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朱自清和陈竹隐的爱情完美吗? hp完美爱情

散文宗师朱自清和陈竹隐刻骨铭心的爱情“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说不上什么时候,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读了朱自清的《匆匆》,就再也放不下朱自清了,于是,便买了他的书来读。这一读,便读了诸如《背影》、《春》、《冬天》、《歌声》、《女人》、《温州的踪迹》、《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许多名篇。
其实,我最早接触朱自清的散文并不是《匆匆》,而是那篇《荷塘月色》。大概是在中学的课本里。那贴切的比喻,自然的联想,形象的描写出神入化,臻于完美。真真是把一潭死水写活了,把月光、荷花写神了。我至今还能背下几句:“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舞女的裙”;荷花“有袅娜的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灯光“没精打采的,象渴睡人的眼。”“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曼陀铃上奏着的名曲。”瞧,静谧的夜色,平静的池塘,波光荷影中居然有着和谐的旋律和美妙的声音,你说神也不神。
一篇短短的散文,先生还能联想到江南女子的采莲风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里“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诗句。不由得你不佩服大师的联想能力。
一代宗师朱自清和陈竹隐的爱情完美吗? hp完美爱情
在路旁的一块草坪上,朱自清先生背对马路静静的坐在那里,穿着人们熟悉的二、三十年代的长袍,带副宽边眼镜。他谁也不看,象在想着什么。想着《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想着《温州的踪迹》?想着父亲的《背影》?还是想着自己的一群《儿女》?我能感觉到他思绪的驰骋和情潮的翻卷。一件父亲送橘子的干巴巴的小事,被他演绎成那么生动感人的《背影》,现在,他又在构思什么精美的文章呐?亦或是还沉醉在光影摇动的《荷塘月色》里吧。
朱自清先生1898年生于江苏的东海,六岁随父亲到扬州,一住就是13年,直到他18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才离开扬州。后来又在扬州完婚。朱先生的故居在扬州共有六处,现在已基本毁损废圻,只有安乐巷27号仍保持完好。我们去那天迷濛细雨翩然而至,整个扬州城都笼在阴郁的烟雨之中。巷子窄而狭长,仅比水乡的一些窄巷宽少许。门脸也不大,静静的立在那里。我们让黄包车停在巷口,打着雨伞虔诚的步行来到故居。
这是一所典型的扬州四合院(又称三合院)。步入大门,左有柴房,右有厨灶,还有一口大缸,想必是腌制青菜所用,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原物。正房里有副“开张天高马,奇逸人中龙”的联,传是康有为先生所书。天井往北有个小门直通两间小屋,朱自清先生在北京大学预科学习放假回来时多居于此。

夫人去世后,经叶公超先生介绍,先生和女弟子陈竹隐在上海结婚,旅欧归来也住在这里。这所他曾居住过16年的古宅承载了先生太多的欢乐和悲哀。

陈竹隐,比朱自清小5岁,出生在成都一个贫寒之家,且早早经历了丧父丧母之痛,深知人情冷暖,却努力上进,聪颖好学。她从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只身前往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读书。她学国画、学昆曲,两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加之性格开朗,在朱自清面前既有少女的羞涩,又有些顽痴,两个人很快坠入爱河。他们相约一起吃饭、看电影,开始了频繁的约会,也开始了书信来往。细细研读那些爱情书简,不难发现他们的爱情心路。第一封信里,朱自清称陈竹隐为“竹隐女士”,落款为“朱自清”。第二封信里,已经改称她为“竹隐弟”,落款成了“自清”。第五封信里,先前的“竹隐弟”已变为更亲切的“隐弟”,“自清”只余一个“清”字。再以后,他在给她的信里,称呼不断变来变去,文字多姿多彩,一往情深:隐,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亲爱的宝妹,我生平没有尝过这种滋味,很害怕真的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呢!”渐渐地,他们的爱情也由最初月下朦胧娇羞的荷花慢慢绽放在朗朗的晴空下了。
  朱自清的前妻育有六个子女,一下子就要成为6个孩子的母亲。那副担子,陈竹隐能否挑得动?她犹豫了。那年寒假,陈竹隐开始刻意地躲他,却躲不开牵挂与相思。等她再次捧读他的信,听他在信上倾诉他的思念之苦,说他的胃又开始疼痛。她的心也轻轻地痛了。再不管那么多身前身后的事了,她如一只勇敢的飞蛾,扑向那团燃得正烈的爱情火。她接受了他,也接受了他6个年幼的孩子。这是何等的真情,这是何等的爱恋?1932年,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杏花村酒楼举行婚礼。那时,他们刚好相识两周年。
  此后,他们的生活就是另一幅画卷。婚后的陈竹隐家里人口多,单凭朱自清教书著书的收入来维系,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陈竹隐从来没有埋怨过,为了凑足给孩子请家庭教师的钱,她甚至悄悄跑到医院去卖血。
  抗战爆发后,朱自清带着家人随校南迁到昆明,日子更加窘迫,常常三餐不济。为了减轻朱自清的负担,让他安心工作,柔弱的陈竹隐毅然带着孩子们回到自己的老家成都,她一个人挑起了那个家的重担。从此,一个在成都,一个在昆明,相距遥遥,隔开的只是他们的人。乱世里,两颗相依相恋的心却从未有一日放下对彼此的思念与牵挂。每逢假期,朱自清都要穿越千山万水回成都探亲,因为家里有爱他和他爱的妻儿。
  从相恋到结婚,从结婚到朱自清病逝,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一起相守的时光不过短短的十几年。十几年的短暂岁月,他眼里再无其他的风景,她心里装着的全是他。他们的爱,一如散文大师笔下清丽深情的文字,清新芬芳如月下淡淡的荷风,纯净得不掺任何杂质,绵邈深情如那汪清碧的深深潭水,让人羡慕慨叹。如今,斯人已逝,重读昨天的信简,那份爱,却依旧能轻轻拨动世间红尘男女的心弦。

1948年6月18日,他拒绝在美国援助面粉的宣言上签名。一个多月后,他因胃溃疡穿孔住进了医院,想不到手术后引起并发症,一代文学大师就那样匆匆而去。那真是匆匆,太匆匆了!那一年,他刚刚50岁,她才45岁。他去世后,她收拾起悲伤,带着他们的9个子女孤独地走过完了42年,把他们一一培养成人。42年后,她才安详的离去。

这是刻骨铭心的恋情与生活。这是一个贤妻良母式的中国女人。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观察细腻、情感真挚,不论是写景还是写人、叙事还是状物,都有动人的情致和无穷的韵味。如你亲眼所睹,亲耳所闻。他的语言明净洗练、秀丽多姿,且美得自然、美得醇厚、美得质朴,处处透着诗情画意。叙事中又夹着警辟的议论,总能叫你从文中不知不觉的受到启迪。如他那回听歌的经历,那次坐船的经历,你能说他仅仅在记述听歌和坐船吗?
朱自清先生已被誉为现代散文的一代宗师了。这于他是当之无愧的。
走出现代文学馆,心中仍很不平静,就觉得文学的春天在心头涌动。突然又忆起朱自清先生的《春》来,至今我还能背诵如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0270.html

更多阅读

重温经典: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

重温经典: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

朱自清《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视频

《背影》课堂实录                     执教人:白坤峰教师:朱自清的《背影》大家都熟悉吧?请一位同学说说你的感受。学生:主要是感动,爸爸那么胖,还爬上月台去买桔子;朱自清都是大人了,爸爸还对他不放心,坚持去送他

真君子朱自清及其家人 观棋不语真君子下一句

  真君子朱自清及其家人朱自清(1898—1948),著名散文家、诗人及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亦说“实秋”)。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在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迁居扬州。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大弟朱物华,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

用图像记忆法背诵朱自清《春》 背诵记忆法

前一阵桐桐班要做公开课,老师留了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要求背诵,作为上课前的大语文展示。我打印好这篇文章一看,好长啊,而且这好像是初中一年级的课文,这时我对桐桐是否能背诵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这段时间我正好在自学记忆法,我想

声明:《一代宗师朱自清和陈竹隐的爱情完美吗? hp完美爱情》为网友少年的真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