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几场雷雨后,我想:山上的鞭笋又长势喜人了,今天空闲在家,何不去挖几棵来改善一下中午的菜肴。于是,我带上锄头,挎上竹篮,戴上草帽,就出发了。
刚踏进竹园小路,就看见一处地面有裂缝且微微拱起,心想:下面肯定有笋。用锄头轻轻扒开表层泥土,果然,一棵白嫩的鞭笋横躺在土壤中,三五下就把一棵尺把长的鞭笋轻松地归入了我的篮中。旗开得胜,兴致大增。顺着小路找去,看见一个又一个隆起的或者裂开的土块,挖下去十有八九有鞭笋;有时扒开路边厚厚的竹叶,下面就藏着鲜嫩偌大的一棵鞭笋,一锄就能搞定,很容易挖;有的经过雷雨滋润后,正从土里探出尖尖的脑袋,都没躲过我敏锐的眼光,统统归入我的篮中。看来今天还没有人来挖过,我可捷足先登了,这下定能来个满载而归。弓着身一边找一边挖,不到一个时辰,走完绕着村后的竹园小路,小篮子变得沉甸甸了。
回到家,姐直夸我是挖鞭笋的能手,中午可以美美地吃一顿鞭笋宴了。的确,从山里长大的我,从小练就了挖鞭笋的技能,那时大人在生产队里劳动,我们小孩除了打柴、割草,一有空就和小伙伴漫山遍园地去挖鞭笋,来丰富餐桌上的小菜。那时吃得最多的就是鞭笋放汤或鞭笋炒芋艿,在那生活条件极差的年代,大大丰富了当时简单的菜肴。
挖鞭笋可以算是门技术活,你得会找,还要会挖。当然那些在沟边的,或者已经冒出土的,还是比较容易找的。但这些往往笋壳已经变绿,相对也老些,味道自然不是最鲜美的。我们俗称它为“出头乌龟”,会挖鞭笋的人一般不去理会,只有不会挖的找几个这样的“出头乌龟”凑凑数也好。味道好的当然是土下挖出来的颜色淡黄,粗壮的鞭笋。在落叶比较少,地面相对干净的竹园里或路边,鞭笋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的,只要看到有裂缝和拱起来的地方,你就挖下去好了,多半会挖到笋的。但也要能区分下面没有笋的地鼠苞——地鼠下面钻洞留下一个个开裂隆起的苞,没有经验的人净找些地鼠苞,地鼠苞比较松软,一踩会陷下去,就知道不是长笋的苞。当然也不能排除已经被人捷足先登的可能,因为我们常挖鞭笋的人都有个好习惯,就是把鞭笋挖掉后,还会填些土回去,这样老竹鞭还会分岔,生长一定长度后,又是几枝新的鞭笋了。这样做另一方面主要是路面不至于变得坑坑洼洼,竹园不至于变得高低不平,又能保护毛竹生长。但不乏也有“野蛮”行径的人,把路面挖成一个一个大坑,有的为了挖到一棵心爱的鞭笋,不惜把竹园里的老鞭翻了个底朝天,这样严重影响了明年毛笋的生长,这是最不好的挖鞭笋行为,常常要受到竹园主人的谴责。
找鞭笋、挖鞭笋也要讲究方法,特别是挖,更要讲究技巧,这方法、技巧是长年累月积累的结果。挖鞭笋还会考验我们的耐心和细心,有些不常挖的城里人找不到鞭笋在哪里,或者不仔细,没有耐心找,再者缺乏技巧,有时笋就在他脚边都不会看到。
记得有一次,我哥带来一帮城里客人,客人提议去挖鞭笋,我把他们领到竹园,客人们低头弯腰四下里找,找了半天,就是找不到一颗鞭笋的影子。就连出生在山里,长大后在城里工作的哥哥居然也没找到一颗笋。而我很快地找到一颗又一颗,着实让从没捏过锄头的城里客人啧啧称奇,目瞪口呆,搞不懂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找到鞭笋的。为了不扫他们的雅兴,我找到后笋后让他们来挖,再言传身教怎样挖。在一片大呼小叫声中,费了好大一片劲后,他们总算挖了一棵又一棵,才算体验到了挖鞭笋的乐趣。
找到了鞭笋如果不会挖也是枉然的,往往一不小心会挖断,挖断了的笋不值钱,那就太可惜了。看到已经冒出土的鞭笋,从笋壳的方向判断出这支鞭笋的根部,就往根部挖就可以了,尽量挖的深点,就可以多挖出来一点。如果是看到地面有裂缝或拱起来的地方,就在裂缝的边上小心的把土挖掉,以免碰伤鞭笋。扒开土看到底下的笋后,找到根部,切断后把笋拔出来就可以了。
挖鞭笋是我每年夏天必不可少的事。节假日回老家,我总不忘挖几棵鞭笋来,有时作为馈赠礼物送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他们都很喜爱山里野生的无污染的绿色食物。鞭笋味道鲜美,深受人们青睐,放汤、红烧、清蒸,做法多种多样。咸菜鞭笋汤让人百吃不厌,又能开胃口。而最鲜美的是清蒸鞭笋,只放盐,无需放味精,原汁原味。原生态,真正的绿色食品,我想这就是人们理想中的山珍吧。炎炎夏日食欲不振,想吃点素食的,又能增饭量的,首推鞭笋汤。难怪有人说,酷暑天住在城市套房里吃海味,还不如住在山中平房里吃山珍——鞭笋。夏日住在山里,随时可以吃到鞭笋,只要往屋旁竹园一转,活杀新鲜的鞭笋随时可以办到。有时住在山里两三天不买小菜,也能保证你有吃得丰富多彩,过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