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

聚焦感染性休克

医药观察家报总第377期精策划

详情可点击本报官网:http://www.51emo.com/Read.Asp?PPNewsID=16787【B1】

“特利加压素——A GOOD CHOICE FOR SEPTIC SHOCK?!”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7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上,权威专家在进行《血管加压素在感染性休克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演讲时,用这样的语句来表述自己观点,认为特利加压素治疗感染性休克具有良好的前景。

ICU领域的世界难题,高达50%以上的死亡率——感染性休克,一种可怕且又常见的临床疾病,又被称为中毒性休克、内毒素性休克或脓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sepsissyndrome)伴休克。

不难看出,脓毒症是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元凶。但遗憾的是,由于脓毒症发病机制仍未能阐明,目前还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而对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是在休克未纠正之前,着重治疗休克,同时治疗感染;在休克纠正之后,则着重治疗感染。

就现状而言,在临床上用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药物主要为“儿茶酚胺类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两者在临床上已经应用多年,但存在用药剂量大、副作用多等问题。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近年来血管加压素开始广泛用于感染性休克,并有着良好的表现。

血管加压素是一种由人体下丘脑合成的物质,在维持机体的渗透平衡、心血管功能和止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VASST研究证实,血管加压素显著降低轻中度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对改善重症患者的肾功能优于其他血管活性药物。

根据2012年SSC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指南对感染性休克治疗中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共识:“应用血管收缩药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5mmHg”。《指南》推荐使用血管加压素和特利加压素:“血管加压素可与去甲肾上腺素合用,目的是提升MAP或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特利加压素有(血管加压素)相似的效果但作用时间更长。”

作为一种新型人工合成的血管加压素类似物,随着血管加压素在感染性休克临床治疗的研究与应用,特利加压素也开始引起关注和重视,并逐渐被临床医生所接受。临床研究证实,特利加压素大大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用药量,且优于血管加压素;同时对于儿茶酚胺类药物抵抗的感染性休克仍然有很好的疗效。专家指出,小剂量持续输注特利加压素可防止不必要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并可能减少感染性休克急性肾衰竭的发生。

权威专家指出,特利加压素小剂量持续给药治疗感染性休克具有良好前景。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山大学一附院等29家省部级医院开展的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特利加压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这也是全球首个专门针对特利加压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大样本临床研究项目。

在临床需求加强和临床研究深入的背景下,再加上产品本身的优势,特利加压素已经成为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新选择。更关键的是,2009年,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翰唯®注射用特利加压素”强势登陆,不仅打破了跨国药企的垄断局面,还降低了治疗费用,造福患者。

在中华医学会第7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上,翰宇药业携“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新选择——翰唯®注射用特利加压素”震撼亮相,引起了众多医学专家、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前来咨询和交流的人员络绎不绝。专家认为,特利加压素在治疗感染性休克具有良好的前景,值得关注。

本期,我们聚焦感染性休克,从感染性休克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源头”入手,分析和梳理感染性休克治疗的药物现状,探讨血管加压素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追寻特利加压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研究进展,为广大同行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感染性休克“链条”。

——专题策划部

【B2】

抓住感染性休克“源头”

作为一种死亡率高达50%以上的疾病,感染性休克已经日益受到重视,对其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并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感染性休克源头的“浮出”,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也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方向。

◆本报记者:卢礼强

感染性休克的定义

要弄明白什么是感染性休克,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感染和休克。医学上所说的感染,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休克一词由英文Shock音译而来,其含义是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使得人体的循环功能急剧减退,全身有效血流量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注严重不足,微循环出现障碍,导致人体重要的生命器官缺血、缺氧,而发生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目前,休克已经成为内、外、妇、儿科常见的急性危重病症。

根据其致病因素不同,休克可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性和过敏性休克5类。其中感染性休克是最常见和治疗较困难的一类休克,也是重症监护科(ICU)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病死率可以达到30%-70%。

那么,什么是感染性休克呢?在临床上,感染性休克又称为中毒性休克、内毒素性休克或脓毒性休克。由此可见,脓毒症是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元凶。而脓毒症是继发于由任何部位的感染引起的急性器官功能损害,临床上常见于急性肺炎、腹膜炎、胆管炎、泌尿系统感染、蜂窝织炎、脑膜炎、脓肿和严重烧伤、多发伤、外科手术后,以及糖尿病、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白血病、再生障碍型贫血和尿路结石等;其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等;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心动过速、神志改变及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等,其实质上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导致炎性介质大量释放而引起的全身效应。上述临床征象又被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当严重脓毒症继续发展,合并循环功能衰竭时,即为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是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感染灶中的微生物及其毒素、胞壁产物等侵入血液循环,激活病人机体的各种细胞和体液系统;产生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挛缩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其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注,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感染性休克是微生物因子和机体防御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微生物的毒力数量及人体的内环境与应答是决定感染性休克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感染特别是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常可引起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时,循环系统主要表现为体循环阻力下降同时伴心输出量正常或增加,肺循环阻力通常略有升高。体循环阻力下降被认为是感染性休克的首要血流动力学改变,这种状态通常被称之为高动力型血流动力学状态。严重感染常导致左右心室的功能受到明显抑制,可表现为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心肌顺应性下降。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基础是外周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从而导致血流分布异常。在感染性休克发生的早期,由于血管扩张和通透性的改变,可出现循环系统低容量状态。经过容量补充后,血流动力学则表现为高动力状态。外周阻力下降、心输出量正常或升高,作为循环高流量和高氧输送的形成基础成为了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特点。感染性休克的这种氧输送正常或增高状态下的组织缺氧是分布性休克的主要特征,与低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氧输送减少的特点明显不同。

严重感染时,组织对氧的摄取和利用功能也发生改变。微循环的功能改变及组织代谢功能障碍可以存在于感染过程的始终。炎症反应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系统受损、凝血功能异常、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管内容量减少、组织水肿;组织内通血微血管密度下降,无血流和间断血流的微血管比例增加。这些改变直接导致微循环和组织间的物质交换障碍,在器官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炎症反应导致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使细胞对氧的利用也明显受到影响。这些改变的共同作用使组织缺氧及代谢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加速了休克的发展。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

脓毒症发生率高,全球每年有超过1800万严重脓毒症病例,美国每年有75万例脓毒症病人,并且这一数字还以每年1.5%-8.0%的速度上升。脓毒症的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全球每天约14000人死于其并发症,美国每年约21.5万人死亡。据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脓毒症的病死率已经超过心肌梗死,成为重症监护病房内非心脏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尽管抗感染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脓毒症的病死率仍高达30%-70%。脓毒症治疗花费高,医疗资源消耗大,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已经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2001年欧洲重症学会(ESICM)、美国重症学会(SCCM)和国际脓毒症论坛(ISF)发起“拯救脓毒症运动”(SSC),旨在规范脓毒症诊断和治疗。2002年欧美国家多个组织共同发起并签署“巴塞罗那宣言”,进一步制定基于对脓毒症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不断更新脓毒症治疗指南即“拯救脓毒症运动”指南,以改进脓毒症的治疗措施,降低脓毒症的死亡率。该指南从制定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个年头,这10年间通过临床的实践,人们逐渐加深了对脓毒症的认识,并不断对该指南进行完善。从2002年至今共有四次较大的修改,分别是2002年指南、2004年指南、2008年指南和2012年指南。

那么,2012年“拯救脓毒症运动”国际指南又是如何定义感染性休克的呢?首先要从脓毒症说起,脓毒症定义为有明确的感染且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脓毒症则定义为脓毒症合并脓毒症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和组织血流灌注不足。感染性休克则定义为脓毒症引起的持续性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下降幅度>40mmHg或较原基础值下降幅度超过40mmHg,并排除了其他导致低血压的原因如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梗阻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感染性休克诊断依据是:①有发生休克的病因;②意识异常;③脉搏快超过100次/min,细或不能触及;④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阳性(压后再充盈时间大于2秒),皮肤花纹,黏膜苍白或发绀,尿量小于30ml/h或无尿;⑤收缩压小于80mmHg;⑥脉压小于20mmHg;⑦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有水平下降30%以上。凡符合①,以及②、③、④中的两项,和⑤、⑥、⑦中的一项者,即可成立诊断。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

治疗和预防脓毒症最有效的方法是以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为基础进行治疗和预防,但遗憾的是目前对脓毒症的治疗还没有根本性突破,原因在于脓毒症的发病根本机制仍未能阐明。故针对脓毒症的治疗仍然更多集中于纠正脓毒症引起的病理生理后果上。脓毒症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在于感染导致释放的炎症介质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动员了全身多种细胞和多个脏器系统,构成了复杂的网络机制,这一系统具有级联放大、相互制约的特点,寻找在这个网络结构中的关键平衡点进行免疫调理可能会对脓毒症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脓毒症的发病率、死亡率高,病人原发病、病因、病变程度、波及的脏器范围都可以不同,但病理机制常常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引起多器官功能损伤,发生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比较复杂,治疗也比较困难。因此,针对发病原因应做好临床各方面的预防工作,努力降低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如提倡健康饮食生活,避免进食容易引起肠道感染的不洁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及过度饮酒等,对脓毒症的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应注重易患人群的感染预防,给予感染病人及时有效的早期治疗,防治进一步发展为脓毒症。这是防止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首要环节。

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是在休克未纠正之前,应着重治疗休克,同时治疗感染;在休克纠正之后,着重治疗感染。原发性感染病灶是发生休克的主要原因,应及早处理,才能纠正休克和巩固治疗效果。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已经说明,单一的治疗方式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诊治过程中,提倡早期集束化治疗,尽早有序地使用对脓毒症治疗的一些重要措施。同时,落实脓毒症治疗指南、实施规范化治疗和强调个体化治疗同样重要。

脓毒症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影响机体对炎症的反应性和脓毒症的转归。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基因检测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未来脓毒症机制的阐明会给脓毒症的治疗和预防带来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随着这一领域的突破,将为脓毒症的早期诊断、预后分析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可能。

【B3】

找准感染性休克治疗“药方”

在临床治疗感染性休克中,血管活性药物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儿茶酚胺类药物,更是早已成为一线用药。但是,由于存在剂量依赖性大、副作用多等不足,使得儿茶酚胺类药物受到了局限。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血管加压素治疗感染性休克逐渐被接受和认可,而特利加压素更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本报记者:卢礼强

儿茶酚胺类药物应用广泛仍存局限

儿茶酚胺类药物能作用于β-肾上腺素能受体,有正性肌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目前,在临床上,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儿茶酚胺类药物主要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胺酚丁胺等。

肾上腺素具有强烈的α和β受体双重兴奋效应,特别是较强的β受体兴奋效应,在增加心脏做功和氧输送的同时,也显著增加氧消耗,其促进组织代谢的产热效应也使组织乳酸生成增多,升高血乳酸水平。肾上腺素对血压的影响与剂量有关,小剂量开始时血压可不升高,但剂量过大可使血管过度收缩,心脏、肾脏和皮肤的血流减少,可引起心肌缺血和梗死。目前,除过敏性休克外,一般肾上腺素不作为休克的首选药物,更不推荐作为感染性休克一线治疗药物,仅在其他治疗手段无效时才考虑尝试应用。

去甲肾上腺素则对α受体有很强的兴奋作用,通过提升平均动脉压(MAP)而改善组织灌注,对β1受体的兴奋作用为中度,与肾上腺素相当,可升高心率和增加心脏做功。但由于其增加静脉回流充盈和对右心压力感受器的作用,可部分抵消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的增加,从而相对减少心肌氧耗。基于此,去甲肾上腺素被认为是治疗感染中毒性休克的一线血管活性药物。有研究指出,对于容量复苏效果不理想的感染性休克病人,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酚丁胺合用可改善组织灌注与氧输送,增加冠脉、肾血流及肌酐清除率,降低血乳酸水平,不加重器官缺血。但由于其会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循环阻力增加,引起组织灌注不足,缺氧进一步恶化,且增加心脏的后负荷,因而在休克治疗中受到一定限制。

多巴胺则是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前体,具有α和β受体兴奋效应。同时,多巴胺还有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及释放的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一般不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但是,多巴胺对不同受体兴奋的程度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在不同剂量下表现出不同的受体效应。近年来的国际合作研究提示,小剂量多巴胺并未显示出肾脏保护作用,对肾脏保护作用还未被证实,常规使用小剂量多巴胺并不能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改变其病程。相反,小剂量多巴胺可使内脏循环血流再分布,从而引起内脏器官灌注不良,可能不利于氧供需平衡。

而多巴酚丁胺是人工合成的儿茶酚胺类药,主要兴奋心脏的β1受体,β1受体激动产生正性变力和变时效应,可明显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多巴酚丁胺既可增加氧输送,同时也增加(特别是心肌的)氧消耗,因此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一般用于经过充分液体复苏后心脏功能仍未改善的病人;对于合并低血压者,宜联合应用血管收缩药物。大剂量多巴酚丁胺可引起心率的加快,甚至出现心律失常,心肌的氧耗量也相应增大。

2008年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推荐,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均可作为休克患者的一线升压用药。2010年有研究发现,未分型的休克患者接受上述两种药物治疗,病死率无明显差异,接受多巴胺治疗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2011年一项前瞻性随机队列研究发现,对于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心源性休克患者,与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相比,肾上腺素可维持相同目标血压,但经治者的乳酸水平较高,心律失常增多,胃粘膜灌注减少。荟萃分析发现,在感染性休克住院患者中,接受多巴胺治疗患者的病死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接受去甲肾上腺素者。因此,在2012年的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中,仅建议在高度选择的病例中以多巴胺作为去甲肾上腺素的替代缩血管药物,不推荐将低剂量多巴胺用作肾功能保护目的。

不难看出,当休克病人频繁地使用儿茶酚胺类药物,会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凝血机制和代谢效率产生毒性作用,此外还会刺激细菌生长,导致心肌损伤。研究表明,用越来越大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来升高血压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大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的使用,会导致患者对儿茶酚胺脱敏,即产生儿茶酚胺抵抗作用。在大剂量的儿茶酚胺类药物仍然不能有效升高血压时,应用血管加压素可以增加机体对儿茶酚胺类药物的敏感性,减少儿茶酚胺类药物用量的同时还能有效升高和维持血压。

血管加压素临床治疗优化选择

血管加压素是一种由人体下丘脑合成的物质,在维持机体的渗透平衡、心血管功能和止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证实人体有三种血管加压素受体亚型(V1、V2和V3),分别介导血管收缩、水重吸收和中枢作用。近年来,血管加压素及其衍生物还适用于心肺复苏、手术中低血压、血管扩张性休克和门脉高压征等危重症。此外,血管加压素相对不足被认为是危重症病人血流动力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血管加压素及衍生物主要有三种药物,即AVP(血管加压素)、去氨加压素和特利加压素。AVP为人体内天然的加压素,可同时作用于V1、V2和V3受体;后两者是人工合成的衍生物,去氨加压素主要兴奋V2受体,用于治疗中枢性尿崩症和出血性疾病;特利加压素是特异性V1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各种休克。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血管加压素开始广泛用于感染性休克,其可改善组织灌注,稳定血流动力学。血管加压素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在感染性休克状态下,血浆血管加压素水平的相对性缺乏与血管对血管加压素的敏感性增强,并有着良好的表现。

临床研究发现,感染性休克病人血液中血管加压素水平较正常显著降低。某些观察显示,在感染中毒性休克病人中,血管加压素通过强力收缩扩张的血管,提高外周血管阻力而改善血流分布,可升高血压和增加尿量。也有专家认为,血管加压素的作用可能与抑制交感神经冲动及增加压力反射有关。

VASST开展的一项针对788例感染性患者的28天和90天患者死亡率研究证实,血管加压素与去甲肾上腺素比较显著降低轻中度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同时,对于改善重症患者的肾功能,血管加压素优于其他血管活性药物。

与此同时,血管加压素还可与儿茶酚胺类药物协同作用。由于大剂量血管加压素收缩血管作用极强,使包括冠脉在内的内脏血管强力收缩,甚至加重内脏器官缺血,故目前多主张以小剂量给予。此前已有多项研究主张小剂量血管加压素与其他血管活性药物联合使用治疗感染性休克。

而根据2012年SSC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指南,对感染性休克治疗中血管活性药应用的共识:“应用血管收缩药(对早期液体复苏无反应的低血压)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5mmHg。同时,指南还推荐使用血管加压素和特利加压素:血管加压素可与去甲肾上腺素合用,目的是提升MAP或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特利加压素有(血管加压素)相似的效果但作用时间更长。可以看到,特利加压素对于治疗感染性休克已经开始引起关注和重视,并逐渐被接受和认可。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死亡,常与难治性低血压有关,部分患者经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后,低血压和组织灌注仍难以被纠正,血管加压素或有利于上述患者的治疗。特利加压素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血管加压素,有半衰期长、对V1受体高选择性等优点;升压平稳,可避免血压剧烈波动造成的不良预后,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重症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

临床研究证实,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特利加压素可增加感染性休克患者尿量、改善肾功能。同时,特利加压素大大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用药量,且优于血管加压素;对于儿茶酚胺类药物抵抗的感染性休克仍然有很好的疗效。专家指出,小剂量持续输注特利加压素可防止不必要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并可能减少感染性休克急性肾衰竭的发生。

目前,由中山大学一附院等29家省部级医院开展的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特利加压素治疗感染性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研究进展表明,特利加压素是治疗感染性休克全新的选择,具有良好前景。


聚焦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

【B4】

探析特利加压素市场“前景”

终末期肝病并发症、肝脏外科的一线用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新选择——特利加压素在三大领域齐头并进,凸显出强劲的市场潜力。随着感染性休克临床治疗需求提升,加上竞争品种少,作为唯一由国内药企深圳翰宇药业上市的“翰唯®注射用特利加压素”正开始发力和掘金这一蓝海市场,呈现出美好的市场前景。

◆本报记者:卢礼强

三领域齐头并进凸显潜力

特利加压素为三甘氨酰基赖氨酸加压素醋酸盐,是一种新型人工合成的血管加压素类似物,主要用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现临床广泛用于肝肾综合征、肝硬化腹水、感染性休克、烧伤、急性肝功能衰竭、心脏骤停等的治疗。

从临床角度来看,目前特利加压素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三大领域:首先是用于治疗终末期肝病并发症,包括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肝肾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等,这一部分的临床用药主要在消化科、肝病科和感染科。

特利加压素有效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因其具有强有力降低门脉压的作用,其通过激活分布于血管平滑肌的V1受体,高度选择性地收缩内脏血管,改变内脏器官的血流分布,降低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压力。临床侵入性测定门脉压的研究显示,特利加压素降门脉压的作用要优于生长抑素和奥曲肽,且作用时间更长,也是临床研究唯一被证实可以降低出血死亡率的药物。

临床应用表明,即使是用生长抑素和奥曲肽仍然不能控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使用特利加压素仍有显著的疗效。目前,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治疗的一线药物有特利加压素、生长抑素和奥曲肽三种,但临床的广泛共识是:特利加压素是门脉高压出血药物治疗的第一选择。

肝肾综合征是肝硬化终末期严重的并发症,长期的肝硬化和门脉高压使肾脏血管有不同程度的收缩,肾脏血流量减少,致功能性肾衰竭,这就是肝肾综合征。特利加压素治疗肝肾综合征的药理作用是:有效降低门脉压,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来缓解肾脏血管的收缩,使肾脏血流增加。最近十多年来,临床对特利加压素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是临床指南中唯一被推荐的肝肾综合征一线治疗药物。

而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终末期的常见并发症,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作用是通过选择性收缩内脏血管使肝硬化因血管扩张滞留在外周的血液加速回流到循环系统,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同时还有改善肝硬化患者肾功能的作用,因此,特利加压素与利尿剂合用是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治疗手段。

其次,特利加压素还广泛地应用于肝脏外科,目前最大的市场是在肝癌切除术中和术后的用药。特利加压素在肝脏外科的应用是该产品在肝脏外科的主要市场方向,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肝外科专家的认同和接受,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肝癌是肝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据统计80%以上的肝癌患者都有慢性肝病史。特利加压素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源于以下3个产品特性:一是由于肝脏血液供应中80%来源于门脉系统,而特利加压素能减少门静脉血流,能使肝切除术中因手术引起的出血大大减少;二是因为门脉压力的降低和肾功能的改善,能使术后腹腔积液即术后引流大大减少,防止体内白蛋白大量丢失,并能减少肝切除术后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三是研究表明,特利加压素能使肝动脉血流增加10%-13%,能促进术后肝功能的改善。

最后,特利加压素在ICU领域也开始得到重视和关注,主要集中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上。特利加压素用于感染性休克的升压治疗,能提高和保持MAP,且不增加组织氧耗。特利加压素新版说明书中已包括此适应症,2012年SSC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指南推荐使用。由于感染性休克的市场容量正在快速显现,再加上几乎没有竞争品种,已引起了临床和市场的高度关注,前景十分看好。

可以看到,在终末期肝病并发症以及肝脏外科方面,特利加压素已经成为了一线用药,不仅国内外各大指南推荐,在临床应用上也已经得到了认可,市场地位和占有率非常稳固。而在ICU的感染性休克上,尽管还需要继续探索,但在血管加压素已经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之下,特利加压素早已具备了良好临床基础,再加上临床研究的深入,使得特利加压素逐渐受到关注,这展现出了其惊人的临床价值和市场潜力。

“由于特利加压素在三大临床治疗领域齐头并进,其市场容量保守估计可达1mg*200万支以上。”一位行业分析人士直接指出,特利加压素的未来市场前景值得期待,有望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翰宇药业“翰唯”掘金蓝海

近十年来,血管加压素及其类似物特利加压素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是ICU学界的热点研究课题。随着血管加压素在感染性休克临床治疗的研究、应用和良好表现,特利加压素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也开始引起关注和重视,并逐渐被临床专家所接受。

特利加压素在肝硬化终末期并发症的治疗中,对患者血压影响较小,源于特利加压素选择性收缩内脏血管。但感染性休克的血液动力学基础有别于肝硬化患者,主要是血液在体内异常分布,大量滞留在外周小血管,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特利加压素主要是作为升压药用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它在有效升高并维持患者必须的平均动脉压(MAP)的同时,对组织氧供及心脑等重要器官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血管加压素与去甲肾上腺素比较,前者能显著减少轻中度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率;而特利加压素与血管加压素比较,其作用相似,但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更多。

在最新版的2012年SSC感染性休克指南中,去甲肾上腺素作为一线药物获得推荐,但同时推荐血管加压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合用,并指出,特利加压素作为血管加压素的类似物,有相似的作用但作用时间更长。

就现状而言,国际ICU学界正在期待有大样本的特利加压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研究出现。目前,由中山大学一附院重症医学科牵头的国内29家省部级医院参加特利加压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资料表明,中国国内严重感染的患者人数在年400万例左右,其中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达5%-10%。据专家介绍,感染性休克的升压治疗临床平均要维持5-7天,特利加压素的治疗剂量为每天2-4mg。

从数据中不难看到,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需求不断提升,导致整个感染性休克市场容量得到了巨大的释放,成为一个“蓝海市场”。而由于传统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药物存在剂量大、副作用多的问题,特利加压素作为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新选择和优化选择,其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感染性休克治疗领域的“重磅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国内特利加压素一直由跨国药企垄断,直到2009年,在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努力下,国内首家也是独家研发生产出了“翰唯®注射用特利加压素”,终于打破了多年的垄断局面。可以预见,在传统药物无法满足感染性休克临床治疗需求的背景下,再加上同类竞争品种少,深圳翰宇药业的“翰唯®注射用特利加压素”的强势登陆和发力,必将会迎来一个美好的市场前景。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多肽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翰宇药业多年来专注于多肽药物,在严格按照GMP进行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自主创新等模式,突破了多肽药物规模化生产技术瓶颈。在数十年发展过程中,深圳翰宇药业先后申请发明专利120多项,拥有发明专利近30项、国家新药证书7个、新药临床试验批件7个、药品注册批件46个,成为拥有化学合成多肽药物品种最多的企业之一。

目前,深圳翰宇药业的主打品种包括醋酸去氨加压素注射液、注射用胸腺五肽、注射用生长抑素、注射用特利加压素,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名列前茅,产品力非常强劲。在国际上,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印度、德国、俄罗斯等国的多家大型经销企业已成为翰宇药业系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代理商。

近年来,随着成功进入资本市场实现企业上市,深圳翰宇药业的发展势头迅猛,整体呈现出良性态势。一方面,在新产品开发上,爱啡肽注射液、卡贝缩宫素、胸腺法新注射液、溴麦角环肽、盐酸氨溴索缓释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阿昔洛韦缓释片等都处于申报、审批或临床过程中,后续产品储备丰富,呈现良好的产品梯队。

另一方面,在市场开拓上,自主销售力度加大。以“翰唯®注射用特利加压素”为例,其在产品的学术推广上不断加大力度,通过参加和举办各类学术会议,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深圳翰宇药业还正在积极寻找“翰唯®注射用特利加压素”的省级战略合作伙伴,期望与合作伙伴们共同掘金感染性休克这一蓝海市场。

(转载及引用需注明出处医药观察家报/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3228.html

更多阅读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WS 214-2008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报告。2术语和定义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流行性乙型脑炎 Japanese encepha

6.克山病 克山病诊断标准

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病变为主的全身性地方性疾病,1953年发现于黑龙江省克山县,故名。本病在黑龙江、吉林、河北、陕西、甘肃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许多乡村亦有流行。本病根据起病的急缓、病程的长短以及自觉症状的有无,分为急型、痨型(慢型

什么的滑石粉尘肺及症状诊断 尘肺病诊断标准2015

什么是滑石粉尘肺及症状诊断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网上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断。滑石粉尘肺是指长期吸入滑石粉主要引起类结节纤维化、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和异物肉芽肿。间质纤维化与石棉肺表现

急 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支气管炎主要原因为病毒和细菌的反复感染形成了支气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当气温下降、呼吸道小血管痉挛缺血、防御功能下降等利于致病;烟雾粉尘、污染大气等慢性刺激

声明:《聚焦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为网友骨旳疼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