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庙号评点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

庙号是皇帝死后由后人为其所加的称号,基本是于其性格特点,生平事迹有关,大体符合本人的特征,但也有名不副实之类。现就从庙号起对明朝历位皇帝逐一点评。

(1)太祖朱元璋

太祖是没什么好说的,反正朱元璋除了“太祖”,“高祖”之外也没什么好选的。以前就有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金太祖之类。大体开国皇帝都喜欢这个高和太字吧,此号来自于《汉书详解》,说:“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所以太和高都是指最大最高,非要开国之君才能享有的尊称。这用在刘邦,李渊,赵匡胤,朱元璋身上当然名副其实,但儿皇帝石敬瑭,鼻屎大的小国后汉刘知远等人都称为高祖太祖那就显得滑稽了。

(2)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是个低能儿。这样说他大抵不会有人反对,因为凭他堂堂中央政府竟然打不过朱棣一个地方政权。不知道他英明神武的太祖爷爷知道了会不会气得活过来,想不到我朱家不过三代居然出了这么个低能儿。但纵观历史,大体英明神武的开国君主之后的子孙中少有成器的。秦始皇的儿子胡亥比他爹还残暴;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惠帝刘盈体弱多病,性格懦弱,国事全被吕后操纵;刘备的儿子,孙权的儿子是什么样子呢?只有曹丕好点,但也没守住他爹留给他的江山;司马懿也一样,如此大智慧的人,子孙却一代不如一代,司马昭就是个平庸之徒,到了司马衷那里居然直接就是个白痴;隋朝的杨广自不用说了;唐朝幸亏有个李世民,但也是通过“玄武门兵变”强行夺过来的皇位,不然依李渊本意传给建成可能也是个短命王朝,可是太宗的儿子李治又是什么样子呢?居然是个严重的气管炎患者,不但皇位叫他老婆抢走,连国号都给改了,皇帝做到他这样也真是太窝囊了!宋朝幸亏太祖接受了太后的意见把位子传给了他弟弟,不然要是给了儿子德芳估计下场跟后周一样;蒙古人武功盖世,铁木真的子孙没有孬种就不说了;朱元璋儿子朱标死得早,孙子允炆继位没几年就把皇位玩丢了。朱棣攻占南京时,城内尤其皇宫内起火,结果26岁的青年皇帝建文帝去向不明,可能被烧死了,但也有传言他剃度为僧,隐姓埋名,云游西南,寿终而死。建文失踪(或死去)距今600年了,下落成迷。有传说说他其实是下了南洋,所以才有后来朱棣祖孙几代不惜耗费巨大财力物力派郑和下南洋寻找。当然这只是野史,不入正册。

建文帝没有庙号,同历史上其他几位倒霉皇帝(元顺帝,明景帝,清废帝)一样,都是被后人剥夺了庙号,也就是不能享受庙堂。其实按照周朝昭穆制度的规定,作为开国第二代皇帝,他的庙号理所当然应该是太宗,但由于皇位被夺,朱棣心中有鬼,便不承认建文帝的地位,当然也就没有了庙号一说。结果太宗的庙号被朱棣抢了过去,成祖的庙号是后来嘉靖给改的,于是历史上就叫朱棣成祖。

不过建文帝还是为后世的影视娱乐事业作出不少贡献,他的故事被改编成大量的影视作品。要说中国皇帝在影视事业贡献排行榜上,建文帝应该能排前十名。

在我看来,排第一的当然是康熙和乾隆,关于它们祖孙俩的作品数不胜数,当之无愧并列第一;

第二的应该是唐太宗;
从庙号评点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

第三,明太祖;

第四,唐玄宗;

第五,秦始皇;

第六,汉武帝;

第七,魏太祖帝,汉昭烈帝;

第八,元太祖;

第九,明崇祯帝;

第十,明建文帝。

(3)明成祖朱棣

朱棣不愧是一代枭雄,在叔侄的较量中能笑到最后决不是凭的运气。同样是削藩,汉朝的吴王落得身败名裂,他却以一个地方政权取代了中央。难道是汉景帝比建文帝高明吗?非也非也!两人同样是黄口小儿。只能说朱棣不论才智和武功都远远超过了刘濞。所以“成祖”由来决非浪得虚名。应取“成王败寇”,“成就大业”之意吧。不过成祖虽然得到这个皇位不太正大光明,但绝对算是一代明君。在位的20余年中,在治理国家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国力大增,如《永乐大典》,就是在永乐年间命解缙等人编纂而成;此外,三保太监郑和从永乐三年即1405年起,多次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由于有这些政绩,明成祖残酷的一面便得以原谅,而宁死不屈的方孝儒、铁铉等,似成了阻挡历史潮流前进的愚忠之臣,唉,做人难,做臣子的,也难,甚至更难!尤其是他一家人之间的争斗,说不出谁对谁错。倒霉的只有外面帮忙的人,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

东方文明,特别是儒教文化似乎从来都对打内战搞分裂的比较苛刻。象吴王三藩之类的不说了,根本就是罪大恶极的反贼。后世的张国焘也没个好下场,而对于支持统一的像张学良等则赞誉有加。所以对于成祖以及靖难这段历史,明朝以及后世的记载也都讳莫如深。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在内战中如国共内战的死难者也不像同样死于抗日战争等对外战争得到宣扬。但西方似乎宽容得多,象南北战争南方的李将军也享受北方福斯特将军同样的待遇。

成祖性格坚毅,孤僻。这源于他内心的隐痛,因为他是个没妈的孩子。在他小时候,中国兵荒马乱,他父亲四处打仗,四处留宿大搞一夜情,干的是革命的事儿于是随时准备跑路,根本没时间上街道领结婚证,所以哪里有人说生了个孩子老朱就抱过来了事,谁是他们的妈根本就无从打听。既没个妈来管,所以成祖几兄弟到了七岁都没有名字,后来直到他老子快要平定天下,要当皇帝了,才想起给孩子们取个名字。

成祖一直自称是马皇后生的,但其实他并不是这位大脚皇后的儿子。关于他妈妈的身份,现在有多个说法,有说是蒙古人的,有说是朝鲜人的,有说日本人的(看来老朱的胃口比较杂比较重)。就因为从小缺少母爱,所以成祖的性格颇为怪僻残忍,跟他老子有一拼,也是一个极其出色的杀人魔王。根据“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的原则,所以后来造反成功以后对那些建文集团直接参与抵抗运动的男性反革命分子,一律采取或剥皮,或油炸,或水煮的惩罚,搞得整个南京城鬼哭狼嚎,哀声一片。象方孝儒全家,成祖先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门生,每抓一人,就带到方面前,但方根本无动于衷,头都不抬。

明成祖彻底绝望了,也横下一条心,在历史上九族的基础上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与此同时,那些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妻女、姊妹、儿媳、乃至外甥媳妇等等一切沾得上边的女人,统统弄到妓院里充当妓女,包括五十六岁的老太太在内。

成祖大力发扬了他老子的情报工作,建立了臭名昭著的东厂,连同后来宪宗设立的西厂,以及锦衣卫,成为中国史以及世界史上最黑暗最残暴的特务组织,至于后来的什么克格勃,CIA,中统军统等等,比起大明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了。

除了残暴的一面,成祖也有光辉的一面。成祖一朝开创了中国极盛的时代,他东征西讨,西定西藏,北拒蒙古,东征高丽,南服安南,七次下西洋,将中华的文明和威名传播到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在他第二次御驾亲征万里扫荡草原沙漠后班师回朝于北京时说到:“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确实超越了所有的前人,打出了中华帝国的国威,一扫中华从唐朝以来的颓势。

P.S 十族:

1,姑之子(姑姑的子女);

2,姊妹之子(外甥);

3,女儿之子(外、孙);

4,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

5,母之父(外祖父);

6,母之母(外祖母);

7,从母子(娘舅);

8,岳父;

9,岳母;

10,朋友门生。

公元1424年,蒙古部落阿鲁台侵扰大同、开元,明成祖亲征,不见敌而还,旧历七月,在榆木川(今内蒙多伦)病逝,享年64岁。

(4)明仁宗朱高炽

成祖的长子高炽是个不走运的皇帝,继位仅一年就死翘翘,只怪他爹身体太好,自己即位时已46岁,次年旧历五月即病死,属有福无法享。历史上像他这样的高龄继位的皇帝还有几位,都是因为老爸的身子太硬朗老而不死。像宋孝宗36岁即位,隆庆帝30岁即位,雍正45岁即位,不过好像仁宗是最高龄即位的皇帝。

仁宗继位也是好事多磨,差点就被废掉。原因是他老爸看不上他,觉得他一是过于肥胖,行动不便,出入都得有人搀扶,一点都没有自己英武善战的气质;第二觉得他生性柔弱,太过善良仁爱,容易被人胁迫欺骗。加上成祖一直都很喜欢仁宗的弟弟高煦,觉得高煦英勇善战,颇有自己的风采,所以就想把皇位让给他。甚至在多次战争中亲口对高煦许愿说:“娃啊,你好好干,你大哥有高血压心脏病,估计活不了多久。等他没了,我就让你来接班。”你看这老爸多糊涂,哪有这么说自己儿子的?但是高煦就听进去了,于是就更加努力工作了,就等着大哥早点完蛋轮到自己坐庄。

可是虽然老爸不喜欢自己,仁宗也心里明白,可是他还是兢兢业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让人无可挑剔。在成祖外出征战的时候,北京城空虚,建文帝派大将李景隆来攻城,还许以高官厚禄来对仁宗诱降。可是仁宗硬是凭着万人之军顶住了对方50万大军,这让成祖刮目相看,从此以后也不怎么提废太子的事了。

后来成祖也动摇过几次,但由于仁宗是长子,又没有什么失误可指责的地方,工作也是踏踏实实,鞠躬尽瘁。大臣们也是极力支持仁宗,更重要的是,成祖非常喜欢仁宗的儿子宣宗,希望将来宣宗能够做大明的老大。这点很像后世的康熙和乾隆,有种说法是康熙应为非常喜欢乾隆,才把皇位最终传给雍正的。这样一来二去,最终还是仁宗做了皇帝。

可是高煦一直不肯善罢甘休,明明是老爸答应了自己,却说话不算数,他心里耿耿于怀。于是数次联络自己的弟弟高燧一起想造反,可是每次都被仁宗发现镇压。但仁宗一直到死也没有对这两个叛徒作出什么惩罚,一再原谅他们,所以仁宗这个仁真的不是随便说说的。在这一点上,仁宗就比杀掉自己哥哥的唐太宗强。

不止这些,仁宗还为被父亲杀掉的建文帝部下包括被灭十族的方孝孺,以及后来被杀掉的解缙等人平反,其次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博三人(史称三杨)辅政。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就是司马迁受的那个刑,延续了两千年,直到仁宗才废止的),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仁宗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朱高炽在后宫之中也不恋女色,除皇后张氏之外,仅谭妃一人。张皇后非常贤惠,与朱高炽相敬相受;谭妃也是一位贤内助,在老公死后自缢殉节,被谥为昭容恭禧顺妃。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5月29日。朱高炽由于心脏病突发猝死于宫内钦安殿,真应验了他老爸的话,但当时成祖已死,所以高煦始终没有登上皇位。死后被谥为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对于他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炽一代仁君的称号当之无愧。

历史上当得起仁的皇帝也就两个,明仁宗以外就是宋仁宗。当然还有元仁宗和清仁宗(嘉庆),但这两人比起前两位就差远了。

(5)明宣宗朱瞻基

同年27岁的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

据说当年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爷爷成祖(当时还是燕王)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将来要当皇帝,恰好宣宗出生。成祖就认为这是老天给他的启示,坚定了造反的决心,而且也有了让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将来做皇帝的想法。这才有后来一直都没有废掉仁宗的事情,封建王朝历来都是母以子贵或者子承父业,但这回来了个父以子贵。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没有宣宗的因素,那么仁宗被废掉的可能性相当大。所以高煦最终也没能当上皇帝其实也怨不得别人,只能怨自己没能生下一个好儿子。此后高煦想趁侄儿刚上台立足不稳,也学他老爸以清君侧的接口造反,结果被坚决果断早已准备就绪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架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城,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朱高煦而告终。群臣都劝朱瞻基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网开一面,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而仁宗当年也无数次地宽恕他的弟弟,可见仁宣开创盛世的确不是浪得虚名的。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当时的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称作卫),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而也彻底了解了这叔侄三人几十年的恩怨。

虽然有出生之时的祥瑞,但在宣宗即位时,却有些不祥之兆,当年南京地震四十余次;宣德元年,地震九次;二年,地震十次;四年,地震七次。称他为“地震皇帝”可能也合适。还有一个后世提到焚香的香炉,常称“宣德炉”,莫非宣德年间盛产此炉?第一次听说此炉是在《阿Q正传》里面,大家还记得阿Q有一次去偷尼姑庵,结果偷走了一个宣德炉。现在世面上正宗的宣德炉已很少,大都是正德年间以及清代仿造的。据说正宗的卖价在几十万以上,而且有价无市。大家想不到阿Q还是个大富豪吧。

宣德在位十年,国家强大,航海家郑和曾七下西洋,而规模最大的第七次,就是在宣德六年至八年进行的,海船200余艘,人员近3万,远达17国。宣宗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被史学家称为太平天子,守成皇帝。对于宣宗这个宣,可以理解成宣化,宣德之意,历史上有唐宣宗,金宣宗,清宣宗等,统观这几个人,都有守成纳谏之举,或许宣也有此意。

宣宗一生中兢兢业业,基本没有大的过失,但有一件废后的事情,应该是他一生不多的污点之一。

事情的来由是宣宗即位后一直没有儿子,因此皇家及朝廷都忧心忡忡,希望后宫能早日为大明朝生下一位继承人。而正宫胡皇后肚子也不争气,这就让另外一个孙贵妃产生了歹念。孙贵妃自己也生不出一子半女,但她历史学得好,直到宋朝有狸猫换太子。于是她一方面四处在宫中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找到后就将找这位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

由于当时孙贵妃深的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

英宗出生四个月被立为太子,母以子贵,孙贵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后宫,胡皇后被迫让位。而一向英明的宣宗竟在这件事情上糊涂起来,就连自己老婆假怀孕都没能看出来,也不进行任何调查,就废掉皇后立了这个假的,可见宣宗尽管工作上模范出色,但在家庭方面真是失败啊!纵观历史包括现在,很多人在工作上是风风火火有声有色,但在家庭子女方面则很难兼顾,致使后院失火。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有唐太宗和康熙,这两人算是千古明君了,但子女多不成器,为了抢位不惜手足相残甚至弑父,所以宣宗相比起来还算是幸运的了。

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6)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这小子是个昏君加白痴,这个“英宗”完全是往他脸上贴金。他非但不英明神武,英雄气概,反而懦弱无能如狗熊一般。以堂堂中华帝国一国之君,居然沦落到被异族掳为阶下囚的地步,而且还受尽侮辱,苟且偷生,这真是我中华儿女之奇耻大辱,除宋朝徽钦二宗之后懦夫就是他了。我们中国有些人缺少的就是那种“宁死不屈”的勇气,所以历年汉奸也不断出现。现在连皇帝都这个样子,哪里怪得了普通老百姓呢?所以明代后面有洪承畴,吴三桂之流可能都是以老祖宗英宗为榜样吧。

另外英宗的脸皮也够厚够心狠手辣无耻之极。自己宠信奸佞,吃了败仗,当了俘虏,差点把国家都亡了,幸亏有大忠臣于谦和弟弟祁钰全力支撑方才保住大明江山。他不好好感谢这两个人,反而恩将仇报,先是夺了弟弟的皇位,又把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兵部尚书于谦等处死。可怜一代忠良,曾写出“千锤百炼浑不怕,惟留清白在人间”,危难中领导“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救社稷于将倾的于少保竟死得如此之冤!可以想象这个“英宗”到底是什么样的“英”啊!不过要说到在争夺皇位上他倒还是很英明果断的,他运气也好,第一是身体不错,比他弟弟活得长;第二是弟弟立的皇太子短命,没有继承人。所以在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等拥立他的时候毫不犹豫就把弟弟废了自己重登帝位。中国历史上一生中两次当皇帝的除了他还有唐朝的中宗李显,他是武则天和高宗李治的儿子。高宗死后武后还不好意思称帝,假意让李显干了几天,自己垂帘听政。后来觉得不爽,干脆就把儿子一脚踢开,自己亲自干,这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李家趁她老了又把位子夺回去,这样李显又做了次皇帝。不过他的下场很惨,被自己老婆和女儿害死,这些都是题外话就不多说了,《大明宫词》里已有很详细的描述。

虽然英宗是个大坏蛋,但我们也要实事求是,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评价。英宗在复辟之后,还是吸取了以前失败的一些教训。任用贤臣,打击奸恶,平定叛乱,总的说来,社会还是在向前发展的。他曾经对下属说道:“我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先给先祖朝拜请安,然后准时上朝,下班后才吃饭,边吃就边批阅文件。遇到自己能够解决的,就马上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召集会议讨论解决。”最为重要的是,英宗释放了从永乐朝就被囚禁的建庶人,也就是建文帝的幼子;恢复了被他老爸废掉的胡皇后的名号;下旨停止了从明太祖以来的帝王死后嫔妃殉葬的制度。要知道在等级森森的封建社会,能够作出这么大的举动,冒推翻祖制的风险,是非常难得的。这些措施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也体现了英宗的仁厚,从这一方面来说,英宗的英字是当之无愧的。

天顺八年正月(1464),英宗病逝,两次共在位二十一年,享年三十七岁,葬于裕陵。有子九人,女八人。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皇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英宗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传奇的人生道路。

(7)明代宗朱祁钰

朱祁钰的皇位是捡来的,他也不是做皇帝的料,既不果断也不狠辣,只是个过度性的人物,所以皇位得而复失,叫他“代宗”倒也恰如其分。他的即位完全是形势所迫,别无选择,可以说是“赶鸭子上架”。元朝势力被明朝赶回北方蒙古后,仍保持一定的政权,史称北元。后北元势力尤其是也先部坐大,屡犯明朝边境。王振保持朝政,不予防范。1449年,也先侵犯大同,王振想显示“挟天子”立奇功的威风,怂恿英宗御驾亲征;23岁的英宗也想率50万大军到塞外玩玩,于是,就由这两位不谙军事的人物,导演一场闹剧!明军逼近,也先佯退;明军进入大同,王振得知前线战事惨烈,又怂恿英宗退兵,结果部队大乱,也先趁机追击;撤退时,王振想绕道家乡蔚州显威风,走了40里,忽又担心军队会对家乡他的产业造成破坏,又命部队改道向东;到了土木堡,因他的1000多车财物未到,又强行命令部队在没有水源的土木堡驻扎,结果,几十万军队被也先围而歼灭。王振被愤怒的将军打死,而英宗,则被也先俘虏!历史上,皇帝在战场上被俘虏的事甚少,明英宗便是一个。

也先俘虏了英宗后,挟持英宗到大同,大同守军闭门不开;后到宣府,宣府守军也不开;于是,也先挟英宗转而兵临北京。明朝大臣中有人主张南迁,但于谦等坚决反对,于是在皇太后支持下,立英宗2岁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立英宗21岁的弟弟成王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故代宗又称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另外,北京军民团结合作,抗击也先,也先无奈退兵,认为英宗已无价值,多次要明朝派大臣接回他。代宗已做了皇帝,并不希望哥哥回来;英宗表示,回来以后绝不争位,这才被接回,软禁于南宫。从这一点上就可看出这个代宗为什么只能做代理而不能做真的,他太幼稚,太善良!历数中国历史上的皇位争夺史,无不是充满了血腥和杀戮,杀父,杀兄,杀子陈出不穷屡见不鲜,除了太平时代的皇帝外,危机非常时刻的皇帝要坐稳位子都得心狠手辣,寡廉鲜耻。一个字,杀!!!杀他个血流成河,杀他个山河变色;管他什么亲情骨肉,管他什么父子伦常。杨广杀他父亲的时候可没留情,连一代名君唐太宗杀他两个哥哥的时候也没犹豫啊!而且同样是皇帝被俘,可是宋高宗打死也不愿把老爸和大哥接回来,最后还不惜冒千古骂名枉杀极力主张接回二圣的岳飞。可惜我们这个代宗这些素质都没有,居然天真地相信他哥哥不会复辟。宽柔地把他接回来,又好吃好住地供在后宫。不过如果他活得比哥哥长,又或者他的儿子不死那么早,可能复辟之事也不好成功,可偏偏这两个又是短命鬼。原来代宗既当了皇帝,当然也不愿意太子是哥哥的儿子,于是,景泰(这个年号很出名,皆因有一种工艺品叫“景泰蓝”的,因景泰年间盛产而得名)三年,他就废了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太子很短命,不久即死去。到了景泰八年即1457年,代宗病危,没有儿子,谁来继位?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兵认为拥立英宗复辟可以立大功,于是,与太监曹吉祥等合作,从南宫接出英宗,坐上奉天殿,群臣也只能接受此现实。

此事,史称“南宫复辟”或“夺门之变”。可怜代宗还未断气的就被迁往西山,几天后死去,享年29岁。

英宗复辟后,因为怨恨代宗对自己七年的冷遇,就开始报复。原来当年虽然被接了回来,但代宗却把他关在后宫失去了自由,怕有人接近他,又用油漆把锁封住,把宫墙所有的树都砍掉。后来又废掉英宗的儿子,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从这些事情上看来,代宗确实是心胸狭窄了,在立太子问题上又有些得寸进尺。于是英宗就干脆废掉其帝位,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景帝终身为恶,死不悔改。成化年间,一些臣僚开始为景帝鸣不平,他们认为景帝危难之时受命,削平惑乱,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功劳很大,却谥以“戾”,很不公平。甚至有人责问,当时若不是景帝即位,外敌如何能退,英宗如何能返?宪宗虽然曾被景帝废去太子地位,但对这位叔叔的功绩还是相当理解。几经周折,宪宗下旨恢复景帝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景帝的功绩。但宪宗不太可能给景帝全面平反,所定谥号仅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都是17字,景帝在规格上较其他皇帝低,而且景帝还没有庙号。直到南明弘光时期,才给景帝加上庙号“代宗”,并增加谥号到17字。至此,景帝在礼仪规格上算是与明代其他皇帝平等了。他的历史功绩也稍稍为后人所知了。

(8)明宪宗朱见深

1464年,明英宗病死。自太祖起,皇帝死后,都要妃嫔宫女陪葬,但英宗死后,此例免除,何故?这要由继位的宪宗谈起。英宗死后,太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年号成化,又称成化帝。这朱见深,因父亲经历复杂,他的经历也随之复杂。他两岁时,发生“土木之变”,叔父做了皇帝,他被立为太子;父亲返国被软禁南宫,叔父要废他的太子地位,汪皇后力争,但无效,他与汪皇后一起被废去名位。之后,他在生母周贵人及汪氏的爱护下成长,到父亲“南宫复辟”时,他仅得10岁。由于叔父代宗几天后死去,英宗要让代宗的妃嫔宫女陪葬,也包括汪氏在内。朱见深即向父皇说情,使汪氏得免。到英宗死,朱见深即位,顺便也把这一规矩废除(严格说来,这一规矩的废除是宪宗提议,英宗废止的)。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见深是个重情义的人。体现朱见深重情义,还不止这事。朱见深两岁立为太子时,开始服侍他的,是19岁的宫女万贞儿;他10岁再立为太子时,万贞儿已27岁;到他18岁即位时,万贞儿已35岁。他不忘万贞儿对自己的爱护和体贴,也不因她比自己年长17岁、颜色渐衰而嫌弃,册封她为贵妃。更为少有的是,明宪宗朱见深在位23年,始终如一地专宠万贵妃,1487年,58岁的万贵妃病死,宪宗很伤心,也一病不起,于同年而逝,享年仅41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宪宗或许因童年的经历,产生了一种“恋母情结”,故而可以专宠万贵妃一辈子。

不过,别以为这个万贵妃是个“好母亲”。首先,在治理国家方面,她并没有给宪宗提供多少帮助,倒是由于她的专宠,使得朝廷内外官员纷纷攀附万家,奸臣相继涌现。太监汪直得宠,被受命成立一个新的特务机构——西厂,地位又在东厂和锦衣卫之上!平庸官员万安,自认万贵妃本家侄子而得宠升迁(其实这两个人一个在四川眉山,一个在山东,八辈子打不着关系),诱使宪宗不理朝政,把政事交太监去办,而自己,则专修万安提供的“房中术”,以及研究神仙丹药。更为可怕的,就是万贵妃的嫉妒,由嫉妒而害人!她37岁时生过一个儿子,不到一年就死去,以后再没有怀孕,于是,凡内宫的怀孕者,她都想办法使其流产或将婴儿害死!一天,宪宗偶尔到内藏观书,与管藏书的瑶族女儿纪氏发生关系,纪氏怀有身孕,万贵妃想害她流产不成;纪氏生下婴儿后不敢养,让太监张敏去淹死;张敏不忍,把婴儿藏起,多人冒死养至六岁,才敢告诉宪宗。宪宗接回胎发披地的皇子朱佑樘,立为太子,朝廷上下欢天喜地,唯独万贵妃不高兴,不久,纪妃暴死,张敏也吞金自杀。在周太后等的严密保护下,朱佑樘才得以安全长大。

从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一位心理不正常的人为君,国家能不危哉!万贞儿服侍宪宗一辈子,受宠一辈子,同年而逝,本可成千古佳话,怎奈她心胸狭窄,继而做出许多阴险之事,受后世唾骂,实在不该了。所以善良很好,但不能没有原则,宪宗一生人品并无太大过错,但错用奸佞,任小人为非作歹就对不起他的那个“宪”字了。

关于宪宗,还有段野史,说他是个口吃,所以接见大臣开会都只说一个字是或者不。不管他是不是结巴,总之他不喜欢说话是真的,这点可以从从孝宗时代大臣的评论中看出。因为孝宗勤奋理政,常召集官员开会热烈讨论问题,所以一位大臣就说:“天顺朝的时候30余年,皇上开会只说一两句话,现在却是反复询问,讨论祥明,真是前所未有啊!”

(9)明孝宗朱佑樘

1487年,万贵妃和明宪宗相继病死,身世奇特的18岁的太子朱佑樘即位,是为明孝宗,年号弘治,又称弘治帝。弘治帝当之无愧一个“孝”字。从上述可知,弘治帝身世凄凉险恶,得以继承大统,实属幸运。特殊的经历造就了他嫉恶好善的性格,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这在皇帝之中是少有的。即位之后,他首先清除奸佞,把万安等庸碌的官员革职,将大批“国师”“术士”充军;与此同时,他起用王恕、马文升、刘大夏、李梦阳等得力人才。孝宗对大臣很尊重,虚心听大臣给自己讲课。除了每天在正殿朝会,还在便殿会见大臣,充分听取意见。在诸位得力大臣的辅佐下,弘治帝革除了众多的陋习,采取了许多解救民困的建议,使得阶级矛盾得以缓和,使得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弘治帝私生活也比较检点,与张皇后感情甚好,很少幸临其他嫔妃,除与张皇后生有二子外,没有其他子嗣。小儿子三岁死去,就剩下大儿子朱厚照,理所当然立为太子。弘治年间,社会稳定,外忧不多,又无内乱,明君勤恳治国,官吏忠于职守,天下出现一派太平景象,人们称弘治帝为“中兴令主”,称弘治18年为“弘治之治”。

孝宗对臣下宽厚仁和。他每天亲自到会议室门口迎接大家,如果遇到地板打滑有人失态也不责怪,对于奏章里面的错字,发言由于紧张说错了他都不指责,还会宽慰几句。有时候开会晚了,他就会令人给加班的人送上灯笼护送他们回家。这些事情虽然不大,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能如此体恤属下,那也是非常不容易了。

前面说到弘治帝小时候历尽艰难,几次经差点被万贵妃害死,后来也差点被废。原来在朱祐樘之前,宪宗已经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万贵妃所生,早就死了。另一个是柏妃所生,却被万贵妃害了。因此,当宪宗朱见深从太监张敏那里获知朱祐樘的消息之后,非常高兴。几个月之后,就立为太子。但是,万贵妃却深怀怨恨。据说万贵妃在宪宗认子之后,日夜哭泣说:“奴才们竟敢欺骗我!”接着,纪氏就死了。死的原因据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的一个老太监说是自缢的。太监张敏也因为害怕万贵妃的报复而吞金自杀了。明眼人也许都知道,万贵妃自然容不得这个孩子。于是,宪宗的生母周太后对宪宗说:“你还是把孩子交给我照看吧!”从此,朱祐樘就一直生活在祖母的仁寿宫中。有一天,万贵妃说要请皇太子过去吃东西。周太后就对孙儿说:“孙儿你去那里不要吃东西。”朱祐樘到万贵妃那里,万贵妃给他食物,朱祐樘就说:“吃饱了。”万贵妃就说:“那喝点汤吧!”朱祐樘说:“怕有毒。”万贵妃非常生气地说:“这小孩子才几岁,长大了还不吃了我?”一气竟生起病来。

这件事,自然对万贵妃深有影响。废储的事,也许从此就埋下了伏笔。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宪宗发现内库里的金银都花光了,就对当时的大太监梁芳、韦兴说:“靡费帑藏,实由汝二人!”接着,皇帝又说:“我不追究你们,后人会责怪你们的。”两个人听后非常担心,就撺掇万贵妃把她也不满意的朱祐樘废了,改立邵妃的儿子。这一年的三月,宪宗听了万贵妃的谗言,要将朱祐樘废了。太监怀恩苦谏,却被贬到凤阳去守陵了。幸好,泰山连续地震。钦天监的人说应在东宫太子身上。宪宗认为,祐樘是天命的合法继承人,才打消了废储的想法。易储一事虽然没有成功,却在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万贵妃对于成化朝宫中事务的影响,也反映了成化朝宦官的作用。

孝宗勤劳敬业,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本来这一局面能再维持二三十年,国家会更富强,可惜天妒英才,弘治帝英年早逝。1505年,38岁的弘治帝得病去世。我每次想到这一点时心里都很疼,为什么明主都那么短命,中国历史上本来就难得遇到几个好皇帝,现在好不容易有一个了但又死得早。假设孝宗能够再多干几十年,那中国会是后面的样子吗?大明江山会灭亡得那么快吗?不过历史就是历史,过去就过去了,是没有回头路的。这不,在我辈叹息之时,历史又往前走了几秒了。

(10)明武宗朱厚照

明孝宗死后,15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又称正德帝。按照“龙生龙凤生凤”的原则,孝宗弘治帝是这么好的一个皇帝,儿子应该坏不到哪儿去,然而,世事往往不如人愿,养尊处优长大的正德帝,并没有勤政爱民的美德,更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如果说,他只是不那么聪明,不那么勤奋,那还问题不大,偏偏,他是个童心未泯、甚至心理远没有成熟的人,顽皮、好动,追求刺激,完全不以国事为重,反而把国事视为“儿戏”,于是,明朝又有难了。有一位太监叫刘谨,十分熟悉武宗的个性,每天想出许多花样,让正德帝嬉戏玩乐。刘谨手下还有七名宦官,结成党羽,横行京师,人称“八虎”。“八虎”不仅引诱正德帝遍游宫中,还经常带正德帝外出坊间,留宿歌楼妓院。正德帝不满足一般的玩乐,他在京城闹市上扮成小贩卖货,与买主讨价还价,又让人充当中人,促成交易,以满足他的游戏。之后,又来到酒店,被当垆妇人拉入,享受一个生意人货物出手后歇脚酒店的乐趣。后来,他命人在西华门附近修建了一处高大宫殿,名为豹房,终日与宫女以及强抢而来的民女在房内厮混。

刘谨因得武宗的宠信,更加胡作非为,一手遮天,连正德帝批阅奏章的权力也夺去。刘谨的行为,激起大臣的强烈不满,刘谨召百官跪于金水桥南,宣读“奸党”名字;又于夏日召百官跪于奉天门下,说是追查匿名信,使十多人当场晕死。后来,还是与刘谨有矛盾的“八虎”之一的张永,罗列罪名铲除了刘谨。刘谨被凌迟三日处死后,从他家中搜出金银财宝无数。

刘谨死后,正德帝并无悔改之意,又宠信另一奸佞江彬,继续胡作非为。这时的花样,则是“习武”和展示“武略”。他在宫中“操练”军队,然后,又由江彬带领,私出塞外。蒙古兵入寇,他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还改名“朱寿”,领兵打仗,回来时要百官到郊外迎接,自己又起草敕令封赏,过足将军瘾。几次北巡之后,他又想南巡,1519年旧历六月,适逢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叛乱,他又以“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名义南征,实际一路上扰民,尤其是强抢民女,闹得江南鸡犬不宁。民间有李凤姐的故事就是关于他的,有个电视剧叫《绝色双娇》的故事也是讲他的,还有一些港台的电视剧电影都很喜欢拿他开涮。大概这个皇帝生性诙谐,充满笑料,此人在现代肯定是个不错的喜剧演员,可能演技不在周星星之下。他的构思都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拍案叫绝。比如1520年旧历八月,他在南京硬要搞一个受降仪式,把已被俘虏的宁王由他表演再次生擒,以满足他的求功欲望。本来,他老实实地回京,也就没事,谁知道,在回京途中,他又不安分了,他独自撑着一只小舟去捕鱼,结果,覆舟落水,得了重病,回京后不久,1521年旧历三月,便病死在豹房。还有很多关于他的荒唐事就不一一道来,本来他立志献身于中国的喜剧事业也无可厚非,可千不该万不该他是个皇帝,是个一言九鼎的一国之君这就出大问题了。你自己闹可以,但不能让整个国家和人民都跟你一起闹。这也是为什么封建王权要不得的原因,很多皇帝可能他自己也不想做,但不幸生在皇家只得勉为其难了。他们本来在其他方面更有兴趣,象后唐李氏父子本来就是出色的词人,宋徽宗是很好的画家和书法家,这位正德帝是个喜剧天才,他后来的子孙朱由校明明是个木匠,可天杀的偏偏要他们当皇帝。结果皇帝当得一塌糊涂,毁了江山误了人民。

正德帝是历史上少有的荒唐皇帝,不过他又荒唐得有些“可爱”,用现代医学来分析,他可能是患有“多动症”的毛病;智商也可能有问题,大概只相当于十来岁的孩子吧。他死时仅31岁,由于终生寻花问柳,未能生育一子,显然生殖系统也大有毛病。更为荒唐的是,他知道自己不能生育,居然想出了个娶个孕妇来瞒天过海的把戏。这件事被大臣知道后,群情激奋,纷纷上书痛陈皇家血脉,还以当年吕不韦进孕女的典故来提醒他,最终他才悬崖勒马,不然大明江山的血脉可就不明不白了。唉,封建社会,人治社会,肯定弊端很多啊!明知是个废物,也要承认他是“真龙天子”,也要口呼“万岁”,也要维护他的威信,岂不可悲!

所以他这个“武”字也算是高抬贵手,放他一马了,依我看给个“哀”字足已。不过“武”字也有肆意妄为,为非作歹,残忍暴力的意思。反观历史上以“武”为号的皇帝如汉武帝,魏武帝,晋武帝都是武功赫赫,现在后世居然出了个顽童,低能儿与他们并列“武”字,想来泉下也不肯瞑目的。

(11)明世宗朱厚璁

明武宗正德朱厚照既无儿子又无兄弟,谁来继承大统?这就给文武百官出了一个难题。不过,封建社会已历经两千多年,承继的办法总会有的。在湖北省钟祥县城东北7.5公里的松林山处,有一座陵墓,叫显陵,俗称皇陵。这座陵墓有什么特别?原来,他是明孝宗弘治朱佑樘之弟兴献王的陵墓。在明武宗朱厚照死的前两年,兴献王已死去,本来这事与他无关,但他有一个15岁的儿子,叫朱厚璁,虽远在湖北安陆府,但经大臣杨廷和等商议,认为朱厚璁是继承皇位最合适之人,于是,朝廷派出大臣将朱厚璁迎至京城。1521年旧历四月,朱厚璁即位,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又称嘉靖帝。

嘉靖即位后,诛杀佞臣江彬等,发布诏书,大赦天下,并对正德先朝的弊政进行大胆改革,一时朝野欢呼。本来,一切都很正常,应该平稳过度吧,但是,偏偏,有一件事困扰着世宗和大臣们。原来,封建帝王的家世脉络是需要很清楚的,朱厚璁继承皇位,应该和先朝皇帝形成一种直系的关系,所以,当朱厚璁从安陆来到京城,尚未入城,大臣们就在郊外要搞一个仪式,接受皇太子即位礼,也就是,朱厚璁要过继给正德帝为儿子,有了这个仪式,他才能继皇帝位。本来,朱厚璁自己的父亲已死,过继给伯父明孝宗朱佑樘为儿子,即可做皇帝,也很划算吧。然而,这位15岁的少年偏偏是一位认死理的人,他认为自己是兴献王的儿子,不是弘治帝的儿子,怎么也不肯变通。张太后及大臣等得急了,只好让步,先登基继位再说。

嘉靖不愧是一个孝子,即位后第三天,就派人到安陆接母亲蒋妃入京;第五天,就命群臣讨论给生父兴献王加尊号。杨廷和等认为,嘉靖既入嗣弘治,当称弘治为“皇考”,兴献王只能称为皇叔父,不可加尊号。在祭告生父时,还要自署名称侄。

这些,嘉靖当然不同意。后来,进士张璁上了一个《大礼疏》,论证一番,认为嘉靖可以为生父及母亲加尊号,嘉靖看后很高兴,但张璁则遭到杨廷和等反对。其后,朝中大臣分成两派,一派反对加尊号,一派支持加尊号,互相争论,煞是热闹,当然,最后演变成一场政治斗争。嘉靖三年即1524年旧历七月,反对派联合208位官员,跪伏在左顺门,大呼弘治帝,嘉靖派人劝不听,于是逮捕为首者八人,一时群臣皆哭,声震阙廷。嘉靖大怒,又逮捕134人,其余80多人录名待罪,四品以上夺俸,五品以下手杖,受杖者180多人,其中17人被创死亡,另有8人编伍充军。至此,这场明朝著名的“大礼仪风波”到了高潮,反对派也开始走下坡。一直到嘉靖七年即1528年旧历七月,嘉靖才得以诏告天下,尊皇考献皇帝为“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圣母蒋太后为“章圣仁慈皇太后”。大礼仪风波以嘉靖获胜告终。

这件事,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有点荒唐,嘉靖无疑是个孝子,但为了一个尊号,不惜与满朝文武官员对抗,而且对抗了七年之久,也很不值吧;不管怎么说,对比起那些“有奶便是娘”的人,嘉靖不是可爱可敬得多吗?另一点感触,虽说是封建社会,君君臣臣,但嘉靖也并非一手遮天,为了父母的尊号争取了七年才能遂愿;而当臣子的,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甚至可以跪伏哭喊,也还有些民主气氛吧,须知,我们有时连这一点的民主自由的水平也达不到,有些掌权者一句话就可以绞杀几十人甚至几百、几千人的肉体或政治生命,历史的教训,值得反思啊!

不过,嘉靖除了是一名孝子之外,其他就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了,有一件丑闻,可能还属史无前例的呢。嘉靖21年即1542年旧历十月的某一天中午,36岁的中年汉子嘉靖帝正在睡午觉,突然,有十几名宫女趁他睡着,闯进房来,像杀猪一样把他按住,用布蒙住他嘴脸,由杨金英在他脖子上结绳,两名宫女各拉一端,试图把他勒死。慌急之中杨金英把绳子系成死结,尽管宫女用力拉,还是没把他勒死。皇后方氏带人赶来,才从宫女手中救了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奇怪的事?原来,嘉靖帝也是个好色之徒,频繁搜夺民间美女入宫。虽被抢入宫,如果能得到皇帝的爱宠,也算有幸吧,但是,这嘉靖对宫女们显然不是一般的玩弄,而是肆意凌辱,用现代的术语,就是“性虐待”,所以激起宫女的怨愤,于是便发生了这件“壬寅宫变”(这年为壬寅年)。如果嘉靖就此死去,他会不会是古今中外唯一这样死法的皇帝?

嘉靖还有一怪癖,他赏识人才、选拔人才,不是从政绩等方面去考察,而是看谁的祷告神灵的“青词”(写在一种青藤纸上)写得好,好象夏言,青词写得好,当上了首辅;于是,一些善于看风使舵的官员就在这方面下工夫,严嵩也写了两篇文赋,受到嘉靖的赞赏,于1542年以礼部尚书拜为武英殿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军机。其后,他与儿子严世蕃专权二十年,人称“大丞相、小丞相”,成为明代一位误国的大奸臣。对内,严嵩父子残害异己,如诬杀夏言;又制造杨继盛、沈练冤狱(史称沈杨冤狱)。对外,不事边防,使得北方俺答汗入侵,如1550年,俺答汗入侵古北口,直到北京城下,严嵩恐战败无法掩饰,不准诸将出击,以待鞑靼军掳掠后归去。事后,杀兵部尚书丁汝夔塞责。这事,史称“庚戍之变”。直到嘉靖晚年,嘉靖才罢免严嵩,处死严世蕃。

1566年,这是嘉靖45年,他已60岁,他想长生不老,已久不视朝,专事斋醮之事他曾二十多年不见朝臣,不知这算不算一项世界记录。是年旧历二月,户部主事海瑞忍无可忍,愤而上疏,言辞尖刻,他自知上疏的后果,所以预先准备好棺木,遣散童仆,在家等候降罪。海瑞的奏疏结果激怒了嘉靖,将其逮捕下狱。但嘉靖本人,终因服用丹药中毒,于十二月死去。

世宗的这个世字我的理解是“玩世不恭”的含义,从其大礼仪事件可见这个人对所谓传统,礼仪都不当回事,自己认准的就是真理,惹毛了皇帝都可以不做,真可称得上是玩家的极品啊!

(12)明穆宗朱载垕

世宗死后30岁的太子朱载垕即位,是为明穆宗,年号隆庆,又称隆庆帝。

隆庆帝也是一位偏重玩乐,胸无大志的皇帝,只不过,他能倚重一批得力的文武大臣,国家政治以及国防都有了起色。隆庆即位后,重用首辅徐阶,起用张居正、高拱等人。嘉靖年间,方士、法师误国害人,甚至嘉靖本人也因方士所误,徐阶等人将那些方士、法师全部论罪;又释放如海瑞等因建言上书获罪的大臣;此外,还改革了一些弊政。

嘉靖年间起,在南方沿海,常受倭寇侵扰。倭寇者,是来自日本的失意的武人和浪人,组成海盗集团,经常侵扰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嘉靖年间,戚继光受命抗倭,功绩显著,到嘉靖末年,倭寇之患基本消除。北方蒙古有俺答一股势力,经常侵扰中原;隆庆即位后,戚继光又被调至北方抗击俺答;隆庆四年,俺答之孙与俺答发生冲突,弃家出走投降明朝,大同官员盛情接待。俺答率兵大同索要孙子,张居正等认为这是一个双方议和、安定边境的难得时机,于是,与俺答达成议和条约,封俺答为顺义王,从此,北方边境安宁,这事,史称“隆庆和议”。

隆庆帝是个短命皇帝,在位不足六年,于1572年旧历五月病死,时年35岁。

隆庆帝这个“穆”字我不好妄加猜度,大概是其人比较庄严肃穆的原因。传说他这个人比较沉默寡言,没什么主见。在朝会的时候一言不发,任凭大臣们在下面争论不休,即使是到了非得他出来表态的地步也三缄其口,以至于有些大臣认为他是个哑巴。但这点不列入正史,还是不加评论为好。

(13)明神宗朱翊钧

穆宗死后同年六月,10岁的太子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年号万历,又称万历帝。

这个神宗的“神”字真是用活了,真不知道后来的人怎么想到的,简直一字千金,再也找不到比此字更好的了。因为这个皇帝完全是个神经兮兮的人,放着上好的皇帝不当,躲在后宫抽鸦片,一抽就是25年,完全不理朝政,你说怎么不一个神字了得?

由于万历帝即位时才10岁,因此,政务须由他人代为处理,时年47岁的张居正晋升为内阁首辅,兼以皇帝师保的身份执掌朝廷大权。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1525年生,湖北江陵人,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22岁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入裕王朱载垕府任侍读讲官。隆庆帝朱载垕即帝位,张居正入内阁,由于还不是首辅,他的政治才能未得以发挥。万历帝即位后,他成为首辅,而万历年幼,完全信赖于他,因此,张居正便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以医治明朝的腐败弊病。

政治上,他整顿吏治,推出“成考法”,以考核和约束官吏;经济上,他推行“一条鞭法”,即将田赋和丁役两项合为一条,一律征银,抑制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开源节流;军事上,他采取精选良将、整修武备、练兵强防以及垦荒屯田等一系列措施。由于张居正的改革,万历初年,明朝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社会财力大增,国泰民安。当时中国的国力世界第一,各项指标上都远远超过其他各国,据说但是存放在国库中的银子因为用不了,放得久了都发霉长毛;而粮仓里的粮食也因为吃不完很多都腐烂了。

万历十年即1582年,57岁的张居正病逝,葬礼隆重,追谥“文忠”。万历帝正值青年,正宜干一番大事业,但是,万历我们说过,是个糊涂加神经病皇帝,张居正死后第二年,朝中矛盾加剧,他听信谗言,追夺了张居正的各种封号,不久还抄没其家,逼死其长子张敬修。没有了“师保”的的监督,他渐渐变得慵懒,加上徐阶、戚继光、海瑞等正直的大臣先后去世,他开始讨厌奏章和朝会,有人给他出了奏章“留中”的处理办法,用现在的话就是“研究研究”,拖而不决。有了这主意,万历就有了借口,奏章不予处理;到后来,连每日的朝会也不举行了,终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大理寺卿雒于仁作《酒、色、财、气》一文劝谏,被削职为民。万历帝还大肆搜刮民财,激起各地城镇人民掀起反税监的斗争。在东北方,努尔哈赤的势力正在兴起,后正式建立八旗制度,万历帝对此不加防范。到了万历44年即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万历46年,努尔哈赤公开打出反明旗帜,侵犯明境;到了这时,明朝才感到后金的威胁。万历47年即1619年,明朝以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集结十多万兵力,分兵四路进攻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经过五天的激战,在萨尔浒大败明军,明朝东北部边境形势更加严峻。

前面说过,嘉靖帝曾二十多年不见朝臣,如今,万历帝可能破他的记录,是25年不见朝臣!后来终于见了一次。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会见一次朝臣?原来朝中出现了一桩案件,史称“梃击案”。万历43年即1615年,五月初四黄昏,突然有一位莽汉,手执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所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的太监,幸好被其他人制服,并未危及太子。审问此人,原来他叫张差;如何进得宫来?原来是太监庞保和刘成引进的;而庞、刘二人,是郑贵妃的人,于是,人们便怀疑郑贵妃欲谋杀太子,好让她的儿子继位。但是,万历帝和太子对此案都不愿深究,只以疯颠奸徒之罪,杀张差于市,并毙庞、刘于内廷了案。“梃击案”是“明宫三案”之一。就因这一案,万历终于见了一次朝臣!

这“梃击案”梃击案”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万历年间“国本之争”的高潮。这里,又得谈谈“国本之争”是怎么一回事。万历的王皇后无所出,万历与一年长王姓宫女偶然相遇,生下长子朱常洛。但万历所宠爱的是郑贵妃,他与郑贵妃生下三子朱常洵。按常理,常洛应封为太子,但万历和郑贵妃都想立常洵,这事关乎国之根本,于是,大臣力争,要立常洛为太子,万历一拖再拖,大臣再争,争了十五年,使得宫廷斗争变得错综复杂,其间又出现了不少“妖书”,影射宫廷嫡庶之争,弄得天下人心混乱。最后,万历也感到厌倦,才不得不册封常洛为太子。

万历48年即1620年旧历七月,当了48年皇帝、58岁神经兮兮的明神宗朱翊钧病死了。纵观万历一生,客观上说应该一分为二,不能单纯地说他是好是坏。总的来说,他前半生是好的,也就是张居正还在的时候,自己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能够善用能臣,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后世袁崇焕曾有评论“本朝以来,只有两个半明君,那就是太祖,成祖和半个神宗。”但在张居正死去之后他就不行了,飞快地堕落,腐败,其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咋舌。从现代精神病学分析,这可能与他长年所受的压抑有关,在他做太子的时候,就被父亲要求一切听从张先生的,他始终循规蹈矩,在张居正面前大气都不敢出一下。好不容易熬到做了皇帝,以后这下可以独立一点了,想不到还是一样。因为从小就形成对他的敬畏甚至恐惧,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化解的。就像一头小象,你从小就把它用一根铁链拴起来。开始的时候它肯定要拼命挣扎,但越是挣扎越疼痛,却始终都挣脱不了,所以就放弃,认为这个铁链是无法摆脱的了。有了这个观念,即使后来它长成大象,已经能够轻易挣脱但还是不会去尝试。而万历就是那头可怜的小象,他即使当了皇帝,还是无法摆脱张居正这根铁链。所以后来他怎么会在张死后那样疯狂甚至变态地报复他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可以说对于后来明朝的灭亡其实是在万历一代就注定了,他的儿孙们所做的不过是加快或是延缓这个过程而已。

(14)明光宗朱常洛

神宗死后同年八月,朱常洛即位,是为明光宗,年号泰昌。

光宗即位十几天,得病,服了司礼监秉笔兼掌御药房太监崔文升的泻药,病情加重;后来,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一种红色的药丸,称仙方,不料光宗服下,病情更重,到了九月初一日,便死去了。这事有可疑,很多人亦怀疑是郑贵妃指使下毒,但朝中意见不一,最后将崔、李二人谪戍了事。这事,史称“红丸案”,是“明宫三案”之一。

光宗之病,引出了一桩疑案;而他死后,还引出一案,这就是”移宫案“。光宗死后,太子朱由校只得15岁,他自幼由光宗一位宠妾选侍李氏抚养,当时被控制在李选侍手中,如果朱由校继位后,李选侍会继续留在他身边,李选侍与郑贵妃关系密切,恐怕会把持朝政,于国不利,于是,朝臣杨涟、左光斗等不让她与朱由校同居一宫,带领群臣硬闯乾清宫,将朱由校从李选侍手中夺出,迫使她迁至哕鸾宫,然后再给朱由校举行即位仪式。此事后来议论很多,也成“明宫三案”之一。

光宗这个“光”字也选得妙,简直有戏绉的成分。他因为“梃击案”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等来皇位,才十几天还没来得及享受快乐就被阎王招去了。真是光棍一条,什么都没捞着!赤条条地来,光溜溜地去,挥一挥光膀,不带走一天快活。

(15)明熹宗朱由校

熹宗原本是嬉宗,但堂堂皇帝权威总还是要嘛,就改成了熹。这个人完全是个孩子,整日就知道嬉戏玩乐,不务正业。1620年,15岁的太子朱由校即帝位,是为明熹宗,年号天启,又称天启帝。天启帝在位期间,年幼无用,且十分贪玩,凡声色犬马,草木鱼虫,不论文的武的雅的俗的,他都爱玩。前面已经说过,他本是一名不错的木匠,油漆工。他做的东西非常精致,有的甚至还可以动,有一次他做了个花园,里面的人会动,鸟会唱歌,水能流动。他可以一天到晚摆弄那些刨凿斧锯,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奏章也不看不批。这样的再世鲁班本应去建设部或者设计院发挥他的特长,可以命运却偏偏安排他当了皇帝,而他也不怎么想做这个皇帝。这样的皇帝,怎会不受制于人?!他一即位,就受制于客氏和魏忠贤。

先说客氏。客氏原为农民侯二之妻,后当了朱由校的奶妈,朱由校对她的感情胜过自己的生母王贵妃。朱由校即位后,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再说魏忠贤,魏忠贤原名魏进忠,22岁时自宫当宦官,知道朱由校与客氏的关系,便拉拢客氏,两人关系非同寻常。朱由校即位后,赐魏进忠世荫,不久又晋升他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东厂,改名魏忠贤。自此,客氏与魏忠贤结成一党,人称“客魏”。不少官员开始倒向客魏一边,崔呈秀、许显纯等成为魏忠贤的干将。客魏把持朝政,安置亲信,称霸后宫,陷害忠良,连张皇后几次怀孕,都被客氏派人弄得流产。

客魏的勾结专权,引起东林党人的警觉和不满,上书弹劾,于是,客魏决定要诬陷镇压东林党人。所谓东林党,是晚明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一个政治集团。神宗一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万历22年即1594年,无锡人顾宪成因主张立常洛为太子,被革职还乡,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到许多士大夫的支持,如邹元标、李三才、赵南星、魏大中、杨涟、左光斗、叶向高、周顺昌、黄尊素等,被称为“东林党”。他们反对矿监、税监的掠夺,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与在朝权贵产生了对立。天启三年,杨涟上疏,列举魏忠贤24条罪状,魏忠贤联合客氏在天启帝面前反诬杨涟等,于是,首辅叶向高以及赵南星、高攀龙、

陈于廷、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数十位大臣被革职,魏忠贤的党羽纷纷填补要职。

天启五年即1625年,魏忠贤再兴大狱,用诬陷手段逮捕了杨涟、左光斗、周朝瑞、魏大中、顾大章、袁化中六人,指使许显纯将他们六人在狱中折磨致死,这六位东林党人,史称“东林前六君子”。次年,魏忠贤又兴大狱,要把已罢官归乡的七位东林党人周起元、周顺昌、高攀龙、缪昌期、周宗建、李应升、黄尊素害死。

高攀龙闻讯后焚香沐浴,投池自尽。其他六人被捕至京,其中,在苏州逮捕周顺昌时,引起苏州市民的反抗,有五位市民被杀,文学家张溥写了一篇《五人墓碑记》歌颂。这六位东林党人,也在狱中被残害,史称“东林后六君子”。魏忠贤又指使人编《三朝要典》,借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为题,进一步打击东林党;更唆使其党羽造作《东林点将录》等文件,想把党人一网打尽。

在排挤和迫害东林党人的过程中,魏忠贤建立了他的一支阉党队伍,其中文官有“五虎”,武官有“五彪”,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爪牙党羽遍布各地,谁对客魏有不满,就被杀头。天启六年,浙江巡府在西湖为魏忠贤建了生祠,于是,各地纷纷效仿。如有人敢不从,定遭杀身之祸,所以就连袁崇焕那样的铮铮铁骨,为了顾全边防的大局都不得不昧着良心从军费中拨款为他在辽东建了一座。魏忠贤自称“九千岁”,还有人喊他“九千九百岁”,甚至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堂堂万岁的无上尊号被当作了数字游戏,不能不所大明朝已真的气数已尽,无可救药了!明朝宦官专权,到了魏忠贤,可谓登峰造极。

在天启年间,东北边境的形势也很严峻,努尔哈赤不断进犯明境。天启6年即1626年,努尔哈赤率十余万军队进攻宁远,幸有袁崇焕率将士死守,打退努尔哈赤十多次进攻,努尔哈赤本人也身负重伤,只好含恨撤退,这就是明朝的“宁远大捷”。努尔哈赤回国后伤重去世,享年67岁(一说病死)。由四皇子皇太极继位。次年,皇太极率十余万军队攻锦州,不下;复攻宁远,又被袁崇焕击退;再攻锦州,仍未攻破,只好撤兵。这就是“宁锦大捷”。虽则如此,但后金对明朝的威胁,是越来越严重了。

昏君在位必有奸臣,奸臣当道,忠良就会遇害,古今皆然。东林党那么多精英分子,也斗不过一个奶娘一个太监,似不可思议!不是天启昏庸,客魏又岂能坐大?又岂能大兴冤狱?

如果天启帝不死,客魏不知还要为害多久。天启七年即1627年,22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突患重病身亡。

(16)明思宗朱由校

天启七年即1627年,22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突患重病身亡。由于没有皇子,临终之前把皇位传给16岁的弟弟朱由检,是为明思宗(又谥怀宗、毅宗等),年号崇祯,又称崇祯帝。崇祯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思宗这个名字也很贴切,很客观地反映了崇祯悲剧性的一生。他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支持和反对的人都不少。反对的人主要说他刚愎自用,生性多疑,滥杀忠良,自毁长城;支持他的人说他年轻有为,生活俭朴,工作勤恳。其实这两方面的评价都正确,崇祯这个人从个人品德上来说真是没得话说,是个模范丈夫,好男人,好父亲,对国家,工作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简直是个工作狂,老黄牛。比起他的父兄来,他简直是完人。他从不近女色,对老婆是忠心耿耿。有一次手下向他房间里派遣了几个年轻漂亮的宫女,被他痛骂一顿赶了出去,说国家都到这种地步了,怎么还想得到这些。他本身也很简朴,经常粗茶淡饭,不讲究饮食。但他的悲剧在于不懂管理艺术,太不相信人,个性太多疑,当机又不断,这种人在和平时期肯定是位有道明君,但处于大变乱的非常时刻就显得能力不够了。所以取名为“思”,是想让他好好思考,好好总结,到底是为什么自己费尽心血最终还是不能力挽狂澜的原因了。

在崇祯帝即位后,虽然也年少,但他少年老成,深知客魏的危害,即位之后,即对阉党进行分化和打击,接着将魏忠贤清除出朝,安置凤阳,后又下令逮捕。魏忠贤在途中畏罪自缢,被百姓分尸悬首示众。阉党干将崔呈秀自杀,许显纯被斩首;客氏则被宫人鞭打杀死在宫中的洗衣房中。

崇祯帝即位后,起用东林党人,试图解除内忧外患,挽救行将灭亡的大明江山,但是,大明的政权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纵然崇祯帝有雄才大略,也无济于事,更何况,他也有多疑软弱等缺点,要力挽狂澜谈何容易。更要命的是,就在他即位之时,西北大地发生特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人民流离失所,纷纷饿死,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对此,官府不予救恤,依然催租逼税。人民走投无路,只得揭竿而起。

安塞人高迎祥号称“闯王”,打出了反明的旗帜。不久,张献忠在米脂起义,响应高闯王,号称“八大王”。后高迎祥被浮牺牲,李自成继任“闯王”,手下有刘宗敏、田见秀、郝摇旗等战将。李自成虽号称“农民起义领袖”,但并非救民于水火,他攻城掠地,每遇顽抗,都要大肆杀戮,对方坚守一两天,城破以后要杀十之三四;坚守五六天,城破以后差不多要斩尽杀绝,还要毁平城墙。每破一城他就弃之不顾,继续向前进攻。他曾三度围攻开封城不下,最后决黄河大堤,淹死兵民数十万人。可以说,李自成十多年的大起义,也是对中国十多年的大破坏!后来他的队伍中加进了河南杞县举人李岩,及夫人红娘子;举人牛金星、算命先生宋献策等作谋士,情况稍好一点。我们过去有一种机械的评价标准:农民起义就是革命行为,就是推动历史的发展,让人感到是一种很牵强的理论。有作家穷一生之精力,写

出多卷本的小说,歌颂“李闯王”,让人难以卒读。崇祯帝面对这位大肆破坏、杀人如麻的“闯王”,能有什么办法?!

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在东北边境,后金的侵略更加频繁,全赖辽东巡抚袁崇焕在奋力抵抗。崇祯三年,皇太极想出了一条反间计,说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密约,等待时机灭明后分享天下。可怜崇祯帝自诩聪明,竟连这样弱智低级,古人《蒋干盗书》那样玩剩的计策都分不清楚,不辨真假,将袁崇焕逮捕下狱,不久,即据伪证将袁崇焕凌迟处死。也有种说法是崇祯杀袁崇焕并不是如此简单,他其实杀袁早已有之。一则是因为袁在上任之初答应他的五年平辽,结果没有实现,让他很失望;再者袁擅杀毛文龙,虽然当时因为要倚重他不得不忍气吞声,但在他心中已经埋下对袁的不满;还有作为边防重将,任由敌人杀到了首都,堂堂皇帝都要上城御敌,不杀他实不以平民愤;最后,袁公然反对自己的坚决主战政策,主张以战养和,并且和朝中大臣眉来眼去,里应外合,哪里把自己这个皇上放在眼里?所以这样看来,崇祯杀袁也不足为奇了。袁崇焕死后,东北已无得力大将可用,边防更危急。崇祯14年,清兵攻锦州,四月,围城。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八总兵,13万人援锦。八月,明军大败,洪承畴率残部入松山。清兵围松山。次年二月,清兵破松山,俘洪承畴,洪承畴降清。三月,清兵又破锦州,明总兵祖大寿投降。“松锦之役”,明朝东北的主力被消灭,元气大伤。

1643年旧历八月,清太宗皇太极病死,享年51岁。礼亲王代善等奉太宗子福临继位,时年6岁,是为清世祖,年号顺治。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努尔哈赤之侄)、睿亲王多尔衮(太祖14子)辅政。

崇祯17年即1644年,旧历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同年,张献忠也在四川称王,国号大西,年号大顺。二月,李自成率军渡河,破汾州,攻太原,陷大同,由居庸关直逼北京。三月,李自城兵临北京城下。

北京紫禁城内的崇祯帝,已经无力组织军民抵抗闯军攻北京,想急调宁远总兵吴三桂放弃关外,率军入关保护京师,但也已经晚了。他知道,北京城破是迟早的事。他16岁登基,一直生活俭朴,工作勤恳,吃穿住行从不讲究,声色犬马概不粘身,精力几乎都用在治理国事上,有时通宵不睡批阅公文。的确,除了枉杀袁崇焕,崇祯帝是明朝一位少有的好皇帝,只可惜遭逢末代,内忧外患,回天乏术,也合该明朝江山在他手中丧失了!

旧历三月18日,闯王对北京全城发起攻击,只一夜之间,北京外城被攻破。19日,闯王李自成率军从承天门进入北京城。在城破前后,崇祯帝先与儿子——16岁的太子、11岁的永王、9岁的定王哭别,让他们到外祖家逃命;之后,召来最疼爱的15岁的长平公主,悲痛地对她说:“你为何生在我家?!”不忍女儿落于敌手遭侮辱,他掩面挥剑刺向女儿,但没伤及要害,崇祯帝已悲痛得再也举不起剑。这个被斩断一臂的公主后来在民间传说中大出分头,我们所熟知的《碧血剑》中喜欢袁承志的阿九,《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师父独臂老尼其实就是说的她。但那些都是小说野史,千万不要在历史上真的出了一位武艺超群,反清复明的公主。崇祯在杀了公主之后,又来到西宫,胡乱将袁妃等几位妃嫔斩杀。而宫女们,则纷纷投河自尽。之后,崇祯帝在太监王承恩等的陪同下,登上煤山(现在的景山),在寿皇亭上吊自杀。他死后,王承恩也吊死在他对面。

人们发现崇祯帝尸体时,见其披发掩面,身穿蓝衣,左足赤露,右着朱靴,衣前书写一段文字:“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段话,可以归结为三层意思,一是“诸臣之误朕”,有推卸责任之嫌。他丝毫没有从自身找毛病,不从根本上反省;二是“无面目见祖宗”,这是真正痛心的事。从祖坟被挖到江山沦丧,他却是无脸去见列祖列宗;三是“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也应是真心话,他毕竟不是一位残暴之君。不过李自成见了这句话的发言让人深思,他说:“我怎么会伤害老百姓呢?因为我就是一个老百姓啊。”我想李自成也只是随口一说而已,他自己也没有读懂所含的深意,否则他也不会如此快就失败了。

不过怎样,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应该算是一位好皇帝,就是如此下场的,死时不过33岁,令人有些痛心。1644年,统治276年的大明王朝结束了。本来,紫禁城的主人可能改姓李,但是,同样是农民出身的李自成,并没有朱元璋那么有治国之才,攻下北京后,他和他的部下即骄傲自大,固步自封,腐化堕落,并一再贻误战机,加之冒犯吴三桂而使他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南下,奋战17年得到的成果拱手让人,也算惨痛而有益的历史教训。

本来,闲话明朝皇帝,至此可以结束了,但是,明朝是个有点特别的朝代,虽然灭亡了,但它的残余势力仍在负隅顽抗,顽抗了十余年,其间居然也组织了几个短命的小朝廷,史称“南明”,我们不妨顺着历史的轨迹,再多说几句吧。

南明(1)弘光帝朱由崧

在上文谈到万历一朝时,谈到有位郑贵妃,老想害死太子朱常洛,好让她的儿子朱常洵继位。后来,阴谋不得逞,万历29年即1601年,朱常洵受封福王。到了万历42年即1614年,他到洛阳就国。朱常洵是残暴腐朽的家伙,在国中胡作非为,占得庄田二万顷。崇祯年间河南旱蝗成灾,他却广畜家产,淫乐无度。崇祯14年即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把他杀死,饥民将他的血也分而饮之。

在城破之时,他的儿子朱由崧有机会逃出了城,逃到了南京。他是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的堂弟、明思宗崇祯帝的堂兄。崇祯16年即1643年,他继承福王封爵。次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后,聚集在南京的一班明朝大臣,不甘政权就此灭亡,凤阳总督马士英,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等,决定拥立福王为帝,改年号为弘光,史称弘光帝。弘光帝立,加封马士英东阁大学士、太保;加封史可法东阁大学士。这时,弘光帝只知寻欢作乐,苟且偷安;在国难当头,还派遣太监到苏、杭一带挑选淑女,使得民间嫁娶一空。而执掌政权的马士英,也不把精力放在如何抗击闯军和清军之上,他起用魏阉党羽阮大诚为兵部尚书,排挤打击史可法,史可法只得离开南京督师扬州。起用阮大诚之举,更遭到东林党人以及复社人士的强烈反对,于是,朝中党争又起。八月,马、阮向东林、复社人士报复,逮捕周镳、雷祚下狱,后将其杀害。阮大诚还要为魏阉翻案,重颁《三朝要典》,兴起大狱,罗织清流。九月,将领之中高杰、黄得功又发生内讧。弘光元年即1645年,宁南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进军南京,讨伐马士英;马士英派黄得功抵御;左良玉在途中病死。就是这么一个乱七八糟的政权,清兵打到来时,如何可以抵抗?1645年旧历四月,清多铎军渡淮河,明将刘泽清投降。清军统帅多尔衮致书史可法诱降,史不为所动;清兵攻扬州,史可法率众死守;城破时自杀未死,为清军所执,不屈被杀。清兵屠扬州,史称“扬州十日”。清兵渡长江,弘光帝逃往芜湖黄得功营中;马士英、阮大诚等均逃走,后均被清军俘杀。多铎入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等迎接。明将刘良佐降清,率军追弘光帝,黄得功力战而死,刘良佐俘弘光帝回南京,次年,弘光帝被杀。弘光政权就此灭亡。

(2)隆武帝朱聿键

1645年闰六月,在福州的明朝唐王朱聿键,被郑鸿逵、黄道周等拥戴,在福州监国,不久称帝,年号隆武,史称隆武帝。清兵继续南侵,嘉定有反清起义,清兵进行了三次镇压,史称“嘉定三屠”。1646年,清兵攻入福建,明将郑芝龙降清,其子郑成功反对,撤往南澳岛一带继续反清。隆武帝逃往汀州后被俘,死于福州。1645年闰六月,与隆武称帝同时,明朝的鲁王朱以海也在浙东被张国维、钱肃乐等人拥立为监国,但与隆武政权互相倾轧。1646年清兵攻浙东,他逃亡海上,1653年取消监国名义,1662年在台湾病死。

(3)绍武帝朱聿擙

隆武帝在汀州被俘,其弟朱聿擙逃往广州,为明臣苏观生等拥立为帝,年号绍武。在位不到40天,广州即为清兵所破,他被俘后自杀。

(4)永历帝朱由榔

明神宗有一孙子,也是明思宗的堂弟,叫朱由榔的,初封永明王,到隆武时袭封桂王。隆武帝死后,受瞿式耜等拥戴,在广东肇庆监国,11月称帝,年号永历。号召力达两广、云贵、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利用农民军各部进行抗清斗争,一度声势很盛,但终因朝臣派系复杂,纷争不息,仍为清军所破。永历10年即1656年,永历帝被李定国迎入云南。1662年,被吴三桂杀害。永历帝是南明最后一位皇帝.至此大明帝国彻底灭亡。另外还有些杂牌军也立了些姓朱的人做皇帝,如明定武帝朱本铉,秦汉帝朱沘,闽帝朱文进等,都是短命之徒,也就不一一细说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9808.html

更多阅读

珍藏版 清代皇帝《宝薮》 清代康熙皇帝的庙号是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清代皇帝《宝薮》均为实物钤印,但遗憾的是惟独缺雍正皇帝《宝薮》,所以曾经使人误认为雍正皇帝宝玺无实物存世。其实,雍正皇帝宝玺不仅有160余方,而且质地、做工很精。如果不算乾隆二十五宝,雍正皇帝闲章是清代皇帝一

清朝君主 清朝皇帝

清太祖努尔哈赤(满语:,穆麟德转写:Nurhaci,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皇太极称清帝后追尊努尔哈赤为太祖高皇帝。明朝文献亦称佟奴儿哈赤、童奴儿哈赤。朝鲜文献称老乙可赤、奴儿哈赤。

汉朝历代皇帝简介 金朝历代皇帝简介

1 【汉朝历代皇帝简介】汉高祖刘邦,字季,号沛公,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沛郡丰邑中阳里(现属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氏,妣吕雉。邦公国号西汉高祖,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曰。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性情豁达大度, 知人善

古代帝王庙号制度 古代帝王名字

古代帝王庙号制度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

齐武帝萧赜 谥号为武的皇帝

齐武帝萧赜(公元440年—公元493年),字宣远,小名龙儿,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母昭皇后刘智容,南北朝时期齐朝第二任皇帝,公元482年―公元493年在位。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被立为皇太子。建元四年(公元482年),齐高帝去世,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公

声明:《从庙号评点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为网友丿聆听着幸福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