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7日本市开展了首例无痛支气管镜
《住院医生夜未眠》这本书买了有段时间了,一直在忙,所以直至昨天才看完这本书,作为同行,同样的经历使我更能理解作者并与之产生共鸣。虽然我不会让我的子女选择医生这个职业,但这仍不妨碍我热爱今天这个职业!
国内的住院医师培训远远没有美国那么正规,我记得2006年北京才开始搞这项工程。当年我经历了3年类似这样的住院医师的生活,就像这本书的目录一样,跟作者有着同样的经历:第一年菜鸟出诊、第二年累得像狗、第三年完美出师、第四年各奔东西。有欢笑、有惶恐、有伤感、有彷徨、有愤怒......
3年住院医生的经历是我生命里的一个重要篇章,虽然我已经晋升为主任医师,但当年的很多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就像早晨的太阳光穿过树叶在我们周身闪耀,一跳一跳射进我们的眼睛,让人想起救护车的车灯......
情景1:第一次面对家属的不信任.病人家属问我:小伙子,你有18岁吗?
答曰:18岁时我在上高中......
20年后,这句话我依然记得很清楚,患者的不信任,是因为我们是住院医师,是初级住院医生!是刚刚踏出医学院校门的初级住院医生;是那个接诊完病人后,急急忙忙到值班室翻书看如何进一步处理的初级住院医生;是那个一遍遍问诊体检生怕搞错了的初级住院医生;是那个还不会如何跟患者沟通的初级住院医生......
Internsknowanything,butdonothing.实习医生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会做。
情景2:第一次面对死亡.夜晚值班护士:那个气胸的病人不行了,你赶紧过来看看......建立静脉通道,准备CRP,迅速告知上级医生......我有点慌张,电话那头,上级医生说:不要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抢救......我镇定下来,准备进一步抢救措施的实施,但那个病人已经不行了,家属的儿子站在旁边,说:算了,不抢救了。我有点茫然,的确,没有什么再抢救的价值了,这是个肺癌晚期并发气胸的患者,今天刚刚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我考虑是痰阻塞了气道致其窒息死亡......这是我第一次单独值班遇到的第一个死亡的病人,他是坐着走的。这是一个离休老干部,病痛仍然掩盖不了他特有的气质,他体形魁梧,走时跟睡着了一样,没有太多的痛苦,面对着这样一位老人,仍然可以想象他当年的飒爽英姿,而今,他的胸膛比我手握的支气管镜还要冰冷!
逝者安息吧!
那一天的凌晨好漫长,对于生者来说,明天是一个新的一天。
护士在记录中写道:患者于凌晨点分经抢救无效宣告临床死亡。
《住院医生夜未眠》书中写道:死亡就是我学习的一部分,是我简历上的一项.....我需要这样的洗礼。它们使我向着目标又更近了一步。
患者把生命、把信任交给了我们,我们的工作是高贵、神圣的!但很多时候感到很无奈。
医学有时候充满了无奈,作为一个医生,我们不仅仅要要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冷静、镇定、果断、机敏......
情景3:第一次亲手拔掉死者的气管插管.抢救室里:肾上腺素1mg、肾上腺素2mg、肾上腺素3mg......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CRP,继续......继续.......再注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一个小时过去了,所有可能的办法都已经试过了,作为医生我不能假装说还有希望。我叫了停......
努力控制不看对方的家属,因为没法看。患者身上插入的形形色色的各种管子、各种监护还在闪烁......我问家属:你们什么意见,再晚的话,肌肉骨骼就会变得僵硬了,不好再换衣服了.....还抢救吗?这些抢救设备可以拿走了吗?管子拔了可以吗?
......
我第一次在患者家属的同意下,亲手拔掉了死者的气管插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拔管时有种奇怪的声音......气管插管上带着斑斑血迹,还有黏液......这跟我第一次给病人插管的感觉决然不同,因为插管时有的只是希望!
让死者有尊严的走,也是我们医务人员的责任。
医学有很大的局限性——医学的特点是研究人类自身,而人类自身未知数最多。
法布尔:“不管我们的照明灯烛把光线投射多远,照明圈外依然死死围挡着黑暗。我们的四周都是未知事物的深渊黑洞……”
对于死者,我们责任已经尽到,而对于生者,我们还有更多的责任,我们需要更加努力。
......
敬畏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而已
敬畏病人——她把生命交给你,他是你的老师
敬畏医学——一个未知数最多的瀚海!
做医生,要有仁性:仁心、仁术;爱人、爱业。悟性:反省、思索;推论、演绎。理性:冷静、沉稳;客观、循证。灵性:随机、应变;技巧、创新!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或是谋生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我们不是什么“工种”和“匠人”。医学应归划于自然科学,属生命科学范畴。医学应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边缘科学。因为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或生命的人。
太多太多的经历铸就了今天的我!
作为一个医生,一个白衣天使,我们的职业是神圣的!我们有广博的知识,我们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跟您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需要您的尊重和理解!
《住院医生夜未眠》
序
值此中文版《住院医生夜未眠》出版之际,我深表荣幸,并希望与每一位读者分享我生命里的一个重要篇章。
早在立志成为医生以前,我就渴望能成为一名作家。就在经历那一段喧嚣骚动、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的住院医生岁月时,我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值得书写的故事。由于严重缺少睡眠,我预见到自己将不会总能清楚地记得周遭发生的一切,于是我竭力挤出时间来记录点滴感受与经历,有时是在手术前后,有时是在急诊室,还有时是深夜在兼职的医院里。直到现在,某个角落的箱子里还存有那些字迹潦草的记录。
结束了住院医生生涯,我又忙于养家糊口和新的工作,留给写作的时间所剩无几。这些笔记便静静地躺在地下室的某个抽屉里。直到15年后的一天,我终于决定要书写这段人生历程。促使我下定决心的因素之一是我偶然看到的一项调查。这项调查意在评估医生们对自己职业选择的满意度,其中一个问题是问执业医生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承衣钵。超过50%的被调查者不鼓励孩子成为医生。
面对这样的结果,我深表遗憾。如此多的同仁并不像我,他们没有感受到医疗事业的高尚与价值。我不得不认为他们已迷失了方向。当然,当前医生们遇到的挫折会比我扔掉铁锹、决定做大夫的那个时候多了不少。医疗事故、费用偿还、公文,还有让我们逐渐屈服的保险业,这些都是要考量的因素,但它们并不能抹掉这样一个事实:作为医生,我们很荣幸地接受了专业教育,也有能力帮助那些被病痛折磨的人们。虽然医疗的很多方面都已经改变,但不变的是基本的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作为医生的你,仍然要打开那扇门,坐下来,与病人沟通,为病人做检查,希望能够缓解他们的痛苦。除了本职工作之外,我们还需要从一个职业中要求得到什么呢?
正如你接下来在书中要看到的那样,我成为骨科医生的道路并不平坦,不但工作辛苦,而且还需要长时间劳作。不过,我并没有尝试淡化医生工作的辛苦,而是希望当今的年轻人从我这段疯狂、杂糅的经历中能够感受到:真有意思!今天,当我回首这段岁月时,心中不是庆幸它早已结束,也不是憎恨它让我如此辛苦,而是一种怀旧的喜悦:那个时候的我正奔跑在这条荣光的大路上,沿着救死扶伤的传统前行。我的妻子,在那段日子里付出许多、牺牲许多的妻子,和我的感慨相同,我们都认为那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现在的年轻人总是误认为成功即意味着不再需要紧张工作。他们被告知工作是邪恶的,一定要能避免就避免。我在从医的道路上感到了满足与喜悦,也鼓励年轻人们这样想。从事一项高尚的工作会让人感受到自我的价值。我不会说我喜欢当住院医生时那些不眠的夜晚和长时间的劳作,但我会说那是必要的过程。我想成为骨科大夫,所以我需要这些辛苦和困难,它们会在我职业生涯初期训练我,使我习惯一个骨科大夫在职业中必然会遇到的艰苦。
回首过往,让我惊讶的是自己竟然无比热爱这段经历,也痴迷于帮助被病痛折磨的人们之后的那种神奇的满足。能够逐渐练就原本复杂困难的医疗技能并能用来帮助别人的感觉是多么地美妙!因此,对那些考虑选择医疗事业的每一个人,我会说:在成为医生的道路上,你会见遇到一些糟糕的事情,你的身心也会备受折磨,但在最后,它值得。所有这些都值得。
《住院医生夜未眠》,作者:迈克尔•柯林斯(MichaelCollins)著裴云,译。网络上谓之医学传记现实版《急诊室的故事》,比《心术》更惊心动魄。本书是柯林斯医师在梅约医学中心担任外科住院医师的故事。他用幽默无比的笔调,生动刻画出自己四年忙碌且混乱的真实生活:电锯杀人狂般的手术现场、鼻子被渔钩钩住嗷嗷大叫的患者。舌头被罐头划开的醉酒男。不肯脱衣检查的老奶奶,从没听说过的专业术语,保腿还是保肺的艰难抉择……在此同时,满怀治癒病人渴望的他,在与一个又一个的病人相遇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极限与医学的不完美。他想努力调和这之间的冲突矛盾,却只能面对痛苦和死亡的现实。将近1500个由生命、死亡和无眠夜晚交织而成的日子,构筑成这段从生涩到成熟的医师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