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 模块复习

高一化学·必修一模块复习

   (2010-12-08 09:28:35)

很快,高一学生就将开始期末考试和模块考试,化学课进行的是《必修一》的模块考试,现在将复习要点讲解给同学们。



高一化学必修一的模块考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20题×2分=40分)、第II卷(非选择题,21-28题,60分)。

一、模块考试试卷的结构

下面针对模块考卷进行结构和知识点的分析。

1.1 第I卷

第I卷中的20道选择题,包括了《化学》(必修一)四章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具体知识点和大致分数如下: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安全、化学实验装置的识别和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4分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基本操作……………………………………………………… 2分

第二节 化学计量:物质的量的计算、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及稀释浓缩计算………… 4分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和胶体………………………………………………………………… 2分

第二节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 4分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定……………………………………………… 4分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常见金属钠和铝与酸、氧化剂、水、碱的反应,方程式书写、计算… 4分

第二节 金属化合物,钠铝铁铜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常见盐的化学性质,方程式书写……… 4分

第三节 金属材料,金属及合金的物理性质,铁与钢,有色金属与黑色金属,稀土金属……… 2分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硅,硅单质,二氧化硅及其天然品,硅酸,硅酸盐材料及应用………………………… 2分

第二节 氯,氯气制法和化学性质,漂白性和卤素性质递变规律………………………………… 2分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硫、SO2和SO3、NO和NO2的理化性质、区别和对环境的影响………… 2分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制法、理化性质、氧化还原性和应用…………………………………… 4分

1.2 第II卷

第II卷8道题,60分,其中21-27道题是填空题,小计52-54分,第28道题是计算题,6-8分。

1)填空题(约54分)

填空题,即第21-27题,基本是以教材中的八个元素(金属元素钠、铝、铁、铜,非金属元素硅、氯、硫、氮)为主,每个元素一道题,有时是两种元素揉和到一起,并且把初中学的三种非金属元素碳、氢、氧穿插进去,因此八个元素可能出现不止一次,而且只有七道题。

2)计算题(约6分)

关于以上十一个元素的化合物、化学反应的计算,关于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穿插九年级化学的溶液质量分数计算问题。三到四问,6-8分。

1.3 难度

模块考试,重在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理解,考试的重点是基础,因此难度不大,要比高考容易很多。正常情况下复习,应该在70%的同学能够及格。

但是对于那些想要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对于将来注定要学习理科、因此参加化学学科高考的同学,仅仅满足于模块考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深入学习,把必修一的内容融会贯通,把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精髓渗透到十一个元素中(高中八个,初中三个),把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渗透到这十一个元素中,把十一个元素(与教材)相关的反应练熟,真正领会两句话:

第一句话:“化学是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这是教材上说的。

第二句话:必修一是关于“钠铝铁铜、硅氯硫氮、碳氢氧”这十一种元素及其相关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制法和用途的科学。这句话加了“制法和用途”这句话。

模块考试要通过并不是很难,但是必修一是高考化学的基础,模块考试得80分,高考也许连50分都得不上。

二、《第一章_从实验学化学》的知识点

知识点,按照教材上的顺序、四章分别解读。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

(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分为两部分:化学实验安全,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一、化学实验安全

化学实验安全,包括具体实验和操作的安全、化学实验室安全两部分。

1.1 化学实验室须知

进入化学实验室,要注意一下三个问题:

(1)遵守实验室规则(化学药品的几个“不”,操作的几个“不”,8类、10个安全标志的识别);

(2)了解安全措施(预防措施,补救措施);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1.2 化学实验安全知识

化学实验安全,重在“预防”二字。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要了解“三防”——防中毒、防火灾、防意外事故。

(1)防中毒:化学药品可通过人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五官及皮肤的伤口而引起中毒。防中毒注意——①通风、②禁放食品、③有伤口不接触有毒物质、④不品尝药品。

(2)防火灾事故:①小火迅速用湿抹布扑盖;②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③会用灭火器;④电话119,120,110;⑤电器失火先切断电源。

(3)防意外事故:①割伤、机械伤,先除伤口的杂物,再擦洗消毒敷药包扎;②烫伤找医生;③浓酸沾在皮肤上、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皮肤,5%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④浓碱撒在皮肤上、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皮肤,硼酸膏);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4)任何毒物质落在皮肤上,要立即用棉花或纱布擦掉,再用大量水冲洗。

(5)实验应该安全操作:防爆炸、防暴沸、防失火、防中毒、防倒吸,注意废液处理。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是两个概念。先分离,再提纯。

混合物,生活和生产上,绝大多数物质是混合物。化学上,主要研究纯净物,化学研究的少数几类混合物包括空气、溶液、胶体、合金、化学平衡体系,其余几乎都是纯净物。

混合物,包括至少两种物质,一般把其中的几种叫做杂质。要是从化学角度研究,往往需要先和混合物的杂质分离掉,再把得到的物质提纯,合称“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2.1 物质的分离

把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分开的过程。

分离的原则:分开后,各物质尽量减少损失,比较纯净。教材设计的分离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馏(分馏)、萃取四种。

2.2 物质的提纯

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将物质中的杂质除掉的过程。它和分离的主要区别在于除掉后的杂质可以不进行恢复。

物质提纯的原则:不增(提纯后不增加新物质)、不变(提纯后的物质没有改变)、易分。

提纯的方法:“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2.3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模块考试要考到四种方法:过滤、蒸发、蒸馏和萃取,分馏是更精细的蒸馏方法,一般不考。

(1).过滤和蒸发

方法

适用范围

主要仪器

举 例

注意事项

过滤

固体与液体分离

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

粗盐提纯时,粗盐溶于水,过滤,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除去

①要“一贴二低三靠”;

②必要时要洗涤沉淀物;

③定量实验的过滤要“无损”。

蒸发

分离溶于溶剂中的溶质

蒸发皿、三角架、酒精灯、玻璃棒

从食盐水溶液中提取食盐晶体

①溶质须不易分解、不易水解、不易被氧气氧化

②蒸发过程应不断搅拌

③近干时停止加热,余热蒸干

(2).萃取和分液

方法

适用范围

主要仪器

举 例

注意事项

萃取

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可在烧杯、试管等中进行,一般在分液漏斗中(为便于萃取后分液)

CCl4把溶于水里的Br2萃取出来

①萃取后要再进行分液

②两种溶剂不互溶、不反应;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大;溶质不反应;两溶剂密度差

③萃取后得到的仍是溶液,一般再通过分馏等方法进一步分离

分液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分离

分液漏斗(有圆筒形、圆球形、圆锥形)

除溴乙烷中乙醇(先水洗),水、苯的分离,除乙酸乙酯中乙酸(加饱和Na2CO3洗)

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

这里的选择题,一般只要出现有酒精(或者乙醇),基本不可以用萃取的方法。

(3).蒸馏和分馏

方法

适用范围

主要仪器

举 例

注意事项

蒸馏

分馏

利用沸点不同以分离互溶液体混合物

蒸馏烧瓶、水冷凝管、酒精灯、锥形瓶、牛角管、温度计、铁架台(带铁圈、铁夹)、石棉网等

制蒸馏水,除水中杂质。除酒精中水(加生石灰),乙醇和乙酸(先加NaOH蒸馏,后加浓H2SO4蒸馏);石油分馏

①温度计水银球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②加沸石(碎瓷片)

③冷凝管水流应下进上出

④不可蒸干

(二)化学计量

化学计量,是中学化学的基础。从九年级开始,已经无意识地使用了化学计量。到了高一,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化学计量的方法,内容有三部分——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

一、物质的量——摩尔

同学们从学物理开始,就习惯了长度、体积、质量这样的单位,所以转到“物质的量”的时候,有极大的不适应。而在九年级含含糊糊学过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更容易与物质的量相混淆,学习上增加了难度。

记住一个顺口溜吧!

原子个数碳单位

摩尔克

摩尔质量克摩尔

一摩尔是NA个

1.1 物质的量(摩尔)

物质的量(n),是以粒子个数为计量单位的一个单位,单位是 mol。6.02×10 23那么多个粒子,叫做1 mol。把这个数简单写为NA,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这是一个新的定义,新的概念,是规定。同学们要记住这个名词“物质的量”,它的单位是“摩尔、摩、mol”,就和“长度”与“米、m”、“质量”与“克、g”等等的关系那样。规定,不论原子还是分子,都把6.02×10那么多个,叫做一摩尔,写作 1 mol。含有多少摩尔,叫做物质的量(符号是n)。

写出几个国际单位,大家一比较就知道了。

物理量(符号) 单位 单位符号.

-----------------------------------------------

长度(L)厘米 cm

体积(V) 毫升 mL

质量(m) 克g

物质的量(n) 摩尔 mol

-----------------------------------------------

这样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物质的量、摩尔在化学中的地位、重要性。

按照元素周期表计算得到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都是都是一个粒子的质量,要是NA那么多个例子,就是一摩尔粒子,含有的原子(分子)个数都是阿伏加德罗常数那么多个。

例如,碳元素C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氢元素H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氧分子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

一摩尔碳原子的质量是 12 g,含有NA个碳原子;

一摩尔氢原子的质量是 1 g,含有NA个氢原子;

一摩尔氧分子的质量是 32 g,含有NA个氧分子。

这个关系就是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精髓所在。

1.2 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

摩尔质量就是1摩尔任何物质所具有的质量。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或克/摩,符号为M。

气体的摩尔体积:气体的质量不方便称量,通常都用体积来表示,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也就是1mol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的常用单位有L/mol、m3/mol等,其符号为Vm。

①相同物质的量(如 1mol)的不同固态物质具有不同的体积。

②相同物质的量(如1mol)的不同液态物质具有不同的体积。

③在标准状况下,1mol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④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阿伏加德罗定律)。

高一化学必修一 模块复习
1.3 物质的量浓度C

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的符号为cB,常用单位为mol/L或mol/m3。说白了,就是1L溶液中含有多少摩尔溶质,就是物质的量浓度C。

物质的量浓度,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点,主要知识点有两个,一是计算C的大小(配制、稀释、浓缩),二是配制一定C的溶液的操作。

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必须用容量瓶,要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步骤如下:

(1)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固体溶质)或体积(液体溶质、浓溶液);

(2)称量(或量取):固体溶质(或液体体积);

(3)溶解:溶质放入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搅拌散热,可能);

(4)转移:溶液静置到室温,倒入容量瓶(容量瓶的规格);

(5)洗涤: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倒入容量瓶(注意勿超过容量瓶刻度);

(6)定容:容量瓶中加水直至液面刻度,瓶塞盖好,摇匀。

1.4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

溶液的稀释和混合: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判断溶质的量是否改变。

(1)物质的量浓度不变:通常在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公式



n = CB·V,则有 CB1·V1 = CB2·V2 = ……

(2)物质的量浓度改变:则要找到不变的量,建立等式关系。

例如过氧化氢分解,溶质H2O2的量也发生了改变,此时不变的量是溶液的总体积,则建立另外的等式关系进行相应的计算。

三、《第二章_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第一章比较凌乱,第二章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比较琐碎,后面的知识就容易梳理了。

(一)物质的分类

分类和实验,是现在这套人教的课标版化学教材的两大支柱。分类,把化学中学到的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学习和梳理,有一定的好处。教材提到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后者是常用的,物质分类不重复,前者的分类则互相重复较多,各有利弊。

1.1 分散系

溶液:溶质和溶剂,都是在液态。现在扩充到整个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的话,就叫做分散系。

溶液——分散系

溶剂——分散剂

溶质——分散质

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分散系在选择题中可能出一道题,也可能不出题。无非是按照树状分类法(图1),或者按照交叉分类法(图2)那样的题型。



图1、树状分类法举例 图2、交叉分类法举例

1.2 胶体

胶体这个只是点,几乎是必有一道题。

考点就在胶体的制备(三要素:沸水,饱和三氯化铁溶液,滴加)、性质(丁达尔效应、胶粒和胶体的区别、胶粒的尺寸)、胶体的应用(电泳,聚沉)。

(二)、离子反应

知识点两个,离子方程式的写法,离子共存。

2.1 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电离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区别;离子方程式书写时的电荷相等、原子种类和个数相等。

电离方程式:方程式右边以电离的方式书写(一定有离子),而左边却以电离之前的形态存在(可能有离子,也可能没有离子)。

离子方程式:方程式两边都以电离之后的形态存在,相同的物质消掉。

2.2 离子共存

尤其在学习了后面的八种元素之后,离子共存变得复杂起来,要利用好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还原剂)、非金属氧化性顺序表(氧化剂的氧化性顺序:氟 > 锰MnO4- > 氯 > 溴> 银Ag+ > 铁Fe3+ > 碘),判断①氧化剂和还原剂能否共存,②能否生成沉淀,③能否生成气体,④能否生成水等弱电解质,是关键。

判断的时候,注意两点:

1)溶液的酸碱性的影响:金属还原性顺序、非金属氧化性顺序,都是在酸性条件下成立的。

2)溶液的浓度:教材所指的,都是在稀溶液的状态下成立的。

如果是碱性条件下,很多氧化剂、还原剂的性质都变了,例如硝酸根在碱性中没有氧化性,过氧化氢在酸性是强氧化剂,在碱性中却是弱还原剂;如果在浓溶液中,强电解质也不会完全电离,性质也不对了。

离子反应,是模块考试的一个重点。

(三)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说“离子反应式模块考试的一个重点”的话,氧化还原反应就是“重点中的重点”,模块考试里是重点,高一到高三、期中、期末、高考中,氧化还原反应都是重点。

3.1 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点

1)氧化还原原理:原因是一些元素的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结果是这些元素的化合价升降。

2)反应判定:一看反应条件,二看氧化还原性强弱。

3)表达式:表达电子转移、化合价升降的两种表达式,双线桥、单线桥表示法。

教材上37页中间的《学与问》的两道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大家可以看一下(第1题,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反应,是否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2、画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各举例说明)。

3.2 氧化剂和还原剂

通常情况下,典型的金属单质、低价化合物是还原剂,典型的非金属单质、高价化合物是氧化剂。

1)常见的还原剂:包括典型的金属单质Na、K、Mg、Al等(还包括氢气,虽然它不属于金属),低价化合物包括CO、Fe(II)(二价铁)等。

2)常见的氧化剂:包括典型的非金属单质F2、Cl2、Br2、O2等,高价化合物Mn(VII)、Mn(IV)、Cr(VI)等。

四、《第三章_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

金属这一章,模块考试涉及的内容比较少,也比较容易掌握。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同样重要。

1.1 金属的物理性质

通常是带有金属光泽的固体(唯一例外是汞Hg,常温下是液体),密度较大,容易导电、导热,具有良好的延展性。除金属铜表面是红色外,其余金属表面都是银白色,但是铝金属表面的暗白色是氧化铝的颜色。

铁、铬、锰属于黑色金属,其余都属于有色金属。

1.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最活泼的金属,可以与冷水反应(钠),活泼性较强的金属可以与水蒸气反应(铁);

与酸反应: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H”之前的金属可以与稀酸反应,生成氢气。

与氧气等氧化剂反应:金属在氧气(空气、氯气)中可以燃烧,生成相应的金属化合物。值得注意的是,钠与氧气的反应,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的产物不同,常温生成的是白色的氧化钠 Na2O 固体,加热时生成黄色的过氧化钠粉末 Na2O2。

(二)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金属化合物,包括的是钠、铝、铁、铜的一些氧化物(包括过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等。

2.1 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氧化物的分类,在组成上分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如果按照化学性质分类,则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其他氧化物五类。

酸性氧化物——能够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包括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能够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包括大部分金属氧化物。这里注意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的形态,四氧化三铁包括在磁铁矿、铁在空气中燃烧产物两种形态。

两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也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氧化铝 Al2O3 是典型的两性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不能与酸反应、也不能与碱反应的氧化物,例如 CO、NO等。

其他氧化物——能与酸、或碱反应,但是产物不是盐和水的氧化物,例如过氧化钠 Na2O2。

2.2 金属氢氧化物(碱)的性质

碱的性质,在九年级开始接触了强碱 NaOH、KOH,弱碱Ca(OH)2,九年级教材强调的是“酸碱中和反应”,现在也开始引入一个概念——两性氢氧化物,就是能够溶于酸、也能够溶于碱,例如氢氧化铝 Al(OH)3。

注意的是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之间的变化,溶液中的二价铁离子见到空气就迅速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从颜色可以看出变化,检验是用硫氰酸根(硫氰酸钾 KSCN),遇到三价铁离子变成红色。

(三)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重点是铁、铝以及合金。合金属于混合物,最常见的合金是钢(含碳 0.03% - 2% 的铁),新型金属材料包括有钛、稀土材料。不容易出题,出的题也比较简单。

五、《第四章_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

非金属这一章,模块考试涉及的内容最多,也是必修一最难的地方,最不容易掌握。

学习非金属,要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把前面学过的三种非金属元素(碳氢氧)、四种金属元素(钠铝铁铜)都柔和进来,深刻领会这四种非金属元素的“氧化性、化合价的多变性、对环境的影响”等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一)非金属概况

元素周期表112种元素,非金属元素只有16种(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但是与人体的关系非常密切。

1.1 非金属分布和重要性

地壳中:O Si Al Fe Ca Na K (九年级)

人体内:O C H N Ca (选修一)

地壳前两位、人体内前四位,都是非金属。氧元素对生物、生命的重要性,碳元素乃至有机物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九年级开始学习的三种四种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O C H N。高一,再系统学习主族的四种非金属元素,这是精选出来的,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

最外层电子数 4 5 6 7

非金属元素 Si N S Cl

比较 C O, 相比较而言,硅的非金属性更弱。

1.2 金属失电子能力、还原性

比较而言,金属元素只有还原性,还原能力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只有Cu2+、Fe3+、Ag+等少数高价金属离子有弱氧化性。

1.3 非金属元素得电子能力、氧化性

非金属元素的氧化性顺序表。

I2< Fe3+ < Br2 < Cl2 < Mn(VII) < F2

(氟、锰(VII)、氯、溴、银、铁(III)、碘)

典型非金属单质——强氧化性;非金属阴离子——强还原性(S2-、N(III)等)。

1.4 四种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的能力

九年级学习了碳、氢、氧三种非金属元素。化合价很少变化。高一的四种非金属元素,除Si之外都是容易变价的元素。

变价元素口诀:

氮负三、正12345,氯负一、正1357;

二四六硫、23铁;三五磷,卤学氯。

这个口诀非常精辟:浓缩了氮元素形成NH3、NOX,氯元素形成氯化物、氯的各种含氧酸的精髓;指明了硫元素的三种化合价-2价、+4价、+6价,+2价和+3价的铁,+3价和+5价的磷,与氯一样变价的溴和碘。

(二)硅

硅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是由于硅与氧强烈的亲和能力,硅只能以化合态形态存在于自然界,硅的氧化物SiO2、各种硅酸盐等。硅的性质,尤其是SiO2的性质是比较重要的。

2.1 硅单质

硅单质有晶体(结晶型)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是带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硬度大,熔点高,结构与金刚石类似,化学性质稳定。

硅单质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碳和硅在自然界中存在形式有所不同的原因?碳和硅都是亲氧元素,但是硅的亲氧能力更强。

2.2 SiO2的性质(与CO2对比)

硅元素

元 素 H 2.1 C 2.6 O 3.4

电负性 Si 1.9

与CO2比:Si与O电负性差大,共价化合物SiO2更稳定,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硅,实质都是硅氧化物的不同形式。

与CH化合物比:Si吸电子能力弱,Si、H化合物不稳定。

物理性质:SiO2 是一种坚硬、难熔的固体,不溶于水,纯净的二氧化硅无色透明(色、味、态、密、溶)—— 密度大,硬度大,水不溶,熔沸点高。二氧化硅是良好的光纤传导材料。

化学性质:SiO2 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可以溶于碱形成盐和水(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还可以溶于氢氟酸(HF)生成四氟化硅和水。

回忆:A12O3比Al熔点高,氧化物热稳定性好。

规律:任何物质在高温下加热,氧元素充足时分解为氧化物最稳定,氧元素不充足时分解为单质较稳定。

二氧化硅溶于烧碱NaOH溶液形成硅酸钠,再加入稀盐酸(或通入CO2)可以形成凝胶状的沉淀——硅酸H2SiO3,硅酸的结构很复杂,一般认为是Si(OH)4脱去一个水之后的产物。从硅酸生成的这个化学反应,可以知道硅酸是比碳酸更弱的弱酸。

泥土、水泥、玻璃、陶瓷、石英、长石等等都是硅、二氧化硅、硅酸盐的各种存在形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0559.html

更多阅读

高一生物必修一试题 高一生物题目及答案

宝铁一中 李国民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B.生物生长发育以细胞的增殖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一章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语句: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① 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 :黄色圆粒→F2:9黄圆:3绿圆:3黄皱:1绿皱 。②解释:1)每一对性状

声明:《高一化学必修一 模块复习》为网友就系喜欢爱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