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欣赏:汉代建筑

秦汉建筑

“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如画。登高踏步,指天笑骂,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在历史上虽然为时很短,但对后世却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今日西方人还称中国为China,即Sina(秦)。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大陆,除西部、西南部和东北部的边疆地区尚未开发外,其版图基本沿用至今;它建立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也基本上为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在社会方面秦朝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废井田,辟驰道,统一度量衡;在经济方面秦朝重农抑商,土地买卖合法化,盐铁由政府控制。但秦始皇的统治却是历史上少见的残暴,因秦朝此很快在人民的怨恨声中被推翻,成为短命王朝。

秦代宫殿建筑

秦始皇的好大喜功在建筑上表现得十分显著。秦都咸阳,是现知始建于战国的最大城市。它北依毕塬,南临渭水,咸阳宫东西横贯全城,连成一片,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解放后在接近宫殿区中心部位发掘出了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一号宫殿"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地面约6米,它利用土塬为基加高夯筑成台,形成二元式的阙形宫殿建筑。它台顶建楼两层,其下各层建围廊和敞厅,使全台外观如同三层,非常壮观。上层正中为主体建筑,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室、过厅、浴室等。下层有回廊,廊下以砖漫地,檐下有卵石散水。室内墙壁皆绘壁画,壁画内容有人物、动物、车马、植物、建筑、神怪和各种边饰。色彩有黑、赫、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咸阳宫翼阙为核心而扩大,还仿建六国宫殿,“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咸阳宫"一号宫殿"复原图

点击此处查看"一号宫殿"立面图

穷奢极欲的秦始皇,对如此规模的宫室还不满足。在他即位的第35年,某一日“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于是就要再造一个宫殿。大臣问造在哪里,秦始皇说:“阿房”。“阿房”并非实际地名,意思是“近旁”、“旁边”。听了始皇的话,大臣们就命工匠在咸阳宫旁边的上林苑建了一个“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庞大宫殿──阿房宫。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规模如此巨大的阿房宫,直到秦始皇死时都未建好,由秦二世继续营建。然而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周秦数世纪来之物资工艺之精华,乃遇最大之灾害”,更严重的是,项羽的一把火,非但把一个精美绝伦的阿房宫烧了个精光,也给后世留下了每当易朝之际故意破坏前代宫室的恶习。

仿秦宫殿

仿秦城门

现存的阿房宫遗址位于西安市三桥镇南一带,面积约8平方公里。遗址内已发现阿房宫前殿、“上天台”、北阙门等夯土台或基址19处。其中前殿遗址的夯土台东西长1320米,南北宽420米,高7-9米,台上发现石础,陶水管道,并散布大量板瓦,筒瓦,瓦当,可谓中国古代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美伦美焕的阿房宫到底是什么样子?后人只能在《史记》和《阿房宫赋》时去冥想了。好在近年来陕西省旅游部门复原了阿房宫的部分建筑,重建了阿房宫前殿、兰池宫、长廊、卧桥、磙石门、上天台等建筑。尽管这些建筑的形制也许复原得并不是很准确,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对秦代建筑有一个很好的感性认识。

仿秦台榭

秦代陵墓

秦始皇为了安排身后的归宿,还大肆修筑陵墓。他为自己精心策划的坟墓──骊山陵,自他13岁即位起便开始修筑,被征召修筑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70多万人,陵墓主要材料都运自四川、湖北等地,但直到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时尚未修完,由秦二世又接着修了两年才勉强竣工,前后历时39年。始皇陵在临潼县东5公里,背靠骊山,脚蹬渭河,左有戏水,右有灞河,南产美玉,北出黄金,真乃风水宝地,寄予着秦始皇让子孙万代永享福寿的心愿。陵园呈东西走向,面积近8平方公里,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围墙大门朝东。墓冢位于内城南半部,呈覆斗形,现高76米,底基为方形。据推测,秦始皇的“陵寝”应在陵墓的后面,即西侧。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墓室一直挖到很深的泉水以后,然后用铜烧铸加固,放上棺椁。墓内修建有宫殿楼阁,里面放满了珍奇异宝。墓内还安装有带有弓矢的弩机,若有人开掘盗墓,触及机关,将会成为后来的殉葬者。墓顶有夜明珠镶成的天文星象,墓室有象征江河大海的水银湖,具有山水九州的地理形势。还有用人鱼膏做成的灯烛,欲求长久不息。安葬完毕后,秦二世下令将宫内无子女的宫女和修建陵墓的工匠全部埋入墓中殉葬。后人对司马迁充满神奇色彩的记载一直半信半疑,但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司马氏的记载基本是可信的。在它东面还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大型兵马陶俑坑,内有武士俑约七千个、驷马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百余匹,以及数千件各式兵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骊山陵远景

秦代防御及交通工程

秦代彪炳武功之最好见证,莫过于万里长城之修筑了。长城原是战国时期燕、赵、秦诸国加强边防的产物。当时,居于中国北部大沙漠的匈奴时时南侵,为了对付这种侵扰,北方各国便各自筑城防御。秦时始皇帝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又将原来燕、赵、秦三国所建的城墙连接起来,加以补筑和修整。补筑的部分超过原来三国长城的总和,长城“起临洮(今甘肃岷县),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是古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秦代建设还包括修驰道、筑沟渠。秦时的驰道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临洮,北抵辽东,南达湖北一带,主要线路宽达五十步,道旁植树,工程十分浩大,是古代筑路史上的杰出成就,加上其他水陆通道,形成了全国规模的交通网;疏浚鸿沟(河南汴河)作为水路枢纽,通济、汝、淮、泗诸水。又于公元前214年,令史禄监修长达六十多里的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

 


暴虐的秦王朝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由汉高祖刘邦所创立的汉朝。经过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华夏大地又重现了往日的安宁与欢笑——中国自此进入了一个相对长的繁荣时期。因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此时科技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编著,造纸术、地动仪的发明,以及天文、历法、医学等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汉朝疆域也是扩张到空前的辽阔,势力甚至也伸展至中亚;汉朝与周围许多国家有着广泛的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了乐器、舞蹈、杂技、雕刻、佛教、良马和农作物,而汉朝的丝绸、漆器、铸铁术、凿井术、农业灌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汉朝的空前的强盛,使中国人几乎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字,汉族"的称谓就沿用至今;汉朝的辉煌,足可以和伟大的唐朝相比,故现今人们常以“汉唐盛世”并称。
汉武帝时,宰相张仲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儒家经典成为读书人晋身官场的教科书。儒学虽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但其自身也由先秦时充满理性、意气风发的思想逐渐蜕变成为一种死气沉沉、埋没人性的哲学,使中国人的思维遭到严重的限制,然而它却巩固了政治,使中国的政体相对其他民族来说变得惊人的稳定。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并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至今没有发现一座汉代木构建筑。但这时期建筑形象的资料却非常丰富,汉代屋墓的外廊或是庙堂、外门、墓内庞大的石往、斗拱、都是对木构建筑局部的真实模拟,寺庙和陵墓前的石阙都是忠实于木构建筑外形雕刻的,它们表示出木结构的一些构造细节。但这些“准实例”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无法显示室内或内部构造。但大量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对真实建筑的形象、室内布置、以及建筑组群布局等方面都作出形象具体的补充。根据这些,人们对汉代建筑的认识才充实丰富起来。(明器,即冥器。活着的人相信死去的人灵魂不灭,将在另一个世界重生,因而把他生前用过或喜欢的东西仿制出来埋在墓里。)

汉代城市建设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龙首塬北坡的渭河南岸汉城乡一带,距今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其作为都城的历史近350年,实际使用年代近800年,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营建长乐宫,揭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公元前199年,丞相萧何提出“非壮丽无以重威”,营建未央宫,立东闹、北闹、前殿、武库、太仓。惠帝三年、五年筑长安城墙,六年建西市。武帝元朔五年,在城南安门外建太学。元鼎二年修柏梁台。太初元年,在城西上林苑修建章宫,其东修凤阙,高20余丈;其北开凿太液地,中有蓬莱、方丈、流洲、壶梁,并建神明台、井于楼,高50余丈。太初四年又在长乐宫北建明光宫。至此,西汉长安城规模初定。平帝元始四年,在长安城南修建明堂、辟雍,从而结束了西汉王朝对其都城的营建。王莽篡位后下令拆除汉上林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官等10余处建筑,将所得材料在城南营建新朝九庙,耗资数百万,卒徒死亡近万人。光武帝灭莽后东汉建立,刘秀祭把高庙和西汉11陵,并修长安宫室。
汉长安城三大宫之一的长乐宫位于城东南,周长90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面积的1/6,宫内共有前殿、宣德殿等14座宫殿台阁。未央宫位于城西南,始终是汉代的政治中心,史称西宫,其周长9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城面积1/7,宫内共有40多个宫殿台阁,十分壮丽雄伟。建章宫是一组宫殿群,周围10余公里,号称“千门万户”。汉长安城以其宏大的规模、整齐的布局而载入都城发展的史册,汉代以后,虽还有几个小王朝建都于此,但长安城永远失去了盛汉时的光彩。
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以后,在周代成周城的基础上修筑扩建起一座更大规模的都城,自此这座城市作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达330多年之久, 学术界将它概称为“汉魏洛阳故城”。

汉代木构建筑

宫室

西汉末叶,台榭建筑渐次减少,楼阁建筑开始兴起。战国以来,大规模营建台榭宫殿促进了结构技术的发展,有迹象表明己逐渐应用横架。长时期建造阁道、飞阁,促进了井干和斗拱构造的发展,在许多石阙雕刻上己看到一种层层叠垒的井干或斗拱结构形式。从许多壁画、画像石上描绘的礼仪或宴饮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殿堂室内高度较小,不用门窗,只在柱间悬挂帷幔。文献所记西汉宫殿多以辇道中相属,而未央宫西跨城作飞阁通建章宫,可见当时宫殿多为台榭形制,故须以阁道相连属,甚至城内外也以飞阁相往来。

国内某“影视城”中的仿汉建筑群

楼阁

木构楼阁的出现可谓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东汉中后期的墓中,炫耀地主庄园经济以及依附农民、奴婢的成套模型和画像砖、陶制楼阁和城堡、车、船模型大量出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器中常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阁楼,每层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将楼划分为数层,此种在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战国铜器中已见,汉代运用在木结构上,满足遮阳、避雨和凭栏眺望的要求。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地挑出和收进,使外观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虚实明暗的对比,创造中国阁楼的特殊风格,南北朝盛极一时的木塔就是以此为基础。

绿釉陶望楼

红陶绿釉。下为方形池塘,塘内有龟、鱼、鸭浮游。池垣上有吹奏、迎宾、执弩等九俑,池中央矗立三层方形望楼,第一层门内正坐一俑,第二、三层平台上各有吹奏俑2个、执弩俑2个、立俑1个,四阿式楼顶正中立一朱雀。

绿釉陶戏楼

这件陶戏楼分四层,上层是鼓楼,第二层是舞台。舞台又分前台和后台,有上、下场门。前台有五个伎乐俑正作表演或伴奏。

绿釉陶水榭

红陶绿釉。下为圆形水池,埂上有羊、鹿、鹅、鸡和武士俑二人、吹奏俑三人,池内有鹅、鸭、龟、鱼和梭形小舟,舟内置篙和桨。池中矗立由四根扁柱支撑的四阿重层亭榭,其正门外架一小桥通向池岸,桥边有二人恭立,亭内有一人袖手端坐。

不详


门楼图

该门楼门户高大,门柱上施一斗三升拱,简洁有力,有一来宾正恭恭敬敬地向守门者行礼。二层有望楼两个,一仆人似持剑作四方瞭望状。

汉代建筑特点

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通过多年的努力,创作了一系列有着浓郁唐风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被评价为“新唐风”建筑的创造者。李大有先生提倡“大汉上林苑项目应在保留汉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创作‘新汉风’建筑”。
收藏欣赏:汉代建筑
张锦秋师承梁思成先生建筑理念,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和“和而不同”的创作观。要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汉风”建筑风格。则必须了解和纽带建筑。
一、汉代建筑的历史地位
封建社会早期—秦汉建筑,尤其是汉代的建筑风格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基础,对后世建筑的影响广博而深远。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早期的建筑,形象简单,现存的形象性资料仅有战国时期青铜器上很少的图象。现在见到的秦汉以前建筑的复原设计,都是一种推测和想象。汉代建筑,虽然其实物仅存几座汉代石阙,但大量的汉画像砖、明器等为我们提供了汉代建筑的形象性资料,对照汉代的文献资料,能够窥见汉代建筑比较真实的面貌。另外,中国古代的早期建,其变化是非常缓慢的。一种风格,前后延续的时间也相当长。汉代建筑的形象,应该是包括汉代以前的相当一段时期内的建筑形象。
跨越历史的长河去探究汉代的建筑时,看到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建筑特征,而是古代中国自有文明以来经过近3000年建筑发展的缩影。从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高台建筑版筑城池的雏形;从周初的陕西岐山周原凤雏村遗址中最早的四合院;从战国时的《周礼•考工记》;从秦王朝的阿房宫、骊山陵;一直到汉代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在这一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高度统一;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科技上《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编著,造纸术、地动仪的发明,以及天文、历法、医学等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建筑的发展也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留下了千载以后仍为世人所仰叹的彪彰业绩。
二、建筑群体的风格
历史进入汉代后,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为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建筑群体布局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在宫殿建筑群、礼制建筑群以及院落空间的组合布局时,开始运用中轴线。这种手法可以显示封建帝王端严方正至高无上的权势,一直被其后的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直至明清两代以北京城为代表达到颠峰。
其次是重要建筑入口前均设阙,李白在《忆秦娥•思秋》中写到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首词里所提到的“阙”音确,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汉代阙广泛运用在宫殿建筑、园林及陵墓建筑中。外观大体分为阙座、阙身与阙檐三部分。阙身依数量有单出、双出与三出(仅天子可用三出),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的。有时在两阙之间联以短檐,以强调其出入口的效果。文献中有关阙的记载颇多,汉宫中有关长乐、未央、建章诸宫阙之叙述更是早已为人所尽知。另外在画像砖、画像石、建筑明器中的形象也有不少。
而后是建筑的形式、结构、型制都较前代成熟与完备,建筑组群的轮廓线生动而丰富,组合形式多样,既有高台以低小的次要房屋,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上的雨塔,衬托中央主要部份,使整个组群呈现有主有从,富于变化的轮廓。
最后是明堂辟雍的出现。“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三、单体建筑的风格
汉代木结构的工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从西汉初期主要以高台建筑为主,而到了西汉末年楼阁建筑大量出现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汉代建筑在结构上,不仅台梁、穿斗、井干三种水平木制结构形式已基本形成,而且竖向构架形式也开始出现并奠定了以后1000多年高层木构建筑的基础。
汉代建筑在立面上通常分三段式划分,包括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台基多为夯土夯实,外包花纹砖。高台建筑台基很高,西汉早年有几十米高的,以后逐渐降低。据文献记载,未央宫前殿“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
汉代屋顶的形式已很完备,有四阿、歇山、悬山、攒尖、平顶等,除此之外,还有重檐、台阶式屋面的做法。早期建筑屋面的高度很小,坡度平缓;屋面多直坡而下,很少反宇;檐口、脊多是直线,很少看到曲脊和起翘的例子。屋顶瓦当均为全圆瓦当,纹样很丰富。有动物纹:四灵(青龙、白虎、玄武、朱雀)、龙、凤等,文字纹样多为“汉并天下”这类吉祥文字,另外还有一些描绘自然现象的云纹、火焰纹等纹样。
汉代建筑在色彩方面,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的传统并加以发展,如宫殿的柱涂丹色;斗拱、梁架、天花施彩绘;墙壁界以青紫或绘以壁画;官署则用黄色;雕花的地砖和屋顶瓦件等也都因材施色。

四、皇家宫苑的建筑风格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1]
阶基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之一。其在汉代,未央宫前殿,“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文献可稽。川康诸阙亦有下以阶基承托,阶基四周刻作若干矮柱及斗者。画像石中,厅堂及阙下亦多有阶基,亦用矮柱以承阶面,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殆以表示砖缝。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极通行。
柱及础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间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杀急。柱之高者,其高仅及柱下径之三点三六倍,短者仅一点四倍。柱上或施斗拱,或仅施大斗,柱下之础石多方形,雕琢均极粗鲁。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柱,高为径之三点一四倍,上下同径无收杀。其上施大斗一枚,其下以同形之斗覆置为础。出土汉墓砖中亦有上有斗下有斗形础之圆柱或八角柱,殆即此类柱之砖制者;但较为修长,其高可及径之五六倍。画像石中所见柱,难以判其为方为圆,柱下之础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将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汉代若果有此法,虽可使柱稳定,然若上面重量过大或重心偏倚,则易使柱破裂,故后代无用此法者。
门窗门之实物存者唯墓门。彭山墓门门框均方头,其上及两侧均起线两层。石门扇亦有出土者,均极厚而短,盖材料使然也。门上刻铺首,作饕餮衔环图案,明器所示,则门框多极清晰,门扇亦有作铺首者。函谷关东门画石,则门之两侧,有腰枋及余塞板,门扉双合,扉各有铺首门环。明清所常见之门制,大体至汉代已形成矣。
窗之形状见于明器者,以长方形为多,间亦有三角,圆形或它种形状者。窗棂以斜方格为最普通,间有窗棂另作成如笼,扣于窗外者。彭山崖墓中有窗一处,为唯一之实例,其窗棂则为垂直密列之直棂。
平坐与栏干画像石与明器中之楼阁,均多有栏干,多设于平坐之上。而平坐之下,或用斗拱承托,或直接与腰檐承接。后世所通用之平坐,在汉代确已形成。栏干样式以矮柱及横木构成者最普通,亦有用连环,或其它几何形者。函谷关东门图所见,则已近乎后世之做法与权衡矣。
斗拱汉斗拱实物,见于崖墓,石阙及石室。彭山崖墓墓室内八角柱上,多有斗拱。柱头上施栌斗(即大斗),其上安拱,两头各施散斗一;拱心之上,出一小方块,如枋头。斗下或有皿板,为唐以后所不见,而在云冈石窟及日本飞鸟时代实物中则尚见之。拱之形有两种,或简单向上弯起,为圆和之曲线,或为斜杀之直线以相联,殆即后世分瓣卷杀之初型,如魏唐以后通常所见;或弯作两相对顶之S字形,亦见于石阙,而为后世所不见,在真正木构上究否制成此形,尚待考也。川康诸石阙所刻斗拱,则均于栌斗下立短柱,施于额枋上。拱之形式亦有上述单弯与复弯两种;拱心之上或出小枋头,或不出。斗下皿板则不见。朱鲔石室残址尚存石斗拱一朵,乃以简单弯拱托两散斗者,与后世斗拱形制较为相近。
明器中有斗拱者甚多,每自墙壁出拱或梁以挑承栌斗,其上施拱,间亦有柱上施栌斗者。“一斗三升”颇常见。又有散斗之上,更施较长之拱一层者,即后世所谓重拱之制。散斗之上又有施替木者。其转角处则挑出角枋,上施斗拱,抹角斜置,并无角拱。
画像石中所见斗拱多极程式化,然其基本单位则清晰可稽。其组合有一斗二升或三升者,有单拱或重拱者;有出跳至三四跳者;其位置则有在柱头或补间者。
综观上述诸例,可知远在汉代,斗拱之形式确已形成,其结构当较后世简单。在转角处,两面斗拱如何交接,似尚未获圆满之解决法。至于后世以拱身之大小定建筑物全身比例之标准,则遗物之中尚无痕迹可寻也。
构架川康诸阙,在阙身以上,檐及斗拱以下,刻作多数交叠之枋头,可借以略知其用材之法。朱鲔墓址所遗残石一块,三角形,上刻叉手,叉手之上刻两斗。其原位置乃以承石室顶板者。日本京都法隆寺飞鸟时代回廊及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均用此式结构,汉代建筑内部结构之实物,仅此一例而已。
屋顶与瓦饰中国屋顶式样有四阿(清式称庑殿),九脊(清称歇山),不厦两头(清称悬山),硬山,攒尖五种。汉代五种均已备矣。四阿,不厦两头,硬山见于画像石及明器者甚多。攒尖则多见于望楼之顶。九脊顶较少见,唯纽约博物院藏明器一例,乃由不厦两头四周绕以腰檐合成。二者之间成阶级形,不似后世之前后合成一坡者。此式实例,至元代之山西霍县东福昌寺大殿尚如此,然极罕见也。重檐之制,见于墓砖,其实例则雅安高颐阙。汉代遗物之中,虽大多屋顶坡面及檐口均为直线,然屋坡反宇者,明器中亦偶见之。班固《西都赋》所谓“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固以为汉代所通用之结构法也。嵩山太室石阙,将近角瓦陇微提高,是翘角之最古实例。
檐端结构石阙所示,由角梁及椽承托;椽之排列有与瓦陇平行者,有翼角展开者,椽之前端已有卷杀,如后世所常见。
屋顶两坡相交之缝,均用脊覆盖,脊多平直,但亦有两端翘起者。脊端以瓦当相叠为饰,或翘起,或伸出,正式鸱尾则未见也。
汉瓦有筒瓦、板瓦两种,石阙及明器所示多二者并用,如后世所常见,汉瓦无釉,而有涂石灰地以着色之法。瓦当圆形者多,间亦有半圆者。瓦当纹饰有文字,动物,植物三种,当于雕饰题下论之。
砖作汉代用砖实例,均见于墓中。墓壁砌法,或以卧立层相间,或立砖一层,卧砖二三层;而各层之间,丁砖与顺砖又相间砌,以保持联络。用画像砖之墓,则如近代用“面砖”之法,以画像之面向外。
墓室顶部穹窿之结构,有以平砌之砖逐层叠涩者,亦有真正发券者,前者多见于辽东高丽,后者则中原及巴蜀所常见也。
砖之种类:有普通砖,通常砌墙之用;发券砖,上大而下小;地砖大抵均方形,空心砖则制成柱梁等各种形状,并长方条,长方块,三角块等等,其用途殆亦砌作墓室者也。
雕饰崖墓门上,石阙檐下斗拱枋柱间,石室内壁面,为建筑雕饰实例所在,其它出土工艺品如铜器漆器等,亦可略窥其装饰之一般。建筑雕饰可分为三大类,雕刻,绘画及镶嵌。四川石阙斗拱间之人兽,阙身之四神,枋角之角神,及墓门上各种鱼兽人物之浮雕,属于第一类。绘画装饰,史籍所载甚多,石室内壁之“画像”,殆即以雕刻代表绘画者,其图案与色彩,则于出土漆器上可略得其印象。至于第三类则如古籍所谓“饰以黄金釭,函蓝田璧,明珠翠羽”之类,以金玉珍异为饰者也。

雕饰之题材,则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
人物或用结构部分之装饰,如石阙之角神,但石室壁面,则多以叙史纪功,武氏祠画像,图案多程式化,朱鲔祠则极自然写实。动物以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最常见,川康诸阙有高度写生而强劲有力之龙虎、四神瓦当传世者亦多。此外如马,鹿,鱼等皆汉人喜用之装饰母题也。植物纹有藻纹,莲花,葡萄,卷草,蕨纹,树木等,或画之壁,或印之瓦当。文字多用于砖瓦铭刻,汉瓦当之以文字为饰者尤多。几何纹则有锯齿纹,波纹,钱纹,绳纹,菱纹,S纹等等。自然云气,见于武氏祠;董贤宅“柱壁皆画云气花卉”,殆此类也。

汉代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形成了中国大一统的社会形态。其深厚雄大的文化积累,成为皇家宫苑深入发展的前提。在园林风格上,西汉与秦有明显延续性。以山水资源为基础;以仿天象而立宫苑的主导意向继续发展。其中苑中苑的设计和一池三山的山水模式对后世园林影响极为深远。
皇家宫苑是西汉造园活动的主流,它继承秦代皇家宫苑传统,保持其基本特点而又有所发展、充实。“宫苑”是汉代皇家园林的普遍称谓。其中“宫”有连接、聚集的含义,通常指帝王住所、宗庙、神庙。“苑”原意为“养禽兽所也”,后多指帝王游猎场所。
汉代皇家园林的设计与宫殿设计紧密结合,互为表里。宫殿均基台崇伟,借山冈之势,居高临下,上起观宇。而在苑囿之中,或者建湖泊以行舟观鱼,或者建楼台以登临远眺。充满理想,欲近神仙。各宫殿之间,设阁道将基台彼此相连,绵亘连属,如长桥飞虹,互相通达,用以连接。元代李好问曾这样描述:“予至长安,亲见汉宫故址,皆因高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干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志不觉森竦。使当时楼观在上又当何如?”这对于整个建筑的印象,可以说是一个深刻的描述。
汉长安城内外,史书记载比较详细的是长乐、未央、建章三宫。
长乐宫,建于秦,汉加以修缮。史书记载:宫周回二十里,在长安城内之东南部,其前殿东西四十九丈七尺,两序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除去两序,其修广略如今北京清宫太和殿。秦阿房宫殿前铜人十二,亦移列此殿前。宫成,适当叔孙通习礼成,诸侯群臣朝会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在现存的瓦当中也发现有“长乐万岁”及“长乐未央”的铭文。
未央宫,汉代新创之第一宫,《汉书•高帝纪》中记载: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萧何受命修建央宫,上见其壮丽,甚怒。何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自栎阳徙都长安。
未央宫位于长安城内之西南部,根据现存门阙记载可以考证出名目的宫殿就有八十多座。未央宫后宫分为八区,其中皇后居住的椒房殿“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芬芳也”。温室殿“墙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尽显冬处之温暖。”清凉殿则是“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中夏含霜,夏居之则清凉也。”
建章宫,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建。前殿高度高于未央宫,宫殿东侧设凤阙高二十余丈;西面圈地数十里豢养虎豹等猛兽;北面围湖泊,名曰太液,湖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果,模仿海中神山、龟鱼的形象。建章宫与未央宫之间,则“跨玑池,作飞阁,构辇道以上下”。
建章宫南面正门称为阊阖,“玉堂璧门三层,台高三十五丈;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皆以玉为之。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楼屋上椽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门内列凤阙及宫之东阙,均高二十五丈,亦均以铜凤凰为饰。”
宫中另有神明台,是汉武帝命人建造用以求仙。“高五十丈,上有九室,其上又有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
五、现代古风建筑的借鉴
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建造了以特定历史为背景的古风建筑,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对古代建筑的理解。综合来看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是抓住建筑的风格特征及所要表现的文化特质。建筑由于所处的空间环境和表现内容的不同,其形式表现也不尽相同。曲阜的孔子研究院以浓重的汉风表现了儒家文化;三星堆博物馆以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浪漫、夸张的青铜器作品;而炎黄艺术馆和西汉南越王墓却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流,加入古典的建筑语言,无声的传递出古老文化的信息。
其次为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总体把握、重点处理,在建筑中融入现代的特征,使建筑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贝聿铭Miho博物馆,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在跨度、大空间的营造、采光、通风等各技术层面满足现代功能使用要求,用现代结构形式表现古代建筑的特征。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古墓上的覆斗形屋顶、闾山风景区人口虚实变化的处理方式,用现代的形态处理表现古典体形。在西汉南越王墓的总体布局中,将传统的中轴对称、序列空间与现代庭院的有机空间、韵律序列空间、流通空间等相揉合,创造出一个丰富充满传统文化的现代空间。三星堆博物馆,用内部展品那浪漫的、非写实性的、个性强烈的手法来表现建筑,使其同展品一样,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神韵;炎黄艺术馆外观斗形母题的出现是依据展品的需要,进行剖面设计的结果。而展室的“簇群组织”更是博物馆功能设计的结果。
最后是追求整体和谐。从室内到室外,从细部到整体,古典形式与现代构图穿插运用,互相对比。注意建筑的风格与所要表现的内容一致,并与环境相谐调。从整体到局部,宜有浓有淡,有张有弛,才能给人以回昧和想象。如果古典的特征运用太多,反而容易削弱建筑的表现力,使其显得怪硬、没有生气。

六、大汉上林苑“新汉风”建筑的初步思考
大汉上林苑的“新汉风”建筑风格究竟该如何表现,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新汉风”建筑不同于仿古建筑,它应是现代功能技术与早期文化特征的和谐统一。例如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表现汉代的高台建筑,在跨度、大空间的营造、采光、通风等各技术层面满足内部空间的使用要求,使其成为展厅、浴场等功能性场所。建筑主材选择质朴大气的材料,同时配以玻璃、钢等现代建筑材料,打造“新汉风”而不做新古董,赋予古建筑以时代的气息。
其次,在表现汉代建筑文化的特有气质和内涵上,对建筑形式的处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汉代建筑的符号特征经过艺术的加工,创造性的表现出来。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深入的了解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汉代建筑特有的元素,例如平直、古朴的檐口,简洁、雄健的柱饰;高耸、气派的石阙等。将这些元素提炼、加工,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表现。在建筑细部上对传统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纹样进行抽象再造。打造质朴、雄浑的建筑风格,通过门阙、楼阁等典型汉代建筑形制及建筑群体的组合,确立独特形象。不仅使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取得文脉上的联系,而且也给古老的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新汉风”建筑就是要将古代的文化在现代建筑中表现出来。设计中可以在重点区域使用“方”、“圆”为母题组织平面布局,突现“明堂辟雍“的传统理念。色彩上以灰白色为主调,在檐口等重点部位使用红褐色加以点缀,典雅而醒目。几千年来,中国的古典建筑形式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所要表现的建筑的文化背景、时空环境及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抓住汉代的文化特征,才能从总体上准确的表现出“新汉风”建筑特有的文化气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0981.html

更多阅读

欣赏:世界级艳星小尺度放送之八图

欣赏:世界级艳星小尺度放送之八(图)希拉蕊·史考特(HillaryScott),1983年2月3日生,美国希拉蕊·史考特(HillaryScott)希拉蕊·史考特(HillaryScott)希拉蕊·史考特(HillaryScott)希拉蕊·史考特(HillaryScott)希拉蕊·史考特(HillaryScott)希拉蕊·史

诗歌欣赏: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诗歌欣赏: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偶然读到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这首诗,觉得很感动。此诗收录在泰戈尔的《飞鸟集》的英文和印度文集中。 不过中文译文也非常优美了,令人印象深刻。泰戈尔的诗歌韵味无穷,往往以简练和精致

转载 实例分析天人合一:闽南建筑风水学

原文地址:实例分析天人合一:闽南建筑风水学作者:风水学院实例分析天人合一:闽南建筑风水学闽南古厝的照壁古民居的窗古大厝的排水设计传统古厝大门古厝天井的作用,在于采光和通风。

欣赏:世界级艳星小尺度放送之七图

欣赏:世界级艳星小尺度放送之七(图)珍娜·詹姆森(Jenna Jameson),亦译珍娜·洁美森,1974年4月9日生,初名珍娜·玛丽·马梭立(Jenna MarieMassoli)。是意大利裔美国退休艳星暨企业家。珍娜·詹姆森珍娜·詹姆森

声明:《收藏欣赏:汉代建筑》为网友屿南凉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