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性美的讴歌 ——再谈莫泊桑《项链》的主题思想 莫泊桑的项链

对人性美的讴歌

——再谈莫泊桑《项链》的主题思想

【摘 要】:关于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项链》的主题,中学语文教材参考书的权威评价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种评价垄断了文学界、教育界许多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却歪曲了作品的主题,误导着广大学生,影响着一代一代人啊。那么,到底如何看待这篇小说的主题呢?其实,《项链》是一曲对恪守诚信而不向命运屈服的人性美的颂歌。

【关键词】: 莫泊桑 ;玛蒂尔德 ;虚荣心;人性美; 颂歌; 主题

一、 开篇语

《项链》是莫泊桑著名的短篇小说,多年来被我国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现在,新课标教材(必修)(选修)都已经不再选入,可是至今它的主题仍然有探讨的必要。

关于它的主题,“教材提示”一般定位:它辛辣地嘲讽了法国小资产阶级妇女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丑陋心理。其实,这种简单化的阶级眼光是狭隘的和片面的,极大地扭曲了人物形象,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小说开头至借项链,莫泊桑极力渲染主人公玛蒂尔德对“精美豪华生活“的向往,希望“讨人喜欢、惹人嫉羡、风流诱人、被人追求”——即所谓“虚荣”!我们设想:虚荣心如此之强的她,在丢失“天价”项链之后,为什么没有选择逃之夭夭,而是不惜过着如“下层妇女”般的生活偿还债务?显然,小说《项链》中那人人不可避免的“虚荣心”是作者巧妙地为突出主题服务,为讴歌人性美服务的啊;人啊人,在自己虚荣心膨胀的时候,是任其肆虐还是抑制克服?是用什么抑制克服?是以生命的被动还是自觉状态抑制克服?这么深厚的意蕴,由玛蒂尔德的十年艰辛还债向世界读者给出了漂亮的答案,而“对人性的反思和对人性美的热情讴歌”才是作品的主题。

二、 回归文本看主题

人性, 是人人共有、人人必须面对的永恒话题。它与人们的生存现实紧密相关,更与人类追寻美好精神境界密切相关,莫泊桑对此一直深沉思考,《项链》这篇小说,可以说是莫泊桑思考的极好结晶!

莫泊桑对人性显然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善于艺术地去反映人性美。

《项链》以玛蒂尔德借项链出席舞会为分水岭。此前,玛蒂尔德总觉得自己生来就佩享受各种精美豪华的生活,因而感到痛苦不绝;此后,她为还项链付出了十年艰辛的劳动,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勤俭而且耐劳的妇人,却感到非常的自信充实。

1、玛蒂尔德卑贱而富有梦想。“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这样的姑娘、这样的身份、这样的婚姻,渴望过上幸福生活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她对“精美豪华生活”的向往本身的确无可厚非,只是在莫泊桑的层层铺渲染之下,蒙上了“虚荣”的色彩。其实,严格的来说,玛蒂尔德的美梦只能用“向往”,不能用“追求”一词。她并没有嫌弃作为小职员的丈夫,并没有不顾道德、良知的约束直奔“豪华精美”的生活。她只是热切的向往,并抓住了一次与这种生活结缘的机会而已。教育部长邀请他们夫妇参加晚会,多好的机会!如同现在一个平民妇女有了上“金光大道”、上春晚的机会啊!平民妇女,有几个能遇到这样的机会?

“她用陶醉的姿态舞着,用兴奋的动作舞着,她沉醉在欢乐里,她满意于自己的容貌的胜利,满意于自己的成绩的光荣;满意于那一切阿谀赞叹和那场使得女性认为异常完备而且甜美的凯歌,一种幸福的祥云包围着她。所以她什么都不思虑了。”

这些神态和心理,其实是形象地描写了平民在平常的日子里品尝到的意外幸福啊!发现了自己生命之美,而且这种美被人们欣赏,被上流社会欣赏,最普世的审美心理啊!玛蒂尔德内心收获了巨大的幸福,这与虚荣——“表面上的光彩”有天壤之别啊!

2、在诚信和所谓“虚荣”之间,她坚定地选择了诚信。她十年如一日地忍受“下层妇女”的生活,赔偿丢失项链所造成的损失。这足以说明玛蒂尔德人性的高贵。

心理——“现在应当设法去赔这件宝贝了。”一旦确认项链丢了,玛蒂尔德首先就想到“赔”!条件窘迫?“设法赔”!这里,没想到隐瞒、逃避、欺骗、赖账,连一丝念头都没有闪过!多么令人感动啊。

玛蒂尔德尝到了穷人的困窘生活了。此外,突然一下用英雄气概打定了主意,那笔骇人的债是必须偿还的。她预备偿还它。

行动——他们辞退了女佣;搬了家;租了某处屋顶底下的一间阁楼下。她开始做种种家务上的粗硬工作了,完成厨房里可厌的日常任务了。她挽着篮子走到蔬菜店里、杂货店里和肉店里去讲价钱,去挨骂,极力一个铜元一个铜元地去防护她那点儿可怜的零钱。

他们每月都要收回好些借据,一面另外立几张新的去展缓日期。

末后,这种生活延长到十年之久。十年之末,他俩居然还清了全部债务,连同高利贷者的利钱以及由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

这十年是玛蒂尔德蜕变与升华的过程。可以想见他们的心理变化轨迹:3650天忍受辛酸劳苦的无奈、债务一天天减少的欣慰、对还清债务过舒心日子的期盼、良心得以回归的开心……

3、成全人的是诚信美德。

在《项链》中,导致玛蒂尔德命运发生巨大转折的,是一串价格低廉的假钻石项链。假项链看似颠覆了神圣庄严的命运,其实催生了玛蒂尔德的人性张扬。莫泊桑对此大为感慨。他写道:“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事实正是如此。丢项链这件小事没有败坏玛蒂尔德,而是成全了她!决定玛蒂尔德命运的不是项链,不是晚会,而是她内心的强大定力,是她潜藏着的人性美。在人生重大考验像魔鬼一样突然降临时,这种人性美顽强地滋长,主宰了她!总之,神圣纯洁的人性美与导致它变化的原因的微不足道形成巨大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撼,让读者受到心灵的崇高洗礼。

4、变不幸为幸运,才是人生之大幸

我们不妨进一步拷问心灵。为一挂最多值五百法郎的假钻石项链,付出了整整十年的辛劳,玛蒂尔德幸还是不幸呢?用世俗的眼光看,她肯定是不幸的。因为这十年辛劳从道理上讲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是冤枉的,可以说是一场大灾难。但用超世俗的眼光看,就可以说她是幸运的。丢失项链,她忍痛借钱,以极其高昂的价格买了串真钻石项链还给朋友。借钱还债,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这样一来她被逼上了绝路,却恰恰被自己的良心逼出了“英雄气概”,潜藏于心的人性美焕发出来啦!没有这场不幸,怎能走出精心编制的生活幻景,从而开始真实地面对严酷的生活?

玛蒂尔德用辛苦的劳动换来了充实健康的生活,找回了真实的自我,活出了自己的尊严,净化了自己曾被“虚荣心”污染的灵魂。所以十年后她敢于坦然面对那位自己以前因贫穷一想起就自惭形秽的贵妇人,并主动与之打招呼。她不再有因贫穷而备受伤害的虚荣心,她不再因没有华丽的外包装而感到低人一等。她的心灵舒展了,自由了。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变化是“不幸”带给她的。可以说,她的“不幸”转化成了她的“大幸”。她丢失了项链,却找回了健康的生活,赎回了高贵的灵魂。

在人生的棋局上,没有绝对的幸与不幸,“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幸与不幸常常是相对的而且是相互转化的。而这种转化的关键取决于有无人性美。玛蒂尔德是位普通人,是位爱美的普通人,在丢失项链之际,多少慌乱、痛苦、自责都没有让她迷失自我,她没有欺骗,没有逃逸,没有赖账,做人的底线保住了,她有人性啊。在这个前提下,她仅仅是想着还项链,什么严重后果都不计!

变不幸为幸运,才是大幸啊!

5、磨难是心灵蜕变升华的助推力

相隔十年,同一个玛蒂尔德,社会地位和物质生存境况没有实质的变化,然而她的精神面貌、心理感觉却有了本质的区别:十年前的她痛苦不堪,羞于见人;十年后的她坦然平静,颇有自豪感。原因何在?就因为她的价值观念变了,生活态度变了。十年前,她仅仅生活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时时处处以上流社会的价值标准看自己,越看越痛苦,越觉得自己没法活;十年来,她渐渐剔除着虚浮的渣滓,抛弃了以往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态度,因而活得坦然自信,幸福充实。

看来,同样的生活境遇,用不同的价值观念去衡量就可以导致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生存感受。幸福是一种内心体验,人生的幸福与否,常常并不决定于金钱与物质等外在因素,更决定于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精神方面的内在因素。换句话说,人生幸福的前提,是要具有领悟人生意义的健康而高贵的灵魂。玛蒂尔德换了一种价值观,也就换了一种人生态度。她具有了一颗健康而高贵的灵魂,也就获得了一种靠得住的幸福。她的幸福来自内心,她自己感到幸福,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人性之美,诸如真诚,宽容,慈悲,博爱,都源于本性的那种善良,源于内心的那种高贵气质。人性之美,就要体现人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真正的人性美不是一时一事的体现,而是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性美往往在某些关键时刻、重大考验面前才更集中地展示出来。

可以说,往往有磨难,有考验,有逆境,才能使潜藏的人性砥砺出光辉来。莫泊桑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性,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虽然设置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却依然主要以抒写最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创作中,他一直在寻找着对人性、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批判,表达了他张扬人性之美的愿望。可以说莫泊桑的《项链》把人性美表现得更加酣畅淋漓,它完全是一种接近原始而又古老淳朴的人性之美。正是深悟人生真谛,莫泊桑设计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逐层展示出人的心理变化,最后涂抹出人性最亮丽的色彩。
对人性美的讴歌 ——再谈莫泊桑《项链》的主题思想 莫泊桑的项链

从决定“设法赔”的那一刻起,玛蒂尔德不计赔项链会给自己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艰辛十年,终于求得良心的踏实!“设法赔”前面应该看作是铺垫,是为玛蒂尔德的转变提供契机,有力地衬托人生重大转变;后面才是主体,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玛蒂尔德的种种艰辛,反映出感人的坚韧、诚信和勤劳的美德,这才是高潮,才是小说的重点,才是反映主题的关键!

从玛蒂尔德的前后鲜明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如此说来,<项链>”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样的主题牵强附会,泯灭人性,是极不可取的。

6、偶然蕴含着必然

我们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赏析,偶然的因素,一般仅仅是提供契机而已。 玛蒂尔德人生中有一连串偶然事件的发生,环与环之间戏剧性地相连,尤其是“参加舞会-借项链-丢项链”这几个偶然事件,恰恰是“还项链 ”这个必然结果的铺垫,是在为展示玛蒂尔德内心世界而蓄势;按小说结构讲,“参加舞会-借项链-丢项链”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水到渠成地凸起了“还项链 ”这个高潮。玛蒂尔德的人生循此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由“在上层社会的虚幻中陶醉”回到大地上,在以实实在在的劳动实现普通人的人生价值中体验幸福。而这个转折的驱动力,就是诚信善良勤劳的美德。

事件的偶然性反映出人性美的必然性——为诚实守信而不向命运屈服!于是玛蒂尔德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正如作家史铁生所说,偶然——你说不清它,但是得承认它。而现在,从玛蒂尔德的人生转折中感悟到,我们应该以美好的人性去直面某一个偶然事件。细想每个人的人生,谁的路上不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偶然呢?

玛蒂尔德以诚信和勤劳最终挣脱了虚荣心的枷锁,谱写了人性美之歌。

三、结束语

对《项链》主题的探究,常说常新。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流行的阶级评判标准、政治评判标准、道德评判标准大行其道。“文学是人学”这个真谛被颠覆了,至今依然没有真正登上文学评论和语文教学的殿堂。应该强调,讴歌人性美的文学作品会永远绽放着灿烂的光芒!我们的文学评论、中学语文教学只有真正地从“人”的角度解读一篇文学名作,才能真正解读作品深厚的底蕴,才能引领读者、学生接受文学的滋养和美德的熏陶,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参考文献:

1、寂寞求真的《莫泊桑《项链》主题探讨》

2、中学语文教材参考资料

2013-6-1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5408.html

更多阅读

浅析莫泊桑《项链》作品人物爱情观 浅析费尔明娜的爱情观

内容提要:莫泊桑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有几大题材,其中写过不少爱情、婚姻及家庭的短篇。众所周知的《项链》一般认为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我想以《项链》男

浅谈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 浅谈居住区绿化设计

浅谈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北京光明网学术论坛自然科学版帖 子作者:杨复青“天人合一” 是科学事实(浅谈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㈠吉神纳音景对命主来说是个性化的阳宅风水理论的实际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天人合一”是关健理论,历代风水命理

再看经典现代京剧《沙家浜》有感 现代京剧沙家浜伴奏

1月10日,北京京剧院来沈演出经典现代京剧《沙家浜》,仅一场。朋友老百的妻子、辽艺刘导以宝贵一票相赠,使我有幸再看经典现代京剧《沙家浜》。说“再”,其实是很不准确的用词。上世纪70年代,样板戏影片观看无数遍,先是黑白的舞台记录片,后

转载 再谈“脑渗为涕” 渗透之c君用的电脑

原文地址:【再谈“脑渗为涕”】作者:毓涵斋主人《内经》每句话不一定都是真理,但每一句、每一词、每一字(除过一些修饰词、语气词、强调语等)皆有渊源,皆有推敲,不是无缘无故来的,皆是透过生理病理现象和临床经验事实(或极有可能是内观内景方

声明:《对人性美的讴歌 ——再谈莫泊桑《项链》的主题思想 莫泊桑的项链》为网友小资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