元延 元年
-8 癸丑 绥和 元年
汉哀帝刘欣
-6 乙卯 建平 元年
-2 己未 元寿 元年
汉平帝刘衎
公元1年 辛酉 元始 元年
5 乙丑 五年
孺子婴(王莽摄政)
6 丙寅 居摄 元年
8 戊辰 居摄三年(居摄三年11月孺子婴更改年号为初始,这一年也就等于初始元年)
8 初始 元年(统一时期的西汉刘氏纪年结束)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王莽
9 己巳 始建国 元年
14 甲戌 天凤 元年
20 庚辰 地皇 元年
23 癸未 地皇四年(新朝结束,这一年等于更始元年)
复辟的西汉(公元23年——公元25年)
汉更始帝刘玄
23 癸未 更始 元年
25 乙酉 更始三年(西汉结束,6月东汉建立,这一年也就等于建武元年)
___
班固认为,王莽的天子尊号是不合法的,因此没有按帝王的规格为他写纪,而是写了《汉书·王莽传》。新朝也不是独立的朝代,而是西汉的一部分。王莽篡汉的新朝和更始帝统治时期属于西汉末年的混乱时期,也列入西汉的纪年。
___
因此,再加上汉朝初年的楚汉相争时期,西汉的纪年为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汉光武帝刘秀
25 乙酉 建武 元年
56 丙辰 建武三十二年(建武三十二年4月汉光武帝更改年号为建武中元,这一年也就等于建武中元元年)
56 丙辰 建武中元 元年
汉明帝刘庄
58 戊午 永平 元年
汉章帝刘炟
76 丙子 建初 元年
84 甲申 建初九年(建初九年8月汉章帝更改年号为元和,这一年也就等于元和元年)
84 甲申 元和 元年
87 丁亥 元和四年(元和四年7月汉章帝更改年号为章和,这一年也就等于章和元年。后面遇到这种年内改变年号的情况我一律
写为新年号在前,旧年号在扩号内的格式
。如:87 丁亥 章和 元年(元和四年))
87 丁亥 章和 元年
汉和帝刘肇
89 己丑 永元 元年
105 乙巳 元兴 元年(永元十七年)
汉殇帝刘隆
106 丙午 延平 元年
汉安帝刘祜
107 丁未 永初 元年
114 甲寅 元初 元年
120 庚申 永宁 元年(元初七年)
121 辛酉 建光 元年(永宁二年)
122 壬戌 延光 元年(建光二年)
汉顺帝刘保
126 丙寅 永建 元年
132 壬申 阳嘉 元年(永建七年)
136 丙子 永和 元年
142 壬午 汉安 元年
144 甲申 建康 元年(汉安三年)
汉冲帝刘炳
145 乙酉 永嘉 元年
汉质帝刘缵
146 丙戌 本初 元年
汉桓帝刘志
147 丁亥 建和 元年
150 庚寅 和平 元年
151 辛卯 元嘉 元年
153 癸巳 永兴 元年(元嘉三年)
155 乙未 永寿 元年
158 戊戌 延熹 元年(永寿四年)
167 丁未 永康 元年(延熹十年)
汉灵帝刘宏
168 戊申 建宁 元年
172 壬子 熹平 元年(建宁五年)
178 戊午 光和 元年(熹平七年)
184 甲子 中平 元年(光和七年)
189 己巳 中平六年(汉少帝没有在登基的第二年春节更改年号,而是当年就更改年号,这一年也就等于光熹昭宁元年。纪年上一般把这一年称为中平六年)
汉少帝刘辩
189 己巳 光熹昭宁元年(中平六年)
汉献帝刘协
189 己巳 永汉元年(中平六年)
190 庚午 初平 元年
194 甲戌 兴平 元年
196 丙子 建安 元年
220 庚子 延康元年(建安二十五年)由于这一年曹丕代汉,这一年也就是黄初元年。这一年有3个年号,通常把它称为黄初元年的较多。东汉历史结束。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6楼
发表于 2005-11-18 23:54:01 |只看该作者
三国的历史年代表
汉朝之后的三国(公元220----280年)包括三个独立的国家:
魏(公元220----265年)
蜀汉(公元221----263年)
吴(公元222----280年)
___
陈寿认为,曹魏承袭的才是汉朝的正统地位,西晋则承袭曹魏的正统地位。那么,
曹魏的帝王具有天子地位
,曹魏和蜀汉历史结束后西晋的帝王具有天子地位。在《三国志》中,陈寿为曹魏按天子的规格写了《武帝纪》、《文帝纪》等,为刘备写了《先主传》,为孙权写了《吴主传》。史家们沿用他的思路,三国鼎立时期(断代史)以曹魏纪年,三国时代末期以西晋纪年,在讲朝代更替时也用“魏晋南北朝”的说法。但是,如果是各国的内部事务(国别史),通常以本国的年号纪年。
___
要注意,
刘备建立的国家叫做“汉”,不叫“蜀”。
现在称它为“蜀汉”是为了和刘邦建立的汉朝区别开。陈寿尊魏贬蜀不仅是政治需要,而且也代表当时的看法。诸葛亮就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这说明当时的“中国”概念还没有扩大到南方,蜀汉和东吴也认为曹魏才是正统中国,即便是被篡夺了政权的中国。我们不必局限于古人的观念,虽然
蜀汉和东吴
不处于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人口和经济规模也远小于曹魏,
同样代表古代中国
。它们的皇帝和曹魏的皇帝是并立的,没有臣属关系。
魏(公元220----265年)
魏文帝曹丕
220 庚子 黄初 元年
魏明帝曹睿
227 丁未 太和 元年
233 癸丑 青龙 元年(太和七年)
237 丁巳 景初 元年(青龙五年)
齐王曹芳
240 庚申 正始 元年
249 己巳 嘉平 元年(正始十年)
254 甲戌 嘉平六年(魏高贵乡公没有在登基的第二年春节更改年号,而是当年就更改年号,这一年也就等于正元元年)
魏高贵乡公曹髦
254 甲戌 正元 元年(嘉平六年)
256 丙子 甘露 元年(正元三年)
260 庚辰 甘露五年(魏元帝曹奂没有在登基的第二年春节更改年号,而是当年就更改年号,这一年也就等于景元元年)
魏元帝曹奂(后退位为陈留王)
260 庚辰 景元 元年(甘露五年)
264 甲申 咸熙 元年(景元五年)
265 乙酉 咸熙二年(司马炎代魏,曹魏历史结束)
蜀汉(公元221----263年)
汉昭烈帝刘备(他的谥号前面可以不加“蜀”字)
221 辛丑 章武 元年
223 癸卯 章武三年(后主刘禅没有在登基的第二年春节更改年号,而是当年就更改年号,这一年也就等于建兴元年)
蜀汉后主刘禅
223 癸卯 建兴 元年(章武三年)
238 戊午 延熙 元年
258 戊寅 景耀 元年
263 癸未 炎兴 元年(景耀六年)刘禅向魏国投降
吴(公元222-----280年)
吴大帝孙权
222 壬寅 黄武 元年
229 己酉 黄龙元年(黄武八年)
232 壬子 嘉禾 元年
238 戊午 赤乌 元年(嘉禾七年)
251 辛未 太元 元年(赤乌十四年)
252 壬申 神凤 元年(太元二年)孙亮没有在登基的第二年春节更改年号,而是当年就更改年号,这一年也就等于建兴元年,因此这一年有3个年号。
吴会稽王孙亮
252 壬申 建兴 元年(神凤元年)
254 甲戌 五凤 元年
256 丙子 太平 元年(五凤三年)
258 戊寅 太平三年(吴景帝孙休没有在登基的第二年春节更改年号,而是当年就更改年号,这一年也就等于永安元年)
吴景帝孙休
258 戊寅 永安 元年(太平三年)
264 甲申 永安七年(孙皓没有在登基的第二年春节更改年号,而是当年就更改年号,这一年也就等于元兴元年)
吴末帝孙皓(一般把他称为乌程侯孙皓)
264 甲申 元兴 元年(永安七年)
265 乙酉 甘露 元年(元兴二年)
266 丙戌 宝鼎 元年(甘露二年)
269 己丑 建衡 元年(宝鼎四年)
272 壬辰 凤凰 元年
275 乙未 天册 元年
276 丙申 天玺 元年
277 丁酉 天纪 元年
280 庚子 天纪四年(吴国被西晋灭掉,三国结束)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7楼
发表于 2005-11-20 00:17:16 |只看该作者
晋朝的历史纪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
晋朝的历史异常复杂。“久合必分”指的就是西晋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局面。但是西晋维持了仅仅11年的统一,又再次陷入混乱和分裂。先是八王之乱,接着五个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进入中原并建立各自的国家,史称“五胡乱华”。西晋被匈奴汉国(前赵)灭亡,皇族司马氏随即在建康(南京)称帝,建立东晋。黄河流域和四川被五胡诸国占据,《晋书》把这些国家归纳为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夏、成汉,统称十六国,把它们和正统地位的东晋合称为东晋十六国。此外,由于冉魏附于后赵、西燕附于后燕、代即北魏前身,没有把这三国列入十六国。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持续了一百多年,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晋朝可按京城的改变简单地分为
西晋(公元265-316年)
和
东晋(公元317-420年
)。虽然在很多时候晋朝的中央政权力量弱小,五胡十六国中有一些人口、领土、势力都更强大的国家,也应当主要使用晋的年号。
晋朝可以细分为以下时期:
西晋与东吴对峙(公元265-280年)
统一的晋朝(公元280-290年)
八王之乱的割据时期(公元291-306年)其中304年五胡乱华开始
西晋末年的混乱时期(公元307-317年)
偏安南方的东晋(公元317-420年)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
东晋灭亡后,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五胡乱华结束。
西晋(公元265-316年)
西晋与东吴对峙时期(公元265-280年)
晋武帝司马炎
265 乙酉 泰始 元年(吴末帝孙皓 甘露元年)
266 丙戌 泰始二年 (吴末帝孙皓 宝鼎元年 甘露二年)
269 己丑 泰始五年 (吴末帝孙皓 建衡元年 宝鼎四年)
272 壬辰 泰始八年 (吴末帝孙皓 凤凰元年)
275 乙未 咸宁 元年(吴末帝孙皓 天册元年)
276 丙申 咸宁二年 (吴末帝孙皓 天玺元年)
277 丁酉 咸宁三年 (吴末帝孙皓 天纪元年)
280 庚子 太康 元年(咸宁六年)(即吴末帝孙皓天纪四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统一的晋朝(公元280-290年)
晋武帝司马炎
280 庚子 太康 元年(咸宁六年、天纪四年)
290 庚戌 太熙 元年(晋惠帝没有在登基的第二年春节更改年号,而是当年就更改年号,这一年也就等于永熙元年)
晋惠帝司马衷
290 庚戌 永熙 元年(太熙元年)
八王之乱的割据时期
晋惠帝司马衷(他已经在前一年登基)
291 辛亥 永平 元年(当年再改年号为元康)八王之乱爆发
291 辛亥 元康 元年(永平元年)
300 庚申 永康 元年
301 辛酉 永宁 元年(永康二年)
302 壬戌 太安 元年(永宁二年)
303 癸亥 太安二年 (益州牧李特 建初元年 李特家族不久称成都王,后称帝,定国号为“成”;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可以把它们总称为“成汉”)
304 甲子 永安 元年(匈奴人刘渊称汉王,为与汉朝区分,可称其为匈奴汉国)(成都王李雄 建兴元年)
306 丙寅 光熙元年(永安三年) (李雄称帝,即成武帝 晏平元年)
西晋末年的混乱时期(公元307-317年)
晋怀帝司马炽
307 丁卯 永嘉 元年
308 戊辰 永嘉二年 (汉王刘渊 永凤元年)
309 己巳 永嘉三年 (汉王刘渊 河瑞元年)
310 庚午 永嘉四年 (汉王刘聪 光兴元年)
311 辛未 永嘉五年 (成武帝李雄 玉衡元年)(汉王刘聪 嘉平元年)
313 癸酉 永嘉七年 (晋愍帝没有在登基的第二年春节更改年号,而是当年就更改年号,这一年也就等于建兴元年)
晋愍帝司马邺
313 癸酉 建兴 元年(永嘉七年)
314 甲戌 建兴二年 (前凉张实 永安元年)
315 乙亥 建兴三年 (汉王刘聪 建元元年)
316 丙子 建兴四年 (汉王刘聪 麟嘉元年)匈奴汉国灭亡西晋
偏安南方的东晋(公元317-420年)
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注意我提供的十六国年号尚不完整
晋元帝司马睿
317 丁丑 建武 元年
318 戊寅 大兴 元年(建武二年)(汉王刘粲 汉昌元年)刘曜迁都长安,改匈奴汉国为“赵”,史称前赵(前赵刘曜 光初元年)这一年有4个年号,注意各自的适用范围。
319 己卯 大兴二年(后赵石勒 元年)羯人石勒也称赵王,为与前赵区别,史称后赵
320 庚辰 大兴三年(前凉 张茂 永元 元年)
322 壬午 永昌 元年
晋明帝司马绍 太宁 元年
322 壬午 永昌元年(司马绍登基后没有改司马睿的年号)
323 癸未 太宁 元年(永昌二年)他总算还是改了
324 甲申 太宁二年 (前凉张骏 太元元年)
晋成帝司马衍
325 乙酉 太宁三年(司马衍登基后也沿用前一个皇帝的年号)
326 丙戌 咸和 元年(太宁四年)
328 戊子 咸和三年(后赵石勒 太和元年)
329 己丑 咸和四年(后赵灭前赵)
330 庚寅 咸和五年(后赵石勒称帝 建平元年)
333 癸巳 咸和八年(后赵石弘 延熙元年)
334 甲午 咸和九年 (成 李班 玉衡 二十四年)
335 乙未 咸康 元年 (后赵 石虎 建武 元年) (成哀帝李期 玉恒元年 )
337 丁酉 咸康三年(前燕慕容皝元年)
338 戊戌 咸康四年 (大成国皇帝李寿改国号为“汉”,成汉昭文帝李寿 汉兴元年)
晋康帝司马岳
343 癸卯 建元 元年
344 甲辰 建元二年 (成汉归义侯李势 太和元年)
晋穆帝司马聃
345 乙巳 永和 元年
346 丙午 永和二年 (成汉归义侯李势 嘉宁元年) (前凉张重华 永乐元年)
349 己酉 永和五年 (后赵石虎 太宁元年)
350 庚戌 永和六年 (后赵石祗 永宁元年)
351 辛亥 永和七年 (前秦苻健 皇始元年)
352 壬子 永和八年 (前燕慕容儁 元玺元年)
354 甲寅 永和十年 (前凉张祚 和平元年)
355 乙卯 永和十一年 (前秦苻生 寿光元年)(前凉张玄靓 太始元年)
357 丁巳 升平 元年 (前秦苻坚 永兴元年) (前燕慕容儁 光寿元年)前秦苻坚暂时性统一北方,与东晋南北对峙
359 己未 升平三年 (前秦苻坚 甘露元年)
360 庚申 升平四年 (前燕 慕容〈日韦〉建熙元年)
晋哀帝司马丕
362 壬戌 隆和 元年
363 癸亥 兴宁 元年(隆和二年)(前凉张天锡 太清元年)
365 乙丑 兴宁三年 (前秦苻坚 建元元年)
晋废帝司马奕
366 丙寅 太和 元年
371 辛未 太和六年(晋简文帝没有在登基的第二年春节更改年号,而是当年就更改年号,这一年也就等于咸安元年)
晋简文帝司马昱
371 辛未 咸安 元年(太和六年)
372 壬申 咸安二年
晋孝武帝司马曜
373 癸酉 宁康 元年
376 丙子 太元 元年
383 癸未 太元八年(淝水之战)
384 甲申 太元九年(后燕慕容垂 燕元元年) (后秦姚苌 白雀元年)
385 乙酉 十年 (前秦苻丕 太安元年) (西秦 乞伏国仁 建义元年)
386 丙戌 十一年 (前秦 苻登 太初 元年) 北魏(即代国)建立,北朝纪年开始(北魏拓跋珪登国元年)
388 戊子 十三年 (西秦 乞伏乾归 太初 元年)
389 己丑 十四年 (后凉 吕光 麟嘉 元年)
394 甲午 十九年 (前秦 苻崇 延初 元年) (后秦 姚兴 皇初 元年)
396 丙申 二十一 (后燕 慕容宝 永康 元年)(北魏拓跋珪皇始元年)
晋安帝司马德宗
397 丁酉 隆安 元年
398 戊戌 隆安二年 (后燕慕容盛 建平元年)(南燕慕容德 元年)(北魏拓跋珪天兴元年)
399 己亥 隆安三年 (后燕慕容盛 长乐元年)(后秦姚兴 弘始元年)(北凉段业 天玺元年)(后凉吕光 承康元年)(后凉吕绍 承康元年)(后凉吕纂 咸宁元年)
400 庚子 隆安四年 (南凉 秃发利孤 建和 元年)(南燕 慕容德 建平 元年)(西凉 李暠庚子 元年)
401 辛丑 隆安五年 (后凉吕隆 神鼎元年)(后燕慕容熙 光始元年)(北凉沮渠蒙逊 永安元年)
402 壬寅 元兴 元年(南凉秃发薷檀 弘昌元年)
404 甲辰 元兴三年 (北魏拓跋珪 天赐元年)
405 乙巳 义熙 元年(南燕慕容超 太上元年)(西凉李暠 建初元年)
407 丁未 义熙三年 (大夏王赫连勃勃 龙升元年)(后燕慕容熙 建始元年)(后燕高云 正始元年)
408 戊申 义熙四年 (南凉秃发薷檀 嘉平元年)
409 己酉 义熙五年 (西秦乞伏乾归 更始元年)(北魏拓跋嗣 永兴元年)(北燕冯跋 太平元年)
412 壬子 义熙八年 (北凉沮渠蒙逊 玄始元年)(西秦乞伏炽磐 永康元年)
413 癸丑 义熙九年 (大夏王赫连勃勃 凤翔元年)
414 甲寅 义熙十年 (北魏拓跋嗣 神瑞元年)
416 丙辰 义熙十二年(后秦姚泓 永和元年) (北魏拓跋嗣 泰常元年)
417 丁巳 义熙十三年 (西凉李歆 嘉兴元年)
418 戊午 义熙十四年 (大夏王赫连勃勃称帝,即夏世祖武烈帝 昌武元年)
晋恭帝司马德文
419 己未 元熙 元年 (夏世祖武烈帝赫连勃勃 真兴元年)
420 庚申 元熙二年 (西秦乞伏炽磐 建弘元年)(西凉 李洵 永建 元年)刘裕晋恭帝退位,南朝刘宋开始,东晋历史结束。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9楼
发表于 2005-11-20 21:39:17 |只看该作者
从刘宋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乱时期的历史纪年
不用谢,很高兴能做些有用的事情。
南北朝 (公元420-589年)
___
北朝中的北魏早在十六国时期的386年已经建国(当年是重建的代国,很快改名),而北魏到了439年才统一黄河流域。通常宋武帝刘裕登基的420年作为南北朝的开始,隋文帝杨坚(581年代周)灭陈的589年作为南北朝的结束。南北朝直接对立的时期是公元439-581年。南朝是继承东晋的地位而来,分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为与其他国号相同的朝代区分,可按照国姓和地域称为刘宋、南齐、萧梁等。北朝是继承五胡十六国的地位而来,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各自演变为北齐和北周。这些国家的地位都互相平等,南朝梁国(萧梁)的沉约为刘宋写了《宋书》(注意不是北宋南宋的《宋史》),南朝梁国的萧子显写了《南齐书》,唐朝姚思廉为萧梁写了《梁书》,唐朝姚思廉为南朝陈国写了《陈书》,北齐魏收为北魏、东魏、西魏写了《魏书》,唐朝李百药写了《北齐书》, 唐朝令狐德棻等写了《周书》,唐朝的李延寿又为南朝四国合写成《南史》,为五胡十六国、北朝五国、隋朝合写为《北史》。这样,
二十四史中有八部半写的是南北朝的历史
,尽管南北朝的历史并不长。
___
以综合国力计,北朝较南朝强大,而且占据了当时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黄河流域,南朝则更多的继承了汉族的文化和政治。由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名为元宏,坚决推行鲜卑族汉化运动,鲜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全部融入了汉族,后来唐朝人把北朝也认作正统中国。
在纪年上南北朝各自的年号是对等的
,但是由于北朝经过了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过程,
使用南朝的年号较北朝方便
。
下面我以南朝的年号为标准对比北朝的年号:
宋(420年——479年)通常称为刘宋
从刘宋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乱时期(420年--439年)
宋武帝刘裕
420 庚申 永初 元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泰常五年 )
421 辛酉 永初二年 (泰常六年)
422 壬戌 永初三年 (泰常七年)
宋少帝刘义符
423 癸亥 景平 元年 (泰常八年)
424 甲子 景平二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始光元年)宋文帝登基当年就改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
424 甲子 嘉元 元年(景平二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始光元年)
425 乙丑 嘉元二年 (始光二年)〈夏废主赫连昌 承光元年〉
426 丙寅 嘉元三年 (始光三年)
427 丁卯 嘉元四年 (始光四年)
428 戊辰 嘉元五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始光五年当年改为神麚元年)〈夏后主赫连定 胜光元年〉〈西秦乞伏幕末 永弘元年〉〈北凉沮渠蒙逊 承玄元年〉
429 己巳 嘉元六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神麚二年)
430 庚午 嘉元七年 (神麚三年)
431 辛未 嘉元八年 (神麚四年)〈北燕冯弘 太兴元年〉〈北凉沮渠蒙逊 义和元年〉 (胜光四年 吐谷浑灭夏)
432 壬申 嘉元九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延和元年)
433 癸酉 嘉元十年 (延和二年) 〈北凉沮渠牧犍 永和元年〉
434 甲戌 嘉元十一年 (延和三年)
435 乙亥 嘉元十二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太延元年)
436 丙子 嘉元十三年 (太延二年)
437 丁丑 嘉元十四年 (太延三年)
438 戊寅 嘉元十五年 (太延四年)
439 己卯 嘉元十六年 (太延五年)北魏灭北凉,五胡十六国历史结束,南北朝直接对峙局面形成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10楼
发表于 2005-11-21 22:20:46 |只看该作者
南朝刘宋与北朝北魏直接对峙的时期纪年
刘宋与北魏对峙
(公元439年-479年)南北朝格局全面形成
宋文帝刘义隆(他已经于424年登基)
439 己卯 嘉元十六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太延五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形成南北朝直接对峙局面
440 庚辰 嘉元十七年 (北魏 太武帝拓跋焘 改太延六年为太平真君元年)
441 辛巳 嘉元十八年 (太平真君二年)
442 壬午 嘉元十九年 (太平真君三年)
443 癸未 嘉元二十年 (太平真君四年) 原北凉王族沮渠无讳逃往新疆的高昌,自称高昌王,重建北凉。高昌地处西域,不列入五胡十六国。要注意作为高昌前身的北凉和五胡十六国的北凉的区别。
444 甲申 嘉元二十一年 (太平真君五年)
445 乙酉 嘉元二十二年 (太平真君六年) 沮渠安周登基未改年号,但不再使用北凉国号。
446 丙戌 嘉元二十三年 (太平真君七年)
447 丁亥 嘉元二十四年 (太平真君八年)
448 戊子 嘉元二十五年 (太平真君九年)
449 己丑 嘉元二十六年 (太平真君十年)
450 庚寅 嘉元二十七年 (太平真君十一年)
451 辛卯 嘉元二十八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改太平真君十二年为正平元年)
452 壬辰 嘉元二十九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正平二年) (北魏南安王拓跋余 承平元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兴安元年)
453 癸巳 嘉元三十年(宋 刘劭 太初元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兴安二年)
宋孝武帝刘骏
454 甲午 孝建元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改兴安三年为兴光元年)
455 乙未 孝建二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改兴光二年为太安元年)
456 丙申 孝建三年 (太安二年)
457 丁酉 大明 元年 (太安三年)
458 戊戌 大明二年 (太安四年)
459 己亥 大明三年 (太安五年)
460 庚子 大明四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和平元年) 柔然灭前高昌(即重建的北凉)
461 辛丑 大明五年 (和平二年)
462 壬寅 大明六年 (和平三年)
463 癸卯 大明七年 (和平四年)
464 甲辰 大明八年 (和平五年)
宋前废帝刘子业
465 乙巳 永光元年 又改为景和元年 当年宋明帝又登基(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和平六年) 这一年有4个年号
宋明帝刘彧
465 乙巳 泰始 元年(即宋前废帝景和元年和永光元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和平六年)
466 丙午 泰始二年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天安元年)
467 丁未 泰始三年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改天安二年为皇兴元年)
468 戊申 泰始四年 (皇兴二年)
469 己酉 泰始五年 (皇兴三年)
470 庚戌 泰始六年 (皇兴四年)
471 辛亥 泰始七年 (皇兴五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延兴元年)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登基后再政权上实施封建化,在民族上推进通婚、融合,在语言文化上推行鲜卑人汉化。
从孝文帝起,北魏皇族的姓氏由拓跋改为元
。
472 壬子 泰豫 元年 (延兴二年)
宋后废帝刘昱
473 癸丑 元徽 元年 (延兴三年)
474 甲寅 元徽二年 (延兴四年)
475 乙卯 元徽三年 (延兴五年)
476 丙辰 元徽四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改延兴六年为承明元年)
477 丁巳 元徽五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元年) 当年宋顺帝刘准又改年号为升明
宋顺帝刘准
477 丁巳 升明 元年(即宋后废帝刘昱 元徽五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元年)
478 戊午 升明二年 (太和二年)
479 己未 升明三年 (太和三年) 齐太祖高帝萧道成灭刘宋,南北朝进入南齐与北魏对峙时期。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12楼
发表于 2005-11-23 00:08:28 |只看该作者
南北朝的纪年——齐
“吃好饭”:
___
你介绍的这个地址要是不用注册登陆就比较方便了。而且还是用Adobe Reader能阅读的PDF格式,没有文本格式的用起来习惯。等我安装了Adobe Reader之后我好好看看。
继续列南北朝的纪年,宋过了是齐:
南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
此时的中原王朝是北魏
齐高帝萧道成
479 己未建元 元年(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三年) 齐太祖高帝萧道成灭刘宋,南北朝进入南齐与北魏对峙时期。这一年也是宋顺帝刘准的升明三年。
480 庚申 建元二年 (太和四年)
481 辛酉 建元三年 (太和五年)
482 壬戌 建元四年 (太和六年)
齐武帝萧赜
483 癸亥 永明 元年 (太和七年)
484 甲子 永明二年 (太和八年)
485 乙丑 永明三年 (太和九年)
486 丙寅 永明四年 (太和十年)
487 丁卯 永明五年 (太和十一年)
488 戊辰 永明六年 (太和十二年)
489 己巳 永明七年 (太和十三年)
490 庚午 永明八年 (太和十四年)
491 辛未 永明九年 (太和十五年)
492 壬申 永明十年 (太和十六年)
493 癸酉 永明十一年 (太和十七年)
齐郁林王萧昭业
494 甲戌 隆昌元年 (齐海陵王萧昭文改其为延兴元年,齐明帝萧鸾再改为建武元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 这一年南齐政坛动荡,2位君王被杀,换了3个年号。
齐海陵王萧昭文
494 甲戌 延兴元年 (齐郁林王萧昭业 隆昌元年)(齐明帝萧鸾 建武元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
齐明帝萧鸾
494 甲戌 建武 元年 (齐郁林王萧昭业 隆昌元年)(齐海陵王萧昭文 延兴元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
495 乙亥 建武二年 (太和十九年)
496 丙子 建武三年 (太和二十年)
497 丁丑 建武四年 (太和二十一年)
498 戊寅 永泰 元年(建武五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
齐东昏侯萧宝卷
499 己卯 永元 元年 (太和二十三年)
500 庚辰 永元二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景明元年)
501 辛巳 永元三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二年) 齐和帝当年即改年号为中兴
齐和帝萧宝融
501 辛巳 中兴 元年(齐东昏侯萧宝卷 永元三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景明二年)
502 壬午 中兴二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景明三年) 梁武帝萧衍灭齐,改国号为梁,改年号为天监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13楼
发表于 2005-11-23 20:33:53 |只看该作者
南北朝纪年——梁国、东魏、西魏等
南朝梁国(公元502年-557年)
其中,在534年和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都是傀儡政权,分别是北齐和北周前身。在南朝为萧梁一国的时间内,北朝先后存在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国。
南朝梁国与北魏对峙时期(公元502——534年)
梁武帝萧衍
502 壬午 天监 元年(原齐和帝萧宝融 中兴二年)(北魏宣武帝元恪 景明三年)
503 癸未 天监二年 (景明四年)
504 甲申 天监三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正始元年)
505 乙酉 天监四年 (正始二年)
506 丙戌 天监五年 (正始三年)
507 丁亥 天监六年 (正始四年)
508 戊子 天监七年 (正始五年)(北魏宣武帝元恪 永平元年)
509 己丑 天监八年 (正始二年)
510 庚寅 天监九年 (正始三年)
511 辛卯 天监十年 (正始四年)
512 壬辰 天监十一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改正始五年为延昌元年)
513 癸巳 天监十二年 (延昌二年)
514 甲午 天监十三年 (延昌三年)
515 乙未 天监十四年 (延昌四年)
516 丙申 天监十五年 (北魏孝明帝元诩 熙平元年)
517 丁酉 天监十六年 (熙平二年)
518 戊戌 天监十七年 (北魏孝明帝元诩 改熙平三年为神龟元年)
519 己亥 天监十八年 (神龟二年)
520 庚子 普通 元年 (北魏孝明帝元诩 改神龟三年为正光元年)
521 辛丑 普通二年 (正光二年)
522 壬寅 普通三年 (正光三年)
523 癸卯 普通四年 (正光四年)
524 甲辰 普通五年 (正光五年)
525 乙巳 普通六年 (北魏孝明帝元诩 改正光六年为孝昌元年)
526 丙午 普通七年 (孝昌二年)
527 丁未 改普通八年为大通元年(孝昌三年)
528 戊申 大通二年 (北魏孝明帝元诩 武泰元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建义元年)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永安元年)
529 己酉 改大通三年为中大通元年 (永安二年)
530 庚戌 中大通二年 (北魏孝明帝元诩永安三年)(北魏长广王元晔 建明元年)
531 辛亥 中大通三年 (北魏长广王元晔 建明二年)(北魏节闵帝元恭 普泰元年)
532 壬子 中大通四年 (普泰二年)(北魏孝武帝元修 太昌元年)(北魏孝武帝元修 永兴元年)(北魏 孝武帝元修 永熙元年)
533 癸丑 中大通五年 (永熙二年)
534 甲寅 中大通六年 (北魏孝武帝元修 永熙三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元年)北魏孝武帝西逃长安,高欢立元善见为魏国皇帝(东魏孝静帝),迁都于邺,史称东魏。
535 乙卯 梁武帝萧衍 大同 元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元年)宇文泰杀北魏孝武帝,立元宝炬为魏国皇帝(西魏文帝),都城长安,史称西魏。
魏国正式分裂
。从535年至577年,北朝都是两国并立。
南朝萧梁与北朝两国对峙时期(公元535年——557年)
梁武帝萧衍(他已经于502年登基)
535 乙卯 大同 元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元年)536 丙辰 大同二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三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二年)
537 丁巳 大同三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四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三年)
538 戊午 大同四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元象 元年) (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四年)
539 己未 大同五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兴和 元年) (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五年)
540 庚申 大同六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兴和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六年)
541 辛酉 大同七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兴和三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七年)
542 壬戌 大同八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兴和四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八年)
543 癸亥 大同九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武定 元年) (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九年)
544 甲子 大同十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武定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十年)
545 乙丑 大同十一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武定三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十一年)
546 丙寅 改大同十二年为中大同元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武定四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十二年)
547 丁卯 改中大同二年为太清 元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武定五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十三年)
548 戊辰 太清二年 (梁临贺王萧正德 正平元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武定六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十四年)
549 己巳 太清三年 (梁临贺王萧正德 正平二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武定七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十五年)
梁简文帝萧纲
550 庚午 大宝 元年(不承认梁简文帝的地区为太清四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武定八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东魏灭亡。(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元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十六年)
551 辛未 大宝二年(梁豫章王萧栋 天正元年)(不承认梁简文帝的地区为太清五年)(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十七年)
梁元帝萧绎
552 壬申 承圣 元年(梁武陵王萧纪 天正二年)(部分地区为太清五年或大宝三年)(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三年)(西魏废帝元钦 元年) 西魏废帝元钦没有使用年号,直接在他的帝号后加年份就可以了
553 癸酉 承圣二年(谢天谢地,萧梁几个年号并用的割据局面结束了)(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四年)(西魏废帝元钦 二年)
554 甲戌 承圣三年 (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五年)(西魏废帝元钦 三年)(西魏恭帝拓跋廓 元年) 拓跋廓原名元廓,即位后改回皇族的鲜卑姓氏。
555 乙亥 承圣四年 (梁建安公萧渊明 天成元年)(梁敬帝萧方智 绍泰元年)(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六年)(西魏恭帝拓跋廓 元年)
梁建安公萧渊明
555 乙亥 天成 元年 (就是承圣四年或绍泰元年)(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六年)(西魏恭帝拓跋廓 二年)
梁敬帝萧方智
555 乙亥 绍泰 元年 (就是天成元年或承圣四年)(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六年)(西魏恭帝拓跋廓 二年)
556 丙子 当年改绍泰二年为太平元年(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七年)(西魏恭帝拓跋廓 三年)宇文觉废西魏恭帝拓跋廓,西魏灭亡。
557 丁丑 太平二年 (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八年)(北周闵帝宇文觉 元年)(北周明帝宇文毓 元年) 宇文觉称帝,建立北周。他的长兄宇文毓废北周闵帝宇文觉,自己登基称帝。他俩都没有使用年号。同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萧方智,萧梁灭亡,陈朝建立。这一年也是陈武帝陈霸先的永定元年。南北朝进入北齐、北周、陈三国鼎立时期。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14楼
发表于 2005-11-24 19:47:23 |只看该作者
陈朝的历史纪年
南北朝
陈(公元557年--589年)
此时的中原王朝先后有北齐、北周、隋
陈武帝陈霸先
557 丁丑 永定 元年(梁敬帝萧方智 太平二年)(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八年)(北周闵帝宇文觉 元年)(北周明帝宇文毓 元年)陈朝灭亡梁朝,北周代替西魏。
558 戊寅 永定二年(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九年)(北周明帝宇文毓 二年)
559 己卯 永定三年 (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十年)(北周明帝宇文毓 三年)(北周明帝宇文毓 武成元年)当了近3年的皇帝后,宇文毓才开始用年号
陈文帝陈蒨
560 庚辰 天嘉 元年 (北齐废帝高殷 乾明元年)(北齐孝昭帝高演 皇建元年)(北周明帝宇文毓 武成二年)
561 辛巳 天嘉二年 (北齐孝昭帝高演 皇建二年)(北齐武成帝高湛 太宁元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 保定元年)
562 壬午 天嘉三年 (北齐武成帝高湛 河清元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 保定二年)
563 癸未 天嘉四年 (北齐武成帝高湛 河清二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 保定三年)
564 甲申 天嘉五年 (北齐武成帝高湛 河清三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保定四年)
565 乙酉 天嘉六年 (北齐武成帝高湛 河清四年)(北齐后主高纬 天统元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 保定五年)
566 丙戌 改天嘉七年为天康元年 (北齐后主高纬 天统二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天和元年)
陈废帝(临海王)陈伯宗
567 丁亥 光大 元年 (北齐后主高纬 天统三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天和二年)
568 戊子 光大二年 (北齐后主高纬 天统四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天和三年)
陈宣帝陈顼
569 己丑 太建 元年 (北齐后主高纬 天统五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天和四年)
570 庚寅 太建二年 (北齐后主高纬 武平元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 天和五年)
571 辛卯 太建三年 (北齐后主高纬 武平二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天和六年)
572 壬辰 太建四年 (北齐后主高纬 武平三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改天和七年为建德元年)
573 癸巳 太建五年 (北齐后主高纬 武平四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建德二年)
574 甲午 太建六年 (北齐后主高纬 武平五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建德三年)
575 乙未 太建七年 (北齐后主高纬 武平六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建德四年)
576 丙申 太建八年 (北齐后主高纬 改武平七年为隆化元年)(北齐高延宗 德昌元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 建德五年)
577 丁酉 太建九年 (北齐幼主高恒 承光元年)(北齐高绍义 武平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建德六年)北齐被北周灭亡。北朝重新统一。
578 戊戌 太建十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改建德七年为宣政元年)
579 己亥 太建十一年 (北周宣帝宇文齑 大成元年)(北周静帝宇文衍 大象元年)
580 庚子 太建十二年 (北周静帝宇文衍 大象二年)
581 辛丑 太建十三年 (北周静帝宇文衍 改大象三年为大定元年)
杨坚废北周
,建立隋朝。北朝纪年结束。(隋文帝杨坚 开皇元年)
582 壬寅 太建十四年 (隋文帝杨坚 开皇二年)
陈后主陈叔宝
583 癸卯 至德 元年 (隋文帝杨坚 开皇三年)
584 甲辰 至德二年 (隋文帝杨坚 开皇四年)
585 乙巳 至德三年 (隋文帝杨坚 开皇五年)
586 丙午 至德四年 (隋文帝杨坚 开皇六年)
587 丁未 祯明 元年 (隋文帝杨坚 开皇七年)隋文帝杨坚废掉长期依附西魏、后周、隋的割据政权后梁。
588 戊申 祯明二年 (隋文帝杨坚 开皇八年)
589 己酉 祯明三年 (隋文帝杨坚 开皇九年)
隋文帝灭陈
,统一全国。南朝纪年结束。从公元291年至589年,中国已历经298年的混乱与分裂。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15楼
发表于 2005-11-25 16:42:30 |只看该作者
隋朝纪年
隋朝是继承北周的地位而来,唐朝的李延寿为为五胡十六国、北朝五国、隋朝合写了《北史》。唐·魏徵寿则为隋朝写了《隋书》。这样,二十四史中有两部直接与隋朝有关。
隋(公元581年-618年)
隋文帝杨坚
581 辛丑 开皇 元年 (陈宣帝陈顼 太建十三年)(北周静帝宇文衍 大象三年 大定元年)
杨坚废北周静帝宇文衍
582 壬寅 开皇二年 (陈宣帝陈顼 太建十四年)
583 癸卯 开皇三年 (陈后主陈叔宝 至德元年)
584 甲辰 开皇四年 (陈后主陈叔宝 至德元年)
585 乙巳 开皇五年 (陈后主陈叔宝 至德元年)
586 丙午 开皇六年 (陈后主陈叔宝 至德元年)
587 丁未 开皇七年 (陈后主陈叔宝 至德元年)
588 戊申 开皇八年 (陈后主陈叔宝 至德元年)
589 己酉 开皇九年 (陈后主陈叔宝 至德元年)隋文帝灭陈,活捉陈后主。中国重新统一。
590 庚戌 开皇十年
591 辛亥 开皇十一年
592 壬子 开皇十二年
593 癸丑 开皇十三年
594 甲寅 开皇十四年
595 乙卯 开皇十五年
596 丙辰 开皇十六年
597 丁巳 开皇十七年
598 戊午 开皇十八年
599 己未 开皇十九年
600 庚申 开皇二十年
601 辛酉 仁寿 元年
602 壬戌 仁寿二年
603 癸亥 仁寿三年
604 甲子 仁寿四年
隋炀帝杨广
605 乙丑 大业 元年
606 丙寅 大业二年
607 丁卯 大业三年
608 戊辰 大业四年
609 己巳 大业五年
610 庚午 大业六年
611 辛未 大业七年
612 壬申 大业八年
613 癸酉 大业九年
614 甲戌 大业十年
615 乙亥 大业十一年
616 丙子 大业十二年
617 丁丑 大业十三年 (隋恭帝杨侑 义宁元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宣布废掉昏君隋炀帝,尊为太上皇,拥立代王杨侑为帝。很多典籍称这一年为义宁元年,以隋恭帝杨侑为天子,实际上当时杨广并未退位,中央政权使用的纪年才是大业十三年。
618 戊寅 大业十四年 (隋恭帝杨侑 义宁二年)(唐高祖李渊 武德元年)(隋越帝杨侗 皇泰元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恭帝杨侑禅位于唐,此后以唐纪年。与此同时,杨侗称帝,第二年被王世充所废。史家以唐朝为正统,一般不承认隋越帝杨侗的地位。作为中央政权的隋朝结束。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16楼
发表于 2005-11-27 17:42:46 |只看该作者
唐朝前期的历史纪年
___
自五胡乱华以来,鲜卑人在中原王朝地位独特。北魏、东魏、西魏是鲜卑人建立的;北齐、北周是鲜卑化的汉人建立的;隋文帝杨坚是北周外戚;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都是鲜卑人。唐朝不是一个纯粹的汉族或胡族政权,它成功地实现了多个民族的融合。
___
唐朝和武周的历史原本由后晋宰相赵莹写为《唐书》,宋朝欧阳修、宋祁等人编写《
新唐书
》后改称《旧唐书》。因此,二十四史中有两部写唐朝的历史。《旧唐书》的缺点较多,读史应重点读《新唐书》。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初唐时期(公元618年--689年)
唐高祖李渊
618 戊寅 武德 元年(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四年)(隋恭帝杨侑 义宁二年)(隋越帝杨侗 皇泰元年)
619 乙卯 武德二年(隋越帝杨侗 皇泰元年)王世充废隋越帝杨侗。
619--625年 武德三年至武德八年 像这样年号不发生变化的年份,我下面就
只列第一年和最后一年
,使它简便。
626 丙戌 武德九年
唐太宗李世民
627 丁亥 贞观 元年
630 庚寅 贞观四年 由于唐朝大破东突厥,“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
天可汗
”。
李世民
成为唯一被加以可汗尊号的皇帝(不同于称帝的可汗)。唐朝人有“大唐天朝”的说法。
649 己酉 贞观二十三年
唐高宗李治
650 庚戌 永徽 元年
655 乙卯 永徽六年
656 丙辰 显庆 元年
660 庚申 显庆五年
661 辛酉 改显庆六年为龙朔元年
663 癸亥 龙朔三年
664 甲子 麟德 元年
665 乙丑 麟德二年
666 丙寅 乾封 元年
667 丁卯 乾封二年
668 戊辰 总章 元年
669 己巳 总章二年
670 庚午 改总章三年为咸亨元年
671 辛未 咸亨二年
673 癸酉 咸亨四年
674 甲戌 改咸亨五年为上元元年
675 乙亥 上元二年
676 丙子 改上元三年为仪凤元年
677 丁丑 仪凤二年
678 戊寅 仪凤三年
679 乙卯 改仪凤四年为调露元年
680 庚辰 改调露二年为永隆元年
681 辛巳 改永隆二年为开耀元年
682 壬午 改开耀二年为永淳元年
683 癸未 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李治改年号太过狂热,也不向他老爹李世民学学)
唐中宗李显
684 甲申 嗣圣 元年(唐睿宗李旦 文明元年)(唐武后称制 光宅元年)这一年连换3位君王,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称制,还不是皇帝。
唐睿宗李旦
684 甲申 文明 元年(唐中宗李显 嗣圣元年)(唐武后称制 光宅元年)
唐则天顺圣皇后武曌(称制)
684 甲申 光宅 元年(唐中宗李显 嗣圣元年)(唐睿宗李旦 文明元年)
685 乙酉 垂拱 元年
688 戊子 垂拱四年
689 己丑 永昌元年 又改为载初元年
中国历史上有多个临朝称制或掌控实权的太后,包括汉朝吕太后、清朝慈禧太后等有卓越领导才能的女性。武则天最初也是一个太后,由于唐朝受鲜卑人女性地位较高的影响,得以登基称帝。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顺圣皇后。”虽然武则天称帝期间使用“周”的国号,史称武周,但是她的帝位是得到唐朝人认可的。唐朝复国也是太后把皇位交给儿子,不是一般的改朝换代。武周是唐朝的一部分,通常把武则天称为唐朝的女皇帝。
武周时期(公元690--704年)
这段时间使用周历,年月的计算方法和其他朝代不同
周则天皇帝武曌(已于684年临朝称制)
690 庚寅 天授 元年(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
691 辛卯 天授二年
692 壬辰 天授三年 如意元年 长寿元年
693 癸巳 长寿二年
694 甲午 长寿三年 延载元年
695 乙未 证圣元年 天册万岁元年
696 丙申 万岁登封元年 万岁通天元年
697 丁酉 万岁通天二年 神功元年
698 戊戌 圣历元年
699 己亥 圣历二年
700 庚子 圣历三年 久视元年
701 辛丑 大足元年 长安元年
702 壬寅 长安二年
703 癸卯 长安三年
704 甲辰 长安四年 武周纪年结束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17楼
发表于 2005-11-28 20:35:06 |只看该作者
复国以后的唐朝纪年
复国以后的唐朝(公元705年--907年)
唐中宗李显(他曾经在684年短暂地登上皇位,这次复位也恢复了唐的国号)
705 乙巳 神龙 元年
707 丁未 神龙三年 景龙元年
708 戊申 景龙二年
710 庚戌 景龙四年 (这一年又是连换几个皇帝,下面是他们的年号)
唐殇帝李重茂
710 庚戌 唐隆元年(唐中宗李显 景龙四年)(唐睿宗李旦 景云元年)
唐睿宗李旦
710 庚戌 景云 元年(唐殇帝李重茂 唐隆元年)(唐中宗李显 景龙四年)
711 辛亥 景云二年
712 壬子 太极元年 延和元年(唐玄宗李隆基 当年即改年号为先天)
唐玄宗李隆基
712 壬子 先天 元年(唐睿宗李旦 太极元年或延和元年)
713 癸丑 先天二年
开元元年
714 甲寅 开元二年
715--740 开元三年至开元二十八年
741 辛巳 开元二十九年
742 壬午 天宝 元年
743--755天宝XX年
756 丙申 天宝十五年(
大燕皇帝安禄山 圣武元年
)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李亨当年改年号为至德)
唐肃宗李亨
756 丙申 至德 元年(唐玄宗李隆基 天宝十五年)(大燕皇帝安禄山 圣武元年)
757 丁酉 至德二年 (大燕皇帝安禄山 圣武二年)(大燕皇帝安庆绪 载初元年 天成元年)
758 戊戌 至德三年 乾元元年 (大燕皇帝安庆绪 天成二年)
759 己亥 乾元二年 (大燕皇帝安庆绪 天成三年)(大燕皇帝史思明 顺天元年)
760 庚子 乾元三年 上元元年 (大燕皇帝史思明 顺天二年)
761 辛丑 上元二年 唐肃宗李亨 元年(不知道李亨为什么去掉年号)(大燕皇帝史思明 顺天三年 应天元年)(大燕皇帝史朝义 显圣元年)
唐代宗李豫
762 壬寅 宝应 元年 (大燕皇帝史朝义 显圣二年)
763 癸卯 宝应二年 广德元年 (大燕皇帝史朝义 显圣三年)安史之乱结束
764 甲辰 广德二年
765 乙巳 永泰 元年
766 丙午 永泰二年 大历元年
767 丁未 大历二年
779 己未 大历十四年
唐德宗李适
780 庚申 建中 元年
783 癸亥 建中四年
784 甲子 兴元 元年
785 乙丑 贞元 元年
786 丙寅 贞元二年
804 甲申 贞元二十年
805 乙酉 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李诵当年改年号为永贞)
唐顺宗李诵
805 乙酉 永贞 元年(贞元二十一年)
唐宪宗李纯
806 丙戌 元和 元年
820 庚子 元和十五年
唐穆宗李恒
821 辛丑 长庆 元年
824 甲辰 长庆四年
唐敬宗李湛
825 乙巳 宝历 元年
826 丙午 宝历二年
827 丁未 宝历三年(唐文宗李昂当年改年号为大和)
唐文宗李昂
827 丁未 大和 元年(宝历三年)
828 戊申 大和二年
835 乙卯 大和九年
836 丙辰 开成 元年
840 庚申 开成五年
唐武宗李炎
841 辛酉 会昌 元年
846 丙寅 会昌六年
唐宣宗李忱
847 丁卯 大中 元年
858 戊寅 大中十二年
859 乙卯 大中十三年
唐懿宗李凗
859 乙卯 大中十三年(李凗沿用唐宣宗李忱的年号)
860 庚辰 大中十四年 咸通元年
861 辛巳 咸通二年
873 癸巳 咸通十四年
唐僖宗李儇
873 癸巳 咸通十四年 (李儇沿用唐懿宗李凗的年号)
874 甲午 咸通十五年 乾符元年
875 乙未 乾符二年
880 庚子 广明 元年 (大齐皇帝黄巢 金统元年)
881 辛丑 广明二年 中和元年 (大齐皇帝黄巢 金统二年)
882 壬寅 中和二年 (大齐皇帝黄巢 金统三年)
884 甲辰 中和四年 (大齐皇帝黄巢 金统四年)
885 乙巳 中和五年 光启元年 (大齐皇帝黄巢 金统五年)黄巢被杀
886 丙午 光启二年
887 丁未 光启三年
888 戊申 光启四年 文德元年
唐昭宗李晔
889 己酉 龙纪 元年
890 庚戌 大顺 元年
891 辛亥 大顺二年
892 壬子 景福 元年
893 癸丑 景福二年
894 甲寅 乾宁 元年
895 乙卯 乾宁二年
896 丙辰 乾宁三年
897 丁巳 乾宁四年
898 戊午 乾宁五年 光化元年
899 己未 光化二年
900 庚申 光化三年
901 辛酉 光化四年 天复元年
902 壬戌 天复二年
903 癸亥 天复三年
904 甲子 天复四年 天佑元年
唐哀帝李柷
905 乙丑 天佑二年(李柷沿用唐昭宗李晔的年号)
906 丙寅 天佑三年
907 丁卯 天佑四年 唐哀帝李拀被迫禅位于权臣朱温,唐朝灭亡,五代开始。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18楼
发表于 2005-12-2 23:06:49 |只看该作者
五代的历史纪年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
___
唐朝和宋朝之间中国有53年割据、分裂的时期,中原更迭了五个短命朝代,南方割据了九个国家(加上山西的北汉共10个国家)。历史上把它们合称为“五代十国”。这五个朝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延续时间最长的后梁不过17年,最短的后汉仅4年,是中国古代最短暂的中央王朝。后周被宋朝取代后,十国中残余的政权最终于979年被灭掉。同一时期控制东北、内蒙、幽云地区的契丹(辽)写入辽史,不列入五代十国。契丹——辽曾多次更改国号,这两个国名指同一个国家。
___
北宋薛居正等人为五代十国编撰了《五代史》(又名《梁唐晋汉周书》),后改称《旧五代史》;北宋欧阳修为五代十国编撰了《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因此,二十四史中有两部写的是五代十国的历史。《旧五代史》仍按史书传统一朝一史,对于记述这种特别短暂的朝代效果不好;《新五代史》认为五代十国是纲常颠倒的乱世,把五朝的人事统编在一起,按时间排列。《新五代史》在结构、文笔、思想上的水平都更高,但是由于它删去了《旧五代史》的一部分具体资料,尚不能完全代替《旧五代史》。
后梁 太祖朱晃
907 丁卯开平 元年 (吴越钱鏐天祐四年) (吴杨渥 天祐四年) (前蜀王建 天复七年) (楚 马殷 立) (南汉 刘隐 立) (闽 王审知 立) (南平 高季兴 立) (契丹可汗耶律阿保机 元年) 有的资料中以耶律阿保机继可汗位为辽朝的开始。
908 戊辰 开平二年 (吴越钱鏐天宝 元年) (前蜀王建 武成元年)
909 己巳 开平三年 (吴 杨隆演 天祐六年)
910 庚午 开平四年
911 辛未 开平五年 乾化元年 (前蜀王建 永平元年)
912 壬申 乾化二年
913 癸酉 乾化三年
后梁 末帝朱友瑱
913 癸酉 乾化三年
914 甲戌 乾化四年
915 乙亥 乾化五年 贞明元年
916 丙子 贞明二年 (契丹大圣大明天皇帝耶律阿保机
神册元年
) (前蜀王建 通正元年) 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封建政权,由于契丹多次更改国号,最终定名为辽,通常以他的谥号称为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
917 丁丑 贞明三年 (前蜀王建 天汉元年) (南汉刘龚 乾亨元年)
918 戊寅 贞明四年 (前蜀王建 光天元年)
919 己卯 贞明五年 (前蜀王衍 乾德元年)(吴 杨隆演 武义元年)
920 庚辰 贞明六年
921 辛巳 贞明七年 龙德元年(吴越钱鏐龙德元年) (吴杨溥 武义三年 吴杨溥 顺义元年)
922 壬午 龙德二年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天赞元年)
923 癸未 龙德三年 (后梁灭亡)
后唐 庄宗李存勖
923 癸未 同光 元年(后梁末帝朱友瑱 龙德三年)
924 甲申 同光二年 (吴越钱鏐 宝大元年)
925 乙酉 同光三年 (前蜀王衍 咸康元年) (南汉刘龚 白龙元年)(闽 王延翰 立)(后蜀 孟知祥 立)
926 丙戌 同光四年
后唐 明宗李嗣源(李亶)
926 丙戌 天成 元年(同光四年)(吴越钱鏐宝正元年) (闽 王延翰 天成元年)(契丹耶律阿保机 天显元年)
927 丁亥 天成二年 (契丹耶律德光 天显二年) (闽 王延钧 立) (吴 杨溥 乾贞元年)
928 戊子 天成三年 (南平 高从诲 立) (南汉刘龚 大有元年)
929 己丑 天成四年 (吴 杨溥 大和元年)
930 庚寅 天成五年 长兴元年(楚 马希声 立)
931 辛卯 长兴二年
932 壬辰 长兴三年 (吴越 钱元衿 立) (楚 马希范 立)
933 癸巳 长兴四年 (闽 王延钧龙启 元年)
后唐 闵帝李从厚
934 甲午应顺 元年 (后蜀孟知祥 明德元年)
后唐 末帝李从珂
934 甲午 清泰 元年(应顺元年)(后蜀孟知祥 明德元年)
935 乙未 清泰二年 (后蜀孟昶 明德二年)(吴 杨溥 天祚元年) (闽 王延钧永和元年)
936 丙申 清泰三年 (闽 王昶 通文元年) 后唐灭亡
后晋 高祖石敬瑭
936 丙申 天福 元年(清泰三年)(闽 王昶 通文元年)
937 丁酉 天福二年 (南唐李昪 昇元元年)
938 戊戌 天福三年 (后蜀孟昶 广政元年) (辽 耶律德光 会同元年)
939 己亥 天福四年 (闽 王曦 永隆 元年)
940 庚子 天福五年
941 辛丑 天福六年 (吴越 钱弘佐 立)
942 壬寅 天福七年 (南汉刘玢 光天元年)
后晋 出帝石重贵
943 癸卯 天福 八年 (南汉刘晟 应乾元年) (南汉刘晟 乾和元年) (南唐李璟保大元年) (闽 王延政 天德元年)
944 甲辰 天福九年 开运元年
945 乙巳 开运二年
946 丙午 开运三年
后汉 高祖刘暠
947 丁未 天福十二年(他使用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年号) (辽 耶律德光 大同 元年) (辽耶律阮 天禄 元年) (吴越 钱弘倧 立) (楚 马希广 立)
948 戊申 乾祐 元年 (南平 高保融 立)(吴越 钱弘俶 立)
后汉 隐帝刘承祐(他沿用后汉高祖刘暠的年号)
948 戊申 乾祐 元年 (南平 高保融 立)(吴越 钱弘俶 立)
949 己酉 乾祐二年
950 庚戌 乾祐三年 (楚 马希萼 立)
后周 太祖郭威
951 辛亥 广顺 元年 (辽 耶律璟 应历元年)(北汉刘旻 乾祐四年) (楚 马希崇 立)
952 壬子 广顺二年
953 癸丑 广顺三年
954 甲寅 显德 元年
后周 世宗柴荣
955 乙卯 显德二年(沿用后周太祖郭威年号)(北汉刘钧 乾祐八年)
956 丙辰 显德三年
957 丁巳 显德四年 (北汉 刘钧 天会 元年)
958 戊午 显德五年 (南汉 刘饴 大宝 元年) (南唐 李璟 中兴 元年) (南唐 李璟 交泰 元年 )
959 己未 显德六年
后周 恭帝 柴宗训
960 庚申 显德七年 (继续沿用后周太祖郭威年号)(南平 高保勖 立) 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于权臣赵匡胤,五代结束,北宋建立。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22楼
发表于 2005-12-3 22:49:50 |只看该作者
辽(契丹)的纪年
不用谢。我整理的结果大家都能看到的,没有白辛苦。
辽(公元907—1125年)
___
辽的历史从战乱开始,也从战乱结束。早期是和五代对立,中后期是和北宋对立。除了辽之外,宋朝还和金、西夏两个最高统治者为皇帝的封建王朝对立,他们四国都代表古代中国。由于蒙古统治者对西夏的排斥,没有为西夏遍撰正史,由右丞相脱脱等人编写了《辽史》、《金史》、《宋史》(请注意不是写南北朝刘宋的《宋书》)。宋辽金夏中以宋朝最能代表古代中国的正统文化,因此排列朝代时有“唐宋元明清”的说法。我在帖子中对比年号也重点在宋朝的年号上加注其他三国的年号。
___
耶律阿保机907年成为契丹可汗,916年称帝,正式建立契丹国。契丹938年改国号为辽,983年恢复国号为契丹,1066年再次改称辽。辽和契丹的界限不是很清晰,区别也不重要,下面我一律按皇帝的谥号称为辽。
耶律阿保机
907 丁卯 元年(未称帝,无年号)
915 乙亥 九年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契丹大圣大明天皇帝)
916 丙子 神册 元年
921 辛巳 神册六年
922 壬午 神册七年 天赞 元年
923 癸未 天赞二年
924 甲申 天赞三年
925 乙酉 天赞四年
926 丙戌 天赞五年 天显 元年
辽太宗耶律德光
927 丁亥 天显二年(耶律德光沿用辽太祖年号)
928 戊子 天显三年
938 戊戌 天显十三年 会同 元年
939 己亥 会同二年
946 丙午 会同九年
947 丁未 会同十年 大同元年(辽世宗耶律阮当年改为天禄元年)
辽世宗耶律阮
947 丁未 天禄 元年(会同十年 大同元年)
948 戊申 天禄二年
950 庚戌 天禄四年
951 辛亥 天禄五年(辽穆宗耶律璟当年改为应历元年)
辽穆宗耶律璟
951 辛亥 应历 元年(天禄五年)
952 壬子 应历二年
960 庚申 应历十年 (宋太祖赵匡胤 建隆元年)五代结束,
北宋建立
,我这里暂时不列别的北宋年号,北宋年号到下一次的帖子里查
969 己巳 应历十九年 (辽景宗耶律贤当年改为保宁元年)
辽景宗耶律贤
969 己巳 保宁 元年(应历十九年)
970 庚午 保宁二年
978 戊寅 保宁十年
979 己卯 保宁十一年 乾亨 元年
980 庚辰 乾亨二年
982 壬午 乾亨四年
983 癸未 乾亨五年 (辽圣宗耶律隆绪当年改为统和元年)
辽圣宗耶律隆绪
983 癸未 统和 元年(乾亨五年)
984 甲申 统和二年
1011 辛亥 统和二十九年
1012 壬子 统和三十年 开泰 元年
1013 癸丑 开泰二年
1020 庚申 开泰九年
1021 辛酉 开泰十年 太平 元年
1022 壬戌 太平二年
1030 庚午 太平十年
1031 辛未 太平十一年(辽兴宗耶律宗真当年改为景福元年)
辽兴宗耶律宗真
1031 辛未 景福 元年(太平十一年)
1032 壬申 景福二年 重熙元年
1033 癸酉 重熙二年
1054 甲午 重熙二十三年
1055 乙未 重熙二十四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改为清宁元年)
辽道宗耶律洪基
1055 乙未 清宁 元年(重熙二十四年)
1056 丙申 清宁二年
1063 癸卯 清宁九年
1064 甲辰 清宁十年 咸雍 元年
1066 丙午 咸雍二年
1073 癸丑 咸雍九年
1074 甲寅 咸雍十年 大(太)康 元年
1076 丙辰 大(太)康二年
1083 癸亥 大(太)康九年
1084 甲子 大(太)康十年 大安 元年
1086 丙寅 大安二年
1093 癸酉 大安九年
1094 甲戌 大安十年 寿昌 元年
1096 丙子 寿昌二年
1100 庚辰 寿昌六年
1101 辛巳 寿昌七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改为乾统元年)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1101 辛巳 乾统 元年(寿昌七年)
1102 壬午 乾统二年
1109 己丑 乾统九年
1110 庚寅 乾统十年
1111 辛卯 天庆 元年
1120 庚子 天庆十年
1121 辛丑 保大 元年
1125 乙巳 保大五年(辽天祚帝被金兵俘获,辽国灭亡)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23楼
发表于 2005-12-6 23:42:51 |只看该作者
北宋纪年
北宋和南宋虽在地理、国民上有所差异,但从帝王世系和政治制度角度来说,应该看作是宋朝的不同时期。由于金国在北宋末年建立,在南宋后期灭亡,我排列朝代顺序时会把金国排在南北两宋之间,没有像多数纪年表那样排在南宋以后。而早于北宋建立的辽国,我已经排在了五代和北宋之间。五代十国中灭亡最晚的是北汉,公元979年被北宋灭亡。
本表中只收录了辽国皇帝登基时的年号,其他年份的年号请到楼上的辽国纪年中去查。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宋太祖赵匡胤
960 庚申 建隆 元年(辽穆宗耶律璟 应历十年)(后周恭帝柴宗训 显德七年) 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于赵匡胤,北宋纪年开始。五代纪年结束,但十国中尚有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北汉存在,这5国后来也被北宋所灭。宋朝夺回幽云地区的北伐未能成功,北方的辽朝(契丹)直到北宋末年才被新兴的金国所灭。
961 辛酉 建隆二年
962 壬戌 建隆三年
963 癸亥 建隆四年 乾德 元年(北宋灭荆南)
964 甲子 乾德二年
965 乾德三年 (北宋灭后蜀)
967 丁卯 乾德五年
968 戊辰 乾德六年 开宝 元年
969 己巳 开宝二年 (辽穆宗耶律璟 应历十九年)(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元年)
970 庚午 开宝三年
971 开宝四年 (北宋灭南汉)
975 乙亥 开宝八年 (北宋灭南唐)
976 丙子 开宝九年(宋太宗赵炅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宋太宗赵炅
976 丙子 太平兴国 元年(开宝九年)
977 丁丑 太平兴国二年
978 戊寅 太平兴国三年 北宋灭吴越
979 己卯 太平兴国四年 (
北宋灭北汉
)五代十国全面结束。
983 癸未 太平兴国八年 (辽景宗耶律贤 乾亨五年)(辽圣宗耶律隆绪 统和元年)
984 甲申 太平兴国九年 雍熙 元年
985 乙酉 雍熙二年
986 丙戌 雍熙三年
987 丁亥 雍熙四年
988 戊子 端拱 元年
989 己丑 端拱二年
990 庚寅 淳化 元年
991 辛卯 淳化二年
992 壬辰 淳化三年
993 癸巳 淳化四年
994 甲午 淳化五年
995 乙未 至道 元年
996 丙申 至道二年
997 丁酉 至道三年
宋真宗赵恒
998 戊戌 咸平 元年
999 己亥 咸平二年
1000 庚子 咸平三年
1001 辛丑 咸平四年
1002 壬寅 咸平五年
1003 癸卯 咸平六年
1004 甲辰 景德 元年
1005 乙巳 景德二年
1006 丙午 景德三年
1007 丁未 景德四年
1008 戊申 大中祥符 元年
1009 己酉 大中祥符二年
1015 乙卯 大中祥符八年
1016 丙辰 大中祥符九年
1017 丁巳 天禧 元年
1018 戊午 天禧二年
1019 己未 天禧三年
1020 庚申 天禧四年
1021 辛酉 天禧五年
1022 壬戌 乾兴 元年
宋仁宗赵祯
1023 癸亥 天圣 元年
1024 甲子 天圣二年
1031 辛未 天圣九年 (辽圣宗耶律隆绪 太平十一年)(辽兴宗耶律宗真 景福元年)
1032 壬申 天圣十年 明道 元年
1033 癸酉 明道二年
1034 甲戌 景祐 元年
1035 乙亥 景祐二年
1036 丙子 景祐三年
1037 丁丑 景祐四年
1038 戊寅 景祐五年 宝元 元年
1039 己卯 宝元二年
1040 庚辰 宝元三年 康定 元年
1041 辛巳 康定二年 庆历 元年
1042 壬午 庆历二年
1043 癸未 庆历三年
1048 戊子 庆历八年
1049 己丑 皇祐 元年
1050 庚寅 皇祐二年
1051 辛卯 皇祐三年
1052 壬辰 皇祐四年
1053 癸巳 皇祐五年
1054 甲午 皇祐六年 至和 元年
1055 乙未 至和二年 (辽兴宗耶律宗真 重熙二十四年)(辽道宗耶律洪基 清宁元年)
1056 丙申 至和三年 嘉祐 元年
1057 丁酉 嘉祐二年
1058 戊戌 嘉祐三年
1062 壬寅 嘉祐七年
1063 癸卯 嘉祐八年
宋英宗赵曙
1064 甲辰 治平 元年
1065 乙巳 治平二年
1066 丙午 治平三年
1067 丁未 治平四年
宋神宗赵顼
1068 戊申 熙宁 元年
1077 丁巳 熙宁十年
1078 戊午 元丰 元年
1079 己未 元丰二年
1084 甲子 元丰七年
1085 乙丑 元丰八年
宋哲宗赵煦
1086 丙寅 元祐元年
1087 丁卯 元祐二年
1093 癸酉 元祐八年
1094 甲戌 元祐九年 绍圣 元年
1095 乙亥 绍圣二年
1096 丙子 绍圣三年
1097 丁丑 绍圣四年
1098 戊寅 绍圣五年 元符 元年
1099 己卯 元符二年
1100 庚辰 元符三年
宋徽宗赵佶
1101 辛巳 建中靖国 元年(辽道宗耶律洪基 寿昌七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乾统元年)
1102 壬午 崇宁 元年
1103 癸未 崇宁二年
1104 甲申 崇宁三年
1105 乙酉 崇宁四年
1106 丙戌 崇宁五年
1107 丁亥 大观元年
1108 戊子 大观二年
1109 己丑 大观三年
1110 庚寅 大观四年
1111 辛卯 政和 元年
1112 壬辰 政和二年
1113 癸巳 政和三年
1114 甲午 政和四年
1115 乙未 政和五年 (金太祖完颜旻 收国元年)完颜旻即
完颜阿骨打
,
建立金国
。
1116 丙申 政和六年
1117 丁酉 政和七年 (金太祖完颜旻 收国三年 天辅元年)
1118 戊戌 政和八年 重和 元年
1119 己亥 重和二年 宣和 元年
1120 庚子 宣和二年
1121 辛丑 宣和三年
1122 壬寅 宣和四年
1123 癸卯 宣和五年 (金太祖完颜旻 天辅七年)(金太宗完颜晟 天会元年)
1124 甲辰 宣和六年
1125 乙巳 宣和七年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保大五年)(金太宗完颜晟 天会三年)辽天祚帝被金兵俘获,
辽国灭亡
宋钦宗赵桓
1126 丙午 靖康 元年
1127 丁未 靖康二年 (金太宗完颜晟 天会元年)金国灭亡北宋,俘虏宋钦宗赵桓和已退位的宋徽宗赵佶。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25楼
发表于 2005-12-29 21:34:11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在此处说的“中国”
不客气。由于近期在校内担任了调研考试复习的一些重要工作,我近几周内不再到历史论坛来,见谅。如果放假后我时间充裕我会继续整理历史纪年表。
我认为,诸葛亮在此处说的“中国”不是指一个地区而是指一个国家,虽然是地理上的名称,但是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我的看法有可能不准确。因为大部分自称“中国”的古代国家都占据了中原地区,我手上还没有充足的资料说明概念转移的确切时期。
请注意,“中国”一词沿用很久,概念几经转换、扩大,一定要把古人的说法和今天定义的“古代中国”的区别认清。仍以三国为例,有“三分天下”的说法,此处的“天下”反而接近古代中国的概念。
也请你指教哈,不过我的下一次回帖要等几个星期,对不住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26楼
发表于 2006-2-21 20:15:25 |只看该作者
含有政治意义的“中国”
___
同属三国时期的何晏所著《论语集解》中说:“诸夏,中国也。”而诸夏,正是对先秦华夏人建立的诸侯国的总称。
___
而在更早的文献《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写道:“秦穆公辟远,不与
中国
会盟。”那么,西汉的司马迁已经在使用含有政治意义的“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27楼
发表于 2006-2-25 22:14:00 |只看该作者
金国纪年
金国(1115年-1234年)
___
金国是在反辽斗争中建立的,金国的纪年跨越了北宋、南宋、辽、蒙古等国,我在这里作了重要年号的对照。
金太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
1115 乙未 收国 元年(宋徽宗赵佶 政和五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天庆五年)
1116 丙申 收国二年
1117 丁酉 天辅 元年(收国三年)
1118 戊戌 天辅二年
1123 癸卯 天辅七年
金太宗完颜晟
1123 癸卯 天会 元年(天辅七年)
1124 甲辰 天会二年
1125 乙巳 天会三年(宋徽宗赵佶 宣和七年)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保大五年)辽天祚帝被金兵俘获,
辽国灭亡
。
1126 丙午 天会四年(宋钦宗赵桓 靖康元年)宋徽宗赵佶退位。
1127 丁未 天会五年(北宋钦宗赵桓 靖康二年)(南宋高宗赵构 建炎元年)
金国灭亡北宋,南宋建立
。
1135 乙卯 天会十三年
金熙宗完颜亶
1136 丙辰 天会十四年(沿用金太宗完颜晟年号)
1137 丁巳 天会十五年
1138 戊午 天眷 元年
1139 己未 天眷二年
1140 庚申 天眷三年
1141 辛酉 皇统 元年
1142 壬戌 皇统二年
1149 己巳 皇统九年
海陵王完颜亮
1149 己巳 天德 元年(皇统九年)
1150 庚午 天德二年
1153 癸酉 贞元 元年(天德五年)
1154 甲戌 贞元二年
1155 乙亥 贞元三年
1156 丙子 正隆 元年(贞元四年)
1157 丁丑 正隆二年
1161 辛巳 正隆六年
金世宗完颜雍
1161 辛巳 大定 元年(正隆六年)
1162 壬午 大定二年
1163 癸未 大定三年(宋孝宗赵慎 隆兴元年)
1189 己酉 大定二十九年
金章宗完颜璟
1190 庚戌 明昌 元年(宋光宗赵暴 绍熙元年)
1191 辛亥 明昌二年
1195 乙卯 明昌六年(宋宁宗赵扩 庆元元年)
1196 丙辰 承安 元年(明昌七年)
1197 丁巳 承安二年
1200 庚申 承安五年
1201 辛酉 泰和 元年
1202 壬戌 泰和二年
1206 丙寅 泰和六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铁木真 元年)(宋宁宗赵扩 开禧二年)
蒙古汗国建立
。
1208 戊辰 泰和八年
卫绍王完颜永济
1209 己巳 大安 元年
1210 庚午 大安二年
1211 辛未 大安三年
1212 壬申 崇庆 元年
1213 癸酉 崇庆二年 至宁元年
金宣宗完颜珣
1213 癸酉 贞佑 元年(崇庆二年)(至宁元年)
1214 甲戌 贞佑二年
1217 丁丑 兴定 元年(贞佑五年)
1218 戊寅 兴定二年
1222 壬午 元光 元年(兴定六年)
1223 癸未 元光二年
金哀宗完颜守绪
1224 甲申 正大 元年
1225 乙酉 正大二年(宋理宗赵昀 宝庆元年)
1227 丁亥 正大四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铁木真 二十二年)
蒙古汗国灭西夏
。
1228 戊子 正大五年(大蒙古国也客那颜拖雷 元年)成吉思汗死时继承人窝阔台尚在远征途中,由拖雷监国。
1229 己丑 正大六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窝阔台 元年)
1231 辛卯 正大八年
1232 壬辰 开兴元年 天兴 元年(正大九年)
1233 癸巳 天兴二年
1234 甲午 天兴三年(宋理宗赵昀 端平元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窝阔台 六年)蒙宋联军灭亡金国。从战争进程看,实际上灭亡金国的是蒙古军队。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30楼
发表于 2006-3-4 00:18:28 |只看该作者
西夏纪年
___
西夏从李元昊称帝到亡国称雄西北达190年,与宋、辽呈三国鼎立之势,后来又与金、蒙古的历史交错。由于蒙古统治者的排斥,没有为西夏撰写正史。西夏的语言文字也被废除,党项族消失。《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附录的历史纪年表均不收录西夏纪年。西夏纪年跨越北宋、南宋、辽、金、蒙古,我这里不再做一一对照。
作为地方割据政权的夏国(990年——1038年)
夏国王李继迁(西夏太祖)
990年-1003年 受辽封为大夏国王时使用辽年号,受北宋册封为夏州刺史后用北宋年号
西平王李德明(西夏太宗)
1004年-1011年 西平王依附北宋 使用北宋年号
1011年—1032年 受辽封为大夏国王 后受宋仁宗封夏国王
夏国王李元昊(西夏景宗)
1032 显道元年
1033 显道二年
1034 显道三年 开运元年 广运元年
1035 广运二年
1036 广运三年 大庆元年
1037 大庆二年
1038 大庆三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西夏王朝
(1038年——1227年)
西夏景宗李元昊(他已经于1032年成为夏国王,出于政治策略又于1044年取消了帝号,但在内政外交和纪年上西夏一直保持了独立)
1038——1048天授礼法延祚
西夏毅宗李谅祚
1049 延嗣宁国
1050——1052 天祐垂圣
1053——1056 福圣承道
1057——1062 奲都
1063——1068 拱化
西夏惠宗李秉常
1069——1070 乾道
1071——1075 天赐礼盛国庆
1076——1085 大安
1086 天安礼定
西夏崇宗李乾顺
1087——1089 天仪治平
1090——1098 天祐民安
1099——1101 永安
1102——1114 贞观
1115——1119 雍宁
1120——1126 元德
1127——1134 正德
1135——1138 大德
西夏仁宗李仁孝
1139——1143 大庆
1144——1148 人庆
1149——1170 天盛
1171——1193 乾祐
西夏桓宗李纯佑
1194——1206 天庆
西夏襄宗李安全
1206——1209 应天
1210——1211 皇建
西夏神宗李遵頊
1211——1223 光定
西夏献宗李德旺
1223——1226 乾定
西夏末帝李睍
1226——1227 宝义(大蒙古国成吉思汗铁木真 二十二年,蒙古汗国灭西夏。)
更多阅读
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的历史人物李鸿章 近代历史人物
100多年前的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生前身后都遭到诟病。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审视李鸿章,相信对仍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国人不无助益。离1901年的结束仅剩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回銮路上的
最详细的历史年代表 高中历史详细大事年表
2005-11-15 18:04:36 |只看该作者夏商周三代的纪年表(包含诸侯的时间对比)中国的帝王纪年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一般的纪年表只说明说明帝王、年号、公历年份,不做地方割据政权的年号介绍。为方便实际使用,我在这里同时标注中央政权的帝王年
最全的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满分作文大集合(共140篇 历史的最全满分电影
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满分作文大集合(共140篇)1.2012年新疆建设兵团中考满分作文:做好眼前的当记者问到国际大师陈省身当初为什么选数学时,他回答:什么都不会,只好做数学。而当记者采访著名画家黄永玉时,他的回答也如出一辙。在我看来,它们并
血肉磨坊:淞沪会战最惨烈的历史瞬间
·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悲壮惨烈的一次重大战役。题记:对于抗日战争的“淞沪会战”,后来有军事专家评价,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是一架“绞肉机”,淞沪会战中的罗店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血肉磨坊”: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整个
史上最全的历史 最全的中国历史书籍
最全的历史真相入洞房相传在远古的时候,男原始人和女原始人每相隔一段时间就相聚在一起,如果一个男原始人看重某个女原始人时,就会用木棍把她打昏,然后背到他住的石洞里,这就是最早的“入洞房”。所以结婚的“婚“字就是一个女的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