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北京城市学院中关村学部 北京 100081)
摘要: 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品。英汉谚语极大地丰富了英汉两国的语言文化。本文试图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谚语进行对比,把谚语当作窥探文化的窗口,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两种语言的奥秘,帮助他们从新的角度了解两个民族文化的异同。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观点,对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851(2005)-01-082-05
一、引言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映原作的面貌。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没有隐含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可能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 “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总结了人类千百年来的社会经验,是文化艺术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
何为谚语呢?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意思。谚语以最简短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不少谚语以形象的比喻阐述事物的规律,具有很深的哲理。在英语教学中大量使用英语谚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还使学生在形象感受中对其深刻内容牢记不忘,所以说,学习谚语对于学好英语有很大的帮助。谚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二、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重要的系统。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存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的表达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谚语,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没有目的就像航海没有罗盘);He that would sail without danger must never come on the main sea.(谁在航行时不冒险,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扬帆要趁风顺时)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如宋朝诗人朱熹的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还有谚语像:好狗不挡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有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是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例如: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以狐狸为形象时,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beware your 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而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 tail does often catch the 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The fox who flies proves himself guilty.(飞跑的狐狸证明自己有罪)。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汉语认为失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汉语中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英语谚语: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It is good to go afoot with a horse in hand.(有马牵在手,步行最悠闲)。
3、宗教信仰方面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儒教,直到儒佛道三教合一。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谚语很多,如不修今世修来世、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汉语反映老子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昏极则乱等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汉语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谚语有: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恭敬不如从命;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财富不是朋友,朋友才是财富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人际关系是平等的。相关的谚语如: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所不在);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 made the country, and man made the town.(上帝造乡村,人们造城镇)等等。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等等。而英语典故谚语大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以及西方经典著作等,例如来自《圣经》的谚语: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Far from Jupiter, far from thunder(离朱比特越远,离雷电越远);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 Venus grows cold(没有克瑞斯和巴库斯,维纳斯就会感到冷)。这条谚语中的克瑞斯(Ceres)是罗马神话中的谷物女神,而巴库斯(Bacchus)是酒神,维纳斯是众所周知的爱神。这条谚语的表面意思是没有克瑞斯和巴库斯做伴,维纳斯(Venus)会感到冷清。而实际的寓意是:没有温饱,就难以有甜蜜的爱情。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谚语涉及广泛的领域。例如:All the world is a stage.(世界就是一台戏);Have is have.(到手的东西才算数);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聪明的父亲才了解自己的孩子)。有点像汉语中的知子莫如父的意思。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了上面提到的《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以及西方经典著作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书中写的: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 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置)。还有一些在欧洲许多国家流传的谚语,例如: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发亮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
三、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谚语同文学作品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汉语谚语反映汉民族的文化特点,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在把英语谚语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表达方法:
1. 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
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如果所要翻译的谚语喻义清新,形象逼真,按其字面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喻义来,则可直译。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和原文的神韵,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如:
1)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
2)All roads leads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3)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
4)Every man is a poet when he is in love(每个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
5)Too much cleverness is folly(过分聪明反而愚蠢);
6)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7)A candle lights others and consumes itself(蜡烛照亮他人,燃烧自己);
8)Well begun is half 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9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自助者天助之)
10)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
11)An empty sack cannot stand upright(空袋立不直)。
2. 意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在直译过来后,中国读者很难理解,虽然加脚注或说明可能达意,但是这样就失去了谚语语言洗练、短小精悍的特点。采取意译,则“可以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隔靴搔痒,甚至以辞害意,造成误解等等弊病”(曾自立,1983:74)。例如,有的词典将“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was the tug -of –war”译成“希腊人相遇,拔河赛就出现”。这样的翻译让人摸不着头脑。最好意译为“两雄相争,必有激战。”
这样的例子还有:
1)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如译成“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扔石头”不如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
2)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3)Murder will 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4)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如译成“愚者敢闯天使不敢去的地方”,不如译成“初生牛犊不怕虎”。
5)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te without breaking eggs。如译成“想吃煎蛋饼,就得打鸡蛋”,不如译成“有得必有失”。
6)If the mountain will not go to Muhammed, the Muhammed must go to the mountain如译成“如果山不去穆罕默德那里,穆罕默德就必须到山那里去”,不如译成“坐而待不如起而行”。
3.对等翻译
谚语是人们群众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这使得两个民族和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144)例如:
1)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对手);
2)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
3)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4)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这山望着那山高);
5)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6)Justice has long arms(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7)He who wou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deep(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所以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例句看出,有些谚语尽管不能完全对应,但其大意是基本接近的,只不过喻体不一样,联想有异。在套用汉语谚语时,特别要注意谚语的民族性,即不能使用具有强烈民族文化色彩的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译文里充满了异域色彩,让人感到啼笑皆非。” (冯庆华,1995:144)
比如:下面的这几个例子:
1)Don’t try to teach your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不要班门弄斧);
2)Beauty lies in the love’s eyes(情人眼里出西施);
3)It is easy 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事后诸葛亮好当 );
4)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5)Nature is the true law(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6)The fox knew too much, that’s how he lost his tail(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上面例子中的“鲁班”“西施”“诸葛亮”“尧”“桀”“卿”等都是汉文化所特有的,这样汉译的英语谚语不但不能使中文读者透彻地理解谚语的内涵,达到在理解谚语内涵方面的功能对等,还会引起读者的疑惑和别扭。上面的句子不如翻译成:
1)不要教母鸡下蛋;
2)情人眼里出美人;
3)事后聪明人好当;
4)一人不及两人智;
5)天行有常;
6)过分聪明反而愚蠢。
4.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例如:
1)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猫也有权看皇帝,老百姓也该有点权利);
2)A daughter is fairer than her fair mother(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A mouse in time may bite in two a cable(老鼠不断咬,粗缆成两截;不怕力量小,只怕功夫深);
4)An eagle does not catch flies(老鹰不会去捉苍蝇,大人物不会去做小事);
5)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6) Do not kick against the pricks(莫踢刺棍,莫作无谓的抵抗);
7)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8) First catch your hare(先抓到兔子再说,到手的东西才算数);
9)He who has a mind to beat the dog will easily find a stick(有心打狗,找棍不难;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0) If I have lose the ring, yet the fingers are still there(戒指虽丢失,手指仍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谚语历史久远,或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宗教典籍,或来源于文学作品,汇集了大众的智慧,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大量使用谚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还使学生在形象感受中对其深刻内容牢记不忘,所以说,学习谚语对于学好英语有很大的帮助。
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映原作的面貌。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可采用直译、意译、对等翻译和直译意译结合的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最合适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达意确切,自然传神。
参考文献:
[1] 王军伟,“功能对等:问题与对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2辑),637-64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德春等,《汉英谚语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孙艳,“英语谚语误译剖析及其翻译”,《外语与文化研究》(第2辑),519-527,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童之侠等,《英汉谚语格言》,外文出版社,2001
来稿日期:2004年2月20日
作者简介:田静,北京城市学院 中关村学部 讲师
更多阅读
《我是李小龙》(IAmBruceLee)人人影视原创翻译中英双语字幕 中英文双语简历模板
简介:因verycd.com 相关政策,原地址为http://www.verycd.com/topics/2850021/的李小龙专题被隐藏,现将资源链接复制如下。已测ed2k://|file|我是李小龙.I.Am.Bruce.Lee.2011.BD-RMVB-人人影视原创翻译中英双语字幕.rmvb|419030551|24
蒙古族谚语的民族特色 56个民族的特色
蒙古族谚语的民族特色 这是一篇旧作,写于1995年5月,当时曾在内蒙古大学举办的“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引起较好反响。今天偶然翻出来看看,觉得内容尚可,且不受时效限制,遂粘贴于此,以就教于方家。 所谓谚语,系指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英语诗歌中的韵律和在翻译中的处理一 诗歌韵律
英语诗歌中的韵律和在翻译中的处理(一)
转载 MYWAY歌词及其翻译FrankSinatra 高晓松 frank sinatra
喜欢这首歌,尤其喜欢张学友在第30届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的版本原文地址:MYWAY歌词及其翻译FrankSinatra作者:独自奔走Andnow, the end is near;现在,我的末日将近, And so I face the finalcurtain.面临人生的最后落幕,curtain['kə:t
英语谚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方法 易语言特征码
周影韶摘要: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也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本文探讨了英语谚语的主要语言特征及翻译方法,旨在加深对英汉谚语的理解,更好地欣赏和使用它们。英汉谚语都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形象生动、简炼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