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从两个小学一年级的童话阅读题说开去,指出童话阅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认为童话阅读要有童话感,并从童话的阅读姿态、童话的想象力和童话的乐趣三个方面阐述了这种童话感,一个有童话感的教师才能教好童话,教出有童话感的学生。
关键词:童话感;阅读姿态;想象力;乐趣
先请你读下面的短诗:
蝴蝶在读香喷喷的报纸
张秋生
清晨,一只花蝴蝶停在窗前的月季花上。
她停了好久好久。
弟弟说:“小蝴蝶是在读一张香喷喷的报纸!”
我说:“报纸上说的是什么呢?”
弟弟说:“大概是个非常有趣的童话。”
我说:“童话里说的是什么呢?”
弟弟说:“对不起,我不认识她们的字!”
读了这首儿童诗,你的感觉肯定不错,丰富的想象加上幽默俏皮的童言稚语,让人一下子从日常生活的细碎烦琐走进了童话世界的纯美无邪,精神为之一振,好的文学作品就有这样的魅力。接下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还过得去的话,就请你亲自回答一下下面的两个问题:
1、小蝴蝶在读的香喷喷的报纸是()
①月季花②童话
2、“弟弟说:‘对不起,我不认识她们的字!’”这句话中,“她们”指的是()
①月季花②童话③蝴蝶
无论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还是冥思苦想终有所获,总之,你终于有了答案。最后我告诉你两个题目的标准答案都是“①月季花”,你答对了吗?如果你答对了,那我将恭喜你;如果你答错了,请不要怀疑自己的智商,更不要骂人,因为很多人都和你一样答错了。但话又说过来,以上阅读分析题是小学一年级读写新思维练习册上的童话阅读题!暗暗想来,还是有点惭愧,真是对不起接受了这么多年学校教育!
当然,这是在保证题目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对自我应有的一点检讨和批评。但是,也有对题目的正确性表示怀疑的,比如我们办公室的老师们,先是信心满满不屑一顾地做出选择,接着我一报标准答案,就是不敢相信,继而是不愿相信了。大家各抒己见,经过一番争论,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提供的标准答案有问题;二是这样的题目毫无意义。是自己未能答对题目有点羞愧,还是想打击报复出题者,才想到从根子上彻底摧毁它,不得而知,但是,看到这样的题目,我总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难受,实在有好好咀嚼一番的必要,即使这味道不好受。这里呈现的虽然是童话的阅读命题问题,但我深深的感到,这样命题的教师肯定没有童话感,以这样地思想去教学童话,效果肯定不佳。童话教学必须回归常识,即要有童话感,用童话的感觉才能教出童话的味道。
一、童话感来自童话的阅读姿态。
⒈文学感:童话首先是文学。
本阅读题的大标题是“美文品鉴”,毋庸置疑,谓之“美文”,实有“品鉴”的必要,何况,这确实是一首非常优美的童话诗,而且非常适合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阅读,是培养他们阅读能力的好材料。
但是,看这两个题目,却又明显感到,这肯定不是在品鉴。第一个题目,“小蝴蝶在读的香喷喷的报纸是什么?”从上文“一只花蝴蝶停在窗前的月季花上”我们知道那张报纸应该是“月季花”,根据文本语境理解词语的指代内容,这是一般文章阅读中常见的测试题。也就是说,教师在这里是要求孩子清醒地指证,在弟弟眼中那张“香喷喷的报纸”其实根本不是什么“香喷喷的报纸”,仅仅是一朵“月季花”而已。但是,童话诗的阅读难道是让孩子去指证事实吗?这难道是童话诗应有的阅读姿态吗?
“儿童文学只能是文学。”[1]童话诗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首先是文学。阅读童话诗的姿态首先应该是文学阅读的姿态。一篇童话诗的魅力,在于能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童趣富于幻想的诗意世界,发现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美感,这些审美经验不是靠抽象概括指认就能获得的,而只能是读者“体会”出来的,也就是说孩子们进行的是审美阅读,是审美阅读的姿态,即文学的阅读姿态。
而这里的所谓“品鉴”却是硬生生的把读者拉进现实世界指证事实,这样的品鉴完全偏离了童话诗的阅读轨道,把一篇“美文”硬生生地当作一篇实用文在读,其阅读的姿态是路易斯•罗森布莱特所说的输出阅读,即仅仅是从文本中提炼出和摘出阅读完毕后需要用到的信息,弄清楚事实的真相,但是,一旦指证那张报纸仅仅是一朵“月季花”而已,事实是清楚了,但这首童话诗真正的美感已荡然无存了。
基于文学的阅读姿态,在命题或教学时,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这张香喷喷的报纸上写的是什么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丰富重构“报纸”的内容,体会阅读的乐趣。而不是回答“小蝴蝶在读的香喷喷的报纸是什么”这样无趣的问题。相信孩子们异彩纷呈的回答定会让你大吃一惊,什么花的花粉最香甜,哪里的花儿最最多,哪里的蝴蝶最最多,哪里的蜜蜂最热闹,去年春天的“斗花大会”还办吗?今年的“采蜜冠军”会是谁?……
童话和其他的文学形式一样,只是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窗。教师需要的是让他们丰富的心灵与窗外的风景相遇相合,填补空白和亲身体验中完成阅读,这样的的品鉴自当精彩。
⒉儿童的姿态:童话的法定读者必然是儿童
虽然安徒生说,童话不仅是写给小孩看的,还得考虑大人的需求,评论家左哈·夏维特也认为:“童书作者或许是唯一被要求面向一种特定的读者,同时又必须取悦另一种读者的人”,但儿童文学的法定读者毕竟是儿童,这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教授指出,新时期儿童文学拓展之一就是:“摆脱了‘成人中心论’的羁绊,确认儿童文学必须以切合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与思维特征为基准的主体性原则。”[2]这是从创作方面对儿童作为法定读者的确认,基于这一点,儿童文学的阅读姿态应该是儿童的姿态,即使你是成人,也必须带着一颗童心来读。
⑴儿童的理解方式
儿童文学,说到底就是为儿童服务的文学,用郑振铎的话就是:“以儿童为本位。”即作品的中心读者是少年儿童,它是以表现少年儿童眼光中的现实世界或心灵中的幻想世界为中心内容、以再现少年儿童的审美情趣为重要美学特征的文学。儿童文学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人们相信儿童与成人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到需要自己独特的文本,这可能就是儿童文学存在的价值,当然我们不排除成人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也能获得相应的感受,但这些感受显然不同于儿童的阅读感受。
作为成人,大都以理性的方式看待世界,执着于现实世界,不愿沉溺于那个虚幻的童话世界,他们的阅读乐趣往往在追求世界的真相或者文章的意义。而儿童则不一样,他们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看待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采用的是“儿童视角”,“是指作家以儿童的感受形式、思维方式、叙事策略乃至语言句式去诠释和表达外在的现实世界或心灵中的幻想世界。”[3]他们绝不会为某种深刻的意义而放弃享受童话世界的快乐。他们看到的不是现实世界中的“一只花蝴蝶停在窗前的月季花上”,基于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他们的小小的头脑中映出的是“小蝴蝶在看非常有趣的童话报纸”,因为“月季花”的缘故,而且是“香喷喷的报纸”,所以才会有“小蝴蝶在读的香喷喷的报纸”这样诗意盎然,童趣十足的诗句。也正因为是童话诗体现的是孩子的思维特点,是以孩子的经验去看待这个世界,所以才会有报纸上“大概是个非常有趣的童话”这一想象,又从蝴蝶“停了好久好久”,想象这该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
因此,教师作为成人理解童话的方式和特点,与儿童之间是存在着差距的,这种差距也造成了童话教学的困难。在现实教学中,一旦处理不当,我们成人往往会以自己的阅读体验来假想或限定孩子应该有的阅读体验。比如《皇帝的新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是以“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为解读结论的,这种意识形态化的解读难道是孩子的理解体验?
就会仅仅把童话作为成人教育儿童的工具,把童话教得无趣无味。其实,儿童文学的功能概括为“审美、教育、认识、娱乐四大功能”,而且所有功能“都是通过审美来起作用的”[4]因此,仅仅强调童话的教育性不仅是片面的,也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的。
因此,作为教师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尊重孩子对童话的理解,尊重孩子在阅读童话时经验的不足和策略的缺失,总之一句话,尊重童话的法定读者儿童。
⑵儿童的言语形式。
尊重童话独有的形式感也很有必要。童话诗的乐趣不仅仅在内容,更多在还在于它的形式。如果我们用自己的话陈述一遍这首童话诗:
明明是一只花蝴蝶停在窗前的月季花上采蜜,弟弟却认为它是在读一张香喷喷的报纸,而且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它们的文字他看不懂。
不要说那种充满童真的口吻没有了,“我”和弟弟那种一问一答的情趣和认知差异所形成的张力也不复存在,童话诗的味道消失殆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变了童话诗的陈述方式,也就改变了童话诗的内容。在成人看来,一些童话的意义并不深刻,甚至只是简单的重复。特别是一些童谣,更是简单,但细细品味,那却是“有意味的形式”,正是这种简单、活泼、有趣的言语形式让孩子们着迷。在这方面,人教版对《皇帝的新装》的删减就值得商榷,如,
完整版:“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的满意!”
删减后的课文:“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删减版把原文中的“十分二的满意”,改为了“十分满意”,可能在表达上显得更加规范了,但也失去童话夸张的趣味和口语化的特点。而且和前面,那两位大臣的的“非常满意”和“很满意”更进一层,使赞美的程度甚嚣日上,那种讽刺的意味也越来越浓。又如在童话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代用语气词”[5](丧失或部分丧失了原有功能),只要我们读一下就知道,一旦去掉这些“代用语气词”,那种孩子式的讲述语气立马消失,那种幽默风趣的味道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干巴巴的叙述!这样的例子,在《皇帝的新装》中不胜枚举:
①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②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③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④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⑤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
这么多的“他们”,如果仅仅从语言简洁的角度来“修润”的话,除了①和③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可以省略,幸运的是,编者没有这么做,所以,我们现在还是能念到这样有意思的句子,可以一路“他们”过去。从语法的角度确实可以省略的人称代词,安徒生却没有省略,这些看似“多余”的语言,体现的正是“孩子的理解力”,反映了“乐于象一个小学生那样地写”[6]的创作态度,尊重作品的隐含读者,尊重儿童的世界。这也是安徒生能赢得各国孩子喜爱的真正原因吧。
如果不想让孩子对童话厌倦,那就尊重这一特点,靠讲解无法体会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反复地吟诵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对上面两个句子的比较吟诵。
上面这样的测试题,完全是成人的阅读姿态,以这样的姿态切入童话诗的阅读,不会读懂它,更不会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就儿童文学的阅读测试而言,不出有悖于儿童思维的题目,不出有悖于儿童文学特性的题目,设身处地地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的阅读姿态来命制阅读试题,是我们应该要做的。
就阅读教学而言,以儿童的思维去理解童话,蹲下身来和孩子对话,才是童话阅读教学的路径。甚至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都要如此。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需要有一种“童话感”,学会蹲下身子和孩子对话,与孩子共成长,我想这是有基础教育的特殊对象所决定的。
二、童话感来自对想象力呵护和培育。
多么富于想象力的童话诗,多么美妙的童话诗,但是只有以孩子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童话诗,和孩子一起走进童话诗,才能享受到童话诗的乐趣,才是在真正地品鉴童话诗。反之,再美的童话诗,也是兴味索然。
作为一个成年人,对于世界的想象力和新奇感很快会在日常生活中消磨殆尽。但是,童话诗的想象力给我们提供的日常生活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发现平常小事的奇妙之处。
罗伯特·路易·史蒂文森的《我的影子》[7]就是这么一首有趣的童话诗:
我有一个小影子跟着我进进出出,
说起他的用处,那比我看到的还要多。
他从头到脚都非常非常像我:
跳上床的时候,我见他从我面前跳过。
他长个儿的样子最好玩----
可不像一般的小孩那么慢;
有时候他像皮球弹得老高,
有时候他小得找都找不到-----
如此平常的影子,却又如此奇妙的表现,我想这就是想象的魅力,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再平庸,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正因为如此,激发培育孩子的想象力是童话教学的题中之义。
但是孩子的想象力确实如此非凡,作为成人很难预设。有这么一个笑话:
动物园里一小孩问妈妈:“为什么把蟒蛇困在大笼子里,又有那么多洞洞?”
妈妈:“那是为了保证空气流通,同时又不会逃出来。”
小孩:“万一它减肥了呢?”
妈妈的解释显得理性科学,面对这样的解释,我们无疑会给它满分。但就是面对这样一个天衣无缝“明摆着的”道理,孩子却在成人的无疑处生疑,而这一疑问完全跳出了成人的惯性思维圈,让成人匪夷所思,正因如此,才轻轻拨动了我们那根早已生锈的神经,发出了匪夷所思的笑声。
上面的笑话或许给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有所启发。童话的教学必须要有开放的预设视野,基于孩子的想象力特点。以成人世界的思维惯性来预设,往往会钳制孩子的想象力。
可以说,这样的阅读题是对一年级孩子的想象力的戕害,是要把孩子们的想象力扼杀在萌芽状态中,是为可悲!试想,如果没有孩子的非凡想象力,你的生活中还会听到“对不起,我不认识她们的字!”,这样幽默的话语,还会有那么多欢声笑语吗?比如在丹尼斯•李的《特别的人》这首诗中,一个孩子天真的描述了想象中他和他最喜欢的日托阿姨在一起的未来:
我猜等我满了三岁或四岁
我就会琳结婚
琳可以睡我的小床,或者
她可以睡在隔壁。[8]
因此,我们要善待孩子的想象力,培育孩子的想象力。有老师在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建构阅读童话的路径”,就设计了“理清情节,把握主题,关注写法”[9]的教学流程,试想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吗?这样的设计是童话的阅读路径吗?没有了想象的阅读还是童话的阅读吗?可见,现实不容乐观,著名儿童文学家边存金指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要害问题:死板的语言教学已经占据了学生所有的空间,忽视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面对一个儿童读者,我们的预设的答案永远不要那么唯一,给孩子一条想象的通道,一片可以天马行空的天地,那么,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世界。如果我们问:“月季花上的文字是怎样的?“花蝴蝶是怎么读报纸的?”等等这样开放性的问题,你讲会有一个无法预约的精彩。
富有童话感的语文教师必然是富有想象力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想象力的教师会命制出富于想象力的题目,会教出富于想象力的孩子。
三、童话感来自阅读童话的乐趣。
最可气的第二个阅读题,我校的语文老师中百分之九十都是错的,都认为这个“她们”应该是“蝴蝶”,但是标准答案却是“月季花”。就算是“月季花”的文字,那也应该是“蝴蝶”的文字,因为既然蝴蝶读得懂这些文字,应该这些文字是属于月季花和蝴蝶之间的特殊的文字,是属于自然世界的交流文字,更是孩子们想象中童话世界的文字。如此执着于“她们”的非此即彼又有何意义呢?学生喜欢吗?
“乐趣很重要,是关于文学最重要的事情。不管大人还是孩子,喜欢阅读的人都知道,他们之所以阅读主要是因为他们享受这个过程,而非阅读对他们有好处。”[10]要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必须让孩子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加倍呵培育这种乐趣。
阅读不是文字游戏,好的阅读题应该带领孩子们走进文学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思想的启迪,体验美好的情感。而坏的阅读题只会败坏孩子们的阅读胃口。试想,做这样的阅读题,孩子们会喜欢阅读吗?连语文老师都难以答对的阅读题,还要拿来为难我们的孩子,我们这是怎么了?在如今的教育形式下,孩子的作业负担已重不堪言的情况下,我们还要这样去为难刚刚踏上漫漫学习征途孩子们,于心何忍!想到自己所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可能还有更多更无理的阅读测试题在等着我们,可爱的准备亲近阅读的孩子们,我的心情的何其沉重!
新课标提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11]真的很有必要。我们要小心翼翼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一点一滴的兴趣变成涓涓细流,让涓涓细流汇集成江河,在兴趣的江河中,手不能释卷,口不能停诵,真正亲近童话,真正享受到阅读童话的乐趣。
如果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童话的乐趣,那就应该避免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任何背离阅读乐趣的阅读练习。酷爱文学阅读的人会把文学体验视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做那些热爱文学阅读的人不会做的事情。艾登•钱伯斯说:“读者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天生的。”[12]一个有童话感的语文教师,才能培养出有童话感的学生,培养出热爱童话的人。
参考文献:
[1]曹文轩.觉醒、嬗变、困惑:新时期儿童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王泉根.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的深层拓展[J].新华文摘2000.10
[3]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J].《学术界》,2008.3
[4]蒋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M].河北: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
[5]赵伶俐.徒生童话艺术新探—活在儿童和成人心中的安徒生[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2(2).
[6]勃兰戴断.《安徒生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儿童文学教研组编《儿童文学教学研究参考资料》(四)
[7][8][10][12]转引自《儿童文学的乐趣》[加]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著陈中美译,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9]卢立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4.03
[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浙江省平湖市黄姑中学贾龙弟浙江省平湖市行知中学诸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