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与对称奇素数定理
吕明进
“任意大于4的偶数都可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的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一提出,国际上就有许多著名数学家力求攻克它,但直至20世纪20年代,进展甚微,均未获得成功。因此,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于1921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数学会上说:哥德巴赫猜想的困难程度可以和任何没有解决的数学问题相比的。
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们想出了很多路径,创立了很多方法。在历经40多年后,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5月在《科学通报》第十七期上发表题为《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举世瞩目的论文,成功地推进了哥德巴赫猜想一大步,简称为(1,2)。但是哥德巴赫猜想仍没有获得最终解决。从(1,2)到 (1,1)仅一步之遥,然而这一步,谈何容易。正如数学家们所说,陈景润已经对筛法应用到极致了,如果没有方法上的创新,哥德巴赫猜想是不可能获得最终解决的。
于是,笔者另僻蹊径。首先观察以下偶数实例:
6=2 x3=(3-0)+(3+0);
8=2 x4=(4-1)+(4+1);
10=2 x 5=(5-0)+(5+0)=(5-2)+(5+2);
12=2 x 6=(6-1)+(6+1);
14=2 x 7=(7-0)+(7+0)=(7-4)+(7+4);
16=2 x 8=(8-3)+(8+3)=(8-5)+(8+5);
18=2 x 9=(9-2)+(9+2)=(9-4)+(9+4);
20=2 x 10=(10-3)+(10+3)=(10-7)+(10+7);
22=2 x11=(11-0)+(11+0)=(11-6)+(11+6)=(11-8)+(11+8);
24=2 x12=(12-1)+(12+1)=(12-5)+(12+5)=(12-7)+(12+7)。
从以上偶数实例,不难发现如下两个规律:
第一、3至12的每个整数(即6至24的每个偶数的二分之一)都有相应的两个奇素数(即上述实例相应括号中代数和之值)与之(左右)对称;
第二、6至24的每个偶数不仅都可表为二个奇素数(即上述实例相应括号中代数和之值)之和,而且都可表为以该偶数的二分之一为对称的二个奇素数(即上述实例相应括号中代数和之值)之和。
因此,我们这里赋予他们一个新的数学名词术语——对称奇素数。
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幸运地发现并证明了《对称奇素数定理》,并在“陈景润定理”向世人公布44年后的2010年将以题为《对称奇素数定理与应用》一文的摘要公布于网上;2011年6月又以题为《对称奇素数定理与应用》在网上全文公布,该文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详细过程和步骤;今年10月再以题为《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全新思维》公布于网上,该文除了介绍证明的思考方法外,对2011年6月网上公布题为《对称奇素数定理与应用》的全文中的《对称奇素数定理》作了另一种表述方式的证明。有关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全过程和步骤请见上述后面两篇文章,请见新浪网吕明进博客,本文不作重述。
运用《对称奇素数定理》,可以完全彻底地证明强、弱哥德巴赫猜想。
-------------------------------------------
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