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是暑期第一阶段补课的第一天,课上得还可以,但毕竟感觉这种补课没有意义,是生命中不可忍受之酷热,而且下面学生多不在状态,人也不全,心里深处有着隐隐的怨懑。于是下午狂睡,晚上到大众书局翻书。发现有两册本的《窃明》,书名很吸引眼球。
拿起来就知道这是穿越小说,心中不免轻视。一是我已读过《新宋》,叹为观止,不相信这世上还有写得超过《新宋》的穿越小说。二是此乃跟风之作,人家“新”了宋,你就学着去“窃”明,自然小看他一头。
怀着这种心理,本着排遣郁懑的心态,即对应试教育鼓动者的刻骨仇恨,我拿起第一册,翻开就读。开头果然草草,跟《新宋》一样,黄石莫名其妙来到明末。一跳就跳到皇宫,万历垂死,跟太子交代事情,要他一定要小心东林党,指出东林党不是好人,太子听不进去,但登基后发现东林党果然不是好人,只是他在位几十天就被东林党气死了,再即位的小皇帝更是被东林党玩弄于股掌之上,抚养自己长大的太妃不但不能当太后还被骂成祸水,自己被大臣冲进深宫拖出去安置于另一个殿,朝廷内外秩序被东林党破坏一空。小说把左光斗写成了一个神经病,一个政治疯癫,使我读来眼睛一亮。这书,不凡。
黄石开始奋斗。由于不肯卖身为奴,沦为乞丐,饿昏于地,被一个农民救了,助他在村子里落户,帮他起了房子。然后投军(黄石身体高大,体格健壮),在血战中崛起。黄石凭借自己的历史想投机取巧,却莫名其妙进了历史的陷阱,成了叛徒的手下,见到了还是贝勒的皇太极,跟叛徒的女儿谈了一场恋爱,最终从陷阱里逃脱,杀了叛徒,虽然没有力挽狂澜,但保护百姓撤回关内,立下大功。
一气读了200页,书店关门了。回家上网继续看。起点网上有,不一会也看完了,接着是要付钱的看法。另外找,果然找到了,叫什么平凡网,有全部,但没有“下一页”,要返回目录一次一次点击,每一次都有不良广告,每次都得动手把它关闭,弄不好就会网页全关掉,得重拿百度去找。我一边点击一边感叹,这下不知多少毒给种到机子里了,唉,看点好东西容易吗?就这么着,竟然不感到困倦,看了一夜。我一般是困得睁不开眼了就去睡,这一夜竟然不困。一直看到上午10点,收拾收拾去上课,讲刘亮程那篇病态的《寒风吹彻》。
黄石转战千里到辽东,弄了一个海岛,一个人说了算,在荒无一人的地方带了些乌合之众,白手起家,练出一支精兵,打了一些硬仗,弄了一个怪异的爱国天主教,请了外国人来造炮。到最后是在觉华岛打败努尔哈赤,从而改变了历史,让原本在这一战通过坚守宁远成名的袁崇焕,失去了出头的机会。
此书的故事框架本不难猜到,那么,要吸引人看下去,就得靠小说写得好了。它确实写得还可以,情节紧张,人物心理刻画较深刻,文笔不错。像夜探熊庭弼,在处死的前一夜黄石进了大牢,人物的对话、情节的发展,都令人觉得达到了文学出版物的水准。而且,作者的历史知识相当好,不少史实我都不知道,因为普通读者如我,对崇祯朝的明金战事很熟悉,对天启朝的战事便很不熟悉了,就知道一个熊庭弼。对天启朝,我们熟悉的是与阉党的政治争斗,那是耳熟能详。
两册小说,虽然只写到觉华岛这里,但章末附的古文史书(学习《一代军师》《九州》),给予了读者“剧透”,让我们知道黄石最终做了皇帝,建立了自己的朝代,哈哈哈,肤浅得很痛快,这才像电子游戏一样给人以阅读快感。不过,这快感只限于第一部,今后,如果我再读到如此建立王朝的穿越小说,就会没这么快活了。此前我读的《新宋》《大唐双龙传》《一代军师》,还有未写完的《天行健》,主人公都不做皇帝,《窃明》是第一次。从标题上就看出来主人公要做皇帝。哈哈。
下面单说一下作者的历史观点给我的启发。一是彻底否定东林党,把他们写成一群愚蠢的精神病患者,这使我震撼,而且立刻就接受他的观点,此前,似未见出版物彻底否定东林的。整个国家都被东林党搞乱掉了,政治秩序荡然无存。由于他们的愚蠢与病态,他们对国家对民众没有起到好作用,如果由着他们折腾,国家垮台,民众自然也没有好日子过。比如说辽事若全依东林指派,一味打击熊庭弼,肯定是战事失利、百姓遭殃。东林党坏到什么地步:竟以说熊“在辽则辽在,去辽则辽亡”来杀熊,意思是你有如此大才而不肯施展,就是不忠,所以一定要杀。这即使在封建社会,也是非常恶毒的合法逻辑。东林自命为君子,实际是小人。
(后来我与一个天天看当年明月博客的人交流了一下,他说,当年明月是认为,东林党人很廉洁,是忠于国家与理想的。我不赞成。东林党,就是类似李韶九、康生、夏曦、波尔布特这种人。他们是真诚的?不见得吧!他们应该是极端自私的人渣。海瑞、彭德怀也是这一类型的,是小人。)
二是批评熊庭弼,指出他有取死之道。说来好笑,我们对熊庭弼的好感,似乎来自于梁羽生。《白发魔女传》里大概有。《窃明》写出了他的英雄特性,也写出了他的负面,他把政治争斗看得比国家、民众、君主都重要,一定要看王化贞失败而绝不肯救,实际上死于此。
三是批评袁崇焕。这一部分还没有真正写出来。已经有了不少对历史的议论。粉丝们还在“窃明吧”里猜测,书中留的谜团,熊庭弼身边那个通敌的神秘人,就是袁崇焕,如果真这么写,那是作者虚构了。在《文史知识》上读到对袁崇焕的批评,如他竟对崇祯随便说他自己并无把握的大话,但远远不像《窃明》这样接近于彻底否定袁崇焕。作者说,在小冰河期,只要守住山海关不出去,再打击晋商,满洲必败。读之令我感慨,历史中人,哪里能像几百年后看得这么清晰啊!谁能想到龟缩不出而敌人必自败呢?这里,作者与金庸揭示过的一个道理相合,就是,战胜往往是比在时间的流逝中谁更能坚持,而不一定要真的去打。以大明对后金,即如此。(宋对西夏,主要问题是“岁币”资敌。土共对胎毒也是,每年几百个亿的贸易逆差养着台湾,而坐看胎毒势大。林志玲既不能令其母改变胎毒立场,就应该封杀此女。土共只是对大陆民众滥施淫威,对“以大事小”之外沿各宵小地域则怯懦猥琐。)
在“窃明吧”里没有找到小说全文的粘贴。没意思。而“新宋吧”就很好。可见窃明的粉丝不如新宋的粉丝。不过,在吧里意外看到了叶匡政妄说的全文。
此前,我在扬州晚报上看到报道说叶匡政严厉批判阎崇年的“袁崇焕是民族英雄论”,叶认为袁崇焕不是好人,当时老百姓那样痛恨他,不可能不说明问题。报道就这么一点儿,再有就是批判阎崇年说的不回答学术以外的问题。我读了报道之后,当时就很生气,对扬州晚报颇有些不满。我认为,阎崇年是研究后金史几十年的历史专家,而叶匡政只是个时评写手,叶匡政哪里有资格在袁崇焕的评价问题上批评阎崇年?晚报怎么可以随便就把叶的话登出来呢?编辑懂不懂一个时评作者没有资格就三百年前的历史问题挑战专家这个道理?
现在看了吧里引用的叶匡政全文,我大为惊讶,原来叶果然对晚明历史讲不出自己的心得,而是以《窃明》对袁崇焕的评价为依据来批驳阎崇年。如果这个转帖是真的,那他简直疯了!难道可以拿一部幻想小说里面的议论为依据来批驳后金史专家吗?
正如余秋雨多年前所说:“这是一个大的颠倒。”
本来应该是研究后金史几十年的专家出来批驳时评写手在晚明史问题上的大放厥词,现在却倒了过来,这真好有比啊!
好比文革里学生考教授——伟大的某某美其名曰“子教三娘”。
好比只读过金庸十四部小说之一部的七(?)分之一的痞子作家可以在堂堂团报中国青年报上发整版的万字长文批判金庸一文不值。
好比刘心武做梦得一诗句与古人黄庭坚暗合却被大小文虫讥为“梦中窃诗”。(这难道就不可以是文坛佳话吗?)
好比两个并非文艺评论家的名人在不相干的电视节目随便说了句巴金文采不好,到了各地的脑残晚报编辑那里就变成了大标题“韩寒炮轰文学大师”。(说句文采不好,就等于彻底否定其文坛地位?不是评论家的人有没有权利随便说说读后感?)
我读到的叶匡政这个帖子还有一个很低级的错误,它口口声声似乎在说是阎崇年独创的袁崇焕民族英雄论。这非常可笑,时评写手、且敢于放言批评历史专业工作者的叶匡政,居然会犯这种的错误?袁崇焕是民族英雄,这是历史定论。梁羽生、金庸,都是照着历史教科书的定性来写袁崇焕的。十年前连篇累牍报道北京有个义士佘家,这一家祖祖辈辈为袁崇焕守墓三百六十年!佘家的人说,文革前,几乎每年的清明节朱德等人都去袁墓扫墓。袁崇焕是民族英雄,根本就不是阎崇年的个人见解!在百家讲坛之前,《上下五千年》之类,早已将这一结论灌输得家喻户晓。单叮着阎崇年掐架,反映了一种想出名的狂躁心态。
叶匡政语无伦次,竟然将当时北京市民痛恨袁崇焕,在袁崇焕被凌迟时卖他的肉片吃,也作为袁崇焕这个人必有不好之处的证据,令我看到一个写手的弱智。当年打倒刘少奇,又何尝不是万众高呼?1975年批邓,包括小学生在内何尝不是人人表态?德国反犹,难道不是大部分民众都赞成?以盲从的愚民一时的激烈情绪为论据,这种人能做一个网络写手吗?
《窃明》两册读毕,心情舒畅。平时很少能有这样的阅读享受。享受之后,不禁感叹,别的享受乐趣会因此而减少,《明朝那些事儿》未出版的部分,阅读兴趣会大大减少,因为它不可能写得比《窃明》好玩。对没写完的《新宋》的关注,也会大大减弱,因为石越的未来岁月远远比不上将开创一个朝代的黄石来得轰轰烈烈,虽然《新宋》的文学成就比《窃明》高。饱餐了我最喜欢的红烧铁狮子头,再端上燕窝、鱼翅,也没有胃口细细品味了。最可叹的是,我对《窃明》今后文字的兴味,也肯定没有读这前两册时那么高了,因为结局已经被作者透露给了我们,黄石将篡位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