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原因多方面。究其深层原因,“见识太少、思维不宽”就是罪魁。
我近些年比较迷信书籍,觉得系统、深刻,看完可以让我把一件事情弄透。但看书很累,且需要静下来,边看边思考、边辩论。费时也影响休息,因为这样看书头脑闲不下来,看完往往很兴奋,入睡很难。有些朋友也爱看书,但长进似乎不大,这就是因为看时不动脑子,一味沉浸在情节中,不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不求解决实际问题,最后看了很多书,效果却事倍功半。这就是我一直不鼓励小孩看世界名著的原因:世界名著往往内涵深刻,娃们年轻,积累少,看时往往跳不出书中的时代局限,理解不了本质,这类东西装一脑子,面对现实常常手足无措,习惯性的理想化。
看书要跳进跳出很多回。我常看到一些观点,和我想的接近,但人家更准确、更精练,我就记住并想人家为什么能总结这么好?于是再推算人家的功力来源,再找办法补充;有些观点与我不同,我就跳出来想,为什么?谁的道理更多些?他为何这么说?反正是他或我都有些道理,只是谁离真理更近些而已。一来二去,自己也就提高了。
我选书,基本是“跟着感觉走”,想看啥看啥,啥有意思看啥。比如,最近刚看完《权延赤文集》中的5本,其中周惠回忆庐山会议的一本质量较高,解开了我很久的迷惑。昨天又买了三本过期的《看天下》杂志,爱不释手,已看完两本,其中“专访比尔盖茨”、“维基解密”、“中国公务飞机现状”等文章印象深刻,补充了我思维的空白。
人一生两种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然后整理、升华成对规律的把握。大部分经验都是间接的,比如人一生都可能不被车撞到,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不能和车撞,没好果子吃。这就是别人的经验被更多人接纳了,起作用了。所以要尽量宽的吸纳知识,不仅是为了获得实惠,更重要的是要获取生活的智慧。
去过延安的人都更佩服毛泽东,因为在那个边缘小城靠联想和分析就指挥了全国战场,实在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啊。他靠啥啊?除了本身的极高水准之外,毛泽东爱看书、爱思考全世界皆知,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分析,就是他胜利的根本智慧啊。
社会很浮躁,许多矛盾很尖锐,但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瞎起哄,赶紧静下来,学些东西,这是长远胜利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