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仕途升迁秘籍——官规则 红色仕途平民升迁

序:大官易当,小官难做

清代官场上的大人物李鸿章曾说过:“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此言值得商榷。M国时期一个叫宣永光的小人物为李大人的话做了一下解析,他说:“在中国最容易的事莫过于做官,但要做大官,官越大,就越容易做;小官却相反,越小越难做。”

中国帝制社会两千多年,在浩如烟海的官僚群体中,大多数官员在官c中都属于小人物。他们可能一生都无法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都不可能大权在握、颐指气使。相反,他们时刻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与大人物不同,他们不仅要有御下瞒下之术,中和同僚之功,更要深谙恭上之道。可以说,官c小人物的仕途都是在夹缝中生存的。这当然只是小官难做的一个原因,还有他因。

观帝制时代的官c史,我们会发现,留下为官箴言与官c哲学的皆是官c中的权势人物。他们的主题或是讲为政以德,或言道法自然,或明哲保身,或大智若愚,或明察秋毫,或唯有糊涂,甚至还有使人惊讶的厚黑之道,可谓是一人为官,百家争鸣!

但在这争鸣中,却鲜有官场小人物的着作。换言之,很少有官c小人物留下为官真经,为和他一样的芸芸中低级官员指点迷津。而大人物的为官之道因为所处境遇与权力等因素而并不适合小人物学习模仿。尤其使人痛苦的是,大人物因站在高处,所以免不了要惺惺作态,提倡官员该以道德立身,该以有古风的大臣为楷模等。这种华而不实的高调不是官c小人物所能唱的

历史上一些优秀的官场小人物都把做官视为一项技术工作。所以,从官c的角度而言,这些小人物是最有技术含量的一群人。他们必须要做到左右逢源,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于是,他们把钻营美化成进取;把逢迎幻化为热情;把巴结解构为恭敬……

要做到这些,又不使自己声名狼藉,谈何容易?!

不过,中国两年多年的封建官c使得一群小人物虽然没有“立德”与“立言”,却能“立功”。如果我们把一些官场小人物的为官之道综合起来,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将修身内经与关系学糅合使用,内外兼修,永立不败之地!

何谓“修身”?修身则是可以做到“内刚”的功夫,这好比是人身上的骨头,如果没有骨架的支撑,人是立不起来的;而且骨头软了,也是很难行走长久的。为官同样如此,首先要练的是修身内经,修为到了,练就“钢筋铁骨”,自然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这一点上,小人物与大人物都有相通之处。不同之处却在于,小人物的修身其实是做官的同时在“面壁”,面壁又是为了他日破壁。而欲行恭上而破壁,必要先面壁

掌握关系学则可以做到“外柔”,好比身体的血肉掩盖了冷冷白骨才不会让人感觉阴森,才会有人亲近,也才能够行动自如。

修身和关系学,这就是小人物的为官之术。在二者的结合中,恭敬上者,中和同僚,驾驭下属,便可在官c做到游刃有余。官c小人物必要修身与权谋并重,修身以立,权谋以行。修身虽然重要,但官c并非是西方极乐,官c中充斥着无数的潜规则,而执行这些潜规则的人大都是一群小人。所以,小人物想要立身成名,就必须要通过官c权谋来为自己保驾护航,通过权谋来变通适应官c是成事的基础。

书中所选取的官c小人物或为名利兼得的一方父母官,或为从容游走官c的隐身幕僚,或为以官c智谋一日飞升的进取人士,或为左右逢源的官c不倒翁,或是将修身内经与关系学完美糅合臻如化境而成为权势滔天的官c大人物。他们的名字或许不被今人熟知,但他们的为官哲学却是一笔宝贵的官c财富,能给后人以启发或警示。

一、面壁十年

面壁十年即为修身内经,典出佛祖释迦牟尼故事。佛祖释迦牟尼穴居山洞,餐风饮露,面壁十年,得悟禅宗,开坛讲法,普度芸芸众生。可见,修身不是朝夕之事,需持之以恒。一面做官一面修身。修身在平时,常记与心,才有一时之感悟。虽然取名是“面壁十年”,只是警戒,目的却是他日“图破壁”。

1、学而优则仕

孔子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孔子的高足子夏还说:“学而优则仕。”对这句话,宋真宗赵恒写过一首《劝读诗》,进一步形象地予以阐释:“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古代官c上有不少这样的幸运儿,正是“学”让官c成了读书人的康庄大道。

有学问方可为官,这是很多小人物能走上官c的必修课。古人读书做学问多是为了做官,这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显而易见的。“囊荧映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都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闻”。官与荣耀是交织在一起的。一个人能否做官以及官级大小,就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就价值的主要标志。官做得越大,他的学问越大,成就越大,人们相信他的人生价值就会越高,然后是顶礼膜拜。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被对手称为“村夫”。事实上,诸葛亮当上丞相之前的确是一个山野村夫。诸葛亮的老家在徐州附近,属于陶谦的管辖地。后来曹操大军杀来,攻破城池。为了报杀父之仇,曹操进入徐州之后见人就杀,数十万人的尸体被投入泗水,血流成河,水为之阻,只有极少数人幸免于难。

不久,父母先后离世而去,诸葛亮兄妹在战乱中家破人亡,那年诸葛亮才12岁。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幼年父母双亡,也许就是这样的经历让他身上没有年轻人的轻狂。

此后,诸葛亮和姐姐、弟弟不得不跟随叔父诸葛玄流离失所,奔走他乡。他们千里迢迢,从徐州来到荆州的治所襄阳,投奔荆州牧刘表。一路行来,兵荒马乱,辛苦异常,然而到了襄阳,刚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叔父又去世了。这样,诸葛亮失去了最后一个可以作为依靠的亲人。诸葛亮的青少年时代多灾多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接连失去亲人的打击和寄人篱下的屈辱,这些对他来说,不堪回首而又十分宝贵。历经磨难,使诸葛亮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使他学到了许多别人难以学到的东西。

后来,诸葛亮躬耕于隆中,与其说是隐居,倒不如说是他在为自己走上官c作准备。对于一个贫穷的人来说,步入官c的终南捷径就是苦读。诸葛亮要找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避开尘世的干扰,避开城市的喧嚣,避开不必要的应酬,“不求闻达于诸侯”,潜心钻研学问,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积蓄知识和本领。而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诸葛亮在此躬耕苦读,再合适不过了。正是这段困苦而淡泊宁静的生活,培养了他志存高远的理想,这从他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中可以看出。他在《诫外甥书》中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他在《诫子书》中也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将诸葛亮的这些话归纳成一句话就是:既要志向远大又要耐得住寂寞。

正是这样的苦读修行,刘备才会三顾茅庐,请他共谋天下大权。

小人物想要当官,书是一定要读的。不读书的人,在官c上也是有的,这一般是家势雄厚的富家子弟,用钱买来一官半职。这样买来的官,纨绔子弟也当不了多久,没有学识,官职照样不保。

清朝买卖官职最多,有些捐官者竟然连孔子都不知道。乾隆时期,有个两淮盐运使,掌管地方盐务行政。这是用钱捐来的官。有一次祭孔,盐运使感到很奇怪,就问旁人拜祭的这个孔子是谁?他身边的小书吏说是孔夫子。盐运使不明白就去问一个老塾师,塾师告诉盐运使:“孔子是圣人。”盐运使还是不解,又去问和他一同做官的人:“孔子是个什么官?”官友说:“居鲁国司寇,摄行相事。”这样一来,盐运使就更加不懂了。官友便解释道:“相当于今天的刑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盐运使听后似恍然大悟,马上召来书吏、塾师训斥道:“什么夫子,什么圣人,连孔中堂你们都不知道!”书吏、塾师当着面不敢取笑这个无知的盐运使,但是觉得给这样一个愚蠢的人做下属实在委屈。最后,有的人要么离开他,要么就等上面的官来视察,故意让这个盐运使出丑。结果没有多久,这个盐运使就以不称职而落官。

有学问方可为官,为官更需要学问。在官c上混,肚子里没“货”肯定会被人嘲笑,让人瞧不起,这样的后果自然是最后落得个无法胜任,官位不保。

古代的官c其实是个很考验个人学识的地方,如果一个人的学识不深,就应该谦虚、谨慎。明万历初年,在科举考试的时候,有一书生作“怨慕声”这个题目。怨慕即是思慕的意思,这句话出自《孟子·万章上》,其中孟子说舜思慕父母。因此,书生在做文章的时候,加入了“为舜也父者,为舜也母者”一句。结果,主考官百思不得其解,将其打入四等,评为“不通”。书生觉得很冤枉,便找到主考官分辩道:“文章此句出在《礼记·檀弓》。”可是主考官不但没有知错就改,却很生气,骂书生道:“只有你读过《檀弓》!”反而给书生改成五等。书生也动了怒,一下子就把主考官告到上面去了。这个官职被官c的好几个人等着,平时就瞄着这个官位,正好机会来了,于是官c上的落井下石者随之就来了。这个主考官自然是被同行挤掉了。

与上述故事相反的是明朝人徐存斋,他做得就不错。徐存斋以翰林的身份到江浙一带督察学政,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年纪未满三十岁。有一个应考的人在文章中引用“颜苦孔之卓”(颜渊学习孔子,苦于孔子的学行过于卓越)的句子。徐存斋评为:“杜撰”,给他评了个四等。

这个书生受到徐存斋的批评,很是不服气,拿着文章找他说:“大宗师(即今典试委员)的指教实在很好。但‘苦孔之卓’并非杜撰,是有出处的,出自扬子(扬雄)《法言》。”

徐存斋马上站起来说:“本官居官过分年轻,学问不足,承蒙指教。”于是改评为一等。当时大家都称赞徐存斋有学问,肚量大会做官。

2、耐心

小人物面壁十年苦读修身,想入仕当官,讲究的还要有耐心。耐心是面对自己的志向和目标时要沉得住气。想要进入官c到底要等多久才能获得一官半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还是一辈子?官职一直都是官c上的稀缺资源。在这条路上和你同行的不计其数,所以,很多人为了一个官位,都在耐心等待。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二十年?更别说用一辈子去忍受碌碌无为的寂寞和平庸了。然而,唐朝诗坛上的高适却明确告诉官c上的小人物,如果你要混进官c,并且混得好,得苦苦等它五十年。五十年是什么?五十年是为官人修身的最高境界,也只有这样的境界才让高适比他同时代的诗人在官c上更顺利,更通达,更荣耀,并且得到后人极高的评价。《旧唐书·高适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少时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虽然他祖上曾是官宦之家,少时跟随做韶州长史的父亲一直旅居在广东,不幸的是父亲很早就死在任上。高适无依无靠,只有靠亲友接济为生。这种接济下的高适其实与现在的流浪汉差不多。然而即使生活贫寒,吃了上顿没下顿,读书、习武两件事,高适却不曾荒废,他的剑术日益精进,文章也写得越来越好。少年时的高适还非常爱交友,这也是为官要累积的财富之一。为了寻求进入官c的路,二十岁的高适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带着自己仅有的一柄长剑来到长安。

中国特色仕途升迁秘籍——官规则 红色仕途平民升迁
年少总是轻狂,高适自以为赴京求官,官职就能唾手可得,然而却是求官久不得果,高适只好长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开元十八年前后,高适北上蓟门,漫游燕赵。这时,正值燕山一带发生北部游牧民族侵犯唐朝边境的战事,高适主动前往参加战斗,把求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战场上。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次战斗结束时,高适什么官也没混到手。虽然高适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但是高适并没有放弃自己入仕当官的目标。

此后,高适长期浪游于梁、宋间(今河南商丘一带),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只得靠躬耕田垄过活,甚至有时不得不“以求丐取给”。在此期间,高适交上了两位大诗人,一个是李白,另一个就是杜甫,常与他们一起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

跟着名诗人混,高适自然也有几分名气。高适终于被张九龄的弟弟,时任宋州刺史的张九皋发现,“深奇之”。他立即荐举高适做了封丘县尉,而这时的高适已年近五十岁。

能在五十岁当上县官,虽然官不大,但总算已经正式进入了官c,高适本应该高兴,但是在高适的眼中,那只是一个九品小官,这种小官对于他来说,与他的宏图大志相差实在太远了。于是,高适终于在一次酒醉后下定了决心,毅然弃官而去。他像一柄尘封万年的古剑,耐心地等待着,酝酿着长剑出鞘。又一次来到长安后不久,高适被河东节度使哥舒翰看重,封他作为军中书记,入了哥舒翰的幕府,到了军营。这似乎也符合高适的想法,并且高适已经有过作战经验。哥舒翰对高适很看重,高适也在收复黄河九曲之地后随自己的主人哥舒翰入朝献计献策,“盛称之于上前”。此时高适能够为人称道的才能,不止是在战斗中写几篇赞诗,而是有能够为击败敌人而出谋划策的政治远见。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南下。朝廷派高仙芝、封长清平叛,均被叛军打败,两人也被叛军杀害。叛军直逼长安,玄宗任命哥舒翰守潼关,但是又派宦官李大宜做监军。李大宜不懂军事,竟然强迫哥舒翰放弃天险与叛军作战,结果大败,哥舒翰投降。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高适想通过军营建功立业的想法又一次失败,但这次高适却不想当逃兵,而是主动去找最高主子,觐见皇帝。

高适从骆谷奔赴河池郡,见到玄宗,上书说:“哥舒翰忠义为国,但是年老体弱,难以胜任;而监军李大宜整天饮酒歌舞,不恤军务。盛夏时节,将士们连糙米饭都吃不饱,怎么能够不败?”(《旧唐书》本传)这一番话使唐玄宗茅塞顿开,龙颜大悦,认为高适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马上任命高适为侍御史,让高适侍候在身边,不久又升高适为谏议大夫。

树大招风,一下子连连高升的高适很快就惹恼了一个大宦官——李辅国。李辅国是大唐王朝中专权最凶的一个。他曾经跟随高力士当过仆役,最后当他自己手中有权时,却将自己的师傅高力士贬谪出京。朝中就连宰相对他都要执弟子之礼。拥立唐代宗后,李辅国更是不可一世,有一次甚至当着自己的主子说:“大家(指皇帝)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高适在朝中的直率当然触及到了李辅国的利益,得罪了李辅国。对付刚刚进入官c的菜鸟,李辅国也不用多费神,只需多向皇上进几次谗言,高适就一路左迁,被贬到四川彭州担任刺史了。

为官是一种能力的彰显,也是一种艺术,更要具备一种别人看不到的远见。在随后的“李璘叛乱”中显示出了高适的这种远见,而这种远见也正是在和他的友人李白的对比中展现的。李白跟高适、杜甫会面时,正好是他被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时候。其实,他的仕途已经结束了,但是志向远大为人自负的李白从来就不认为自己会这样沉沦下去。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太子李亨于甘肃灵宝即位,是为唐肃宗,尊称玄宗为太上皇。李亨的擅自即位激起了诸王的不满,永王李璘在江陵起兵,打算自立。当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于是李璘想将这位誉满天下的名士罗至旗下,以壮声威。于是派心腹谋士韦子春三次上山,以平定安史之乱、复兴大业的名义,聘请李白参加他的幕府。李白应聘下庐山,入永王军为幕僚,夫人宗氏竭力劝阻,李白不听。

当时高适正担任江陵长史,如果说李白此时体现的是对政治完全的无知的话,高适却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政治敏感。他一眼看出永王有对抗肃宗之意,于是借口有病,偷偷离开江陵,投奔肃宗,详细介绍了江东形势,说明永王必败之状。肃宗任命高适为节度使,与来瑱、韦陟共同率兵平定永王之乱。野心勃勃的李璘兵败被杀,而曾被李璘奉为座上宾的李白也因“附逆”而下狱,而高适却步步高升,从刑部侍郎坐到散骑常侍,又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最后又晋封为渤海县侯。

高适的成功,在文人圈子里,是一个奇迹。与他同时代的墨客骚人,几乎没有人能有这样显赫的地位。他的好朋友王之涣、王昌龄,只是做到县尉而已;李白虽得意一时,但到最后也沦为“罪人”;杜甫一生抑郁寡欢,在战争面前奔走逃亡,妻离子散。唐玄宗对高适不仅予以重用,还“深嘉之”,在一道圣旨里说:“侍御史高适,立节贞竣,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瞻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得到如此高的评价,真正是荣耀之至。

然而我们再回头来看作为想挤进官c的小人物时,高适付出的耐心:年少进京,但是却放不下架子,“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苦读书”,只能唱着“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失望地离开后隐居12 年;到燕赵一代浪游2年,无果。太平盛世,游侠依然没有出路;又过了几年,高适再次到长安,又不得不落地而归,这时诗人已经35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基本上前半生已经完了。十余年的隐居生活后,到749年,高适才当上一个小官任封丘县尉。已经快50岁的人,如果不是突然时来运转,他大概就要像孟浩然一样结束自己的生命了。但是,高适并不是一个田园诗人,不甘心就这样结束自己当官的梦想,从做九品小县官到封侯,高适在这一条官路上一直不焦不躁,耐心地等到他最光荣的时刻。

3、坚韧

小人物能进军官c,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勇气。走上官c之前,认为自己已经准备充分,是块当官的料了,但是不是为官之料,是不是闪闪发光的金子,要到官c上试验才能知道足不足份儿,要在官c上反复沉淀,就像淘金,要反复把这块金子上的沙子淘掉。很多想当官的书生往往以为自己读了些书,学到了齐家治国的本领,就雄心勃勃地想到官c上干大事,结果大事没干成,倒是碰了一鼻子灰。前秦时期的苏秦就这样孟浪过。

苏秦年轻时,踌躇满志地开始了夺取权势的行动。他的当官梦想之强烈,使他像鹰一样每天盯着各国的地图。不久后,苏秦就决定将秦国当做当官发财的第一个目标。为了能顺利进入官c,苏秦以较为便宜的价钱变卖自己家中所有家产,凑足盘缠后前往秦国。临走前,他特意去买了件名贵的黑貂皮外衣穿上,好让秦惠王知道他并不是因为缺银子花才跑到秦国来的。

继承王位不久的秦惠王接见了苏秦。在会谈中,苏秦把早已准备好的一番高瞻远瞩的大道理讲了出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他点明了当时天下的大势,极力怂恿秦王凭借自己强大的力量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动统一天下的战争。

无奈秦惠王对苏秦这番高帽子不感兴趣,认为苏秦只会讲大话,不切实际,婉言回绝了苏秦。

但是苏秦却不甘心,一直待在咸阳,先后十次上书秦王,大谈强有力的武力可以通向统一全国的路。可是秦惠王仍丝毫不为所动,他将苏秦视为一个只会高谈阔论、华而不实的小人物。时间一长,这对苏秦来说就惨了,钱用光了,名贵的黑貂皮衣服也穿破了,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人也变得又黑又瘦。后来他连鞋子都没有了,只好自己编双草鞋,背着又脏又烂的行李打道回府。回到洛阳,苏秦的老婆见他一副穷困潦倒的倒霉蛋模样,连正眼都不瞧他一下,父母也懒得跟他说话,嫂子也不给他做饭。

对于秦王的拒绝和家人的冷落,苏秦决定一切从零开始,发愤读书。他找来古代的《阴符经》日日苦读,揣摩其中博大精深的谋略,还四处搜寻兵法、医学、经济和法令等方面的书籍,对当时各国的具体形势作了充分的研究。当时,列国之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盛,而七国之中又首推秦国最强。于是,苏秦经过反复思考,初步形成了一个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即“合纵”。对自己治国的方案苏秦自称:“这真是能够说动当世君侯们的策略啊!”

苏秦再度出山了,这次他跑到北方弱小的燕国,晋见燕文侯时,苏秦陈述了燕与别的国家结盟的必要性:燕之所以能够安乐无事,不受到强秦的侵犯,是因为南面有赵国作屏障。秦要攻燕,必须经过赵而跋涉千里;赵要攻燕,不需百里即抵燕都。赵国之所以不攻打燕国,全因为强秦在后面牵制,而燕却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赵国结盟,共同抵抗强秦,防患于未然。所谓“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于是,苏秦建议燕侯先与赵国结好,然后再与其他各国联盟抗秦,这样,燕国就可保安全。他出色的口才和一语中的的言论打动了燕文侯的心,于是燕文侯拿出车马金帛助他去赵国游说。

苏秦来到赵国之后,便以燕国使者的身份晋见赵侯。他向赵肃侯指出,秦国强大,早就有入侵中原之念。凭各国的实力,都难以单独抵抗强秦,如若各国都争相讨好秦国,将来势必被秦国各个击破。若各国联合,则“地五倍、兵十倍于秦”,攻一国而各国援助,则秦虽强,亦不敢轻举妄动。各国亦可相安无事。因此,苏秦请赵侯出面倡议六国合纵抗秦。赵侯当即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拜苏秦为相国,派他去游说各国,以订立合纵盟约。苏秦遂又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去其余各国说以利害,并成功地得到各国君主的赞同。回到赵国之后,苏秦被封为武安君。至此,苏秦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单凭自己那三寸不烂之舌,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六国同盟。他的身价也随之提升百倍。

当苏秦被波浩浩荡荡的车马簇拥着前去出使楚国时,途中经过了故乡洛阳。他的父母听说他回来了,赶紧雇人来粉刷房子,把路打扫干净,准备了音乐、宴席,跑到13里外的地方去迎接;他老婆见到他时毕恭毕敬,不敢抬头正眼看他一眼;当初虐待他的嫂嫂从地上爬过去,跪在他的面前向他道歉、请求他原谅自己当年的怠慢。苏秦对世态炎凉感慨不已,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富贵权势的重要性。

也许正因为受过挫折,苏秦明白,一个人要真正地走上仕途,让自己手握权力,必须得经历一些磨炼。在这方面,苏秦也磨炼了自己的同窗好友一把,这个好友就是苏秦的同学张仪。苏秦当着众人的面侮辱张仪,又在背后帮助张仪走上仕途。当然,在苏秦之前,张仪也同样遭受过类似的侮辱。

张仪一开始到楚国就遭到了楚相的羞辱和毒打。有一天,楚相昭阳家中举行宴会,贵宾如云,高朋满座,张仪也借此机会巴结权贵。觥筹交错,好不热闹。席间,楚相昭阳突然发现自己随身佩带的一个玉璧不见了,满座哗然,议论纷纷。渐渐地人们把目光集中到了穿着寒酸的张仪身上。楚相昭阳并不认识张仪,也不问青红皂白,便命人把张仪捆绑起来,拷打逼供,把张仪打得皮开肉绽后又赶了出去。

张仪遭此毒打,跌跌撞撞赶回家来,对妻子一五一十地倾诉起来:“唉,想不到自拜见恩师鬼谷子下山以来,初涉楚国竟遭此厄运。”妻子一面给他擦洗着伤口,一面责怨道:“都怪你一心要攀附权贵,不然,哪能招来这些苦楚。”可是张仪却问妻子:“看我舌头还有没有?”妻子不解其意,笑着说:“舌头还在。”年轻人欣慰地说道:“舌头还在,这就足够了。”

) F3 A7 T" v' v- V此时张仪的同门师兄苏秦已在赵国当上了相国,张仪就想去投靠发达了的苏秦。张仪千辛万苦,满怀希望地来到赵国。第二天便去见苏秦,可是没有人给他通报。直到第五天,看门的才给他往里回报,那人回来说:“今天相国很忙,他说请您留下,改日去请您。”张仪只好又回到客店,耐心等待。谁知道一连等了几天,半点消息也没有,张仪生气得便要离去。可是店主却说:“您不是说过相国打发人来请您吗?万一他来找您,您让我上哪儿找去!我们也不敢把您放走哇!”张仪欲进不得,欲退不能,左右为难,心里很是烦躁。他度日如年般又熬过了几日,总算盼来了苏秦的接见。尽管先前的冷漠已使张仪料到,此番接见肯定不会怎么隆重和热情,但实际情况竟比他的预料还要糟糕。

苏秦为他安排的会面让张仪极其难堪。苏秦孤傲地坐在堂上,见张仪进来,竟傲慢地一动未动。张仪忍气吞声地向苏秦行礼作揖,却见苏秦慢条斯理对他说:“多年不见,你好哇?”说着,指了指下面的一张桌子,说:“该吃饭的时候了,请在这儿用点便饭吧。我还有话跟你说呢。”张仪只好坐下来,见眼前摆着的只是一点青菜和粗米饭;往上一瞧,却见摆在苏秦面前的尽是山珍海味。张仪看自己的老同学竟然这样侮辱他,本想拂袖而去,但还是强忍下去。谁知张仪饭还没吃几口,却听得苏秦说道:“我知道你的才干比我强,却怎么穷到了这步田地。我要把你推荐给赵侯,叫你得到富贵,倒不是什么难事,可是我怕你没有志气,做不了什么大事,反倒连累于我。”张仪听罢,再也坐不住了,直气得七窍生烟,说道:“季子(苏秦的字)!我以为你没忘了朋张仪离开同学苏秦后决定投奔秦国。西行之路,关山重重,千里迢迢,张仪又囊中羞涩,想去秦国见秦王,对一个穷书生来说也不是容易的事。然而,张仪居然时来运转,刚踏上征程就遇见了一位慧眼识英雄的好心人。这位好心人是个家资万贯的富豪,不仅给张仪出钱供吃供喝,还像忠实的奴仆对待高贵的主人一样,伴他同行同宿,让张仪一帆风顺地到了秦国。要见秦王,必得有人引荐,张仪也没有这笔引荐的资财。这个好心人再一次慷慨解囊,不惜金银,帮张仪在朝廷内外频繁活动。

张仪见到了秦惠王。秦惠王正后悔失去了苏秦,见张仪是苏秦的同学,也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立刻拜为张仪为客卿,参与谋划军国大事。

张仪千辛万苦,终于如愿以偿,心中不胜欣喜。他正琢磨着该如何酬谢为他搭桥铺路的好心人,谁知那好心人却要辞谢而去。张仪很是不解,问道:“我依赖先生,得以深居显位,现在刚到报德之时,何故要匆匆辞别?”那人道:“此恩此德,纯系苏君所施。”张仪听罢,又是感激,又是羞愧,叹道:“我在他人圈套之中,却全不觉悟,我不如苏秦已显而易见,何况我又刚到异都,哪能谋攻赵国!请代我谢苏君,他用事时,我绝不贸然建言。”

无论是受挫后刺股苦读的苏秦,还是不断受侮辱仍然坚持说秦的张仪,他们都在实现自己当官理想之前,能够忍辱负重。官c上的小人物,在没有得势之前,谁也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少聪明才智;如果自以为是的在官c上瞎闯乱打,自然会遭受挫折。但是面对这些挫折,是自负地放弃自己的目标,还是继续忍受并克己修身,走苏秦、张仪那样的为官之路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3364.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特色的睡眠——睡子午觉 睡完午觉浑身无力

 中国特色的睡眠——睡子午觉— ——什么是子午觉?  子午觉就是晚上在子时(23~1点)睡觉,白天在11~13点午休。? ? 子时是晚11时至凌晨1时,是阴气最盛,阳气衰弱之时。深圳营养师认为“阳气尽则卧”,这个时刻休息睡眠效果最好,睡眠质量也

声明:《中国特色仕途升迁秘籍——官规则 红色仕途平民升迁》为网友繁华的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