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新课标全国卷语文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一、(1)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以上第一自然段,共1个句子,写20世纪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二、(1)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2)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3)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4)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以上第二自然段,共4个句子,讲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三、(1)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2)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3)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4)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5)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以上是第三自然段,共5个句子,写艺术文本对接受者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四、(1)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2)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3)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4)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以上是第四自然段,共4个句子,写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朝文本的本义靠拢或对文本的误读、创造。)

五、(1)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2)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3)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4)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5)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6)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以上是第5自然段,共6个句子,讲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段落

句数

内容

1

20世纪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4

讲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5

写艺术文本对接受者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4

写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朝文本的本义靠拢或对文本的误读、创造。

6

讲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错误。见1.1,原文是“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正确。见2.1“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正确。见2.2“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正确。见2.3,2.4“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正确。见3.2,3.3“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正确。,3.3“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错误。见4.1,4.2“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2)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原文并不存在着因果关系。)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正确。见5.5“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正确。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错误。见第五自然段,原文并没有“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这样的意思。另外也不能说《西厢记》是对《莺莺传》的误读,《金瓶梅》是对《水浒传》的误读。)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正确。见4.3“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正确。见5.3“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简评:选材文艺理论一般难度较大,但本文难度不大,而试题的设计还是偏重比较鉴别上,缺乏对理解能力的设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2)养于世母(伯母)吴氏。//(3)吴氏提携鞠养(抚养),甚有慈讯,幼而卓荦luò,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4)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5)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xīn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6)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7)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8)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9)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10)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慎重,不敢专为身谋。”(11)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12)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13)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14)护儿曰:“陛下今何在?”(15)左右曰:“今被执矣。”(16)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17)乃遇害。//(18)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利财,不事产业。(19)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20)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层次

句数

内容

第一层

1—3句

少时身世及志向。

第二层

4—5句

成年后秀拔于群及初露锋芒受赏。

第三层

6—9句

为官善政,深受爱戴和皇帝的恩宠。

第四层

10—16句

直言劝诫及被俘遇害。

第五层

17—20句

性情操守。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呈初/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呈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答案:D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来。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号。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答案:C,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来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洲刺史任上,他名声远闻,屡受嘉奖,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C.来护儿直言劝诫,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答案C,“以致”将两件事事牵连到一起错。)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2)我不能清除凶恶叛逆的人,终至朝廷落到这个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简评:常规选材,衔接稍显零碎,文言词法、句法不多,考点不具有典型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庸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翻译:残春时节,寓居旅舍,宿雨初晴,恍然之间,内心升起了对京都长安的思念之情。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心境,然而还是以禅意来压服这萌生的诗意吧,使自己的内心归于空灵的境域。诗未写成,然而悲忧郁愤怎能压持得住,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来冲荡这重重愁阵。我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轻轻拂拭冠饰,擦亮眼神,辨识忠奸,期望将来还能为国家效力。

解析: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答:(1)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3分)(2)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显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寻常自然。(2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3分)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3分)

(简评:选材较好,第8小题难度不大,可以从形象、语言入手分析。而第9小题则难度较大,想要从“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两句看出坚守本色,擦亮眼神,辨识忠奸,期望将来还能为国家效力的意思来是需要一定的阅读功底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简评:选句不典型。与去年形式一致,仍然是“两高一初”,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是“两诗一文”。所选文句与去年有重复篇目《庄子逍遥游》,而文句的被看重程度不高。)

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塾师老汪

(1)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2)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3)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4)人:“有,咋说不出来呢?”(5)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6)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7)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8)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題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9)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10)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11)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12)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13)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14)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15)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16)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去了命。”(17)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18)老汪摇头:“缘渓行,忘路之远近。”(19)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20)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和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21)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22)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23)老范:“为啥?”(24)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25)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26)老季:“不为老汪。”(27)老范:“为啥?”(28)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29)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30)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31)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段落

情节

内容

人物性格

一、(1-6)

开端

塾师老汪讲不清楚道理,还动不动还跟学生急。

老汪:书呆子气,自我辩解,自我宽慰;落魄。

二、(7-9)

发展

老汪来到老范家任塾师。

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源于自身的孤独心境。

老范: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便听,是个大方的人。

三、(10-19)

发展

老汪乱走的癖好以及老范对老汪的开导。

老汪:有自己难于喻人的孤独原曲。老范: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

四、(20-31)

高潮、

结局

介绍老汪的老婆银瓶的性格爱好,侧面揭示老汪孤独的缘由。

老汪:内心的难以消解的孤独;发现老范正是可以倾诉的对象。

老范: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文中所要表现的老汪不是一个迂腐无能的人,而是一个缺少知音的孤独的人。是他将所讲的内容用错了对象。)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有所显露,但并未大白真相。)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塑造了人物群像”以及“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均不恰当。)(D项3分,C项2分,B项1分,AE不给分。)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新课标全国卷语文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便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答出一点给2分,6分止。)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引出的也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照应了此前的理解。(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答:相似之处(6分):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不同之处(2分)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困惑主要来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消解的孤独。(每点1分)(简评:选材较好。小说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主题的理解,而第4小题与孔乙己的形象比较则更加增大了难度。)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将军赋采薇

1.(1)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2)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徉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以上第一自然段共2个句子,讲戴安澜将军通过一些方式来激发官兵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2.(1)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2)《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3)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4)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以上第二自然段共4个句子,讲戴安澜将军为抗战大业,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

3.(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句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2)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3)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以上第三自然段共3个句子,讲戴安澜将军赴缅抗日途中,激励官兵,激情满怀,赋诗明志。

4.(1)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2)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3)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4)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5)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6)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7)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以上第四自然段共7个句子,讲戴安澜将军誓死抗日报国,同仇敌忾,顽强战斗的精神以及史迪威将军和日本人对其的高度评价。)

5.(1)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2)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3)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4)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5)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6)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7)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8)1942年5月26日,它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9)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以上第五自然段共9个句子,讲戴安澜将军的牺牲过程。)

6.(1)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2)度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3)这一情形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4)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5)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6)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7)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8)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9)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以上第六自然段共9个句子,写戴安澜将军牺牲后国共两党及民众对他的悼念和爱戴。)

相关链接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zhì害,嫉妒);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链接1,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表现了戴安澜将军对自己与他人、功名、生死的看法。)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链接2,引述戴安澜将军子女的话,表现其多才多艺的儒雅名士之范。)

段落

句数

内容

精神风貌和品格

1.

2

讲戴安澜将军通过一些方式来激发官兵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有爱国的情怀,有激励的方法,有文艺才华。

2.

4

讲戴安澜将军为抗战大业,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

识大局、顾大体,具有广阔的胸襟。

3.

3

讲戴安澜将军赴缅抗日途中,激励官兵,激情满怀,赋诗明志。

富有才华,富有激情,矢志爱国。

4.

7

讲戴安澜将军誓死抗日报国,同仇敌忾,顽强战斗的精神以及史迪威将军和日本人对其的高度评价。

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誓死抗敌的勇气。

5.

9

讲戴安澜将军的牺牲过程。

民族尊严和爱国情怀。

6.

9

写戴安澜将军牺牲后国共两党及民众对他的悼念和爱戴。

深受人民爱戴和敬仰。

链1

1

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公正待人、淡泊功名、不怕牺牲。

链2

引述戴安澜将军子女的话。

多才多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样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没说他“自幼熟读成诵”。)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还有父母。)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不正确,原文是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E项3分,D项2分,B项1分,A、C不给分。)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答: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勠力同心,共赴国难;(见2.1)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之士;(见2.3)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尊重,不能彼此防备。(见2.2与链接1)(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曾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表达超越始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答:①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总体精神风貌)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为人品性)③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个人性情)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艰巨文韬武略;(爱好文采)⑤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军事才能)(每点2分,答够8分为止。)(简评:选材老生常谈,没有特色。总体难度不大。但第3小题考查对戴安澜诗歌的理解则有些跑偏,相当于考查诗歌鉴赏了。这是不好的导向。第4小题答案给的较空洞。)

II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______,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墨守成规”呼应“谨小慎微”)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______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故步自封”呼应“勇于开拓,不断进取”)

③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______,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抱残守缺”呼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A.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抱残守缺B.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抱残守缺C.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墨守成规D.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答案:B。故步自封:把自己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指自己停滞在老路上,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或革新。墨守成规: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抱残守缺:指舍不得扔下破旧东西。(简评:选词典型,区分难度大。)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结构混乱,偷换主语,“依旧热情不减”的是“北京市民”。)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1.搭配不当,“种种”修饰“苦难”“不幸”可以,用来修饰“幸福”不当;2.表意不明,“也不例外”应该是“也无例外”,“也不例外”是自己和他人比,“也无例外”更适用于自己和平时比;3.表意不明,“也不例外”是指“陪伴在他身旁”还是指“听他讲述”,还是同时指“这两件事”。)

(简评:常规考点,有一定难度。)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____,内啡肽又促进多巴按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答案C。前面陈述的主体是“类似灼烧的感觉”,所以后面从衔接恰当的角度应先陈述“这些兴奋性的刺激”,因此排除AB,CD相比较,D项使字句与把字句连用累赘。使字句强调的是主体“刺激”,把字句强调的是“大脑”,而这句话没有强调“大脑”的必要,所以累赘。)(简评:从前考查衔接问题的考法,对考生来说,如何找出选择的标准,有一定的难度。)

16.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答:①阅读也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两点给3分,写出三点给5分。简评:常规考法,难度不大。)

17.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6分)

答案示例:图形由橄榄枝和多面旗帜组成,这些旗帜又巧妙地构成一只飞翔的鸽子,旗帜代表不同国家,鸽子代表和平,飞鸽衔着橄榄枝,强化了和平的寓意,整个图形表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答出图案要素给2分,答出寓意给3分,语句通顺给1分。)

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材料性质:社会生活类(关注社会和生活)材料内容(关键词):风采人物评选;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团队,学术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绝活,变普通为完美,“大国工匠”;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美景,赢得赞叹;更具风采,综合材料,思考权衡。

材料特点:此材料作文继续采用延续前几年的社会生活类事实性材料,凸显了对核心价值观的思考,也凸显个性的张扬与发展的人本理念。审题障碍不大,可供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思辨性差,恐怕出现的仍是千篇一律的颂扬之词。但在立意上不能忽视一些细节要求的提示。

审题立意:首先要注意材料中关于一些细节的提示,如“谁更具风采”、“综合材料”、“思考权衡”等语。1.“谁更具风采”提示考生要选出其中一人来写,并指出他们具有风采的原因,如大李的“笃学敏思”个人品质、“矢志创新”与“团队合作”的精神,“破解科学之谜”“跻身学术前沿”的特殊贡献;老王的“爱岗敬业”精神,“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的努力进取品质,超越平凡成为大师的自信追求;小刘的“酷爱”艺术的个性,“跋山涉水”的刻苦精神,发现美、创造美的贡献等。2.“综合材料”,要看到三者的共同特点,他们都有立志、热爱、坚持、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可贵品格和精神。3.“思考权衡”,就是要思考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具有这样精神品格的人,为什么他们能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当代中学生应该怎样成为这样的人;要权衡就是要通过权衡比较看他们当中的哪一种精神品格更是我们当代年轻人所必需的,哪一种精神品格更有助于矫正当代不良的社会风气,哪一种精神品格更能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等。他们三个一个代表抓科技以强国,一个代表崇敬业以立民,一个代表爱文艺以美心。

审题立意(一)强国精神更具魅力三人都具有立志、热爱、坚持、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可贵品格和精神。若问谁更具风采”,我更欣赏抓科技以强国的大李。因为他具有“笃学敏思”个人品质,具有“矢志创新”进取精神,具有“率领团队”的合作意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做出了“破解科学之谜”“跻身学术前沿”的特殊贡献。在如今大国纷争如此强烈的时代,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的强国精神更具魅力。

审题立意(二)爱岗敬业更具魅力三人都具有立志、热爱、坚持、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可贵品格和精神。若问谁更具风采”,我更欣赏崇敬业以立民的老王。因为他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品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超越平凡成为大师的自信追求。在如今绝大多数人热衷名利、心态浮躁的时代,我认为爱岗敬业的平民精神则更具魅力。

审题立意(三)艺术追求更具魅力三人都具有立志、热爱、坚持、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可贵品格和精神。若问谁更具风采”,我更欣赏爱文艺以美心的小刘。因为他具有“酷爱”艺术的个性,具有跋山涉水的刻苦精神,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眼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给我们留下美丽的人生品味。在如今这个人们热衷于物质追求的时代,我认为崇尚独特的艺术追求更具魅力。

【本文作者贵州省遵义市第二中学李德亮】

2015年新课标Ⅱ卷高考语文同题作文赏析

品味大千世界尽显时代风采

佚名

  笃学敏思的大李,锐意创新,阐释了生命科学的谜团;爱岗敬业的老王,苦心练技,用勤奋完成了焊接大师的蜕变。他们,都谱写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凯歌,然而,跋山涉水的小刘,用心灵捕捉世间奇山丽水,用镜头抓拍天空七色彩虹,他给这个行色匆匆忽视美丽的枯涩的时代,注入了一泓清泉,彰显了时代最美的风采。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人们的双眼专注于科技的创新和技艺的精湛,却少有人如同小刘那样珍视生命中的美丽。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科技的创造力,笃实的思考力,和技师的巧夺天工。但是,大多时候,我们因为对物质太过执拗而迷失了脚步,我们睁着双眼,却看不见大自然的美景。正如蒋勋先生在《生活十讲》中写下:“物质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抗衡的力量。”我们不能任由物质的铁蹄践踏昔日的精神家园,不可任由功利的追求侵占心中对美的向往。如此,我以为,值此超物质的快进时代,像小刘一样肯在云白山青间捕捉最美的风景,才是时代最耀眼的风采。

  品味大千世界,尽显时代风采,是拥有几米笔下那一个充满爱的心,所以我们走到哪里都会看到动人的风景。然而,科技的日新月异,技术的日益精湛,还有多少人存留着如同朱光潜先生所言的“接近文化和欣赏美是人之为人的天性”?难怪阿尔卑斯山脚下矗立的牌子赫然写着“慢慢走,欣赏啊”来呼吁人们驻足身边的美丽?难怪鲍尔吉·原野在《月光手帕》中期望人们拥有空灵的目光,才不会被世俗磨砺,才不会失去美的愉悦?要知道,如今翠翠守护着的湘西已经不在了,月牙泉的波光粼粼再难寻觅,所幸,我们还有小刘那份对自然之美的皈依和珍惜。所以,彰显时代风采,他,当之无愧。

  品味大千世界,尽显时代风采,因为缺少,所以珍贵。的确,“矢志创新”造就了神舟飞天和蛟龙入海;“技艺精湛”造就了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可是,小刘这看似与时代“背道而驰”的举动却挺起了国人精神的脊梁,铸就了文化的辉煌。祖国的大好河山在闪光灯下熠熠生辉,最美的乡愁于镜头中绽放光彩,软实力的增强,也同样会反作用于科技的飞黄腾达,个人的价值也会因为凝结了对自然深沉的爱而在时代中大放异彩。

  龙应台有言:“人本是社会上散落一地的珍珠,而文化和语言就如同黏合剂,将人与人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小刘这份对美的笃定和追寻,是这快节奏时代中的了然欢喜,风采奕奕。

  品味这大千世界,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精致的心,一双发现美丽的眼,在时代中用双手撷英而行,便是最美的最珍贵的风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3526.html

更多阅读

Denglish批注:2015年高考英语课标卷真题完形填空一

Denglish批注2015年高考英语课标卷真题完形填空(两篇联评)一邓北平一份好的试卷应该是一份活的教材,有文化、有思想、有灵魂。而这主要体现在一份试卷的三个方面:听力、阅读和写作。如果这三个方面不能体现出文化、思想和灵魂的话,那

声明:《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新课标全国卷语文》为网友莫路繁华终成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