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死亡的精神超越者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学毕业后,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记者。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和《短篇小说集》。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给他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终于以自杀这种方式解脱了自己:一九六一年六月二日早晨,在哈瓦那郊外的维希亚小庄园里,他把一支银子镶嵌的猎枪的枪口放在嘴角,两个板机一齐扣动。海明威去世后,他的妻子玛丽发表了他的两部遗作:《不散的筵席》和《海流中的岛屿》。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享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享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时竟被误认为是德国间谍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享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享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丧钟为谁而鸣》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他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指定时间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乔顿炸毁了桥梁,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孤独的老渔民桑提亚哥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这一天碰上了好运气,他捕到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他把六盘绳子拧在一起拖鱼都险些把绳子绷断。正当老人高兴地返航时却遇到鲨鱼。鲨鱼不断地袭击那条大鱼,老人一个人在小船上同鲨鱼战斗,用浆打、戳、刺,累得筋疲力尽,鲨鱼还是把这条大鱼能吃的地方都吃掉了。老人拖着硕大的鱼骨架爬回岸边,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梦中他见到了狮子。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主人公孤军奋战的形象是海明威20、30年代创造的“硬汉性格”的继续与发展。它的艺术概括程度更高,达到寓言和象征的高度。海明威自己认为“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短篇小说《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午后之死》、《打不败的人》、《五万大洋》等,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海明威最得意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以现实与幻想交织的意识流手法描写一个作家临死之前的反省。饱经沧桑的作家哈里来到非洲,因为伤口不幸感染了坏疽菌,脾气暴躁,他的第四任妻子海伦守护在病床边。在生命垂危之际,他看着远处的乞力马扎罗山,回忆起了过去的一幕幕往事……当年他受到叔叔鼓励,立志成为作家,便离开了女友从美国来到法国。在巴黎他遇到美丽善良的辛西亚,但是两人结婚后,哈里却不愿过安稳的日子,要四处漂泊增长识,最后辛西亚只好黯然离去。哈里又结识了一位女伯爵,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空虚生活。哈里最终和海伦结婚,想要再到非洲寻找失落的自我,但他还有机会重新开始生活吗?

海明威直言:“写作是我真正的爱。我爱写作甚于我爱任何女人,任何东西。”他在致罗斯信中有言,他要成为世界文坛冠军,“不过我有那个狗养的托尔斯泰作梗,通过他这一关后,又逢到莎士比亚。有人说莎士比亚作品都不是他所写,但是任何写过这些品的人都是世界最佳作家。问题是他已抢我于先,我又可怎么办?”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海明威对词汇、句式、语气、对话模式、语法等的运用有他个人的偏好,显示了他的语言特色。故意地剥去浮华虚空的修饰,把事件的真相和本来面目不加修饰地展现给读者,犹如新闻报道一般的客观与真实,不掺加作家任何的个人意见。“淡极始知花更浓,”海明威就这样简练含蓄地向读者讲述故事。短句为主,穿插以长句,以打破单调沉闷的行文。用这样的句型客观而又真实地展现主人公的行动,不留人为雕琢的痕迹。海明威刻意追求重复。不仅追求语意上,还追求重复所产生的视觉听觉效果。并且不让人感觉是一种技巧,似乎无意识中产生,就像说话人靠重复使自己的语意明确,让听者渐次抓住话的本意。海明威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而著称。他的小说语言言近而旨远,平白而蕴籍。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幅清爽光鲜的画面,他的叙事艺术则以藏而不露的感情的流动支撑人物的行动。他的对话简洁至极,素有“电报风格”之称。这是一位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的艺术家,他所追求的是作者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的直接联系,所以一切令人隔膜的形容词和比喻,一切解释和探讨,一切繁杂的心理活动和冗长的描写都被当作障碍物砍去,只留下清晰简约的文字,叫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读者所见正是作者所见。从历史的、长远的观点来看,海明威开创文体风格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作为自传性异常突出的作家,死亡是海明威创作的基本主题。死亡意识既来源于海明威传奇的人生经历,也滥觞于海明威对死亡的与众不同的认知,从而折射出作者对于生命的感受和理解,并使读者透过死亡看到了人生的真谛。海明威致力于把自己对死亡的种种感受转化入文学作品中,并以“写出一句真实的句子”为宗旨,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挤身于伟大作家的行列。海明威作品的凝聚力来自删改,这使得其作品具有一种批评家无法还原到概念的生命力,也使得其众多爱好者屡屡在他富于暗示的字里行间寻找弦外之音。这就是叙事技巧发挥到高度所达到的效应。因此,才女张爱玲言:“海明威的表现能力是非常有力的,强烈的程度也极高。他并不从事于报道人性或人世间局面的多样性,或是分析社会中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而是要表达他对于一个特殊问题的某种感觉,某种态度。这就是说:他根本是一个抒情的作家,不是个戏剧的作家;而一个抒情作家的好处,全在他把个人心目中的形象表现得多么强烈,而并不靠他创造各种人物,或是各人心目中的意向互相冲突。海明威虽然并没有为我们这时代作记录,也没有给它诊断病情——也永远不打算这么做——他却给了我们一个最动人的象征之一。”

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其虚无思想在作品中主要表现为死亡意识、痛苦意识和荒诞意识。海明威的小说为我们描绘的是一个个虚无、冷酷、荒诞、非理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到处充斥着痛苦和困境,死亡无处不在。他的全部故事几乎都发生在战场、狩猎场、拳击场、斗牛场等被痛苦和死亡笼罩着的场所,这些场所毫无理性可言。海明威在认识到人生痛苦和虚无的本质之后,不是否定人生,而是通过他笔下的主人公去探求抗拒和超越虚无的方式,从而试图赋予人生以审美价值和意义。“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这类人物形象对后来美国通俗文学产生了影响。正如德明·布朗在《海明威在俄国》中所论述的海明威式人物行动的全部力量恰恰就在于他们的失望与逃避相结合的勇敢之中,事实就是他们不屈服于绝望,而是在绝望中发现与它作斗争的能力。海明威力图证明:只要以非凡的勇气同死亡相抗衡,就能在精神上超越死亡,从而达到肉体毁灭后精神上的永生。

死亡和生存一样,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历史上许多哲学家认为,追求死亡与追求幸福是一致的。从本质上看,死亡是全部生活的毁灭,是一切幸福、快乐和善良意志的消亡,因此,死亡是人世间最大的不幸。但死亡也同时是所有痛苦、悲哀、烦恼和邪恶的消失,因而,死亡对人类来说,也有其积极意义。“死亡是缠绕着人的一生的极其深切的人生问题。”因此,从20年代到40年代,海明威在作品中塑造的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就是海明威死亡情绪的艺术表达。海明威在创作中较少表现生的伟大与崇高,却更多地描写人类面对死亡的各种心态,以此来表现生命的真谛。在作品中表现死亡是海明威一生的追求,也是海明威一生用自己的意志力量同死亡抗争的艺术再现。在海明威看来,幸福就来源于人类挑战死亡、征服死亡的过程,这种挑战和征服体现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正因如此,海明威在终其一生的创作中塑造了一大批挑战死亡、征服死亡的英雄形象来反映人类面对死亡的成熟心态。斗牛士曼努埃尔、渔夫桑提亚哥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斗牛士曼努埃尔就是“没有被打败的人”,他身体并不强壮,却在斗牛场上和死亡顽强搏斗,充分展现了人类挑战死亡的伟大壮举。而《老人与海》更是海明威死亡情结的集中宣泄,桑提亚哥征服大马林鱼的过程就是人类征服死亡的艺术再现。因此,海明威笔下的死亡很少痛苦和恐惧,体现了一种别样的美,更体现了“重压下的优雅风度”的美学追求。美国学者罗伯特?斯比勒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海明威的写作范围比他的任何同时代人都窄小,因为他只写了一个主题:在一个失去所有价值只剩下强烈感情的世界上,人类如何面对死亡。”

海明威一战期间寄给父亲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死在幻想还没有破灭的幸福的青年时期,光荣地死在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要比死在筋疲力尽、梦想破灭的老年好得多。”法国作家加缪在《西绪福神话》中说:“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判断人生值得生存与否,就是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当不能骄傲地活着,就骄傲地死去。”如何正确地选择生死显示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对死亡的独特感受,使海明威笔下的人物都是执着挑战死亡的英雄人物,更是他心中死亡情结的具体化。当海明威在晚年因为众病缠身而不能骄傲地活着时,便勇敢地举起心爱的那把猎枪,以最壮烈地形式向世界宣告他是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一个人只要在反叛死亡,他就会成为天神那样主宰死亡的人物。”

人在世上,死亡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死亡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成为一种揭示人物精神的重要手段。他们在死亡面前所展示的不同的人生态度,不仅在情感上感染了读者,而且把读者带进了作品所蕴含的深邃的哲理世界,使读者沉醉在无尽的思考中,反省着包括自身的人类的生存问题。海明威的死亡情结将他的作品推到了一个至高的境界,达到一种伟大的艺术升华。可以这样说,海明威的作品本身如同作品中的人物一样也同样超越了死亡、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必将在人类艺术殿堂里永葆青春。


海明威:死亡的精神超越者

参考文献:

库尔特·辛格:海明威传

孙莉娜:死亡的精神超越者——析海明威作品的死亡主题

董衡巽:海明威研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5278.html

更多阅读

有的无脑儿是有智商的:人的精神来自大脑吗?

人的精神来自于大脑吗? 博主提示:本文选自小狗的博客。人类的精神来自于哪里?人类的身体内部可以自然而然产生精神吗?随着人类大脑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类似乎终于发现了精神的来源地,那就是人的大脑沟回多,故而精神像山沟里的清泉源源不

古巴 海明威,初识古巴的一组密码 古巴 海明威酒吧

NO.1两个世界酒店顶楼餐厅,迷人的红衣女子,笑容灿烂犹如哈瓦那常年的阳光,我们渐渐的明白,海明威为什么会这样深深的留恋着古巴这个国家,是属于三个男人的,卡斯特罗、切和海明威。  念念不忘,是每一个路过哈瓦那的人,都会不小心沾惹上的情

海明威的演讲 海明威的妻子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美国著名小说家,战地记者,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一个医生家庭,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母亲喜爱文学。海明威中学毕业后在美国西南的

海明威家族魔咒(转帖 袁世凯家族魔咒

(L星星转帖注:我以前一直想当个心理学家去帮助那些在人生路途上遇到挫折的人。人应该如何更好的生存经常是我思考的问题。十几年前,我曾经写过关于作家海明威的小说特征的论文,作家海明威的特殊的性格也一直让我难以忘怀。后来一本英

声明:《海明威:死亡的精神超越者》为网友忠情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