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颂唱响的四首歌
刘镝
《丢戒指》登上怀仁堂
郭颂是黑土地孕育的东北民歌王。
1931年出生于沈阳,自幼喜爱民族民间音乐。他家附近的书馆、戏园子里常有他的身影。他对音乐非常痴迷,一次,老师让他回答算术题,朦胧中,数字飘忽地幻化成跳动的音符,他把“3+4=7”回答成了“咪加发等于西”,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小学音乐老师常芝禄见他对音乐这样“癫狂”,又有天赋,便常给他“吃小灶”,还让他到办公室去学脚踏风琴,给老师们唱歌,鼓励他长大当歌唱家。
那时他家里很穷,靠父亲卖豆腐维持生计。父亲给他取名郭增发,期望家里早点富起来。抱着同样的心愿,父亲坚决反对他唱歌。父命难违,1949年郭颂考入鹤岗工科高级职业学校土木建筑科。他入学不久,教会了同学们不少新歌。各班拉歌比赛,土建科成了“常胜将军”。
新中国诞生,他用东北大鼓的韵律填上唱词,创作出《欢呼歌唱新中国诞生了》。鹤岗文工团的王帆给他弹三弦,随宣传队在各个矿山演了十几场。接着他又自编自演了《王老汉喜夸北京城》,初露锋芒。这时,校长对他说:“咱校成立附中,你去当音乐老师吧!”郭颂露出望外。
不久,学校来了一位曾学过音乐指挥的政治、语文教员洪钧,对他组织学生排练大合唱很支持,指挥排演了《黄河大合唱》,让他唱《黄河颂》。并给他取了郭颂这个名字。附中音乐活动的名声传遍了鹤岗矿山。
1953年,郭被调入松江省鲁艺文工团当独唱演员。指导他的是俄籍女高音阿恰依。他如饥似渴地向阿恰依学习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学唱意大利民歌、歌剧选曲和苏联经典歌曲。这些名曲在哈尔滨很受欢迎,但一到农村就不灵了。农民兄弟听不习惯这些洋腔洋调,表情木然,让郭颂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次去外县演出,他试着唱了一段二人转开场小帽《对花》。想不到,刚一张口便响起热烈的掌声。他如梦初醒,开始向二人转演员学习民歌。
郭颂发现有的唱词欠佳,便谨慎地改编,融入时代精神,保留其乡土气息和语言的鲜活。
他把《丢戒指》尾句“情愿和他拜天地儿”,改为“就是不能拜天地儿”,这一改动使旧民歌有了新意;把“金戒指本是姐夫给打的”,改为“金戒指本是情郎哥送给我的”,使暧昧变为明朗。改编后的情节和音调在同一曲牌中做了不同处理,删减了尾句的重复,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在1953年东北三省民族民间歌舞汇演中,郭颂演唱了这首《丢戒指》。观众陶醉在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的优美曲调和饶有情趣的歌词中。
在汇演座谈会上,安波、马可、李劫夫称赞他唱得好,鼓励他坚持走民族民间的路子。他从此开始全身心投入整理、改编、创作东北民歌。
1956年7月,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郭颂的《丢戒指》在首都观众和音乐工作者中刮起了东北风。参加音乐周的许多独唱演员纷纷找他学唱。郭颂“火”了。他仰慕已久的著名歌唱家王昆对他说:“你的歌很有特色,有这么强烈的民众反响,真是不简单,以后你一定要走这条路。”
音乐周后期他的独唱作为优秀节目被选送怀仁堂,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听到这个消息,郭颂心潮翻滚,泪水在眼圈里转。之前音乐界一些说民歌小调登不了大雅之堂,他一直承受着无形的压力。这回,谁还说东北民歌不能登大雅之堂?
《新货郞》唱遍大江南北
第一届“哈夏”,郭颂演唱了《新货郎》。这是他和李秀田1958年共同创作的。当时,国家号召各行各业支援农业。金秋季节,哈一百许多售货员推着简易售货车送货下乡。郭颂与李秀田在哈一百后院看见售货员把钢笔、铅笔、保温瓶、围脖、靴子装等上车,还细心地为农民准备了秋衣、秋裤、镰刀、手套等秋收用具。他俩和售货员一起推着小车到哈尔滨郊区送货,体验他们尽心竭力为农民服务的热情。
那时的农村基本生活用品匮乏,送货的小车一进村,男女老少都去挑选,货郎百挑不厌。“这真是新时代的新货郎啊!”不知谁冒出了一句。他们眼前一亮,《新货郎》的词曲应运而生。最初演唱的《新货郎》的版本很多,多次修改才确定这个有人物、有对话生活气息无比浓郁,音乐形象活灵活现的版本。《新货郎》通过黑龙江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遍大江南北。
谈起《新货郎》,原省歌舞团管弦乐团团长王羊讲了一件趣闻:2004年7月,杭州知青回访第二故乡黑龙虎林市,意外见到了前去演唱的郭颂。酒桌大家激动万分:“哎呀,郭颂老师,你的歌就是我们当年的起床号哇!每天天还没亮,广播喇叭里就放你的《新货郎》,队长进门就说,‘赶紧起床,郭颂都来送货了。’”这足以说明《新货郎》的影响之大。
当时,主持经济工作和农业工作的李先念很喜欢《新货郎》,提出要发扬送货上门的货郎精神和背篓精神。
总理点拨《越走越亮堂》
第二届“哈夏”郭颂演唱了新创作的《越走越亮堂》。
这首歌是他和诗人王书怀、李秀田在绥化县宝山乡体验生活的收获。王书怀是我省著名诗人,举家迁到宝山体验生活。郭颂常和李秀田、吴岩去看他,有时就住在家,听他讲农村的事儿。他们同农民兄弟一起下地、起粪、打场,晚上聚在热炕头上唠嗑,仔细观察体会农民兄弟过上好日子的喜悦。他们和农民兄弟一块套车送公粮。尽管是零下四十多度的天气,但农民兄弟还是兴奋地把一袋袋粮食装上马车,扬起鞭子就上路。
路上,车老板们拉起家常。说生活的提高,说机械化的前景……农民兄弟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发展生产劲头让他们听得入神,忘却了刺骨的寒风和漫天的飞雪,诗情画意涌上心头:真是越走越亮堂啊。
《越走越亮堂》第一句“大鞭子一甩嘎嘎地响哎……”高亢激越的旋律给东北民歌注入了强烈的时代精神,明朗开阔、持续挺拔的情境是东北民歌创作的一个突破。
1963年,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陪同朝鲜领导人崔庸健到哈尔滨访问,郭颂把《喜洋洋》唱给总理听。周总理听罢,起身把郭颂叫到跟前,高兴地说:“郭颂啊,这个新歌很好,表现了新农村的新面貌。娶媳妇、盖新房,无可厚非。如果丰收了想到发展生产,想到农业机械化岂不更好!”受到总理点拨的启发,三人把原词“我看你百货商店跑了好几趟,是不是要给闺女---俺的儿媳妇帮忙办嫁妆”,改为“我看你拖拉机站跑了好几趟,是不是撂下鞭干要改行”。使歌的意境得到升华;歌名《喜洋洋》也改为《越走越亮堂》获得了优秀歌曲奖。
《乌苏里船歌》上太空
1962年,为了在“哈夏”推出精品,郭颂和作曲家汪云才、词作曲家胡小石几次到赫哲族三个聚居区——同江县的街津口、八岔镇和饶河县四排乡采风。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他们是黑龙江历史的活化石。
在网滩、在老农家、在水库工地,他们体验着兄弟民族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欢乐生活,感受古老淳厚的民族风情和赫哲民歌让人沉醉的旋律。
回到哈尔滨,赫哲渔民撒网时的欢歌笑语天天在他们耳边回响,激情从笔端、从歌喉喷涌而出……半年磨砺,优美渐颖的《乌苏里船歌》一点点清晰、升华。歌词是全新的,曲调也是对赫哲民歌的创新。
郭颂演唱之初仍觉得不够劲儿,好像缺少些什么,苦苦思索中,“阿郎赫呢哪,阿郎赫呢哪……”脱口而出。再反复体味,几经修改,当把曲调延伸加长时,霎时便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意境:“阿郎赫呢哪,阿郎赫呢哪……雾霭缥缈,水天一色,乌苏里江上的几声吆喝,远山的美妙回声,把赫哲人对祖国大好山河和幸福生活的深情赞美展示得淋漓尽致、妙不可言……阿郎赫呢哪,赫嘞给哏……完整的三段休A段,如同电影意蕴深邃的空镜头、广泛高远的背景,把赫哲渔民的热情劳动镶嵌在风光旖旎的油画中,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思,形成感人至深的力量。
不久,郭颂去日本访问。他抱着“试验”的态度唱了一次,没想到反响异常热烈。回国途经香港又唱,想不到更加轰动,香港的唱片公司专门要给他录制唱片。回到北京,郭颂和黄虹、王玉珍、才旦卓玛、胡松华五人同开演唱会,他再唱,掌声雷动……
在1963年第三届“哈夏”开幕式上,《乌苏里船歌》那高亢浑厚的天籁之音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传奇。
1971年冬,周恩来总理陪同西哈努克亲王访问哈尔滨,指名要听郭颂唱《乌苏里船歌》。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把《乌苏里船歌》列入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音乐教材,并把它送入了太空。
今年7月,中国文联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郭颂作为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周年的代表接受颁奖。这是中国文艺界的最高荣誉。会上,郭颂再次唱响《乌苏里船歌》……(原省歌舞团团长常占达、省歌舞团管弦乐团长王羊对此文也有贡献)
说明:此文已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