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啊?”
学生回答:“我是孔子的弟子!”
来客说:“我有个问题想向您请教。”
学生心想:有什么问题能难住我呢?“请问是什么问题呢?”
来人说:“请问一年有几季?”
这个问题也太简单了,孔子的学生怎么也没想到来人会提出这样幼稚的问题,他脱口而出:
“一年当然有四季了。”
来人争辩说:“你说的不对,一年明明只有三季。”
“四季,三季,四季…”他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
来人说: “我们打个赌,如果是三季,你就给我磕三个响头;如果是四季,我就给你磕三个响头。”
学生心想:这头你是磕定了。
就在这时孔子从里面出来了。
![三季人和四季人 三季人的图片](http://img.aihuau.com/images/31101031/31043344t01f6beb8952ade0d68.jpg)
来人请孔子评理,孔子看看来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不加思索地说:“一年有三季。”学生顿时傻眼了。
孔子让学生给来人磕响头。学生碍于孔子的面子,不好计较什么,极不情愿的给来人磕了三个响头,来人得意洋洋的走了。
那人走后,学生问孔子:“一年明明有四季,先生怎么说是三季呀!
孔子对学生说:”你难道没看见,来人全身绿色,是只蚱蜢,蚱蜢一年只活三季,没有经历过冬季。你给他说冬季,那不是在对牛弹琴吗?如果我说一年有四季,他至少要和我们吵到晚上,让我们不得安宁。虽然你现在吃了一点亏,但却学会了一个大道理。
“古人云:”夏虫不言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一直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今天看了易经,才知道这句话的原意是:“对于应该知道的人你跟他说是应该的,而对于不应该知道的人你能装作不知道,这才是大智慧!”这句话跟三季人的典故是一样的,对于很多明白事理的人,我们可以跟他说很多道理,而对于蚱蜢我们不要跟他说还有冬季,对于不明事理,固执己见的人,我们没必要花精力与之争执,这只会让我们自寻烦恼。
如果我们能明白“三季人”的道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就会少一些争执,多一些和谐。
而同时,我们自己也会经常扮演“三季人”的角色,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我们坚持的观点是否确实有道理,努力让自己成为“四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