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不在于高矮胖瘦,不在于语言肤色,不在于性格脾气,不在于聪慧愚钝……。这些差异,都仅仅是表面的差异,而非本质的差异。寓以为,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异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一是知识总量和知识结构。也就是说,看一个人,关键要看其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哪些事情;要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此两者,都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而非仅仅影响着一个人。归结到一点,此两者之不同,决定了我们“头”内装的东西不一样,所以是本质的。
先说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在农村长大和在城里长大的人之间的区别,就是成长环境导致差异的典型。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哪怕长期在城里工作、生活,虽然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但在某些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下意识地表现出“农民性”来。即便成为叱咤风云的伟人,也难以摆脱这种自然形成的“农民性”。反之亦然。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浸入骨髓的,是浸入灵魂的,彻底改变几乎不可能。即使同样都在农村(或城市)长大的孩子,由于每个人生长的家庭环境、家庭周边环境、学校环境等不同,也自然形成了同是农村(或城市)长大的孩子相互之间的区别。“孟母三迁”,就是为了改变“孟子”的成长环境,搬到孟母所认为的理想环境之中。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事情,同样也是决定性的。这个道理最能够说明,生在同一家庭、学在同一学校的子女,特别“双胞胎”子女间的差异。在这种成长环境几乎相同的情形下,之所以出现差异,主要的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不同。
再说知识总量和知识结构。这决定着一个人知识的量与质。首先是总量。有知识和无知识的区别是本质的,“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都足以说明知识对一个人的决定性的影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大学生,哪怕是最差的大学生,和一个文盲,哪怕是懂得很多的文盲,在思想上(并非能力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知识总量是知识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另一个方面则是知识结构。判断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关键看其所掌握的知识是否是其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所需要的。如果是,其知识结构大体上是合理的;如果不是,那就是不合理的。一个医学硕士的毕业生,如果从事乡镇的工作,那么这个达到硕士级的医学知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意义不大(不是毫无意义)。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在某些时候会让再多的知识总量(指知识本身,而非内化了的思想或思维能力)变得毫无价值,甚至成为“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