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情感的表达与沟通方式
音乐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黑格尔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贝多芬认为:“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
外国的大师与经典作家如是说,那么中国呢?
《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思是,诗歌是人的情感志趣的表现,从内心的激动到发言为诗,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若是诗歌不足以表达情感的话,就慷慨感叹,如果仍不足以表达,就引吭高歌,还是不行的话,就手舞足蹈。它表明诗歌、音乐、舞蹈都是源自人的内在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且一个比一个更能表达情感的力度。
同时,音乐也常常用来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并使人与人之间得以交往和沟通。
如果说在文化传统很深的欧洲和俄罗斯是这样,我们也许不会感到惊讶,但在南非也是这样则出乎了我的意料。
南非的中小学非常重视艺术课尤其是音乐课的学习,音乐课也是最受欢迎的艺术课。《环球时报》的记者李新烽这样介绍说:“他们爱好音乐是因为具有崇尚音乐的传统,用音乐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与教养。一次与一位白人朋友聊天,谈到某位朋友会弹钢琴,他不假思索地说:‘他是一位好人。’我忙问道:‘未曾见面,何以见得?’对方的回答非常简单:‘因为他会乐器。’”(参见李新烽:《用音乐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一文,载1999年7月23日《环球时报》。)可见,良好的音乐修养不但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而且在人类情感的沟通方面也具有超乎寻常的作用。
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似乎更明显不过地道出了音乐的沟通与交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象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因此,托尔斯泰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
时而柔婉哀怨,时而沉雄悲壮的音乐,作为情感的符号,以不同的旋律、和声与节奏同音的高低、时间的长短、音量的大小的有机组合,以特殊的语言,表现着人的灵魂,表现着人类普遍的精神状态,惟妙惟肖地传达着人的感觉、心绪、思索与激情。
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
“艺术品是将情感(指广义的情感,亦即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它是运用符号的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正如詹姆斯所说的,艺术品就是‘情感生活’在空间、时间、或诗中的投影,因此,艺术品也就是情感的形式或是能够将内在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供我们认识的形式……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起我们迄今所知道的其他符号形式更加复杂的形式……我们这里所说的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或‘表现性的形式’,它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结构,而是一种幻象。在观赏者看来,一件优秀的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富有活力的感觉和情绪是直接融合在形式之中的,它看上去不是象征出来的,而是直接呈现出来的。形式和情感在结构上是如此一致,以至于在人们看来符合于符号表现的意义似乎就是同一种东西。正如一个音乐家兼心理学家说的:‘音乐听上去事实上就是情感本身’,同样,那些优秀的绘画、建筑、雕塑,还有那些相互达到平衡的形状、色彩、线条和体积等等,看上去也都是情感本身,甚至可以从中感受到生命力的张弛。”(见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25页。)
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与莫扎特以他们创造出的情感符号征服了全世界。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几乎每一分钟都有他们的音符在流淌,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在他们的音乐之中,内心洋溢着共同的喜悦、共同的痛苦、共同的甜蜜与共同的希冀。在贝多芬与莫扎特的所有音乐中,情感的丰富与复杂,深邃与有力成为征服我们的最大秘诀。
贝多芬将凝聚在他身上的痛苦与不幸,压抑与不安,外化为人与命运的搏斗,外化为人与命运搏斗中的寂寞和孤独,表现出人的受难状态和人不屈的生命历程。正因为此,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前进的动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在困境中昂扬斗志的催化剂。
莫扎特音乐的明快、优美是人所共知的,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会如此,在于它成功地描摹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与精神状态,表现了生活中人的本性,符合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节奏与韵律。“死亡就是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当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意味着什么时,这位举世无双的科学家如是说。科学与艺术在这里奇妙地相通相融,因为不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其共同揭示的都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奥秘,它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致的。
音乐是美的,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的体现,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着特殊的地位。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像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也应当“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无论是对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来说,还是对非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乃至全体社会成员来说,音乐的学习和音乐的欣赏,都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它既是提高人自身的文化素质的必要手段,也是在提高全民族审美能力的途径之一。
情感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其中音乐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
艺术家把艺术看作自己的生命,他们在艺术中倾注了自己所有的情感,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中,音乐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人类的情感。音乐家莫扎特说:“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自己,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
我们不得不感慨音乐的魅力和伟大,用音乐家贝多芬的话来结束“音乐与情感”的这个话题吧,“音乐当使人类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
黑格尔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贝多芬认为:“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
外国的大师与经典作家如是说,那么中国呢?《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思是,诗歌是人的情感志趣的表现,从内心的激动到发言为诗,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若是诗歌不足以表达情感的话,就慷慨感叹,如果仍不足以表达,就引吭高歌,还是不行的话,就手舞足蹈。它表明诗歌、音乐、舞蹈都是源自人的内在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且一个比一个更能表达情感的力度。
同时,音乐也常常用来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并使人与人之间得以交往和沟通。
如果说在文化传统很深的欧洲和俄罗斯是这样,我们也许不会感到惊讶,但在南非也是这样则出乎了我的意料。
南非的中小学非常重视艺术课尤其是音乐课的学习,音乐课也是最受欢迎的艺术课。
《环球时报》的记者李新烽这样介绍说:“他们爱好音乐是因为具有崇尚音乐的传统,用音乐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与教养。一次与一位白人朋友聊天,谈到某位朋友会弹钢琴,他不假思索地说:‘他是一位好人。’我忙问道:‘未曾见面,何以见得?’对方的回答非常简单:‘因为他会乐器。’”(参见李新烽:《用音乐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一文,载1999年7月23日《环球时报》。)可见,良好的音乐修养不但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而且在人类情感的沟通方面也具有超乎寻常的作用。
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似乎更明显不过地道出了音乐的沟通与交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象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因此,托尔斯泰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
时而柔婉哀怨,时而沉雄悲壮的音乐,作为情感的符号,以不同的旋律、和声与节奏同音的高低、时间的长短、音量的大小的有机组合,以特殊的语言,表现着人的灵魂,表现着人类普遍的精神状态,惟妙惟肖地传达着人的感觉、心绪、思索与激情。
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品是将情感(指广义的情感,亦即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它是运用符号的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正如詹姆斯所说的,艺术品就是‘情感生活’在空间、时间、或诗中的投影,因此,艺术品也就是情感的形式或是能够将内在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供我们认识的形式……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起我们迄今所知道的其他符号形式更加复杂的形式……我们这里所说的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或‘表现性的形式’,它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结构,而是一种幻象。在观赏者看来,一件优秀的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富有活力的感觉和情绪是直接融合在形式之中的,它看上去不是象征出来的,而是直接呈现出来的。形式和情感在结构上是如此一致,以至于在人们看来符合于符号表现的意义似乎就是同一种东西。正如一个音乐家兼心理学家说的:‘音乐听上去事实上就是情感本身’,同样,那些优秀的绘画、建筑、雕塑,还有那些相互达到平衡的形状、色彩、线条和体积等等,看上去也都是情感本身,甚至可以从中感受到生命力的张弛。”(见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25页。)
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与莫扎特以他们创造出的情感符号征服了全世界。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几乎每一分钟都有他们的音符在流淌,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在他们的音乐之中,内心洋溢着共同的喜悦、共同的痛苦、共同的甜蜜与共同的希冀。在贝多芬与莫扎特的所有音乐中,情感的丰富与复杂,深邃与有力成为征服我们的最大秘诀。
贝多芬将凝聚在他身上的痛苦与不幸,压抑与不安,外化为人与命运的搏斗,外化为人与命运搏斗中的寂寞和孤独,表现出人的受难状态和人不屈的生命历程。正因为此,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前进的动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在困境中昂扬斗志的催化剂。
莫扎特音乐的明快、优美是人所共知的,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会如此,在于它成功地描摹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与精神状态,表现了生活中人的本性,符合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节奏与韵律。“死亡就是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当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意味着什么时,这位举世无双的科学家如是说。科学与艺术在这里奇妙地相通相融,因为不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其共同揭示的都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奥秘,它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致的。
音乐是美的,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的体现,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着特殊的地位。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像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也应当“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无论是对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来说,还是对非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乃至全体社会成员来说,音乐的学习和音乐的欣赏,都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它既是提高人自身的文化素质的必要手段,也是在提高全民族审美能力的途径之一
音乐的元素是音,作曲家不能像文字般明确表达感情,只能用声音的表现来引起人们的情绪。音乐的四个基本要素是节奏、旋律、和声及音色。节奏使人们联想起形体动作,旋律使人们联想起精神情绪。音乐以旋律的差别,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声的变化,以及音色的不同等方法来表现其情感。比如以大调表示愉快、雄壮,小调表示悲哀、忧郁;紧张而短促的节奏表现奋发激怒,和缓而悠长的节奏表现婉转柔和,音高且强为热情,音低而弱为沉静;不协和音表示奋斗争执,协和音表示和平宁静;小号表现战争,双簧管表现田园等等。
怎样欣赏音乐?
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不同的欣赏能力和爱好来倾听音乐。为便于分析,我们把对音乐的欣赏分成3个方面。
(1)美感
听音乐纯粹是对音乐的乐趣,只求悦耳,仅是知觉的欣赏,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思考,任由音乐的感染力将自己带进一个幻想的境界。如干某件事时,将音响打开,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乐中。这时单凭音乐的感染力就把人带到一种无意识然而又有魅力的心境中去。
美感在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不应让它占过多位置。即使在这个聆听音乐的初级阶段,也应采用更有意义的聆听方式。
(2)表达
所有音乐都有表达能力,音符后面总具有某种涵义,这种涵义构成作品的内容,能唤起情感,这是情感的欣赏。
(3)纯音乐
音乐除了令人愉快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感情外,还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之中。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有意识地探求乐曲的结构、主题的变化及作曲家技巧的运用,这是理智的欣赏,也是欣赏音乐的高级阶段。
大多数听者并不能充分意,识到这第3方面。明智的聆听者必须准备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他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为重要的是,追随作曲家的思路,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
理想的聆听者是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人,他一面品评音乐,一面欣赏音乐,不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要对音乐加以理解,唯一的方法就是倾听,只有从头至尾地反复认真地倾听,直到熟悉,才能加深理解。
当你听到一个旋律,能把它辨认出来时,你就具备了欣赏音乐的条件。若能听出不同演奏家演奏同一首曲子时表现方法的差别,并了解作曲家的想法,那你已经踏入欣赏音乐的大门。
音乐都有表达能力,从而具有某种涵义,但无法用语言说清楚,也没有必要去找恰当的言词来表达音乐的涵义。
音乐的表现方法大致可分为纯音乐(absolutemusic)和标题音乐(programmemusic)两类。以音乐本身为目的的音乐,称为纯音乐,它只以音和形式来构成,是与音乐本身以外任何事物无明确联系的音乐。绝大部分器乐曲,如交响曲和奏鸣曲即属此范畴。把文学、思想、绘画等内容以具体性的标题暗示的音乐,总称为标题音乐。
奏鸣曲(Sonata)是包含4个独立乐章的器乐大曲,各乐章都具有独立的结构与风格,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分别演奏。钢琴演奏时称钢琴奏鸣曲,小提琴演奏称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演奏称大提琴奏鸣曲,室内乐所奏者、亦为奏鸣曲。
协牵曲(Concerto) 是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以平等地位联合演奏的器乐大曲。协奏曲通常以小提琴、钢琴、大提琴或长笛为独奏乐器。
交响曲(Symphony)是由管弦乐联合演奏的奏鸣曲型器乐大曲,通常它分为4个乐章,音色之复杂、色彩之丰富为一切乐曲之冠。
组曲(Suite)是由若干短曲连为一体的管弦乐或钢琴套曲,其中各曲相对独立。
序曲(Overture)原指歌剧、清唱剧或戏剧配乐等开场前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器乐大曲,但近代有专为音乐会演奏而作的单乐章管弦乐序曲。
前奏曲(Prelude)多为短小的管弦乐曲,常用于大型乐曲及影剧的前奏。
间奏曲(Intermezzo)是戏剧或歌剧各幕之间演奏的音乐,具有暗示场面与转换听众气氛的作用,亦有独立形式的作品,它的形式比较自由,篇幅较为短小。
托卡塔(Toccata)是一种形式自由能展示各种华丽技巧的键盘乐曲。
小夜曲(Serenade)是一种于黄昏或夜晚在户外演奏的独唱或器乐曲,音乐情绪缠绵委婉。
夜曲(Nocturn)是一种格调高雅、充满浪漫色彩的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往往有精致的装饰音,伴奏用琶音或和弦。它是小夜曲的一个分支。
即兴曲(1mpromptu)是一种即兴创作的器乐小品。
叙事曲(Ballade)原有叙述故事意味,是一种具抒情浪漫性格的器乐曲。
练习曲(Study)是用于提高器乐演奏技巧的乐曲。
诙谐曲(Scherzo)又称谐谑曲,是一种速度较快,节奏活跃明确,常出现突发性强弱对照的器乐曲。
幽默曲(Humoresque)潇洒而自由、具有幽默与幻想特点的曲目。
随想曲(Capriccio)作曲家凭幻想创作的乐曲的通称,是一种以自由形式表现出富于变化的乐曲。
狂想曲(Rhapsody)是作曲家为具英雄气概题材、民族题材或情辞并茂的题材而作的器乐曲。
幻想曲(Fantasia)是具有幻想和自由奔放特点的器乐曲,是一种含有浪漫色彩而无固定曲式的器乐短曲。
田园曲(Pastoral)曲调柔和,是模仿牧羊人所用的乐器发展而成的田园音乐。
船歌(Gondoliera)缓慢而摇荡的音乐,旋律优美流畅。
变奏曲(Variation)是根据某一主题为蓝本,运用各种不同方法陆续变化奏出的器乐曲。
交响诗(Symphonicpoem)又称音诗,李斯特首创,通常表现诗情画意等文学性内容,只有一个乐章,结构上可自由发挥,音乐形式不限,是较交响曲要短得多的交响性作品。
进行曲(March)是用以伴随群体前进的音乐,多为四拍子,突出强拍。通常用管乐演奏,常用于军队,使行列整齐并鼓舞士气。还有婚礼、丧礼、凯旋庆祝等进行曲。
摇篮曲(Berceuse)亦称催眠曲,形式简单,速度徐缓,主旋律柔婉抒情,节奏摇荡,以模拟摇篮摆动的节奏使婴儿入睡。
圣咏曲(Chorus) 原为德国民谣和基督教赞美歌,后变成器乐曲。
舞曲分为6种。①圆舞曲(Waltz)也有译作华尔兹的,是一种每小节一个重拍的三拍子舞曲,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其伴奏由低音的第一拍与高音和弦的第二、第三拍组成。主旋律流利舒展,和声和曲式结构简单明晰。②加沃特舞曲(Gavotte),一种法国舞曲,2/2拍子充满活泼气氛。⑧小步舞曲(Minuet),原为法国土风舞曲,中速3/4拍子,是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舞曲。④马祖卡舞曲(Mazurka),一种中速到快速的三拍子的波兰民间舞曲,流行于农村。⑤波洛奈兹舞曲(Polonaise),与马祖卡舞曲同为波兰的代表性舞曲,流行于贵族社会,在热烈的气氛中透着壮大华丽感,节奏为独特的三拍子,快慢适中,庄重的节奏始终如一。又译作波兰舞曲。⑥波尔卡舞曲(Polka),19世纪盛行于波希米亚的快速二拍子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