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宛转蛾眉不曾死《长恨歌》流传日本人人颂-古典小说之家-西 宛转蛾眉马前死

(文/周相录)

唐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座高峰,当时日本有许多人以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等身份来到中国,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宗教,把大唐帝国的文明播撒到遥远的异域土地上,在那里开花、结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长恨歌》在日本的流传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证。

《长恨歌》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问世后,是否单独流传至日本,据日本学人实藤远夫《长恨歌研究》一书说,未见有任何文字记载。一般认为,《长恨歌》是因了《白氏长庆集》的东渡而在日本流传的。日籍《江谈抄》中曾记载嵯峨天皇和文臣小野篁讨论白诗的故事:

嵯峨天皇尝幸贺阳院赋诗,曰:"闭阁唯闻朝暮鼓,上楼遥望往来船",以示诸篁。篁曰:"‘遥'改‘空',圣作更妙。"天皇惊曰:"此白氏句也,本作‘空'。卿思诗已同白诗耶?"是时,《长庆集》一部始至,独藏秘府,世未有阅者,天皇故试篁。

这段宫廷逸事说明,日本嵯峨天皇在位期间(810-823),即白氏去世(846)前二三十年,白诗就已传入日本宫廷了。但这段记载也有一点可疑之处: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长庆四年,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诏还。予时刺会稽,因得尽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凡2191首。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陛下明年秋("秋"字衍)当改元,长庆讫于是,因号曰《白氏长庆集)。"长庆四年为公元824年,嵯峨天皇如何能预先看到呢?不过,白氏在江州时,曾亲手编过一本集子,但此集不可能名《白氏长庆集》。又据日本女学者丸山清子《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文德实录》上也有太宰府次官藤原丘守在检查唐人货船时,偶得《元白诗笔》,献给仁明天皇,因而获得重赏的记载。"这是仁明天皇承和五年的事"。承和五年为公元838年,因此,丸山清子的这"是《白氏文集》传入一事第一次载入正史"的断定应该是可信的。

据澁江全善《经籍访古志》载,日本有最古的旧钞卷子一种,仅第28、第33两卷。第33卷末记云:"会昌四年五月二日夜,奉为日本国僧惠萼上人写此本,且缘匆匆夜间睡梦,用笔都不堪任,且充草本了。"两卷都有金泽文库火前印。金泽文库在神奈川县久良歧郡,为山条实时所建。此本据澁江云,系宽喜、贞永间依管氏本重钞,原本入日本当在白居易生前(白卒于会昌六年)。白氏续后集最后杀青之时(会昌五年),已知日本有传本,故在《后记》中特别点明"其日本、新罗诸国传写者,不在此记"。

《长恨歌》传入日本,可谓举世皆学之,且盛而不衰。《长恨歌》不仅被收载到《千载佳句》、《和汉朗咏集》、《新撰朗咏集》等名籍之中,在日本知识界广为传诵,而且受到了日本上自天皇下至平民的普遍喜爱。平安时代的宇多天皇曾命画师将《长恨歌》的人物故事绘在屏风上朝夕赏玩,又命著名诗人纪贯之和著名女诗人伊势作成和歌来吟诵。《伊势集》中有以《长恨歌》为题材的和歌十首,前五首作为"皇帝之歌",系模仿唐玄宗的口吻;后五首作为"皇后之歌",则取杨贵妃的立场。十首歌都把焦点集中在玄宗与贵妃的爱情上,以相互唱和的形式再现了《长恨歌》男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据《更级日记》等书介绍,在日本还有把《长恨歌》改写成故事,绘制成画册传世的。至镰仓时代后期,又有《长恨歌》的单行抄本(正安二年附有后记的古抄本)流行于世,其抄本为后人一直收藏至今。

另外,日本的注释性书籍,如《河海抄》、《湖月抄》、《细流抄》、《弄花抄》及明治以后吉泽义则的(对校〈源氏物语〉新释》的校注等等,都摘引过《长恨歌)。现仅举肖柏《弄花抄》一例以见其概:唐刻本《长恨歌》多作"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今作"旧枕故衾",或出于日刻本,姑且存疑。余谓《古文真宝》所载"翡翠衾寒"等语,系据唐刻本《白氏文集》第十二勘引之者,而"旧枕故衾谁与共"等语尤谐源氏之心。永正七年七月三日记之。

《长恨歌》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引发了日本民众对李、杨爱情故事的浓厚兴趣,《长恨歌》故事不断地出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平安时代宫廷女官紫式部出身于贵族之家,汉文和汉诗功力极深,于11世纪写成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被誉为日本文学高峰的《源氏物语》。该书不但直接引用、化用了《长恨歌》的辞句,述及了李、杨故事,而且其中的《桐壶》、《魔法使》等卷,均以唐玄宗对杨贵妃生时的宠爱、死后的哀悼以及派遣方士仙山寻觅等情节为蓝本。12世纪末,日本皇家常有政争,双方都靠武力打倒敌人,结果武士势力逐渐增强,最后夺得政权。武士不甚重视文学,文学便由僧侣担任了。就现在流传下来的他们讲中国文学的讲义笔记看,《长恨歌》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17世纪初开始,一种被称作"假名草子"的通俗性短篇小说盛行于日本,中国的传奇小说是其题材的一个重要来源,著名的《杨贵妃物语》即取材于《长恨歌)、(长恨传》及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等。《今昔物语》、《俊赖无名抄》、《唐物语》、《太平记》、《曾我物语)等书中亦可见到同一题材的作品。当代日本作家渡边龙策也收集了杨贵妃在日本的传说,创作了《杨贵妃复活秘史》。甚至像被称作当代日本文坛泰斗的井上靖,也花费了很多精力,倾注了大量心血,创作出了历史小说《杨贵妃传》,塑造了杨贵妃这一生动而丰满的艺术形象。

杨贵妃宛转蛾眉不曾死《长恨歌》流传日本人人颂-古典小说之家-西 宛转蛾眉马前死
日本戏剧受中国古代文化诸多方面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文学史家普遍认为,中国古代的"百戏"(南北朝后又称"散乐",包括变戏法、武术、杂技、滑稽表演、木偶戏等)随着唐代文化而输入日本后,因音近而转讹为"猿乐"。在"猿乐"和其他日本民间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戏剧--"能乐",又称"能"。"能乐"是戴假面演出的歌舞剧,它有不少剧目即取材于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学,《杨贵妃》和《皇帝》(杨贵妃故事之一)即是其中很著名的两种。大正时代的小说家、戏剧家近藤经一的《玄宗与杨贵妃》也是日本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剧作。可以说,《长恨歌》故事在日本自古及今一直是一个历久不衰的创作题材。

日本民众喜闻乐诵《长恨歌》,对杨贵妃产生了巨大的同情,这种心理滋生出了五彩缤纷的有关杨贵妃的传说。有一个传说认为,马嵬兵变时杨贵妃并未死去,而是由一个长相仿佛的侍女作她的替身被缢死,她本人则潜逃至扬州,在那里被人秘密护送去了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就是她亡命日本的第一站。这种传说至迟在江户时代就已产生了,因为建部绫足《本朝水浒传》一书就说是由藤原清河将马嵬兵变中苟全性命的杨贵妃秘密引渡到日本,隐居在松浦里的。至于杨贵妃在日本的情况,则有不同的传说:有说她抵日后不久就死去的;有说她到日本后受到朝野礼遇,一度参与了日本朝政,并有后代繁衍下来的;有说她在日本仍不忘旧情,曾托日本遣唐使给李隆基带去讯息的,等等。

还有一个兆端子镰仓时代末期《溪岚拾叶集》的传说。传说认为,杨贵妃是名古屋的热田大明神的化身,唐玄宗打算远征日本,大明神就幻化为绝世美女,前往唐土,迷倒唐玄宗,让他完全忘却了远征日本的计划,日本因此得以保全。马嵬兵变中贵妃被缢死,灵魂返归热田,"如今,热田神宫境内东北角有清水社(俗称清水神)长满了青苔地的石台,或者靠北进内云见山台地的古老台阶,据说是杨贵妃灵墓地遗迹"(渡边龙策《杨贵妃复活秘史》)。

有趣的是,据说日本有两处杨贵妃的坟墓,其一在获町的长寿寺,其二在久津,两墓皆为石塔。杨贵妃的塑像在日本也有两尊,其一在长寿寺,与杨贵妃墓毗邻,传说是她在日本死后,日本人民为之雕琢。其二在京都,为唐使送往。虽然真伪莫辨,但也能说明《长恨歌》在日本影响的深远。

尤令人深思的是,据台湾南宫博先生介绍,1963年,日本一少女出现于电视上,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并出示了古代文字资料作佐证。此事虽属虚妄,但在当时却引起不小的轰动。又据报载,日本影视明星山口百惠也曾自称是杨贵妃的后代。这些恐不能简单地用哗众取宠来解释,其深层的心理原因恐怕仍是出于对杨贵妃这一人物形象的喜爱。日本民众对杨贵妃的喜爱之情,即使今天的我们,也不能不为之动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1916.html

更多阅读

献身《ANAN》的日本男星“SEX”特辑——生田斗真 生田斗真

《ANAN》1970年3月作为同社一份男性杂志的女性版创刊,当年创下60万份销售记录。第二天与non-no共同成为女性人气杂志。在杂志介绍的流行服饰下,有很多女性都被称为anan族。其实,《ANAN》的男星性感照也是很有名的哟~~今天蔚蓝日本网的

杨宪益先生翻译的《离骚》让我吃惊 吃惊 翻译

这学期的教学任务是给美国学生讲中国古代文学。讲古代文学当然要从诗经、离骚讲起。这一群美国学生不懂一句中国话,不识一个中国字,所用教材就是以前说过的由台湾出版的、斯蒂芬·欧文(StephenOwen)翻译的《中国文学选读》(An Anthology

转载 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原文地址: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作者:生活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

2011版《长恨歌》赏析(高清组图+视频) 长恨歌名句赏析

【编辑:子乐】伟大诗人白居易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了千古流传的《长恨歌》。这曲哀婉动人、缠绵悱恻的人间神话,就发生在盛唐时期骊山脚下的华清池。  华清池是一个有着3000年历史的宫苑园林,湖光山色,景色宜人。当年唐明皇

声明:《杨贵妃宛转蛾眉不曾死《长恨歌》流传日本人人颂-古典小说之家-西 宛转蛾眉马前死》为网友看天空白云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