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高要“羚羊峡”的山麓南面不远有一个村庄叫“耕沙村”(属广东高要市金渡镇管辖)。位于耕沙村东南有一个海拔只有十几米的高地,由于这个高地并非很高、很大,所以历来未有冠以名字,故称“无名高地”。在近代的一百几十年来,这个高地已被广东高要的邓姓族人称之为“陈婆洲”,而邻近的其他姓氏的族人则称之为“邓家山”。
每年三月初六,少则有八九千、多则逾万的邓姓族人来到“陈婆洲”拜祭先祖材辅公和陈氏夫人,最远有来自广东湛江地区的廉江市。
上述的地名:“陈婆洲”的“洲”和“邓家山”的“山”,在高要乃至广东是有别于常规汉语字词的解释的。“洲”是指低洼的滩涂或高地。“山”有指坟墓,广东就有将清明时节的扫墓称之为“拜山”。
目前在广州市文德路的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部收藏的《三水白坭邓氏族谱》记载:“材辅、应杰迁居失考。”说明【清】道光年间,广东高要县白坭墟(今广东三水市白坭镇)的邓氏族人在撰写《三水白坭邓氏族谱》时,未能弄清材辅公和应杰公两兄弟迁居何地?不过,在广东三水白坭的邓姓族人历来流传着“应杰迁居顺德”的说法。前些年就有高要的邓姓族人在广东顺德市龙岗镇的山上见到过应杰公的坟墓,还说“和‘陈婆洲’的材辅公的坟墓一样大”。说明流传的“应杰迁居顺德”之说真实。
材辅公(字挺干)是广东三水白坭邓氏始祖珉公的曾孙,是珉公第三子珠公之孙、珠公长子明之公之长子。据说元朝中期,材辅公从广东高要县白坭墟(今广东三水市白坭镇)来到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五经里经营山贷日杂。材辅公妣陈氏夫人(广东南海县小塘人),生有六个儿子:源深、汇深、溁深、澜深、潮深、淇深。五经里位于西江北岸的河堤内侧,由于东面距离元魁塔(又称“二塔”)不远,南面濒临西江,西面挨着崇禧塔(又称“花塔”),北面是大片的水泽洼地。受到地理环境的条件限制,不利于后代生息繁衍。材辅公得到友人的指点,提议到对面的宋隆水发展(落籍)。时至元朝中期,端州(肇庆)对面(西江南面)仅有白姓的小数族人在当今的桂岗一带定居,不少是被弃置的荒芜之地。就这样材辅公的六个儿子都在宋隆水流域落籍。
“广东南雄珠玑巷邓氏后裔联谊会”汇编的《珠玑巷邓氏族史》所说“陈氏夫人带着六个儿子流落在肇庆花塔脚下”实属是胡编乱扯。有说此说出自《广东南海邓氏族谱》的记载,有人向“广东南雄珠玑巷邓氏后裔联谊会”提供了这些资料,而“广东南雄珠玑巷邓氏后裔联谊会”不经查对核实就整编到《珠玑巷邓氏族史》当中。我觉得既然广东三水白坭邓氏族人都只能记载“材辅、应杰迁居失考。”那么,同宗不同支的南海邓氏族人为何又能够得到“实考”?这就令人难以理解?
宋隆水(又称“宋隆河”)是西江的一条支流。它由两条“金龙水”(上金龙和下金龙,又称“双金龙”)的小河汇合流经宋隆水注入西江。我所说的“宋隆水”是指宋隆水流经的地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宋隆泵站”的大型水利排涝工程未有建成之前,宋隆水流域有大榄朗、大菹塱、三冠塱、乌桕朗的三片似连非连的很大的水泽洼地(本地人称之为“塱”),在九山的西面也有大逻塱的一片很大的水泽洼地。从材辅公的六个儿子落籍的位置来看:源深公始居刘村(今高要市回龙镇刘村)、汇深公始居冷水(今高要市白土镇冷水)、溁深公始居邓坑(今高要市白土镇邓坑)、澜深公始居九山(今高要市白土镇九山)、潮深公和淇深公始居龙岗(今高要市白土镇龙岗),之后潮深公之子天圣公才从龙岗迁徙竹山(今高要市白土镇竹山)。上述的这些始居地以及之后迁徙到邻近的各地,绝大多数都是在宋隆水流域的范围之内。
材辅公是高要宋隆邓氏始祖。自元朝后期至今的六百五、六十年间,材辅公的后裔繁衍旺盛。前几年,我曾回到家乡住了数月撰写《居庆里邓氏族谱》,就有人对我说“在高要白土镇范围内六个人走到一起就有四个姓邓”。在当今高要的回龙、白土、金渡、南岸、莲塘、蚬岗、金利、大湾等镇都有邓姓族人定居。邓姓是当今高要市的四大姓之一。
据说陈氏夫人先卒葬于耕沙村东南的无名高地。材辅公卒后与陈氏夫人合葬。陈氏夫人的侄孙出资将墓地买下,故此将这个无名高地称之为“陈婆洲”。原先的坟墓是在大菹塱西北的岸边(也就是当今的这个高地的脚下),因避西江洪水泛滥邓姓族人出资将这座坟墓往上搬迁建在当今的位置。在当今“广肇高速公路”白土收费站西北角(距离不到一公里处)就能见到公路北侧的高地上的这座很大的坟墓。
我不懂风水地理。不过,我听过不少并非是邓姓的朋友说这座坟墓的位置和坐向都很好。它背靠海拔349-826米高耸且闻名的“羚羊峡”。站立在坟地往西望去可见川流不息的滔滔流淌的西江。以这座坟墓为基点,在它的135-225度(东南至西南)的90度“扇形”范围内展现的是宋隆水地域,也就是材辅公的绝大多数后裔历来定居的地方。
1950年我未迁居广州之前,曾经跟随叔伯走路去过“陈婆洲”参拜。当时都是各村敲锣打鼓、舞着醒狮,挑着祭品,步行到来的。在离下灶村不远的水塱田基上搭有一个竹棚,有专人给参拜者发放小竹牌,凭这个小竹牌回到村里领取一份猪肉。之后,直至2000年间隔了五十年之后我才再度参拜。
我恢复参拜之初,“广肇高速公路”尚未建成,都是乘车来到耕沙村,穿过该村东南的一棵大榕树底下,然后从高地的西南上去,再到这座坟墓。三月初六的这一天,耕沙村的南片行人川流不息,四处停满车辆,榕树底下摆设不少摊位,出售食品、饮料和祭品。高要县(市)公安局历年都派出维持治安秩序。“广肇高速公路”建成之后,就不必再到耕沙村,从公路边通过塘基直接上到这个高地。
三月初六的这一天,一早各村邓姓家族的主妇就上香鸣炮,聚集在门楼、祠堂、土地点燃“元宝、腊烛、香”先行拜祭。男丁则早餐后集中乘车,举着彩旗、敲锣打鼓、舞着醒狮,带上祭品,前往“陈婆洲”拜祭。在肇(庆)江(门)公路以及周边的大小公路到处可见车头贴着用红纸写有“邓”或“邓氏祭祖”的大字。现在不少人都是驾车前往参拜,有时车龙将公路都堵塞了。
在“陈婆洲”的公路边和墓地上有五六个邓姓族人戴着“红袖章”进行值勤维持车辆停放秩序和墓地周围的治安秩序。值勤是按照源深、汇深、溁深、澜深、潮深和淇深的六支顺序轮流一年一支值勤。值勤从三月初五夜晚开始持续到三月初六下午拜祭完毕。现在则是拉上塘基路灯和墓地照明,从初五夜晚23时(交时)开始就有人前来拜祭,通宵达旦地进行。有些甚至两个人抬着烧猪(烤猪)前来拜祭。
材辅公和陈氏夫人的合葬之墓是用砖石和混凝土构筑,各村各坊(里)都有用红纸写的拜祭条幅压在坟头上,或贴在墓壁上。墓前有拜祭的前坪,但是围拢得水泄不通,无法靠近坟前上香,只能将香烛点燃了抛到坟前。在拜祭前坪构筑有一个鞭炮支架,数百万头的鞭炮都是挂在架上燃放。
在材辅公和陈氏夫人合葬之墓后面的右侧置有材辅六个儿子的“衣冠冢”(可能是各种原因已难找到原墓的骸骨),靠南面坐北向南的一列三个自东至西是源深公、汇深公、溁深公之墓,在这一列坟墓的背后坐南向北的一列三个自西至东是澜深公、潮深公、淇深公之墓。这两处墓地也是人头涌涌、香火不断。拜祭完“陈婆洲”的墓地,各个分支接着分头拜祭三世祖,车头贴着“邓”或“邓氏祭祖”的车辆依然在公路上拐来转去,男丁们以及小女孩一直持续奔波到下午,直至聚餐完毕这天的祭祖才告结束。
稍远的有3300人口的百丈邓氏,据说是每两年轮流到“陈婆洲”参拜一次。他们兴师动众从新江一村乘车来到“陈婆洲”参拜完毕,又乘车到“戥岗”(地名)拜祭三世祖祯奇公,他们的午餐历来是由邓坑的邓姓族人在酒堂招待。百丈邓氏的先祖是从邓坑外迁的,邓坑是百丈邓氏的祖籍之地。
我家乡的邓姓比较守旧,不让成年女性到墓地拜祭先祖。但在广州定居的就不信这一套,在“陈婆洲”可见从广州远道而来参拜的就有不少上了年纪的妇女和穿着时髦的青年妇女。
我说“遐迩闻名的‘陈婆洲’”并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