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 “洋辣子”来袭,请注意个人防护 洋辣子蛰后处理


  ——乌桕树叶上的褐边绿刺蛾幼虫(2014.07.06摄于南汇东滩)

  近期,在上海的郊区野外和中心城区的居民区都看到大批刺蛾的幼虫(俗称“洋辣子”)。黄刺蛾、桑褐刺蛾、扁刺蛾、丽绿刺蛾、褐边绿刺蛾是上海常见的,在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大家外出注意防护哦;城市的绿化部门和居民区的物业部门也应及时排查,尽早消除威胁居民安全的虫害。


  ——树干上密集的褐边绿刺蛾幼虫(2014.07.06摄于南汇东滩)


  ——黄刺蛾幼虫(2014.07.06摄于南汇东滩)

  ——红叶李树叶背面的刺蛾幼虫(2014.07.08摄于徐汇区)


  ——红叶李树叶背面的刺蛾幼虫(2014.07.08摄于徐汇区)



  ——红叶李树叶背面的扁刺蛾幼虫(2014.07.08摄于徐汇区)


  ——在产卵的红腹白灯蛾(也称“人字纹灯蛾”)(2014.06.12摄于青浦淀山湖畔)


  ——红腹白灯蛾产下的卵(2014.06.12摄于青浦淀山湖畔)


  ——豆毒蛾幼虫(2014.06.29摄于青浦金泽)

[参考阅读]

  “三蝶纪”(网名)是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昆虫学硕士,她的一篇科普文章《蛾子的毛毛虫:让人疼痒难忍的真凶》供大家参考: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7413/

    夏季毛虫多,毒在其毛

    ——切勿伸手去抓
    (2014.06.29《羊城晚报》胡楫)


  黄刺蛾幼虫


(沪)“洋辣子”来袭,请注意个人防护 洋辣子蛰后处理
  舞毒蛾幼虫


  四点青蛾幼虫


  盗毒蛾成虫


  目前正是毛虫大发生季节,加上连日高湿多雨,植物生长茂盛,食料丰富,毛虫繁殖猖獗为害,人们游山玩水,亲近自然时应该小心飞来“横祸”。要知道,毛虫既有毒,又有害——毒在其毛;而害在其大量取食植物,是农、林业的大害虫。
    毒毛针触之有害
  毛虫,是泛指昆虫纲鳞翅目毒蛾的幼虫,它们大都是大名鼎鼎的毒毛虫和农林害虫。在我国有500多种毛虫,常见的有松毛虫、桑毛虫、灯蛾、舞毒蛾、黄刺蛾、四点青刺蛾等30多种。
  毛虫浑身上下长满毒腺毛或毒针毛,或两者兼而有之。其作用与其善于伪装相似,都是为了防御外敌。据昆虫学家统计,盗毒蛾属令幼虫竟有270多万根毒毛!且每根毒腺毛毛腔内充满毒液。毒针毛构造奇特,一旦触及人皮肤,就会断折,毒液从毛腔注入人体,会引起中毒及过敏。另外,由于毛虫身上毒针数量多,且更细小,又易干,脱落后随风飘散,为害范围更大。
  常有行山者抱怨说:“我们从未触及毛虫,甚至连它的影子也未见到,却依然会发生毛虫过敏症状,实在匪夷所思!”其实这是聚集在树梢取食的毛虫脱落了大量毒针毛,被风吹散,落在人体上,或被吸入气管引起中毒之故。因此旅游时,有毒毛虫大量繁殖季节或者是已知有毒毛虫大量繁殖的树林,还是不去为妙,以免“飞来横祸”。
  至于家养花草长了毛虫,也得尽快施药防治,以免毛虫到处乱爬,致人得病。
    遇毛虫切勿手抓
  游人皮肤直接或间接沾上毒毛,轻则发生毛虫皮炎,表现为局部痕痒、灼痛,并出现皮疹,临床称为毛虫皮炎,一般经抗过敏药物治疗,2-3天痊愈;少数迁延数月未愈者,则会发展为慢性皮炎;严重者则会出现局部疼痛,彻夜难眠,甚至出现肌肉萎缩、骨质坏死,临床上称为骨关节炎症;皮炎型与骨关节炎症两者症状合并出现,临床上称为混合型,部分患者会因局部关节畸形,出现功能性障碍而丧失劳动力。
  另外,毒蛾身上的毒毛和鳞片侵入人体,也会引起中毒或过敏,其症状与毒毛引起的大同小异。
  游人不慎被毛虫袭击,首先应小心翼翼地用木棍等物把毛虫从身体上移开,再借助放大镜把毒毛一一拔除,或用医用胶布把毒毛反复粘去。若一时找不到医用胶布,可用透明封口胶纸代用。千万不可抓挠或乱摸,否则痕痒辣痛会越发严重。
  毒毛彻底清除之后,可用炉甘石洗剂、碘酒等消炎止痒外用药涂抹在受创处,亦可以就地取材,采撷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的草药涂擦或捣烂外敷。若有全身症状,或发生严重皮炎,可内服抗组织胺类药物,并迅速去医院治疗。
              (本文作者为广东省昆虫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一句农谚一个心得
    (2013.08.15《扬州日报》丁巍)

  去年我们三个大学生村官抱团创业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刚开始我们进行了一些养殖的尝试,年初我们养了一些麻鸭,对这些小生命我们一直尽心呵护着,每天给它们吃好喝好,时不时地还赶着它们到林子里吃点活食,改善“伙食”。

  到了下半年,眼看这些麻鸭就快要上市了,可是有一天十几只鸭子突然头摇个不停,把我们三个人急得抓耳挠腮,情急之下赶紧请来了村里的一位养殖户王大叔,王大叔拎着鸭子看了看,摇摇头说:“谁让你们这个时候放鸭子出去的啊?”我们三人互相看看觉得这没错啊,“鸭子是吃了洋辣子了,灌点水看看或许还有救。”“不对啊,上个月洋辣子不就死了吗,哪里又来的啊?”我反驳道。我自认为我们注意到了这一点,“七死八活九归家,晓不晓得啊?”王大叔这一句话把我们说得哑口无言,事后我们才知道这句农谚是那么充满生活的智慧。

“洋辣子”学名是刺蛾。在农村流传着刺蛾“七死八活九归家”的农谚,农历六月是刺蛾第一代幼虫出现的高峰期。进入农历七月后,刺蛾幼虫发育成熟,经历化蛹、成虫、产卵,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虫害程度较轻。到了农历八月,随着刺蛾第二代幼虫的大量繁殖,虫害较重。而我们不知道这句农谚,所以才吃了这么个亏。

富有生活气息、泥土气息的农谚,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而我们朴实的农民正是这田地里走出来的老师,处处留心皆学问。

          (本文作者为大桥镇花荡村副书记,2008年毕业于三江学院)

    洋剌罐
    (2009.07.02《文汇报》陈长林)
  城市里似乎总是雨季不来,毛虫先来。人行道旁杨柳,干上叶间,爬满黑色、棕色毛虫。有风吹过,虫落如雨,害得树下女士,胆战心惊,惊呼不已。
  我从小在乡下长大,居乡随俗,统称这些虫子为“毛毛虫”。妻子一直生活在城里,却叫它们“毛剌子”。我觉得有些怪:毛毛虫就是毛毛虫,毛剌子就是毛剌子,乡下人从不混为一谈。
  欲验妻子之谓,得闲胡乱翻书,发现古人将草木和昆虫毒伤人,一律称之为“剌”。并举例说杭州夏间木上有毛虫蜇人甚痛,俗谓之毛剌虫。“毛”状其形,“剌”言其毒。看来妻子口中“毛剌子”,自有渊源,并非臆说。
  乡下人所谓“毛剌子”,又叫“洋剌子”,其实是刺蛾幼虫。刺蛾全球上千种,全国上百种。“洋剌子”名字虽跟“洋火”、“洋油”结构相似,未必以产地命名。其体形扁圆似蚕,枝刺丛生,外观不像松毛虫那么丑陋,甚至有几分艳丽。只是其常隐身于草木间,人一触及,痛不可耐。南方浪漫梧桐,北方务实枣树,皆为栖身福地。一到夏天,孩子戏耍,一不小心,就会跟洋剌子零距离。蛰及眼角,眼睑红肿难以视物;蛰到四肢,手脚顿鼓一片丘疹。不过家长倒也见怪不怪,土法上马的,涂肥皂、抹碱水、上香油、糊大酱……半灵不灵。以毒攻毒的,用草棍顶其一端使蜇毛内卷,取其体液涂于患处,虫债虫还,据说效果颇佳。信奉科学的,弄到卫生所,抹些碘酒了事。
  夏天洋剌子防不胜防,实在恨人;到了冬天,洋剌子就成了孩子玩具,玩来开心。原来洋剌子越冬,盖房从不“按揭”,而是效法蜗牛自力更生。只不过蜗牛居所半开放,洋剌子私宅全封闭,椭圆近罐,乡下称作“洋剌罐”。“洋剌罐”依托草木枝条而建,外表浅黑有灰色条纹,头部浑圆而尾部稍尖,罐木结合部位有凹形槽,剥离时须小心才不至于弄破罐体。当然也可保留一段草木枝条,既表明来源,又便于手执。情形近乎荔枝、叶桔带枝叶上市。“洋剌罐”因头部最硬,故适合于“顶”。其玩法简单至极,对垒双方各存数枚于衣袋中,拿出一个,用拇指、食指捏住罐身,同对方“洋剌罐”以头顶头,碎了丢掉,不碎为王。据同学说将“洋剌罐”中蛹,放到炉盖上烤熟,吃起来特别香。可惜当年家长不让,致使其味至今不详。
  根据经验,“洋剌罐”筑于草本植物,不如建在木本植物来得坚固,原因不明。记得有一种树,俗称“老鸹眼”,据说其果实为老鸹之美味而人不能食,枝身多刺,其上“洋剌罐”个大色黑,顶起来所向披靡,最为小孩子看重。惟此树多生山里,不生村边,家人又不愿砍为柴火,来源有限,故谁持一枚在手,几可称王。
  那时乡下孩子不懂什么辩证法,也没听大人说过“每一朵乌云都镶着银边”。他们却记得,洋剌子夏天确实可恶又可怕,冬天一到,就变得好吃更好玩。乡下孩子玩具少得可怜,“洋剌罐”算得上“生物玩具”,“纯天然”。不像如今城里孩子,高科技玩具一大堆,让他找出一个“生物玩具”来看看,保准傻眼。

    雀蛋的秘密(刺蛾)

http://www.bioon.com/popular/1/22731.shtml


  刺蛾茧

  你看这幅照片上的东西是什么?你一定会说是雀蛋,其实不然,它们是刺蛾的茧。刺蛾的蛹封闭在光滑而坚硬的石灰质茧内,有的种类茧上具花纹,大小、形状似雀蛋。羽化时茧的一端裂开圆盖飞出。一般昆虫做的茧都比较柔软,为什么洋辣子做的茧是个硬壳呢?它的小房子是怎么建造的呢?洋辣子是刺娥的幼虫,以寄主叶片为食。幼虫经过几次蜕皮长大,发育为老熟幼虫即不再取食,因为它体内积累的营养已足够它过冬、化蛹和变为成虫的消耗了。幼虫首先离开寄主树木的叶片,爬到小枝权上,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用嘴清理掉枝权上粗糙的表皮和污物,然后吐出少许丝把自己罩住,并作为将来做茧的骨架,再从肛门排出大量有粘性的灰白色液体,随后它在丝罩内蠕动和旋转,将粘液均匀地涂抹在丝罩上。此时茧仍透明,可见幼虫活动情况。刚做好的薄茧是个半圆形,幼虫身体上的那层棕色表皮色素斑纹,就贴附在薄茧上,将成为"雀蛋"的条纹。随后它又一边吐丝、一边从口器中吐出祸绿色粘液,用以加固房壁,直到吐完,它才紧缩身体,隐居小房内过冬。原来透明的薄茧,在空气中于燥后,即凝结成不透明的硬壳,并由原来的半圆形变成了椭圆形,到此为止,洋辣子的这所建筑在高高树权上的独居小别墅就算大功告成了。

    锦州:虫子蜕壳“杨拉罐”炒至百元一斤
    (2014.03.20《辽沈晚报》曹洋)


  锦州古塔区南宁路附近摊位出售的“杨拉罐”。

  “这是什么啊?看着真吓人。”“这叫杨拉罐。”“怎么卖的啊?”“一百块一斤!”
  近日,锦州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才有印象的野味——杨拉罐,因产量稀少,价格竟被炒至百元一斤。还在网上被热炒为“东北最不可思议的重口味美食”。
  昨日下午,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在锦州古塔区南宁路附近找到了正在出售“杨拉罐”的摊主张勇。摊位上的“杨拉罐”外表椭圆光滑,有明显的棕白相间的条纹。摸起来手感坚硬严实,好像一种坚果。
  “杨拉罐”奇怪的外形引来不少市民围观,张勇随手掰开其中一个向大家展示,在“杨拉罐”的坚硬外壳里竟然是一条金黄色的肉虫。
  “这东西就和蚕蛹一样,能炒能炸,营养价值高。”张勇介绍,自己的“杨拉罐”是从义县山区的杨树树枝上掰下来的。由于难找,他一天只能收集三四斤,所以价格也较高,要卖到百元一斤。
  “吃这个卫生吗?会中毒吗?”采访中,提出食品安全问题的市民占了大多数。记者也带着疑问采访了锦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孙洋。
  “纯野生未受污染的‘杨拉罐’没有毒性。”孙洋介绍,“杨拉罐”其实是褐边绿刺蛾的茧蛹,其蛋白质丰富,与蚕蛹的营养价值相当。“这是东北最不可思议的重口味美食!”记者在网络上发现,“杨拉罐”也同样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不少网友认为这种食品“太过重口”,但也有不少吃过的网友认为其“甜甜软软”,是“不可多得的美食”,甚至将其总结为“东北最不可思议的重口味美食”。

    九香虫狙杀“扒蜇毛”
    (2007.08.13《青岛早报》孙静芳)


  九香虫的吸吻插入刺蛾虫头部(图由于先生提供)


  昨天早晨,在山东路旁的一棵紫荆灌木枝叶上,一只体长仅有0.6厘米的九香虫(俗称打屁虫)大战体长约3厘米的绿刺蛾,经过20分钟拼杀,九香虫“胜出”。家住附近的于先生拍下了这精彩的瞬间。

  据于先生介绍,当时一条浑身长着毒刺毛的绿刺蛾幼虫(俗称扒蜇毛)正在紫荆树枝叶上埋头啃嚼叶肉,这时,从叶背面“蹑手蹑脚”地爬上一只身披“紫铜色盔甲”的九香虫。在即将接近绿刺蛾幼虫时它用触角挑逗了两下,绿刺蛾迅速卷起刺身,体表上的毒刺毛不断轮番向九香虫猛刺,同时口里吐出鲜绿色汁液。九香虫顺势将头腿爪向甲盖下蜷缩起来,尾部的分泌孔吐出一滴奇臭无比的液体,滴在绿刺蛾幼虫的口腔处,然后伸出长长的吸吻迅速出击插入绿刺蛾幼虫头部,狂吸其体液。不到20分钟绿刺蛾幼虫头部逐渐泛黑,腿爪瘫软从叶上掉了下来。

  据了解,九香虫为蝽科昆虫,干燥后可作为中药,是绿刺蛾、尺蠖等十几种害虫的天敌之一,在崂山经常发现。

    5000万只小蜂“吃掉”毛毛虫
    ——世博园展示以虫治虫、以菌治虫技术,上海已经开始推广
    (2010.07.15《东方早报》陶宁宁)

  以虫治虫、以菌治虫……这些奇妙新颖的方法正成为世博园虫害的克星。
  园林的植物遇到了虫害怎么办?或许,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喷洒杀虫剂。但单纯喷洒杀虫剂其实并不是一种高效、环保的灭虫方法。喷洒的杀虫剂只有30%能够留存在树叶上,其余的70%都进了空气和土壤中,如果使用了有毒的化学杀虫剂,无疑是一种伤害不小的污染。
  那么,有没有更加清洁有效地控制虫害办法呢?在上海世博会的园区中,就能找到答案。园区对于有毒的化学杀虫剂采取了严格的控制,而各种生物防治虫害的技术则成为了园区绿化防虫害的最主要方法。
    不会影响游客观博
  世博公园拥有着约500种绿色植物,是上海城区绿地植物中品种最为丰富的公园。然而,夏季的到来却也给茁壮生长的植物带来了不小的隐患,因为虫害的高发季也逐渐接近了。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会看到,一些植物的叶片上多出了大大小小的洞,有的叶片更是显得残破不全,这些都是毛毛虫们的“杰作”。每年的7月、8月、9月是毛毛虫患的高发季,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对植物产生很大的危害。过去,控制毛毛虫的方法往往就是在树叶上喷洒药水,但在世博园中,却有着更为环保科学的方法。
  昨天,世博局绿地公园片区部的工作人员在园区投放了周氏啮小蜂共有1500万只,这是今年园区首次投放周氏啮小蜂。这些小蜂会将自己的虫卵产殖在毛毛虫的体内,在毛毛虫“长大”之前就吃掉它,从而抑制毛毛虫的数量。
  在整个世博会期间,工作人员们会视具体情况将周氏啮小蜂分批投放入园中,预计总共需要投放5000万只。
  值得一提的是,周氏啮小蜂并不会对前来观博的游客造成丝毫影响。“因为它们的目标很单一,就是毛毛虫,不会影响到植物或者游客。”世博局绿地公园片区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夏希纳说。
    成本低于杀虫剂
  在世博园区内,生物防治虫害的各项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但在国内,这种环保的防虫害方式的运用却并不广泛。夏希纳透露,这其中的最大原因是许多人已经习惯了一遇虫害就打药的治虫模式。
  “从短期来看,化学药水花费不多,还可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事实上,这却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化学药水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并不是一种长效的控制虫患手段。”夏希纳说,生物防治虫害的方法则是一种长效的治理手段,可以形成一种天然的生物链,调整害虫与天敌的比例,达到生态平衡。而从长期投入上来看,运用生物防虫害方式所需要的成本其实要低于使用化学杀虫剂。
  夏希纳介绍,在一些欧洲国家,生物防治虫害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例如在德国,即使在街上普通的花木店也有出售害虫的天敌昆虫卵卡,而普通人则会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家的花园中。但在中国,这种新式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宣传普及,一改人们使用低价化学杀虫剂的老观念。“从去年8月绿地公园片区部成立以来,就坚持开展以生物防治虫害的治理方式,并希望凭借上海世博会这个窗口,推广这一环保的防虫害理念。”夏希纳表示,目前世博园区三个公园的51公顷绿地都运用了以生物防治虫害为主的治理方式,这在全国园林中尚属首次。
  除了世博园区中,生物防治虫害的理念在上海的各区县的各大绿地中也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夏希纳告诉记者,现在,沪上有越来越多的绿地已经开始运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各种生物防治虫害方式。

    周氏啮小蜂寄生吃掉毛毛虫





  昨天上午,世博局绿地公园片区部的工作人员们正在小心翼翼地用铁丝穿着一个个白色的“蛋”,这些白色的“蛋”其实是一个个蚕茧,而蚕蛹中则孕育着毛毛虫的天敌昆虫——周氏啮小蜂。
  周氏啮小蜂的个头不大,确切地说它们甚至比一粒芝麻还小。但是,这些身量小小的昆虫却有着“森林小卫士”的美名。在世博局绿地公园片区部植保技术人员的培育之下,周氏啮小蜂“住”进了肥硕的蚕蛹体内,而蛋白质含量丰富的蚕蛹则成为了周氏啮小蜂幼虫们的美餐,它们就寄生在蚕蛹中,通过吸取蚕蛹的营养茁壮成长着。
  “培育这些蚕蛹中的周氏啮小蜂必须将温度始终控制在25℃左右,大约在20至25天之后,蚕蛹体内的周氏啮小蜂就基本发育成熟了。”前来送天敌进园的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的技术人员解释,这时就可以把装着蚕蛹的蚕茧穿在一起,挂在树上,等待周氏啮小蜂们“破茧而出”。
  每个蚕茧中都“住”着8000至1.2万只周氏啮小蜂,当它们吃完了蚕蛹之后,就会从蚕茧中飞出,并为它们的后代寻找新的寄生体——毛毛虫。周氏啮小蜂会将自己的虫卵产殖在毛毛虫的体内,在毛毛虫“长大”之前就吃掉它,从而抑制毛毛虫的数量。
    诱捕器发虚假信息误导雄夜蛾

  斜纹夜蛾是一种对草坪存在巨大危害的昆虫,它们在夜间出没,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成灾的夜蛾一夜之间就能把大片草坪啃食干净。斜纹夜蛾在上海的危害期一般在每年的7月至11月,8月9月时达到虫患高峰期。为了抵御世博园区中的夜蛾,园区采取了一种名为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防虫害方式。
  细心的游客可能会发现,园区的一些树干上装着一个个瓶状的装置,这就是世博园区中用到的夜蛾诱捕器。在诱捕器中,装着一根长度8厘米左右,直径约1毫米的红色诱捕芯。可别小看这根“小红线”,它能向雄性夜蛾散发出一种虚假的雌性夜蛾性信息,使雄性夜蛾以为前方有着雌性夜蛾,飞入诱捕器的小孔中试图与之交配。
  雄性夜蛾不知道,飞入诱捕器就再也无法飞出了,它们最终会掉入诱捕器底部装的水中淹死。诱捕器不仅捕住了雄性夜蛾,更使得夜蛾无法正常交配,因而有效地控制了夜蛾的数量,使其不会引起虫患。
  目前,性信息素的防虫害方式已经在世博园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后滩公园,夜蛾诱捕器已经有了一夜捕捉20多只夜蛾的记录。而在8月夜蛾高发期,一只诱捕器预计可以一夜捕捉200多只夜蛾。
    花绒寄甲“克”天牛


  毛毛虫的天敌是周氏啮小蜂,而残害柳树的天牛也有着它们的天敌——花绒寄甲。与周氏啮小蜂的“工作原理”相似,花绒寄甲幼虫也是寄生在天牛幼虫的体内,在天牛变成成虫之前就消灭它。在今年的2月、4月和6月,园区内先后投放了10000只成虫和73万粒虫卵,以有效地控制住天牛的数量。
    玉米植入细菌治虫患  
  与以虫治虫方式相类似的还有以菌治虫的防治虫害方法。以菌治虫的方法在后滩公园中被广泛地运用。“后滩有大片的玉米地,我们把一种含有苏云金杆(细菌)的制剂插入有虫患的玉米“喇叭”口中,害虫就会因此感染生病,最终死亡。”夏希纳介绍,这种投放入玉米地中的制剂目标也非常单一,它只对一种害虫起作用,除此之外,既不会危害到人体,也不会对水或土壤造成影响。

  注:周氏啮小蜂主要是用来对付美国白蛾的。

  
【后期报道】

    
    “毛辣子”来袭申城市民需当心,被刺到可先把毛拔掉
    (2014.07.11《i时代报》王红梅
  随着气温上升,在徐汇、松江、青浦、浦东等中心城区和郊区野外,俗称“毛辣子”的毛毛虫开始大批出动,且局部危害严重。专家表示,当前正值刺虫高发期,今年第一代来势凶猛,市民外出应注意防范。

  市民张先生拍摄的照片显示,徐汇区淀浦河边红叶李的叶子背后,密密麻麻的刺蛾非常刺眼,浦东的东滩、青浦淀山湖畔等地,也有虫密集地爬在树干上。“目前刺蛾并未大面积发生,在可控状态,市民不必惊恐。”对此,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相关技术人员表示。“近期出来的是第一代幼虫,在27℃-28℃开始活跃,近日随气温升高进入高峰期。”园林专家邬志星表示,市民外出时需当心,如果被刺到,可先把毛拔掉;如拔不出来别乱挠,可涂风油精、花露水等软化毒毛,缓解症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4670.html

更多阅读

《一场风花雪夜的事》:真爱来袭,无关对错图

曾有传闻说海岩当年写小说时常常把自己写得半夜时分坐在床上嚎啕大哭,尽管还算是一个资深的海岩小说影视作品迷,但对以上传说我还是无法证明其真实性。但我知道,很多读者观众,当然也包括我,经常会因为海岩的小说、影视剧作哭得痛不欲生。

炭疽病毒来袭,教你如何科学预防 炭疽病怎么预防

炭疽病毒再度袭来,不免让人想起当年美国炭疽病毒邮件造成的恐慌情景。如何科学的认识炭疽病毒,如何科学预防和治疗呢?一、炭疽病为炭疽杆菌所引起致死率高的急性传染病,于1850年由法国人发现并且证实,且为一种人畜共通病。病

第二季全国钢管舞美女大赛火热震撼来袭 特价机票震撼来袭

第二季全国钢管舞美女大赛火热震撼来袭2015年1月17日,《全国钢管舞美女大赛》第一季总决赛在中国钢管舞训练中心火爆上演。从第一季比赛中脱颖而出的8名选手进入总决赛环节,打响了首届全国钢管舞美女大赛的巅峰之战!集美貌与绝技为一

国际知名内衣品牌X-BODYU魅力来袭 body内衣

%A国际知名内衣品牌X-BODYU魅力来袭2013-01-06 09:30 千龙网  今冬,国际知名内衣品牌X-BODYU魅力来袭,X-BODYU.在为都市男女打造完美体形的同时,不失为其带来舒适贴身的穿着体验。尽善尽美的面料运用,别具心裁的钢圈设计为X-BODYU.实

声明:《沪 “洋辣子”来袭,请注意个人防护 洋辣子蛰后处理》为网友情何以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