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死亡方程式

又到了一年诺贝尔颁奖季。据诺贝尔奖官网发布的消息,从10月7日起,瑞典诺奖委员会陆续公布2013年诺贝尔各大奖项获奖名单,备受关注的“诺奖周”也随之开启。去年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得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在这之前也曾有多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历届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在弱对称下宇称不守恒原理:李政道、杨振宁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朴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1994年6月8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11所大学的名誉教授。



杨振宁,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35岁的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得到了吴健雄女士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西南联大培养出来,赶上了五十年代理论物理和高能物理的黄金时期,赴美深造,追随名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有此成就。是最早获的诺贝尔奖的华人。在那个中国积弱不振的年代,他们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的中国人,大批年轻人因他们而走上物理研究的道路。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J粒子”:丁肇中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在台湾长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华裔美国实验物理学家。1959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1969年任教授。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丁肇中的研究成果也主要在高能物理领域,1976年,时年40岁的丁肇中因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个年代基本粒子研究很热门,发现基本粒子需要花费巨大的对撞机、艰苦持久的努力,当然还需要有运气。

哪些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死亡方程式
2013年4月3日,丁肇中及其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团队宣布的成果,让人类在认识暗物质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丁肇中团队借助阿尔法磁谱仪已发现40万个正电子,这些正电子可能来自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改进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交叉分子束方法:李远哲



李远哲,生于1936年11月19日,台湾新竹人,祖籍福建南安,美籍华人(现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他和丁肇中同年出生,同一年参加台湾联考,并考上了第一流的台大,李远哲在台湾的日子比较长,1961年获硕士学位后才赴美国深造。1974年加入美国国籍,同年去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79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教授。

1986年和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人同获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李远哲研究的是:把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应用于一般的化学反应,特别是研究较大分子的化学反应;利用激光激发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

李远哲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台湾人。1994年1月15日,李远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接替他的老师吴大猷教授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台湾大学化学系特约讲座教授。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朱棣文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生,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生于美国圣路易斯,祖籍江苏太仓。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博士后研究工作。1987年起担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和应用物理教授,是该校第一位华裔教授。1990年~1993年,担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1993年5月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9年出任美国能源部长,2013年2月辞职。

1997年,朱棣文因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工作“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同获该奖项的是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和法国科学家科昂·塔努吉。朱棣文最早发展出了一套利用激光冷却并捕捉原子的方法,这项成就,可使科学家在前人所无法到达的领域内操控物质,同时也是对物理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此,朱棣文从1976年做博士后起整整奋斗了20年的时间。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并解释电子量子流体:崔琦



崔琦,1939年生,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人,小学毕业后到香港培正中学就读,1958年赴美国深造,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1982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0年6月,崔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为中科院荣誉教授。崔琦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时年59岁的华裔美国科学家崔琦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主要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这一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 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斯托尔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1982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灵山》、《一个人的圣经》:高行健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生于江西赣州,祖籍江苏泰州。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 1977年任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81年调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82年与铁路文工团编剧刘会远共同创作的剧作《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引起轰动,并因其新的戏剧观念和思想内涵而发生争议,不久被禁演。1986年,由于“清除精神污染运动”,高行健的剧作《彼岸》被禁演,1987年移居法国,1992年,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97年加入法国国籍。20世纪90年代期间,高行健同时以中文与法文创作。剧作有《生死界》、《夜游神》、《对话与反诘》、《周末四重奏》等。

2000年10月12日,因“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高行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语作家。高行健在获奖前,无论在中国本土还是在海外,都是籍籍无名。曾在80年代初期写文章介绍过高行健及其作品的中国文学评论家成晓明认为,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高行健“太荒唐”;大陆文学评论家、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认为“高行健的获奖,在中国文坛触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诺贝尔奖抵抗运动”;德国文坛评论界教父赖西拉尼奇指出:“这是诺贝尔奖评委会的一项错误、一桩丑闻!评委会拿它当政治目的、手段来滥用,应该不属于文学奖的功能”;美籍华裔评论家曹长青表示,“高行健作品被禁反而令读者产生好奇,盲目追捧,中国政府禁止高行健的作品进入中国,是帮了高行健的忙”。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绿色荧光蛋白:钱永健



钱永健,1952年2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杭州,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美国生物化学家。1968年以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为题获美国西屋科学天才奖,同年拿到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1972年获化学和物理学士。1977年,获剑桥大学生理学博士及博士后。1981年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成为大学教授。1989年将验室搬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现为该校的药理学教授以及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授。1995年,当选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199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08年,钱永健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得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贡纳尔·冯·海伊内和评委莫恩斯·艾伦贝里认为,绿色荧光蛋白是研究当代生物学的重要工具,借助这一"指路标",科学家们已经研究出监控脑神经细胞生长过程的方法,这些在以前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说,下村修1962年在北美西海岸的水母中首次发现了一种在紫外线下发出绿色荧光的蛋白质,即绿色荧光蛋白。随后,马丁·沙尔菲在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做生 物示踪分子方面做出了贡献;钱永健让科学界更全面地理解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机理,他还拓展了绿色以外的其他颜色荧光蛋白,为同时追踪多种生物细胞变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9年,钱永健获香港中文大学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荣誉科学博士学位。钱永健说,“我在美国出生、成长,我不太会说中文,我是美国科学家,这一点很确定,我不是中国科学家。血统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身分,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出于一个开放的社会,自由的环境是培育科学家的要件。”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纤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高锟



高锟,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金山,英籍华人,1948年移居台湾,1949年移民香港,就读于圣若瑟书院。中学毕业后,他考入香港大学。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远赴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1957年从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 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任工程师。1960年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研究工作了十年,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1965年,获得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博士学位。在这段时期,高锟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逐步成长为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5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纤维作长程信息传递,带来了一场通讯业的革命。由于他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获得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称为“光纤之父”。

1970到1974年,高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87年10月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任职十年期间,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2009年,时年76岁的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与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博伊尔和史密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因高锟晚年罹患老年痴呆症,当年12月8日获奖的演说《古沙递捷音》由其夫人和中大4名教授按照他的自传《潮平岸阔》内容代笔,夫人代为发表。12月10日,高锟在诺贝尔典礼上获特别安排,免除走到台中领奖、鞠躬三次的礼仪,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破例走到他面前颁奖。

来源: 新华资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5709.html

更多阅读

屠呦呦 两个不能说的诺贝尔奖

〔札记〕李建学屠呦呦喜获诺贝尔奖。好!中新网10月5日电:据诺贝尔奖官网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盘点:华人诺贝尔奖得主的学历(组图)

李政道Tsung-Dao Lee物理学奖(1957)李政道(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57年,31岁的他与杨振宁一起,以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位获诺贝

哪些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华人得主

提要: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从瑞士传来。一直以来,中国人有一种诺贝尔情结。隐痛在于华人获奖者或颇有争议,或已入外籍,或只承认中华民国身份。这块隐痛随着莫言的获奖而逐渐释然。赛珍珠:1938年诺贝尔文

中国本土人为啥不获诺贝尔奖?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

目前有10多位华人获得过最高的诺贝尔奖,但没有一位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本土接受教育或在本土获奖的华人,看看我们的周边获奖国家,日本有12位、前苏联有6位、印度有2位、巴基斯坦有1位获得诺贝尔奖…获诺贝尔奖之华人:杨振宁,李

声明:《哪些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死亡方程式》为网友中国好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